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把握分寸得圓滿(1 / 3)

第六章  把握分寸得圓滿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中的人和事都離不開分寸,所以在與人相處言談中必須要有分寸感。懂得分寸的人,在與人交往言談的過程中,能收,能收,能轉彎,能下台,能留有餘地,能適可而止,能使對方知難而退,也能使自己保持主動。不懂分寸的人,說起話來,一發不可收拾,把本已成功的事情變成了僵局,沒有回旋的餘地。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在這些事情上能把握好分寸,每一句話都能說的輕重適宜、進退有據、合情合理,婉轉動聽,那麼很多糾紛、困擾、爭執、衝突,都可以通過進退有度的商談得到解決。說話分寸感極強的人,他們不但能夠控製自己的分寸,同時也能善於調整別人的分寸,在許多不同的分寸之間,加加減減,使各方麵的人,都在他們的折中調節之中,盡快找到解決的辦法。所以,善言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有的話不宜說得太明朗,有的話不可說得太尖刻,說話應當點到為止。

1、玩笑不要開過頭

玩笑是一種特殊的交流方式,人們在互相交往的過程中經常會開兩句玩笑,這樣可以起到活躍氣氛、調節情緒的作用,也能令談話者感受到和諧輕鬆的氛圍,對增強彼此之間的感情是很有好處的。但是,就像適量的鹽可以讓菜肴味道鮮美,放的太多會讓人難以下咽一樣,開玩笑時,必須注意玩笑不要開得過了頭,否則就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傷害他人的自尊和感情。

一位世界聞名的鋼琴演奏家,受一家劇院的邀請,準備舉辦一場豪華的音樂會。但就在音樂會舉行的當天,天降大雪,很多聽眾都因為路遠道滑沒有趕來,劇場內有一半以上的座位都是空著的,來到劇場的聽眾見人這麼少,都有點不安——他們怕這位鋼琴家生氣罷演。

鋼琴家也沒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他很快恢複了平靜,為了化解這種尷尬局麵,鋼琴家沒有急於開始演奏,而是跟聽眾們開了一個玩笑,他說:“親愛的朋友們,看來你們都是這個城市裏的有錢人,因為你們每個人都買了兩個座位來聽演奏!”聽眾們一聽,頓時放鬆下來,音樂會也得以順利進行。

鋼琴家的玩笑開得恰到好處,使人們放鬆了心情,愉悅地欣賞了一場高水平的鋼琴演奏會,但是,一旦開玩笑開過了頭,就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例如,裏根在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有一天到國會參加會議,發表演講之前,他需要測試一下麥克風是否接通,於是隨口就跟議員們開了一個玩笑。他說:“諸位,請注意!五分鍾以後,我們就要對蘇聯發射核導彈。”裏根的話一出口,所有的議員都嚇傻了。不久,前蘇聯針對此事向美國提出了強烈抗議,給裏根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可見,如果把握不好開玩笑的分寸,就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所以,當我們決定要開玩笑時,必須先考慮聽玩笑者的性格、身份、心情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例如,跟沉默寡言、性格敏感的人就不適合開玩笑,因為他們很容易產生聯想,以為你是在嘲笑他們;晚輩對長輩不宜開玩笑,與異性交談時不適合開一些內容庸俗、思想下流的玩笑,這樣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當別人遭遇什麼重大變故——如失去親人、失戀、失業的時候,要多多安慰,不要讓人誤以為你是在“落井下石”。

在跟人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想跟對方開玩笑,那麼就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不同的人對玩笑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玩笑,有的人能夠接受,有的人也許就不樂意接受。

開玩笑不是搞惡作劇,有的人不用語言開玩笑,而是用某種動作行為,目的是讓對方出洋相,那麼這種玩笑就很可能傷害對方感情,有時甚至還會出現人身傷害,所以這種玩笑千萬要不得。

開玩笑不是取笑別人,要尊重對方,有些人拿別人生理上的缺陷、心理上的創傷、行為上的失誤這類敏感問題開玩笑,就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導致不歡而散、甚至是絕交的惡果。

