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經秘竅
第六類選擇
三式秘竅全書象吉備要通書協紀辨方
玉鏡正經選擇輯要選擇通德類性
崇正闢謬諏吉便覽董公選要覽
選擇正宗
第七類鉗記
臥雲地圖安徽各地鉗記桐城龍脈總論
賴劉越中鉗記澉浦鉗記蘇州大地記略
地紀圖說越中鉗記蘇州來龍記
地鉗雜記休寧鉗記浙中鉗記
由此可知當時風水書流傳之多。其實還有許多種未被錢氏所錄,如涉及陽宅的《相宅經纂》、《陽宅會心集》、《陽宅十書》、《魯班經》等書即是。
另外,明清時南方各地的方誌和氏族宗譜中都涉及大量風水做法和圖形,特別耐人尋味的是某些方誌中對風水的信奉和對風水中重要人物的尊崇,已到了神化的地步。如安徽蕪湖舊誌“古墓”條中,即對唐朝的史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陰陽學家李淳風給予特別記述:“唐太史令李淳風,墓在江濱半裏許。明洪武初,邑令李行素渡江,一棺沿江流下,視之,上鐫字雲:‘唐朝李淳風,洪武水來衝,蕪湖李知縣,載我過江東。’遂載之,至江岸高埠處,力舉不能動,乃葬焉。”查《舊唐書·李淳風傳》才知道,李淳風一生都在京城長安做官,與蕪湖毫無關係,其棺也不會在明洪武年間,衝到長江水係而下蕪湖,這分明是明代時人們對風水的狂熱信仰和對風水人物的迷信膜拜所使然。蕪湖舊俗每年四方的算命瞎子都定期集中到李淳風墓前來團拜,此也表明風水與占卜算命的親緣關係。
八卦風水
風水起源於古老的占卜術,與術數共存。隨著曆史的演進,風水逐漸從術數中脫胎而出成為一支獨立的學說。與此同時,以占卜術為源頭和核心的術數亦代有發展和分化,與風水相輔相成,如秦漢之前有龜蓍卜及各種占卜法、相術、占夢、占星、《易卦》等。秦漢之後,隨著五行術的出現和幹支紀年法的運用,又出現了九宮、建除、叢辰、六壬、太乙、風角、奇門遁甲、天人、氣運圖讖等,可謂奇術迭出。所有這些都成為風水廣闊的生存背景和理論根基。一些術數的代表人物或在風水裏倍受尊奉或者幹脆也就是風水術士,如管輅、郭璞、袁天綱、李淳風、僧一行等人。而一些術數的方法及理論也或多或少地對風水理論產生影響和滲透。因此有必要對這些術數作一簡單敘述,以加深對風水理論來龍去脈的認識。
最古老的龜蓍卜之後則出現了蠡卜、虎卜、雞卜、鳥卜、樗蒲卜、十二棋卜、竹卜、牛蹄卜、瓦卜、羊骨卜、錢卜、擲茭卜等多種卜筮方法。雖然難以看出它們的方法及實踐與風水有什麼明顯的傳承關係,但是發明這些方法的傳說人物皆被後世風水先生視為風水的傳說始祖,如蠡卜的創始人蘇秦的老師鬼穀子、樗蒲卜的創始人老子、十二棋卜的創始人黃石公及其傳人東方朔、錢卜的創始人京房等,皆為風水中的傳說人物。而這些占卜方法的實質——通過破譯既定的信息符號同人事的對應關係來預測人事的吉凶,也正是風水永遠所無法擺脫的特性之一。
相術與命學
相術是通過對人的形、聲、氣等的觀察分析來預言人命運吉凶的一種術數,據記載,該術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相傳,春秋末年就有著名的大相術家姑布子卿,其相術之法既注重局部,更重“神”韻,傳說他曾對孔子之貌進行觀測,認為孔子之相從麵部的細節看,具有帝王之形,所謂得堯之顙、舜之目、禹之頸、皋陶之喙,然而從背後觀其形態卻高肩弱脊羸乎若喪家之犬。這種重“神”的說法,對風水中的形法頗具意義。《史記》中亦有大量的相術記載,如《淮陰侯列傳》便記有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便派相士勸說韓信:“仆嚐受相人之術。”韓信便請他為自己觀相,對曰:“貴賤在於骨法,憂喜在於容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可不失一。”並且認為韓信的麵相是:“相君之麵,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顯然這位相士與姑布子卿如出一轍。《漢書·藝文誌》裏將相術稱作“相人”,與相地、相形、相畜等合稱作形法類,相地、相形可說是風水的內容,足見相人術與早期風水的“親緣”和同類關係。
頗為隆重的靈櫬通過街頭與風水一樣,相術之理論也始於漢而成於魏晉六朝之際,鼎盛於宋。六朝時出現了許多著作如《相人法》、《相經》等。至宋代出現重要的相術著作《麻衣相法》,該書又被人稱為相術理論的代表和權威性著作,書通過對人的形體、麵貌、聲音、骨骼等外在特征進行觀察評判來預測人命運的吉凶、禍福、貴賤、壽夭、窮達、休咎等等。全書凡四卷,卷一為總論,畫出人體的具體圖例,確定人體各部位的對應關係;卷二為相畫,將人的麵部分作頭、額、眉、目、鼻、口、唇、人中、舌、齒、耳若幹部分,具體闡述每一部分與人的命運的關係;卷三,對人體各部分在相術中的作用進行分析;卷四,論氣色與人的命運的關係等。這些理論和方法與風水中形法將地形與人的命運相聯係的方法頗為一致,隻不過麵相術的對象是人體及其各個部位,而風水中形法的對象是“地形、地貌、地質”及其各個部位的關係。更為其妙的是相術中還有一種稱作飛禽走獸相法的相麵方法,將人的麵部相貌與飛禽走獸相附會對應,列出幾十種不同類型,如飛禽類有鳳形、鶴形、鷹形、燕形、鴿形、鵝形、孔雀形、鴛鴦形、鵲形、雞形、鴨形等;走獸類則有龍形、虎形、獅形、象形、龜形、蛇形、猴形、馬形、羊形、熊形、狗形、狐形、蟹形等,並據此對人的命運加以附會、概括。此種做法恰與風水中將地形比擬作各種飛禽走獸的形法中的“喝形”十分一致。這些做法與上古的動物神祗崇拜不無關係。
與麵相術相應的還有“命學”,又稱作“四柱命學”、“子平命學”、“子平術”、“八字”、“生辰八字”等。具體方法即用天幹、地支相配標出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四項,分別稱為年柱、月柱、日柱和時柱,故得名“四柱命學”。每一柱由一個天幹和一個地支組成,據此來分析人的命運吉凶。“命學”的方法與理論與風水十分密切,風水中的一個重要流派“課學”或“日學”,就常常運用“命學”的方法來判斷住屋主人與建築的施工時間、方位等要素之間的關係,而“命學”中的一個重要術語“流年”就被風水所借用。流年指一年的運道,算命之年便稱作流年,可以根據人出生日辰的天幹與流年天幹的五行關係來判斷當年的吉凶。風水之中的流年,即指建屋或營墓的那一年,同樣根據住屋主人出生日的天幹與流年天幹加上住屋或墳墓的坐向位序等五行關係來判斷該主人住該屋或營該墓是否吉凶。
三式:太乙、奇門與六壬
傳說太乙九宮、奇門遁甲、六壬神課三種占卜術極端靈驗,因此自古便有“三式合一乃為神”之說,又被稱作中國的三大秘術,並被廣泛地運用於擇日和占卜人事的吉凶休咎。其擇日的方法則常常被風水所借用,來決定何時建陰陽宅,何時遷徙等。
