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國、秦漢工藝美術(1 / 3)

三、戰國、秦漢工藝美術

金屬工藝

戰國,秦漢的金屬工藝除銅器外,金、銀、鐵等都有了一定成就。金、銀除獨立成器外,常作為銅器上的裝飾出現。形式有鎏金、金銀錯和包金等。鐵器的應用,不僅在部分日用器和工具上取代了銅器,而且由於其犀利的性能產生出銅器上的刻紋裝飾。金屬工藝的生產和管理,戰國時仍主要由諸侯國上層掌握,一般百姓很少享用。漢代有官作和民作兩種形式,西漢時政府設少府監管理手工業製作,其中尚方令和考工令專門督造金屬製品,各地還設有“銅官”、“金官”、“鐵官”等專職官員,民間製作銅器出售已很普遍,近年發現的漢代銅器上常有“漢西蜀劉氏作鏡”或“徐氏”、“宋氏”等字銘,反映出民間製作的情況。

銅器工藝

戰國、秦漢的銅器工藝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為便於敘述,下麵先將一般情況作綜合論述,然後分銅器的品種、銅器的裝飾加工工藝和少數民族銅器三個方麵作專門介紹。

戰國時代的銅器工藝正處在突破舊的傳統和開創新風格的變革時期。從日用器的功能看,商周是以祭祀用的禮器為主,春秋戰國則向生活實用器發展。一般的說商代是重酒的時期,禮器主要是酒器的組合,周代因禁酒,禮器主要是食器的組合,尤以鼎和簋為突出,進入春秋後則是一種“鍾鳴鼎食”的組合,食器的延續和樂器的發展成其特點,器物逐漸失去祭祀和禮器的功能,增加生活享樂的功能,即使作為禮器也是諸侯們各擅權威,自行製器,沒有了統一的格式。這種組合一直延續到戰國中期。從器型看,繼承傳統的有鼎、甑、簋、尊、壺、、、豆、盤等,新增的或商周時已出現但未流行的有敦、甑、銅鏡、帶勾、燈、爐、奩、盒等。

銅器的造型明顯突破商周以來那種威嚴、凝重的特征,變得清新活潑起來,向輕便、實用且多樣化方向發展。前已述及的春秋晚期的蓮鶴方壺以及戰國初期許多類似作品,在壺的上部形成盛開的蓮瓣,中心立一振翅欲飛的仙鶴,充分體現出這種新的時代特征,對這些作品,郭沫若同誌曾這樣評論:“由殷周半神話時代脫出,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踐踏傳統於其腳下,欲做更高更遠之飛翔……時代精神之象征。”銅器裝飾,戰國早期仍沿用春秋晚期的印模法,這種方法省時省工且能上下左右銜接產生出整體效果,主要是蟠螭紋和蟠虯紋,蟠是纏繞疊壓的意思,螭和虯都是一種無角的小龍或小蛇,許多小龍糾結在一起形成穿插繚繞的紋樣,這種紋樣一直延用至戰國中期,長期的使用不免給人單調乏味的感覺。到戰國中期以後,由於鐵器的進步,產生堅銳的工具使銅器裝飾進入一個劃紋期,有些在刻紋後嵌以金銀細絲,稱為金銀錯。銅器裝飾也豐富起來,形式上由裝飾紋樣向裝飾繪畫過渡,題材上多反映現實生活,有狩獵紋、攻戰紋、宴樂紋等,使人耳目一新,在紋樣革新的潮流中,還有一種樸素無紋的風格與以上風格並行發展。