總之,開玩笑雖然有利於活躍氣氛,加深友誼,但一定要注意尺度,把握好分寸。

2、讚美對方,更讓他感覺舒服

人們都有這樣一種認識:在與人交談的時候,要多說一些讚美的話,這樣對方才會願意繼續與自己交談下去,進而可以尋找有利的機會實現自己的目的。至於這些讚美的話應該怎麼說,則很少有人去關心了,“還能怎麼說,讚美的力度越大、拜年話兒說得越多就越好!”——恐怕很多人都會認同這一點。

實際上,讚美作為一門藝術,與所有事情一樣,也有一個尺度問題,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孔子說“過猶不及”,意思就是說,事情做得過了頭,與事情沒做好相比,效果都是一樣的。讚美他人也是如此,讚美的力度不夠,就不能真正讓對方高興;讚美得過了頭,又可能會讓人感到肉麻、反感,所以,讚美別人時掌握一個合適的尺度是非常重要的。  琳達是一個喜歡唱歌的小女孩兒,父母也很為她的歌聲感到驕傲。一天,父親的朋友到琳達家裏做客,聽說琳達喜歡唱歌之後,客人要求琳達當場給他唱一曲,琳達有些羞澀地唱了一曲,客人說道:“真是太棒了,琳達,你的歌聲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動聽的聲音了,我從來都沒有聽過這麼美妙的聲音,我的心都隨著你的歌聲飛到了遠方,如果不是睜著眼睛的話,我還以為是席琳迪翁站在我麵前呢!哦!不,席琳迪翁也不沒有琳達的歌聲美妙。”盡管琳達希望得到讚美,但客人的讚美卻讓她感到有些難堪,琳達說了一句:“我隻是喜歡唱歌,根本比不上席琳迪翁。”結果,客人和琳達的父母都有些尷尬了。其實,隻要客人換個說法:“哦,琳達你的歌唱的真不錯,好好努力,以後說不定會成為另一個席琳迪翁呢!”那麼琳達聽了,就算臉羞得紅了,但心裏也一定會很高興!

所以說,讚美之詞不可濫用,更不能過度。否則讚美就很容易變成吹捧,讚美別人的人不但不會收獲成功的微笑,反而要吞下被置於尷尬地位的苦果。

一位作家曾經陪自己的業務員朋友去拜訪某個大型超市的經理,當業務員見到經理之後,便開始不停地對經理進行讚美,經理的長相、衣著、辦公室的布置,他統統誇了個遍,但最終,業務員想要談的事情也沒能談成。後來,這位經理對作家說道:“你的業務員朋友真是熱情,但是好像熱情得過了頭,他看到什麼都讚美,讓我感到很不適應。”

讚美不可過多、過濫,否則就不會起到應有的效果了。讚美確實能讓別人產生好感,但也應該“省著用”。有的人出於職業的原因,把讚美當成了一種習慣,不管看到什麼人,都要大肆讚美一番。但是,時間一長,人們就會認為他讚美別人隻是一種習慣,並不是真心實意的。同樣,在領導管理員工的時候,恰當地運用讚美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但也不能濫用讚美。要是員工的表現稍微做好一點,就對其大加讚美,時間長了,讚美的激勵作用就會減弱,有時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為員工會覺得上司是個沒見識的人,從內心輕視上司。

當然,珍惜自己讚美的言辭,不是說不要讚美別人,而是要把好剛用在刀刃上,不該讚美的時候,就不要浪費讚美;該讚美時,也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辭。上司在讚美員工時:應當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進行,同時還要注意把握說話的分寸,讓讚美有所保留,例如在讚美員工的同時提出進一步的希望和要求,抑或是提出一些批評,以免員工聽了讚美之詞候會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

另外,在讚美之詞出口之前,要先想一想自己的話是否合適,千萬不要產生歧義,否則會讓對方覺得不是讚美,例如:“恭喜你啊,失敗了這麼多次,總算有一次是成功的。”聽起來更像是對這個人的侮辱或貶低,根本察覺不到讚美的意思。對於這一類的問題,我們更應該小心避免。

