如果你選擇後一種方式,就可以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你的勸告是在“暗”中進行的,對方隻要能夠聽出你的“弦外之音”,就會明白自己的錯誤了。
所以說,當我們批評或是勸說別人的時候,應當盡量用旁敲側擊的方式,這樣對別人是一種尊重,對自己來講,也是一種語言技巧上的鍛煉。
琳達和凱特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她們不僅是大學同學,而且同在一家公司上班。有一次,同事愛麗絲私下裏對琳達說:“琳達,我覺得凱特這個人工作的時候有點太認真了,有時一點情麵也不講,你說是不是這樣?”
琳達聽了以後心裏很不高興,覺得愛麗絲在背後議論人是很不道德的。可是,為了維護同事之間的和諧關係,琳達並沒有直接指責愛麗絲,而是表情安然地反問道:“親愛的愛麗絲,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假如我在私下裏與你一起議論凱特的缺點,結果被她知道了,那她會不會從此不理我呢?她又會如何來看你呢?”
愛麗絲聽了這話,知道琳達是在批評自己不該背後論人是非,於是臉一下子紅了,連忙換了別的話題。
琳達麵對愛麗絲的發問,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話題轉向另外一個角度,讓愛麗絲知道背後議論別人的後果。這樣一來,琳達既沒有讓愛麗絲難堪,同時又讓愛麗絲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可謂一舉兩得。
有時候,我們還可以把性質相近的兩件事放在一起比較,表麵上說的是另外一件事,可實際上卻表明了你對於這件事的態度。
大衛是一名推銷員,他一心想成為業內精英,可惜的是,他平時作風懶散,工作不是特別積極主動,很多機會都是因為他的懶惰才從他身邊溜走的。他有個日本朋友,名叫北條秀實,為人勤奮、幹練,在銷售界很有名望。北條秀實經常勸說大衛,讓他勤奮一些,可是大衛總聽不進去。有時候,他們兩個甚至還因為這件事而吵架。
吵過幾次之後,北條秀實覺得直言相勸已經沒有多大價值了,於是就想辦法通過旁敲側擊,讓大衛改變過去懶散的習慣。
有一次,北條準備買房子,他約大衛一同前往。到了售樓處,售樓先生便熱情洋溢地向他們介紹各種房子的類型和優點,他一連說了一個多小時,對於北條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詳盡的解答,令北條非常滿意。於是,北條高高興興地簽了合同。
在回家的路上,北條對大衛說:“哦,我原來以為我已經是銷售行業中最勤奮的一個了,真沒想到,這位售樓先生竟然如此敬業!我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買他的房子……”
北條的話還沒有說完,大衛的臉就紅了,他說道:“今天我終於找到了一個很不錯的榜樣,看來以後我還得跟這位先生學啊!”
北條深知大衛不會輕易聽取自己的意見,因此才用售樓先生來刺激大衛。大衛明白,同樣是搞銷售的,人家售樓先生的工作熱情遠高於自己,而且就是因為這種熱情,使他順利賣出了一套房子,這就是勤奮帶來的回報。北條就是通過這種旁敲側擊的手段,成功地說服了大衛,而且還避免了先前的爭吵。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當直言相勸起不到效果,或者可能產生某些不良後果的時候,我們就應該選擇比較隱晦的方式,通過旁敲側擊來說服對方,讓對方從你的話語裏自覺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樣就可以避免你們之間發生無謂的衝突。
11、使錯誤看起來容易改正
人們往往有這樣一個特點:當你的目標近在咫尺的時候,你總是會奮力一躍,將目標牢牢抓在手中;可是當你覺得希望渺茫時,你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你的目標。
查德威爾女士曾經成功穿越風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峽,她為了超越自己,決定從位於加利福尼亞海岸以西21英裏的卡塔林那島向東遊到加利福尼亞。
查德威爾在刺骨的海水中連續遊了16小時,她感到自己筋疲力盡,四肢就像鐵塊一樣沉重。這時查德威爾抬頭看了看遠處,由於大霧的原因,她看不到一英裏以外的事物。
查德威爾覺得自己距離海岸還很遠,根本沒辦法完成這次挑戰,於是就對一直跟著她的快艇上的人說:“快拉我上去吧,我實在遊不動了!”
快艇上的人說:“再堅持一下,你距離海岸隻有一英裏了!”
查德威爾搖著頭說道:“不可能,如果隻有一英裏,我怎麼會看不到海岸線呢?快拉我上去吧!”