太乙九宮又稱作太乙數,簡稱太乙,為三式之首。太乙即太一,北極神也。古人認為天上的星宿皆為神祗,且與地麵相對應,北極神為諸多星神之主,統治一切,故又被稱作“中宮大帝”、“天皇大帝”或“昊天上帝”。而太乙作為術數,其法主要源於易理,將太乙神與九宮聯係起來,如《易緯·乾鑿度》認為:“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息也,陰變八之六消也,合於十五,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九宮實際上是古代的一種算法,即取一至九共九個數組成方陣。可以從中看出九宮與“洛書”頗相符合,知道其起源亦十分古老。後人因為“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故稱太乙術為太乙數或太乙九宮。太乙九宮對風水的影響有兩方麵:
其一,九宮圖本身成為風水的理論基礎。如堪輿家將九宮與九色相配,成為“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九色又稱作九星,於是風水中認為九星中屬於紫白星的為吉,餘皆凶。並以此製成九星圖,根據“流年”的變化來判斷吉凶。同時風水中還將八卦與九宮相配,創立所謂八宅格局,這便是明清盛行的《八宅周書》或《八宅明鏡》的陽宅風水理論的基礎。
其二,太乙九宮術的一些細節上的手法也對風水不無啟示。太乙術的方法大致如下:采用五元六紀,三百六十年一大周期,七十二年一小周期作為推算依據,太乙每宮居三年,不人中五宮,二十四年轉一周,七十二年遊三周。但太乙與遁甲方法不同,遁甲采用後天方位數,乾卦為六宮,巽卦為四宮,而太乙則將宮位按逆時針旋轉45°,從而變為乾卦為一宮,巽卦為九宮。太乙有陰陽遁局。年、月、日采用陽遁局;時則采用陰遁局,冬至後用陽遁局,夏至後用陰遁局。陽遁第一局太乙始於一宮;陰遁局之太乙與之相對,第一局始於九宮。歲太乙從上元甲子為起始,主公元零年,積歲有10153977和 10153917兩種說法。太乙以一為太極因而生主、客二目,二目又生主客大小將與計神共八將,實際仿自太極分陰陽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原理。再以太乙八將所臨十六神方位之相互關係而定掩、迫、囚、擊、關、格之格局,從而占內外禍福;又臨四神之分野占水旱疾疫,再推三基五福大小遊二限,從而預測社會治亂,演算易卦又可推出某年之年卦、月卦;另據太乙與五運六氣的關係預測天時變化與疾疫,風水中的課法便常借用這些手法。
嗩呐是很能夠貼切表達
中國人感情的樂器其三,太乙九宮還將各宮與地麵九州對應:一宮乾天門對冀州;二宮離火門對荊州;三宮艮鬼門對青州;四宮震日門對徐州;六宮兌月門對雍州;七宮坤人門對益州;八宮水門對兗州;九宮巽風門對揚州。一宮為絕陽,九宮為絕陰,二宮、八宮為易氣,四宮、六宮為絕氣,三宮、七宮為和,這種天門、火門、鬼門、日門、月門、人門、水門、風門等與風水中的天門、人門、鬼門的提法頗有關係。而在太乙術中為了與九宮之數相符,又特在北鬥七星之上增加了兩顆對應坤、坎陰宮之數的星為第八、第九二星。於是九宮與八卦、陰陽五行等發生聯係,八卦對八宮,中央的則為中宮,八卦配五行,再與天幹相應對八方,則有震東甲乙木,離南丙丁火,兌西庚辛金,坎北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等,此種與易理、五行、八卦相關聯的作法是中國一切術數的共同點,也是風水的常用手法。
當然,太乙九宮術除用於選擇吉日良辰等事外,最著名的應用還是在古代戰爭中常常出現的“九宮八卦陣”。
奇門又稱作遁甲,奇門遁,全稱奇門遁甲。其法以天幹中乙、丙、丁為三奇,又以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為八門,故而得名“奇門”,十大幹中以“甲”為至尊,又因《後漢書·方術傳》序中注雲:“推六甲之陰而隱遁”故名“遁甲”。意為順應陰陽之變化規律而隱避人目、趨吉避凶之術。不過據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考證:“遁甲”應作“循甲”。所謂“世傳遁甲書,甲既不可隱何取名為遁,及讀漢郎中鄭固碑有雲‘逡遁退讓’,遁即循字,蓋古字少借用,非獨此一碑也,則知遁甲嚐雲循甲,言以六甲循環,推數也”。一般說,奇門遁甲一術用於推占天、地、人事的吉凶,並多用於戰爭之中,似乎與風水的應用範圍不太密切,但考察該術的淵源與規則,則其與風水的親密關係便顯而易見。
漫天飛舞的紙錢是很
有中國特色的景象首先,從其淵源的傳說看,關於“遁甲”之起源有兩種傳說,一說傳自黃帝、風後及九天玄女,所謂“大撓造甲子,風後複演為遁甲”,著術於夏禹,盛行於南北朝。一說起源於《易緯·乾鑿度》太乙行九宮法,與洛書、八卦關係密切,且以“甲”統領“三奇”、“六儀”(即戊、己、庚、辛、壬、癸)及八門的變化,配合九宮,而甲獨占一宮,六甲則隱藏於六儀之中。“六甲”、“六儀”互相推演。這兩種說法所涉及的傳說人物和理論皆與風水起源的傳說相一致。如風水傳說也常常托名黃帝或九天玄女,其理論也以易為主幹。
再從遁甲術的方法看:其推算方法采取造式三重法,上層像天,名“天盤”用來排列九星即天蓬、天任、天衝、天輔、天英、天內、天禽、天柱和天心;中層象人,名“人盤”,用於排列八門,即休門、生門、傷門、杜門、景門、死門、驚門、開門;下層象地,名“地盤”,用於排布九宮八封,即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兌七,離九。隨冬夏二至立陰陽二遁,一順一逆以布“三奇”、“六儀”。觀察其所臨之處來推占吉凶。這裏天盤、地盤、人盤之設與風水羅盤中的天盤、地盤、正針、人針、縫針之設十分相似。而遁甲術中的許多術語,如九星、天三門、地四戶等皆用於風水。不過含義有所變化而已,如在遁甲術中“天三門”指用“月將”加本時而定出的從魁、小吉、太衝這三個位置,用以判斷吉凶禍福,“地四戶”指用月建加本時的地支而定出的除、危、定、開位置用以判斷吉凶禍福。而風水中卻以“天門”、“地戶”用來表示“水口”的位置。
六壬關於六壬術與堪輿術的親密關係,前文已作過較為詳盡的分析。與奇門遁甲的傳說一樣,六壬術起源的傳說亦上推至黃帝、九天玄女等人,其理論也皆與八卦、五行相關,如清俞正燮在《癸巳類稿》卷十中的“六壬古式考”條目中考證曰:“六壬之起,《道藏》謂之黃帝,名六壬者,神機製勝。《太白陰經》雲:‘玄女式者,一名六壬式,玄女所造,主北方萬物之始。因六甲之壬,故曰六壬。’《武經總要》雲:‘六壬之說,《大衍數》謂天一生水,始於北方。’許慎《說文》: ‘言水者,準也。生數一,成數五,以水數配之成六壬也。’”黃帝、九天玄女等人可謂一切術數的始祖,且都傳說是在動亂中突然降神傳授給某某人,其與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理論一起構成了中國所有術數的強有力的紐帶,同時也使得中國的術數格外趨於撲朔迷離。
(表中所開列的有關事物起卦時一般可作為上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卦
數一八四五六三七 二五
行 金 土 木木水 火土金係
統天風垢
天山遁
天地否
風地觀
山地剝
火地晉
火天大有地雷複
地澤臨
地天泰
雷天大壯
澤天夬
水天需
水地比雷地豫
雷水解
雷風恒
地風升
水風井
澤風大過
澤雷隨風天小畜
風火家人
風霜益
