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舉重運動概述(3 / 3)

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有“手抓鐵石練臂力,把大力野牛做對手”之句。

甘肅夏河縣拉卜楞寺大徑堂(昂欠內有一組古代體育壁畫,其中有賽馬、射箭、騎射、摔跤等畫麵。壁畫中部的囤麵是四名舉重運動員在比賽“朵加”(安多藏語叫“多交”,意為舉起重石以較臂力),周圍是圍觀的群眾。

天水麥積山133石窟(佛教)北魏時期的浮雕中,有舉石到肩,舉石山到頂的雕刻。雖有誇張,但也反映了當時就已有舉重活動,而且和現在的藏族“朵加”相同。

十五世紀,達賴五世曾規定:藏族男子必須具備九術,其中體育方麵就占了六術,如射箭、跳遠,舉石頭、賽跑、遊泳和摔跤。在民間還有舉石求婚,求友的習俗,也有舉石賭咒,求祥一說。

藏族舉重在早期是不分重量和級別的。不論是抱石頭,還是舉皮袋,都是選用重約三百斤左右抹上酥油的橢圓形的石頭和裝糧食用的皮袋(比賽時內裝砂子)。不論其年齡,不分其體育,隻要把石頭或皮袋舉到肩上就行。具體動作是先蹲下抱石或將砂袋置於大腿部位,然後換手將石頭或皮袋挪至肩上,直立站起。凡獲得優勝者皆稱為“大力士”。但這樣有時產生的大力士太多,觀眾也未盡興,究竟誰才是最大的大力士呢?觀眾想一飽眼福,強者要一決雌雄,這樣才有後來抱石至肩,以把石頭拋遠確定名次和抱石到肩走圓圈多少定勝負的做法。近代的“朵加”與“角”乎受舉重運動之影響,參照舉重運動的規則,把石頭和皮袋分成若幹重量,參賽者(現在還沒分級別)依次從輕到重量一一舉下去,舉不起的淘汰,成功者在下一個重量前繼續比賽,直至分出名次為止。

藏族舉重既受現代體育的影響,又注入了新的內容。現在把舉重和走、跑相結合進行比賽,稱為“負重賽快”。在四川、甘肅、青海藏族地區自治州碌曲縣藏族婦女還有背水(日常家庭飲食用水是藏族婦女用木製桶從水源背往家中的)比賽和背水障礙賽(台階和上坡)等。勝負是以背回水的多少和速度決定的。

藏族舉重鑒於曆史原因,以及物質條件、生活、生產勞動諸多因素的影響,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雖然受現代體育的影響,規則越來越細,但仍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因為放牧而居住不定的情況下要經常搬家,而舉重的杠鈴又不好搬動,所以利用其裝糧食的皮袋和石頭,這些隨家攜帶和滿地皆是的東西開展比賽,簡單易行,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

舉重術語

踝紮 ankle strap

仰臥起坐板 abdominal boards

腰帶 rubber belt

腹肌練習器 abdominal conditioner

舉重 weightlifting

仰臥起坐 abdominal curl

杠鈴 barbell

腹部運動 abdominal exercise

舉重服 weightlifting suit

腹圍、腰身 abdominal girth

舉重鞋 weightlifting shoe

直立提肘 abductor lift

舉重手套 weightlifting glove

走向杠鈴 address the bar

拉力器 wall pulley

加重 add weight to the bar

組合啞鈴 dumb-bell sets

可調式頭帶 adjustable headstrap

鍍鉻啞鈴 chrome dumbell

活動斜板 adjustable slant board

普通正反握 alternate

正反握 alternate grip

(啞鈴)交替推 alternate press

交替練習法 alternate set system

美國式 American style

踝部加重袋 ankle weight

自選動作 anyhow

走向杠鈴 appoach the bar

屈臂練習凳 arm curl bench

背後直臂上舉 arm extension

挺舉

舉重運動分為抓舉和挺舉兩項:

