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婦女的下裳,主要是長裙,隨著社會風尚的不斷演變和生產技術的提高,裙子的式樣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不論是質料、色彩、式樣、裝飾都遠遠超過了前代。《舊唐書·五行誌》記載:“中宗女安樂公主有尚方織成毛裙,合百鳥毛,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並見裙中”。《朝野僉載》也稱“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以後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滿穀,掃地無遺,至於網羅殺獲無數”。一般百姓雖穿不起這種昂貴的百鳥毛裙,則以顏色和式樣取勝,這就是石榴裙的流行。從文獻記載來看,應是一種鮮豔的紅裙。另外從閻立本的《步輦圖》,張萱的《搗練圖》,周防的《簪花仕女圖》一直到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繪畫來看,可以間接看出300年裙子的沿革和變化。
關於披帛,是用輕薄的紗、羅或絹裁成長條,一般長度在2米以上,繞纏在兩臂間,走起路來,隨著手臂的擺動而飄舞,非常美觀。傳世繪畫作品“搗練圖”,“宮樂圖”等繪畫中女子肩上均有披帛、陶俑、唐三彩、墓室壁畫、石刻畫反映的披帛形式,也大致如此。另外還經常在披帛上加彩畫,更增加了它的裝飾性。
官服
隋唐時期男子服裝的主要形式,是圓領袍衫。傳統的冠冕衣服,隻在隆重場合,如祭祀天地宗廟時偶而用之,其他還是以襆頭袍衫為尚。
隋文帝時的服飾,據《隋書·禮儀誌》記載:“百官常服,用於匹庶,皆著黃袍,去入殿省”。從唐朝開始,黃袍被當作封建帝王的禦用服飾,“黃袍加身”,就意味登了帝位,一直沿續到清朝滅亡才止。
唐代官員的袍衫,主要是以顏色來區別等級。據《舊唐書·輿服誌》記載:貞觀四年(630),定三品以上官員紫色,五品以上緋色,六品七品服綠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公元674年規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韭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石帶。庶民銅鐵帶。大畫家閻立本繪的“步輦圖”,繪吐蕃丞相祿東讚進見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畫中漢族男子(包括太宗)都著襆頭袍衫,隻以顏色為別,可證明上述記載的真實性。
唐代袍服的紋樣,一般以暗花為多,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泥頭木身官俑,穿的就是這種服裝。武則天當朝,又頒賜了一種新的服裝,名叫“繡袍”。所謂繡袍,就是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員袍上,繡上各種不同的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獸,這種以禽獸紋樣分別代表文武官員品級的做法,為明清的補子打下了基礎。
腰帶,漢代在革帶上裝豪華的帶鉤,卻沒有一定的製度。唐代的革帶不用帶鉤而用帶扣係結,另在帶身上裝帶。帶是一種方形的飾片,依官僚品階的不同,分別用玉、金、犀、銀、銅、鐵等質料製作,使腰帶也成為區別官階的一項標誌。另外,隋代開始出現的“品色衣”至唐代形成製度,成為此後我國官服製度上的一大特色。