無雷無妄
火雷噬嗑
山雷頤
山風蠱水澤節
水雷屯
水火既濟
澤火革
雷火豐
地火明夷
地水師火山旅
火風鼎
火水未濟
山水蒙
風水渙
天水訟
天火同人山火賁
山天大畜
山澤損
火澤睽
天澤履
風澤中孚
風山漸澤水因
澤地萃
澤山鹹
水山別蹇
地山謙
雷山小過
雷澤歸妹
續表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天
時冰、雹
霰、日雲陰
霧氣雷風雨、月、
雪、霜
露日、電、虹
霓、霞雲、霧、
山嵐雨、澤、
星、新月地
理西北方、
京都、太
郡、形勝
之地、高
亢之所西南方、
田野、鄉
裏、平地、東方
樹木
鬧市
旅途
竹林草木
茂盛之所東南之地
草木茂秀
之所、花
果菜園北方
江湖
溪澗
泉井
卑濕之地南方、幹
亢之地窯
灶、爐治
之所、剛
燥厥地、
其地麵陽東北方、
山徑路、
近山城、
丘陵、墳
墓西方、澤、
水際、缺
池、廢井、
山崩破裂
之地、其
地為剛鹵。人
物君父
大人
老人
長者
宦官
名人
公門人老母
後母
農夫
鄉人
眾人
大腹人長男長女
秀士
寡婦
山木仙道中男
江湖之人
舟人
盜賊中女
文人
大腹
目疾人
介胄之士少男
閑人
山中人少女、
妾、歌
伎、伶
人、驛
人、巫師人
事剛健武
勇、果
決、多動
少靜、高
上下屈吝嗇、柔
順懦弱、
眾多起動、怒、
虛驚、鼓
躁、多動柔和、不
定、鼓舞、
利市三
倍,進退
不果隘陷卑
下、外示
以利,內
存以剛、
漂泊不
成、隨波
逐流文畫之
所、聰明
才學、相
見虛心、
書事陰隔、守
靜、進退不
決、反背、
止住不見喜悅、口
舌、讒毀
謗說、
飲食
建除術
該術以建除十二辰配十二地支,以定方位時辰的吉凶,其十二辰又稱作建除十二神即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建除術的方法大抵有兩大類:其一以歲數,如《越絕書》所雲:“黃帝之亢,執辰破巳,霸主之氣,見於地戶。”其二,從月數,如《淮南子·天文訓》雲:“由月數,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巳為平,主生;午為定,未為執,主陷;申為破,主衡;酉為危,主構;戌為成,主少德;亥為收,主大德;子為開,主太歲;醜為閉,主太陰。”又如《漢書·王莽傳》亦從月數:“十一月壬子直建,戊辰直定。”
據載,建除術主要起自於西漢,但由於其術過於外露,不似上麵的三大秘術那樣秘密和神聖,故而魏晉六朝之際,建除術已基本少見。但由於建除術實際上是擇日法的一種,其方法對風水中的選定建房時辰有一定的影響,但仍一直起著作用。
梅花易數
該術始於北宋的邵雍。據說邵某日觀梅,忽見二雀爭枝墜地,遂設計卦位布算。故該術又稱作“觀梅占數”,實際上屬於一種筮法。主要結合《周易》卦爻辭體用互變、五行生克等原理斷卦,做法靈活,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其中涉及大量有關風水的內容,即所謂的家室占,這對宋代以後的風水有較大的啟發。
“觀梅占數”中“八卦萬物類占”一張表,引自《易學大辭典》。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卦
數一八四五六三七五
行 金 土 木木水 火土金身
體首、骨、肺腹、脾、
骨、肉足、肝、
發、聲音肱股、氣、
風疾耳、血、腎目、心、
上焦手指、骨、
鼻、背舌、口、
肺、塊、涎時
序秋、九十
月之交、
戌亥年月
日時、五
金年月日
時辰戌醜未
月、未申
年月日
時、八五
十月日春三月、
卯年月日
時、四三
八月日春夏之
交、三五
八月日
時、三月、
四月辰已
年月日時冬十一
月、子年
月日時、
一六月日夏五月、
午火年月
日時、三
二七日冬春之月
十二月、
醜寅年月
日時、七
五十數月
日秋八月、
金年月日
時、金年
時、金年
月日、二
四九數月
日動
物馬、天鵝
獅、象牛、百獸、
牝馬龍、蛇雞、百禽、
山林中之
禽蟲魚、水中
之物雉、龜、
螺、蟹、蚌虎、狗、百
獸、黔喙
之物羊、澤中
之物靜
物金玉、寶
珠、圓物、
棵、劇物、
冠、鏡方物、柔
物、布帛、
絲錦、五
穀、瓦器、
斧木竹、竹
木樂器、
花草繁鮮
之物木香、繩、
直物、長
物、竹木、
工巧之器水帶子
帶核之
物、弓輪
之物、酒
器水具書、文、申
胄、幹戈、
槁衣、幹
燥之物、
赤色之物土、石、瓜
果、黃物、
土中之物金刃、金
類、樂器、
廢物、缺
器
續表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屋
舍公所、樓
台、高堂、
大廈、西
北向之居村居、田
舍、矮屋
土階、西
南向之居山林之
處、樓閣、
東向之居寺觀樓
閣、山林
之居、東
南向之居近水、水
閣、紅樓
茶酒肆、
宅中濕
地、向北
之居陽明之
宅、明窗、
虛空、南
向之居山居近
石、近路
之宅、東
北方之居近澤之
居、敗牆
壁宅、戶
有損、西
向之居家
宅秋占宅興
隆、廈占
有禍、冬
占冷落春
占吉利安穩、多
陰氣、春
占宅舍不
安宅中不時
有虛驚、
春占吉、
秋占不安
安穩利
市、春占
吉、秋占
不安不安、暗
昧、防盜安穩、平
善、冬占
不安、克
體防火災安穩、諸
事有阻、
家人不睦
春占不安不安、防
口舌、秋
占喜悅。
夏占家穿
宅有禍婚
姻貴官之
眷、有聲
名之家宜稅產之
家、鄉村
之家或寡
婦之家可有成、
聲名之
家、長利
男之婚可成。利
長女之婚利中男之
婚、利北
方之婚、
不可婚辰
戌醜未月不成。利
中女之婚阻隔難
成。成亦
遲。利少
男童之婚不利、恐
有損胎、
或者生女飲
食馬肉、珍
昧、多骨、
肝肺、幹
肉、木果、
諸物之
者、圓物、
辛辣之物牛肉、土
中之物、
甘昧、野
味、五穀、
芋筍、腹
苦惱之物蹄肉、
肉林野火、
鮮肉、果
酸味、菜
蔬雞肉、山
林之味、
蔬菜、酸
味豬肉、酒、
冷味、海
味、羹湯
酸味、宿、
食、魚、帶
血、醃物、
帶核之物雉肉、煎
炒之物、
燒灸之物
幹脯之
類、熟肉土中物
味、諸獸
之肉、墓
畔竹筍之
屬、野味羊肉、澤
中之物、
宿味、辛
辣呸生
產易生、坐
宜向西
北、秋占
生貴子、
夏占有損春占難
產、或不
利於母、
坐宜西南
方虛驚。胎
動不安。
頭胎必生
男、坐宜
向東頭胎產
女。秋占
損胎。宜
向東南坐難產有
險,宜次
胎。辰戌
醜未月有
損易生。產
中女。坐
宜向南難生有險
之阻。宜
向東北恐有損
胎。或則
生女求
名有名。宜
隨朝內任
刑官、武
職掌權、
宜西北、
天使、驛
官有名。宜
西南方。
或教官。
農官守土
之職宜東方之
任。旋號
發令之
職。掌刑
獄之官有
茶竹木稅
課之任宜樂南方
任,宜文
職。宜茶
課竹木稅
貨之職艱難。恐
有災陷。
宜北方之
任。魚鹽
河泊之職宜南方之
職,文官
之任。宜
爐治坑場
之職阻隔無
名。宜東
北方之
任。宜工
官、山城
之職難成。因
名有損。
利西之
任。宜刑
官、武職、
伶官、譯
官
續表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謀
望有成。利
公門。宜
動中有
財。夏占
不成。冬
占多謀少
遂。鄉裏求
謀,靜中
求謀。或
