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這首曲像是一個人到中年者的沉重歎息。主人公在生活的重壓下抗爭,為兒女,為家庭而費盡心機,耗盡力氣。曲的最後發出猛省的一呼,提出了“長生道理”的問題。不過,認識到是一回事,要真正從生活的重負下解脫出來又是一回事。須知,那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鄧玉賓三三往往是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啊!

在藝術上,這首曲前四句每句都用比喻,形象而貼切,增強了表現力。

白賁白賁(1270?—1330前)字無咎,祖籍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縣),後遷居錢塘。

四十多歲時至京師為官,初為省郎,後出典忻州。英宗至治末(1321)為溫州路平陽州教授,改為文林郎南安路總管府經曆。自幼多才多藝,好繪畫,喜作散曲。其繪畫清人姚際恒以為“可追徐黃”(徐熙、黃筌)。散曲受宋婉約派影響較深,用詞溫雅,多寫香閨內容,情調淒婉。所為《黑漆弩》小令極負盛名,以該曲寫鸚鵡洲邊生活,流傳廣泛,競使“黑漆弩”曲牌易名“鸚鵡曲”。今存小令二首、套數三篇,另有殘套一篇。

鸚鵡曲[1]儂家[2]鸚鵡洲邊住[3],是個不識字漁父。浪花中一葉扁舟,睡煞[4]江南煙雨。

[麼]覺來時滿眼青山,抖擻綠蓑歸去。算從前錯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處[5]。

[注釋][1]鸚鵡曲:曲牌,即黑漆弩。因白賁本首曲起頭一句“儂家鸚鵡洲邊住”,後來也就又稱黑漆弩為鸚鵡曲了。

[2]依家:我家,吳方言。

[3]鸚鵡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來被江水衝沒。崔顥《黃鶴樓》詩有:“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4]煞:盡。

[5]甚也有:真也有。

[題解]由於元代的民族壓迫和等級歧視,不少文人退至江湖,流連山水,嘯傲王侯,以此來安撫自己受傷害的靈魂。這就是元曲中江湖漁樵內容特別多的原因。此小令即表現這種思想情緒。曲文前二句寫漁父的身世,中間四句寫其生活,末二句寫其感慨。

充滿了閑適自在、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情趣,以及對於眼前生活的滿足與樂意。曲文的敘事、寫景和議論往往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特別強調漁父“不識字”,意在點明他接受上天安排事出有因。寫“扁舟”自在地出沒於浪花之中,是隱寫漁父對於種種社會風浪有應付裕如的能力。酣睡煙雨之中,醒後滿眼青山,表現他對於社會人生有陰必有晴的見識。至於說自己從前錯怨了天公,現在體驗到了做漁父的好處,則是正話反說,曲折地表達了對於上天不公的憤慨不平。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白賁三四馮子振馮子振(1257—1327以後)字海粟,號瀛洲客,又號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嚐仕為承仕郎集賢待製。好讀書,無所不記。文思敏捷,常據案疾書,頃刻成章,美如簇錦。故以博學英詞名於時。貫雲石序《陽春白雪》,謂其曲“豪辣灝爛,不斷古今”。今存小令四十四首,以《鸚鵡曲》最著。

鸚鵡曲農夫渴雨[1]年年牛背扶犁住[2],近日最懊惱殺農父[3]。稻苗肥恰待抽花[4],渴煞青天雷雨。

[麼]恨殘霞不近人情[5],截斷玉虹南去[6]。望人間三尺甘霖[7],看一片閑雲起處[8]。

[注釋][1]農夫渴雨:農夫,元刊八卷本瞿本題目“農夫”俱作“農家”,此從《太平樂府一》。

渴雨,渴望下雨。

[2]年年牛背扶犁住:牛背,牛後。扶犁,把犁。住,過活,生活。

[3]懊(ào傲)惱殺:同“懊惱煞”,懊惱之極。

[4]恰待抽花:恰,正好。抽花,抽穗,結籽。句言正好等待(好雨)澆灌,抽穗、結籽。

[5]恨殘霞不近人情:晚霞是天晴的預兆,句言恨明天還將繼續晴天。

[6]玉虹:色彩絢麗的長虹。虹在雨後才會出現。句言彩霞滿天,明日依舊晴朗,便截斷了玉虹出現的可能,下雨是沒有指望了,俗語亦雲:“晚霞日頭朝霞雨。”

