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高貴的品格源自苦難中的磨礪(1 / 3)

第十一章高貴的品格源自苦難中的磨礪

我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像偉人們一樣茁壯成長,不獨隻增長力量和知識,而且還要日漸變得寬容,越來越懂得尊敬他人。

——丁尼生一個人要是沒有經曆不幸,那麼,他便是真正的不幸。那些曆經磨難的人,並不感到害怕和痛苦,因為逆境最能使人謹小慎微,而且人們也能‘吃一塹,長一智’。然而,那些在順境中成長的人,往往不能正視一切事情。

——丹尼爾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雖然很少有人能明白不幸孕育著幸福,但我卻認為,痛苦和不幸乃是幸福與快樂的大熔爐和加工廠。

——厄斯金《福音十四行詩》苦難使人堅毅,苦難磨煉人才。若是一個人能忍受得了苦難的折磨,那麼,這個人終成大器。

——多納盡管白天疲倦、漫長,但是白天終將會過去,美麗的黃昏也終將到來!

——古代兩行詩人們隻有經過了苦難的教育,才能獲得實際有用的人生智慧。人們能從箴言和教導中得到教益,但是如果缺乏實際生活的磨煉,這些教益還隻能停留在理論層次上。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麵臨一些嚴酷的現實,而這些嚴酷的現實卻又不能從一些書本或者學校教育中獲得,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殘酷競爭和坎坷,能讓人們從中得到真知灼見和生活經驗。

一個人若想事業有成,他就必須得經受住日常工作中形形色色的誘惑,以及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在這些考驗中,人們也必須行得正、走得穩,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每一個社會人,都得有足夠的能力經受得住實際生活的折磨和考驗。否則,人們的那些藏而不露的美德,就會顯得毫無價值,人們的隱居生活,也隻能孤芳自賞。隱居的人,或者出世的人,無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地對社會存有偏見、對他人存有蔑視,他們也往往就是那些慵懶、怯弱和自我放縱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應該勇敢地分擔作為人的義務,也都應該奉獻自己的辛勞、熱血和汗水。作為一個人的義務,不僅對於其自身,而且對於社會,都不應該受到忽視,而是富有責任、富有道德。惟有那些將自己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人,也惟有那些能積極參與日常事務的人,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學到實際有用的知識,也才能獲得真正有用的智慧。作為一個人而言,我們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日常事務中,才真正地了解了我們的職責範圍,才真正懂得了遵守工作紀律的必要性,才真正學會了容忍、謙讓和勤勉的品德。同時,我們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務中,才會遭遇困難和痛苦,才會麵臨形形色色的誘惑,當我們對這些誘惑適當地處理,就能使得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能遊刃有餘、堅強有力。人們正是在這些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務中,才能磨煉自己的意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同時,這些從苦難中訓練出來的實際有用的知識和經驗,要比我們平安避世或在隱居生活中學到的知識要豐富和精彩得多。

每一個社會人,都要與人交流和接觸,這些人際交往在現實生活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分量。因此,一個人要想更好地了解自己,要想更好地同他人交往,就必須讓自己融入社會生活中,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才能獲得和他人的友誼。一個人若是沒有這種社會生活的經曆,他就會養成目空一切、夜郎自大的惡習,同時,也不可能正確地認識自我,更不可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斯威夫特曾經說過:“在社會生活中,沒有任何一個真正了解了自己才能的人變成了壞人,也沒有任何一個錯誤估計了自己才能的人變成了好人,這是萬古不易、千真萬確、不容置疑的真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更加傾向於衡量他人的能力,而非自己的能力。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百科全書》的撰稿人之一的盧梭,是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對於盧梭的評價,日內瓦的特倫琴博士,在談到盧梭時說:“你們把盧梭帶到我這兒來,讓我看看他是否真正地了解他自己!”在這裏,我們也從這個側麵了解了盧梭對自己的評價,要比特倫琴對盧梭的評價,要高出很多。因此,對於那些想有所成就或幹出一番事業的人來說,應該在一定程度上擁有自知之明的品質,同時,自知之明的品質,對於形成明確的個人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弗雷德裏克·伯瑟斯曾對一位年輕朋友說:“你僅僅隻是了解你自己能做什麼,但是,惟有你能明白自己不能做什麼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幹成最重要的事情。”

