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隋唐五代工藝美術(2 / 3)

隋代絲織工藝

隋代絲織品生產遍及全國,官辦作坊成為高級織染品的主要生產部門。隋代的染織多出於染織署,管理製造禦用染織品,生產中心為河北定州,四川蜀錦仍很發達。隋煬帝即位以後,揮霍無度,除了在外國使臣、各番酋長麵前炫耀富裕,而在元宵燈會將東都洛陽八裏長的禦道用錦帳作為戲場,命樂人舞伎著錦繡繒帛外,又於冬日百花凋謝之季,命宮人用各色綾綺作成樹葉花朵裝飾宮內光禿樹木。並在南巡揚州時,用無數彩錦作為風帆裝飾大型龍舟和馬鞍上的障泥。唐朝詩人李商隱的《隋宮》曾這樣形容道:“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錦帆百幅風力滿,連天展盡金芙蓉”。一方麵反映了隋煬帝荒淫豪華生活,也說明隋代絲織品產量之大,製作之精。

隋代絲織品遺物近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均有出土,其中有紅白二色相間織成方格紋的“棋局”錦,大紅地黃色聯珠團花圖案的“聯珠小花”錦,用菜綠、淡黃二色織成的“彩條”錦,還有“聯珠孔雀貴字紋錦”,“套環對鳥紋”綺等,這些絲織品簡潔質樸,別具一格。

唐代的織染工藝

唐代的織染工藝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隋末“織染署”下設25個“作”各有專門分工,組織龐大,生產中心由隋朝的河北定州逐漸向江南轉移。除了官府的專設機構外,地主豪紳有莊園工場、城市有民間專業作場,農村還有家庭副業等。晚唐時,河北定州豪富何明遠家中就有織機500張,儼然是一個規模很大的手工業工場了。盛唐時期的楊貴妃,專供她一人服飾衣著,就有繡工700餘人,沒有大量絲織品的生產,是不能滿足他們窮奢極欲的享樂生活的。此外,由於絲織品是唐朝主要出口商品,也需大量生產。

唐代絲織品除了絲織,還有麻、棉、毛幾種,麻織品種繁多,多是勞動人民的服用品,有葛布、孔雀布、楚布等多種。唐代的棉織在我國嶺南一帶較為發展,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還出土有幾何紋組織的絲棉交織布。此外,唐玄宗時,長安有專門出售白疊布商店。毛織產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及西北一帶,生產各式氈子。江南道宣州的紅線毯非常有名,詩人白居易在(紅線毯)中曾作了生動細致的描寫,並在詩中諷刺說:“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入宮中,線原絲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用千兩線。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此外,還有一種用羽毛織成的特殊裙子,華麗無比,是一種專供統治階級享受的奢侈品。

1絲織

唐代絲織品名目繁多,品種豐富,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中有絹、綾、錦、羅、紗、綺等。

絹絹是平織的,沒有花紋,用印染等方法進行裝飾。

綾綾是單色的斜紋織物,可以隨時改變斜紋的組織以產生花紋,這樣織造的方法稱“提花”。

羅、紗羅、紗是糾織,是從漢代以來就流行的一種複雜織法,都是單色半透明的織物,以利用染色的方法進行紋樣裝飾。

織成錦這種錦也是唐代高級絲織品之一,是在漢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通經斷緯的織物,在吐魯番曾出土織成錦條帶。武則天時,曾令製織成及刺繡佛像400幅,分送各寺院及鄰國,製作技術已相當成熟,為二宋時期發達的“緙絲”產品打下了基礎。