金屬工藝
金銀器
金銀均屬貴重金屬,在自然界儲量很少,而且具有耐酸、耐堿、防腐蝕、有光澤、展伸性大等優點,故為曆代統治階級所壟斷。
隋代,西安郊外李靜訓墓出土的一串金項練,用28顆鑲嵌珠寶的金珠串成,在工藝上達到了極高水平。同墓出土的還有鑲嵌珠寶的金手鐲、高足金杯,頭飾金花及各種銀製日用品,雕琢精細,技藝高超,反映了隋代金銀細工的高水平。
唐代,由於統治階級崇金風尚很濃,各種日用器皿多用金銀製成。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發現一盛唐時期窖藏文物1000餘件,其中金銀器多達270件,而且多是精工之作。1987年在陝西扶鳳縣法門寺地宮裏出土了180件唐代的金銀器,從器型到作工均比何家村那批更勝一籌,是唐代金銀器又一重大發現。
唐代金銀器中,有碗、盤、碟、杯、壺、盒、罐、燈、首飾、寶塔等。器型大量吸收瓷器的造型而加以發展,如蓮花形碗和花式盤、碟之類,造型端莊大方而又精巧生動。壺則有方圓兩種造型,壺蓋出現了子母扣,接觸嚴密。成形以鈑金和澆鑄為主,工藝加工先進,普遍使用了切削、拋光、焊接、鉚、鍍等工藝,技巧嫻熟,是我國機械史上的創造發明。
金銀器上滿飾精巧流利的花紋,勞動人民把傳統的龍、鳳、虎、龜、人物和新出現的寶相花、折枝花、纏枝花、鸞鳥、鸚鵡等紋樣巧妙的穿插組合,用忍冬紋作邊飾圖案,形成活潑清新,鳥語花香的唐代新風格。
唐代金銀器紋飾紋樣的加工多采用鏨花技法,主紋突出,形成浮雕效果,周圍空地滿飾珍珠紋。另一種方法是掐絲鑲嵌寶石,金碧輝煌,燦爛奪目。代表作是“蓮花形鏨花金碗”,碗作一朵盛開的蓮花,用鏨花手法,在碗身上裝飾忍冬紋的桃形開光圖案,上層是各種飛禽走獸,下層是寶相花圖案,整件作品中有靜,精美華麗,金碧輝煌。“八棱人物金杯”也是一件佳作。
唐代銀器的製作多將主紋鎏金,紋飾不多,地子光素,別具簡潔雅致之趣。代表作是“舞馬銜杯鎏金銀壺”,仿皮囊式的提梁壺,腹部兩麵各鏨一浮雕舞馬,馬周身鎏金,頸係綬帶,嘴銜一酒杯,搖首揚尾作舞蹈狀,再現了為唐玄宗祝壽時的壯觀場麵。“銀鏨花香熏球”,是唐代銀器中另一件優秀作品,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爐體作圓球形,分上下兩部分,通體用鏨花鏤空技法作出各種花鳥紋樣。球體中間有一個萬向支架和焚香杯,利用力學原理,裝置同心圓機環和活軸起著機械平衡的作用,由於重心在球體底部,不論球身如何轉動,裏邊焚香杯口永遠向上,非常科學和實用,充分體現了唐代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和手工業藝人的高超技藝。此外還有鎏金“龜負論語玉燭”(江蘇出土),都是首次發現。
唐代貴族婦女,講究發髻式樣和首飾,西安韓森寨雷氏墓出土的一件金花飾,外層由八朵小花組成菱形,中間突起的一組花中站立一小鳥,花間用極細的金絲繞結,嵌翠玉小片,小巧玲瓏,是唐代花絲首飾的優秀之作。
銅鏡工藝
銅鏡的製作,發展到唐朝,出現第二次高潮。唐代金屬工藝中,銅鏡是著名的產品,它的造型、裝飾、鑄造工藝都獨具一格,在中國青銅鑄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鏡的製作工藝精巧,紋飾富麗多彩,鏡麵光潔平滑,微向外凸,可以照全人麵。鏡身厚,青銅合金中錫鉛比例增加,一般銅占70%,錫25%,鉛5%,因此,鏡子顏色潔白如銀。銅液流動性能好,鑄出的花紋飽滿清晰。唐鏡的鑄造中心在江蘇揚州,那裏特製的方丈鏡直徑達二尺左右,小的鏡子如銀元大小,便於攜帶。盛唐時期,農曆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定為“千秋節”,有皇帝向群臣賜鏡的習俗,百官也以銅鏡作為禮品互相贈送。