就這樣,查德威爾被人們拉了上去,小艇飛快地向前方駛去,不到一分鍾,海岸線就出現在他們麵前。這時,查德威爾追悔莫及,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再堅持一下。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有時候,上司給你安排5個任務,你會在下班之前兩個小時就全部完成;可是如果上司給你安排10個任務,你可能到下班時連一半都做不到。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5個任務對於你來說很容易完成,因此你的信心和積極性都非常高漲;而10個任務對於你來說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相對於全部完成來說,做5個和做9個的意義是等同的,因此你就不會積極地去追求目標了。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勸說別人改正錯誤的時候,也要注意,千萬不能讓對方覺得自己的錯誤難以改正,否則他就會自暴自棄。相反,如果你指出對方的錯誤是容易改正的,那麼他就會滿懷信心地向好的一麵發展。
卡耐基的一位朋友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曆。
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請過一位舞蹈教師。這位教師經常直白地批評他,說他舞步根本不對,應該從頭學起。這樣的話使他非常沮喪,於是他打消了學舞蹈的念頭,辭退了那位教師。
過了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學跳舞,於是又請了一位教師。這位教師告訴他說,盡管他的舞步十分陳舊,但是基本步伐還是很好的,幾種剛剛流行起來的新舞步很容易就可以學會。
就這樣,卡耐基的朋友對舞蹈又有了興趣,並且在練習過程中不斷糾正自己的錯誤,使自己的舞步越來越優美。
後來,這個人曾對卡耐基說:“我知道自己的舞蹈很蹩腳,可是我卻希望自己真的像她所說的那樣。我真心感謝她,是她讓我心甘情願地改變自己。”
由此看來,在指出別人錯誤的時候,鼓勵很關鍵。如果你隻是一味地給對方挑毛病,說些“無可救藥”之類的話,對方就會徹底失去信心,而失去信心的結果就是,他不但不會改正自己的缺點,相反,還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所以說,我們應該學會鼓勵別人,讓他們看到希望,隻有這樣,他們才能自覺地朝著目標邁進。
克白遜稱得上是享譽世界的橋牌大師,他所著的橋牌書籍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然而,他當初之所以選擇了橋牌這條路,與妻子的鼓勵有直接關係。
起初,克白遜對橋牌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在玩牌的時候經常向別人提一些十分瑣碎的問題,因此別人都不喜歡和他玩。
如果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下去的話,克白遜不僅不會在橋牌方麵有所建樹,甚至可能厭惡這項活動。然而就在這時,他遇到了一位橋牌教師狄倫女士,他們很快就相愛並結婚了。狄倫發現,盡管克白遜隻是個橋牌初學者,但是他對橋牌分析得十分到位,因此她經常誇獎克白遜,說他是橋牌天才。有了妻子的鼓勵,克白遜對橋牌的興趣與日俱增,後來終於成為一名優秀的橋牌專家。
由此可見,希望是一個人追求目標的動力,我們在勸誡他人的時候,隻有讓對方感到有希望,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12、切入正題之前的鋪墊
在我們身邊,談判無處不在,大到國家之間領導人的會晤、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貿易磋商,小到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合作事宜,以及企業內部的應聘與解聘……
很多人都把談判當成是一場戰爭,隻不過,交戰雙方的武器不是槍和炮,而是語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之下,人們在進行談判時總是將氣氛弄得很緊張。
其實,談判作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的一種形式,本應該具有一定的人文關懷,如果談判的氣氛變得和緩,這無疑會讓雙方感到輕鬆,雙方的心理距離也會拉近。這樣一來,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也就大大提高了--而這正是談判的終極目標。
如果我們能在切入正題之前與對方拉近關係--中國人俗稱“套近乎”,那麼,這對整個談判過程都是有好處的。這是因為,談判開始之前的溝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談判的基調,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必將使談判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有一次,柯達公司的創始人伊斯曼向羅徹斯特捐了一大筆錢,準備修建一座紀念館、一座音樂廳和一座戲院。為了承接這些建築物內的坐椅,製造商們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可是,很多製造商都在伊斯曼那裏碰了壁,說也沒有攬下這項工程。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優美座位公司”的經理亞當森找到了伊斯曼,希望能夠得到這筆價值9萬美元的生意。
在見到伊斯曼之前,亞當森就得到了伊斯曼的秘書的“警告”:伊斯曼很忙,與不重要的人交談從來不超過五分鍾。
亞當森被引進伊斯曼的辦公室以後,看到伊斯曼正在翻閱桌子上的一堆文件,於是他就靜靜地站在一旁打量這個辦公室。
過了一會兒,伊斯曼抬起頭來,看到了亞當森,於是問道:“先生有何見教?”