綺綺的織造方法,是素地起二至三枚經斜紋提花。除本色外,有染成紅、黃、紫、綠等色。

錦錦是多色的多重織法,質地厚重。唐代以前的錦稱經錦,而唐錦的製作,由於技術革新,取得了緯錦的新創造,在三國時馬鈞改良織機的基礎上,突破了單純經線起花織法,而且還發展到經緯線互相配合起花的新技術,這樣的織法不僅可以織出更為複雜的花紋及寬幅的織物,而且色彩極為華麗,形成唐錦華麗優美的時代風格。代表作品是“聯珠天馬騎士紋錦”、“聯珠對孔雀紋錦”,在日本正倉院保存的“寶相花錦”。唐代織錦中最華麗的一種是新出現的暈綱錦,它用各種色彩相間排列,構成絢麗繽紛的效果。在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一件“暈綱提花錦裙”,用黃、白、綠、粉紅、茶褐五色經線織成,再於彩條地上用金黃色的細緯線織出蒂形小團花,這是考古第一次發現的“錦上添花”錦,精美異常。在同地8世紀的墓葬中,又出土了一雙雲頭錦鞋和一雙錦襪。鞋裏襯內綠、藍、淺紅三色施暈糸間,這是目前所知唐代最絢麗的一件暈糸間作品。唐代,四川仍是絲織品的重要產區,在漢代久負盛名的蜀錦,這一時期有不少珍品聞世。

遺存至今的唐代絲織品,有早期出土的“天藍地牡丹錦”、“沉香地瑞鹿團花綢”、“茶色地花樹對平綢”、“寶藍地小花瑞錦”、“銀紅地鳥含花錦”等多種。

近年出土的有“獸頭紋錦”、“聯珠鹿紋錦”、“聯珠對鴨紋錦”、“聯珠豬頭紋錦”、“聯珠天馬騎土紋錦”、“聯珠吉字對鳥紋錦”、“棋紋錦”及“花鳥紋錦”,“瑞花遍地錦”、“龜背紋錦”、“花鳥紋錦”等多種。

大量唐代精美的絲織物的出土,反映了唐代織造工藝的高度水平和精湛技藝。

唐代絲織品的圖案紋樣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其中以花鳥禽獸紋為主要的裝飾題材。鳥獸成雙,左右對稱,鳥語花香,花團錦簇,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春天氣息。按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

花卉植物紋有盛開的牡丹花、折枝花、寶相花、散點花和卷草紋,形象處理的十分飽滿生動,“花鳥紋錦”(新疆吐魯番出土),以盛開的牡丹花為中心,周圍有展翅飛翔的蜂蝶和練鵲,有迎花飛舞的鸚鵡,有寧靜的山嶽和飛蕩的祥雲,疏密有致,花鳥爭春。錦邊配上藍地花卉二方連續的裝飾帶,色彩華麗,製作精美,代表了唐錦的工藝水平和裝飾特點。

“天藍地牡丹錦”(故宮博物院收藏),此錦是琵琶錦囊的一部分。它主體紋樣是一個正麵形的8瓣牡丹花,周圍用8朵側麵的牡丹花圍繞而成。外麵一層又裝飾了一圈較大的牡丹花,花之間安排小折枝花,。構成了極其富麗飽滿的大團花圖案。在鮮豔奪目的天藍地色上,花卉用深綠、淺綠、紅、粉紫、淺黃等顏色來交錯使用,用退暈手法來處理,使作品色彩華麗,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生機盎然。

陵陽公樣這類圖案是唐錦中最為精美的一部分。主體紋樣有鴛鴦、孔雀、雞、鴨牡丹紋錦囊(唐)、羊、鹿、獅、天馬、駱駝等。紋樣成雙成對,圖案新穎奇麗,別具一格,被稱為“陵陽公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說:“竇師綸官至益州大行台,兼檢校修造。凡創瑞錦、宮綾、章彩奇麗,蜀人至今謂之陵陽公樣。太宗時,內庫瑞錦,對雉、鬥羊、翔鳳、遊麟之狀,創自師綸,至今傳之”。竇師綸是唐初派往四川主管皇室織物的官員,封爵“陵陽公”,他設計的織錦圖案,凡雞、羊、龍、風等題材都采用對稱形式,當時人們把這類花紋稱為“陵陽公樣”。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茶色地牡丹花對羊綢”(故宮收藏),主題紋樣是迎著朝霞怒放的牡丹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露水珠晶瑩閃光,美麗活潑的蝴蝶圍繞著牡丹翩翩起舞,2隻左右對稱的小羊回首互望,一幅恬靜優美的畫麵,表現了春天鳥語花香、粉蝶飛舞的欣欣向榮的景象,這正是盛唐以來工藝裝飾的特點。

