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口琴的故事
一個口琴的童話
他們愛上了一種隻有十個孔的口琴,也愛上了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
不到4年工夫,他們在網上建起了全球人氣最旺的口琴社區,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不過,口袋裏的錢並不多,真正富有的是他們的心。
6年前,日本一著名口琴公司在中國的市場調查結果是:會玩布魯斯口琴的,全國也就十幾個人。幾個年輕人偏不信這個邪,從布魯斯口琴論壇起家,擴展綜合性口琴網站,如今注冊人數已超過2萬。
這是一個憑興趣創業的當代童話。
“掌門人”全憑網絡打點一切
口琴的故事,大概要從懸在風中歌唱的金屬風鈴(Aeolianharp)說起。口琴的雛形,是把幾個金屬簧片固定在簧板上、放在嘴唇上吹奏,音色和發音原理都和harp相近。後來,口琴在美國南部流行時,索性就被簡稱作“harp”。再後來,“harp”一詞漸漸被用來特指流行音樂裏的十孔口琴和古典音樂裏的豎琴。
十孔口琴,又叫布魯斯口琴。和我們所熟悉的全音階口琴不同,它體形小巧,僅有10個琴孔,但結構精密,可以發出3個八度的音,被譽為“口袋裏的吉他”,我們在影視和流行歌曲裏聽到的大部分口琴聲都是由它發出的。
在搜索引擎Google裏鍵入“口琴”一詞,中國口琴網(wwwchinaharpcom)躍然榜首。
全球四大主要口琴品牌,有三家的在華代理權已被它收入囊中,還有一家的代理權,也在前不久落幕的2006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上選擇了同樣的“歸屬”。巴西口琴商沒有展位,在場子裏遇到了同樣沒有展位的中國口琴的網負責人。一個講,我是來找你代理我們口琴的。一個說,我已經代理了四大品牌裏的三個,就差你們了。一拍即合。網站創辦人之一吳侃說:“現在,我對自己很有信心。”
網站的生意很成功,銷售、教授、論壇、演出,樣樣涉足,全國各地都有“粉絲”。從開始到現在,幾個“掌門人”保持著近乎素昧平生的關係——分別住在上海、遼寧沈陽、山東萊陽和浙江金華,基本不見麵,全憑網絡打點一切。至今,他們依然不具備生意人的典型特征。他們要的生活:錢用不著太多,也不能太多,因為生活中那份隨性的樂趣換不得!
在國際樂器展覽會的展廳裏,口琴網的骨幹們應邀在三四個展位間巡回演出,布魯斯口琴、吉他和貝司配合得天衣無縫,如泣如訴的琴聲很能抓住聽眾。
初識布魯斯口琴者,完全沒想到:手心裏的一把小小口琴,居然能搔到人心裏去。很多人當即就產生興趣,成了網站的又一批新用戶。布魯斯口琴的買家,都是18歲至35歲的年輕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用吳侃的話來說,都是“有夢想的勞動者”。
陰差陽錯戀上布魯斯口琴
起頭的上海小夥子,名叫吳侃,是個白領,網名“harpboy”(口琴男孩)。他自小喜歡音樂,但家境不好,因為想要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提琴,曾經挨過打。
17歲中專實習時,他本想報名參加吉他班,但是學費要80元,而口琴班免費。於是,他轉學口琴,沒多久便入了門。某天,老師拿來一把次品的布魯斯口琴,隻要10元錢。吳侃當即舉手買下了它,從此便和布魯斯口琴結了緣。
“那時候沒人知道布魯斯口琴,更不要提吹法了。”別看布魯斯口琴拳頭大小,總共才10個孔。其實,一個孔最多能發5個音,涵蓋3個八度。隻要施以不同的氣流和壓強,它能發出的音比大個子的全音階口琴還要多。為了吹出一個滑音,他每天在廚房裏苦練2個小時。
“如果沒有布魯斯口琴,我的生活估計就是平淡無奇的上下班。”吳侃讀書時“啃”下過學校圖書館的一套西方思潮叢書,當時沒全讀懂,沒想到日後,很多感覺在低吟淺唱的布魯斯口琴聲中變得清晰起來。
法國口琴大師讓·雅克來滬演出,吳侃跑到後台去請教怎麼能一口氣吹12個音。從網上知道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布魯斯口琴手布蘭德,隨保爾莫裏亞輕音樂團來滬獻藝,他“冒冒失失”便把自己的手機號發了過去。沒想到偶像真的來電話約他:正式演出結束後,大舞台門口見,一起去酒吧“jam”(素昧平生的音樂人即興上台合奏)吧。“實在是太幸運了,7個布魯斯口琴大師,我已見過3個。”
後來,他又學會了吉他、低音提琴等好多樂器,都是會輕聲細語講故事的那種。“現在,我家共有4把吉他、4個貝司、1架低音提琴,當然還有許多口琴。都是我工作後自己攢錢買的。”
新房不豪華,一間設備齊全的錄音室,卻是花了大價錢的——為了音樂,吳侃總是舍得的。
把賺錢控製在小小幸福的範圍內
口琴網的“小日子”現在過得不錯,每個月賺幾千元,並不費力。吳侃坐鎮上海,主持業務。網絡工程師王彬在山東,負責網站運行的各項技術事宜。浙江金華的Simon則是“形象大使”,因為工作的關係,他經常在世界各地跑,代表口琴網和各位世界級大師、各路名牌口琴商見麵、接洽。
網站能有今天的發展勢頭,吳侃和王彬都很滿意。其實,他們早在1997年就打過這主意,隻是沒人響應。1999年,建了個動態數據庫,但沒搞出名堂來。2002年,終於在網上有了自己的“小窩”——掛靠在煙台一個音樂網上的口琴版。很快,口琴版的人氣超過了主網。2003年,自立門戶,注冊了wwwchinaharpcom的域名,一開始隻是個口琴論壇。2004年,勢力擴張,論壇成長為綜合性的口琴網站,論壇、銷售、教學、影院、博客都有了。不再是布魯斯口琴的小天地,各色口琴的“粉絲”都把這兒當成了“家”。
把“賺錢”提上議事日程,是去年的事——口琴網開始有了比較明確的商業計劃。教學、廣告、演出、錄音、活動都會有收入,但最主要的盈利渠道,毫無疑問是賣口琴!品質上乘的布魯斯口琴價格不菲,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元。第一筆訂單,就把供應商嚇了一跳:100把?要知道,平常一年隻能賣掉8把布魯斯口琴。在進貨價上加個5-10元,很快就賣完了。有時候,會員一聲不響地就寄來一筆款子,隔了大半年才打來電話:“一開始,我沒想好要買什麼口琴,就先把錢彙過來了。現在想好了,你們趕緊幫我進貨吧!”這樣的銷售盛況,吳侃他們老早就想到了。“機會就在當年的市場調查。布魯斯口琴,這麼一樣生活化的樂器,全中國才十幾個人會玩,將來一定有做頭!”
