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滑冰健將
葉喬波
中國著名女子速滑運動員。1964年6月3日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74年開始速度滑冰訓練;1977年被選入解放軍速滑隊;1985年入選國家集訓隊。
1991年首次奪得500米短道速滑世界冠軍;1992年獲第十六屆冬奧會兩枚銀牌,同年在挪威舉行的世界短距離速滑錦標賽上,獲女子1000米速滑冠軍,並奪得女子全能世界冠軍,成為中國和亞洲第一個短距離速滑全能世界冠軍;至1993年春季賽事結束,她共獲得14個世界冠軍,其中包括全部女子500米速滑金牌,創造了世界冰壇的“大滿貫”戰績;1993年獲第七屆全運會女子短距離全能冠軍;1994年帶傷奪得第17屆冬奧會女子1000米速滑銅牌;冬奧會後因傷退役。
葉喬波勤奮好學、意誌堅強。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共參加了124次國內外大賽,獲得獎牌133枚,其中金牌50多枚,是中國第一個突破女子500米速滑40秒大關的選手。先後被評為全國冰雪“十佳運動員”、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全國“十佳運動員”、全軍二級勞動模範、“體壇尖兵”等榮譽稱號。1999年入選“新中國體育五十星”。
1994年葉喬波退役後,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攻讀MBA碩士學位。1995年建立沈陽喬波實業開發有限公司。1996年創立喬波國際體育俱樂部有限公司。曆任解放軍冰上運動訓練基地教練員、哈爾濱喬波金城國際購物中心總經理、中共第十四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退役之後的世界冠軍
葉喬波是個做事非常專注的人,所以當運動員的時候,她拒絕接受媒體的采訪。她說,因為媒體的采訪會影響自己的訓練,她不允許有任何因素分散自己的精力,“我吃飯是為了訓練,睡覺是為了訓練,按摩恢複還是為了訓練,不覺得一天‘三點一線’的生活枯燥。”
現在,在她積極倡導下,清華科技園等機構在順義建設了第一家大型室內滑雪館,名字就叫“喬波冰雪世界”,2008年7月底已全麵對外開放。
她雖不參與日常管理工作,但依然很關注這個獨具匠心的龐大項目。她說,她相信在這裏玩耍的孩子說不定幾年後也會踏上跟她一樣的征程,直到獲得世界冠軍。
在奧運剛剛申辦成功不久,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她曾提出北京奧運會需要注意交通、人力資源、成本控製和奧運場館賽後利用的問題。針對田亮、王治郅等優秀運動員出現的一些問題,她又呼籲出台《體育經紀人法》。看得出來,曾經是一名運動員的葉喬波,在體育產業方麵的思考已經越來越成熟深刻了。
沒有一枚奧運金牌
喬波說,自己的運氣不是特別好,拿了23項世界冠軍,卻沒有一枚奧運金牌。
第16屆冬奧會上,葉喬波的膝蓋還沒有傷得很重,狀態也很好,500米,她落下對手12米,按照規則進入換道區,外道選手與對手拉平時一定要讓道,結果對方沒有讓路,致使兩人撞在一起。讓高速行駛的車輛停下來再啟動還需要一定時間呢,更何況是滑冰,重新啟動至少要丟掉半秒到一秒的時間,而她最終比冠軍僅差了0.18秒,這隻有半腳的差距,實在可惜。1000米並不是喬波的強項,而她與冠軍也隻相差0.02秒,一個指甲的距離……又與冠軍失之交臂。
當運動員的時候,喬波床頭的訓練計劃表上總是寫滿了不同的名言:
“距離冬奧會還有多少天、明星不是喊出來的,而是腳踏實地練出來的。”
“成功屬於那些不吝惜自己汗水的人。”……喬波笑著說,“我喜歡編織夢想,不斷地追求新的目標,其實愛做夢的人最累。”
葉喬波是為中國在冬奧會上取得獎牌“零的突破”的人,但由於傷病困擾和運氣欠佳等因素,她始終沒能拿到一枚奧運會金牌。而當她親眼見證了楊揚奧運奪金的瞬間,她激動得哭了,“那不是簡單的一枚金牌,它凝聚了中國冰雪運動50年的奮鬥曆程”。