[7]三尺甘霖:三尺,指雨量。霖,久下不停的雨。甘霖,幹旱時下的及時雨,好雨。

元方回《次韻金漢臣喜雨》詩:“甘霖三尺透,病體十分輕。”

[8]看一片閑雲起處:由於盼雨心切,就連那一片不可能起什麼作用的閑雲也寄予希望。這句是從來鵠《雲》的“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的意境演化而出。

[題解]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氣象學的經驗。這支小令就是從農家的這類氣象經驗入手,寫大旱時候農夫渴望降雨的心情。除了把旱情的嚴重表現充分,以為渴雨的依據而外,曲文抓住農夫的若幹表情和動作——懊惱、恨、望、看等,表現他無比焦急的心情;尤其著意於突出願望與天象的矛盾,用以加重“渴雨”二字的分量,充分揭示題旨。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農家的心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確是難能可貴的。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馮子振三五鸚鵡曲赤壁懷古[1]茅廬諸葛親曾住,早賺出抱膝梁父[2]。談笑間漢鼎三分[3],不記得南陽耕雨。

[麼]歎西風卷盡豪華,往事大江東去[4]。徹如今話說漁樵,算也是英雄了處[5]。

[注釋][1]赤壁懷古:這一首也是和白賁《鸚鵡曲》之一。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題目。

[2]“茅廬諸葛”二句:諸葛亮(181—237),字孔明,三國時蜀丞相。他曾經躬耕南陽,好為《梁父吟》。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為報答知遇之恩,終於受命出山,輔佐劉備。故曰“賺出抱膝梁父”。

[3]“談笑”句: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決定了三分鼎立,聯吳抗魏的方針,又在“赤壁之戰”中把上述方針變成了現實。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4]“往事”句: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言過去的事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5]徹如今:到如今。徹:直到。了處:結局。

[題解]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匡扶漢室,這段君臣遇合的故事,一向為世人所稱道羨慕,杜甫《蜀相》曾曰:“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然而在馮子振筆下卻成了“賺”,有了些誑騙的意味,盡管對諸葛亮“笑談間漢鼎三分”的才智韜略依舊讚歎,但對他放棄“南陽耕雨”的隱士生涯卻不免惋惜。在作者看來,興亡成敗英雄豪舉,敵不過“往事大江東去”,如今也隻成為漁樵談論的話題。這說法似乎有些虛無,但若同作者所處的時代吏治之異常黑暗、文人仕途失意、虛無遁世意識濃烈相聯係,其中的原由就不難明了了。

鮮於必仁鮮於必仁(生卒年不詳)字去矜,號苦齋,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人。散曲作品現存小令29首。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鮮於必仁三六折桂令蘆溝曉月[1]出都門鞭影搖紅,山色空,林景玲瓏。橋俯危波,車通遠塞,欄倚長空。起宿靄千尋臥龍,掣流雲萬丈垂虹[2]。路杳疏鍾,似蟻行人,如步蟾宮[3]。

[注釋][1]作者以《雙調·折桂令》寫了“燕山八景”組曲,《蘆溝曉月》是其中一首。蘆溝即蘆溝橋,地點在今北京市西南,橋為金大定(1161—1189)時所建,跨永定河。

[2]“起宿靄千尋臥龍”二句:形容蘆溝橋姿態的雄偉壯麗。

[3]蟾宮:月宮,俗傳月中有蟾蜍,故稱月為蟾宮。

[題解]蘆溝曉月,是元代燕京(今北京地區)八景之一。地點在今北京市廣安門外十公裏處的蘆溝橋。這座橋,橫跨永定河,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金明昌三年(1192)建成。這首曲子,熱情地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並對我國當時高度的橋梁建築藝術進行了由衷的讚美。首句用一“出”字,先點出行蹤。二、三兩句分別用“山色”、“林景”,把蘆溝曉月周圍的景致進行了描繪。第四句“橋俯危波”,寫蘆溝橋的氣勢,第五句“車通遠塞”,點明橋在當時國防、運輸中的作用,第六句“欄倚長空”和四句的“橋俯”互相映帶。第七、八句“起宿靄千尋臥龍,掣流雲萬丈垂虹”,寫出了橋跨度大、橋身高的特點,顯得十分新鮮別致。最後三句“路杳疏鍾,似蟻行人,如步蟾宮”,轉寫“行人”和感受,抒發了流連忘返、不忍遽去的情懷,真切動人。

