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銅燈(右、下為河北平山出土)7銅燈
燈是照明用的器物,最開始的人類,當夜幕降臨時隻有借助月光來從事簡單的工作和逃避野獸的侵擾,後來有了火和帶油脂的植物做成的火把,但火把隻適用於室外。商周時,人們懂得了用油來點燈,這對生活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點燈的油料多用動物脂和植物油。
戰國銅燈,造型上一般做成動物形、人物形和植物形,在甘肅平涼戰國墓,還發現鼎形銅燈一件,戰國銅燈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陵中的兩件銅燈。
一件是十五連盞銅燈。整器像一株枝條繁茂的大樹,樹上每根枝條都托著燈盞,燈盤可盛油也可插燭,樹頂一遊龍蜿蜒上攀,枝上鵲鳥爭鳴,群猴戲耍,兩個赤膊著短裙的人站在樹下向枝間拋果,小猴單臂懸身討食,氣氛生動活潑、情趣盎然。整器分八節鑄成,接口以三角形子母扣套合,可以拆卸。構思巧妙,製作精致,既實用又可作室內陳設,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另一件是人物造型,人為立姿,雙手高舉,托著兩盞燈,人站在龍形獸背上,獸的四肢與燈座相連。人的頭部是銀製的,還以黑寶石裝飾眼球,此外,人與燈盞間有子母榫扣,可以拆裝,並附有加油的銅勺一件。
秦代銅燈實物較少,但秦始皇大修宮殿,其中銅燈數量一定不少,《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入鹹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麟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這裏講的雖然不是銅燈,但也可見燈具在秦宮中的位置。秦始皇陵的宏偉規模,早為世人所知,據學者考證,秦陵中儲有供點燈用百年之久的動物脂膏,其中燈具待秦陵發掘後便可一睹其真麵目。
漢代,燈的使用更加普及,燈的形狀,種類,質地都比以前豐富多彩,而且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技術性,使燈具藝術進入新的高度。漢燈的形式主要有筒燈、行燈、吊燈、盤燈與虹管燈,其主體部分仍然以動物、人物的雕塑為主。筒燈為圓筒形,有蓋,中有銅管裝置,這種燈在甘肅武威和江蘇邗江漢墓中均有發現。行燈主要在行走時使用,為便於手持,燈盤上附有長長的柄,下有三足,便於放置。吊燈燈體配有鏈條,可以懸掛。盤燈發現最多,一部分盤燈造型與高柄豆很相似,另一部分盤燈則是各種動物和人物雕塑與燈盤的結合,如有朱雀燈,主體為鳥形,常以嘴銜燈盤。羊燈,主體為羊形,常見羊頭頂燈盤,盤可拆卸,也有羊背為活動的蓋,翻開則為燈盤。雁足燈,燈柄作成雁足形。人形燈,人成站姿或坐姿,以手執燈。虹管燈的共同特點是燈體有虹管,利用虹管將燈煙吸入燈座,溶解於體內的水中,既能防止環境的汙染又有利於人的健康,是科學原理在燈具上的應用。漢代銅燈各地發現很多,其中不少是極珍貴的古代藝術品。
漢代盤燈長信宮燈,(河北滿城出土),屬虹管燈,器形為一少女,跽坐,左手執燈,右手杖燈罩,右手的衣袖很自然地與燈罩連成虹管,燈體成圓形,中間為兩塊瓦狀罩板,蓋與底板上都有滑槽,可以任意調節光照的方向和角度,整器鎏金,富麗堂皇,人物的形體結構把握得很準確,少女神情自若,姿態優美。
銅牛燈(江蘇睢寧出土),這是一件東漢時期的虹管燈,主體為一頭水牛,背上置一帶把燈座,上麵嵌有筒形鏤空壁罩,可以調整角度和方向,兩角與燈蓋相連成虹管,將煙吸入腹內。
人形吊燈(湖南博物館收藏),這是一件構思奇巧的銅燈,屬吊燈,主體為一作俯臥狀的人,頭仰起,雙手前伸托燈盤,燈體裝有鏈條。
8銅爐