長野冬奧會之前,外界就對楊揚奪金非常看好,完成了火炬接力的葉喬波特意留下來準備見證這一曆史時刻。但遺憾的是,那次比賽,楊揚非常意外地與金牌擦身而過。
鹽湖城冬奧會,是中國短道速滑的巔峰時期,即使楊揚有個什麼閃失,其他隊員也不會讓金牌旁落了,葉喬波向體育總局申請隨工作團去鹽湖城。出發前,她從家裏帶了二鍋頭酒和花生等食品到美國準備狂歡慶賀,每個人都拿了一麵大國旗到賽場。
但是楊揚卻在第一場最拿手的項目中失利了,每個人都像泄了氣的皮球,大多數人到了下一場比賽都沒帶國旗去現場。在十幾個人的工作團裏,隻有葉喬波和另一個同事帶了國旗去現場,也就在那一天,楊揚實現了這一曆史性的突破。“那一刻我覺得拿金牌的不僅僅是楊揚一個人,它也屬於之前很多沒有拿到金牌的運動員,這是中國冰雪界的重大突破。”在看台上看著楊揚奪冠,葉喬波流淚了。
在冰雪運動中,從方方麵麵都可以感受到西方國家對中國運動員的抵觸,他們甚至可以為了製約中國隊的成績而不斷修改競賽規則。葉喬波說,明年年初的冬奧會,她仍然對中國隊抱有很大的希望和信心,“我們中國人比較善戰,即使定下的目標看似不可能實現,但經過艱苦努力,往往能虎口拔牙,實現了。”葉喬波說,她覺得中國在都靈冬奧會上有望拿到1~3枚金牌。
申奧成功,她激動得迷了路
在日本冬奧會擔任過一次火炬手的喬波今年又被三星集團邀請參加明年都靈冬奧會的火炬手,盡管最終能否出任火炬手還沒有確定,但她仍然講出了擔任一名火炬手的意義和責任。
“擔任火炬手跟做運動員時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心情更輕鬆。”喬波說:“火炬手傳遞的是和平,是奧運精神,喚起更多的人們反對戰爭以及戰爭帶給人們的不幸和痛苦。”
“如果薩馬蘭奇宣布舉辦城市再延個10秒、20秒,能憋倒一片中國人,那個時刻真是太緊張了。”談起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的一瞬間,葉喬波仍然語氣激動,“都不敢看電視鏡頭。”當時在中央電視台參加現場錄播節目的葉喬波已無法找到回家的路,她跟著激動的人群一起歡呼跳躍,開心地加入了狂歡的車流中,“車都停在長安街上,很多人都站在車頂上,那一刻,太爽了!”
在奧組委的工作,葉喬波還在適應和摸索中,“其實做什麼工作並不重要,在奧組委工作的人都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和素質,作為退役運動員來說,更多的是重在參與吧,參與對我來說意義更大。”
退役之後,葉喬波的生活很簡單,除了讀書,就是參加一些與冰雪運動、體育運動相關的事務或者公益活動。“不管今後做出什麼樣的業績,關鍵是在追尋目標的同時學到很多本領,這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對我的後半生影響很大。”尤其是看到李玲蔚、鄧亞萍這些體育名將先後到奧組委工作也給了喬波不小的觸動,“其實更有利於發揮她們源於體育所獲得成就後的作用,默默無聞,則埋沒掉了她們自身潛在的優勢。”
十一年前的挪威利勒哈默爾海盜船賽場,一個短發的中國姑娘站在第17屆冬奧會速滑1000米決賽的跑道上,而此時,醫生宣布她左膝蓋半月板粉碎、大麵積軟骨斷裂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
發令槍響了,姑娘衝出了起跑線,拖著那條在別人看來已經“破爛不堪”的左腿,200米、400米、800米,她仍然在不斷地加速,看台上知情的中國人,乃至外國友人都哭了,1分20秒22,這枚銅牌是冬奧會開賽十天中國代表團所獲取的第一枚獎牌。
在比賽之前五個月的一次手術中,醫生從她的膝蓋裏拿出了五塊碎骨頭,在比賽之後的手術中,醫生發現,她左膝蓋兩邊的側副韌帶、前十字交叉韌帶、後十字交叉韌帶早就斷裂了,左膝蓋內有十三塊遊離的碎骨,就連支撐腿部平衡的臏骨也有西瓜籽一樣大小的碎骨脫落……
這個女孩就是葉喬波。