秦代銅器的生產和管理集中於首都鹹陽,從發現的秦代器物看,禮器已基本消失,保留下來的鼎、壺、豆等多以實用為主。秦立國後曾收六國兵器銷毀後鑄成12金人,還用大量銅製作度量衡和貨幣,又因為立國時間短,日用器所見較少,但從其集六國工匠於鹹陽看,銅器的製作是不乏人材的,最近發現的“彩繪銅車馬俑”就是一件難得的珍品,表現出秦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漢代銅的開采量很大,但由於商業繁榮,大量銅用於鑄造貨幣。日用器方麵,產量較大的品種有鏡、燈、爐、壺、洗、奩等,這些器物一方麵是應新的生活需求而興起;另一方麵,這些器物是漆器和瓷器不能全部取代的。鼎、盤、等也還有少量發現,其他的傳統器型則基本絕跡了。

漢代銅器以造型見長,器型多構思奇巧,日用器中很多能集藝術與技術於一體。銅器中還有不少有觀賞價值的銅雕藝術品,大部分有實用功能,如銅燈具中就有不少做成各種人物、動物造型的銅雕。也有獨立的銅雕藝術品,如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的不少銅奔馬,河南偃師出土的銅奔羊及甘肅靈台出土的銅俑等。甘肅武威的一件銅奔馬,習慣也稱“馬踏飛燕”,三足騰空,全身重心由右後蹄落在迅飛的神鳥上,四足、頭、尾圍繞驅體將空間分布得當,造型險中求穩,別具匠心。

銅奔馬(東漢)漢代銅器的裝飾除刻紋外,以金銀錯為主,充分展示材料本身的美,現出富貴之氣,紋樣主要為雲氣紋和動物紋,常見如雲氣、四神、四獸、龍風、雙魚、花草、三角、弦紋等。吉祥文字用作裝飾在漢代流行,紋樣中常加以“長宜子孫”、“富貴長壽”等吉語,銅鏡等品種則形成自己特有的裝飾語言和紋飾。此外,戰國時那種樸素無紋的風格仍然流行,且為數不少。

漢代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銅器還用於製作一些儀器和用具,如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並製造的地震儀和渾天儀,以及《西京雜記》中記載的溫酒爐和濾藥器等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銅器。

銅器品種

1鼎與食品

戰國青銅食器主要有鼎、鬲、甑、敦、簋、豆、籃等,秦漢後銅器減少,食器有鼎、豆、甑、釜、鍋等。

鼎戰國鼎多有蓋,蓋上通常有三環紐,翻置可以為盤,因有蓋,耳成側耳,器形多直線,轉折處呈微妙的曲線變化,顯得剛勁有力。到戰國中期後,北方出現腿趨短成袋足的鼎式,是鬲和鼎的結合式樣,有認為是爐灶的改良所致,花紋章法也變為窄條式,南方楚國的鼎仍為高足。此外,戰國鼎多配有鼎鉤、鼎匕等附件。秦鼎統一成北方形製,多淺腹、短足、紋飾簡單。

鬲戰國早期有一種鬲,足高如鼎足,中期以後鬲足同鼎一樣縮短,口平無耳,有些加蓋,有環耳者也成鼎和鬲的結合型。

甑和甑是一種器類先後不同的造型,頗為上下合體,春秋後上下分體稱為甑,分體後上下由榫扣合,且上部由圓變方,這樣既易於製作,又便於使用,上下合體的從此消失。

敦戰國時新創的盛食器,為上下對稱兩器,常合之為一圓球型,蓋的三紐作為下器時則為三足,兩環耳也相同,除紐足外也有圈足和圈頂的敦,還有些特殊的敦,或上紐下足不相同,或上器淺下器深,可能是與簋的混合型。秦代敦,環耳、腹間有一道弦紋,西安曆史博物館所藏夔紋敦就是這種式樣,漢代後敦極少見。

