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織工藝
六朝的染織工藝,繼漢代之後,仍以絲織為主,織機和工藝都有改進。毛紡也有普遍發展,植物纖維以麻織較為盛行。印染發達品種多樣,刺繡技藝提高,繡像隨之產生。同時織繡專家出現。
絲織
染織工藝中以絲織領先,尤以蜀錦居首。三國時諸葛治蜀,獎勵耕織發展蠶桑,以備軍需。“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並種實驗田,“孔明家產,桑樹八百株”以蜀、益二郡為主要基地。魏帝曹丕讚歎不已,“前後每得蜀錦,殊木相似。”吳派張溫使蜀,贈錦“五端”(250尺),遣使和吳資“重錦千端。”景耀六年拔給薑維錦、綺、彩絹各20萬匹以充軍費,可見產量之大。
藝傳滇、黔、桂諸兄弟民族,諸葛率兵至大、小銅仁,派人帶絲綢深入苗鄉醫痘(《絲繡筆記》)。並親為畫圖傳技(《華陽國誌》)。古州苗民織成五彩絨錦稱“武侯錦”。錦屏的侗族婦女織的侗錦稱“諸葛錦”,為記其功。“蜀地錦花來曆久,開遍西南有巧手”,影響深遠。
曹魏紡織工藝家馬鈞革新提花織機。“舊綾機五十綜者五十,六十綜者六十,先生患其喪功費日,乃皆易十二”。結構簡化使效率倍增。提花圖案對稱而不死板,花紋變化而不紊亂。“其奇文異變,因感而作者,猶自然之成形,陰陽之無窮。”魏提花綢與蜀錦可以並美。景初元年,日本使者來訪得贈大批紋錦。景初二年(238),日本女王卑彌乎專使來,帶回去大批“絳地交龍錦”等,提花及印染技術隨之傳人日本。
兩晉絲織仍以蜀錦著名,城郊村鎮,“技巧之家遍布”,“百室籬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同時內地還有“常山細縑”等“晉慧帝宮中儲錦帛四百萬匹。”(《四府元龜》),可知聚斂之多,十六國中的前秦符堅時(357~393),秦川刺史竇滔之妻蘇蕙,是著名染織工藝家,雙手織出回文詩句,稱“回文錦”,造詣卓越、史傳佳話。
南北朝絲織,江南普遍有所發展,劉宋設少府,下有平準令,後改染署,進行專門管理。南齊除蜀錦外、荊州、揚州也是主要產區。永明六年曾於蘇、皖、鄂等八州大量收購。北方拓跋設少府後改太府,有司染署,下屬京坊、河東(永濟)、信都(冀縣)三局。中尚方領經州、雍州絲局、定州綢綾局,有相當規模的生產。
六朝絲織品種、紋樣、色彩豐富可觀,十六國中的後趙在鄴城設有織錦署,“錦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光明、小光明、大博山、小博山、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紋錦、斑紋錦、鳳凰朱雀錦、韜紋錦、核桃紋錦。”以及青、白、黃、綠、紫、蜀綈,“工巧數百,不可盡名。”(陸擁《鄴中記》)
實物發現有東晉什平八年(364)、北魏和平元年(460)、西魏大統七年(541)的錦、綺、縑、絹及印花彩絹等(新疆吐魯番民豐出土),還有綾、絹(江蘇銅山、常熟出土)。錦、綺圖案織作精細,主要的有兩種類型,一是純幾何紋,一是以規則的波狀幾何紋骨架,形成幾何分隔線,配置動、植物紋,從而構成樣式化,後期紋樣吸收了外來因素,多為平紋經線彩錦,兼有緯線起花,出現了中亞、西亞紋樣。有“菱紋錦”、“龍紋錦”、“瑞獸錦”、“獅紋錦”、“忍冬菱紋錦”、“忍冬帶聯珠紋錦”、“雙獸對鳥紋錦”、“鳥獸樹紋錦”、“樹紋錦”、“化生錦”(新疆出土)。色彩有大紅、粉紅、絳紅、黃、淡黃、淺栗、紫寶藍、翠藍、淡藍、葉綠、白等多種,如“忍冬菱紋錦”,以絳色圓點構成菱形格,菱內置肥大的絳色十字花,花內有細致的朱色忍冬,既帶花芯又自成小花,構成“花中有花,”色彩簡潔明快而不單調。“騎士對獸紋錦”(新疆吐魯番出土)。“天王化生錦”,高昌重光元年(620)前的織錦,有獅、象和佛教藝術中化生、蓮花等中亞習見的紋樣。“方格獸紋錦”(阿斯塔那出土),高昌延壽八年(631)前的織錦,黃、綠、白、藍、紅五色絲織,在黃、綠等彩條上,織有藍色犀牛,紅線白獅,藍線白象等紋樣。錦薄色多,提花準確組織細密,為時代特色。
