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人故居(2 / 3)

過“鵝池”向前,跨一座石橋,便可來到蘭亭碑亭,又稱“小蘭亭”。小蘭亭四周竹木蔥鬱,綠翠欲滴;亭內亦置石碑一方,上鐫刻著“蘭亭”二字,為清朝康熙皇帝親筆書寫。

“小蘭亭”的東麵便是園林的中心——流觴亭,是蘭亭內景致最為優美處。流觴亭前植有兩株古柳,飛絮揚揚,漫天遍地。亭側則為一清澈荷塘,池內荷花映日,荷葉清圓,偶有一群金色小魚遊戲其間。這裏,便是王羲之等人流觴賦詩的地方。

從流觴亭再向東,過一月門,是紀念王羲之的右軍祠(王羲之曾官至右軍,故又稱王右軍)。右軍祠四周有紅牆圍繞,獨成一體。祠堂前,還有一小溪,似護堂河。祠內珍藏王羲之的畫像,畫像中的右軍麵容安詳清和,體態飄逸瀟灑。祠內兩側還陳列著大批曆代書法作品。王羲之因高超的書法技藝,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右軍祠邊,亦有一泓池水,名曰墨池。據說,王羲之練筆勤奮,常跑到池邊洗筆,久而久之,池中的水盡染墨色,故而人們將此池稱為“墨池”,以紀念這位刻苦勤奮的書法家。“墨池”中還立有一四角小亭,為“墨華亭”。小亭矗於清水中,恍若一出浴少女,雋秀清新,婀娜多姿。

出右軍祠,還有一景致千萬不能錯過,那便是流觴亭北麵的禦碑亭。禦碑是康熙皇帝欽旨鑄造的,高6.8米,寬2.6米,厚0.4米,重量達三萬六千餘斤,據說為世界最重的石碑。碑的正麵刻有康熙帝癸酉年摹寫的《蘭亭集序》全文,四周則鏤有龍鳳、牡丹、祥雲等圖案,華貴恢宏,真有點皇家氣派。

諸葛亮故居

論起中國曆史上的智慧人物,當推諸葛亮為代表。

名人總是與山川風物相風流。若沒有隆中曲折小徑,隱隱青山,沒有草廬疏籬茅舍,蓬門閑庭,諸葛亮的風采可能要大打折扣。

隆中在湖北襄樊城約三十裏。

諸葛亮原是山東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今山東省沂南縣),早年喪母,繼而喪父,十四歲時叔父諸葛玄把他與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帶到荊州,投奔劉表。適時北方群雄逐鹿中原,戰火紛飛,經過一路的顛簸,諸葛玄帶著諸葛亮姐弟來到湖北襄陽,劉表接待安排了他們。三年後,諸葛玄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孔明不願再寄人籬下,決意自食其力。史書載,劉表幫助諸葛亮一家在城西隆中置了一些田產,諸葛亮便離開了城市,移居到這個幽靜的小山村。

向穀口行去,不遠處一座高大雄偉的石牌坊屹立在路中,四柱三門,兩邊樹木蔥鬱,襯托出石牌坊的肅穆莊嚴。在歲月的磨礪下,四根青灰石柱有些粗糙,一些地方顯出淡淡的裂紋。石坊是清光緒年間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柄所建,正中鐫刻著“古隆中”三個楷體大字,背麵橫額有“三代下一人”五個大字,乃宋詩人蘇東坡對諸葛亮的評語,從中可以感知諸葛亮空前絕後的曠世才華。

沿林蔭小道而上,忽聽一陣泠泠作響的泉水聲,這就是小虹橋

經小虹橋上山,步行約百步,見路上立有一塊大碑,正麵寫著“草廬”二字,背麵是“臥龍處”。諸葛草廬離此不遠,擇小徑緩緩行去,竹籬笆、白茅頂漸漸出現在佳木叢中。庭院朗闊,幾凳古樸,涼席綠幽,書卷琳琅,草廬出人意料的簡易樸素,毫無華飾。

草廬的東麵是武侯祠。祠內正廳屏風上繡有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全身像,後廳則是他的生平簡介。走出祠外,古木參天,濃綠蔽空,如人蒼幽之境,心中絲絲縷縷竟全是撫今追昔的“古今”之情。

出武侯祠,沿路西行,曲折而至三顧堂,這是清康熙年間為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修的。正廳掛著一幅三顧茅廬的工筆畫。畫上諸葛亮欲擒故縱,悠閑自得,劉備恭手侍立,誠心篤意,門外關羽怒睜鳳眼,張飛須如亂戟,形象都十分逼真,與《三國演義》“三顧茅廬”那一折恰好吻合。

正廳兩側掛著嶽飛手書的《出師表》,運筆揮灑,如急風行雨,想必他的心也同樣澎湃著為國盡忠的激情。院中兩旁的廊壁上嵌著數十塊碑銘,為曆代文人名士讚頌諸葛亮之才智和忠義的。正如其中杜甫所雲“往時文采動人主,萬古雲霄一羽毛”,諸葛亮生前因“隆中對”矯然出山,身後亦因完美地實現了隆中預言而名垂千古,這堂前廊下不都是他的仰慕者、追隨者嗎?連同千載之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