簋戰國時延用春秋形式,除方座式外,有無足式和三足式,無足式簋上體如豆。秦簋多斂口,小耳無垂。

豆戰國的豆通行為圜底圜蓋,兩耳、低柄式,此為主流,也有作成淺盤無蓋,高柄如燈者。南方楚國的豆仍流行細而高的柄,豆的造型為球體,挺拔而優美。豆在秦漢少見。

2盤與水器

古代行沃盥之禮,以春秋戰國最盛,至戰國晚期逐漸廢除,故水器在春秋戰國流行,秦漢後漸少。這時的主要品種有盤、、鑒、洗等。

盤戰國繼春秋後盛行,形製多口大腹淺,圈足與雙耳便於放置和搬動。戰國末期演變為無耳無足,出現向漢洗轉變的傾向。戰國時還發現一件盤與尊配套的“冰鑒”(湖北隨縣出土),尊口與盤沿飾有繁密的鏤空蟠螭紋,造型之華麗,功能之新穎,反映出社會上層的奢華生活。

:盛行於春秋戰國,秦漢時仍流行,器形與春秋時無多大變化。

鑒銅鑒始於春秋,戰國時更盛行,因器形大,與鼎、壺、鍾並稱四器,製作上多華美精致,可看出在當時所受的重視。典型作品有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鑒,紋飾直接描寫現實生活,共刻劃了近300個人物;包括格鬥、射殺、劃船、攻城、擊鼓、犒賞等生動而熾烈的戰鬥場麵。紋樣的組合及形象的刻劃均反映出當時裝飾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新發展。河南輝縣出土的一件銅鑒,表現的是現實的和平生活,有宴樂、射獵、建築、鬆鶴、鳥獸等各種事物情景,也是一件反映時代特征的優秀作品。

洗洗由盤演變而來,是漢代的盥洗用具,漢洗口沿較寬,腹有深淺兩種,多為平底,也有圜底。洗的內側常裝飾凸起的魚紋,有雙魚,也有一魚一鷺,魚的形象簡練,魚紋中出現吉祥銘文,常見有“富貴昌宜侯王”,“大吉羊”、“長宜子孫”等。

3鍾與樂器

戰國、秦漢青銅樂器品種有鍾、、征、鐸、鈴、於、鼓等。鍾由商代的鐃演變而成,是樂器中的主角,大鍾單獨懸掛,稱為特鍾,大小配套懸掛,稱為編鍾,平口的鍾稱鋪。征、鐸、鈴為小型樂器,多用於行軍,於和鼓主要在戰爭中用來指揮軍隊的進退。“曾侯乙編鍾”(湖北隨縣出土)約公元前433年楚國鑄造,其中紐鍾19件,甬鍾45件,1件,共計65件,分三層八組懸掛鍾架上。鍾架呈曲尺形狀,筍(橫梁)為黑漆彩繪的長方木,兩端有動物形象的銅套頭,每層間的虞(立柱)為三個佩劍武士形象的銅人,下層銅人站立在圓形銅雕龍座匕銅人用頭和雙手支撐梁架。65件樂器中最大一件甬鍾通高154厘米,重204公斤,出土時還有6個丁字形彩繪木槌和兩根彩繪木棒,是用來敲鍾和撞鍾的。曾侯乙編鍾是樂器中最為壯觀的發現,反映出當時鍾鳴鼎食的恢宏氣派。

4劍與兵器

戰國、秦漢青銅兵器品種繁多,尤以青銅劍發現最多,製造工藝也最精,其中以江浙的吳越和兩湖的楚地製造的寶劍最負盛名,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匠師,有歐冶子,幹將莫邪等,鑄造出許多名劍,如“幹將”、“莫邪”、“龍泉”、“湛盧”等。劍不僅可用於作戰,平時成為男子必備的一種佩飾。劍由“身”與“基”兩部分組成,劍身中線處突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劍基即把手,有圓形、扁形兩種,基端稱首,劍身與劍基之間戰國時出現護手的格。秦漢以後兵器主要為鐵製。