謀於婦
人。可望可
求,宜動
中謀。有謀望。
有財,可
成。不宜謀
望,不宜
成就、秋
冬占可謀
望。可以謀
望。宜文
書之職阻隔難
成。進退
不決。難成。謀
中有損。
秋占有
喜。夏占
不遂。交
易 宜金玉朱
寶。易成。
夏占不
利。宜田土交
易。宜五
穀利。賤
貨利於成
交,動而
可成,山
林木竹茶
貨之利可成。進
退不一,
交易之
利,山林
木茶之類恐防失陷
宜水邊交
易或點水
人之交
易。宜有文書
之交易。難成。有
山林田土
之交易不利。防
口舌。有
爭競。出
行利出於
行。宜入
京師。利
西北方
行。夏占
不利。可行。宜
西南行、
往鄉裏
行、陸行。
春占不宜
行利於東
方。利山
林之人有出入之
利。宜向
東南行不宜元
行、宜涉
舟、宜北
方之行。
防盜。恐
遇險阻之
事。宜動向南
方,有文
書之行。
不宜舟
行。不宜遠
行。有阻、
宜近陸
行。不宜遠
行。防口
舌。宜西
行。秋占
宜行有
利。謁
見利見大
人。有德
行之人官
貴。可見可見。利
見鄉人、
親月陰
人。春不
宜見。利見山林
之人。利
見宜有聲
名之人利見山林
之人。利
見文人秀
士。難見。宜
見江湖之
人。或水
有傍姓氏
人可見南方
人。冬占
不順。秋
見文書教
案才士不可見。
有阻。宜
見山林之
人。和行西方
見。有詛
咒疾
病頭麵之
疾、肺疾、
筋骨疾、
上焦病。腹病、脾
胃之病、
飲食停
傷、穀食
不化足疾。肝
經之疾。
驚恐不
安。股肱之疾
風疾、腸
疾、中風、
寒邪耳疼心疾
感寒。賢
疾、胃冷
水瀉、痼
冷之病。目疾、心
疾、上焦、
熱病、夏
占伏暑。
時疫手指、脾
胃之疾口舌咽喉
之疾。氣
逆喘疾。
飲食不
調。方
道西方西南東東南北南東北西五
色大赤色
玄色黃黑青、綠、
碧青綠碧
潔白黑赤紫黃白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姓
名帶金傍
者、商音,
行一四九宮音。帶
土行人。
行位八五
十角音。帶
木姓氏。
行位四八
三角音。草
木水傍之
姓氏、行
位五三八羽音。點
水傍之姓
氏、行位
一六征音。帶
次及立人
傍姓氏。
位行三二
七宮音。帶
土傍姓
氏。行位
五七商音。帶
口帶金字
傍姓氏、
位行四二
九數
目一四九八五十四八三五三八一六三二七五七二四九
火珠林法
又叫“六爻卦法”,俗稱“文王課”,是《周易》之後影響較大的一種筮法,大約流行於唐宋時期。火珠林占筮法主要有二步:畫卦、裝卦及斷卦,其做法與理論皆深奧難懂,與風水的聯係也無從考察,其中的多數著作都涉及風水中的陰陽宅內容,且諸多的說法都與風水理論並行不悖。當然,由於這一術數起源較晚,故推測其中涉及的陰陽宅說法是從風水中借來,但作為一種獨立的術數,其涉及陰陽宅內容之多,實為少見,因此這一現象可以從側麵證實這樣一個結論:風水最盛行於唐宋。
這裏簡單介紹火珠林法中涉及風水的一些重要著作:
《火珠林》有占家宅、占起造遷移、附陽宅,另外還有占墳墓。其中占家宅條中認為占家宅,以財福為重:“卦之家宅,專用財福,上卦如無財福,便是平常之宅。無刑衝克製,有青龍龍德臨宅,乃是大吉之家。”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觀念。而其具體的占筮原則是:“以印綬為堂屋,妻財為廚灶,子孫為廊廟,官鬼為前廳,合亦為門,衝乃為路,五為梁柱,上為棟牆,旺相為新,休囚為舊,青龍為左,白虎為右,朱雀為前,玄武為後,坎蛇為論中。”其中關於門、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皆為正宗風水理論的核心。有意味的是此處還以“坎蛇論中”。
占起造遷移條目中認為:“起造遷移,財靜人安;鬼發招禍,遷動俱難。”該條中還附陽宅條目認為:“鬼墓方為聖堂,子墓方為牲畜,財墓方為倉庫,絕為廁,兄墓得直方水生旺處為井,應為屋,鬼為廳,福為廊,財為房屋櫥櫃,兄為門,身持兄得,五事俱全,不可空,無刑衝克,上等屋也,內有一爻被衝克,主有損壞,得空為妙。”看來其筮法用語頗為神秘,但實際上是對陽宅之內諸要素進行分解,再分別占筮斷卦。並且其對陽宅之內要素的劃分基本上與風水中的陽宅三要和陽宅六事重疊,如門、廁、井、廳等。
占墳墓條目中認為: “以鬼為屍,要無氣;父母為墳,皆宜靜,以財為祿,以子為祀,要旺相、出現、持世。世為風水,應為棺槨,皆宜靜。”這種“宜靜”的主張與占起造遷移條目中“財靜人安”相一致。另外該條目中還涉及對時日擇選的占法:“戰葬年,如身在卯、酉年占,卯數至酉成七年不七年,或卯酉二七十四年,或用月數,如變爻衝卯爻,必地既狹窄,無氣同。”
《闡奧歌章》其中涉及風水內容的有住居宅第章(附:風水)、移徙章、墳墓章。其中住居宅第章條目,開始為四十二句七字一句的口訣,無外乎財、旺、衰、福等內容。末尾一些內容則與五行原理相關。接著介紹具體的占爻方法:“凡占家宅之凶吉,初井二灶三床席(井乃在內之物,故初爻見之,灶又在井之處,故二爻見之,床席又在灶之外,故三爻見之),四為門戶五為人(門戶又在床席之外,故四爻見之,乃屋之主,故五爻見之),六為棟宇兼牆壁(棟宇牆壁至外之物,故六爻見之),六爻但靜之宅安(占家宅,若得主爻安靜,未論其他吉凶,居住定然安穩)。”對陽宅構成要素的分析和占筮麵麵俱到,而其對井、灶、床席予以特別重視的心理也與正宗風水一致。移徙章中先介紹占爻方法:“遷居先以動爻求,動爻旺相決無憂。初爻旺相鄉村吉,二爻旺相好居州,三爻市井四坊鎮,五近京師住最優。上爻好向山林住,龍扶子動獲祥休。白虎當頭休妄動,坎蛇纏足莫狂謀,朱雀交重防口舌,玄武遷移被賊偷……六爻安靜休搬動。”再一次運用朱雀、玄武、白虎、青龍以及坎蛇,且亦主張“靜”。墳墓章裏亦是七字為一句的口訣,共三十四條,亦主張靜,即“若占墳塚靜為強,發動之時便反常”。
《天玄賦》其中涉及風水的有家宅章和地理章。其中家宅章的內容與《火珠林》、《闡奧歌章》一致,也是對住宅的各個要素進行占爻,所謂:“初觀住宅之根基,相連井位;次睹華堂之境界,兼接灶司,三門若值官爻,不離五行分剖;四戶倘臨鬼殺,須加六獸參詳,五為道路之爻,六為棟梁之位。”與《闡奧歌章》相同,每講一爻之後,附括號解釋分析其所述內容。並通過五行的屬性分析吉凶:“初爻屬土,則渾濁,水則清冷盈溢,木則井上有樹,火則泉水常幹,金則沉瑩香潔。”同時還多次運用白虎、朱雀、青龍、勾陳、坎蛇等術語。另外,這裏也以“靜”為好,主張兩門不能相對:“有兩門相穿不生財。”地理章中則主要涉及陰宅風水,簡直就是正宗的風水理論。首先涉及占風水的總綱:“凡占風水,漫求玄妙與玄微,且把卦爻端詳,是地不是地,六合則風藏氣聚,六衝則走沙飛。”並加括號解釋六合與六衝之意:“夫六合者陰陽相配而不相離,初四、二五、三六更相朝顧,是為有情。凡地理不過山環水抱,四獸朝迎,拱衛有情,羅城無缺,似此卦中六合之義也,大吉之地,若卦無六合,世在內象四獸有情者,乃次吉之地也。世爻雖在外象,去得賓主有情,左右回顧,明堂寬廣,水口關闌,乃小結局,亦可用也,若遇六衝卦,乃山飛水走之地,不必更詳。”接著便論及水口、明堂、向位等具體的斷卦方法,亦與正宗風水一致:“入山尋水口,不宜六位空亡,到穴看明堂,喜見間爻旺相。”又:“明堂容萬騎,水口不通風,大吉之地,明堂眾水所聚,宜靜不宜動,靜則聚高,動則傾瀉,水帶吉神生克間爻,乃四水人明堂也。”風水對火珠林法的影響由此了然。
