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黑瓷也有發展。北齊有“黑釉四係小罐”(河北平山崔昂墓出土),高僅14厘米,口、底徑同94厘米,闊口、寬肩、深腹、平底。線條挺拔器身軒昂,頸下做反弧形收縮,造型新穎大方。胎質堅硬,全器內外滿施黑釉,上濃黑逐下淡至茶褐色,製作精致而有氣魄。
3白瓷
白瓷的燒造,首先發現於北朝的北齊,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創造。人為的將胎釉中的含鐵量降到1%以下,克服了鐵的呈色幹擾而成功。北齊白瓷,胎料經過淘練,比較細白,釉薄而滋潤,呈乳白色,釉厚處泛青,始具白瓷特征,較東漢似為早期白瓷的“灰釉高足碗”(長沙出土),有質的飛躍。從此,瓷分青、白兩個大體係,有劃時代的意義。例如白瓷碗、“白瓷杯”(河南安陽範粹墓出土)武平六年(575)前的製品,胎釉白淨細潤雅致。還有“白釉綠彩四係蓮瓣缸”(同上)從肩到腹堆塑成凸起的豐肥蓮瓣,型飾融合一體,是北方風格的典型,綠彩以氧化銅為著色劑,溶融流淌,彩色自如,又屬釉彩新品種。另有“白瓷綠彩四係盤口瓶”(徐州獅子山出土),口頸劃弦紋,點綠色彩斑,肩飾垂蓮,瓣中劃出梅花,也是白釉彩瓷的先例。
4瓷塑
繼承傳統,又吸收了外來因素,例如東吳“青瓷人物俑“(武昌蓮花寺出土),永安五年(262)製品,顏麵豐滿,肥鼻大眼,眉間額上印釋迦“白毫相”,可見受佛教藝術影響,有荊楚地方特色。西晉“青瓷武士俑”(長沙市郊出土),手持刀盾,形象威武。胎色青灰略白,釉色黃綠開冰裂紋。還有“騎馬奏樂俑”騎在馬上吹奏,士族豪門部曲、門客、奴仆、儀仗的真實寫照,形象變形,手法稚樸,亦有“白毫相”影響。北固有“三彩觀音造像”(徐州博物館藏),一尊觀音坐像,與背後佛光都是翠綠色,像座為綠、赭、黃三色,上下有浮雕紋樣,是六朝彩色瓷的代表。
陶器
1南方日用陶器
南方日用陶器以陶缸為大宗。“釉陶大缸”(上虞、南京發現),高80厘米,口徑40厘米,底徑30厘米,橢圓腹,卷口沿平底,青灰色胎墨褐色釉,口側四個條形耳。外壁飾線紋和鋸齒紋圈,是常用容器。吳晉時代明器居多,其中有器具、禽獸、建築等類。形體玲瓏,塑造有真實感。突出的有“葬儀塑像陶罐”(南京中華門眼香廟出土),口部貼塑一棺,旁有戴雙揩長巾掩麵而泣的婦女,伏地嚎啕的孝子。奏哀樂的樂伎排列棺前。有聲有色的描繪出葬儀場麵。
2北方鉛釉陶
北方鉛釉陶出色。由北魏複興,施釉創新。有黃地加綠彩,白地加綠彩,黃、綠、褐三彩並用等,釉質瑩潤明亮。有“深綠釉陶器”(山西大同出土),太和八年(484)前燒製。用蓮花紋裝飾。東魏有“醬色釉陶器”(山東高唐出土)寨裏窯產品。釉中含鐵量較高。到北齊釉層勻潤色澤多種,器型豐富。典型有“黃釉陶扁壺”(安陽範粹墓出土),胎質細膩黃釉陶扁壺(北齊),通體施深黃釉,瑩潤精美一度誤以為瓷。高20厘米,造型精巧別致,頸肩以聯珠紋飾一周。凸起兩個小係上收下放成扁圓形,壺身的兩麵,都模印浮雕胡人樂舞畫麵。一人居中踩蓮花起舞,左右四人吹、彈、拍、擊伴奏,五人都是窄袖長靴、深目高鼻、神態生動的龜茲人。表現出生活情趣濃厚的民族樂舞場麵,上有忍冬紋飾,富有時代特色。還有“三彩陶器”,淡黃釉上加深棕釉和綠釉,為“唐三彩”的前驅。“綠釉陶扁壺”(故宮博物院藏),型製紋飾和黃釉陶扁壺相似。形象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另有“彩釉陶四係蓮花缸”(河南濮陽出土),直口圓腹平底。係下劃帶狀卷草紋飾一周。腹上有八瓣豐滿的覆蓮,瓣尖向外微卷至中部,口沿至瓣端施薄釉,淡黃中分垂六道綠彩,流浸淋漓,下部露白細的胎地,紋飾釉色上自具格調。還有“黃釉陶龍柄雞頭壺”、“黃釉陶大盤(山西壽陽出土)、“深綠釉陶龍柄雞頭壺”、“深綠釉陶大盤”(山西祁縣出土),均見北方釉陶製作水平。
3陶塑