5壺與酒器

戰國以後,銅器中的酒器有壺、鈁、、缶、厄、杯等,以壺為主。戰國時壺有圓形、方形、扁形、瓠形等多種形式,還有一種提梁壺,配有鏈條,便於提攜。從功能上看壺代替了以前尊和卣的地位,壺的外形不同可能為區別不同品質的酒。戰國壺的造型,最大直徑在腹的中部,兩邊有獸麵銜環的耳。與“宴樂水陸攻戰紋壺”(成都百花潭出土),形製基本相同的有二件,另一件為傳世品。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銜環兩獸耳,壺身滿飾圖案、圖案結構為橫向展開的裝飾帶,題材分二層六組,每層畫麵都用三角形的連續卷雲紋組成花邊,進行分斷,使畫麵處於變化而統一的構圖中,上層為采桑和射獵,中層為宴樂和弋射,下層為水戰和攻城,反映出當時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側麵。在藝術處理上針對金屬工藝的特點,形象采用剪影效果,突出表現人物的外形和動態,省略了五官等細節,上層一幅采桑圖,兩位少女依樹形而生,樹枝和桑葉都作象征性表示,簡練得巧到好處。為了表現場麵的熱烈,畫麵多處采用了相似形體的反複和漸變,如劃船、攻城的人和梯子,奏樂、跪射等,這種表現手法使畫麵繁而不亂。畫麵中,直線與曲線的對比,形與形的適應,共用線的運用等均增強了作品的裝飾效果,這是戰國銅壺中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珍品。“鳥蓋瓠壺”(陝西綏德出土)的造型別致,壺口向一旁偏出,蓋作鳥頭形,鳥嘴可以開合,蓋與之間有鏈條相連,紋飾極精細,無論造型設計和製作工藝都別具特色,也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錯銀立鳥銅壺”(江蘇漣水出土)這是和春秋晚期“蓮鶴方壺”相類似的作品,表現出青銅器在開始突破商周傳統時的麵貌。。“鷹首壺”(山東諸城出土)這件作品的特點是蓋與壺體用活環相連,既方便開啟,又可避免脫落。

“宴樂采桑攻戰紋壺”(戰國)鷹首壺(戰國)秦代有一種蒜頭壺,在壺頸接近壺口處鼓起如蒜頭,通常作六瓣形,是具有特色的品種。

漢代的壺,圓形稱為鍾,方形稱為鈁,造型基本承自戰國,變化不大,通常為鼓腹,小頸、侈口、圈足、腹的兩側多有首銜環。“長樂宮鍾”(河北滿城出土),是一件極華美的作品,全身布滿寬條方格紋,紋上鎏金,方格中還嵌以淡藍色的琉璃,產生金色與藍色的對比。“獸銅壺”(江蘇徐州出土),這件作品在通常壺的基礎上裝有流和把手,可能是壺與的結合型。造型靈巧,別具匠心,把手為一小獸昂首卷尾,前足攀於壺口,後足立於壺的下腹,流上立一小鳥。

在商周時雖不是重要禮器,但其生命力卻與鼎、壺一樣強盛,戰國的蠶為曲流,從腹下移到肩上,成為提梁,其發展方向,很可能是今天的茶壺。

6銅鏡

銅鏡的用途是梳妝、整容。銅鏡流行前,人們隻是在水邊,或用陶器和銅器盛水,從中看自己的影子,這種作用的銅器稱鑒,故鏡又稱鑒。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銅鏡是殷商婦好墓出土的幾麵小鏡,到元代玻璃鏡普及,前後2000多年,人們一直依靠銅鏡來照容,這使銅鏡在人們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

銅鏡的主要裝飾區在背麵,商代銅鏡數量極少,裝飾也簡略。戰國、秦漢時開始大量流行,成為銅鏡的第一個高潮期,這很可能是正麵磨光技術得到了解決。這時,背麵的裝飾圖案也大大豐富起來,創造了很多圓形適合紋樣,成為研究工藝美術曆史的重要資料。