秘書把亞當森的情況作了一番介紹就出去了,亞當森卻並沒有談生意上的事,而是說道:“伊斯曼先生,我從事室內裝修多年,從未見過裝修得如此精致的辦公室。”
伊斯曼說道:“哦,這間屋子是我親自設計的,剛修好的時候,我喜歡極了。可是後來一忙,一連幾個星期都沒有好好欣賞一下。”
亞當森走到牆邊,摸了一下木板,說道:“我想這一定是英國的橡木,對不對?”
伊斯曼高興地答道:“是的,這是從英國進口的橡木,是一位業內專家去英國為我訂的貨。”
伊斯曼心情出奇地好,於是便帶著亞當森參觀起他的辦公室來了。
他興致勃勃地介紹室內的裝飾以及設計經過,亞當斯聚精會神地聽著,並且借機詢問起他的經曆。於是,伊斯曼就把自己的人生曆程向亞當森作了介紹……
就這樣,亞當森和伊斯曼一連談了幾個小時,不知不覺竟然到了中午。伊斯曼把亞當森請到家裏吃午飯,飯後還向亞當森展示了自己為椅子上油漆的技術。
直到亞當森離開的時候,兩人都沒有談到生意。
可是到了最後,亞當森不僅得到了伊斯曼的訂單,同時二人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亞當森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並沒有急於和伊斯曼“談判”,而是用大量的時間“套近乎”,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他從伊斯曼的辦公室裝修入手,巧妙地讚揚了伊斯曼的成就,使伊斯曼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滿足,兩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知己。既然是知己,伊斯曼的這筆生意自然要交給亞當森了。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亞當森見到伊斯曼以後直接談生意,那麼性格暴躁的伊斯曼十有八九要像對待其他人一樣把他趕出,後麵的合作也就無從談起了。
談判的本質在於協商,而非對抗,因此,我們更應該為談判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就應該把對方當成朋友來看,主動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在這種和諧關係的作用下,一些原本棘手的問題會被輕鬆解決,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13、給自己找個台階下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場“戰爭”的勝利者,與之相對應的是,每個人也都有失敗的可能。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勇於認錯、勇於承認失敗是一個人心理素質良好的表現。但是,在激烈的競爭中,原本處於劣勢的一方如果主動“認輸”,會讓形勢繼續朝著對他不利的方向發展。因此,當我們失敗的時候,如果有必要,一定要讓自己不至於太難堪,用中國一句古話說,就是“給自己找個台階下”。
瑪麗和布魯斯是一對情侶,兩個人戀愛已經很久了。瑪麗性格比較活潑,但是由於她從小嬌生慣養,因此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別人的態度也非常傲慢,即使自己有錯也不願承認。
一天傍晚,瑪麗和布魯斯正在一家餐廳吃飯。這時,布魯斯的電話響了,原來,他所在的公司有了突發事件,老板找他回去共同商量解決辦法。於是,布魯斯匆匆結了賬,就留下瑪麗,一個人離開了。
這原本並沒有什麼,可是,瑪麗卻認為布魯斯對自己不尊重,自己的顏麵受到了損害,於是在第二天和他大吵了一番,還以分手相要挾,要求布魯斯乖乖地認錯。此時的布魯斯正因為公司的事而發愁,他看到瑪麗這樣對自己,心裏也十分憤怒,於是拂袖而走。
過了幾天,瑪麗見布魯斯沒有找自己,才知道人家已經生自己的氣了。為了避免兩人真的分手,她主動來找布魯斯。
兩人見麵以後,布魯斯一臉嚴肅,沒有絲毫示弱的樣子。瑪麗知道自己必須認錯,才能獲得布魯斯的原諒。可是,瑪麗平時從來不對別人服軟,如果現在主動承認錯誤,她臉上也掛不住。於是,她就俏皮地對布魯斯說:“布魯斯,如果你吻我一下,我就會原諒你!”可是布魯斯把臉轉向一邊,沒有任何表示。
瑪麗知道布魯斯這時已經不可能遷就自己了,於是就走到布魯斯麵前,吻了布魯斯一下,然後說道:“哦,好了,既然你已經吻了我,我就原諒你吧!”於是,兩人又舒心地擁抱在一起。
瑪麗為自己找台階的辦法確實很獨特,她知道布魯斯不會主動向她屈服,而自己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於是她就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自己主動去吻布魯斯,而嘴上卻說布魯斯吻了自己——這全因為接吻是一個相對概念。就這樣,瑪麗在行動中已經完成了向布魯斯的道歉,但是語言上卻並沒有吃虧,她為自己找的這個台階簡直太妙了!
