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瓷的裝飾手法有刻劃、印貼、畫花和三彩,紋樣有遊魚、牡丹、蓮花、鳥獸、人物和幾何紋等。
遼代白瓷的燒造仍以定窯最佳,稱“遼定”。典型作品如白瓷雕蓮紋注壺。
金瓷的主要窯址是河南的鈞窯,安徽的宿州窯和泗州窯,陝西的耀州窯,河北的官台窯,山東的淄博窯,山西的侯馬也有金的產品。常見器型有碗、缽、盆、罐、瓶等。由於戰爭年代,要求產量大,成本低,這些金瓷盛行“疊燒法”,既經濟又實用。方法是在盤、碗裏刮下一圈釉,露出胎骨,這是金瓷的主要特點。產品較粗糙,紋飾簡單,一般是白釉、黑釉醬色釉和茶綠色釉。
元代陶瓷工藝
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對峙分裂局麵,國內市場的統一,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進一步刺激了製瓷工藝的發展。元代製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元代的鈞窯、磁州窯、霍窯、龍泉窯等主要窯場,在宋代的基礎上,仍繼續生產傳統品種,由於外銷瓷的增加,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大型器物增多,燒造技術更加成熟,青花、釉裏紅的正式燒製成功,是元代陶瓷匠師們總結前代經驗,繼承傳統的結晶,是中國繪畫技巧與製瓷工藝的進一步結合,使具有濃厚中國風格的釉下彩瓷器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顏色釉的燒製成功,是元瓷又一突出成就,高溫燒成的卵白釉、紅釉和寶石藍釉,突破了傳統的青瓷、白瓷的局麵。琉璃器的製作在元代也得到很大發展。南方景德鎮窯逐漸成了全國陶瓷生產中心,元代在此設立“浮梁瓷局”,據《陶記略》記載有官、民窯300餘座。官窯產品比較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字銘,又稱樞府窯。
龍泉窯在元代還大量生產青瓷,並大量外銷。這時龍泉窯的特點是器型高大,胎體厚重,瓷瓶高達1米左右,瓷盤直徑可達60厘米,碗的口徑達42厘米。釉色青中泛綠而透明,光潔如鏡。元代龍泉窯的器型高足杯、荷葉蓋罐、鳳尾尊、環耳瓶、菱花形大盤等,紋飾采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題材內容豐富,有荔枝小鳥,雙魚、靈芝、八仙、八卦、八吉祥、昆蟲魚蝦、雜寶、蓮花、牡丹等,此外還有“金玉滿堂”、“大吉”、“福”、“壽”、“王”、“國”、“張”等文字裝飾,一類是吉祥祝語,一類是窯業主和工匠姓氏,此外龍泉窯還有“八思巴”文,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一個名叫八思巴的人創造的一種文字,推行時間不長,但在瓷器上反映出來。
鈞窯鈞窯的燒造始於北宋,但形成窯係則在元代,窯場擴大到北方廣大地區,燒製的質量不如宋代精美,往往掛釉不到底。但是元代鈞瓷中也有不少優秀作品。如北京後桃園元代遺址出土的一對鈞窯雙耳瓶,高63厘米,花式口,蓮花座,造型別致優美,釉色豔麗,是元鈞窯瓷器珍品。河北保定出土的鈞窯大盆,月白色釉,盆內外有大塊紅斑9處,盆口徑45厘米。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件元代鈞窯堆花三足爐,有陰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銘文,這件香爐器型渾厚凝重,頸部堆貼麒麟,腹部飾有饕餮紋和鋪首銜環紋,雙魚紋耳,通體天藍色釉,高達427厘米,是元鈞瓷一件優秀作品。
元鈞瓷特點是胎質粗鬆,釉光澤差,多棕眼,以月白色為主,很少見有紅紫交融的玫瑰紫和玫瑰紅釉色。造型多為民間日用品的碗、盤、爐、缽、瓶、缸等。
