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演講的藝術(2 / 3)

不管是聽眾還是觀眾,他們都無法抵抗向移動物體望去的誘惑。演說者隻要能夠不忘記這一真理,他就能使自己免於一些困擾和不必要的煩惱了。

第一,他應該克製自己,避免做一些吸引聽眾注意力的小動作,例如玩弄自己的手指、拉動衣服或是做些能減少緊張的小動作。

任何不能增加你的演說分量的動作都會減少聽眾對你的注意力。在演講會場,是沒有任何動作不會吸引聽眾注意力的。所以,當你站立著時,必須保持靜止的,狀態控製好你的身體,這樣才會使你在聽眾麵前產生一種能控製心理的、泰然自若的感覺。

第二,假如可能的話,演說組織者應該把聽眾的座位作適當的安排,使他們不會看到遲到的聽眾進來,這樣可以防止他們分散注意力。

第三,演說者不應該安排貴賓坐在講台上。幾年以前,雷蒙·羅賓斯在布魯克林發表一係列的演說,他邀請我和另外多位貴賓一起坐在講台上。我拒絕了。原因是,這樣做對演說並不好。第一天晚上,我看到很多位貴賓挪動身子,以及把一條大腿放到另一條大腿上,然後又放下來,等等。每一次,他們之中隻要有任何一個人稍微挪動一下,聽眾就會把注意力從演說者身上移到這位賓客身上。第二天,我把這種情形告訴了羅賓斯先生,請他注意。於是,在以後的幾個晚上,他很明智地單獨一個人站在了講台上。

演說者怎麼可能允許在他演說時有一個動個不停的人麵對聽眾坐著呢?正如比拉斯為了避免聽眾的注意力分散,甚至不允許在舞台放置紅色的鮮花。

保持良好的姿態

在演說之前,演說者一般不要坐著麵對聽眾,另外,應該以嶄新的姿態到達會場。

可是,如果我們必須先坐下來,也要十分注意我們的坐姿。

一般應先用腳背碰一下椅子,並使自己在內心的完全控製下,讓整個身子從頭部到臂部都保持輕鬆的直立姿勢,然後慢慢坐下去。

當你準備站起來向聽眾發表演說時,不要匆匆忙忙地開口。這是業餘演說家的通病。你應先深深吸一口氣,對著你的聽眾大約望一分鍾的時間,假如聽眾席上還有嘈雜聲或騷動,就暫時停下來,等到一切平靜為止。

從你步入演說會場時,你就要注意挺直你的胸膛,這種姿勢會讓聽眾感覺你非常自信,讓聽眾從你這兒感受到一種力量。當然,也不是說當你站在聽眾麵前的一霎時就能站立得筆直,你應該每天都這樣練習,隻有這樣,當你站在聽眾麵前時,你才會很自然地挺起胸膛。

盧瑟·克裏克在他的《有效率的生活》一書中說:“每10個人當中,我們也找不出一個能令自己保持最佳姿態的人……你一定要使頸部緊緊貼住衣領。”他提議人們每天從事下述這種練習:“緩慢地吸氣,但要盡量用力。與此同時,把頸部緊緊貼住衣領。即使這一套動作非常誇張,也對你隻會有益而無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介於兩肩之中的背部能夠挺直,同時也會使胸部加厚。”

如何擺放你的雙手呢?最理想的擺放姿態,便是將它們很自然地下垂於你身體的兩側。這樣才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就是最吹毛求疵的人也無法批評你的這種姿勢。當然,如果需要,你還可以自然地打出各種強調性的手勢。

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感到它們就如同一大串香蕉似的,千萬不要認為沒有人會去注意它們,或是沒有人對它們感興趣。

但是,如果你發現,把它們放在你背後、插入口袋中,或是放在講桌上,能夠令你減少緊張的情緒,你該怎麼辦呢?運用你的常識去判斷。我曾經聆聽過我們這一時代許多有名演說家發表的演說。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在演說時,會偶爾把手插入口袋中。布萊安、德普、羅斯福總統都曾這樣做過,就像英國政治家狄斯雷利這樣注重儀態的紳士,有時候也會向這種誘惑投降。

但是,如果一個人準備演講的內容是有價值的,並且他也能很有說服力地說出來,那麼,他究竟如何處理他的雙手或雙腳,那當然是小事一樁。隻要他的頭腦充實,心中熱情澎湃,那麼,這些次要的細節大都是可以自行解決的。畢竟,發表演說最重要的部分是內容,而不是手或腳的姿勢問題。