銅爐是秦漢時興起的新品種,主要有燒香料的薰爐,其他也有取暖用的溫手爐及保溫用的溫酒爐等。香爐像爐又叫香薰或稱博山爐。香薰的大量製作而且十分講究是因當時上層社會有用香料薰染住室與衣物的習慣,恰逢當時與西域貿易開通,輸入了國外名貴香料,更助長了香薰的流行。香薰稱博山爐又與當時神仙思想有關,相傳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派人到海上尋求長生不老之藥,當時信仰海上三山,也稱博山,《史記》記載:“此三神山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呂大臨《考古圖》記載:“香爐像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四環。”這裏很清楚的說明了香薰雕鏤成山形的原因,這種爐置於居室中,煙氣從山間鏤孔中冒出,煙霧飄渺,香氣彌漫,成為想象中仙境的模仿,這樣,既可調節室內空氣,有富貴之象,又可滿足神仙思想。
香薰的製作十分精巧,選擇的材料和製作工藝都是當時最高級的。有關古籍不僅記載了香薰的製作和用途,還對著名工匠丁緩作了介紹,《西京雜記》中有“長安巧手丁緩者,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房風,為機環轉之者,運四周。”這種被中香爐雖未見實物,但燒著香料的香薰置於被中,任意轉動,香灰又不外溢,這要解決機械轉動,潤滑等技術問題,類似作品在以後唐代才有實物可見。又有“丁緩作九層博山香爐,鏤以奇禽怪獸,皆自然能動”對丁緩的技藝推崇倍至。博山爐典型作品有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蓋以下為豆形,蓋作成高而尖的山形,雕鏤得峰巒參差起伏,飛禽走獸穿插其間,爐體與底座滿飾精美的錯金雲氣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香薰中也有不以博山為造型的,“鎏金銅薰”(1972年江蘇銅山西漢墓出土)造型很像一件高足帶蓋豆,通體鎏金,蓋透雕成虎形花紋,柄足及底座刻滿雲氣紋,爐體與柄足之間塑三個鳥形支柱,也是一件珍品。
錯金博山爐(漢)9帶鉤與飾件
帶鉤是實用裝飾品,開始流行於北方少數民族,春秋戰國時傳入中原。帶鉤主要指紮於腰間的皮帶或絲帶頭部的金屬鉤,也有作為掛飾件、武器和衣襟用的。帶鉤多以銅製,也有金製和銀製,銅製時常以鎏金、錯金銀及鑲嵌玉石作裝飾,因是人們隨身之物,所以倍受重視,除實用功能外,審美甚至炫耀身份的作用十分突出。
金銀錯銅車飾(漢)帶鉤流行於戰國、秦漢,從發現的實物看,造型有古琴形、琵琶形、龍鳳形、虎形、竹節形、匙形等多種。鄭州二裏崗一地出土各式帶鉤達50多件,其中典型作品有“錯金嵌玉龍銅帶鉤”,另有成都羊子山出土的“錯銀鑲綠鬆石銅帶鉤”也是當時的有代表性的作品。
飾件的範圍很廣,有門飾、車飾、馬具等,其中以車馬飾件發現最多也最精致。“彩繪銅車馬俑”(臨潼秦始皇陵出土),這雖是縮小的模型,但製作得與真型一樣,甚至更加精致,上麵的部件都是經過單個成型後再焊接到一起,其中、勒、轆、銜、絡頭、以及轡、、鞅等飾件和馬具品類繁多,一應俱全。“蛇蛙形銅馬飾”(1976年遼寧淩源戰國墓出土)蛙體背部嵌有綠鬆石一方,蛙的前足作踞地狀,後足分別被互相糾結的雙蛇咬住,此墓出土的其他馬具也都以蛙為飾。
車馬飾件至秦漢更加精美,“金銀錯狩獵紋銅車飾”(1965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這是一件藝術價值極高的工藝品,實際功能是車傘柄部的銅套管,長265厘米,徑36厘米,表麵有凸起的輪節將車飾分成四段,每一段都用錯金銀工藝以狩獵為題材飾滿各種動物和人物紋樣。每一段又都以一、二個動物為主線進行描寫,所以可稱為“禦象戲龍圖”、“騎馬射虎圖”、“乘駝鬥獸圖”、“鳴鳳開屏圖”。畫麵緊張的情節,富有強烈的動感,各種鳥獸共計125隻,形象刻劃簡潔而傳神,畫麵處理既象神話世界,又象現實的狩獵生活,變形與誇張既顯得笨拙又透出難以捉摸的靈氣。畫麵裏每一段都嵌有20顆圓形和菱形綠鬆石,對待一件小小的車飾卻持有如此認真的態度,實在令人歎服。與這一件型製紋飾基本相同的還有一件“錯金銀銅車飾”(朝鮮樂浪郡出土),也為車傘柄部銅飾,兩件作品如同出自一人之手。
10案與奩