那些自以為很明智、很明達的人,絕不肯虛心學習他人的長處,因而也就不可能成功地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也絕不可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然而,那些善於學習他人經驗的人,善於取他人之長補自己所短的人,從不會羞於向別人請教,同時,在這個社會,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成功地幹成一件事。因此,我們應該集思廣益,我們應該不恥下問,我們應該虛心向比我們自己更明智更有經驗的人學習、請教。

那些經驗豐富且極富睿智的人,總是能正確地判斷耳聞目睹的事物,也總是能確立日常生活的主題。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的常識,都是人們通過理論和實踐的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才積累的社會“經驗”,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常識,也隻不過是一般經驗的積累和升華而已。

人們獲得常識,往往不需要極強的能力、耐心和謹慎,隻要用心體會和銘記,便能很輕鬆地擁有。因此,黑茲利特就曾說道:“我所遇見的那些最為明智的人,便是那些聰明的生意人和老於世故的人,而這些明智的人在看待問題時,都能從親眼目睹的實際生活著眼,而並非著眼於那些杜撰得令人眩暈的想當然。”

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女人的直觀感覺往往比男人要精準得多,因為男人常常隻根據想當然的印象來判斷事物的特性,而女人的直覺卻更迅速、更敏銳,而且她們的態度總是能根據特定的目標作出及時的調整和改變。女人的這種圓滑的能力,在駕馭他人方麵總是能有具體的體現,因此,有些缺乏理性但感情豐富的女人,常常能駕馭那些最為桀驁不馴的人。教皇曾對威廉三世的皇後瑪麗的圓滑和良好的感覺倍加讚賞,教皇說道:“她極為謹慎,而且極富深謀遠慮,我從未見過她對一件事情過於較真和過於死板。”

如果我們將人的一生看做是一所磨煉的大學校的話,那麼,男人和女人便是這所學校的學生,與其他任何學校一樣,學生們總是信服於學校的訓練和教導,同時,他們在這所學校中得到的許多教訓,勢必會贏得他們的信任,影響他們的一生。然而,在這所學校裏,有很多學生並不能真正理解關於經驗方麵的教訓和教導。當然,有許多學生並不認為學習這些經驗教訓能給他們帶來好處,尤其在這些經驗教訓讓他們感到最為痛苦、茫然、悲傷和誘惑時,他們的這種感覺往往會更加堅定,但是,若想真正能從這所學校裏獲得社會經驗,我們就必須接受這些磨煉,也應該將這些通過磨煉得出的教訓視為神聖的“律令”。

那麼,在生活這所學校裏,學生們到底得到了多少終生受益的經驗呢?他們從這些學習機會中到底獲得了多少好處呢?他們在這種心理訓練中到底得到了什麼啟示呢?他們的智慧、勇敢和自我控製的能力,到底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提高呢?他們是否能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依然保持誠實、正直的品格?他們是否能依然過著那種節製或節儉的生活?他們是否依然我行我素地過著那種自私自利、從不關心、從不考慮別人的生活?他們從痛苦和不幸中,到底又學到了什麼呢?他們是否學會了容忍、順從和謙讓?他們是否還是那樣急躁、抱怨和不滿呢?

帶著這一連串的疑問,我們必須要進行深度的思考和總結。當然,苦難磨煉的成果,惟有通過親自感受、接觸豐富的社會生活才能真正獲得。生活是一個時間問題,真正能從生活中提煉出人生經驗的人,他們自然也懂得時間的奧妙。馬沙林的樞機主教有一句人生信條:“時間和人密不可分!”人們常說,時間是美的使者和安慰者;時間是生活的教師;時間是經驗的養料;時間是智慧的土壤;時間是青年的朋友,同時也是青年的敵人;時間宛如守候在老者身邊的安慰者。因此,一個人的人生是好是壞,是否過得有意義,就在於他是否真正充分利用了時間,也在於他是否真正地將時間用在正確的事情上。

喬治·赫伯特說:“時間是一位碾碎青年人夢想的騎車人。”對年輕人來說,呈現在他們麵前的新世界,往往是光輝燦爛的,在這個新世界裏,到處充滿著新奇,到處彌漫著歡樂!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終於發現生活是悲傷與快樂共存的世界,在生活的世界裏,不僅有快樂,還有悲傷。同時,隨著生命車輪繼續滾滾向前,呈現在我們麵前的並不是充滿不幸和失敗的黑暗,那些憑著堅定的信念和純潔的心靈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的人們,是多麼的快樂啊!即使在他們承擔生活的沉重負擔時,他們也憑借堅強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鬆,呈現出巍然屹立的魄力和勇氣!

