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就是在聽覺完全失聰的情況下創作了著名的《第九交響曲》。強者不是天生的,也有居於弱勢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是因為強者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偉人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成就了一番事業,而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這種自信的心態普通人一般不會有的。
其實,一個人戰勝自卑的過程也就是磨煉心態、戰勝自己的過程。如果在逆境之中,還在不停地抱怨命運,認為生命虧欠了你,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不可能擺脫自卑的心理。消除自卑就不要隨意的跟別人相比較,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背景都不同,如果你用朱大可的文化評論標準,那我們很多人就是無知的產品。道理很簡單,因為他人的優勢你不完全具備,他人能做到的事情有的你可以做到,但有的無論你的願望多麼強烈,實際上則很難做到,反之也如此。隻要相信、明白和接受這個道理,自卑感就會逐漸消失。消除了自卑,就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對待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後,不要隻專注於缺點,不然會使你的心裏產生陰影。對於自卑的情緒,需要用理性的思維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用積極的心態麵對它。
真正的強者不是天生的,他們也有軟弱的一麵。強者之所以強大,那是因為他們擁有克服自卑的信心。正如前麵我們提到過的球王貝利: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當之勢進了一千多個球。他戰勝自卑的曆程告訴我們:不要妄自菲薄,隻要勇往直前,有目標、有計劃地行動,就會獲得成功,就會擺脫緊張、失落、恐懼和自卑!所以,不甘失敗、發憤圖強,是醫治自卑的秘方。
為何會產生自卑心理
一個人為什麼會產生自卑的心理?一般都與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的曆程有關,以下就是總結出來的幾個方麵:
1.不能正確定位,過低地評價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旦別人的評價低於自我評估,就會影響自己,失去自信,就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比如,對自我形象不認同,覺得自己長得不好,或者是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等。有的高材生進入高等學府後的優越感降低甚至沒有了,自覺沒有贏得別人尊重的本錢,就會感到失落,即使自己有優勢也視而不見,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2.家庭環境的影響。
很多人出身於貧寒的家庭,與別人相比,常常因為自己家庭經濟條件太差而感到自卑,這一類的情緒在人們的內心造成自卑的幾率極高。
3.與自己的成長經曆有關。
人的一生不太長,但也不是很短,真正對人產生深刻影響的關鍵時期卻很有限,尤其是童年時期。心理科學的研究已證實,不少心理問題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結,因此,自卑就會很容易使人產生一種消極的心態。
4.與個人的品性、意念有關。
性格內向的人一般都有著很強的感受力,對待世間的事物容易偏向消極,而且還不會及時得到解決和排泄。因而外界因素對他們心理的影響往往要比對其他氣質、性格類型者的影響大,產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大。而意誌品質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和自製力的人在其自尊心受到壓抑時,不是變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強烈的自尊,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以更大的幹勁衝破壓抑,努力拚出一條成功之路來。而有些有自卑心理的人,經過一番努力之後還不能得到好的成果,往往會泄氣,便認為自己不行,自卑的心理就會慢慢地形成,對周圍的事物也缺少積極、樂觀的評估。
超越自卑
人的一生,一帆風順者寥寥無幾,一生坎坷的占了多數。而一位成功的人都是由無數次失敗構成的,正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沃特所說:“通向成功的路即:把你失敗的次數增加一倍。”但失敗對人畢竟是一種“負性刺激”,總會使人產生不愉快、沮喪、自卑。那麼如何來應對這些折磨人的壞情緒呢?而這就是戰勝自卑、邁向成功的關鍵。
對於挫折,隻有積極的心態才能做出最合理的決定,才是正確而又簡單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務必做到堅忍不拔,不因挫折而放棄追求;務必做到實事求是,注意調整、降低原先脫離實際的“目標”,及時改變策略;務必要做到虛心謹慎,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不要以“局部成功”來激勵自己,不能鼠目寸光,隻顧眼前利益,要把眼界放開,著眼於未來;時不時利用自我心理調適法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給自己的心“洗個澡”,不要在心裏“藏汙納垢”。
要做到不經常失敗,也是很難的事情,但是,生活還是給了我們許多可以利用的條件。要使自己不成為“經常的失敗者”,就要善於挖掘、利用自身的“資源”。雖然有時個體不能改變環境,但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自我主人”的權利。應該說當今社會已大大增加了這方麵的發展機遇,隻要敢於嚐試,勇於拚搏,是一定會有所作為的。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受宮刑乃成《史記》,就是因為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氣餒、不自卑,都有堅忍不拔的意誌!有了這一點,就會掙脫困境的束縛,走向人生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