此外,瑞鹿牡丹團花綢也是優秀作品,都和當時花鳥畫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聯珠團窠紋隋代的織錦,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中就曾出土過聯珠對孔雀“貴”字紋錦和聯珠獸頭錦。而唐代這類圖案的發現就更為普遍,成為唐錦的典型紋樣。以一圈聯珠組成團窠,中間安排鳥獸和花卉圖案。圖案內容有盤龍、鳳凰、麒麟、獅子、天馬、仙鶴、蓮花、忍冬和寶相花等。紋樣規整、連續、對稱,以四方連續的組織向四麵沿續。四個團窠紋之間的空隙,裝飾忍冬紋。據說聯珠紋來源於古代波斯,但從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紋樣,商代婦好墓出土的銅鏡背麵的邊飾紋樣及西晉的青瓷紋樣和隋代的織錦的聯珠紋上,均可見到它的形象,說明這種紋樣不僅是吸收了外來藝術形式而且繼承了民族傳統,兼收並蓄,別具風采。

唐代聯珠團窠紋織錦遺物,在新疆吐魯番、甘肅境內都有大量出土。代表作品有“聯珠對鳥對獅”同“字紋錦”,“聯珠對鴨紋錦”,“聯珠對天馬騎士紋錦”,“聯珠鹿紋錦”,“聯珠豬頭紋錦”,“聯珠戴勝鸞紋錦”等,尤其以鹿紋錦和豬頭、對鴨紋錦,紋樣別致,生動有趣。

此外,唐錦紋樣還有幾何紋,其中有雙勝、萬字、小散點花等。唐錦紋樣形象華美、活潑,給後世深遠影響。

唐錦色彩豔麗、明快,曾對吐魯番出土的唐錦作過色譜分析,色彩極為豐富。紅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絳紫;黃有鵝黃、菊黃、杏黃、土黃、金黃等;青有蛋青、天青、藏青、赤青(鉗色、稍微帶紅的黑色);藍有翠藍、寶藍;綠有豆綠、葉綠、果綠、墨綠以及褐、黑、白等色,多達20餘種。

2印染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利用礦物、植物染料對紡織物進行染色,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掌握了各類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藝技術,生產出五彩繽紛的紡織品。

唐代的印染工藝相當發達,主要有夾纈、蠟纈、絞纈和堿印等。

夾纈夾纈是一種直接印花法,起源並鼎盛於唐代。它是用兩塊雕鏤相同花紋的花板,將要染的素帛夾在中間,塗以防染劑,然後入染,成為色地白花效果,染成後花紋左右對稱。日本正倉院迄今還保存著唐代自我國輸入的“花樹對鹿”、“花樹對鳥”夾纈屏風。

蠟纈蠟纈即現代的蠟染。它是先將融化的蠟畫在織物上,浸染後,經過熱煮脫蠟,就顯出了花紋。蠟液浸入纖維後,有防水作用,染液不能進入,形成白花的獨特裝飾效果。蠟染的方法,在西南的苗、布依等少數民族地區,仍廣泛流行。蠟染花布圖案生動別致,不僅受到我國人民的喜愛,而且遠銷國外,頗受歡迎。日本正倉院藏有唐代“象紋蠟纈屏風”和“羊紋屏風”,紋樣十分精美。

絞纈絞纈又稱撮纈,出現在5世紀左右。方法是先將待染的織物根據需要花紋,按一定規格用線縫紮成十字形、方格形、條紋等形狀,然後染色,染好後曬幹,把線結折去。由於染液不能滲透,形成色地白花的效果。花紋邊緣產生暈染效果。另一種方法是將穀粒包紮在釘紮部分,然後入染,便產生更複雜的花紋變化。花紋疏大的,叫鹿胎纈或瑪瑙纈;細密的,叫魚子纈或龍子纈。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唐代的“絞纈裙”,由絳紫、茄紫等色組成菱形網狀圖案,精巧美觀。