為自己找台階,不僅可以維護個人的尊嚴,有時也可以維護集體的利益。
葛利瑪企業原是日本著名的麒麟牌啤酒製造商,後來,另一家啤酒公司生產了一種新型啤酒,葛利瑪企業因此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很快,社會上就出現了對葛利瑪企業不利的言論,整個葛利瑪企業都十分恐慌。總裁明知自己失敗,但他為了維護企業的榮譽,還是巧妙地用一句話給自己找了個台階:“由於我們向來堅持正統啤酒的風味,結果才在不知不覺種沒有趕上潮流。”
這位總裁先生雖然承認自己的企業沒能趕上潮流,但他用“堅持正統啤酒的風味”作擋箭牌,在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了合適的借口,這樣一來,企業的榮譽就保住了。假如這位總裁當時簡單地承認失敗的話,那麼葛利瑪企業必將走向徹底的衰落。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學會為自己找台階,不僅可以讓自己遠離尷尬的境地,有時也會影響到個人或集體日後的發展。盡管對於任何人來說,失敗都是難免的,但是隻要方法得當,我們就可以從尷尬的泥潭中解脫出來,這樣才能把失敗所帶來的負麵影響降到最低。
14、幫助對方擺脫尷尬的境地
在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如果我們自己失敗了,當然要給自己找個台階;反過來說,如果對手敗了,他們一定也會為了麵子而努力為自己找台階。
也許你認為,既然對方已經失敗了,那麼能否找到合適的台階就是他的事了,與我無關!如果你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畢竟,每個人都有尊嚴,直接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很難做到的,如果你能給他一個台階,幫助他走出尷尬的境地,不僅事態可以變得緩和,而且對方還會對你產生敬意。
有一位女士來到一家服裝店,要求退回一件衣服。事實上,這位女士回到家之後就已經把這件衣服穿在了身上,可是由於她丈夫不喜歡,她隻好聲稱“絕對沒有穿過”,並要求退掉。可是售貨員海倫小姐看了看這件衣服,發現它已經被幹洗過。
如果換成旁人,一定會直接向顧客指明這一點,可是一旦這樣做了,顧客是絕對不會承認的,因為她已經當著很多人的麵說過“絕對沒有穿過”,如果當眾推翻她的聲明,雙方必然會發生爭執。
海倫為了給顧客找到一個合適的台階,就對她說:“不知道您家裏的某位成員是否把這件衣服送到了幹洗店。我也經曆過同樣的事情,我把一件剛剛買回來的裙子和一些髒衣服一起堆放在沙發上,我的丈夫沒有留意,結果把這些衣服全部塞進了洗衣機。您是否也經曆過同樣的事情呢?因為我發現這件衣服有幹洗過的痕跡。”
那位顧客知道海倫已經完全掌握了證據,自己再堅持下去也沒什麼用,好在海倫為她承認錯誤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借口,於是就說:“啊,實在抱歉,大概是我的丈夫趁我不注意到幹洗店去了。”於是,她就拿起衣服走了。
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與他人爭辯的時候毫不手軟,自己贏得先機之後更是步步緊逼,不給對手以喘息之機。如果是在辯論會上,這樣的人或許可以稱得上高手,可是如果放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許會被人認為是不近人情。
畢竟,現實生活不同於辯論賽場,更不同於硝煙彌漫的戰場,如果你一味地追求讓對手在萬分尷尬中認錯,結果隻有一個:對手會為了尊嚴繼續與你爭執,你們之間的矛盾也會被進一步激化。
從前有一位年輕的格鬥家,非常喜歡與他人比武較量,他希望通過比武來結交朋友,以提高自己的技藝。
一些在社會上頗有名望的大師級人物覺得這位年輕人有些狂妄,於是紛紛帶著蔑視的態度向他挑戰,結果都敗在他手下。每次擊敗對手,這位格鬥家總會說:“這回你知道我的厲害了吧?交個朋友怎麼樣?”