3、勝券在握的告狀技巧

在職場中,告狀的現象經常出現,有的人是因為受了委屈,有的則是出於對同事的嫉妒或報複,還有的是想向上司獻忠心。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告狀之前一定要三思,即使你自己覺得自己告狀是正確,也會被上司認為是在“窩裏鬥”,搞不好不僅自己的同事沒有被“告倒”,自己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故事,對那些總想著向上級告狀、扳倒同事的人是一個很好的警戒:

曹操想從兩個兒子曹丕、曹植中挑選一個作為繼承人,但是一直猶豫不決。曹丕心機深沉,在謀士吳質的幫助下,暗中籠絡了不少大臣;曹植聰明過人,喜歡與文人名士交往,楊修就是其中的一個。

曹丕怕父親發現自己經常和吳質來往以後會產生疑心,於是每次請吳質商量事情,都要讓吳質藏在一個大箱子裏,聲稱是綢緞。這件事碰巧被楊修知道了,楊修認為這是打擊曹丕的好機會,想都沒想就向曹操告了狀。曹操十分生氣,派人藏在曹丕家門口,準備抓住吳質。沒想到,曹操身邊的人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曹丕,曹丕和吳質一商量,決定將計就計。第二天,又有人抬著一箱子綢緞要進曹丕的家門,曹操派來的人一查,發現裏麵果然是綢緞,於是把這件事報告給了曹操。曹操認為是曹植指使楊修陷害曹丕,於是漸漸不再喜歡曹植,後來又找借口殺掉了楊修。

楊修之所以“偷雞不成蝕把米”,就是因為自己太急了,如果他能夠仔細想想,就會知道自己告曹丕的狀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了。但他急於讓曹植成為繼承人,根本不考慮後果就去告狀,結果為自己也埋下了禍根。

同事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既需要協作,也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這些競爭的手段通常都是不正常的,當自己受了委屈或處於劣勢時,告狀這個辦法確實可以讓自己獲得上司的信任和幫助,甚至幫你直接打倒對手。但是,告狀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你不能事先坐實證據,那麼不僅不能在競爭中獲勝,還可能反受其害。所以,聰明的告狀者都會采用巧妙的告狀方法。

熱播一時的電視劇《潛伏》中,餘則成作為一名優秀的地下工作者,就巧妙地告了屠殺革命者的劊子手馬奎一狀。

餘則成利用馬奎立功心切的心理,讓共產黨代表左藍約馬奎在茶館密會,然後由餘則成帶著陸橋山“路過”茶館,讓陸橋山親眼見到馬奎“私通共黨”,接下來就好辦了,一心想著升官的陸橋山自然不會放過馬奎,替餘則成向站長告了狀。接著,站長派人抄馬奎的家,找到了一副暗示馬奎是“峨眉峰”的畫,人證物證俱在,馬奎成功地被餘則成“陷害”了。

告狀的成功與否,一是要看你的證據是否確鑿,二是要看處理“案子”的人是什麼態度。餘則成既坐實了馬奎“私通共黨”的證據,然後又利用陸橋山這樣一個背後有靠山人去告狀,再加上站長本身也對馬奎不滿,所以馬奎的倒黴也就成必然了。

明智的上司是不會喜歡告狀的人的,“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旦你親口向上司告同事的狀,就會給領導留下一個不太好的印象。這時,就需要你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大局、從公司的利益、上司的利益去分析,讓上司完全相信你所說的話。當然,在職場中,應當盡量少向領導告狀,越少越好,但一旦爭鬥發展到你死我亡,非告狀不可的地步,那麼你就應該做好準備,爭取做到“一告一準”,千萬不要因為過於急躁致使告狀不成,反受其害。