青春激情宛如人生不竭的動力,因此,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老的人,心裏時常多一點青春的激情,將更加有益於他們的人生。不管青春的激情曾經是多麼的光輝燦爛,流逝的歲月總是不斷冷卻人們心中湧動的青春激情,而且,人生的閱曆也不停地在有意或無意地訓練著青春的激情,使之變得平和、能被克製。對於青春激情,一個人如果不是置之不理或強行抑製,而是引導得當,那麼,這種青春激情便能成為其健康性格的重要動力之源。正如自私自利和自高自大,是一個人褊狹和自私性格的標誌一樣,青春激情則是一個人充滿活力和無私性格的重要標誌。一個人若是養成了自私自利和自高自大的性格,他便會窒息一切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品質,窒息一切活力四射的精神,而且這種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的生活,也就如同四季之中缺少春天一樣。眾所周知,沒有辛勤耕耘、辛勤播種的春天,也就沒有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的夏天,更沒有碩果累累的秋收季節。青年時代是生命的春季,在這生命的季節裏,一個人如果沒有火熱的青春激情,也就不會設法去嚐試一些事情,更別說成功地幹成一些事情了。火熱的青春激情,對提高工作質量,對激勵信心和希望,對指導人們走過枯燥乏味的瑣屑事務,對引導人們愉快地承擔義務、恪盡職守,都是不可或缺,而且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亨利·勞倫斯先生說:“如果青春激情和現實能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那麼,它們便能使得人們度過充滿苦難和挫折的人生。一個人的浪漫氣質或青春激情,常常能促使自己堅持不懈地奮鬥。”亨利先生本人也總在督促青年,從不強行抑製他們火熱的激情,而是勤勉地培養和引導這種情感,指導他們渴求智慧,指引他們辛勤耕耘,從而達到他們理想中的崇高目標。勞倫斯在《加爾各答瞭望》上發表的《印度生活中的浪漫和現實》中,曾精辟地指出:“浪漫氣質和現實氣質,一旦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後,現實氣質就會極力尋找並實現那些稱心如意、切實可行的目標的直接途徑,而浪漫氣質則會引導人們走上另一條新路,並指出人們走向光輝燦爛的前景。同時,浪漫氣質還使人深信,即使在生命的暗夜,自己也仍然能夠找到樂觀的理由,因此,即便那些在生命暗夜裏的人,也能看到蘊藏在這裏的樂觀智慧,從而發覺到昭示成功的那一縷曙光。”

在約瑟夫·蘭開斯特還是一個14歲的孩子時,當他閱讀了《奴隸貿易中的克拉克森》一文,他便決心離家前往西印度群島,去教那些貧困的黑人們閱讀《聖經》。後來,他真的背上了一個裝有《聖經》和《天路曆程》的包裹出發了,而且,出發的時候,他的兜裏隻有幾先令。正是在這種信念的鼓舞下,他奇跡般地出現在西印度群島,但是,他卻對如何著手進行自己早已既定的計劃,感到茫然無措。同時,他那憂心如焚的父母,得知他的行蹤後,便想方設法地將他強行帶回家。即便如此,他的這種火熱的激情,絲毫沒有減弱。從他被帶回家的那一天起,他便堅持不懈地教育那些赤貧的人們,投身於真正的慈善工作。

1798年,年僅20歲的蘭開斯特,在父親住宅的一間空閑的屋子裏,開辦了他的第一所學校。此後不久,他的學校便擠滿了附近貧困人家的孩子。後來,前來求學的孩子絡繹不絕,這間屋子儼然已經容納不下,於是,蘭開斯特便不得不一處又一處地租用了許多房子。最後,蘭開斯特建成了一座能容納1 000名學生的特殊建築,在這棟建築建成之後,他特意張貼了如下標語:“所有願意送孩子到這裏的家長們,都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在這兒免費接受教育,同時,願意在這裏付費的家長們,當然也可以付費。”可以這樣說,我們國家的國民教育體製的先驅,當屬約瑟夫·蘭開斯特不可。