盡管他的這些話是很真誠的,但是那些格鬥大師們怎麼能忍受失敗的恥辱?所以到後來,沒一個人和他交朋友。
這位格鬥家非常苦惱,就去找自己的老師傾訴肺腑。他的老師對他說:“習武之人都很愛惜自己的名譽,如果你能幫助他們找回丟掉的榮譽,他們一定會感激你的。”
格鬥家聽了老師的話以後沉思了許久,終於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了、
又一次比武,這位格鬥家的對手是日本空手道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用盡全力,終於將對手擊倒在地。正當對方無比羞愧地掙紮著想從地上爬起來的時候,這位格鬥家走過去伸手拉了他一把,對他說:“這裏的場地不太好,地太滑了,我剛才也險些摔倒。我看今天就到此為止吧,如果您方便的話,我想請您到我家裏做客,在我家的院子裏切磋。”對方被他這番話所感動,於是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兩人從此便成了一對好朋友。
中國有句古話:“得饒人處且饒人。”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不可能機械地承認自己的對與錯。當對方在辯論中無路可走的時候,你如果緊追不舍,對方一定會奮起反擊;相反,如果你給他一條出路,他就會帶著感激與愧疚前往他應該去的地方。
給對方台階下,也是給自己一個獲得和諧的機會,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15、找出對方的邏輯漏洞
無論是一般的談話還是公開場合的辯論,語言的邏輯性都是大家必須注意的。語言失去了邏輯,就會失去說服力;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抓住了對方語言當中的邏輯漏洞,我們就可以讓對手的雄辯不攻自破。
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國就有過這樣的事例。
中國漢朝最有名的皇帝要數漢武帝,在他的治理下,漢朝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可是,漢武帝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迷信。他一直認為世界上有讓人長生不老的仙藥,於是經常派人四處尋找。
有一次,有人向他獻上了“不死酒”,說隻要喝了這種酒,就一定不會死去。漢武帝非常高興,於是準備選擇一個好日子喝了它。
沒想到,漢武帝身邊的一位名叫東方朔的大臣竟然偷偷把這壺酒給喝了。漢武帝知道以後氣得要把他的頭砍下來。
臨刑前,東方朔對漢武帝說:“陛下,我喝的是不死酒,所以您是殺不死我的;假如我真的死了,就說明這不是不死酒。既然這種酒不能讓人永生,您又為什麼因為我喝了它而將我處死呢?”
漢武帝聽完以後,覺得東方朔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放了他。
在這裏,東方朔指出了不死酒與死刑之間的邏輯上的漏洞,即:如果不死酒是真的,那麼死刑就失去了意義;如果不死酒是假的,那麼死刑就是不合理的。所以說,這兩種情況無論出現哪一種,漢武帝都不應該或沒必要處死東方朔。就這樣,東方朔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危機,同時也讓漢武帝對“不死酒”的功能產生了質疑。
19世紀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赫爾岑有一次參加了朋友的酒宴。席間,他被輕佻的音樂弄得心煩意亂,因此不住地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看到他這個樣子,就解釋道:“這可是俄國非常流行的音樂,你怎麼會感覺厭煩呢?”赫爾岑問道:“流行的音樂就一定高尚嗎?”主人反問道:“不高尚的東西怎麼會流行呢?”
這時,赫爾岑笑了起來,說道:“按你的說法,流行感冒也一定很高尚嘍?”主人頓時啞口無言。
按照那位主人的邏輯,凡是流行的東西都是高尚的,因為不高尚的東西不會流行。這種邏輯推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行得通的,但是,這畢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高雅的藝術,一般人是欣賞不了的;而一些壞習慣,卻很容易被大眾接受。所以說,單純從“是否流行”來判斷“是否高尚”,從邏輯上看是不嚴密的。赫爾岑作為一名文學批評家,當然知道這一點,不過,他並沒有從比較抽象的藝術入手來反駁主人,而是巧妙地用“流行感冒”這個既常見又流行的事物來說明問題,攻擊了對方邏輯上的漏洞,使對方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說錯了。
無獨有偶,享譽世界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也曾用這種方法說服過別人。
一位年輕人想進入愛迪生的實驗室工作。愛迪生讓他談談自己的誌向,於是年輕人就滿懷信心地說:“我決心發明一種萬能溶液,這種溶液可以溶解世界上所有的物品。”
愛迪生聽了這番豪言壯語以後,驚奇地問道:“可是,你打算用什麼樣的器皿存放這種萬能溶液呢?”
