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舉重運動損傷(3 / 3)

2減少訓練組數和次數。如果運動員在減輕了重量後,身體受傷部位在練習後,仍感到疼痛,下一步可考慮減少練習組數和次數,一般來說,正常練習情況下3~5組,每組3~5次。減少練習組數和次數後,可每組1~3次,1~3組,組數和次數的減少可減輕對傷處的壓力,也是減輕訓練負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3改變練習的角度和限製運動幅度。如果運動員在某些動作練習時,感到受傷部分持續疼痛,可以從其它方麵來調整。如改變練習角度和限製運動幅度,如運動員在做實力推練習時,肩或肘部疼痛,則可以把杠鈴放在支撐架上做半推,也許肩或肘部疼痛就可以緩解。在做後蹲練習時感到膝部疼痛,改成半蹲則能減輕膝部的疼痛。

4變換練習器械。就肩關節而言,使用不同的器械對肩關節產生的壓力也是不同的。例如,當運動員用杠鈴訓練感到肩部疼痛時,那麼改用啞鈴或壺鈴練習就可能大大降低肩部的疼痛。應該注意,大多數杠鈴練習都可以用啞鈴或壺鈴來代替。這些練習包括:實力推、直立提肘、聳肩、弓身等。所以,運動員可在練習中選擇不同的器械來發展上肢、下肢和軀幹的主要肌肉群。

5變換練習方法。另外一種是改變練習動作的練習方法來發展同一個肌肉群。例如,當運動員在練習窄硬拉感到腰部疼痛或不適時,那麼選用其它的練習動作的形式來作用於相同的肌肉群則往往可以避免疼痛,可以把杠鈴從墊木上拉起再緩慢放到膝下或者負重弓身、負重仰臥懸空靜力等方法來代替,同樣能得到相同的效果。

6練習未受傷的身體部位。如果受傷部位做什麼練習都不成功的話,練習沒受傷的身體部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下肢傷了練習上肢和軀幹,上肢傷了練習軀於和下肢,左邊傷了練右邊,右邊傷了練左邊。事實上,研究表明,對一側肌肉進行練習也可對另一側肌肉產生影響,這一現象被稱為“間接轉移”或“交叉轉移”。但應注意對未傷部位也不要練習過渡,有些運動員由於受傷部位不能練習,就過分加多末傷部位的訓練,往往由於加得太快、太多,造成這些部位負擔過重而出,現新傷,那就會產生“惡性循環”。

7最好不做競賽動作練習。因為競賽動作要求身體較多的部位蠶、參加工作,這樣會影響受傷部位的恢複而使傷勢加重,同時做動作時,由於傷處疼痛,運動員為了護痛,會不自覺地減少傷處的負擔,這樣容易使動作變形,出現技術上的錯誤,但可以把競賽動作分解來練習。如:下肢傷了可做直腿高抓、高抓等練習,上肢傷了可做深蹲練習。要記住,技術訓練在任何時間都是很重要的——甚至在受傷時。但又必須從實際出發做出合理的安排。

8加強對傷處體療練習。加強對傷處的保護,並隨時注意傷處的變化。一旦有不良反映,應立即停止造成不良反映的練習。但受傷部位並不是完全不能練習的,當傷處消腫後,還應適量地進行訓練,以配合治療和恢複,采用的練習和重量以不產生不良為宜,這樣加快受傷的恢複,防止傷處肌肉萎縮。

總之,在安排傷後訓練和傷愈後的訓練時,必須注意運動量逐漸增加,還應注意關節可能僵硬或變形,技術動作也可能變形,應加強活動和注意糾正。同時還必須注意到機體因受傷而產生的變化,采取謹慎的態度去對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