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心靈的懺悔(1 / 3)

第十三章 心靈的懺悔

懺悔,多麼卑謙的字眼。可以想象一位懺悔者的孤獨衰敗的身影,是彎曲,還是挺直,是氣息勻和,還是哀聲跌宕……隻聽那細微的喃語,吐露著內心的秘密,眼前的一片茫然,心靈深處的恐懼和淒涼。事實上,懺悔確實很悲情,但這是一生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人們去接受的,要積極地麵對。

韋君宜的《思痛錄》,戴厚英的《人啊,人》,巴金老人的《隨想錄》等等都是對懺悔的描述和闡釋。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盧梭的《懺悔錄》,中國曆史上也有一部懺悔著作,梁武帝的《梁皇寶懺》。可見一個不反省、不懺悔的民族和國家,還有希望嗎?人作為國家之中的個體,在犯錯誤時更需要懺悔。

一個對自己的過錯進行懺悔的人,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敢於麵對挫折的人。一個人的任何行為對自己和外界都是有影響的,一個人不對社會負責不行,不對家庭負責不行,不對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不行,這是自然與人生所定下的法則。一個男人可以對妻兒不管不問嗎?可以看著自己的父母忍受饑寒交迫嗎?顯然不可以,而懺悔的作用就在於讓一個人找到責任感。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絕對是不會懺悔的。懺悔是喚起人們對後果的恐懼感和緊迫感,追著人們把事情往好的一麵發展。對自己的語言行為負責任,對它所產生的社會後果負責任,把“德”僅僅理解為道德高尚就錯了,一個社會正常運作時,必須需要這樣一個“德”字。沒有責任感的人,無所不為。根據哲學世界的觀點,世間萬物都是有因果聯係的,甚至很多練習還是無法揣摩的。

沒有責任感的人就會導致自己目光短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從而致使自己參與到的所有活動都隱藏了危險、虛偽、欺詐的因素。一座大樓的倒塌、醉酒駕車、生活奢靡等等,都足以說明這些人沒有責任感。對個人而言,因為沒有責任感,導致把自己幸福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新人類不斷誕生,於是互相傷害,於是互相報複;於是造成更大的傷害,於是互相更加瘋狂地報複……

一花一世界。魅力花朵的絢爛不在於那展開的瞬間,而是一種賦予生命力的召喚,隱藏世界才會有魅力的一麵。相由心生,很有道理,心理保持年輕的活力,不那麼沉甸甸的,人看上去,才顯得身輕。心已蒼老,人亦蒼老。在懺悔中沉思,在懺悔中馳騁,在懺悔中顯示你的人生本色……

人生的存在就集合一個人一生的蹤跡,這是個綜合的概念。一個人的行為的特征便是這個人的“自我”。他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他作為“自我”的存在,證明了自己存在的特征,並毫不在乎他人的不齒於他。所以,人生應該尊重現在的存在和擁有,不能用不負責任的行為來踐踏自己的生命,生命不能用貴來衡量,但是它確實無價。

懷舊是一種情緒

懷舊就是對過去的緬懷,是一種無法釋懷的情感,舊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歲月都是懷舊所能囊括的。懷舊是一支鎮痛劑,撫慰喜新厭舊的本性帶給人類的煎熬。“舊”對新時代的都市人是另一層意義上的“新”,很多人開始對它頂禮膜拜。

懷舊不一定不好,甚至是正常的乃至健康

先說健康的懷舊。

懷舊作為一種正常甚至健康的狀態,它的積極作用包括:它可以幫助人調整心態,使其更加平和,返璞歸真,可以幫助人認識自我、宣泄感情。當我們在名勝古跡流連忘返的時候,我們緬懷古人,從中吸收養料,“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當杜甫寫下“結歡隨過隙,懷舊益沾巾”詩句的時候,他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並且梳理自己的心情,宣泄了自己的憂傷。

當下的懷舊

如今,懷舊開始從古老的泥巴縫裏蹦出來了,人們在那裏尋找幼稚、土氣來安慰著熙攘繁瑣的街市。現在的社會,有過分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傾向,生活節奏過快,為了追求物質享樂和生活的安逸,人們往往弄得心身疲憊。適當的懷舊,是回歸人內心感受,提高生活質量的真實、平靜的生活。它就像一曲《高山流水》,閑淡而寧靜,心清而致遠所帶來的行雲流水,閑雲野鶴的愜意生活。

現代人隻顧著為生活而奔忙,偶爾會哼起一支童年的歌謠,但哼著哼著就忘了調子,重新一頭紮入時代氣息十足的泥淖。或許在五十年之後,這也成為懷舊的一些因素。我認為對懷舊應該更加寬容一些。例如有的人懷舊,甚至到了標新立異的程度,但隻要不危害其他人,也是可以的。健康的懷舊應該有“包容”和“超越”兩個方麵。例如現在的唐服,我認為就不錯。健康的懷舊應該深入地體會過去,再清醒地回到現在。懷舊的結果應該增加我們的現實感,活在當下。如果一個社會的人普遍懷舊,那麼說明這個社會應該反省:是不是我們跟隨的腳步太快了?是不是如今的生活太有誘惑力,才忽視了整體的生活質量,精神生活失去了鮮活的色彩?

病態的懷舊行為

任何情緒與行為,隻要執著地陷進去,就有可能出現一種病態。懷舊也是一樣。病態懷舊最明顯的作用就是不能夠活在當下。任何行為都要有個度。如果過於沉迷於過去,就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一個人的作用,就會失去這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這段人生也就會變得沒有意義。

病態的懷舊者一般對現實不滿,而自己又無能為力,就會將自己引入懷舊的情感裏,自己就會把這個情感賦予虛擬的現實,把自己當做這個世界裏的主角。這種回避現實的態度會深植於一個人的內心。社會不斷地發展變遷,資源與利益不斷重新分配,病態懷舊者常常是其利益受到影響的那一部分人,他們容易有失落感、恐懼感、焦慮感,對於他們,懷舊實質上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逃避的防禦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