年輕人一聽,臉一下子就紅了,一句話也說不來。
從化學角度來看,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是不存在的,但是,愛迪生如果隻是在這一問題上與對方爭辯,最終難以說服對手,於是,他就從“溶解所有物品”這一概念出發,引出邏輯上的矛盾,使對方的觀點不攻自破。
首先,要發明一種“萬能溶液”,必須要有存放它的容器,這是此項發明的先決條件。可是如果真的有盛放這種溶液的容器,就說明這種溶液並非“萬能”,因為它溶解不了存放它的器皿。因此,這種“萬能溶液”根本無法發明。
愛迪生就是用這樣一句簡單的問話揭露了年輕人觀點中的悖論因素,從而輕鬆駁倒了他的觀點。
很多時候,對方的論辯總是顯得無懈可擊。但是,隻要他的觀點存在邏輯上的錯誤,我們就可以此為突破口將對手擊垮。所以說,在與人辯論時,不要被對方的氣勢所嚇倒,即便他的攻勢再強勁,隻要存在邏輯漏洞,你就可以對準他的致命傷打出一記重拳,對手必然會敗在你手上。
16、巧用激將法
“激將法”是中國非常古老的計謀,它最初的意思是用刺激性的話語使將領出戰。如今,這條計謀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社會交往、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麵,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如果我們對他人的這種心理加以刺激,使其發揮出不願服輸的情緒,或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就記載著與激將法有關的故事。
三國時期,北方的曹操率領大軍南下,準備消滅劉備,並順便消滅東吳的孫權。當時,劉備的實力很弱,憑借自己的力量根本沒有辦法與曹操對抗,於是,他就派諸葛亮前往東吳,勸說孫權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曹軍。
當時,東吳的大臣們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與曹操對抗,一派主張投降,結果搞得孫權左右為難。
諸葛亮來到東吳以後,看到孫權搖擺不定。他知道,如果直接勸孫權抵抗曹軍的話,孫權以及眾大臣不一定會接受,於是,他就準備用激將法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他裝成支持投降的樣子,對東吳大將周瑜說:“對於投降,我倒有個辦法,既不用割讓土地,也不用贈送財物,隻要派一名使者把兩個人送到曹操那裏,他就會馬上撤走百萬大軍。”
周瑜問道:“是什麼辦法呢?”
諸葛亮答道:“我在就聽說曹操修建了一座異常華麗的樓台,叫做‘銅雀台’,裏麵有很多從各地選來的美女。曹操是個出了名的色鬼,他聽說東吳的喬先生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叫大喬,小女兒叫小喬,都是世上少見的美女。於是,曹操就發誓說:‘等我平定天下以後,一定要把兩位喬小姐安置在銅雀台,以安度晚年。隻要得到她們兩個,我就是死也心甘了。’這樣看來,他現在率領百萬大軍南下,隻不過是為了得到這兩位女子罷了。您隻要找到那位喬先生,用重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曹操,他一定會撤兵的……”
周瑜聽了諸葛亮的話怒火中燒,立刻站起來指著北方大罵:“曹操這個老東西實在太過分了!”諸葛亮連忙勸道:“將軍千萬不要生氣,用著兩個女子換來東吳的平安,不是很好嗎?”
周瑜說:“諸葛先生可能不知道,大喬是我家主公孫權的妻子,小喬是我的妻子。”
諸葛亮假裝什麼都不知道,連忙道歉:“哎呀,我確實不知道有這種事,真是該死!”可是,此時的周瑜已經被徹底激怒了,於是當即與諸葛亮定下聯合抵抗曹操的計劃。
事實上,周瑜原本就打算與曹軍打上一仗,可是麵對主降派的壓力,他也有些為難。諸葛亮正是看透了周瑜的這種心理,就用“曹操想得到你的妻子”的話語來刺激他,使他為了男人的尊嚴不得不下決心出戰。
在這裏,諸葛亮表麵上是希望東吳投降,但實際上這隻是反話,周瑜聽說曹操想得到大喬、小喬之後,覺得如果向曹操屈服的話,是對自己人格的一種侮辱,於是,他沒有按照諸葛亮表麵上所說的去做,而是堅定了抵抗曹軍的決心,這樣就達到了諸葛亮的預期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說服他人。
比如說,你的朋友因為與教練發生了爭執而離開了學校籃球隊,可是學校馬上要對外舉行一場比賽,而你的朋友又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你該怎麼勸他重返球隊呢?如果你對他說:“你應該回到球隊,如果少了你,我們學校就拿不到冠軍。”那麼他十有八九不會被說服,因為他對球隊已經產生怨恨,球隊的輸贏與他並沒有太大關係。可是,如果你這樣說:“我們去年的老對手已經說了,今年我們學校至多能打進八強;即使有你在,最多也不過能進四強。他們還說,一年來他們接受了最為嚴格的訓練,水平已經今非昔比了,可是我們學校呢,並沒有什麼長進,尤其是你……”如果你的朋友還算是個男子漢的話,他一定會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而重返“戰場”的。
這就是尊嚴的力量,這就是激將法的奧秘。當你無法說服對方的時候,不妨試用一下激將法,有時真的能達到預期效果。
17、分析利弊是說服別人的必要前提
人們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凡是對自己有利的,就會去爭取;凡是對自己有害的,就會主動逃避。就是這種趨利避害的特點,構成了人的本質,一個人的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也在於此。
正是因為人類有這種特性,因而會講道理的人在勸說別人的時候,總是會闡明這樣做會有哪些好處,不這樣做又有哪些危害。對方隻要弄明白這些道理,自然而然就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了。
享譽全球的球王貝利當初就是在父親幫助他分析利弊之後才改掉吸煙的習慣的。
貝利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現了足球天賦,並接二連三地創造佳績。有一次,小貝利參加一場激烈的足球比賽。賽後,隊友們一個個筋疲力盡,有幾個小夥伴還抽起了煙,說這樣可以解除疲勞。貝利受到夥伴們的影響,也要了一根,然後就得意地抽起來,還覺得自己很瀟灑。這時,貝利的父親恰好前來看望他,小貝利抽煙的一幕被父親看在眼裏,父親十分痛心。
到了晚上,父親問貝利:“你今天抽煙了?”