磁州窯元代磁州窯場遍及中原及黃河南北,產品質量遠不及宋代精致,主要生產白釉黑花器,造型碩大、渾圓、厚重,主要的器型有白釉黑花大罐、大瓷盆及白地黑花瓷枕。在紋飾上有花卉、魚藻、人物故事圖案,此外還在器物上題寫長篇詩句作裝飾,如元大都遺址出土的一件白釉罐上,腹壁草書七言絕句詩—首:“百草千花雨氣新,今朝陌上盡如塵。黃州春色能(濃)於酒,醉殺西園歌舞人”。
景德鎮窯的新成就
青花瓷器“青花”是指應用鈷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呈現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的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它的優點是:①著色力強,色彩鮮豔,呈色穩定。②青花是釉下彩,紋飾永不脫落。③鈷原料儲量豐富。④白地藍花,明淨素雅,由於用色的深淺濃淡,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
唐代湖南長沙窯在9世紀就已采用含銅和鐵的礦物為彩料在釉下彩繪,燒製成功了釉下彩。到了北宋,長沙窯這種釉下彩裝飾方法為河北磁州窯所繼承,窯工們使用當地含鐵礦物作為彩料,燒出了白地黑花釉下彩。釉下彩繪的技法從唐代後期至元經曆了400年的發展,終於臻於成熟。
元青花瓷器實物有近年出土的帶有年號的“至正十一年”的青花大瓶,故宮博物院有一青花罐,是延元年(1314)的作品,釉色青翠,畫法嫻熟。南京博物館收藏一件元代青花梅瓶,造型及紋飾都非常漂亮。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元青花鳳首扁壺”,整個壺體為扁形,壺嘴是鳳頭;鳳的雙翅分別在壺身兩側,鳳尾巧妙的形成壺柄,造型優美,紋飾繪製的非常精巧。“青花八棱罐”通體青花彩繪,釉色鮮潤淡雅,腹部八麵菱形開光內繪有鬆、竹、梅、鴛鴦等;肩、頸部飾折枝花卉,口邊繪菱形柿蒂紋,底足飾變形荷花瓣紋帶,是元代青花中極罕見的珍品。
釉裏紅釉裏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
釉裏紅是元代景德鎮工人的重大發明,它與青花工序大體相同,同為釉下彩,唯呈色紅藍各異,同樣用筆在胎上繪花,但用料銅、鈷有別,它們同需在高溫下燒成,但對氣氛要求不同,釉裏紅對窯室中氣氛要求嚴格,銅非得在還原焰氣氛中才呈現紅色,由於燒成難度大,產量更低,傳世與出土的元代釉裏紅數量不多,常見的器物有瓶、罐、碗、盤、把杯等。國外菲律賓出土了一批元代釉裏紅瓷器,國內有北京豐台出土的釉裏紅玉壺春瓶,保定窖藏的一對青花釉裏紅蓋罐,江蘇吳縣收藏一件釉裏紅龍紋蓋罐,腹部釉裏紅為地,襯出白龍,紅色豔麗,極為難得。
卵白釉、銅紅釉和藍釉景德鎮在元代燒造一種印花小足器,其中以器內印有“樞府”字樣的為最好。這種瓷器胎體厚重,釉不透明,色白微青,恰似鵝蛋色澤,故稱卵白,是明初永樂甜白釉的前身。
元景德鎮顏色釉中另一著名產品是銅紅釉,紅釉的製作是將一定量的含銅物質作為著色劑摻入釉中,由於燒成技術難度大,因此產量低,器型少,傳世和出土的器物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紅色不夠純正,直到明初永樂時期,才燒成了呈色鮮豔的永樂鮮紅。
元代,景德鎮燒成了高溫藍釉,一種是藍釉金彩,是在燒成的藍釉器物上,用金粉描繪紋飾,再次烘烤後,金彩永不脫落。另一種是藍釉白花,在通體藍釉地色上,襯以白色花紋,藍白相映,對比強烈,色彩分明。揚州一件藍釉白龍梅瓶,通藍的瓶身上配以神態生動的白龍,與故宮陶瓷館的一件藍釉白龍盤的裝飾方法完全相同,是二件極為引人注目的藝術珍品。
元代陶瓷的造型和裝飾
元代陶瓷的造型既有繼承,又有創新,造型一般很大,胎骨厚重,粗獷有力,主要造型有罐、瓶、執壺、盤、碗、匝和高足杯。
罐罐是元瓷中一種常見的器物,大體上分兩類:一類是直口、削肩,肩以下漸擴,到腹部內收,平底,整個造型敦實肥矮。另一類直口,短頸,溜肩,肩腹交接處有雙耳,平底,造型精致。
瓶瓶類以梅瓶、玉壺春瓶最有特色。梅瓶小口,豐肩,收腹,口部加高,一般不帶蓋。