戰國以來,銅器用於家具,繼前代俎、禁發展出現案、幾、床等。典型作品為“錯金銀龍鳳鹿方案”(1977年河北平山戰國墓出土)。麵寬48厘米,高374厘米,案麵為漆木製品,早已腐爛無存,銅案座則保存完好,圓型底座下四隻昂首而臥的鹿為足,底座上四龍四風相間排列,龍的形象前所未見,像是帶翼的飛龍,以龍頭為支點承一鬥拱形支架,架住案麵的方框。整器錯滿金銀紋飾,各部件和形體的分隔處套接後焊接在一起,表麵光滑無痕,無論是造型還是製作工藝都表現出精湛的技藝。
銅奩是日用器皿,一般作為盛酒器,也有飾有鏤空花紋的銅奩,為日常盛物或是婦女作化妝盒用,奩通常為圓形,有蓋,蓋上有環內設多層,便於使用。
11鋼印
印在戰國興起,漢代達到高潮。當時,繒帛紙張用於書信,官印封泥、印章作為信物而流行。印除用銅鑄外,也有用金銀、玉、陶製作的。
戰國銅印、官印多正方形,印文為古籀體印文字外多加方欄,或橫曰格或田字格。私印有方形,圓形,不規則形等,有的在姓氏下加鳥獸圖案或人物形象。戰國銅印多鑄有鼻鈕,形式有亭鈕、獸鈕、人形鈕、戒指鈕、艄鈕、帶鈞鈕等,風格古拙樸實。
秦漢銅印更加盛行,自秦始皇起,皇帝印稱璽,官印稱印,私印稱章。秦代印文多秦篆,官印為陰文,方形加田字格,另有半通印為長方形加日字格,字體方中帶圓。漢代銅印,印文多漢隸,筆劃簡直,工整雄健,結構嚴謹,多為25厘米見方,漢印已無界格使印文更顯大方,印鈕形式有蛇、龜、蟠螭、兔、駱駝、羊,以及橋形、壇形等。漢印中還有鳥篆體印文,筆劃曲折間有鳥頭或魚形,姓氏外還常加四靈、四神作裝飾,或加吉語。這一時期還遺存不少“肖形印”,也就是圖案花紋印和浮雕印,這部分印章從工藝角度看,更應受到重視;在藝術風格上,簡潔、洗練、明快而生動;形象有人物、車騎、鳥獸、四靈、四神、魚雁、吉羊、駱駝等。銅印多以失蠟法製作,清人桂馥說:“漢印多拔蠟”,對那些有精致獸形鈕的漢印,隻有失蠟法才能鑄造得規整。
上秦印,中漢印與肖形印,下鳥蟲書與繆篆印銅器的裝飾加工工藝
戰國以來的銅器工藝,在藝術上追求靈巧的造型和華美富麗的裝飾效果,為了滿足這種追求,在實踐中產生了一係列加工工藝和裝飾工藝。
加工工藝方麵,首先於戰國初期發明了用失蠟法鑄造銅器,所謂失蠟法就是用蜂蠟製成模型,內外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蕊和敷成外範。加熱烘烤後,蠟模流失,再澆灌銅液,即鑄成器物。這種方法能產生精細的紋樣和複雜豐富的形體,湖北隨縣曾侯2墓出土的尊、盤,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隨著造型的多樣化發展,一件器物已很難一次澆鑄成功,即使用接範法也不能解決全部問題,這時又創造了焊接法和鉚合法,而且能使焊接、鉚合起來的接縫光滑無痕。這兩種方法使銅器的造型大大豐富起來,如《十五連盞銅燈》、《錯金銀龍鳳鹿方案》等傑出的作品都采用了這些工藝方法。
戰國銅器刻紋裝飾裝飾工藝方麵有刻劃、鑲嵌、錯金銀、鎏金、鏤空等多種技法。
刻劃隨著鐵工具的成熟,戰國時銅器裝飾進入劃紋時期,銅器製成後,用鐵製工具在上麵刻紋。典型作品有“宴樂紋銅鑒”(河南輝縣出土)、“刻紋銅匝”(山西長治出土)。長沙戰國墓出土一批刻紋青銅器,有鼎、奩、匝等類器物,也都用線刻方法描繪紋樣,刻紋纖細而流暢,這要求工匠們有熟練的技藝。
鑲嵌主要是在青銅器上嵌飾玉石等材料,使器物表麵產生色彩對比,也豐富了裝飾紋樣的表現力。也有以紅銅在青銅上鑲嵌的,用金和銀鑲嵌的工藝,由於被廣泛應用,成為獨立的金銀錯工藝。
金銀錯是戰國時期興起的一種裝飾工藝,用金銀絲或金銀片在銅器上鑲嵌成各種圖案,用錯石(厝石)磨錯平滑,金銀錯是在刻紋裝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彌補了刻紋裝飾纖細難辨的不足。金銀錯也稱錯金銀。
鎏金鎏金是將金箔碎片加熱後,加入7倍的水銀,混合成液體再塗在銅器上,經低溫烘烤,使水銀揮發,金泥則固著於銅器上,具有輝煌的效果,鎏金與金銀錯是使用最多的兩種工藝。
鏤空由於戰國初出現失蠟法澆鑄工藝,產生了鏤空技法,大大豐富了銅器的裝飾效果。
少數民族銅器