貝利低下頭答道:“抽了。”然後就等著接受父親的訓斥。
父親原本想狠狠地教訓他一頓,可是他轉念一想,貝利年紀還小,對於很多事都看不明白,即使今天用打罵的辦法讓他戒煙,以後他還有可能繼續抽;再說,小孩子往往存在逆反心理,父母越是不讓他幹什麼,他就偏要幹什麼。
想到這裏,父親把心中的怒氣壓了壓,對貝利說:“我的兒子,你在足球方麵很有天賦,如果勤學苦練的話,將來或許很有發展。可是你應該知道,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首先必須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可是抽煙恰恰會毀了一個人的身體。你也許會說:‘我以後再也不抽了。’可是,抽煙是會上癮的,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然後就會有第三次、第四次……長期發展下去,你的煙癮會越來越嚴重,你的身體也會越來越弱,這樣一來,你隻能遠離足球運動了。作為父親,我有責任教育你向好的方向發展,也有責任製止你的不良行為。不過,到底選擇哪條路,主要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貝利聽了父親這番話,終於明白了:自己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就不能在煙霧中損害自己的身體。於是,小貝利誠懇地對父親說:“爸爸,我以後再也不抽煙了,我一定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
從此以後,貝利再也沒有接觸過煙草,訓練也更加刻苦了,後來終於成為一代球王。
貝利父親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沒有用父親慣有的嚴厲態度來訓斥孩子,而是把抽煙的危害說給貝利聽,讓貝利在足球和吸煙這二者之間進行選擇。貝利雖然年紀還小,但是他一直把足球運動當成自己未來的事業,二者相比較,自然是足球的分量更重,他最終改掉了抽煙的毛病也在情理之中。
在現實社會,人們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不得不關心與自己相關的各種利益,所以,當你勸說他人的時候,一定要細致地地幫助他分析利弊,這樣才能增強說服力。如果你隻是簡單地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往往起不到說服效果。
李斯特是一位在安大略省頗具影響力的機械製造商,他的表弟霍華德原本也從事這一行業,可是後來覺得這樣賺錢太慢,於是就準備投資股市。經驗豐富的李斯特深知炒股風險很大,就批評了表弟的做法。可是,由於李斯特平時比較繁忙,再加上他耐心不夠,因而並沒有向年輕的表弟說明炒股的利害關係,隻是簡單地說:“霍華德,你給我聽好了,我不準你冒這個險!”
年輕氣盛的霍華德當然不吃他這套,於是毅然把錢投進了股市。結果沒過多久,股市大跌,霍華德差點因此破產。這時,李斯特才開始自責,後悔當初沒有跟表弟好好分析這件事。
分析利弊確實是說服別人的好辦法,不過,這種辦法隻能對那些明事理的人使用。如果你麵對的是一個是非不分、聽不得別人半句言語的家夥,你就沒有必要再為他分析利弊了。遇到這種情況,你還是尋找其他更好的方法吧。
18、先轉移話題,再攻核心
在交談過程中,如果你打算從對方那裏得到你想要的回答,可是對方具有很強的戒備心理,不想按你的想法回答,你該怎麼辦呢?