凸板拓印在西漢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印花織物是用兩塊凸板套印的灰地銀白加金雲紋紗,這種工藝發展到唐代用凸板拓印的敦煌出土的團窠對禽紋絹就是這種工藝的再現。

堿印狩獵紋印花絹(唐)堿印是用堿為拔染劑在絲羅織品上印花,它是利用堿對織物的化學作用,經染後而產生不同色彩的花紋。還有用縷空紙板印成的大簇折枝兩色印花羅,是更精美的一種,這種印染品宋代叫“藥斑布”。新疆吐魯番出土的蠟纈“煙色地狩獵紋印花絹”,其中騎士搭弓射獅,駿馬奔馳,犬兔相逐,周圍點綴飛鳥花卉,表現了一派生動緊張的狩獵場麵,技藝精湛。

3刺繡

作為絲織品的加工,刺繡在唐代有了飛躍的發展。白居易的《秦中吟》一詩中寫道:“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蘇鶚的《杜陽雜編》記載:“唐同昌公主出嫁時,有神絲繡被,上繡三千鴛鴦,並間以雜花異草,其精巧華麗無比”。唐玄宗時,為楊貴妃一人進行服飾刺繡的繡工就達700餘人。

唐代的刺繡除了作為服飾用品,還用於繡作佛經或佛像。《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能於尺絹上繡潔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毫發”。隨著刺繡範圍和題材的擴大,又發展了很多新針法,有直針、纏針、齊針、套針、平金等新技術,大大豐富了刺繡的表現力。

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在佛像臉部,能表現顏色暈染的效果。敦煌發現的“釋迦說法圖”和日本的勸修寺的“釋迦說法圖”,都是用切針(辮繡)繡輪廓線,而以短套針繡肉體,表現暈染效果。

服裝工藝

隋唐處於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反映在衣冠服飾上,十分華麗豐美。這一時期男子服飾主要襆頭、紗帽和圓領袍衫,女子服飾主要有衫襦襖裙。

男服

襆頭,它本是一條頭巾,是由漢代的頭、幅巾等演變而來。襆頭和幅巾的區別,主要是在角上。經改製後的巾帛,四角皆成帶狀,裹頭時兩個中角朝前係住發髻,其餘兩個巾角在腦後係一結,多餘部分自然垂下。頭巾的質地一般用輕薄柔軟的黑色紗、羅製成,所以後麵垂著的巾角也是軟的,稱“軟腳襆頭”。以後將軟腳中加銅、鐵絲撐起來,就成為“硬腳襆頭”。硬腳後來又做出不同形狀、翹成不同的角度,而產生了“翹腳襆頭”、“展腳襆頭”等多種名目。

除襆頭外,還有紗帽,在一般知識分子中間廣泛流行。紗帽樣式,全由個人所好而定,惟以新奇為尚。

隋唐時期,男子服裝的主要形式,是圓領袍衫。袍服的樣式,一般是小圓領、窄袖、袍長至膝下。唐代袍服的紋樣,一般以暗花為多,腳上穿長靴。女服

唐代女裝主要由衫、裙和披帛三件組成。衫襦是一種短衣,衣衫的下擺裹在裙腰裏麵,裙長曳地,肩上再披著長圍巾一樣的披帛。

唐代女服的領子,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圓領、方領、斜領和雞心領等。盛唐後,還流行一種袒領,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的思想開放。

唐代前期,中原一帶的婦女還喜歡穿胡服,通常是翻領窄袖上衣,條紋小口褲和透空軟錦鞋(也有穿線鞋)帶一頂卷沿胡帽。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樣式也隨之變化,比較典型的是衣衫加寬,袖子放大。到了中晚唐,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超過四尺,傳世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所描繪的貴族婦女及南唐二陵出土的陶塑婦女,均是這種服裝,是這時期的典型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