4、“不說”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

說話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但有些時候,你說得越多,反而越對自己不利。比如當你跟別人談論一個並不熟悉的話題時,如果你不懂裝懂,就很容易留下笑柄;比如當你跟別人辯論時,一旦說多了,就容易讓對方抓住漏洞,對你進行回擊。我們應該明白,與人交談不僅僅是消遣,也是一個開拓眼界、增長智慧的過程,如果你說的太多了,就讓自己了解對方的機會變小了。在某些特殊的場合,閉上自己的嘴反而能夠達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當別人已經感到疲倦、厭煩的時候,就應該識趣一些,閉上自己的嘴——就算你還沒有開始說話,這樣可以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提起艾森豪威爾,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的職業:五星上將、美國總統。其實,艾森豪威爾還有一個職業: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有一次,艾森豪威爾校長參加一個大都是社會名流參加的宴會,這些人都想在眾人麵前表現一下,於是依次上台演講,等到宴會即將結束的時候,宴會的組織者才意識到,應該讓一直在旁邊沉默的艾森豪威爾將軍講一講他在戰場上的英雄事跡。於是艾森豪威爾被請上了台,但是,艾森豪威爾明白,宴會即將結束,很多人都急著回家,如果自己再滔滔不絕地說上半天,就算講的再精彩,大家也會認真聽的。於是,他開口說道:“不管什麼樣的文章都需要標點符號,演講也是一篇文章,今天晚上,我願意做一個句號。”說完,艾森豪威爾就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聽眾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不是因為艾森豪威爾的演講,而是為他善於體諒別人的心情。

艾森豪威爾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你在與別人談判或辯論的時候,如果總是你在滔滔不絕的說話,就給了對方思考的時間,與其這樣,不如你先保持沉默,讓對方先陳述自己的意見,這樣或許可以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沉默是金”,猶太人拉瓦對這句話的理解可真是太深刻了。拉瓦擁有一家小印刷廠,由於經營有方,拉瓦每年可以獲得一筆不菲的收入。但是,拉瓦年紀大了,兒女又不想繼承自己的事業,於是決定把印刷廠轉讓給別人,他估算了一下,連機器帶場地大約值350萬美元,於是拉瓦打定主意,如果買主出的錢少於350萬美元,自己絕不能同意這筆買賣。

不久,一位買主上門了,這個人一看就非常精明,尤其是檢查工廠和機器的時候,總是不斷地說這兒不好,那有毛病,老實的拉瓦有些著急,因為那買主顯然是為了壓低價格故意貶低自己的工廠,他幾次想開口反駁,但買主根本就不給自己反駁的機會。拉瓦一想:“我也懶得跟你爭論了,隻要你報的價格低於350萬美元,這筆生意就算是完了。”這位買主見拉瓦一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的意思,心中暗自得意,於是故意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說道:“你的工廠這麼破舊,機器的毛病這麼多,我想我最多隻能給你400萬美元,如果你答應我們就簽合同,如果你不答應,我隻能說抱歉了。”拉瓦一聽,居然比自己預想的還多50萬美元,於是也裝出一副十分心疼的樣子,跟買主簽了買賣合同。

買主以為自己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把拉瓦說得啞口無言,卻不知道正是由於自己話太多,反而讓從始至終一句話都沒有說的拉瓦多賺了50萬美元。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會犯那個買主一樣的錯誤呢?

有人總以為隻有滔滔不絕地說話才能讓顯示自己的能力,其實適時保持沉默反而更能為自己帶來好處。“沉默是金”並不是讓人一句話也不說,而是在不適合說話的場合閉嘴,在合適的時候一錘定音。

沉默應該是一種沉著、一種淡定,如果能在沉默的同時表現出自己的自信,那麼就能讓自己有一種神秘感,使別人猜不透自己真正的意圖,這樣不是對自己更有利嗎?