戰國銅鏡戰國銅鏡南北風格不同,北方製作樸素簡略。南方主要產於楚國,製作精巧,紋飾豐富,產量也大。

戰國銅鏡的造型有自己明顯的時代特點:圓形,薄胎,卷邊,指鏡體很薄,而邊緣卷起高出鏡身。川字紐,紐座較大而紐梁較細,紐梁上有三道弦紋突起,也有稱三棱紐。

戰國銅鏡的裝飾特點為有主、地紋的雙層花式,似乎又延續了商代銅器的裝飾特征,而根據主紋的變化又可分成多種鏡紋。

山字紋鏡。這是戰國時特有的一種鏡紋,數量達出土楚鏡的80%左右,主紋為斜山字,以四個山字為多,晚期也有五個和六個山字的。

戰國銅鏡雙菱紋鏡。稱雙菱紋是因菱紋以大小兩種出現,也有四個雙菱紋以方形連結,構成複雜的幾何圖案,稱方連紋。雙菱紋的出現較山字紋晚。

四葉紋鏡。主紋作四片葉的形狀,也有稱四葉為四瓣花紋,認為是花不是葉,又因此鏡流行於南方楚國,而荷花是楚國有象征性的植物,故又認為是對荷花(也稱芙蓉)的表現。此鏡流行於戰國中期。

夔風紋鏡。這種鏡紋常在方形紐區的兩角,各飾一隻夔鳳,作展翅揚尾的飛舞狀。

蟠螭紋鏡。主紋為方形蟠螭紋,成盤繞重疊的鏤空狀裝飾。解放後,在江蘇漣水出土透雕蟠螭紋鏡,形製特別,無川字紐而在鏡邊緣附以三個活環。這種形式,山東臨淄也有發現。

連弧紋鏡。連弧紋是弧線相連的一種紋樣,通常裝飾在鏡的邊緣,也有在鏡中部或與紐座相連。連弧紋隻是一種形式,還有其他紋樣與其配合,如“連弧夔鳳紋鏡”,紐座周圍有柿蒂紋,鏡的中間為雙夔雙鳳紋,外緣有十二弧線相連,邊為弦紋。

此外,戰國銅鏡中還有不飾主花的純地紋鏡。戰國銅鏡的地紋主要有回紋、羽狀紋等。羽狀紋形似羽毛,尖端卷曲,並有高低深淺效果。

漢鏡漢代銅鏡已不隻是滿足上層少數人的需要,而在平民中普遍流行起來,同時還在國際交往中進行交易。漢代銅的產量很大,用於製鏡的銅主要產於長江下遊,著名產區先有丹陽,後有徐州。國家對製鏡業很重視,官營在尚方令中設左中右尚方,由右尚方主管製鏡,民間私人製鏡也越來越普遍。

漢鏡的造型仍主要為圓形,與楚鏡的主要區別有:鏡體逐漸變得厚重;改卷邊為平邊;改川字紐為半球型紐,紐座在紐區的比重加大;東漢後鏡麵微凸,使照人全麵。

漢鏡的裝飾,西漢早期仍沿襲戰國時期的作風,後來逐步改變雙層紋式,形成自己的裝飾風格,其主要特征有:平雕手法,即所有紋樣在同一層麵裏表現,主要在西漢至東漢初流行。裝飾程式化,將圓形裝飾麵分成紐區、內區、中區、銘帶、外區、邊緣等部位,各部位有相應的紋樣,以中區為主紋區。這種嚴格的程式布局,一直到東漢中期才有所改變。淺浮雕手法,東漢以後,主紋創造了淺浮雕形式,紋飾較高,可能是受到當時畫像磚和畫像石的影響。銘文的流行,有吉語、箴言、詩句等,反映當時的社會思想,有些銘文作為主紋出現,東漢時還有方銘鏡,指在銅鏡的四周有一圈突起的半圓和方塊,上麵裝飾銘文。漢鏡

