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宋元(遼金)工藝美術(1 / 3)

六、宋元(遼金)工藝美術

陶瓷工藝

宋元時期,特別是宋代,由於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繁榮,對文化和藝術的重視,使陶瓷工藝在唐代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宋代工藝美術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品種,名窯遍布全國南北各地,生產規模擴大,呈現出百花爭豔的繁榮局麵。製瓷工藝、釉色、造型和裝飾等方麵均有豐富多彩的發展,出現了很多藝術水平高度完美的作品,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光輝的一頁。

宋代的陶瓷產地,著名的有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即所謂五大名窯以及越窯係、青白瓷係、定窯係、耀州窯係、鈞窯係、磁州窯係等六大窯係,此外還有建窯、吉州窯等專燒黑釉的瓷窯。官窯的稱謂始於宋代,在宋代官窯是指由朝廷直接經營管理的瓷窯,而實際上,民窯中技藝精絕者也大都被朝廷指定燒製貢瓷、汝窯、哥窯、鈞窯、定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等均是如此。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朝廷也十分重視對外貿易,在貿易往來中,瓷器一直是出口的大宗商品,精美的宋元瓷器成為中國在世界各國人民心目中的象征,稱頌中國為瓷器之國。

宋代,中原地區和南方的製瓷成就對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影響很大,北方遼、金統治地區在學習和吸取漢族工匠先進製瓷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本民族生活習慣,創造出帶有民族和地區風格的陶瓷工藝品。元代陶瓷工藝出現新的格局,由於戰爭的破壞,北方各著名瓷窯除鈞窯外大多被迫停產,大量有技藝的匠師逃亡到南方,南方景德鎮在元代成為規模最大的製瓷中心。景德鎮窯成為新的官窯,在元代以及日後的明清各朝專燒供朝廷使用的貢瓷。元代陶瓷工藝的成就是創造成功青花和釉裏紅等釉下彩瓷器,從而改變了宋代以青瓷為主的刻花、劃花、剔花和印花等裝飾工藝,開創了在白瓷上彩繪的製瓷工藝新紀元。

宋代青瓷

宋代遍布於南北各地的名窯中,青瓷的燒造占有絕對的優勢,不僅在南方大量燒製,在北方也得到普及,出現了汝窯、耀州窯、鈞窯等許多燒製青瓷的名窯。反映出人們、尤其是社會上層普遍對青瓷的迷戀和偏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古以來對玉的崇尚和追求,早在唐代的陸羽在比較邢窯的白瓷和越窯的青瓷時就稱道:“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可見,人們喜歡青瓷的似玉以及它更適宜於品茶,這種時尚在宋代表現得更充分。

越窯對南北各窯青瓷的發展影響很大,在北宋初年,建都於汴京(今開封)的北宋政權與南方吳越王朝有28年交叉並存的曆史,吳越王朝在進貢中原的物品中有大量的越窯瓷器,為了增強貢瓷的華貴氣氛,多采用刻花、劃花、堆塑和浮雕等手法美化器物,這些對宋代北方各窯青瓷的裝飾風格有直接的影響,隨著北方各青瓷名窯的崛起以及南方景德鎮窯、龍泉窯的盛燒,唐代盛名一時的越窯逐漸淡出了曆史舞台。

汝窯汝窯始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臨汝縣,因古稱汝州而得名。汝窯真正的盛燒應在朝廷棄定窯改用汝器之後的四五十年間,其全盛時期為宋徽宗執政時期,後隨北宋的複亡而消沉。南宋葉真的《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故都時,定窯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王室認為“定器有芒不堪用”而改用汝器,實際上對青瓷的偏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宋代各窯中,汝窯列各窯之首,在汝窯的工藝中,最為人稱道的是其釉色,其呈現出天空中淡淡的青色,就如雨過天晴般的明朗,被譽為天青釉,這種天青釉色的燒成一方麵要求胎和釉中含鐵量恰當,燒成時的還原焰火候控製適度;另一方麵與釉料中含有瑪瑙成份有很大關係,在汝窯窯址附近發現有瑪瑙礦石,瑪瑙的成份是氧化矽,是瓷釉中重要的組成。天青釉的幽雅、純正給人富有理性的美感,與宋代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追求相一致。