綺多為單色斜紋經線顯花,紋樣繁縟,質地細薄透明,織造技藝進步。有“鳥獸紋綺”,是晉代絲織。另有“龜背紋綺”、“對鳥紋綺”、“對獸紋綺”、“雙人對舞紋綺”、“蓮花紋綺”、“套環貴字紋綺”、“套環對鳥紋綺”(新疆出土)、“雙人對舞紋綺”紋樣是圈外環鳥群,四個橢圓形交界空隙處有雙人對舞圖案。“蓮花紋綺”是在2個橢圓弧線結合處,飾8瓣蓮花一朵,新穎別致。
毛紡織品
在民族大融合的交流中普遍發展。晉懷帝永嘉四年(310),京師洛陽“饑匱”,涼州刺史張軌捐送毛織物達三萬匹(《晉書·張軌傳》)。織品有呢布,組織細密呈色均勻;廚,薄細柔軟;褐,斜紋,或方格,如粗毛呢。同時,毛毯廣為應用,曹魏時已發給士兵。編織技術提高。南北朝時,西北民族編織毛毯,用“之”字形打結,底經底緯斜紋組織。便於采用簡易機械代替某些手工操作,從而提高產量。“毛毯”(新疆若羌米蘭出土),在北朝,帳氈等更廣為應用。
植物纖維織品
葛限於山區而漸少。芋局於江南,“夏布”織造精細。大麻種植普遍。北方盛行。魏晉“皆以麻布克稅”,織造技術發展。“麻皮潔白柔和可績細布。”棉織品,仍由邊疆運入,晉有“潼花布”、“黃潤布”、潼花布,“出永昌”。
印染
隨著紡織的發展,印染工藝很有進步,晉朝蠟纈可染出十種彩色,東晉絞纈已有小簇花樣、蝴蝶纈、蠟梅纈、鹿胎纈等多種。紫地白花斑為當時流行色。
1絲織染品
絲織染品有“紅色白點絞纈絹”、“絳色白點絞纈絹”(新疆阿斯塔那出土),是西涼(400~420)織染品,“藍色蠟纈絹”藍地白點連珠構成菱形方格和梅花紋樣,均為現存最早實物。“夾纈印花絹”(於田出土),北魏染品,大紅地、白色六角形小花,清晰齊整,“藍色冰裂紋絞纈絹”(民豐出土),天藍地白色冰裂紋,形成自然的網狀紋樣,靈活有韻味。“綠地鳥獸紋彩綢”(敦煌莫高窟發現),綠地白紋,弧線劃分加平行直線為骨架,其間有鳥獸為主紋,精美而素雅。“彩畫絹”(民豐出土),直接手繪,承傳統發展。
2毛織染品
西北地區已開始蠟防印染毛織物。有“胭脂紅地纏枝花毛織品”,纏枝花為主體紋樣,構成兩種連續、婉轉伸延都顯示出柔嫩姿態,花葉經過變形換色而不失自然氣息,大塊胭脂紅為基調,黑色寬線條襯托出白色、綠色的花葉,整個畫麵和諧明麗。還有“紫色呢布”、“駝色黑方格紋褐”、“藍色蠟纈廚”(新疆於田出土);“藍色印花斜紋褐”(新疆和田出土)。
3棉織染品
棉織染品有“藍印花布”(於田出土)。絲、毛、棉織物上都有染色印花,已廣為流行。
刺繡
刺繡工藝有顯著提高。三國時,已有著名織繡工藝家,“針絕”藝人,東吳有“吳王趙夫人,丞相趙達之妹,善書畫、巧妙無雙能於指間以彩絲織龍鳳錦,宮中號為機絕”,“又於方帛之上,繡作五嶽列國地形,時人號為針絕。又以膠續發絲作輕幔,號為絲絕。”這三絕都屬工藝美術的絕技。
刺繡用於佛教藝術,“繡像”技藝高超。北魏有《一佛二菩薩說法圖》(敦煌莫高窟發現)“發願文”繡有“太和十一年”(487),“廣陽王”等字樣。繡地是在黃絹上,絹中夾層麻布,用紅、黃、綠、紫、藍等色線,繡出佛像和男女供養人,女子高冠繡服,對襟長衫上滿飾桃形“忍冬紋”,邊飾“卷草紋”、“發願文”及空餘襯地全用細密的“鎖繡針法”,進行“滿地繡”。橫幅花邊紋飾為“空地繡”,繡出圓圈紋和龜背紋套疊圖案,圈中為四片“忍冬紋”,又與“龜背紋”重疊,圈用藍、白、黃等色,“忍冬”用黃、藍、綠等色,“龜背”用紫白等色。構成富於變化的幾何圖案,線條流利,針勢走向隨各種線條的運轉方向變化。使用兩色或三色退暈配色法,以增強形象質感效果,是六朝時代的刺繡珍品。另有“繡片”(新疆出土),辮繡間盤繡。
總之,六朝時代的織、染、績、繡,在漢代基礎上,於民族融合的情況下,有新的發展。從紋樣內容到形式色彩,以及工藝技巧,都有自己的時代特色和新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