1品種、造型
唐鏡的品種豐富多彩,除傳統的照麵鏡外,又有方丈鏡、禮品鏡、道具鏡(跳舞的道具)、透光鏡(魔鏡)。造型則突破了傳統圓形,又出現了菱花鏡、葵花鏡、四方委角鏡和帶柄手鏡。
2裝飾圖案
唐鏡的紋樣內容,取材十分廣泛,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大體分以下幾大類:
海獸葡萄紋海獸葡萄紋鏡圖案構思巧妙,由海獸和葡萄蔓枝構成主體紋樣,一般是在鏡背葡萄紋,各種姿式的海獸攀援葡萄枝蔓。柔長的枝條,舒展的花葉,碩果累累的葡萄和生動活潑的瑞獸構成一幅精巧和諧的畫麵。
珍禽奇獸花鳥紋其中有雙鸞銜綬紋(鸞鳳嘴裏各銜一綬帶,表示長壽之意)、孔雀、仙鶴、喜鵲、鴛鴦、鸚鵡、蜂蝶、獅子、麒麟、天馬、龍、魚、牡丹、蓮花等,把它們有機的聯係起來,組成連理枝、比翼鳥、並蒂荷花的圖案,比喻夫妻恩愛和美之意。這一部分紋樣是唐鏡圖案中表現最生動、最富自然情趣,是我國圓形適合圖案的典範。
寶相花圖案這種紋樣從唐代到明代廣泛應用,花型基本上是由牡丹和蓮花演變而來,但已程式化了。寶相花在唐鏡中表現的富麗堂皇,豐滿工整。其中包括寫生大串枝寶相花,規矩寶相花和交枝寶相花等。
4神話故事和社會生活題材
此類題材內容廣泛,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曆史傳說和社會生活等許多內容。最常見的題材有嫦娥奔月,真子飛霜,伯牙彈琴,仙人乘龍,飛仙,騎士打馬球和狩獵紋等。
3圖案構成
唐鏡的裝飾紋樣豐富多彩,在紋樣的組織結構上打破了戰國的三區裝飾和秦漢以來以鈕為中心的同心圓的層層布局,根據紋樣內容多采取以下幾種形式:
單獨常見一條龍布滿鏡麵,簡潔大方。一龍昂首飛騰盤繞雲紋之中,張牙舞爪,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一種騰雲駕霧之勢,氣勢磅礴。
散點多安排寶相花圖案,組成6簇或8簇,或以小朵花、折枝花穿插安排,花鳥走獸相間,畫麵舒展明朗。
對稱大部分是雙鳳對稱,口銜綬帶,張翅翹尾作舞蹈狀。此外還有對羊、對鵲、對孔雀等,在紋樣的細部中求變化。
旋轉多安排打馬球、狩獵紋,飛翔的鸞鳳、仙人等紋樣。畫麵呈追逐旋轉之狀。《狩獵紋鏡》,中間一圓鈕,主題紋飾是獵手騎馬射獵,四獵手騎在飛奔的駿馬上手持長矛或搭弓射箭,在追逐奔跑的野獸、小鹿、兔子、野豬和猴子。在圓鈕的四周,配置了山峰和樹木,展現了在山林打獵的情景。空間點綴蜂蝶禽鳥,更增加了畫麵的情趣。所有的人物、動物、禽鳥都順一方向旋轉,非常生動有趣。
放射大多安排折枝花,由鏡鈕向外作放射狀,新穎別致。
滿花這一類構圖大部分是表現高浮雕的海獸葡萄紋和螺鈿的寶相花紋,紋飾布滿鏡身,繁而不亂,非常華麗精美。
4工藝技法
唐代銅鏡不僅以題材新穎,裝飾華美著稱,在製作技法上也有很多創新,除了傳統的鑄造外,還出現了金銀平脫和螺鈿鑲嵌等多種加工技法。
金銀平脫
把金、銀壓成很薄的金箔、銀箔,剪刻成各種圖案紋樣,細部的地方刻出花紋,然後用漆粘在鏡背上,其上再髹漆數層,然後細加研磨,使金、銀花紋顯露出來。這是漆工和金銀平脫結合在一起的工藝。優秀作品是“金銀平脫羽人花鳥鏡”,紋樣有羽人、飛鳳和各種禽鳥花卉,翩翩起舞,作品精致優美。
