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隋唐五代工藝美術(1 / 3)

五、隋唐五代工藝美術

陶瓷工藝

隋唐是我國封建社會重大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局麵下,使南北朝時期各方麵的文化積累得到進一步的融合,出現了中國古文化發展的最燦爛輝煌的時期。陶瓷工藝有重大發展,不僅青瓷生產遍於全國各地,白瓷也得到蓬勃發展,各種花釉、絞胎瓷及釉下彩等新品種,使陶瓷裝飾藝術達到很高水平。別具一格的唐三彩釉陶器,更是陶瓷藝術中一顆絢麗的明珠,放出奪目的異彩。

唐朝對外貿易發達,絢麗多彩的唐三彩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唐朝時曾輸出到印尼、埃及、伊拉克、朝鮮和日本各國。朝鮮在唐三彩影響下燒成了精美的鉛釉彩——“新羅三彩”,日本則成功地燒成了“奈良三彩”。青瓷、白瓷在日本、朝鮮、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拉克、伊朗、埃及等國曾大量出土,對世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而唐朝也吸收融化了外國外民族文化來豐富陶瓷的造型和裝飾,如造型新奇、裝飾富麗的“鳳首壺”、“高足缽”、“扁壺”就是借鑒波斯金銀器的造型加以改造而成的。

隋代陶瓷工藝

隋代雖然統治時間短暫,但南北政治的統一,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上升,陶瓷工藝尤其是北方的瓷業有了較大的發展。青瓷仍是瓷器生產的主流,除了南方的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生產外,河北、河南都是隋代北方燒造青瓷的主要產地。在造型上,繼承了南北朝的造型特點又有新的變化,創造了許多新的器型,其中以雞首壺、罐、瓶、高足盤、碗等最有特色。

雞首壺壺身較南朝瘦長,壺口由盤口變高成杯狀,壺頸變細,中部有弦紋裝飾,雞首趨向真實,壺柄保持南朝的龍形柄,足部微向外撇,整個造型精巧秀麗。

罐造型有了顯著變化,罐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紋,分器身為二等分,代替了南北朝時的蓮瓣紋裝飾,肩部貼附四係或六係,係的形狀由“橋”形變為“條”形並高出罐口,多掛釉不到底,造型飽滿端莊。

瓶盤口微撇,頸變細長,上部裝飾幾道弦紋,腹部呈橢圓形,造型美觀。

白瓷在北齊燒製成功,這是古代製瓷工人的一項重要成就,到隋代燒製的更加成熟並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在河南安陽隋墓出土了一批白瓷器,其中一對文臣俑高達1米,造型端正,富有神采,發、眉、胡須和眼珠等處點染黑釉,是隋代白瓷雕塑中的精品。西安姬威墓出土的白罐,釉色潔白勻淨。西安郊外李靜訓墓中出土了一批隋代白瓷精品,其中的“白瓷龍柄雙聯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的造型別致新穎,造型優美,構圖巧妙的傑作,代表了隋代白瓷水平。

隋瓷的裝飾紋樣隋代的陶瓷裝飾一般比較樸素,無論青瓷、白瓷,紋樣除蓮瓣紋仍相當流行外,一部分裝飾了新出現的紋樣,有小朵花、團花、忍冬紋、波浪、聯珠紋及草葉相間的印紋,很精致可愛,別具一番情趣。

唐代陶瓷工藝

1青瓷

唐代陶瓷生產高度發展,技藝提高,品種繁多,從唐代我國陶瓷生產“始有窯名”,名窯遍布全國。青瓷仍是主要品種,著名產地是越窯。越指浙江地區,是我國青瓷的主要產地,從東漢、六朝以來,一直以燒製青瓷為主。此外,有陝西的耀州,山西的榆次,河南的鞏縣,河北的曲陽,安徽的壽州,江西的洪州,湖南的嶽陽、長沙,四川的邛崍、大邑,廣東的潮州等地近四十處窯址均燒青瓷。

唐代越窯青瓷的釉色晶瑩清徹,青翠瑩潤,不斷得到唐代詩人的讚美。如: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孟郊詩“越甌荷葉空”;許渾詩“越甌秋水澄”;茶聖陸羽稱越窯青瓷“類冰”、“類玉”。