第十七屆冬奧會之後,剛剛做過手術不到三天就跋涉回國的葉喬波再次出現在公眾麵前,她坐著輪椅參加了“全國體育十佳”頒獎及她的專場告別晚會,那時,她的膝蓋腫得比大腿還粗。
直到現在,她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天氣預報專家,左腿可預測一兩天後的天氣狀況了。
葉喬波悄然開始在奧組委新聞宣傳部上班了,結束了清華大學MBA和中央黨校政治經濟學博士的學習,她又開始步入人生嶄新的一頁。
讀清華MBA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葉喬波給人們的最後一個形象就是那坐在輪椅上的悲壯一刻,甚至有很多人都認為,她再也站不起來了,而坐在我麵前的葉喬波跟正常人沒什麼區別,走起路來,也看不出她有著一條曾經“飽經滄桑”的腿。
“基本上好了,正常生活沒什麼問題,但是做太劇烈的運動還是不行。”談起自己的傷,葉喬波竟是一臉的輕鬆,“陰天下雨前,這可是最準的天氣預報啊。”如此的語氣讓人聽不出那些傷痛所帶給她的磨難。
那個時候的媒體對葉喬波的腿傷宣傳力度很大,而她卻很冷靜地說:“退役之後,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切都成為過去。所以我把自己封閉起來了,潛心讀書。”退役後的幾年間,葉喬波似乎不再留戀榮譽、鮮花和掌聲,成為一個寂寞地躺在病床上療傷,一名走在大學校園裏最普通的學生,花了六年才完成MBA學業。
“清華的MBA學完,接著又考取了中央黨校的政治經濟學博士,現已畢業了,答辯推遲到了明年初,我實際上是挺笨的學生。”話音剛落,葉喬波自己就先哈哈地笑,接著又感慨道:“還是挺難的,不容易!”雖然為了訓練早早放棄了學業,但從小練得一手好字的葉喬波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文字功底從那時就奠定了,當運動員時,她還堅持自學英語。“但是學起數學之類的學科真是挺困難的,太難了。”理科的一些課程需要循序漸進,沒有基礎,學起來的困難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清華大學兩名導師和兩名研究生的專門補習和輔導之下,喬波的課程也艱難地完成了,“很多學校都不願意接受像我們這類的學生,讓我們像其他學生一樣考取大學肯定不現實,入了門,還要找人補課,真正的學業開始是在補習之後。”
清華大學的MBA最多不能超過5年,而葉喬波磕磕絆絆地學了6年,最後還是校領導批準延期,才將這個學位啃下來,憑借天生的韌勁和自稱“挺笨”的葉喬波,最終還是成功了!
帶傷比賽
不管是玩什麼遊戲或者參加什麼比賽,葉喬波都不願意去做“第二”,她說她的運動天賦傳自父母。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葉喬波參加所有項目的比賽都是第一,但就是沒有校隊肯要她,因為嫌她的跑步姿勢太難看。她跑起步來節奏相當緩慢,卻是第一個衝過終點線。後來老師覺得她跑步的姿勢像滑冰,就說:“幹脆你去練滑冰吧。”
葉喬波確實是練滑冰的良才,她的腳很長,12歲就穿38碼的鞋,練滑冰才一個月,就打破了長春市兒童組紀錄,一年後包攬了吉林省兒童組三項比賽冠軍,不到13歲就被選進八一隊,不久後就獲取了全國比賽的冠軍。
對於葉喬波來說,她運動生涯中最大的阻力就是傷病,傷病伴隨著她20多年的運動生涯。14歲那年,喬波就出現了頸椎陳舊性半脫位,跟著就是第九胸椎壓迫性骨折,再往下就是踝關節和膝關節的傷、跟骨骨刺,喬波說,帶傷比賽其實還算好,畢竟比賽就是那麼一哆嗦的工夫,堅持一下就挺過來了,最難的其實是帶傷訓練。
所以,喬波隻能在技術和心理方麵不斷地完善,做運動員的時候,她晚上隻做三件事:治療按摩、看錄像片分析技術動作、自學英語。
父親是她最難忘的人