玉壺春瓶是元代最有特色的品種,口部呈喇叭形,頸部修長,腹圓圈足,造型重心在器皿下部,穩重優美。
把杯(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物,口微撇,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小下大的竹節式高足。
盤是元瓷器中數量較多的一個品種,盤大多為折沿,分菱花式口和圓口兩類,圈足,是大型折沿盤。
元代瓷器的裝飾紋飾,分主紋和輔紋二類。主題紋樣有植物紋的鬆竹梅,又稱“歲寒三友”,它具有清高、堅貞不屈的含義,這是元代具有時代特點的裝飾題材,表現了漢族文人對異族統治的不滿情緒和高風亮節的心情,在明清時代被廣泛應用,鬆枝畫的很細、形象逼真,梅花有開有合。此外,牡丹、蓮花、蕃蓮、菊花、牽牛花、芭蕉、靈芝、山茶、葡萄、海棠、瓜果,無不描繪的生動逼真。動物紋有龍、鳳、鶴、鹿、鴛鴦、鷺鷥、獅子、魚、海馬等,畫得生機勃勃。輔紋則有卷草、回紋、蕉葉、雲肩、蓮瓣(八大碼)、錢紋、錦地等,元代的瓷器紋飾層次繁密,但不雜亂,有時在一件作品上有七八層裝飾紋樣,但主次分明,主體紋樣突出頗具匠心。元瓷的花朵留有白邊,不填滿色。葉有一至五個尖瓣,呈葫蘆狀。藻紋排列有序,葉粗根細。往往在罐的肩部裝飾垂雲紋,也叫靈芝紋。常把鴛鴦荷花及水紋安排在一件器物上,有很強的生活氣息。器皿的足部多安排蓮瓣紋,又稱“八大碼”。值得重視的曆史故事題材的出現,如簫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等,對明清兩代瓷器上人物故事的題材給予重大影響。
元裝飾紋樣
上魚藻紋,下鴛鴦荷花紋琉璃器
它是一種鉛釉陶,產地在山西,琉璃器在元代很發達,廣泛應用於宮殿和寺廟的建築上。元大都出土了琉璃脊獸、瓦當、滴水以及須彌座等構件,釉色豐富,製作精美。
琉璃還被用來大量製作寺廟的各種器皿。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至大元年汾陽琉璃待詔任塘成造刻銘的琉璃香爐,爐身浮雕有牡丹、龍紋及蓮瓣紋圖案。元大都還出土過一件三彩龍鳳琉璃香爐,爐身浮雕鳳紋,爐頂塑成山形,一龍盤繞其間,形象莊重大方,釉色絢麗。
服裝工藝
宋代服裝
宋代衣冠服飾總的說來比較拘謹和保守,式樣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那樣鮮豔,給人以質樸、潔淨和自然之感。
1男服
襆頭:在宋代,是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除祭祀典禮、隆重朝會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襆頭。襆頭的形製,也和唐代有明顯的不同,已完全脫離了巾帕的形式,純粹成了一種帽子。這時的襆頭,內襯木骨,外罩漆紗。襆頭的式樣是不同身份的重要標誌。皇帝和官僚所戴的展腳襆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長如直尺。
這時的襆頭在色彩上已不僅限於唐代的黑色紗羅製成,而是可以用些色彩鮮豔的紗羅,有的還以金色絲絨,在襆頭上盤製成各種花紋,名叫“生色銷金花樣襆頭”。身份低的公差和仆服則多戴毛腳襆頭。而一般文人,則帶方頂重簷的桶形帽子,名曰“東坡巾”。而到南宋,戴巾的風氣更加普遍,冠帽製漸衰。
除祭祀朝會之外,宋代男子的服裝,仍以袍衫為主,百官公服也是如此,唯以袍衫的顏色分別等級。宋初,三品以上官員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米色,七品以上服綠色,九品以上服青色。
袍衫的樣式,一般用圓領大袖,下施橫襇,腰間束以革帶。穿朝服,項間必套一個上圓下方,形似纓絡鎖片的裝飾,被稱為“方心曲領”,一直沿用到明代。在腰間佩上一個魚袋,約一種10厘米長的魚形飾物,作為彼此聯絡的憑證。