金銀平脫羽人花鳥紋銅鏡(唐)螺鈿鑲嵌用貝殼作成各種花鳥和人物、動物形象鑲嵌在鏡子背麵,色彩明快,主題突出,達到很豐富的藝術效果。代表作品“螺鈿人物花鳥鏡”,在一個有限的空間內,安排了眾多的內容,在鏡鈕的上方是一株枝葉茂盛的花樹,樹梢一輪明月,樹下靜蹲一兔,樹兩側各一展翅欲舞的鸚鵡,兩個文人分坐兩側,一人撫琴,一人手持酒盅,背後立一女侍雙手捧盒,鏡鈕的下部是一仙鶴漫步,幾塊山石和水池,池內和池邊均有嬉戲的鸚鵡,畫麵的空間,點綴小草,花瓣漫天飄飛,構圖滿而不塞,疏密有致,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表現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安逸生活,整個畫麵充滿了詩情畫意,是唐螺鈿鏡中的優秀作品。此外,還有生動矯健的“雲龍鏡”,富麗堂皇的“寶相花鏡”。
5藝術風格
唐鏡擺脫了秦漢以來古樸、莊重的特點,而出現了健康活潑、流暢華美的唐代新風格。
唐王朝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當時中外交往異常頻繁。絲綢之路上各國商旅往來不絕,而唐朝銅鏡不僅在國內已成為日用品,被統治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普遍喜愛而廣泛使用,同時也是國際交往的禮品和商品之一,通過絲綢之路不斷運往國外收藏最多的以日本最為著名。日本在唐時受到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許多方麵的深刻影響。當時許多唐鏡通過海路運到日本,如聞名於世的海獸葡萄鏡,日本就存有多麵。朝鮮、蒙古、前蘇聯、伊朗等國也出土了多麵唐鏡,促進了唐朝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
6青銅器
西安博物館陳列的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銘文銅鍾重6000多公斤,裝飾有龍鳳、飛天、舞獅、翔鶴、雲紋、寶相花等圖案。鑄造不夠精細,具有粗獷剛勁的風格,是漢代以來罕見的大件青銅鑄鍾。
青銅佛像在河南峽縣,浙江金華萬佛塔,江蘇虎丘塔等處唐代遺址中,均發現有鎏金佛像和雙人頭鳥身的“共命鳥”。
漆器工藝
隋代漆器,遺留至今的實物不多。有關文獻記載一些隋代漆器概況,《漆書》引“南誌”上一段話說:“隋煬帝曾於流杯殿上作九曲漆渠,和宮人們作曲水流觴之飲”。
唐代漆器,品種繁多,技藝精湛。多製作鏡、瓶、盤、碗、琴等生活器皿以及箱、床等家具。漆器的裝飾方法更加多樣化了,其中以金銀平脫、描金、螺鈿和雕漆成就突出。
金銀平脫
將金銀壓成金箔、銀箔,製成人物、花鳥紋,在木器上塗漆粘合,再在上麵加塗與底色相同的漆二三層,待幹後磨去金、銀花紋上麵漆層,使花紋全部顯見。無花紋處與花紋平滑一致,堅固耐用。多用於銅鏡、家具、樂器的加工,技藝精湛。唐代的金銀平脫工藝極為盛行。《酉陽雜俎》記載:“唐玄宗楊貴妃賜安祿山器物中有“金銀平脫胡板飯魁”、“金銀平脫餛飩盤”,“金平脫妝具玉盒”,“金平脫犀頭湯”等物。安祿山所獻貢品有銀平脫胡瓶床子之類。由於這種工藝費工費料,價格昂貴,到唐肅宗、代宗時曾先後下令嚴加禁造。日本正倉院藏有“金銀平脫古琴”,“金銀平脫八角鏡”,“銀平脫墨鬥”等。
螺鈿
螺鈿工藝在唐代得到很大發展,鈿片光潔瑩潤,鑲嵌在深色的漆器上,光彩奪目。在日本正倉院,還保存有我國唐代的螺鈿家具多種,其中有“螺鈿紫檀棋桌”,樂器有“螺鈿紫檀阮鹹”等,製作十分精美。
雕漆
唐代的漆工藝中,雕漆是新創造的,明代黃大成的《髹飾錄》中記載:“唐製多印板刻平,錦朱色,雕法古拙可賞,複有陷地黃錦者”。但目前尚未發現實物。
保存在日本唐昭提寺中的唐朝名僧鑒真大師的“夾糸寧造像”,是唐時中日僧人的合作傑作,極為可貴。這在我國漆器工藝史上,在中日友好關係史和文化交流中,均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