實際上,運用手勢的最理想方式,就是讓你的思想與情感達到一致。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將發現,你的手勢同樣富有渲染色彩,令聽眾難忘。我無法替你舉出任何姿勢的法則,因為一切決定於演說者的氣質,決定於他準備的情形、他的熱誠、他的個性、演說者的主題、聽眾,以及會場的情況。

不過,我這兒仍有幾條建議,或許對你有點用處:不要重複使用一種手勢,否則會使人產生枯燥、單調的感覺;不要使用肘部做短而急的動作;由肩部發出的動作在講台上看來要好得多;手勢不要結束得太快;假如你用食指強調你的想法,一定要在整個句子中維持那個手勢,一般人都會忽略這一點,這是很普通但也是很嚴重的一則錯誤。這種錯誤會減弱你所強調的內容,而相形之下,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反而會變得仿佛很重要,而使真正的要點卻顯得不重要了。

當你在聽眾麵前進行演說時,如果你能全身心投入到演說中去,順其自然而做出的手勢最理想。當你在練習時,假如必要的話,應強迫你自己做出手勢。因為在台下,當你強迫自己這樣做時,會顯得十分清醒而刺激,不久,你的手勢將會自然而然地表露出來。

請記住一點,把所有關於演說姿勢的著作統統扔進拉圾桶,你無法從書本上學會手勢的。當你在演講時,你自己的衝動和欲望才是最值得聽眾信任的,比任何教授所能告訴你的任何法則都更具有價值。

假如你忘記我們對手勢所作的一切說明,而你又將上台演說,你應該怎麼辦呢?很簡單,把全部心思都放到演說上去。如果一個人如此專心於思考他所要說的內容,並如此急於把他的意見表達出來,以至於他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談話和舉止皆出於自然,那麼他的手勢及表達方式將不會受人批評。假如你對此有所懷疑,你可以走向某人,一拳將他打倒。你將發現,當那人站起來之後,他將會對你說出一段幾乎無懈可擊的完美談話。

3演講要有技巧

學習當眾有效地講話,可以使你的自信心倍增,可以克服以前所有的恐懼。然而,如何在眾多人麵前發表演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即使是職業的演說家,也從不否認這一點。你也許會問,有沒有一些方法和技巧可循呢?

第一,演說者要選擇有利的場所。一般的場所,地方小,聽眾集中,對演說有利,若場所太大,聽眾東一個西一個的,是很難引發聽眾產生共鳴的,演講的效果自然也不會好。

第二,演說者應注意服飾、神態。聽眾對演講者的注意是多方麵的,包括服飾和神態。要想不使聽眾分散注意力,就要做到神態自若,不穿奇裝異服。

第三,演說者要控製聲音的力度,努力使其富有彈性。我們往往用固定的聲音發表演說,無意中便失去真正交談裏的活潑和自然。同時,聽眾也失去了對你演講的興趣。而出色的演講家則懂得如何用充滿磁性的聲音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以增強演講效果,獲得演講的成功。

第四,不要總將目光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在演說者的腦海裏,應將會場分成幾個部分,逐個地巡視,密切關注聽眾的反應。

第五,內容盡量具體化。多加以事實、軼事,引用鮮為人知的數字,不要沒完沒了地講一大堆抽象理論,沒有哪個聽眾喜歡聽這些無聊的東西。

第六,切忌照本宣科。力爭將稿子內容印到腦子裏,拿到手上的至多是提綱一類。

第七,談吐要幽默。時不時地插一些不傷大雅的笑話,使聽眾啞然失笑,解除疲倦,這對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非常有效。

第八,開門見山,結尾有份量。好的演講一開始就能吸引住聽眾,方法就是開門見山。結尾最好說得輕鬆、幽默、有份量些,從而給聽眾留下回味暇想的空間。

據我的學員反饋,以上這些技巧幫了他們很大的忙,使他們在當眾說話時再也不會出現以前的尷尬局麵了。相信以上幾點對你也會有所幫助。

4演講要扣人心弦

成功的演講家,無一不是具有活力和精神抖擻的人,有一般人所不及的爆發力,能把內心的情緒爆射出來,並強烈地感染聽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演講要具有鼓舞性。演講者隻有牢牢地吸引住聽眾的注意力,才能徹底征服他們的心。總之,演講者要在演講現場努力營造一種猶如磁場般的向心力。利器何在?就在語言中!