5、薪水,永遠是敏感的話題

職場內部有很多敏感話題,薪酬無疑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公司在員工入職的時候都會告訴員工:“不要打聽別人發了多少工資。”有的公司甚至把禁止打聽工資當成一項製度寫進了《員工守則》裏麵,且不論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合乎法律,對個人和公司來說,在與同事聊天的時候回避薪酬這個話題確實是弊大於利。

你也許會感到不解:薪酬多少我想跟誰說就跟誰說,公司有什麼權力管我的私事。其實,隻要想想談論薪酬到底有什麼意義,就明白公司領導為什麼不喜歡員工談論薪酬了。

在國外,薪酬與年齡一樣,都是人們非常忌諱提起的話題;對中國人而言,年齡的問題沒有那麼敏感,但薪酬的問題就不一樣了,一涉及到錢,人們普遍會非常在意,很多人都有一種攀比的心理,想知道自己的工資水平在同事之間處於一個什麼位置。按理說,法律並沒有規定不許人們談論薪酬,所以人們是有自由談論的權力的;但對企業來說,薪酬這個話題就像炸彈上的引信,一旦觸動就會發生爆炸,而且很少有“啞彈”,炸彈的威力足以在整個辦公室內部掀起一場風波。

兩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同時來到一家公司打工,由於學曆相當、工作性質相同,時間一長,兩個人在私下裏也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一天兩個人一邊在飯店吃飯,一邊閑聊,說著說著就聊到了工資的問題上,其中一個說道:“一個月1500塊錢的工資根本不夠花,除了租房、吃飯,想買件衣服都得猶豫好久。對了,你工資多少啊。”對方本來不想談起這個話題,但話說到這兒,也不好意思拒絕,隻好如實說了:“我比你多300,一個月1800塊錢。”月薪1500的那位一聽,臉色立刻變了,回到單位以後,他立刻跑到財務經理那裏大吵大鬧:“我倆學曆一樣,幹一樣的活兒,他憑什麼比我多拿300塊錢?”不管財務經理如何解釋,他就是不聽。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工作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掙錢,事業、理想都在其次,所以一旦涉及到薪酬多少,人們就會普遍失衡:聽到別人比自己的工資多,就嫉妒人家;聽到別人比自己工資少,又認為別人不如自己,輕視對方。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知道了反而會給自己增加無窮無盡的煩惱,還不如不知道的好。

談論薪酬的另一個弊端就是打擊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如果不去談論工資,那麼同事可能會一直保持一鼓作氣的勁頭兒;若是因工資多寡而產生矛盾,那麼勢必會有人士氣低落甚至衰竭了。工作幹不好,既影響公司的效益,同時又影響到了自己,使自己的工資變得少,形成惡性循環。

有的人總是忍不住想跟同事談論薪酬問題,甚至形成了一種心理障礙,要想跨過這道障礙並不難。首先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在一個完善的工資製度下,就算你和同事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就會產生快慢、優劣之分,工資除了要付給勞動者報酬之外,還能起到激勵和督促作用。練武術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叫做“技法無高下,功力有深淺”,工資的多少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態度的認真與否。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明白,一分付出,一分收獲,你對工作付出了多少,就會從中得到多少回報。放平自己的心態,隻要覺得薪酬對得起自己的付出就可以了,何必計較他人的多少呢?

所以,我們應該盡量避免與同事談論薪酬這個話題,不要主動打聽,遇到別人向你打聽的情況,最好一開始就明白告訴對方,“對不起,我們要尊重公司的製度,在辦公室裏不談工資。”如果對方先說自己的工資,然後再問你,你也可以微笑著回敬一句:“啊!你太厲害了,比我多多了!”然後趕緊轉移話題。

6、為話裏加“糖”而不加“醋”

在工作中,我們繼續要與同事進行合作,同時還要互相比幹勁兒,既然有比較,就肯定有優劣。這時,如果你看到別人做出成績就“眼紅”,跟人說話的時候總是陰陽怪掉,充滿了“酸味兒”,就很容易與對方造成隔閡,有時還會造成難以化解的矛盾,甚至給自己帶來災禍。