“挺舉”——是奧運會舉重比賽方式之一。由提鈴和上挺兩個動作連接組成。提鈴至胸,兩腳下蹲,同時將杠鈴從舉重台上提起至胸上,隨即起立,兩腳站在一條橫線位置上兩腿伸直;上挺:兩腿前後分開下蹲,然後收腿起立,借助於預蹲和上挺發力,把置於胸上的杠鈴,舉過頭頂至兩臂伸直,兩腳站在一條橫線上,杠鈴和身體保持在一垂直麵上,並保持這個姿勢在穩定狀態,待裁判員發出白燈信號,再將杠鈴放下,算試舉成功。如在提鈴過程中出現提鈴過膝未完成動作,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提鈴動作,膝蓋或臀部觸地,在采用下蹲式時肘或臂觸腿,一腳或兩腳踏出台外,以及出現一次以上的預蹲,在起立時兩臂有屈伸動作,兩臂伸展不均或停頓,用推舉完成上挺動作,離開舉重台,裁判員還未發出信號就把杠鈴放下等情況,則判失敗。

抓舉

“抓舉”——是奧運會舉重比賽方式之一。是一個快速連續不斷地將杠鈴從舉重台提起到兩臂在頭上伸直的動作:兩足左右分開站立,雙手握杠上提,當杠鈴提到與胸同高時身體下蹲,使身體位於杠鈴下,雙臂伸直支撐杠鈴,兩腿收回。當臂、腿完全伸直,兩足站在一條橫線上與軀幹、杠鈴保持在一垂直麵上,並保持這個姿勢在穩定狀態,待裁判員發出白燈信號,再將杠鈴放下,算試舉成功,在推舉完成最後動作,膝蓋或臀部觸地,離開舉重台,裁判員還未發出信號就把杠鈴放下情況,則判為失敗。

舉重方法很多,為什麼奧運會隻有抓舉挺舉這兩項呢?

由於推舉易使運動員的腰椎受傷,裁判的尺度也難以掌握,因此1972年奧運會舉重比賽後,正式公布取消推舉。

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1屆奧運會上,舉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當時不按運動員的體重分級別,隻有單手挺舉和雙手挺舉。在1920年的第7屆奧運會上,開始按運動員的體重分成5個級別,並改為單手抓舉、挺舉和雙手挺舉。這為近代舉重比賽奠定了基本方式。1924年改為單手抓、挺舉和雙手推、抓、挺舉5種。1928年取消單手舉,保留了雙手舉的3種形式。1896年,舉重便被列入了在雅典舉行的首屆現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當中。但當時選手沒有等級之分,不管運動員身材體重如何,誰舉起的重量最大便獲得勝利,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了1920年奧運會。1920年,舉重成為奧運會的固定比賽項目。1932年的奧運會上舉重被分成了5個重量級別,3個正式比賽項目——抓舉、挺舉和推舉,在悉尼奧運會上男子舉重已發展到有8個級別,而從1972年開始就不再設立推舉。從那之後,舉重在奧運會上沒有任何變化,但在悉尼奧運會上出現一個重大的變化,那就是舉重在奧運會上不再是男性的專利,女子舉重曆史上首次登上奧運大舞台。女選手們進行7個級別的角逐。

抓舉和挺舉姿勢的區別

抓舉:運動員將杠鈴平行的放在兩小腿前麵,兩手虎口相對撞杠,以一個連續動作把杠鈴從舉重台上舉至兩臂在頭上完全伸直。

挺舉:運動員以兩個分解的動作把杠鈴舉過頭頂。先將杠鈴放置於身體重心的水平線上,屈腿預蹲,將杠鈴提起,經過胸前將杠鈴置於肩上,然後站立;然後是兩手握杠,曲臂,下頜與杠平,直臂推起,動作完成。

抓舉比賽中,要求選手伸直雙臂,用一次連續動作將杠鈴舉過頭頂,而在挺舉比賽裏,選手需要先將杠鈴置於雙肩之上,身體直立,然後再把杠鈴舉過頭頂。在抓舉或挺舉的三次試舉中舉起最高重量,即為單項成績,名次按成績來確定。總成績名次以抓舉和挺舉的總和來確定。如成績相等時,比賽前體重輕者名次列前。如成績和體重又相等時,則以先舉起該重量的運動員名次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