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曾遇到過,尤其是負責審問犯人的法官,更是時常為這個問題所困擾:他們想從嫌犯口中得到答案,可是嫌犯絕不是傻瓜,他們是不會輕易認罪的。不過,有時候法官運用一定的技巧,還是可以讓嫌犯吐露實情。
一天,有兩個人來到法官那裏,其中一個人聲稱另一個人欠債不還,而另一個人則堅決予以否認,說自己與原告是第一次見麵,從來沒有國債務關係。
看到兩個人相持不下,法官就問原告:“既然你說當初你曾經借給他錢,那你就說說你是在什麼地方把錢借給他的?”原告毫不猶豫地答道:“是在城南一個土丘的樹下。”法官說:“那好,你現在就走一趟,從那棵樹上摘下兩片葉子給我帶回來。我就讓樹葉當證人,讓它們告訴我實情的真相。”
原告聽了法官的話以後,將信將疑地前去摘取樹葉,被告則留在原處,等候法官的問話。
出乎被告意料之外的是,法官根本沒有向他提出任何問題,而是埋頭審理其他案件。被告閑得無聊,就好奇地觀看法官審案。
正在這時,法官突然抬起頭問道:“原告怎麼還沒回來?他現在有沒有走到那棵樹下?”被告隨口答道:“我看,他現在離那棵樹還有一段距離呢!”
聽了這話,法官的臉一下子沉了下來,問道:“既然你沒有跟他去過那個地方,你怎麼知道他還沒有走到呢?”這時,被告才發覺自己露出了馬腳,於是隻好乖乖認罪。
在這件案子裏,法官聲稱用樹葉作證人,而且原告離開以後他就開始審別的案子,這使得被告完全放鬆了警惕。就在被告失去戒心的時候,法官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原告“有沒有走到那棵樹下”,被告在毫無防備的時候一不小心說出了真相,案情由此便真相大白了。
其實,這個案例代表了一類說話的方式,那就是先把對方不便直接回答的話題放在一邊,轉而談論一些看似與此毫不相關的話題,然後悄悄地把話題引回到原來的位置上來,讓對方在“不知不覺”當中說出你想聽到的話,這樣一來你的目的就達到了。
曆史上,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從前有一位理發師,經常為宰相理發、修麵。有一次,理發師在為宰相修麵時一不小心把宰相的眉毛剃掉了。理發師嚇得手一抖,剃刀差點掉在地上。不過,好在宰相並不知情,於是理發師就開始想辦法不被宰相怪罪。
理發師急中生智,放下了手中的剃刀,用眼睛盯著宰相的肚子看,並裝出一副迷惑不解的樣子。宰相看到他的舉止如此怪異,就問他為什麼這樣。
理發師答道:“我時常聽人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可是我看大人您的肚子並不大,裏麵怎麼能容得下一隻船呢?”
宰相一聽這話當即笑了起來,說道:“這話的意思是說宰相的度量大,對於很多事都可以容忍。”
理發師一聽這話,連忙跪下請罪:“小人實在該死,剛才一不小心把大人的眉毛剃掉了!還望大人有容人之量,饒恕小人吧!”
宰相聽說自己的眉毛被剃掉了,頓時大怒,可是他馬上又想到,自己剛才說過,宰相的度量很大,怎麼能因為這件事處罰理發師呢?於是,他一臉溫和地說道:“這沒什麼,你馬上把筆拿來,幫我把眉毛畫上就可以了。”
理發師就是通過轉移話題,讓宰相“主動”承認自己度量大,然後才說出實情。這樣一來,宰相為了表現自己的度量,也就不好發作了。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有時候先轉移話題,再攻擊事件核心,會讓對手根本沒有反駁的機會。不過,在運用這一謀略的時候,一些原則是需要我們牢記的:不能過早暴露你的真實意圖,以防止對方有心理準備;轉移的話題不能與核心話題相距太遠,否則二者就會失去聯係,同樣達不到目的;話題轉移之後再次回到核心問題上來,一定要有嚴密的邏輯性。我們在把握這幾條原則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可以將各種疑難問題一一解決了。
19、用商量的語氣提意見
盡管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表現得謙虛有禮,樂於接受別人的批評,但你不要忘了,任何人都有得到別人尊重的願望,也就是,任何人都不希望別人用命令的口吻跟自己說話——隻不過不同的人表現的程度不一樣。正因為這樣,我們在給他人提意見時,應當盡量用商量的語氣,而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如果你過分強硬地推行自己的看法,對方最終很有可能將你拒之門外。
在一個居民小區裏,住著一位安妮斯頓太太,她養了一隻大型獵犬,平時總是讓獵犬獨自在外麵亂跑。盡管這隻獵犬比較溫馴,但是小孩子們看到這個大家夥還是會感到害怕,因此很多孩子都躲在家裏不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