為什麼有的人說話總是帶著一股濃濃的酸味兒呢?說穿了,其實就是嫉妒心作怪,因為嫉妒別人比自己強,又不想公然與別人對立,所以就采用這種辦法來發泄心中的不滿。這實際上是職場人很不成熟的表現,這樣做不僅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反而給同事、上司留下了嫉賢妒能的印象,一到升職、加薪的時候,上司絕對不會考慮平時總是醋味兒十足的人的。更重要的是,在嫉妒心的驅使下,很多人還會做出一些蠢事,最終害人害己。

亨特是辦公室裏的熱心腸,大家經常向他請教一些工作方麵的事情,亨特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在辦公室工作多年的卡爾卻見不得亨特這副到處受歡迎的樣子,當亨特為露西解答一個問題以後,露西對亨特說“謝謝”時,卡爾就會怪腔怪調地說道:

“對啊,你就是應該好好感謝亨特,人家的可是一個學問淵博、口才又好的人哦!”

當亨特禮貌地請卡爾“指教”他時,卡爾又會這樣說道:

“不敢不敢,我學曆又低,又沒有什麼本事,怎麼敢指教你亨特先生呢?“

最嚴重的是那次公司舉行的宴會上,亨特正在跟老板聊天,卡爾正好路過,對老板說了一句:“老板,亨特可是個很有才華的年輕人啊,我們辦公室有他在,就是我離開了,他也可以把辦公室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卡爾的話剛說完,老板的臉色就變了,亨特的臉也一下子變得通紅。但卡爾卻自覺非常得意地走了。

沒過多久,老板就找了個借口,辭退了卡爾,正式任命亨特負責管理整個辦公室。

其實,老板對卡爾還是很器重的,但他總是用一副酸溜溜的語氣跟同事說話,嚴重影響了辦公室的團結,最終還是下決心把他辭退了。

嫉妒心是一種可怕的心理疾病,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就很可能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為,到頭來不僅害了別人,也會害了自己。中國古代有個“孫龐鬥智”的故事,說的就是戰國時期魏國將軍龐涓因為妒忌自己的同學孫臏,故意在魏王麵前說孫臏的壞話,使孫臏受到了挖去膝蓋骨的刑罰,但孫臏卻運用自己的計謀逃到了齊國,後來齊國和魏國交戰,龐涓中了孫臏的計策,被迫拔劍自刎。如果龐涓沒有那麼強的妒忌心的話,或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和私情了。

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比自己強的同事時,產生嫉妒心其實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要控製住自己,不要表現出自己的嫉妒,否則,不僅會使你和同事之間產生矛盾,還會讓你在其他人的眼中變成一個“小心眼兒”的人。

要想控製自己的嫉妒心其實很簡單,當你發現有人比自己強時,千萬不要圖嘴上痛快就說出一些酸味十足的話,應該仔細分析一下,同事為什麼會比自己強,應該向對方學習什麼,同時找到自身的優點,盡量展示出來,贏得同事的讚譽。這樣,你和同事就能在一種良性競爭中共同進步,而不是做一些互相拆台、“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了。

7、模棱兩可易惹禍

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的情境下說出來,就會產生不同的意思,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在辦公室裏說話尤其應該小心,因為你不知道你說的哪句話就得罪了別人——你本來說的是一種意思,但別人卻聽成了另外一種意思,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很多人就是因為話沒有說明白而給自己招來了禍患。

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連夜逃出洛陽,結果在半路上被陳宮抓到,陳宮敬慕曹操忠義,拋棄官職跟著曹操一起逃走,兩個人走了很久,又累又餓,這時,曹操突然想起父親的結拜兄弟呂伯奢就組在附近,於是和陳宮兩個人來到了呂伯奢家裏。

呂伯奢吩咐家人準備飯菜,自己親自到鎮上去買酒,曹操和陳宮正在休息,突然聽到後院有磨刀的聲音,他們很奇怪,於是悄悄來到後院,隻聽有人說道:“捆起來再殺。”曹操一聽這句話,以為呂伯奢的家人是要殺自己,於是就和陳宮拔出寶劍,把後院的人殺了個幹幹淨淨。等到他們來到廚房,發現地上躺著一頭捆好的豬,這才知道是錯怪了呂伯奢的家人。