父親是葉喬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葉喬波說:“我從小就跟父親感情特別好,小時候他下班晚了,我就不吃晚飯坐在外麵的馬路上等他。”當運動員的時候,父親經常悄悄去看葉喬波訓練,比賽的時候,父親把所有運動員的比賽成績一一記錄下來,賽後一起與女兒總結得失,並指出改善意見。將近20年的時間,父親寫給女兒的信從來沒有少於10頁,甚至20多頁。父親還把女兒回信中的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一一改好再寄回來。在這一封封的長信中,父親從做人到做事,生活中任何一方麵需要注意的事情,他都會叮囑女兒,並推薦女兒看什麼好書,父親甚至會將書裏的重點部分標出來……
那些影響過葉喬波的書包括《球王貝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
長春城區的坡路很多,喬波回憶起當年放春假的時候,父親請假用自行車馱著女兒去看病,看著父親踏著單車一步步頂著大風的背影,喬波的心裏特別難受,眼淚一滴滴地落在手上。“那時我還沒拿到全國冠軍,就弄成一身病,還得搭上老爺子陪我去看病,隻覺得特別對不起他。”好在第二年,喬波就拿到了全國冠軍,之後雖然走過了許許多多的坎坷,但成績一年年好起來。
葉喬波退役後,父親知道她有經商的願望,又擔心女兒在殘酷的商海中經不起摔打,就自己先去體驗……
前年,父親因病突然去世,對依賴大半輩子的女兒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她用了近一年時間才從痛苦中掙紮出來,“可能是因為我父親太偉大了,我一直希望能找到像父親一樣的伴侶,所以現在才孑然一身。”
楊揚
楊揚,1975年8月24日生於黑龍江湯源,中共黨員,國家級運動健將,黨的十六大代表。國家短道速滑隊隊員,黑龍江選手。1984年開始接受滑冰訓練。1988年4月進入哈爾濱體育運動學校,練習短道速滑。1991年獲全國短道速滑冠軍賽3000米冠軍。
1995年進入國家隊。2002年2月,參加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冬奧會,獲女子500米和1000米兩項短道速滑第一名,從而成為我國獲得冬奧會金牌第一人;與楊陽、王春露和孫丹丹合作獲女子3000米接力第二名。
2003年,在十冬會短道速滑比賽中包攬6枚金牌;在亞冬會短道速滑比賽中,獲得3塊金牌。
2006年2月26日淩晨,在第二十屆(都靈)冬季奧運會上,獲得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銅牌,成績為1分33秒937。
2010年2月12日上午(溫哥華當地時間),在溫哥華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2次全會上,她以89票讚成5票反對的絕對優勢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她是目前國際奧委會裏中國兩個委員之一(另一個是國際奧委會副主席於再清),是中國第九位(新中國第四位)國際奧委會委員,也是中國第二位進入奧委會的女委員。她還有幸成為第一位進入國際奧委會的中國退役運動員。
零的突破
2002年2月,第19屆冬奧會在美國猶他州的鹽湖城舉行。這是21世紀首次世界冰雪運動大聚會,來自77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者雲集鹽湖城,爭奪78枚冬奧會金牌。開幕式上,最先進場的旗幟不是奧運會會旗,而是從世貿大廈的廢墟裏挖出的一麵殘破的美國國旗。“9·11”恐怖襲擊事件給參加體育盛會的人的心裏投下了陰影,楊揚就是在這種悲愴的氛圍下再次出征的。她已經連續5年奪得世界錦標賽冠軍,是奧運會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實力雄厚。
冬奧會女子短道速滑的比賽項目排列依次是1500米、500米、3000米接力、1000米。女子1500米短道速滑是楊揚的強項,奪冠手拿把掐。可萬萬沒有想到,她卻馬失前蹄,隻拿了個第四。韓國16歲的小將高基玄異軍突起一舉奪魁。幾年來,楊揚從來沒有輸得這麼慘。