汝窯瓷器製作極為工整,裏外施釉,釉水勻淨,造型極富理性,尤其注意轉折細節的處理,由於對釉色和造型的重視而極少裝飾紋樣,有的僅為二至三條弦紋作裝飾。為使器物外觀完整,燒時選用極細的“芝麻釘”支撐住足部滿釉支燒。汝窯瓷器的造型以文房用的筆洗最有特色,其他有弦紋爐、瓶、瓷枕和盤碗等。由於汝窯器盛燒時間短又主要燒製宮廷禦用瓷器,遺留下來的實物甚少。汝窯瓷器中,有一件天青釉如意形瓷枕,不僅天青釉色極為典型,也是目前傳世汝窯器中器形最大的一件,現存於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官窯宋代官窯,南北宋均有燒製,對北宋和南宋的官窯又有“北官”和“南官”的稱謂。北官窯址設於汴京(今開封),開始於“大觀”、“政和”年間,由於曆史上的開封正處於黃泛區內,其城址在今開封地下六至八米深處,所以北宋官窯的確切窯址尚未確定;南官窯址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先於鳳凰山下設修內司窯,後立新窯於郊壇下,今窯址已修複並對外開放。

宋代官窯的釉色主要為粉青和月白,以粉青為上,色調淡雅含蓄。官窯瓷器最主要的特點是,部分器物通體釉麵布滿裂紋,細小的裂紋形成特殊的視覺效果,通常稱之為“開片”,裂紋的大小有別,形成的顏色也不一樣,這種裂紋隻產生在釉和胎的接觸麵,釉的表麵觸摸不到。官窯的“開片”紋形成不同特征的紋理,其中大而直的,好似冬天江河中的冰裂千變萬化,被譽為“冰裂紋”,又有些呈曲線分叉的,稱“蟹爪紋”。官窯瓷器另一個特點是胎體中含鐵量過高,致使燒成的器物多為深褐色和深紫色黑胎,又因其足底不掛釉,露出黑胎而稱作“鐵足”,其口沿部則因釉的流動而掛釉極薄,隱約透出帶有紫色的胎骨,被稱作“紫口”,“紫口鐵足”成為鑒定宋代官窯的一個依據,也使青瓷的釉色美得到充分的體現。

宋時由於金石學的誕生,另外,商周青銅器的頻繁出土引起了對古代曆史的研究,使宋瓷出現了許多仿古的造型,官窯更是首當其衝,大量燒製爐、鬲、觚、觶等禮儀雅器,其中最典型的是弦紋瓶和貫耳瓶,這些仿古瓷器製作極為精細、規整,造型古樸、典雅。其他器形為洗、碗、瓶等。

哥窯浙江省龍泉縣是南宋青瓷的著名產地,被列入名窯的有哥窯和龍泉窯,最早的記載是明代嘉靖五年(1566)刻印的《七修類稿續編》一書,內有:“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章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深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哥窯瓷器與南宋官窯器在裝飾藝術特點上極為相似。哥窯胎土與官窯相仿,因含鐵量高燒成深褐色和深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米黃、墨綠等深淺不一,其中以粉青最佳,燒成後的器物也具有紫口鐵足的特征。哥窯中也有不少通體出現裂紋而以開片著稱,除有呈現與官窯開片相似的冰裂紋和蟹爪紋外,有些開片的紋路縱橫交錯,形成極細的細眼稱“魚子紋”,另有紋片細碎的斷紋稱“百圾碎”,此外哥窯的“開片”在同一件器物上裂紋有粗細之分,呈現出深淺層次的兩種顏色,較粗疏的紋片呈黑色,較細密的呈黃色,這一特征被譽為“金絲鐵線”,這是哥窯產品區別官窯產品的主要特征。“開片”的出現,本來是工藝上的缺陷,是因為胎坯和釉料在受熱冷卻時因膨漲係數不同而產生的,一般情況下胎和釉的膨脹係數一致或相差不大,釉麵不合有裂紋,燒成後胎和釉成渾然一體的效果,但當胎的膨脹係數比釉的膨脹係數小到一定程度時,釉和胎的接觸麵就會在燒成後的冷卻過程中形成裂紋,宋代的匠師們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燒成過程中的弊端,掌握了燒製和冷卻速度對裂紋形成的規律,使器物平添了一份生機和自然的美感,因為這種自然形成的裂紋,在藝術上有別於人們刻意描繪的紋飾,有一種偶得的天然的意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與宋人崇尚理性、追求質樸、高雅的審美情趣相吻合。