作者羅貫中寫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表現曹操多疑的性格,但如果呂伯奢的家人在說話的時候把要殺的對象說明白,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了。

這雖然是小說中虛構的故事,但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十分有用。比如上司交代下級做什麼實情,如果說話過於模糊,那麼下級就很可能做的不合老板心意,甚至完全違背老板的意願;比如同事之間互相幫助,一不留神,就很可能讓自己的話變得語義模糊,你想表達的意思與對方理解的意思正好“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為了在短時間內逼迫英國投降,經常會派飛機轟炸倫敦。英國空軍並沒有被嚇到,而是時刻保持警惕,勇敢地與敵人作戰。一天,倫敦大霧彌漫,這時,天空中突然飛來了一架來曆不明的飛機,英國空軍趕緊操縱戰鬥機起飛迎敵,等到他們飛到近前,才發現那是一架中立國的民用飛機,於是飛行員趕緊與指揮部聯係,把飛機的情況告訴了指揮部,並請示是否應該按照慣例將其擊落,指揮部的回答隻有短短的三個字——“別管它”,於是,英國飛行員萬彈齊發,頃刻間就把那架飛機打了下來。結果,英國政府為此付出了一大筆賠償金才算了事。

一句短短的“別管它”,實在讓人無法確定它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也許指揮部的意思隻是說“不要幹涉它,讓它自由飛行”,但一心想著保護國家安全的飛行員卻理解成了:“不管它是哪國的飛機,先打下來再說”。

在職場中,雖然不會出現因為一句話沒說明白就害死人的情況,但也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你說的話如果不夠清楚明白,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真要出了差錯,那可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扯不清、道不明。不管你如何辯解,你在老板心目中已經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這個人太年輕,做事不太牢靠。”所以說,當你要說話之前,一定要先想想,是否會讓人產生誤解,如果容易產生誤解的話已出口,那麼就應該及時進行補充說明,以免同事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8、用心傾聽下屬的話

美國總統林肯曾經說過:“首先,要學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然後你才能成為生活的主角。”但是,在工作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下屬向上司彙報工作或是提出建議,但往往話還沒說完,就被領導粗暴地打斷了,接著,上司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和對員工進行批評甚至是嘲諷。這樣做的結果是,上司沒有明白下屬的意思,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有這樣一個笑話:有個結巴到酒吧喝酒,服務員向他推薦一種價格非常昂貴的酒,結果結巴說道:“喝……喝……”,服務員一聽,立刻把酒給結巴打開了,結果結巴後麵又冒出兩個字“……不起”,結巴的意思本來是說“喝不起”,但見慣了打腫臉充胖子的顧客,以為結巴要喝瓶酒,於是就急著打開了,結果鬧出了這樣的笑話。

這個笑話雖然有些誇張,但類似的情況不也常在職場中發生嗎?有些辦公室領導甚至是公司的老板,一見到下屬來找自己,就想當然地以為他們是要來給自己找麻煩,因此往往是下屬剛說了兩句話,就急匆匆地說道:

“你說的意思我明白了,這件事我會盡快解決,你去工作吧!”

要麼就是:

“你怎麼老提這個問題啊,你總想著升職、加薪,就不想想怎麼做好工作?”

實際上,下屬可能是來向他報告一些好消息,也可能是想向他提出一個好建議,但是,因為上級盲目相信自己的權威,以為自己經得多、見得廣,以為別人心裏想的自己都明白,為了顯示自己這個領導是如何聰明,就以打斷別人、說出別人的想法為榮,實際上,這樣的領導往往是自作聰明,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林克萊特對此深有體會,一天,他拿著話筒采訪一位做節目小朋友。林克萊特問道:“小朋友,你長大後想要做什麼呢?”小朋友用天真無邪的聲音回答道:“我要當一名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又問:“如果有一天,你駕駛著飛機從太平洋上空經過,這時飛機沒油了,引擎全都熄火了,你會怎麼做呢?”