走出賽場,她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連走路都是低著頭。當時參賽的中國短道速滑女運動員有楊揚、楊陽、王春露、孫丹丹四朵金花。袁偉民把4位女將召集起來開會,嚴肅地說:“楊揚你怎麼搞的滑成這樣?大家都發言談談看法。”
楊陽說:“我看她上場時精神狀態就不對勁,我沒有積極提醒她,是我不好。”
孫丹丹說:“都怪我,老說讓她第一個拿金牌,給她壓力太大。”
姐妹們都往自己身上攬責任,沒有一個人埋怨她。聽了大夥兒的發言,楊揚很感動。
袁偉民語重心長地說:“楊揚,如果你能夠把心裏的小鬼兒揪出來,那麼你還是楊揚。”
聽了袁偉民的話,楊揚難過地哭了。會後,她含著眼淚寫了大賽日記,把自己在後幾個項目中的滑冰戰術整整寫了9條,看起來一目了然。
以前,國際比賽她頗有些心理暗示:賽前一個禮拜不剪頭發、不剪指甲。把自己最喜歡穿的背心洗好疊好,今天穿哪件,明天穿哪件都有講究。
女子1500米和500米比賽之間相隔兩天,在女子500米比賽的前一天晚上,她突然拿了把剪刀一反常態遞給楊陽說:“來,幫我把頭發絞了。”
楊陽拿著剪刀詫異地望著她問道:“你真絞啊?”
她虎著臉說:“絞!”
楊陽把她的馬尾巴辮剪了一截,她又拿起指甲刀剪了指甲,心裏尋思著:楊揚,你已經沒有運氣了,隻能靠兩條腿衝出好的道次。你要把所有的僥幸心理全拋光,把所有的後路堵死,一門心思往前闖。
短道速滑位置1道最好,靠近冰塊距離最近,容易封住內道;4道最差,距離既遠又容易遭人推搡,要想超越對手必須從外道繞一個大彎。女子500米比賽,預賽時她抽了4道。她心裏微微一笑:誰讓你把頭發剪了?這就是你的命。你不要靠運氣,要背水一戰!
決賽開始了,她穿著一身黑色的運動服上場了,整整四圈半的賽程,她越滑越快,越滑越猛,像一隻黑色的飛燕在冰場翱翔,似一道黑色的閃電在賽場劃過。她終於擊敗所有對手,一舉奪魁。
和夏奧會相比,冬奧會不僅是設項不同,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冬季運動對人的素質,從體能到技巧的要求更高。在以往的3屆冬奧會上,金牌一次又一次與中國冰雪健兒擦肩而過。楊揚的這枚金牌意義非凡,她創造了中國人在冬奧會上金牌零的突破!使中國提升了在世界冰雪運動中的地位。
奪得了這枚金牌後,楊揚感覺輕鬆多了,壓力沒有那麼大了。第三場比賽是女子3000米接力賽,決賽的主角是中韓兩隊。由楊揚、楊陽、王春露和孫丹丹原班人馬組成的中國隊,從起跑開始一直領先滑行了2000多米。由崔恩景領銜的韓國隊則緊隨其後。當雙方滑到倒數第八圈時,韓國隊采用不換人戰術,突然全力加速,取代了中國隊的領先地位。此後,中國姑娘多次試圖反超對手都未如願,關鍵時刻楊揚一個趔趄又加大了雙方的距離。最後,韓國隊以0443秒的優勢蟬聯金牌。中國短道速滑隊的姑娘們再次敗給韓國佳麗。
第四場比賽是女子1000米。2月23日晚,楊揚和楊陽順利地連過三關,取得了決賽權。進入決賽的還有韓國選手高基玄和加拿大選手德羅萊特。在總共九圈的比賽中,楊陽在大部分時間裏處於領先地位,楊揚緊隨其後。兩位“楊門女將”在打一個新戰術,一個帶一個跟,死死地封住對手。距離終點還有兩圈多的時候,高基玄猛然加速強超楊陽。說時遲那時快,隻見楊揚果斷地搶前兩步,占據了領先位置,並一直將優勢保持到終點。16歲的韓國姑娘年輕氣盛,渾身上下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比對手大11歲的楊揚要想當領頭雁,需要付出多大的毅力和體力啊!可楊揚是一個奪冠欲望極強的運動員,從不輕言放棄。隻要有一線希望,她也要玩命拚搏。她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期望,最終以1分36秒391的成績奪冠;高基玄以0036秒之差屈居亞軍;楊陽以1分37秒008獲得季軍。鹽湖城是楊揚的福地,她力挫群雄,為中國代表團奪得兩枚金牌。她激動地說:“中國萬歲……我感覺好極了!”
