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宋元(遼金)工藝美術(2 / 3)

耀州窯耀州窯窯址在陝西省銅官縣(今銅川)黃堡鎮,宋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耀州窯創建於唐,由於瓷土原料豐富而得天獨厚,唐代燒製品種較雜,入宋後專燒青瓷發展迅速,北宋中期以後成為我國北方獨具地方特色的名窯。

耀州窯以宋代其他青瓷名窯追求釉色的精美,崇尚平淡無飾的裝飾風格不同,而足以其粗放的裝飾風格和豐富的裝飾紋樣,顯示了與眾不同的北方民窯特征。早期,耀州窯瓷器受越窯影響較大,處在學習、模仿越窯的不成熟階段,中期以後,製瓷匠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特點開創了耀州窯青瓷刻花、劃花、印花和剔花裝飾新風貌,尤其是印花和剔花更使耀州窯瓷器獨具特色。耀州窯屬於厚胎器物,隨著瓷胎的增厚,其刻花裝飾改以剔花工藝技術,即深刻的手法,製作時先沿紋飾的輪廓線垂直刻下,進刀較深,在深刻的同時,紋飾以外按一定的坡度近深遠淺地剔去適當胎體以形成淺浮雕效果。這種剔花裝飾施釉後,由於紋樣周圍的凹處積釉厚而色澤濃使紋樣層次更為清楚,色彩反差顯著增強,大大增強了裝飾效果,不少作品在剔花基礎上,再施以劃花,如在魚紋的周圍,施加波浪式的篦紋,不僅使主紋的形象更加生動,而且其線條規則劃一,極富裝飾趣味。與剔花同時,印花裝飾也廣泛使用,印模的風格也較粗壯、渾厚,在裝飾風格上與剔花器物表現出相同的地域特征,隨著產量的增大,印花裝飾成為主要裝飾手法,紋樣多印在碗、盤、洗等器物的內壁,印花布局嚴謹,講究對稱,一些較精致的作品,往往有三四層重疊花紋,效果豐滿。

耀州窯的器型以盤、碗最有特色,此外瓶、罐、壺、盆、爐、缽無不具備。裝飾紋樣有牡丹、菊花、荷花、忍冬、嬰戲、飛鳳、翔鶴、魚、鴨等,其中嬰戲紋很有特色,在小碗的碗心部分嬰兒做各種遊戲姿態,有戲於花間的;有兩嬰在竹技上蕩秋千和在梅竹叢中嬉戲的;有三嬰兒匍匐在地爭奪花球的;更有四嬰兒在一把蓮花上,上麵兩嬰做騎馬姿態,下麵兩嬰兒蕩秋千的,均表現得天真可愛。花鳥紋也表現得生動自然,折枝花、纏枝牡丹等以及各式蓮花、飛鳥、水波遊魚等是耀州窯瓷器常見的裝飾題材。

宋代白瓷

在我國陶瓷史上,白瓷的燒製大大晚於青瓷,這是由於白瓷的燒製要求比青瓷更高的技術,主要是嚴格控製胎和釉的含鐵量,這一技術自六朝出現白瓷以來,至唐代的邢窯已得到根本的解決。

唐代晚期邢窯開始消沉,代之而起的是定窯的白瓷,在通常人們所稱的宋代汝、定、官、哥、鈞五大名窯中,定窯是唯一燒製白瓷的,其生產的白瓷以不同的色度和精美的裝飾工藝把我國的白釉製瓷工藝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尤其在北宋中期以後改用煤作為燃料,不僅大大提高了質量,還能更有效地控製燒成溫度而有利於白釉的呈色。除定窯外,河北磁州窯燒製的白瓷,采用白釉繪黑花的裝飾工藝,為我國元代以後的白釉彩繪瓷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定窯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山村,曲陽縣宋時屬定州所轄,故名定窯。生產瓷器從唐代開始經五代,到北宋時已達鼎盛時期。定窯以燒製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瓷器。