首先,你的語言必須不是廢話。你必須明白,台下的聽眾不是為聽你的廢話來的,而是要傾聽你的見解,有新意的見解!如果你想獲得演講的成功,你就得先竭力使自己的話確有非說不可的必要。

其次,你的語言必有獨特的見解且付與情感。有一位練習說話的青年,他的腦子裏有不少五花八門的題材,然而他每次講起來,卻是死板而了無生氣,原因在於他無法將藏在腦中的題材和熱烈的興趣相結合、串連起來。也就是說,他缺乏一種精神的活力。他對自己要講的東西,總覺得好像沒有敘述的必要,自然,聽眾也就感覺不出它的重要性。人們常常為此而提醒他改進,但結果都毫無起色,隻得請教於職業演講家。

他們告訴這位青年,他所準備的方法是錯誤的,並告誡他,理智和情感必須互相溝通。在演講時,不應該隻是報告一些事實,還要帶入自己對這些事實的態度和見解。

此後不久,這位青年的演講果然有了新意,能夠將有價值的意見講出來了,並能以這意見來左右在敘述事實時的語言情感,在演講的時候誘發出無限激情。

因此,一場高水平的演講,絕不是隻把一些單調的字句寫在紙上,或是在報紙雜誌中摘取一些人家的佳句,而應該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發掘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語句和熱誠。

再次,內容必須是聽眾的興趣所在而不是你的,許多人之所以演講效果不佳,就是因為他們隻注意談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也許別人不僅不感興趣,甚至還非常討厭。如果把方法反過來應用,由你去引導別人談他們覺得有意思的事情,例如關於他的特長,他的成就等。如果對方是一位已有孩子的母親,你不妨跟她談談她的孩子。這樣的做法,會給人家一種親切的感覺。即使在談話中,你的意見不多,你的談話也將被人認為是成功的。

與人談話時,要是隻講一些呆板式的理論,必定會令人生厭,講一些普通事,也很難抓住聽眾。以小孩子為例,要使他們感到興趣,就一定要講一些關於人或擬人法的故事。如果你講的是抽象不切實際的事,那七八歲的孩子肯定會在座位上頑皮起來,他怎麼會坐得住呢?

如果演講家講述內容豐富的人生故事,那一定是非常絲絲入扣的。演講者應該提出幾條恰當的提綱,講完之後,引用實例來詳加解釋。可能的話,最好還要講述他們的奮鬥史,講他們怎樣在奮鬥中獲得勝利的故事,因為“戰鬥”和“競爭”是大多數人都感興趣的內容。

一個人在事業上努力掙紮而獲得成功的故事,一定是永遠動人心弦的。可見世上最好的故事題材,是每一個人在人生中的真實經曆。誰不曾有過奮鬥和掙紮呢?如果他的故事是真實的,講出來一定可以和聽眾產生共鳴的。

第四,你的文字必須給聽眾以美感。在許多足以引人入勝的方法中,有一種十分重要的技巧,常常被人忽略了,即使是一個演講者,往往也不易感覺到,或是他們根本沒有去思索過。這種技巧是指什麼呢?那便是所謂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字句”。

一位出色的演講家會使他的話語活靈活現,像一幕幕影像浮現在聽眾的眼前。而那些不善於講話的演講者,隻是笨拙地用模糊平淡的一些形容,讓你催眠入睡。英國一位大哲學家曾說過,能夠像圖畫般鮮明的文字是有一種超能力的,足以吸引人們的注意。一般的作家以為敘述某一件事是多餘的,可是莎士比亞怎樣表達他同樣的意思呢?他用了像畫一般不朽的文字。他說:“把真金再鍍一層,把百合再染色,把紫羅蘭再灑上香水”。這真是如成語所說的那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林肯是慣用可視化語言的代表之一。當他在白宮被長而繁的各種報告所困擾的時候,他說:“如果我派一個人去代我買一匹馬,我並不希望他來報告我那匹馬的尾毛共有幾根。”這是一句生動得像畫一般的字句,恐怕會讓你終生都難以忘記吧。

第五,研究你所要影響的那些人的建議。請聽一位編輯的經驗。他先將讀者分類,然後派人與各類的讀者交談,谘詢他們在報紙中應該注意哪些版麵?最喜歡哪方麵的內容?然後將這些訊息加以綜合分析,最後根據得出的結論去采訪和編發新聞。他說:“我們正在黑暗中射擊一些變幻不定的東西,倘若我印發了一份隻有我自己喜歡的晚報,那讀者會全部跑掉的!”