婚姻愛情
楊揚的老公叫張震,美籍華人,比她大5歲,目前是摩根凱瑞資本管理(亞洲)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張震出生在香港,在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學取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學位以及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他曾負責寶潔公司全球技術創新及發展事務,此後在2004年至2007年擔任斯坦福大學基金管理公司投資部的董事總經理,幫助其開拓亞洲市場,尤其是中國及印度新興市場。2007年,張震加入美國摩根凱瑞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這是一家管理著超過100億美元資產的全球投資管理公司,在2008年4月設立了北京辦事處,張震擔任董事總經理,全麵負責摩根凱瑞在亞洲的投資業務。
楊揚五官端正,會打扮,也很上相。褪去運動裝後,她更是將自己裝扮成了時尚女人,出席各種活動,舉手投足氣質非凡。其實,在結婚前追求楊揚的人並不少,很少有人知道,楊揚的戀愛故事就像她渴望的生活一樣簡單,從初戀到現在,楊揚隻談過三次朋友,期間還與張怡寧老公徐威有段小插曲。
楊揚是個很重情的東北女人。她的初戀是在家鄉,對方是同在黑龍江隊的隊友,處了幾年,男友後來成了警察,楊揚父親生前也是警察,自然有一種親近感。但隨著楊揚1995年調入國家隊,北京和哈爾濱的距離疏遠了這段感情。“那麼多年,我們見麵的日子加起來,不到一年,沒辦法,共同語言愈來愈少,我發覺後來自己做什麼決定,已經不再和對方商量了。”
在2002年冬奧會前後,楊揚與美國人安迪·蓋博談戀愛,後者曾擔任國際滑聯短道技術委員會主席。這件事一直沒得到過楊揚的回應,她隻是曾說:“異國戀也是非常浪漫的。”不過,在2005年選擇複出再戰都靈冬奧會後,楊揚離開了美國。
金錢並不是楊揚最看重的,張震的成熟和穩重才是她最需要的。結婚當天,張震深情表白:“跟我走吧,別的我沒有,我可以給你安全感。”而楊揚沐浴在幸福的甜蜜中,她說兩人會攜手追尋兩人世界的夢,希望每個結婚紀念日朋友們都能一起見證,“分享我們的夢”。
王曼麗
王曼麗,1973年3月7日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11歲開始練習滑冰,1996年短距離速滑世錦賽500米第七名,全能第17名,亞冬會500米冠軍。2001年短距離速滑世錦賽500米、1000米第六名,九運會短距離全能冠軍;2004年速滑單項世錦賽500米冠軍,短距離速滑世錦賽500米冠軍;2005年世界杯意大利站、美國康斯威星站、鹽湖城站500米冠軍;2006年冬奧會500米亞軍。
金冰刀的軌跡
繼世界冠軍、奧會銀牌得主葉喬波之後,我國第二個在速滑比賽中獲得國際滑聯頒發的“金冰刀”殊榮的選手就是王曼麗,她的勝利,讓人們看到沉寂多年的中國女子速滑在國際冰冰壇上再露崢嶸。
啟蒙教練有慧眼
由於王曼麗在小學田徑比賽中的優秀表現,被基層體校的孫忠坤教練相中,選為速滑學員。不久,謝天恩的妻子、牡丹江市體校的速滑教練文花子在基層選材時,將王曼麗選中。
在哈爾濱,謝天恩和王曼麗的生活軌跡發生了第一次碰撞。
有一天,在哈爾濱帶專業隊訓練的謝天恩到訓練場看妻子新選來的隊員。他發現9個正在訓練的女孩子中,有一個技術明顯較差,便向妻子建議說,這個叫王曼麗的沒什麼發展,送回去吧。老公說話當然有一定權威性。集訓結束後,文花子將王曼麗退回去了。
但是孫教練認為王曼麗是個身體素質不錯的孩子,她技術不好是因為訓練時間太短。他跑到王曼麗的學校好說歹說總算把王曼麗勸回了訓練場。