秦漢時期,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地區不僅銅資源豐富,製銅技術也發展很快,取得很高成就,發現實物較多的有南方雲南,廣西地區的滇族和北方遼寧,內蒙地區的匈奴族。品種主要有銅鼓、貯貝器、銅雕及飾件等。
1銅鼓
相傳神農時期中原地區就已有鼓,甲骨和金文中有其相應的文字。早期木質的鼓,蒙以皮革,難於保存下來。後來有了銅鼓,基本模仿革鼓型製。
銅鼓
左、粵係,右、滇係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則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宋人範成大在(桂海虞衡誌)中說:“其製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全身分麵、胸、腰、足、耳五部分,多為平麵束腰。這種銅鼓流行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等地以及越南、泰國、緬甸等國。依照流行地區和式樣的不同,可分為滇係和粵係。滇係包括雲南和廣西部分地區,粵係包括廣東和廣西部分地區。一般滇係銅鼓體型較小,花紋大都用單弦分暈,暈圓構成大小寬窄的變化。粵係銅鼓體形高大,鼓麵多有立體青蛙作裝飾。目前最大的銅鼓陳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直徑為166厘米,重600斤,廣西博物館還收藏大小銅鼓500多件。
銅鼓的裝飾紋樣,常見的有:
太陽紋一般居鼓麵中央,幾乎每麵銅鼓都有,也有認為這種紋樣是發音的象征。還有認為是火紋,因西南地區銅鼓最早由食器銅釜發展而來。這種紋樣,在滇係銅鼓上多呈長的銳角,而粵係銅鼓上則細長如針。
鷺鳥紋也稱翔鷺紋,因這種鳥多表現為展翅滑翔的姿態,常成一圈,首尾相接成偶數排列,由四隻到二十隻不等。
滇族銅鼓紋飾(漢)羽人舞蹈紋為頭戴羽冠,身披羽飾,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多分成6至12組,每組2至3人。這是一些化裝後的舞人,表現出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現實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意義的舞蹈。
競渡紋這種紋樣常位於銅鼓胸部四周,為船形紋,船的首尾裝飾成鳥頭鳥尾的形狀,船上有化裝的人,有的劃船,有的手執羽杖,有的掌舵。船下有魚,前後有小鳥。不少學者認為是早期龍舟競渡的寫實,競渡的風俗在我國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流行,與紀念戰國時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貯貝器銅鼓在古滇族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少數民族貴族死後常作陪葬品,雲南石寨山出土的銅鼓,不少盛滿當時作為貨幣流通的海貝,同時出現仿造銅鼓製作的裝載貨貝和寶物的貯貝器。“七牛銅貯貝器”(1956年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器身兩側有虎形耳,器底平整,四足作爪形,整器光素無紋,腰部微束,視覺的重點放在器蓋一群牛的雕塑上,其中一牛高立於器蓋中央的一麵銅鼓上,作昂首鳴叫狀,其餘四牛安詳地佇立在銅鼓四周,形成穩定而不呆板的構圖。牛的形象逼真,彎彎的長角與粗壯的形體顯得穩健有力,顯露出質樸而恬靜的美感。“祭祀場麵銅貯貝器”(1957年雲南石寨山出土)也是器蓋上一組群雕,表現了祭祀時殺人的場麵,以“幹欄”式建築為祭台。圍繞主持祭典的女奴隸主有一排銅鼓,場麵宏偉,展現出奴隸製特有的野蠻本質。在有些貯貝器的蓋上和腰部刻劃看奴隸們趕著豬群,羊群或送糧等場麵的裝飾畫。
銅飾3銅雕與飾件