而另一家報紙編輯則常常混雜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漫步在市井小巷聽人們閑聊,或是在人群邊駐足休息,很敏銳地靜聽他們談話的內容,從中往往能發現一些具有轟動效應的稿子線索。

這些成功的人,都是這樣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去研究他所要影響的那些人,就像那些商品生產者潛心研究市場一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要想使出高超的溝通能力去影響他人,或是想寫出一篇演講稿以真正打動聽眾的心,秘訣就是探索別人的意見,然後永遠地牢記在自己的心中!

5要把意念表達清楚

無論在何種場合,演講一定要把演講的意念講清楚,使人明了。但是,許多演說者從來沒有把意念講明白過。其實,很容易做到這點,正如陸德威·魏根斯坦所說:“凡是可以想到的事情,都是可以清楚地思考的。而凡是可以說出口的事,也都可以清楚地訴說。”這裏有些建議,可以使你清晰而精確地使用語言,令聽眾能毫無困難地了解你。

限製題材以適合演講的時間

有一次,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向教師們發表演說時指出,一個人在一次演說中隻能提出一項要點。而他所謂的一次演說,是以一小時為限。可是,我最近聽過一位演說者的演說,按照規定,他隻能演說3分鍾,但他一開頭卻說,他想要提出11項要點請我們注意。不可思議吧,說明每一個要點平均隻有16秒半的時間。真讓人難以相信,一個聰明的人居然想做如此明顯的荒謬之事。

當然,這是個極端的例子。然而那種方式的錯誤傾向,就算不到那種地步,也會妨礙到演說的效果。他如同一個導遊,帶著觀光遊客一天之內便將巴黎參觀完。這樣做不是辦不到,就像你也可以30分鍾就走完美國國家曆史博物館,但是清楚和享受就免談了。許多演講之所以失敗,是由於演講者要在所分配的一定時限內,涵蓋的題材竟然可以創造一項世界紀錄。效果如何呢?他如同一隻敏捷的山羊,飛快地從這點又躍至那點。

假如你一定要談論你的題目的好幾部分,我建議你在結束部分作一簡要的總結。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演說者,也會犯一樣的錯誤。也許他們身具多方麵的才華,以致見不著精力分散的危險。你不必像他們一樣。你應該緊守著自己的主題。

依次安排意念

在安排題材方麵,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特別的話題,避免混淆不清。例如在時間的順序上,也許可依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麵來考慮自己的題材,也許可以從某一天開始,然後由那一天往回溯或向前推。

在空間的順序上,可就某個中央點來安排你的意念,然後由中心向外發展;或者你也可依方向來處理題材,如北方、南方、東方和西方。

列舉重點

在演講過程中,為了使演講明白,給聽眾留下井然有序、條理分明的印象,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列舉重點——先講這一點,接著再講另一點。

將陌生與熟悉相比較

有時你也許辛辛苦苦忙碌了半天,結果仍舊無法將自己的意思解釋清楚。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聽眾也一樣對它明了,就要進一步解說。怎麼做?試試把它與聽眾確實了解的事情相比較,試說這一件事像另一件,說這件陌生的事像聽眾所熟悉的事情。

亞裏士多德曾有忠言:“思維如智者,說話如常人。”假如必須使用專業術語,等到已向聽眾解釋過以後再用,這樣便能使人人都懂得演講主旨,特別是你一用再用的關鍵詞。

使用視覺輔助

你想要清楚地表達,你應該生動地描述你所說的重點,並把它具體化。你可以展示圖片或展示實物。在利用展示物時,請按以下建議,保證能獲得聽眾的注意。

在展示之前,應把展示物放在聽眾看不到的地方,要用時再出示。

使用的展示物應該足夠大,令最後一排都看得見。如果聽眾看不見展示物,就無法達到展示具體物品所帶來的效果。展示時,要把展示物品放在聽眾看得見的地方。

不要忘記,一項能打動聽眾的展示物,勝過十樣打不動聽眾的東西,若是技術上可行,示範一下。

展示物品時,講話要看著聽眾不要瞪著展示品,你是要與聽眾溝通,不是要和展示品溝通。

展示物使用完畢,應盡可能收起,不要讓聽眾再看見。

有人建議將展示物做“神秘處理”——將它放在一張桌上,你演講時就把它置於身邊,把它蓋住。當講話時,多提它幾次,這樣會引發好奇心——不過別說它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這樣做很不好,因為在你揭開蓋布之前,聽眾因為好奇、懸疑,會將注意力放在“神秘物”上,而錯過你所演說的內容。

用視覺材料來增進演說明晰策略,已顯得越來越重要。除了有備而來,在聽眾麵前把自己腦子裏所想的,講給他們聽,又展示給他們看,此外沒有良好的法子可以保證聽眾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