漢鏡紋飾內容十分廣泛,人物題材有現實生活的男女歌舞、騎士,也有想象神話題材的東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等。動物題材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龍、鳳、麟、龜)以及十二生肖等。植物紋樣主要有柿蒂紋,由四片心形或雲頭形葉片組成,主要裝飾在紐區。幾何紋樣有連弧、鋸齒、卷雲、繩紋等,主要裝飾在外區和邊緣。

漢鏡的裝飾由於主紋的不同,又可分為不同時期的幾種主要鏡式。

連弧紋鏡。戰國時的連弧紋在漢代繼續流行,西漢早期多裝飾在邊緣,依中區主紋的不同又有星雲紋鏡、螭形鏡、草葉鏡等。星雲紋鏡實際是由蟠螭紋演變而來,因乳丁甚多,又稱百乳鏡。螭形鏡由四條成S形的螭龍組成,中間配以四乳丁,這種鏡紋到東漢時簡化成對稱的兩條夔龍,稱雙夔紋鏡。草葉鏡鈕區為方形,四周配以圖案化的草葉。漢武帝後,外區飾同心的重圈組織,連弧紋改飾內區,銘文成主要裝飾,放以銘文名鏡。有日光鏡,字銘為“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昭明鏡,字銘為“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乎日月”。

四神紋鏡(漢)規矩鏡。流行於西漢末至王莽時期,這也是漢鏡中製作最精美的時期。規矩鏡因主紋區出現TLV形格式而得名,主紋區內還常飾鳥獸紋、四神紋。銘文帶外常以鋸齒紋、卷雲紋、繩紋等組成同心的重圈組織。典型的作品有“規矩四神鏡”,鈕區裝飾有四出心形葉片紋,外括二道方欄成內區,內區在十二枚對稱排列的乳丁間裝飾十二生肖字銘。主紋區內飾對稱四組TLV規矩紋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紋,間隙內又有鳳鳥、靈獸、羽人等都作均衡布置。銘文帶一圈陽文篆字“尚方作竟大毋傷,左龍右虎辟不羊,朱雀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親樂富昌,壽敝金石如猴王”。銘帶外有二道鋸齒紋,一道弦紋,一道繩紋組成同心重圈。形成優美的有節奏感的適合紋樣,極富裝飾性。

關於TLV的含義,外國學者有認為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稱其為TLV鏡,實際研究表明,它是我國古代博具的棋格,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漢代的全套博具,在博局上有TLV紋,《楚辭·招魂》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這是古代宴樂時常進行的一種文娛活動,以後在日晷,壓勝線等器物上也以這種紋樣作裝飾。規矩紋鏡一直流行到東漢。

蝙蝠紋鏡。流行於東漢,蝙蝠紋實際是柿蒂紋演變而來,形式感很強,紐區為方形,飾有“位至三公”等字銘。三公是負責軍政的長官,西漢時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東漢時為太尉、司徒、司空。

畫像鏡。流行於東漢中期以後,主紋為淺浮雕形式,內容有東王公、西王母、神仙、羽人和男女歌舞,奏樂、騎射等。這類鏡主要出自浙江,約占當地出土漢鏡的九成。

方銘鏡。流行於東漢,銘文飾在銅鏡四周一圈突起的半圓和方塊上,多表現神仙禽獸等題材,也稱神獸鏡。

階段式鏡。流行於東漢後期獻帝的建安時期,也稱建安式鏡。圖案作一個方向的階梯形排列,題材也以神獸為主。

透光鏡。這種鏡有奇特的透光效應,當光線照射鏡麵時,對麵牆壁上的影子裏會出現鏡上的紋飾,古人稱幻鏡,國外有稱魔鏡。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寫道:“世有透光鑒,鑒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十二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為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麵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觀”。近代研究表明,銅鏡在鑄造和研磨時,使鏡麵產生與背麵花紋相應的曲率,引起透光效應。上海博物館藏有透光鏡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