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海南文史(8)(2 / 3)

Yours

Charles

北卡羅來納州普利茅斯

1885年7月18日

寫信的作者是誰,我沒多久就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因為話如其人,所以我沒怎麼猜就曉得了。我一看見那些手跡,就知道是誰。從達勒姆到華盛頓要用三天時間,也就是到紐約行個來回這麼久。在華盛頓的日子很美好,迄今我還認識了一些女孩子。據說,在這裏女孩子和男孩子的比例是七比一。這些女孩子中,有一些長得很好看,我還愛上了貝爾小姐。你不覺得這樣很糟糕嗎?因為我不得不把心留在華盛頓,然後又要回到中國去。

愛上R叔叔的女兒並不怎麼可怕。珍妮小姐的心完全在一個小夥子身上,他個頭才7英尺9英寸高(約2.36米,此處“才”,也就是原文中的“only”大概是作者誤用詞,或者作者有意戲謔——譯者注),羅莎小姐太小了,她才15歲,而且還去了姊妹那裏度過這個夏天。所以說嘛,就算我想愛誰,也沒有機會呀!我猜你現在應該在哪呢?不管在哪兒吧,我都希望你能度過美好時光。安妮小姐,我必須坦誠說,達勒姆的姑娘中,我最愛的就是你。你難道不相信嗎?我的感情可都寫在了我的信裏了啊。我這幾天和維爾牧師在一起,他是範德比爾特大學的校友,一個不錯的年輕人。

我是上周三來到這裏的,會在下周一的下午離開普利茅斯,啟程去華盛頓,還將到格林威爾去拜訪我的另一位校友,之後繼續前行,最終在杜普林的基南斯維會見法裏奧爾女士,在那裏我還會有一次布道說教。請幫我問大家好。

期待你再次來信。收信地寫華盛頓,可由裏考得叔叔轉交給我。

還請幫我解釋一下“Allls”是什麼意思。

你的

查爾斯

(新源譯石川校)

校後記:

宋氏家族奠基人宋耀如(1863—1918)實乃海南文昌地道的農家子弟,12歲離開海南去美國接受美國斯巴達—基督教教育;1886年回上海傳道;1887年與徐光啟的後人倪桂珍結婚,生三女(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男(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開啟人類曆史長河裏光耀千載之巨族。我們正以“中美文化教育的碰撞與融合:宋氏家族奠基人宋耀如現代教育理念研究”為題作精細的個案研究。第一卷已刊發1884年4月24日宋耀如寫給安妮的信。英文信函均由周偉民教授提供。

摛文鋪陳一字成彰

——莊嚴、理性、神秘的駢文和漢字

李榮南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古典文化合理精神內涵的傳承,形式還在其次。中國古典文學的典型精神是中國古典詩辭歌賦的理想。古代韻文(包括散文中的音律現象)之所以能夠成為形象思維藝術的傑出代表,其中一個原因是漢語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在經過曆代大家的磨煉砥礪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中國經典語言文字的“個性”——鮮明,精準,讓不同時代的理想與認知感受到同樣的血脈澎湃。

中國古典文學總體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文化現象,其表露出來的傳統原“炁”,無論是莊嚴、理性還是神秘,都令人驚歎!漢語古典詩詞歌賦,憑借極其頑強的生命力,穿越各自曆史時期的文化時空,始終保持其莫測高深、古樸厚重的藝術格調,為國史不同時期的人文智慧提供借鑒,實在是天道眷顧。曆史是一麵鏡子,古典文化是曆史的審美窗口,而形式是藝文發展過程窗口中表現“這一個”的不能抹殺的痕跡。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征,要靠傳承和創新來實現,不能靠簡單的“否定”或“肯定”來評判。怎樣傳承,傳承什麼,是一個不可回避的文化發展問題!

一、駢文乃“中國式”吟詩作賦之“基礎”

論道中國古典文學,不能不提漢字和駢文。從音律和對偶的角度看,駢文是用古漢語語言文字表達文義的一種基本審美方式,是“中國式”吟詩作賦的“基礎”。在中華早期文獻如周易、詩經、楚辭等文中就開始呈現出鮮明的駢文個性,更不用說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一直到近代的楹聯藝術,都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傳承關係。《商湯王洗澡盆銘文》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詩經·國風·周南·關雎》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屈原《離騷》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蕭統《十二月啟》之“批莊子之七篇,逍遙物外;玩老氏之兩卷,恍惚懷中”;王勃《滕王閣序》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軾《水調歌頭》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等傳世名句,雖相隔幾百上千年,究其本質,均以漢語言的自然肌理為脈絡,前後呼應,對照出句,由粗到精,不乏明顯雕琢、刻意對仗之痕跡。這些文字雖風格和內容前後有很大變化,不同程度帶有各自時代的特點,但都保持了追求四六句式的外在形式,這就是漢語文字駢化進程中,興替轉換對語言主流審美意識一種近似病態的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