雲南晉寧石寨山古滇族遺址中發現不少銅雕裝飾品。由於漢代滇族還處在奴隸社會,這些裝飾品反映出明顯的時代和地區的特點,常表現動物間動感強烈的搏殺場麵。其中有一件雙狼噬鹿銅牌飾,狼的狡黠與貪婪,鹿的溫順與掙紮被刻劃得異常生動,扣人心弦。在雙狼與鹿的下麵蜿蜒遊動著一條長蛇,更增加了緊張的氣氛,也使整個構圖顯得十分完整。與此類似的另一件銅飾,是兩隻老虎在搏殺一頭野豬,也同樣有蜿蜒遊動的蛇出現。還有一件表現二個舞蹈的人,四隻腳高低變化地踩在一條蜿蜒遊動著的蛇身上,形象生動,動作富有節奏,蛇的反複出現可能與古滇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最能揭示奴隸社會野蠻特點的是一件“吊人銅矛”銅雕。兩個奴隸,或者是兩個外部落的俘虜,全身赤裸,雙臂反剪綁在背後,用鎖鏈吊在銅矛上。有些銅雕還做成有實用功能的器物,典型作品有雲南江川古滇族墓中發現的一件“牛型銅俎”,整器為一頭粗壯的瘤牛,在牛的造型中切去寬厚的背部成為橢圓形的俎麵,在鏤空的牛腹下,又橫置另一頭牛,牛的臀部趴伏著一隻老虎與龐大的牛頭取得平衡,虎的野蠻與牛的安詳形成鮮明對照。
牛型銅俎(漢)1956年在遼寧省西豐縣西岔溝古匈奴族墓群中出土了一批銅飾牌,有長方形和不規則形,鏤空裝飾著各種動物和人物紋樣,空間的分布、形象的組合和刻劃都很有特點。以上所有這些銅製裝飾品成為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金銀工藝與鐵工藝
金銀是稀有貴重金屬,具有獨特的材料美,耐酸堿、防腐蝕、永保光澤。金銀工藝在戰國發展起來,銅器中的錯嵌包鑲體現了人們對金銀延展性能的認識和運用,進而出現了純用金銀製作的工藝品。
戰國以前出現的金銀器,造型極為簡單,如殷墟武官大墓出土有環狀金片,西周時發現有條狀、圓形、三角形的金片,以及包在銅胎上的金泡等。戰國時掌握了模製和打造等成形技術及雕鏤、鏨刻等加工工藝。實物湖北隨縣楚墓出土的金杯和金盞,河北平山出土的虎形嵌鬆石金飾,河南輝縣出土的鏤花銀片和銀製小人。典型作品有“獸形金帶鉤”(1965年江蘇漣水戰國墓出土),黃金含量約95%,為琵琶形,浮雕精美的花紋,鉤端向上為一坐獸形象,鉤端為獸頭,兩側還各蟠繞一條小蛇。製作極為精巧。“包金鑲玉琉璃銀帶鉤”(1951年河南輝縣出土),琵琶形,底為銀製,上麵包覆金質浮雕,兩側兩夔龍與兩鳳鳥相蟠繞,鉤端為白玉製獸頭形,鉤脊中部鑲三塊白玉塊,是一件戰國時期有代表性的精品。
西漢時,金銀開采量大,山西首山、山東泰山、陝西南山、江西與湖南均設采礦機構。四川廣漢郡設設金官專造禦用金銀器物。《漢書》記載:“蜀漢主金銀器,歲各五百萬。”《史記·孝武本紀》:“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則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說明金銀器在漢代既有延年益壽的功能,又有封禪成仙的意義。除用於飲食器外,河北滿城西漢墓發現金針四枚,長65至69厘米,上端為方柱形柄,尖分利鈍有圓卵、三角等形。另有銀針五枚,九枚中毫針二枚,針、鋒針、圓針各一枚,這些醫用金銀針,反映我國針灸曆史悠久。
東漢時花絲工藝發展成熟。河北定州出土掐絲金辟邪兩件,昂首仰天,姿態雄武,軀體用金片做成,金絲布成羽翅和斑紋,周身用綠鬆石、紅寶石裝飾,角與尾用粗細金絲纏繞,製作精巧,形象生動。還有掐絲金羊群、掐絲金龍等。長沙五裏脾東漢墓發現金製首飾240多件,其中金手鐲4件,由8至16根金絲扭成。江蘇邛江東漢墓出土掐絲金勝7件均製作精美,金碧輝映。
漢代銀製器皿廣泛應用,河北滿城西漢墓出土一件銀製灌藥器,為長流小壺,配置一對漏鬥,製作精致。另有江蘇邛江、廣西貴縣、長沙五裏牌出土的一批銀盟、銀盞、銀匙等。
北方少數民族的金銀工藝,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出土的匈奴王金冠,頂飾展翅欲飛的金鳥,鳥頭用綠寶石礫製,冠頂為半球形,鏤刻如意雲紋,形成大小相間的連弧式邊緣,下部抹額為半圈形。還有鎏金動物形飾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