《黃金策》該書題為明代劉基所著。劉基,字伯溫,明朝開國重臣,精通術數,亦善風水,曾傳其為朱元璋選都南京立下汗馬功勞。《黃金策》為火珠林卦法的集大成之作,明清術士奉為圭臬,亦流傳於民間。其中涉及風水的有“家宅”與“墳墓”兩條,家宅條內容與上述幾部著作中的家宅條內容相似,其開頭亦講占爻法,分六爻,不過這裏除以住宅的構成元素為占爻的依據外,加入了住屋的主人等因素,與風水中《八宅周書》相一致。《八宅周書》是明代起流傳的風水理論,正與《黃金策》年代一致,可見其互相之間的影響。墳墓條目內容則較少,無外乎穴、山、水等。有趣的是其中寫有“龍蟠虎踞”字樣,也正是自古以來人們形容南京地勢的字眼。
縱觀上述四種火珠林占法著作,可知其涉及風水的內容實謂同出一轍,都不離家宅與墳墓兩大項,有的則加有遷移。而其斷卦法皆以住宅的構成元素為占爻之根據,且多離不開門、灶、井、床等主要元素。具體規則又多以五行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坎蛇為判別吉凶的標準,同時在判斷家宅和墳墓是否吉凶的總規則上皆以“靜”為吉。說明風水理論對火珠林法有一定的影響,如一些風水術語——水口、明堂、穴等皆從正宗風水借來。另方麵包含於火珠林法中的風水原則具有自己的係統和規律。這種獨立的係統和原理肯定會反過來對風水有一定的滲透和影響。
占星術
早期巫術的形式如占卜術、占夢術、手相術、占星術等皆存在於世界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之中,而占星術在諸巫術形式中尤為重要。所謂占星術,係根據星宿方位隱現而占卜未來之事。其實也就是關於靈魂和天體神靈的係統而周密的基本原則,在很大程度上以直接象征為基礎,將自然界或人的生死興衰與日月星辰關聯起來。這種做法對中國的風水理論影響十分重大。也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占星術是風水的先河。
占星術的曆史十分久遠,根據對殷代甲骨的考古分析,可以斷定我國古代的占星活動起始於遠古時期蒙昧的原始社會,自伏羲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河圖、洛書,傳說是伏羲或黃帝根據黃河河水中的神龜龍馬的背紋所畫。此說似乎頗有道理,因為在大量的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於黃帝及其大臣觀天象製器皿的傳說,而據一些專家考證,黃帝與伏羲乃同一神。
河圖、洛書不僅年代久遠,且對我國古代術數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占星術尤其意義重大。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頤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易·係辭上傳》則雲:“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聖人過去被認為是伏犧(羲)或大禹。中國的多數易學家皆認為八卦起源於河圖、洛書,大概從漢代起就有較多學者推崇此說:
《易·係辭下傳》:“古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取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尚書·顧命》引偽孔安國傳:“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圖八卦,謂之河圖。”
《漢書·五行誌》:“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又言:“劉歆以為,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
不過,關於河圖、洛書及八卦來源,至今說法頗多,尚無定論,但應重視這樣一種觀點,即它來源於對天河即銀河星象的觀測,或通過對古代氣候、方位的觀測而來。如今人高亨就認為河圖、洛書可能是古代的地理書。故而在關於占星術一節裏討論河圖、洛書時,因其涉及古天文學、地理學知識,因此相信它對古代占星術以及古代風水有著較大的影響。
史書中關於占星的最早記載見於《周易·係辭上傳》:“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但到漢代時,關於占星的記載已十分豐富了。值得注意的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中,則完全按照星象和天體變化來記載漢代發生的重大事件:“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平城之圍,月暈參,畢七重;諸呂作亂,日食,晝晦;吳越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梁野……此其犖犖大者。至若委曲小度,不可勝道。”另外,他還把“北鬥七星”看作“齊七政”,認為南極老人星見則地下治安,不見則兵起等等。顯然像司馬遷這樣偉大的史學家也十分相信日月星辰與人間有著某種吉凶對應關係,足見當時上層知識人士對星占的崇拜和信仰。從上麵的記載我們還發現司馬遷將之與星辰相對應的人事皆是關於國家興亡的重大事件,反映了當時星占的特點——主要用於判斷國家社稷江山、帝王將相、天候、收成等大事的吉凶。因為普通人是沒有“功力”來上應星象的,因此,與中國古代其他術數相比,占星術較少涉及社會下層的普通百姓。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占星術對風水的主要作用不在於其具體的判斷細則,而在於其總體手法和觀念,即天地相對應的觀念以及其中所涉及的許多天文知識和術語,這些對風水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其中最主要的當推分野理論了。
所謂分野,就是將地麵上的州國等區域與天上星空的區域相互匹配對應來判斷人間的吉凶禍福,因為天區有十二次、二十八宿等不同的劃分方法,故分野的方法也有多種。《易學大辭典》總結為,曆史上曾先後有過三種大的分野學說,共七種模式:
幹支說。把地域的劃分與幹、支和月令相對應,包括十幹分野、十二支分野和十二月分野三種模式;
星土說。把地域的劃分與星辰相對應,包括單星分野、五星分野、北鬥分野、十二次分野、二十八宿分野四種模式;
九宮說。把地域的劃分與九宮相對應,僅九宮分野一種模式。
這三種學說都被風水所借用過,如最初的堪輿術就是采用幹支分野模式來推導吉凶的——天文。
日月星辰的分布與運行對於判別時間、季節和方位十分重要,而最初的農業生產對時間、季節的依賴尤其特別。可以說,定向和辨季是組織與進行農業生產和土木建築所必備的知識,因而遠古時代世界的各民族,從畜牧時代進入農業社會,都必然伴隨著對天文的觀測。