在器型方麵,由於使用範圍的擴大,新的品種不斷出現。茶具、酒具、餐具、玩具、樂器和生活中常見的瓶、罐和陳設品應有盡有。唐朝盛行飲茶,在士大夫、文人之間,以飲茶為韻事,不僅講究茶葉的色、味、香及烹茶方法,而且對茶具也十分考究,這樣就促進了茶具的生產和工藝的改進。茶碗器型小,製作精細,器身淺,器壁成直線形,敞口,玉壁形碗足,小巧玲瓏,適於飲茶。皮日休的“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徐夤的“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的詩句,都是對越窯茶碗器型美的高度讚揚。飲酒在唐代盛行,於是青瓷中大量酒壺、酒杯出現了。唐代稱酒壺叫執壺或注子,特點是盤口短頸,鼓腹,短嘴,嘴作六棱或圓筒形,與嘴相對的一邊安有曲柄短把。到了唐代晚期,壺身較高,多作瓜棱形,嘴和柄也逐漸增長,造型輕盈雅致。酒杯有高足杯,小環耳杯,圈足小杯等。從李白的“舉杯邀明月”等唐詩句中,可知飲酒用酒杯。

唐青瓷器物中,還可見中外文化交流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代表作品是“青瓷鳳首龍柄壺”(故宮博物院藏),造型巧妙生動,壺身是一修長的瓶體,重心在瓶體下部,頸細長,口部微撇。壺蓋是一個捏塑成的高冠、大眼、尖嘴的鳳頭,彎曲的柄塑成一條由口沿至底部的矯健長龍。它既吸收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造型,又把中國特有的龍鳳造型融為一體,是一件中西文化結合的十分巧妙的優秀作品。而這件作品的紋樣也是唐瓷裝飾中傑出的代表,壺腹部有6組聯珠紋,聯珠紋內安排6個大力士袒胸露腹披巾舞蹈,空隙處安排有月亮、星星、飛鳥、水壺等,下層是6組精美的寶相花圖案,壺頸和足部安排了聯珠、蓮瓣、卷草等裝飾,整件作品優美、瑰麗,主題紋樣突出,是一件造型和裝飾結合十分巧妙的佳作。

越窯青瓷的裝飾藝術得到高度發展,裝飾方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塑等。刻花和劃花是用流利的線條在胎上釉下刻劃出生動活潑的紋樣,有龍、獅子、鳳鳥、仙鶴、鸚鵡、雙魚、牡丹、蓮花、寶相花、卷草和人物、山水等紋樣,生動活潑。堆塑方法的代表作是上麵提到的“鳳首龍柄壺”和“青瓷堆花壺”,腹部堆貼胡人、騎士打馬球等圖案,生動逼真。越窯青瓷裝飾紋樣(唐)

1987年6月,在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地宮裏,發現了唐代供奉的佛指骨和大批珍貴文物,這是我國近年考古的重大發現,其中有16件晚唐越窯的秘色瓷,造型有碗、盤、碟等,顏色是天青色,如玉一般青翠,燒製方法是“支釘撐燒法”,比北宋的汝窯又早一百餘年用這種燒製方法。更進一步證實了“秘色瓷”理論上的提法——庶民不能使用。這是我國首次發現唐代秘色瓷的實物,意義非常重大,說明秘色瓷是唐代越窯的精品,數量極少。

2白瓷

白瓷發展到唐代更加成熟,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邢窯窯址在今河北省內丘、臨城祁村。胎土和釉色的白度都較高,故陸羽形容邢窯釉色“類銀”“類雪”,一般是通體掛釉,釉汁溫潤渾厚,為乳白色。除河北邢窯燒製白瓷外,河南鞏縣,山西渾源,河北曲陽,四川大邑,江西,廣州等地都有燒造。四川燒造瓷器的曆史悠久,杜甫曾作詩讚譽大邑的白瓷:“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對大邑的白瓷描寫得生動細致,說明這種白瓷在蜀中風靡一時。

白瓷的器型和青瓷相似,如帶嘴注子、罐等。有些器型十分精美,如花式口盤、碗和碟,菱花形盒,均非常端莊大方,別具一格。唐代白瓷一般無紋飾,以質樸、厚重、素淨著稱於世。典型作品如“白釉蓮座燭台”。