陶塑具有時代特色,南朝“女侍俑”(南京邁皋橋出土),紮扇形頭巾穿廣袖衣衫,形象清秀,有南方風格。北朝在神態刻劃方麵有顯著突破,形式非常豐富。北魏孝文帝以後,陶塑進步並流行鉛釉陶俑,人物形態寫實,比例勻稱自然,出現駱駝俑,頗為生動。“文士俑”中寬衣大袖,肅然拱立,見溫文恭謹之態;“武士俑”中全身甲胄扶盾持械,顯凶猛強悍之象。“披甲騎士俑”,人馬全披鎧甲,雄武列隊的北朝騎兵,突出了鮮卑人馳馬善戰的本色。“女侍俑”,則是體態端莊,秀骨清像,具有北方特色又有時代的統一審美風尚。“負物駱駝俑”(河北曲陽出土),背負排狀屐,上鋪厚墊。四肢穩健有力,具耐勞任遠的神態。“鎮墓獸”(曲陽等地出土),守墓門以避邪祟,戰國始以木漆,北朝興用陶塑。人麵獸身或獸頭獸身,蹲伏狀、頭上長角身上長刺,表現恐怖和威力。北齊有“鮮卑侍吏俑”(安陽出土),深目高鼻,戴圓頂風帽披套衣,雙手拱胸前,具有北方特征。造型生動,技巧嫻熟,從衣冠服飾及至社會生活等方麵,反映了各族文化大融合的特點。
4建築用陶
建築用陶工藝製作、內容形式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南方“畫像磚”一般為長方形,畫麵舒展。東晉開始采用多塊磚並成一個畫麵,並加榜題。由幾十塊、上百塊成為整體性和主題性大型印紋磚壁畫,是設計、製作工藝及建築裝飾上的新成就。題材內容上有車馬出行,列隊樂舞,四神、仙人、奇禽、異獸等類。描寫聖賢高士,具有生活氣息。蓮花卷草、山石樹木,也占有重要比重。多用線條表現並多為淺浮雕立體效果,形成清秀雅致的藝術特色。南方集中在南京及常州等地。例如“青灰長方磚”,模印五銖線紋、雙十字斜紋等。另有“韻語長方磚”(廣州出土),銘文有“永嘉世,天下荒,餘廣州,皆平康”,“永嘉世,九州空,餘吳土,盛且豐”。為西晉末期,戰亂影響較小的反映。“龍紋磚”(南京出土),凸起陽紋線由模印而成,為昂首張口翹尾疾馳的形象。活潑洗練,上角題“龍”字,東晉永和四年製。最有代表性的是“竹林七賢壁畫磚”(南京西善橋出土),表現魏晉名士“竹林七賢”及春秋高士榮啟期八人。畫麵形象神韻生動,表現放任無羈、傲然超俗的性格,以翠竹、青鬆、銀杏、垂柳花木陪襯,用模印凸起線紋手法,200多塊印紋磚拚合而成,是南朝畫像磚的傑作。
北方建築用陶發展空前。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郭善明甚機巧,北京宮殿多其製作。”又“遷都洛陽,司空公穆亮,營造宮室。”後又有匠作大匠蔣少遊,對洛陽宮殿台榭設計興建。“永寧寺”由殿中將軍郭安興設計建造(《洛陽伽蘭記》)。東魏高歡建都鄴城,高隆之負責營建。這三次建都促進了建築用陶的發展。北魏“畫像磚”,多淺浮雕手法,有立體感,用線瀟灑而氣韻生動,燒成後部分磚麵填塗顏色,多的達7種,與南方略有區別。典型有“洛陽宮獸麵大磚”,長57厘米、高45厘米、厚6厘米,塑有獸麵,神態凶猛,巨口虯須怒目獠牙,造型生動氣魄雄偉,背麵磨平有兩個釘孑乙是裝飾在簷下、牆頭的貼麵磚,還有一種小的、型製基本相同。“鴟尾”(洛陽出土),灰褐色陶製、形體龐大,尾呈扇形。另有“車騎出行畫像磚”(鄧縣學莊發現),為墓主出行情景,盛大的場麵反映了豪門士族的興起和浮華風尚。還有“吹笙舞鳳畫像磚”具有故事情節。“飛馬畫像磚”天馬是瑞獸,昂首奔馳翹尾飛鬃,體形秀勁。清秀飄逸是六朝時代的統一風格。
紀年瓦當和吉祥文學瓦當仍然流行,使用釉陶磚瓦,“朔方太平城,後魏穆帝治也。太極殿琉璃台及鴟尾類,以琉璃為之。”。大同北魏宮殿以琉璃瓦為裝飾,可惜隻發現殘片。有“傳祚無窮瓦當”(大同雲崗發現,北京曆史博物館藏),井字格、魏書體四字。“蓮花瓦當”蓮瓣凸起。洛陽宮瓦多深褐色,質地堅致火度高。有板瓦、瓦當等,瓦上多刻有文屬,有主、削、昆人(磨工)、輪、匠等,生產規模大分工細。紋樣主要是蓮花紋和獸麵紋,蓮花以6個雙瓣寶相花為常見。獸麵及雲雀紋、卷雲紋襲前代樣式,“洛陽宮花頭板瓦”長495厘米、寬33厘米、厚23厘米,經磨削加工上一層陶衣,瓦頭部分捏成花紋或鋸齒紋裝飾,“蓮花瓦當”,徑156厘米,厚16厘米,中間凸起圓珠,圍以雙層蓮瓣,外圈聯珠紋,整齊大方富於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