哥窯瓷器的器型除日常用品碗、盤、洗外,也有各式仿古器,如爐、尊等,造型多挺拔莊重、釉層豐厚,給人以精練,穩重的觀賞效果。

鈞窯鈞窯的窯址在河南省禹縣神鎮,禹縣北宋時稱陽翟縣,金時更名為鈞州,鈞窯之各由此而來,鼎盛時期為北宋徽宗時期,至金元後繼續盛燒。

鈞窯瓷器的主要特點是釉色在天青色基礎上出現變化,具有絢麗多彩的色彩效果。在唐代,花釉瓷器已突破一件瓷器隻有一種色彩的傳統特征,但唐代的花釉僅僅局限於黑胎器物上,宋代不僅將這種技藝應用到青瓷工藝之中,而且出現前所未有的效果,其中最突出者屬鈞瓷。

鈞窯瓷器釉色的基調本是濃淡不一,幽雅的天青色,所以鈞瓷仍屬青瓷,青瓷釉色中的呈色劑主要是鐵,也許是偶然含有銅的釉料在一定溫度下使天青色呈現出與銅紅交熾在一起的繽紛色彩,由於銅的成份不同又形成被譽為“海棠紅”和“玫瑰紫”等不同的傾向,給人以變幻無窮的色彩聯想。有如雨過天晴後天空中的彩虹一樣絢麗燦爛,有人借用唐代詩句“夕陽紫翠忽成嵐”來形容它。這是又一例宋代匠師利用工藝上的偶得,因勢利導地發展出一種獨具審美價值的製瓷工藝,這種別出心裁的創造力是鈞匠師們對製瓷工藝的重大貢獻,鈞窯的這種工藝被稱為“窯變”。以傳世的宋代鈞窯實物上可以看出,匠師們對燒成色彩把握的熟練程度,許多鈞窯器如洗、尊、花盆等,在其口緣內側的釉色含銅少,主要呈天青色隻有少量泛紅呈玫瑰紫色;而器外側的釉麵則含銅多出現海棠紅和玫瑰紫交融在一起的效果。

鈞窯瓷器的釉麵效果還有一個特點,是其瓷釉常常出現一種與色地不同的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它的形態極像蚯蚓在泥土中遊動的形狀,人後戲稱為“蚯蚓走泥紋”。其形成的原因與鈞瓷的燒製工藝有關,為避免瓷坯在高溫燒造時破裂和變形,先低溫燒製一次,但低溫燒製時會出現一些細小裂紋,在掛釉高溫燒製時,使溫度較低的部分釉質流入和填補裂紋造成的空隙,就形,成了這種似蚯蚓走泥的紋路,這不僅使我們欣賞到一種特殊的紋理美,也給我們在鑒定宋代鈞窯器物時提供了一條線索。

鈞窯在北宋以後,北方的金、元時代繼續發展,生產範圍從河南擴大到河北、山西等地形或鈞窯瓷係,但藝術上不如宋代精美。北宋時鈞窯器型多為花盆、洗、爐、瓶、尊等,最有特色的是花盆,造型變化多樣,有圓形、鼓形、海棠花形多種,具有獨特的風格。

景德鎮窯江西景德鎮窯是我國著名的產瓷地區,自唐代開始燒造青瓷,至宋代已成為獨具特色且規模很大的名窯。

宋代景德鎮窯最突出的成就是創燒成功著名的“青白瓷”,這種“青白瓷”呈一種透明的淡青色,釉色青中有白,青白相間故而得名。青白瓷的燒成:一是因為景德鎮地區瓷土不僅存量豐富,而且質量極好,用這種瓷土燒成的瓷器白度極高;二是景德鎮窯施釉很薄,透明的釉色能透出潔白的胎色。

景德鎮窯還有一個特點,即釉質的流動性大,一般瓷器的釉是用風化比較淺的瓷石配以適量的釉灰製成的,釉灰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而景德鎮窯的釉料中碳酸鈣含量較高,致使釉的流動性大,這一特點使青白瓷又常被稱為“隱青”瓷和“影青”瓷。稱“隱青”是因為釉的流動性大,使刻紋和器形轉折處由於積釉較厚而呈色較深,而無紋飾的部分釉薄而呈色較淺,又因紋樣疏密,轉折的不同使釉色產生微妙的虛實變化,這種含蓄的忽隱忽現的釉色變化,被稱為“隱青”。稱“影青”則是因為釉的流動性大,使得器物表麵平滑透亮、光照見影而得名。