天文學是世界性的最古老的科學之一。
古代中國由殷商進入春秋時代,農業社會也進入到一個相對發達和穩定的階段,其天文學亦十分發達。早在《周易》中即出現“天文”一詞,如《周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而且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主要涉及星象,即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及運行規律,如先秦時,人們就不僅能比較準確地描述行星的變化和恒星的位置,而且還根據星位的變化發明了最早的紀年法——星歲紀年。這一係列天文知識構成了中國所有術數的一大理論基石,中國術數的神秘有一半也來自這神秘莫測的天文,風水當然也不例外。茲列舉古天文學說中對風水影響最大的幾種:
宇宙結構說把宇宙即天、地作為一個整體,討論天和地的關係,叫做宇宙結構理論,從漢代起中國天文學關於這種理論的學說便有六大類:蓋天、渾天、宣夜、昕天、穹天、安天。從我們今天的科學角度分析,這六種學說的先進性和科學性是依序逐次增加的,然而在中國曆史上卻仍以蓋天說的影響為最。
蓋天說最早出現於殷末周初,主要觀點是:天在上,地在下,天為一個半球形的大罩子,所謂“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是也。具體的說,蓋天說又有兩類,第一類“天圓地方”說,《晉書·天文誌》對其有如下概括:“周髀家雲:‘天員 (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對這方形的地,戰國時著名陰陽家鄒衍作了進一步解釋,認為其上有九州,中國是其中之一,曰赤縣神州,每州四周被一個稗海所圍,九州之外,再有一個大瀛海所圍,一直與下垂的天的四周相接,穹廬般的天穹有一個極,天就像車軲轆一樣繞此“極”旋轉。但該說最終難以自圓其說,因為半球形的天穹與方形大地之間不能相合,於是修改為天並不與地相接,而像一把大傘一樣,高懸在大地上空,有繩子縛住其樞紐,四周由八根大柱所接,天空有如一座頂部為圓拱的涼亭。第二類蓋天說則將方形大地改為拱形大地。雖比第一類要進步些,卻遠沒有“天圓地方”說的影響深遠。在以上諸說中隻有“天圓地方”說對中國風水及中國傳統建築產生獨特的意義。
五緯與七曜中國古代天文學將實際觀測到的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合起來稱作五緯,“緯”字的意思為織物的橫線,因為上述五星在天空中的布置像緯線一樣由東向西(注:此為視運動,實際上是由西向東)穿梭運行,故而得名五緯,亦稱作五曜。其中,東方木星,亦稱歲星;西方金星,亦稱太白;南方火星,又稱熒惑;北方水星,又稱辰星;中央土星,又稱鎮星。占星家認為其中木星(又稱歲星)是吉星,它運行到某個星區時,與之相對應的地麵州國就會五穀豐登。火星為災星,當其運行到某個星區時,與之相對應的地麵州國便會發生災變。將日月同五星合而稱之則為七曜,又稱作七政或七緯。
五緯、七曜也常被借用於風水之中。
三垣、北鬥、四象、二十八宿中國古代天文學還把天空分為三十一個天區,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紫微垣——北極星周圍約36°星區。太微垣——紫微垣的西南天區。天市垣——紫微垣的東南天區。每垣都有若幹顆星作為框架,標誌這三個天區的範圍,似圍牆一般,故得名“垣”。
北鬥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汗陽、搖光七星組成。因為根據觀測將這七星連接之後,其形狀恰似舀酒的鬥形,故中國古代天文學將之稱作北鬥。北鬥常被用於辨方向,定季節,故風水理論中對北鬥極為信仰,一些風水指導下的傳統建築亦常常附會北鬥之形,如著名的漢長安城便有鬥城之稱。
為了進一步觀測日月和五星的運行變化,中國古人經過長期的實踐,先後選澤了赤道、黃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參照體係,這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二十八宿又稱作二十八舍,共為四個星區,每區七星,構成不同形狀。於是人們設想將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聯係起來,比擬成蒼龍;西方的奎婁胃昂畢嘴參七宿聯係起來,比擬成白虎;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比擬成朱雀;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比擬成玄武。還將這四種動物形象稱作四象。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張衡在其名著《靈憲》裏對這四象進行了富於詩意的描述:“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踞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獸圈首於後。”
四象在中國文化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一用於軍事。按此四象在天上的布列來排練軍隊。《禮記·曲禮》記曰:“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便是講的軍隊行軍時的情況。
其二用於建築。宮闕殿門多按此四象命名布置,且在方位上分別對應東南西北。《三輔黃圖·漢宮》曰: “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製宮闕殿閣取法焉。”如此這般的布置還有很多。
其三廣泛地用於術數中。尤其是風水,不僅用四象來判別吉凶,還常常據其評判地形之善惡。“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並以此衍化出許多細則。
而上述的二十八宿也成為風水理論中必不可少的框架,特別在風水羅盤中,二十八宿是其必需的一圈。
又二十八宿中的室宿和壁宿二星相連組成長方形,像古代鋤的形狀,古代農具鋤又稱作“定”,故該兩宿合稱作定星。據記載,古代定星中天時為營造建設房屋的大好時光,如《詩·鄘風·定之方中》雲:“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漢鄭玄箋注:“楚宮,謂宗廟也,定星昏中而正,於是可以營製宮室,故謂之營室。”這大概是最早的關於建築擇日的具有科學意味的記載,也是營建一詞的由來。