定窯白瓷的藝術風格與唐代邢窯已完全不同,其胎體輕薄,質細而堅;釉色中微微閃黃,這與定窯用煤作燃料有關,已明顯不同於邢窯白瓷的色澤,這種暖白色的米黃色調給人柔和、恬潤的美感,被譽為“象牙白”。此外,與唐代邢窯的素淨有別,定窯的瓷多刻花、印花等裝飾工藝,由於定窯是薄胎器物,決定它不宜深刻,而精細的淺刻花要求紋樣特別精致。定窯的刻花紋樣多與劃花相結合,采用梳篦狀工具在釉麵上劃出花紋,如旋轉流暢的水紋,密排的水紋線形成一個中間色調的灰麵,線條整齊自然,常有幾條小魚在水中忽隱忽現。定窯刻花紋樣大多生動、活潑、流暢,有時僅簡單幾條刻紋,卻已生意盎然,具有很高的藝術境界。定窯刻花瓷器在燒成後,其刻刀所到的凹處因釉條而內現淡黃色,刻刀未及的地方釉少則呈與胎本色調和的中間色,通體的釉色因刻花線條的深淺有別而變化,又由於淺刻使得這種變化非常微妙。定窯的印花也很有特色,北宋後期印花達到高峰,一般多為模壓陽文,用刻有花紋的印模在瓷坯未幹時印出花紋,紋樣題材主要有牡丹、蓮花、石榴花、萱草、遊魚、飛鳳、雲龍、鴛鴦、孔雀、雁、鴨等。印花紋樣的風格與刻花輕鬆、流暢的動感不同,多以規則的均齊圖案裝飾於盤、碗的內側,圖案布局嚴謹,結構嚴密緊湊,線條精秀工整,紋飾繁而不亂。形象接近自然,也有進行巧妙的誇張變形。如一大盤內側為四隻飛翔的孔雀,孔雀之間是一株牡丹,整個圖案如一幅布局嚴謹的裝飾圖案,給人一種恬靜、幽雅的視覺享受,這些印花紋飾在暖白色釉麵上,同樣顯現出微妙的深淺變化。

定窯白瓷在北宋中後期為使產量提高,采用了支圈覆燒的裝窯工藝,即將瓷坯覆過來反扣燒製,這樣一匣裝多器,使產量成倍增加,這樣的裝燒法還有器物不易變形的優點,但因覆燒,口沿不能掛釉而形成芒口,當時采用了鑲金、銀扣來掩蓋這一弊端,這雖然能使器物增添高貴華麗的藝術效果,但畢竟損害了瓷器所特有的統一協調的美感,而且費工費時,這也是北宋朝廷後來冷落定窯白瓷的原因之一。

定窯器物多以盤、碗、瓶等生活日用品,造型的處理表現了匠師高超的技藝,盤、碗等造型工整,大多采用直線處理,器型轉折處棱角分明,交待利落,挺拔秀美。在宋代瓷器的造型中,瓷枕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品種,我國古代的枕具大多要求有清火、安神的功能,瓷枕具有清涼、去熱的物理特征,很早即成為驅火、明目的理想寢具,宋代各窯均有燒製。定窯的一件孩兒枕,以形象的手法塑造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兒童,在把握兒童的頭部和身軀比例時,采用誇張的浪漫手法將頭部表現得很大,使兒童胖、圓、甜的特征更加突出的表現出來,更令人稱道的是兒童的背臀部位與枕麵應有的弧度適形在一起,起到微妙的心理感受,這種奇妙的構思和純熟的藝術處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磁州窯宋代磁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的彭城鎮,因古稱磁州而得名。此外,河南省修武縣的當陽峪窯,河南禹縣的扒村窯、湯陰縣的鶴壁集窯,以及山西、陝西、山東等地的眾多民間瓷窯都屬磁州窯係。磁州窯的產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長期以來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

磁州窯瓷器的胎質較粗鬆,有白釉、黑釉等各種器物,其裝飾藝術的突出成就是開創了在白釉上繪黑花的技法,為元以後的陶瓷彩繪工藝奠定了基礎。這種白釉繪黑花瓷器筆觸流暢、奔放,紋樣活潑,技巧熟練,匠師們表現出精湛的手繪功底,同一種花紋可以隨手變幻出各種形式,令人歎為觀止。裝飾紋樣題材廣泛,主要有荷花、牡丹、龍鳳、遊魚及嬰戲等都表現得格調清晰,矯健挺拔,揮灑自如,形成了非常健康的地方民間風格,最成功的是對牡丹花的描繪,如“鐵鏽花折枝牡丹梅瓶”一株怒放的牡丹在微風中輕輕搖曳,枝葉茂盛,花枝穿插自如,與器形的轉折自然相適,顯得筆觸靈活,生氣盎然。另一件優秀作品是“黑花龍紋瓶”,瓶身上下為菊瓣紋,龍紋形態逼真、矯健有力,是曆代陶瓷作品中龍紋的傑作,表現了磁州窯匠師高超的藝術水平。

