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國兩晉南北朝工藝美術
陶瓷工藝
陶瓷工藝有重大發展。瓷器,繼東漢燒造成功之後,南方青瓷廣臻成熟,黑瓷也有進步。北方白瓷正式燒製成功,更是劃時代的新成就。與此同時釉下彩出現。釉色裝飾應用,也是重要發明,陶器中精製釉陶可與瓷器比美,又有大型畫像磚的完成,都是這一時期陶瓷工藝的曆史性貢獻。
瓷器
瓷器質堅釉潤,清潔靈便,比陶器好,比玻璃牢,比銅器,漆器有很多優點,日用器皿廣為應用,這個時期的瓷器以青瓷為主流。
1青瓷
青瓷主要產地集中在江浙及南方數省。原料由高嶺土、長石、石英為主,燒成溫度在1300℃左右,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鐵為主要呈色劑,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東吳青瓷胎骨堅實,釉色勻淨以淡青色為主。西晉使用化妝土成功,外觀更為飽滿柔潤。東晉青瓷生產趨向普及,而且在質量上有明顯提高。甌江一帶突出,釉色淡綠中泛藍,為“翠峰天青”的開端,時稱“縹瓷”(潘嶽賦),發展到南朝技藝更為提高,胎骨致密呈灰色,通體施釉勻淨透明,多為淡青、淡綠,有的泛黃。
北方,北魏晚期開始燒製,北齊山東青瓷胎薄呈灰白色。火度高釉色深淺不一,多青褐。青黃色,後經二次上釉,才達到釉厚明亮潤澤。
器型常見品種有:碗、碟、缽、盤、盆、桶;壺、尊、耳杯、托盞;罐、壇、洗、盂、硯、燭台、熏爐;唾壺、虎子、魂瓶等。各種器具齊全,成型方法多種。
三國承襲漢製,西晉後造型新穎。有輪製、拍片、模製、鏤雕、捏塑等,碗、盞、壺、罐、泡菜壇等圓形器,由陶車拉坯,因有了瓷製軸頂碗裝置,轉速輕靈工藝改進,拉出的胎壁均勻。扁壺、方壺、方桶等,以拍片、模修後粘合而成。獅形燭台、器物飾件等,用模製壓印粘合。動物、人形等,用手工捏塑。
巧用動物、人物形象的有東吳“青瓷羊”(南方清涼山出土),高234厘米,長32厘米,肥體曲肢伏臥仰首而鳴,造型豐美釉色青潤,獲世界公認(英國《百科全書》)。實為瓷塑燭台,額頂鏤一圓孔,用來插燭,承漢代“銅羊燈”而來。
西晉“獅型燭台”,模印成型,器體厚重內壁不平,背上有管狀口。有的獅背上坐騎一人,頭帶高冠,上呈管狀,均是插燭用器,實用亦兼陳設。還有“人體燈”,承盤燈柱上堆塑人體形象,上頂油盞,適用而有藝術性。
三國、西晉,承漢代明器盛行,有“五聯罐”和“穀倉”等。綜合運用了多種技法。如東吳“塑像五聯罐”(武義桐琴果園出土),上有五小罐塑成凹臉高鼻圓目正視的男像,中間的端坐左肩馱幼兒,撫麵貼耳戲耍,周圍四人稍矮一頭,均左手托腮,右手取左肩上搭巾,此示恭候。形象中可見民族交往的影響。因是宗教明器,也稱“魂瓶”。後由中罐變成大口,周圍四罐縮小被堆塑的樓台、亭闕、人物、禽獸等淹沒,印成“穀倉”,又稱“魂亭”、“神亭”。如有“佛像穀倉”(江蘇金壇出土),上塑建築、佛像、人物、禽獸等,是東吳出現佛教內容為裝飾的早期作品,還有“豐收穀倉”(浙江肖山出土),倉口鳥群簇擁,引頸展翅,顯示出糧食盈倉百鳥爭食的熱鬧情景。下麵為人物百戲奏樂耍技,又是喜慶豐收的歡樂場麵。“所堆之物,取子孫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日用器皿造型,作風樸素注重適用。東晉南朝的碗達10種以上,碟有5種之多。大小成套。德青等地的缽、碗、碟、洗等,拉坯規整,適應疊裝套燒,餅形底平而且厚,加強了疊燒的承受力,用扁圓泥點間隔,器型達到一致。另有東晉“三足蓋硯”,硯麵圓而平,外圍子口,既可圍護墨汁,又起固定扁平形器蓋的作用,底有三個“之”字形扁足,蓋微鼓,繞中心圓紐有五道同心圓寬弦紋,凹凸起伏,釉色隨之深淺,富於韻律感。從造型到紋飾,都體現了輪製的妙用。壺、罐、壇等配有器蓋,蓋合緊密,也體現著成型工藝的水平。
六朝造型,先後有明顯的演變和改進,壺、罐、缽、碗、盂等,體態由低矮向高聳發展,由豐滿變修長。口沿多盤形到杯型,腹部渾圓,“橋型係”,是這時期特有的形式,形成整個器型的對比而統一的特色。尤以“盤口壺”、“雞頭壺”為典型。雞頭壺是三國末出現的新品種。西晉多盤口,肩部前後堆貼雞頭、雞尾為實體裝飾。東晉壺身變大,雞頭作筒形出水流,雞尾變為圓形把手由口沿到腹部。南朝為杯口,口頸加高,雞頭挺直引頸高冠,曲棲翹卷,更為適用而完整秀美。例如南朝青瓷雞頭壺。