士人服裝,除圓領外,大多用高領,流行穿紫衫。而百姓的服裝,為了便於行走勞動,大都在下擺處開衩,有的還將一邊的衣角提起,塞於腰帶之間。當時北宋首都汴梁,店堂林立,鋪席遍布,到處是酒樓、茶坊、商店和集市,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即可看到各行各業的人物,他們有官吏、紳士、商販、醫生、車夫、纖夫、船工、僧人、道士等,身穿各種不同的服裝,為研究北宋的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和衣冠服飾提供了珍貴資料。
2女服
宋代婦女的上衣,多是“背子”,即小袖對襟,蓋在下裙之外,顏色一般都比較清淡,經常采用淡綠、粉紫、銀灰、蔥白等色。
婦女下裳多穿裙。上層婦女,更有用鬱金草染在裙上,使之陣陣飄香。裙子的顏色往往比上衣要鮮豔,有青、綠、藍、白、杏黃等。裙幅多在六幅以上,中間施襇,是後世百襇裙的前身。裙身修長,腰間束以綢帶。除裙子,婦女也可直接穿褲到外邊。
在發式上,梳高髻,戴花冠。花冠的材料,有羅絹通草,也有金、玉、玳瑁的,製成桃花、杏花、荷、菊、梅等多種,有時裝這些花合在一起,戴在一個冠上,名叫“一年景”。宋代婦女著靴不多見,因纏足風盛行,故多穿錦緞製成的繡花鞋。
遼、金服裝
1遼代服飾
遼代巾帽製度,與曆代有所不同。除皇帝和具有一定地位的官員可以戴冠外,其他人一律不準私戴,巾裹製度也是如此,中小官員及平民百姓隻能披頭露頂。發的。額間以巾帶紮裹,較多的是結一塊帕巾。另有一種圓頂小帽。
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一樣,上下同製。一般是左衽、圓領、窄袖。袍上有疙瘩形鈕襟,袍帶於胸前係結,然後下垂至襟。顏色灰暗,有灰綠、灰藍、赭黃、黑綠等幾種,紋樣樸素。貴族的比較精致,上繡龍風花卉和禽鳥等紋,是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腿上穿長統皮靴。
2金代服飾
金代服飾,基本上保持了女真族的形製。金代盛行火葬,遺存實物不多。參考文獻資料的記載,金、遼服飾有相似之處,但發式大不相同,男女皆以辮發為尚,男辮發垂肩,女辮發盤髻。
金代地處北方,天氣寒冷,故服裝多用皮製,以擋風雪的侵襲。
男子常服,一般是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衣,腰係吐骼帶,腳著馬皮靴。服裝顏色多用環境色,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便於靠近被獵取的對象。冬天多用白色,春天則在衣服上繡上各種動物、植物紋樣,起到保護自身的作用。
婦女服飾,一般年輕婦女穿紫色、黑色和紺色的袍衫,直領,左衽。下穿黑色簷裙,繡上整枝花紋。腰用紅黃色帶係紮,垂於足下。老年婦女則用皂紗籠住發髻,並散飾玉鈿,名叫“逍遙巾”。
男子發式,按契丹族習俗,多作髡發。髡發樣式,從傳世的“卓歇圖”、“契丹人狩獵圖”、“胡笳十八拍圖”等作品中可以看到,一般是將頭頂部分的頭發全部剃光,隻在兩鬢及前額部分留少量餘發作為裝飾。有的在額前蓄留一排短發;有的在耳邊披散著鬢發,也有將左右兩綹頭發修剪整理成各種形式,然後下垂至肩。
婦女發式比較簡單,一般作高髻、雙髻或螺髻。
元代服裝
元代,蒙古族統一了中國。蒙古族男子多把頂發在額下垂一小綹,如桃形,其餘分編兩辮,繞成兩個大環垂於耳後。元代男子的巾帽,多帶襆頭,大致與宋代相同。百姓則喜紮巾。而蒙古族男子則戴一種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圓二種,頂中裝飾珠寶。
貴族婦女戴“姑姑冠”,冠用絨棉做成,上綴珠寶,高約33厘米。
元代男子服裝,以長袍為主,仍采用唐宋式樣,較遼服大。官服用龍蟒緞衣,以龍爪分等級。
元代婦女服飾,也以袍服為主,上下一致,南北相同。左衽為多,袖口較緊窄。袍服裏麵一律穿套褲,兩隻褲腿單獨分開,上端各釘一條帶子,穿時係在腰上。山東鄒縣李裕庵墓出土的服飾中就有這種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