其次,是白釉剔花技法,所謂剔花,是在胎上先施黑釉,在釉層將幹未幹時,將紋樣以外的地子剔除,花葉上再剔出花蕊和葉筋等,使紋飾具有淺浮雕感。除白釉繪黑花和白釉剔黑花外,磁州窯裝飾工藝還有白釉刻花、刻劃花兼繪花,珍珠地劃花,綠釉釉下黑彩和低溫鉛釉三彩等。

磁州窯器形品種繁多,造型與裝飾風格一樣極富鄉土氣息和民間色彩,這一特征在宋瓷中是別具一格的。特別是瓷枕形式多樣,畫麵多取材於當時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賦有生活情趣,成為不可多得的宋代民間繪畫和民俗學研究的寶貴資料,如馬戲、熊戲、嬰戲、兒童釣魚、觀鳥、蹴球、趕鴨、抽陀螺等應有盡有。這些畫著墨不多,但賦有情趣。另外,在瓷器上題寫通俗的詩句和民諺做裝飾,開創於唐代長沙銅官窯、磁州窯釉下黑彩繼承了這個傳統,如一件瓷枕枕麵上題寫“眾中少語,無事早歸”的句子,反映當時民眾的某些思想意識。

宋代黑瓷

黑瓷的燒製與白瓷一樣,需要有效地控製胎和釉中的含鐵量,白瓷是要將含鐵量控製在百分之一以下;黑瓷則相反,要使鐵的含量達到百分之八以上,而且要嚴格控製燒成溫度,才能燒出烏黑發亮的黑釉瓷器,我國東晉時已基本掌握了黑釉瓷的燒製技術。

唐以前黑瓷的燒造遠不如青瓷和白瓷盛行。進入宋代後,燒造量激增,在已發現的窯址中有三分之一都有黑瓷出現,甚至產生了像建窯、吉州窯這樣的專門燒製黑釉的名窯,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這種現象與宋代盛行飲茶有關,飲茶在我國始於西漢,到唐代已不分南北在社會各階層中普及開來,尤其是始於宋代的鬥茶風,使飲茶具有了超乎止渴作用以外的修生養性價值,社會上層、文化藝人、寺院僧人尤愛此道,宋徽宗就經常與臣子鬥茶。宋代的茶葉先製成半發酵的膏餅,飲前碾成細末,沸水衝開後浮起一層白色茶沫,在宋代青、白、黑、醬各種釉色的茶盞中,黑釉瓷器最能襯托白色茶沫而受到人們的重視,產生具有特殊審美價值的黑釉裝飾工藝。

建窯建窯是宋代著名的黑瓷產地,窯址在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建窯原是當時從多燒製黑瓷的民窯之一,產品多為碗、盞等茶具。史籍記載,宋徽宗趙佶提倡飲茶用建窯瓷器,建窯曾一度專為朝廷燒製供鬥茶的黑釉茶盞,在出土的茶具底部刻有“供禦”、“進盞”等字樣,說明是送往宮中的貢瓷,使有關記載得到印證。建窯茶具,不但在國內流行一時,周圍鄰國也競相仿效,當時浙江天日山的僧人多用建窯盞飲茶,許多日本留學僧學成後帶回國去,稱之為“天目盞”在日本極受珍視。

建窯瓷器的藝術魅力在於黑釉中有豐富的呈色變化,這是因為釉中鐵的成份在高溫下形成結晶,又因燒成工藝和形成肌理的不同,出現多種變化的裝飾效果,當時的匠師逐漸掌握了不同效果的燒製工藝,產生出建窯瓷器的不同品種,其中最著名的有兔毫、油滴、玳瑁斑等。

兔毫。在宋代許多詩文中記述了飲茶的茶盞,絕大多數講的是福建建窯的產品,其中提到兔毫、玉毫、兔毛斑、金絲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這種黑釉茶盞,器身裏外布滿細長的條狀紋理,很似兔毛,這種細條紋通常在黑釉中閃現銀灰色和黃褐色。兔毫的形成原因是由於胎中氧化鐵過高,在高溫中部分鐵質熔入釉中,鐵質被燒過程中產生的氣泡帶到釉麵,當燒成溫度控製到一定程度時,富含鐵質的部分釉質就會流動產生條紋,冷卻時這些鐵質就會呈現在釉麵。