南北朝又出現了特殊品種“蓮花尊”。南朝齊、梁和北魏都有,北魏“青瓷蓮花尊”(河北景縣封子繪墓出土),造型宏偉而瑰麗。喇叭口長頸。頸部凸弦紋分割。貼3周紋飾,上有6個飛天,中為寶相花,下是4個獸麵和兩組蟠龍。肩有6個直係。橢圓腹上凸塑上覆下仰蓮花,上部3層覆蓮遞長,下層蓮瓣長尖外卷,瓣上加菩提垂葉。下二層仰蓮豐滿肥壯。腹下收,接向外微展的足,堆貼兩層覆蓮。底露胎。有蓋,蓮心為紐,蓮瓣圍繞。整體裝飾華麗。釉層厚勻,呈色青而微灰,堂皇精美。
還有“大盤”;口徑40厘米,“托碗”,帶托深腹碗。胎質含氧化鋁和氧化鈦,呈灰色。釉薄有細裂紋,呈色灰綠或灰黃,凝重質樸自成北方風格。
裝飾常見的紋樣,主要有弦紋,水波紋,葉脈紋,龍、鳳、獸、禽、鋪首、人物、仙人、佛像、蓮花、忍冬等,表現手法多種,有刻劃、壓印、模印、印貼、堆塑、鏤雕、以及釉下彩,釉色點彩等。雕繪結合,有多種藝術效果。
三國承漢傳統,有堆塑亭闕、人物、禽獸以及佛像等。釉下彩繪產生,是在瓷胎上繪紋上罩透明釉而成,開了彩瓷先端。典型有“青瓷釉下彩盤口蓋壺”(南京雨花台長崗出土),通高321厘米,腹徑312厘米,束頸鼓腹。用褐色繪紋。釉色透明泛黃。蓋紐塑鸞鳥回首銜符,腹上一周貼四個鋪首;二尊佛祖端坐雙獸、蓮台上;兩個比翼鳥形耳,為雙首連體張翼屹立共銜一物俯棲狀。繪紋在紐兩旁有一桃形;蓋麵四組紋樣,兩個人首鳥身的壽禽在一株木芝上方飛舞,下方各一獸對臥。壺頸繪七隻白虎;腹部繪兩排持節羽人,間有飄然若動的黃龍芝仙草。各部紋樣間隔一折線朵花紋帶。釉下彩繪的生動描寫與精美的貼塑融為一體,構成充滿神秘氣氛的畫麵,反映了道教中“魂神澄正,得升天堂”的內容等。
西晉裝飾,多在形體端莊的器皿口沿和肩部壓印一兩條輕細的幾何紋。有弦紋、菱紋(內凹或重線)、斜方格網紋(或內方格)、小圈點聯珠紋(並列花芯紋)、忍冬紋(十字花紋)、還有飛禽、走獸紋(龍、虎、鳳、雀)構成裝飾紋帶等。配合模印淺浮雕的鋪首,辟邪、猛獸,以及刻劃細膩的龍首、虎頭等。例如“猛獸尊”(宜興出土),花苞型,腹部堆雕一猛獸,頭部突出而形狀奇特。還流行鏤雕裝飾,以香薰為多。典型有《香薰爐》(宜興周處墓出土),爐體為球形,上部鏤有三層等邊三角形孔,下開一橢圓形爐門。頂有鳥形紐,昂首展翅欲飛。爐底及承盤下,各裝三個熊形足,直立躬背肩負香爐。造型端巧玲瓏剔透而適用。另有青瓷熊燈。
東晉,裝飾簡樸,多通體光素劃一兩道弦紋,晉末始有蓮瓣紋,承西晉後期,褐彩斑釉色裝飾流行。青釉上點醬色斑紋,使用了褐彩點畫圖案,由點和線條兩種形式的不同構成,一種是在器皿口沿、肩、腹加幾點褐彩,或在肩、腹用褐色點彩組成各種圖案;一種是繪出長條形線段,長短粗細視畫麵大小而定。皆以含鐵量高的色料繪成。例如“褐彩雞頭壺”(溫州郊區出土),在盤口、雞頭和把上加飾彩點,肩腹間18個圓點構成一圈,再以頭柄、雙耳為起點點出四條弧線,上下交叉劃成8個區間,每區間飾圓形花一朵。還有“褐彩四係罐”等。
南朝劉宋有兩類裝飾,褐色點彩發展為小點密集形式。再者是由於佛教影響,承晉末盛行蓮花、忍冬、佛像、飛天等題材,吸取融化而發展。尤以蓮花紋飾最突出,用劃、印、浮雕、堆貼等技法,有尖瓣、圓瓣、單瓣、複瓣、仰式、覆式等樣式。南朝青瓷缽、碗、盞、壺等外壁和盤麵、碟心、常劃重線,形似一朵盛開的荷花,有的加佛像等。南朝齊梁、北朝北魏,都有蓮花尊之類,以蓮為造型和裝飾主體,形成渾然統一的美感。
2黑瓷
黑瓷承漢代更加成熟。東晉浙江德青燒造黑瓷馳名,胎色磚紅,或淺褐或紫色。釉色烏黑發亮,滋潤如漆,著色劑主要是氧化鐵,含量高達8%。典型如“黑釉四係盤口壺”(上海博物館藏),盤口微敞,壺身渾圓,頸上飾雙平行凸弦紋,盤棱連肩,肩上凸出四個橋形係。下體微收,足略展,底不掛釉。造型節奏明朗,渾圓中含有秀勁,胎細釉厚,烏黑中有赭紫色“出筋”,黑體中有變化。另一代表作品“黑釉雞頭壺”。“茶盞”盞托配套,免燙止溢,是新型茶具。另有盒、桶、壺、罐等,都配有器蓋,蓋口密合,適用清潔而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