十二辰、十二次與星歲紀年十二辰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對一周天的劃分方法,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36514度等分為十二個部分,每部分約三十度,用地平方位的十二支來表示,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因古代將三十度稱作一辰,故而得名“十二辰”,與二十八宿有對應關係,當星宿南中天時,十二辰與地平方位的十二支恰好一一對應。
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等對應關係配置表十二辰
由東向西醜 子亥戌酉申未年巳辰卯寅分野吳越齊衛魯趙亞秦周楚鄭宋燕十二次
由西向東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州揚州青州並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兗州豫州 幽州二十八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冀·軫角·亢氐·房·心尾·箕此外,古代中國天文學為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軌道,還把黃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作十二次。十二次與宿為同一意義,即止、停留、住的意思。也就是說,十二次為日月五星所停留之處所,因一年之中太陽與月會合十二次,故名為十二次,其具體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星、壽星、大火、析木。
十二次、十三辰、二十八宿之間皆有對應關係。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十二辰的一種實際應用——星歲紀年。所謂星歲紀年,就是根據歲星和太歲星的運行變化及所在位置來紀年。此處的“星”即歲星,也就是木星。 “歲”即太歲星,是一種假想的星名。木星和太陽及月亮的運行相反,是由西向東運行,所以中國古代人為了方便就假設一個可稱作木星反映物的假想行星,讓它由東向西運行,這種想象出的行星逐步被神化後,稱作“太歲”星。其在一年之中的停留之處,則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此種神化的“太歲星”,又逐漸演化為民間信仰中有名的凶神。風水中則更隨之出現了一種“太歲土”的凶神,認為“太歲土”為對應於天上歲星的地上凶神,可以根據天上歲星的位置推測其在地上的方位,如果在這種“太歲土”上建屋,便會掘到蠕動的球塊,應當避忌,否則遭災。這裏奇怪的是在中國古代,歲星曾被認為是吉利的星辰,為什麼之後又演變為與主凶相關的星辰?大概與假想出的太歲有關。
立表測影中國天文學最大的貢獻之一。所謂“表”最初即是直立於平地上的一根杆或柱,古代文獻中除稱作表之外,又常稱作“臬”、“槷”、“髀”“碑”或“牌”。可用於三個方麵:一、定方向;二、定時刻;三、定節氣(冬夏二至),這三件事對風水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曆法
《尚書·堯典》裏便有關於曆法的記載:“乃命羲和,飲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曰:“聖人慎守明之數,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時之順逆,謂之曆。”這裏的曆也是指的曆法,可見曆法是一種判別節氣,記載時日,確定時間計算的標準方法,與天文學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天文學的一種具體運用。由於中國以農業為主,對季節的變化異常敏感,所以中國的曆法亦十分發達。這對風水中的“擇日”影響較大。其中被風水視為理論基石的曆法的基本規則主要有如下幾種:
二十四節氣即把周年36514日平分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等二十四個節氣,以便較為準確地劃分四季、氣溫、物候等變化,其具體名稱和順序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今人對二十四節氣與農作物的種植關係大多十分理解,但對二十四節氣與建築動工的日子的關係可能就難於領會了。然而,幾乎每一個風水先生都能準確無誤地背出二十四節氣的歌訣,說明在看風水過程中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風水羅盤中也都有一圈二十四節氣圈,用於推五運明六氣。
七十二候即把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分為三候,一個候五日有奇,每候還填有應時而生的自然現象,叫候應。風水羅盤中所設的穿山七十二周,即六十甲子加八幹四維共七十二稱作穿山七十二,便是應這種七十二候而設立的。
天幹本意表天幹《史記·律書》《漢書·律曆誌》《說文解字》甲萬物剖符,
甲而出也出甲於甲東方之孟
陽光萌動乙萬物生軋軋奮軋於乙像春草木冤曲而出,
陰氣尚強,其出乙乙也丙陽道著明明炳於丙往南方,萬物生,炳然,
陰氣動氣,陽氣將虧丁萬物丁壯大盛於丁夏時萬物皆丁實
續表天幹《史記·律書》《漢書·律曆誌》《說文解字》戊豐茂於戊中宮也,像六中五龍相拘絞也己理紀於己中宮也庚陰氣庚萬物斂更於庚往西方,象秋時
萬物庚庚有實也辛萬物之辛生悉新於辛秋時萬物成而熟壬陽氣化養於下也懷任於壬往北方也,陰極陽生,
像有懷妊之形癸萬物可揆度陳揆於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
像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幹支為古代曆法中用以記錄時間的一套專門的序數係統。幹指十幹,又稱作天幹、十母、日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總稱。—些古代文獻如《史記》、《漢書》、《說文解字》等都對之作過具體的解釋。總之,天幹的原始意義及其排列順序都包含著萬物的榮枯盛衰之象——代表萬物由產生、發展、壯大到消弱、滅亡、更生的全過程。支指十二支,又稱作地支,十二子,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同樣《史記》等古代文獻亦對地支有具體的解釋。實際上地支與天幹同義,也象征著植物由開始到繁榮到藏伏的輪回過程。幹支按照順序兩兩相配,至六十循環一周,稱為一個甲子,因其為插花相配,故又稱花甲子,六十花甲子。