油滴。油滴結晶釉是建窯黑瓷又一個品種,這種釉的釉麵可以看到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油滴而得名,其大小不一,大者可達數毫米,小的僅針尖大小,據科學分析,油滴本身的鐵含量比周圍釉體大10倍左右,這些具有銀灰色光澤的小圓點實際上是由一群密集的赤鐵礦小晶體組成,這種鐵的氧化物在高溫下聚集,冷卻時在釉層表麵定形,一般釉厚處油滴大,薄處則小。油滴的形成和燒成溫度有很大關係,促進其形成的溫度範圍隻有20度左右,建窯的油滴盞中還有極少數呈現藍色,這些不規則出現的窯變藍色,油滴在國內僅發現一件,流散到日本的有兩件,現保存在日本奈良正倉院,被視為國寶級文物。

吉州窯吉州窯在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因宋時屬吉州而得名,吉州窯始燒於五代,興於北宋,鼎盛於南宋。宋代吉州窯專燒黑釉瓷器,以釉麵色澤千變萬化而著稱,著名品種有“玳瑁盞”、“油滴盞”、玳瑁盞釉色賦有變化,以黑、黃等色交織混合在一起,有如海龜的色斑。

吉州窯匠師還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剪紙貼花”和“木葉貼花”新工藝。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個門類,宋時在我國各地民間已很流行。本是室內裝飾及服飾上的花樣,把這種民間工藝移植到黑釉茶盞上,既豐富了瓷器的裝飾,又使我們了解到南宋時期江西民間剪紙的部分內容,紋樣有象征春天的梅花以及牡丹、芍藥、海棠、鳳蝶等,還有用吉祥文字,如“福壽康寧”、“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製作時先將剪紙粘貼於胎上,然後施釉,燒後低質印痕因釉少呈黃色與周圍黑釉形成對比,又因釉質流趟形成特殊的肌理,極賦裝飾情趣。“木葉貼花”是利用樹葉,燒後在釉上出現葉紋,這些工藝使吉州窯的黑釉瓷器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宋代製瓷業興旺發達,是我國古代陶瓷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為了滿足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物質生活的需要,器物造型豐富多樣,有的輕盈俏美,有的勻稱修長,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宋瓷品種繁多,一類器物又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如瓶,就有玉壺春瓶、梅瓶、橄欖瓶、直頸瓶、膽式瓶、多管瓶、葫蘆瓶、貫耳瓶等十幾種造型,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梅瓶、玉壺春瓶和直頸瓶、橄欖瓶。下麵分別進行造型分析:

梅瓶:在宋瓷中是最常見的一種,小口、短頸、肩上聳、闊肩、收腹,瓶體重心在上部,形成俏麗、修長的造型,惹人喜愛,是盛酒的用具。上海博物館藏二件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上書“清沽美酒”,另一書“醉鄉酒海”。

玉壺春瓶:侈口、細頸、圓腹、圈足,瓶體重心在下部,造型端莊穩重,優美舒展,一直為元、明、清陶瓷造型所沿用。

宋瓷刻劃花圖案直頸瓶:直口、口頸相連,頸長、扁圓腹,圈足,造型古樸典雅。

橄欖瓶:瓶體口足小,腹部大,呈橄欖(棗核)形,造型別致優美。

此外,宋瓷造型中的壺、罐、爐、尊、盆、洗、盒都大量燒製,造型都是變化多樣。尤其是枕,宋時大量燒製,以磁州窯的產品最為豐富。此外,前麵提到的定窯嬰兒枕,造型天真活潑,是瓷枕中的精品。景德鎮有影青的童子荷葉枕,耀州窯的孩兒枕都是設計巧妙,神態生動的優秀作品。鎮江出土一青白瓷臥女枕,人物身材秀美,神情栩栩如生。

宋瓷在紋飾上,題材豐富,花卉是主要裝飾內容。其他龍鳳、仙鶴、鴛鴦、麒麟、鹿、魚、嬰戲也是常見題材,和優美的造型組成和諧完美的整體。

遼、金的陶瓷工藝

遼瓷的窯址主要有內蒙巴林左旗林東上京窯、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赤峰的瓦缸窯,遼寧遼陽縣江官屯窯,大同市西郊青瓷窯村及北京龍泉務窯。

遼瓷主要品種有白瓷、黑瓷和遼三彩陶器。器型有杯、碗、盤、碟、壺、罐等,另外是具有契丹族特色的杯口長頸瓶、雞腿瓶、馬蹬壺(雞冠壺)、海棠長盤等。其中雞冠壺以造型別致,富有民族特色而著名,它是仿皮革製成的器皿的一種瓷器造型樣式,還保留了皮革條、縫紉等痕跡,壺上部有一口,口邊有一雞冠形有孔的大鼻,壺的重心在下部,形體端莊飽滿。而雞腿瓶是遼瓷中很特殊的一種樣式,體形瘦長,小口,適合抱取,用來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