3花釉、黑釉、絞胎和釉下彩

花釉花釉是唐瓷中的新品種,它是在黑釉、黃釉、天藍釉上再裝飾另一種色釉,一般是以藍白、灰白釉為多,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紋,有的斑紋作有規則的排列,有的任意灑上幾點,像波浪、像樹葉、像雲彩,瀟灑自如,淋漓豪放,妙趣橫生,變化莫測。燒造地點有河南的郟縣、魯山、內鄉、禹縣等地。品種大部分是罐、壺、瓶等,代表作是“花釉腰鼓”(河南出土),鼓形兩頭大,中間纖細,整器施黑釉,裝飾月白色大斑紋,非常醒目生動。

黑釉河南省是目前發現唐代黑瓷最多的省份,鞏縣窯發現的有瓶、壺、碗、盤等器,一般器形較小,給人以純樸厚重感。代表作品是“塔式蓋罐”,集中了鏤空、堆貼等技法,座上雕鏤神象、人物和花卉,蓋頂塑一小猴,形態天真活潑,是北方黑瓷的優秀作品。

絞胎瓷絞胎瓷器是唐代陶瓷中的新創造,是用白、褐兩種顏色的瓷土相間揉合在一起,然後成型,胎上出現白褐相間的類似木紋的紋理,如行雲流水,新穎巧妙,獨具一格。傳世作品數量少,有杯、碗、三足小盤、長方形小枕等。代表作品是“絞胎騎馬俑”(陝西乾縣懿法太子墓),人和馬全是絞胎處理,十分罕見,這是目前發現的惟一一件絞胎瓷塑。

釉下彩湖南長沙銅官窯的釉下彩瓷器,以它特有的裝飾引人注目。釉下綠彩、釉下褐彩是它的主要裝飾。釉下彩瓷器突破了青瓷的單一色彩,用小點連綴成方形、菱形、六邊形和花鳥圖案,雖簡單幾筆,卻生意盎然。代表作品是“鹿紋壺”(浙江寧波出土),彩繪技法成熟,筆法流利,小鹿神態活潑可愛,表現了唐代民間花鳥畫的樸素風格。加褐綠彩罐則是先刻後畫。釉下彩瓷器還有在瓷麵上用一首詩作裝飾,其中一把壺上題詩“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聲”,開創了用詩詞和民諺裝飾陶瓷的先聲。

4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著色劑,經過約800°C的溫度燒製而成。釉色呈黃、綠、白、赭、褐等多種色彩,在燒製過程中,各種釉色互相交錯溶合,形成絢麗多彩、燦爛多姿的藝術品,人們稱作唐三彩。此外,還有少量燒成藍釉和黑釉的作品,更是十分珍貴。唐三彩是唐代陶瓷藝術中一顆絢麗明珠,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唐三彩燒製於初唐高宗時期,唐玄宗開元時期達到極盛時,“安史之亂”後而逐漸衰退。它的燒製地點集中在西安和洛陽一帶,江蘇揚州也有燒製唐三彩的作坊。

三彩陶器分日用品和隨葬品兩大類。日用品中有瓶、壺、罐、缽、杯、盤、碗、燭台、枕等多種,每一品種又有多種式樣,造型各異。

唐代盛行厚葬,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隨葬的明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動物俑塑造的最為精彩。人物俑中有貴婦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十二生肖俑。動物俑中包括馬、駱駝、牛、羊、狗、雞、鴨等品種。

唐三彩陶塑有很多成功佳作,其中以人物、馬和駱駝塑造的最為出色,這些作品造型逼真,姿勢優美,形神兼備,具有高度的藝術性。

唐三彩在人物的塑造上概括、簡練而傳神。對五官的刻劃細致入微,重在神態的表現。代表作品“女俑”(西安鮮於庭誨墓),女俑麵頰豐盈,發髻厚大,身穿窄袖綠色襦衫,圓領袒胸、下穿黃裙,長垂至地,披帛拱手,頭側右視,體態豐腴,仿佛在聆聽禽鳥的鳴叫,神態悠閑嫻雅。人物眉宇間刻劃得十分生動,是典型的貴婦人形象。“牽馬胡俑”(河南洛陽出土)胡俑深目高鼻,滿腮胡須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征。他雙手拉僵急欲前行,而馬頭後仰,臀部後坐的動作,通過出色地刻劃,已將抽象的內容通過矛盾的瞬間形象地表現出來。