人們成就大業所需要的力量,必須從熱情這一品質那裏獲得。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就可能在所麵臨、遭遇的挫折和困難麵前低頭、屈服。一個人具有非凡的勇氣以及堅忍不拔的毅力,如果再加上熱情的激勵和推動,他就會堅強地麵對任何危險,也就能堅強地應付任何困難。哥倫布便是一位激情滿懷、神勇過人的人。他堅信世界的另一隅存在新大陸,也敢於到那些陌生海域去冒險,因而他才敢於在陌生的海域裏揚帆遠航,探索新大陸。當他周圍那些人陷入絕望、起來反對並威脅要將他扔進大海時,他依然充滿希望和勇氣,並也最終發現了新大陸。當新大陸出現在地平線上時,那些反對他的人無不對他心懷愧疚和敬仰。

真正的勇士總會百折不回,而且不可阻擋,直到他們抵達勝利的彼岸。一鋸鋸不倒大樹,惟有經過多次反複地鋸割,才能將大樹鋸倒。我們時常羨慕人們成功時的情景,卻忽視了他們在成功路上的艱辛、痛苦和危險。當勒菲弗元帥的一位朋友稱讚他的財產和好運時,元帥回答說:“你是嫉妒我嗎?你完全可以以一個比我便宜的代價,得到我的這些財富。現在請你到院子裏去,然後我拿一支手槍,在30步開外,向你打20槍,如果我不能打死你,那麼,我所有的財產都將歸到你的名下。怎麼樣?你不願意?很好,那麼,請你記住,我是在槍林彈雨中,在出生入死中,才達到了你現在所看見的成功狀態。在獲得成功之前,我起碼冒過在更近的距離內被敵人射殺1 000次以上的危險。”

那些偉大的人物,無一不是苦難的學徒,也無一不是曆盡千辛萬苦才成就了輝煌。苦難往往能錘煉和磨礪人的性格,也往往能激起人們行動的勇氣。若沒有苦難,人們也許疏於行動,正如有時日食能襯托出彗星一樣,英雄也因突然降臨的災難而嶄露頭角或脫穎而出。在某種程度上說,如同生鐵需要燧石敲打一樣,天才也需要經過意外而激烈的苦難的磨礪,才能使得自己的一些性格成長起來,趨向成熟。然而,在好逸惡勞、遊手好閑的環境中,即便是那些擁有天才能力的人,他們的能力和品德也易於枯萎和凋謝。

苦難是人的一筆寶貴的財富,苦難能激勵人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而且苦難對於一個人有著百利而無一害的功效,一個人曆經苦難遠比漠然、散漫、慵懶地打發時間要強得多。有位偉大的音樂家在評價一位極富前途,然而卻缺乏激情的女歌手時說:“她唱得很棒,但她缺乏某種重要的東西,這是幹每件事情都不可缺少的東西。這種東西,便是任何一個偉大的人物必須要經曆的苦難。如果我現在仍然獨身一人,我肯定會向她求愛,也肯定願意娶她;我將粗暴地對待她,也將傷害她的心靈。那麼,在6個月內,她必定能成為全歐洲最偉大的歌唱家!”在現實生活中,惟有遭受了苦難而艱苦奮鬥的人,才能成功到達勝利的彼岸。沒有困難,也就沒有努力奮鬥的需要;沒有誘惑,也就沒有自我控製的訓練;沒有痛苦和不幸,也就不會受到忍耐和順從的熏陶。因而,艱難、困苦和不幸一點也不邪惡,相反,它們往往是獲得力量、紀律和美德的最好源泉。

與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一個人能與貧困作鬥爭並戰勝它,就能獲得成功的經驗,以後才能更加遊刃有餘、得心應手地去戰勝困難。卡萊爾說:“那些與貧困和艱辛作鬥爭的人,與那些躲在家裏逃避鬥爭的人相比,與那些沉溺於養尊處優的人相比,與那些在悶熱、窒息的房間中仍酣然入夢的人相比,他們往往更顯得意誌堅強、充滿活力,而且也十分能幹。”

與可以忍受的貧困和精神食糧的匱乏相比,富裕往往使得人們的心情更加沉重。裏克特說:“我熱烈地歡迎貧困,而且希望它們不要姍姍來遲。”因為貧困,賀拉斯更加賣力於自己的詩歌創作,也因為貧困他才結識了瓦納斯、維吉爾和馬西隆。麥克雷說道:“挫折,乃是人生巨大的動力。我像維吉爾那樣生活了數年,雖然一貧如洗,但是我卻感到自己非常富裕。因為貧困,我才到碼頭貨攤上買了一冊零散的拉辛詩集,也才造就了我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