吳侃心裏有本賬:中國現在每年賣掉500萬隻口琴,主要是銷往國外。如果將來,隨著國內民眾音樂素養的提高,能有100萬隻內銷;假如其中有10萬隻是布魯斯口琴,9萬隻是比較好的牌子;假定1隻賣100元,就是1000萬的買賣;隻要有三五十萬歸口琴網,就足以維係網站的生計了。“我們不打算獨占市場,我們的用戶可以自己再去開店,有錢大家一起賺,現在就有不少這樣的用戶了。”
所以,口琴網的生意做得篤悠悠的。“我們的銷售方式,也許可以供很多樂器網站參考。”在建立網站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習口琴的經驗,並且通過分級設置網站瀏覽權限等方法與口琴購買者分享。VIP用戶還可通過電話和網上語音教學,學會吹口琴,同時提供口琴的維修服務。這些都不收費,在其它地方想買也買不到。起初是買一隻口琴,接下來是心甘情願地被“套牢”。“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我們的口琴賣得越好,學習資源就越豐富,購買者的口碑就會帶來越多新客戶。銷售有了利潤之後,就可以用最好的服務器、最穩定的帶寬,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
照常規的邏輯,與其像現在這般慢吞吞地賺錢,不如趁市場未飽和前,找個風險投資商來把大的?不!“我們不考慮風險投資,將來也不考慮。”對這群熱愛口琴的年輕人而言,口琴隻是一個小項目,適合小公司,足夠養活幾個人就好。
堅持夢想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吳侃前不久為紀錄片《鄉愁》錄了幾段配樂。據說,這部影片即將被送往國際電影展。在即將逝去的石庫門弄堂裏,似有若無的鄉愁,布魯斯口琴是最佳代言人。此情此景讓人想起美國西部電影裏常見的牛仔生活:陽光下,草原上,任馬奔馳,還是快樂的;然而,夕陽西下,就禁不住要憂傷了。
音樂就是有那種魅力,讓人愛上一種生活方式。熱愛布魯斯口琴的人們,內心對西部牛仔的生活多少是有些認同的。所以,盡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收入水平都在小康以上,但日子卻依舊過得非常樸素。
吳侃趁著2006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的中午間隙,“地鐵+自行車”,從浦東趕來接受采訪。出了一身的汗,但他很享受。若不趕時間,他還會選擇步行。“悠閑地走在路上,就是一件值得羨慕的事。”
口琴網自編的教材即將出版了。這對他們是件好事:在全國100所有“藝術氣質”的重點大學裏,開設布魯斯口琴興趣班。“我們在網上免費教會一個人,讓他在現實生活裏教會更多人。”
他們四處演出,能上台表演的已有50多人,但沒有固定陣容,就像很多樂曲一樣,都是即興的產物。吳侃一年中有二三十場演出,哪怕是無償的他也樂此不疲。“隻要能讓更多人體會到布魯斯口琴有多迷人。”
關於未來,他設想的工作生涯還有5年。“35歲那年,我要退休,辭去那份工作。口琴網還要辦下去,但具體事務我不怎麼打理了。那時候,在海邊買座小屋。網站的收入夠開銷,就可以了。”
很多事情,就是個順其自然和堅持夢想的過程。“不好講這個網站對我意味著什麼。”口琴網的山東主管王彬說:“我當時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就是很喜歡布魯斯口琴,而且認為這對人對己都是件好事兒。”對於他們在沈陽的合作者唐傑而言,口琴就是一件喜歡的事情。“我平時工作很忙,一直夢想能做些自己喜歡的事。而口琴,簡單得讓我不用付出太多就可以完成我的理想。”網站的另一支柱人物是浙江的Simon,他對口琴藝術充滿感謝。有一次在舊金山餅幹酒吧裏聆聽了美國著名藍調口琴藝人RJMicho的現場演奏,受了很大的觸動。“感謝口琴給我生活的力量,其實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他的‘口琴’,都有自己的夢想,若能堅持下來,便成了生活中的樂趣。”
父親的口琴
在我有心事的時候,就喜歡拿起口琴吹起憂傷的調子,來解開心中的結。有些朋友聽到我吹口琴都很詫異:“你會吹口琴?吹得真好!”我說:“是我爸爸教我吹的,那時侯爸爸也是用口琴吹散煩惱,吹得很動聽,因為爸爸是用心吹口琴,不隻是單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