唐人愛馬,屢見於唐代詩歌和繪畫,在唐代金銀器和織錦紋樣、唐代的陶俑、三彩俑、石刻藝術中馬的形象均很多,處理得均非常精彩。唐三彩中馬的造型特點是頭小頸長、膘肥體壯,比例合適,神采奕奕。有的奔馳,有的靜立,有的飲水,有的負重,有的漫步,有的嘶鳴,有的回首,有的舔足……姿態各異,生動自然。西安和洛陽兩地出土的三彩馬,造型各具神態,自然逼真。代表作“白色三彩馬”(西安鮮於庭誨墓出土),雕塑精湛,裝飾華麗。

駱駝是中外貿易的主要交通工具,陶工們通過長期觀察,用精湛的技藝表現了駱駝高大的體態和沉悍的性格,再現了絲綢之路的繁盛情景。代表作“載樂駝俑”(西安鮮於庭誨墓出土),一匹高大穩健的駱駝站在長方形踏板上,四肢強壯有力,頭頸上揚。駝峰上置一木板成平台上鋪長毯,四樂俑分坐兩側,手持琵琶、排簫、長笛和四弦進行伴奏,中間立一男胡俑,深目高鼻多須,在樂器的伴奏下邊歌邊舞,表現了唐代高度發達的音樂舞蹈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大融合,整件作品猶如一座活動的舞台,是盛唐時期一幅歡樂的風情畫。同類作品還有多件,如:“載樂仕女駝俑”。

唐三彩的裝飾方法,充分利用鉛釉易於流動的特點,達到流暢自如的效果。那些色彩斑斕的釉汁,像天空彩霞變化無窮,千姿百態。在裝飾手法上,吸收了蠟纈技法,在釉彩間呈現出白色花紋,清新活潑,別具一格。“三彩蓋罐”,器形飽滿端莊,全身施黃、綠彩,以白色圓點聯接成菱形圖案。盤碟之類,則多在盤心堆貼一朵寶相花或蓮花禽鳥,然後用蠟纈方法施一、二種釉,燒成後形成富麗堂皇的效果,藝術上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最佳效果。“三彩寶相花紋三足盤”則是一件傑出的作品。

唐瓷造型渾圓飽滿,端莊而有氣魄。唐瓷的裝飾則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三彩釉陶,揮灑自如、凝重豪放的花釉,變化奇巧的絞胎以及意趣橫生的釉下彩瓷器和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使唐瓷取得了光輝的成就,為燦爛奪目的宋瓷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五代陶瓷工藝

五代十國期間,陶瓷生產仍以越窯青瓷為主。吳越的錢氏家族為了生存下去,不斷向中原幾個王朝貢,用瓷器送禮,最多一次竟達14萬件,表現了五代青瓷的生產能力和發展水平已相當高了。這時的越窯青瓷稱“秘色瓷”,意思是庶民不能使用,專供宮廷用瓷。釉色青翠瑩潤,器壁薄,器形規整,口沿細薄,轉折處棱角分明,給人輕巧之感。器物有杯、碗、盤、茶托、執壺、罐等。

五代青瓷的釉層透明度好,很講究紋飾上的加工,大量運用劃花、刻花、印花的手法在瓷器上裝飾荷花、牡丹、秋葵、龍鳳、鸚鵡、人物和風景等題材,它承襲了唐代金銀器和銅鏡、織繡的特點,花紋精美,構圖嚴謹,表現了五代青瓷的高度水平。

文獻中還提到五代時的柴窯,有所謂“雨過天青”的比喻,形容它“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但目前尚未發現實物。

染織工藝

全國的統一,疆土的開拓,交通的暢通,經濟的繁榮,中外文化的交流,市場的擴大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隋唐時期的染織工藝空前繁盛,織造技術和圖案紋樣均發生重大變化。在東起長安,經陝西、甘肅、新疆,越帕米爾,經中亞、西亞西到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上,發現了大量隋唐時期精美的絲織品,集中出土在新疆吐魯番、巴楚和甘肅敦煌3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