景德鎮窯的裝飾風格在北宋早期大多光素無紋,中期以後,人們為追求釉色忽隱忽現的“隱青”效果,使刻花和劃花在器物上大量出現,劃花是用專門的篦狀工具在坯體上進行刻劃而成,經常被用來描繪雲氣、水波以及花草的葉脈。除刻花和劃花外,還有印花工藝,北宋晚期因需求而產量大增,使印花技術被廣泛應用。景德鎮窯的裝飾紋樣非常豐富,以花草、人物、動物、水波、雲氣等為主,其中人物題材主要是嬰戲;花草題材以牡丹、蓮花、芙蓉、菊花居多;動物紋樣主要是飛鳳、蘆雁、鴛鴦等。器形主要有壺、碗、盤、盞托、梅瓶等,其中碗是常見的器形,北宋時期隨著人們審美時尚的變化,逐步形成一種“鼓腹高足碗”,這種碗圈足小而高,器壁薄,器底則厚,口沿微白外撇,時代特征非常明顯;另一種專做飲茶用的碗也很有特色,其圈足小,器壁斜而高,外觀挺拔秀麗,用這種碗喝茶不易留滓,這與宋時既飲茶汁又吃茶末的飲茶習慣有關。

景德鎮窯的青白瓷極受人們的喜愛,隨著技術和經驗的不斷提高和成熟,使用青白瓷成為一時風氣,浙江、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廣為仿製,最終在長江以南地區形成龐大的青白瓷係,以出土看,產品不僅廣銷長江流域,更涉及全國十九個省區,而且還大量出口海外,主要為日本、朝鮮、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

龍泉窯龍泉窯窯址在浙江省龍泉縣,在介紹哥窯時已談到龍泉窯,依明代史籍記載,龍泉窯即當時兄弟二窯中之弟窯,哥窯燒瓷以黑胎、開片著稱;弟窯瓷器則以胎白、釉色取勝。

現據考證,龍泉窯創燒於北宋,它是在越窯、甌窯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北宋早期龍泉窯胎體粗厚、釉色青淡、釉層較薄,尚無日後成為名窯時的特征,北宋中期以後,隨著越窯、甌窯的衰落,龍泉窯得到迅速的發展,而龍泉窯真正盛燒並成為名窯的時間是在南宋遷都臨安(今杭州)以後,由於南宋官窯產量不能滿足朝廷用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龍泉窯供瓷同時南宋政權非常重視對外貿易,外銷量激增,這些因素促使龍泉窯進入自己的鼎盛時期。

鼎盛期的龍泉窯瓷器最大特點是胎薄釉厚,最為人稱道的是它的釉色和釉質,其創燒成功的粉青、梅子青釉,是曆代青瓷所追求的類玉效果的最高體現,如果與宋代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釉相比,唐人所稱“類玉”、“類冰”的越窯青瓷就隻能說是一種比喻和讚美。南宋龍泉匠師後所創造的釉質使青瓷真正達到了猶如碧玉一樣的效果,成為我國古代青瓷無與倫比的典範。

龍泉窯瓷器的釉色之所以有這樣高的成就與其在南宋時開始采用石灰堿釉有關,這在青瓷燒造史上是一個創造性的進步,這種釉在高溫下非常粘稠,不易流動,使器表能掛住厚釉,南宋龍泉窯青瓷的釉層比普遍青瓷厚達一倍以上,釉厚使釉的濃度也大為增強,致使釉色具有深厚的質感,這是一般薄釉器無法達到的。另外,龍泉窯瓷器釉層中含有大量密集的氣泡,使照到釉層上的光線產生強烈的折射,釉層表麵呈現出玉一般含蓄而柔和的霧光,龍泉窯中的粉青釉正是以這種柔和淡雅的效果博得世人的讚美。龍泉窯青瓷中的梅子青釉則更上一層樓,這種釉色是通過燒成溫度的嚴格控製,以及進一步增厚釉層,使釉質呈色柔嫩,像梅子一樣滴翠清沏,由於這種梅子青釉在燒製時極難控製,致使燒成的器物很少,凡成功者皆視為珍品。

龍泉窯的器形多種多樣,有各類盆、盤、碗、爐、盞、壺、瓶等。造型規整、線條圓潤柔和、圈足寬闊而矮,具有穩重感。在裝飾上早期普遍刻花和劃花,紋樣有波浪、雲紋、焦葉、嬰戲等。到南宋中期,為突出釉色的美感一般通體不施裝飾,但能充分注意到瓷釉在燒成過程中轉折和棱角部位形成的不同厚度,如在器物突出的棱線部位,由於不易掛釉使釉層較薄,隱約透出胎骨,使胎骨時隱時現,製瓷匠師們抓住這一效果並有意追求,使整器顏色深線變化不一,器物造型結構即清楚又含蓄,不時隱露胎骨和棱線,這一特點被譽為“出筋”。龍泉窯的造型和裝飾工藝中還常常使用堆貼和浮雕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