兩個月之後,謝天恩在牡丹江市中小學速滑比賽上,第二次看到了王曼麗,她不但技術動作有了大幅度的進步,並獲得500米冠軍。又過了3個月,在牡丹江市中小學田徑比賽中,王曼麗獲得100米和立定跳遠兩項冠軍。謝天恩立刻改變了主意。
多年之後,謝天恩說,當初沒有孫忠坤的慧眼,就沒有王曼麗的今天。
三年徘徊後的反思
當謝天恩發現了王曼麗潛在能力後,便把她放到妻子那裏進行了兩年的基礎訓練。
1988年5月,王曼麗正式成為謝天恩的隊員。謝天恩沒有看走眼,1996年2月,王曼麗在哈爾濱舉行的第三屆亞洲冬季運動會上,與當時的名將薛瑞紅一起,以40秒51的相同成績並列獲得500米速滑冠軍。
當時,師徒二人都十分高興,並雄心勃勃地製定了在500米速滑中突破40秒大關,躋身世界優秀選手行列的計劃。
但是,在此後的4個冰期整整3年的訓練中,40秒像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擋在師徒麵前,沒能前進一步。而此時世界速滑水平進步很快,500米的成績已經進入38秒5以內。在1999年舉行的第九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上,王曼麗還輸掉了500米的金牌,使計劃內的金牌旁落他人之手。
事業的停滯不前和國內大賽的失利使王曼麗心灰意冷,一時間竟動了掛靴的念頭。
整整兩個月,謝天恩閉門思過。他把這幾年王曼麗的訓練計劃、訓練日記、技術錄像等等有關資料統統翻出來反複進行研究和分析,最後終於找出了三方麵的原因。
謝天恩首先向王曼麗檢討,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訓練觀念滯後,方法陳舊,違背訓練規律所致。
謝天恩用坦誠感動了王曼麗。快60歲的人,能如此深刻地反思實屬不易。
謝天恩分析說,我們有氧訓練和無氧訓練的比例失調,無氧訓練比例過大,這種做法違背了訓練的規律;忽略了基本功訓練,技術錄像顯示,你的平衡支撐能力差,致使比賽中頻頻出現“打趔趄”的現象,破壞了技術動作的連貫性,影響了成績;缺少心理訓練,拚勁下降,想贏怕輸的包袱太重。
針對問題,謝天恩提出了具體解決的方案。
本來也不甘心的王曼麗,聽了謝天恩推心置腹的一番話,終於打消了退役的念頭,決定再拚一下。
謝天恩說,王曼麗大器晚成的“晚”是我造成的,如果不走彎路,她早就該成氣候了。
從1999年夏開始,王曼麗進行了大量的公路自行車訓練。最遠的距離是從牡丹江騎到綏芬河,共計160公裏。整整6個小時的騎行讓已經26歲的王曼麗痛苦之極。有時她一邊騎,一邊流淚。但是她頂了下來。路不是自己選的嗎?那就堅持到底。
為了提高王曼麗的平衡支撐能力,謝天恩提出加大動作幅度的要求,加大了提高這一能力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時數。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一係列方案和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
2000年3月,在日本長野舉行的世界速滑單項錦標賽上,王曼麗一舉突破了39秒大關,以38秒92的成績,使中國大道速滑在新千年的春天顯現出令人興奮的盎然生機!
隨後,他們通過不斷完善和細化這些措施,又不斷引進新的訓練理念,加強科學訓練指導,對訓練實施科學監控,引進國外先進的訓練器材。師徒倆人在認準的路上疾步行走,一路順風。
2003年1月18日,在加拿大卡爾加裏舉行的世界速滑短距離錦標賽上,王曼麗以37秒82的成績獲得亞軍。這一成績表明繼葉喬波之後,中國再次出現能與世界強手爭鋒的領軍人物。
艱難曲折的戀愛
王曼麗29歲結婚,她有一段艱難曲折的戀愛。由此也體現出王曼麗對感情的執著和極強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