地支本意表地支《史記·律書》《漢書·律曆誌》《說文解字》子言萬物滋於下 孳萌於子 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醜紐也,言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紐牙於醜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像手五形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引達於寅正月陽氣動,去黃泉欲上書,陰尚強也卯言萬物茂也冒茆於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像開門之形辰言萬物之也振美於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巳言萬物之巳盡巳盛於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茂,萬物見,成文章午陰陽交,故曰午咒布於午牾也,五月陰氣牾逆陽,冒地麵出也未萬物皆成,有滋味也昧暖於未味也,六月滋味也,像木重枝葉也申言陰用事申則萬物申堅於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東酉萬物之老也留執於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酹酒戌萬物盡滅皆入戌天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亥該也,陽氣藏於下也該閡於亥亥也,十月微陽起接盛陰天幹、地支的起源也十分古老,其發明和運用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中國任何一門術數都離不開對幹支的應用。而且幹支在中國曆史中除用於紀年之外,還用於月、日、時、刻、四季以及方位次序等,這在風水中尤為重要。
甲子 乙醜丙寅丁卯 戊辰己巳庚午辛末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 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 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地理
與天文學相對應,我國的地理學亦有著悠久的曆史,有關零星的地理資料,可以追溯至《詩經》,“地理”名詞也與“天文”一詞同時見於《易經·係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關於“理”字的含義,唐孔穎達疏曰:“地有山川原,各有條理,故稱理也。”說明地理應是關於山川原阝顯之條理及規律的學問。中國人還喜好將天文與地理合而論之:“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穀謂之理,地理上向,天文下向,天地合氣,而萬物生焉。”耐人尋味的是風水的別稱也叫地理學、地學等,而正宗的地理學則有時被稱作輿地,輿恰與風水的另一種稱謂“堪輿”的輿相同,風水與地理學的關係可從這種名稱上的“親緣”想見。據考察,地理學對風水的影響可謂兩個層麵:
其一是一些具體的地形、地貌知識對風水的形法理論具有指導和參考價值,如先秦時人們就已掌握了許多有關河流和山脈的係統知識。《禹貢》中有“導山”、“導水”的篇章,且有了九州的概念。《考工記》則曰:“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塗焉。”說明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山、川之間的製約關係,秦漢之後還出現了許多以水係為綱的地理著作或水文地理著作。如《史記·河渠書》、《水經注》、《水道提綱》、《行水金鑒》、《西域冰道記》等對水係都予以特別重視,這也成為中國地理學的特點,對風水不無影響。反映在風水中便是“得水為上”。另外管子還將地形、地貌與城市建築選址、城市容量等相聯係。如《管子·乘馬》篇指出:“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度地》篇則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八官》篇則進一步說:“夫國城大而田野淺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將城市規模與其四周的農村相聯係考慮,類似於今天的環境容量觀點。另外《管子·地水》篇則曰:“地者,萬物之本原……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這一切都對風水的形法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史記·蒙恬列傳》裏談到“地脈”觀點,可謂是風水“龍脈”思想的最早源頭。還有關於地理方位的觀念,隨著地理學的發展,中國人由二維方位觀向四方乃至五方演進。這種對方位的細微體驗對風水也具有較大的促進。
另一個層麵就是地理學說中的一些重要理論和觀念對風水的影響,著名的有九州說。九州說最早由鄒衍提出,《史記》裏曾引其學說:“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穀禽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晉代張華《博物誌》裏所引的漢代緯書《河圖括地誌》裏的九州說,則在鄒的基礎上進一步具體化:“地南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裏。地部之立(原作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侖山,廣萬裏。高萬一千裏。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雲氣,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八十國布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國也。”這種“中國東南隅……是好國也”的觀念,反映了當時中國地理學中對東南方位的偏好。這一觀點也十分明顯地表現於風水理論中,如風水中以東南方為巽位,則“水口”、門向多位於此方為吉。這種對東南方的偏好也反映在不少的傳說故事中。如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裏對劉備的描寫中也提到:“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
關於中國地理學,人們一向認為在製圖學方麵比較簡陋。然而風水中卻有著大量的某地區、某村莊的詳細圖形,其圖表之表達方式亦十分獨特,這也許可說是風水對地理學所作的一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