這個小朋友想了想,然後堅定地說道:“我會讓飛機上的乘客綁好安全帶,然後自己背降落傘跳出去。”

現場的觀眾聽了小朋友的話以後,笑得前仰後合,這時,林克萊特則注視著這個孩子,他想:“這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小家夥啊!飛機都要墜毀了,乘客們怎能聽他的話,而且還讓他逃走呢?”沒想到,隻過了不大一會兒,孩子就流出了熱淚,林克萊特覺得這個孩子並不想自己想象的那樣無知和愚蠢,於是接著問道:“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小朋友的回答令包括林克萊特在內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小朋友的話雖然隻是孩子的天真想法,但卻深深地觸動了林克萊特,林克萊特後來說道:“這件事給了我一個教訓:無論別人說什麼,在他的話還沒有說完之前,千萬不能過早地下結論,否則就是在愚弄自己。”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是不是也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真的聽懂員工的話了嗎?我是不是也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權威打斷手下描述他們的想法了呢?設身處地地為員工想想,如果你是一個想要向領導提出建議或報告工作的員工,受到了這樣的誤解,你的心裏能平靜嗎?

打斷員工的話語,一方麵容易使自己做出武斷的決定,另一方麵使員工缺乏被尊重的感覺。這樣,時間久了,手下將再也沒有積極性向上級反饋真實的信息。反饋信息係統被切斷,領導就成了“孤家寡人”,在決策上就成了“睜眼瞎”。所以,隻有與手下保持暢通的信息交流,將會使你的管理順風順水,以便及時糾正管理中的錯誤,製定更加切實可行的決策和計劃。

9、說得好,更要做得好

一個不會說話的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會遇到很多麻煩,所以說,鍛煉自己的口才對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能說會道,初次接觸時會給你留下非常好的印象,你也許會認為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這樣的人卻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跟他交往的時間一長,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人隻是嘴上說得好聽,做起事來卻拖拖拉拉,甚至落在人後,慢慢地,你對他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

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列寧曾經說過:“一摞厚厚的綱領不如一次實際行動。”在一個企業中,不管是領導者也好,還是普通員工也好,最好當然是能說又能做,如果你說不好話,卻能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也不算失職,唯有那些隻會耍嘴皮子卻不能做事的人,最令人討厭。

亞當的公司裏就有這樣一個員工,他的名字叫湯姆斯。湯姆斯平時總是與大家侃侃而談,說自己工作能力如何如何強,如何如何不怕困難,但是,等到亞當決定派他到一個邊遠小城卻開拓市場時,湯姆斯卻說自己的妻子剛剛懷孕,不能離開這裏,令亞當對湯姆斯非常失望,過了一段時間,亞當發現自己確實看錯了湯姆斯,因為他的工作總是不能按期完成,即使有時候能夠完成,做得也是相當粗糙,給其他同事造成了不少麻煩。亞當最後決定辭退湯姆斯,因為他不想讓湯姆斯這樣的人在公司惹人抱怨。

中國民間有句成語,叫做“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那些能說不能做或光說不練的人,雖然能夠一時得以,但時間長了自然就會被別人識破,所以他不可能永遠都會靠著說話來讓自己獲得利益。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曾經說過:“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說,君子應該說話謹慎,注重行動。由此可見,說得好固然重要,但企業需要的是做事的人,因此做得好才是更重要的。

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和趙括就是能做和能說的兩種代表人物。廉頗是戰國名將,為人沉默寡言,但軍事才能很高,他奉命駐守趙國的邊境,與秦國軍隊對峙,秦國攻打了很長時間也沒有進展。而趙括卻正好相反,他自幼熟讀兵書,經常跟別人談論軍事,就連他的父親——趙國的另一位名將趙奢也說不過他,趙王以為趙括是個人才,就派他接替了廉頗的職務。結果,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根本沒有實戰經驗,趙國沒過多久就被秦國打敗了,趙括和四十萬趙國軍隊全都被殺死了。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與秦國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