貫雲石貫雲石(1286—1324)元散曲作家,號酸齋,又號蘆花道人。原名小雲石海涯。

是元代開國功臣阿裏海涯之孫,父親貫隻哥,曾任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遂以貫為其姓氏。貫雲石是維吾爾族人,出身將門,自幼就神采秀異,膂力過人,善騎射,運槊(shuò數)生風,長而折節讀書,能吐辭為文。長成後,襲父職為兩淮萬戶府達魯花赤,鎮守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不久即讓官於其弟忽都海涯,北上從姚燧學習詩文,接受漢族文化。雲石古文“峭厲有法”,歌行樂府“慷慨激烈”,深得姚燧器重。仁宗即位後,官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製誥,同修國史,因當時皇族內部爭奪皇位的鬥爭日趨尖銳激烈,為了避免卷入政治風波,遂稱疾棄官,變易姓名南下,別名貫石屏。最後隱居杭州錢塘一帶,以賣藥為生,詩酒度日。泰定元年卒,僅活了三十九歲,諡文靖,封京兆郡公。詩文之外,他還善寫草書隸字,散曲作品尤為世重,《樂郊私語》讚其“俊逸為當行之冠,即歌聲高引,可徹雲漢”。與徐再思齊名,徐號甜齋,近人任訥將二人散曲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全元散曲》收錄其小令七十九首,套數八套。(雲石之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貫雲石三七詩,《宋元名家詩》收有《貫酸齋集》二卷。)風格清麗疏放,又纏綿蘊藉,耐人尋味。貫雲石還是位最早的散曲批評家,曾為《陽春白雪》、《小山樂府》作序文,在散曲界頗有影響。參見《元史》卷一四三。

塞鴻秋[1]代人作戰西風幾點賓鴻至[2],感起我南朝千古傷心事[3]。展花箋[4]欲寫幾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5]半晌無才思。往常得興時,一掃無瑕疵[6]。

今日個病厭厭剛寫下兩個相思字[7]。

[注釋][1]塞鴻秋:曲牌名,也入仙呂、中呂宮內。

[2]戰西風:迎著西風而飛。賓鴻:從別處飛來的鴻雁。

[3]南朝千古傷心事:古人詩詞中用這句話,有時隱約指失戀,有時感慨朝代興衰。

南朝:指宋、齊、梁、陳四朝,都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

[4]花箋:印花的信箋。

[5]霜毫:毛筆。

[6]瑕疵:本指玉石上的斑點,引申為缺點,過失。這裏指寫作中的毛病。

[7]病厭厭:即病懨懨,精神萎靡不振的樣子。剛:才,隻。

[題解]此曲之妙處在於以反寫正。開首以物起情,後麵極力寫“無才思”,這“無才思”正是相思苦甚的表現。最後終於落筆,卻隻寫了“相思”二字,沒有詩情,沒有豪興,隻有毫無掩飾的相思,卻反而寫出了情之深厚。

周德清《中原音韻》曾指責此曲襯字太多,“此何等句法?”李開先《詞謔》譏其有“尾大不掉之勢”,任訥《曲諧》卻雲:“論氣勢,則末句非有十四字收煞不住也。”讚其襯字用得好。

此曲有無政治寓意,不得而知。或謂題作“代人作”,即有懼怕迫害之意。盧前《論曲絕句》以“酸心千古問南朝”評之,並謂之“蕩氣回腸,文情淒楚”,視為傷心宋亡之作。

紅繡鞋挨著靠著雲窗獨坐[1],偎著抱著月枕雙歌[2]。聽著數著愁著怕著早四更過[3]。四更過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4]。天哪!更閏一更兒妨甚麼[5]!

[注釋][1]雲窗:雕鏤有雲狀花紋的窗子。

[2]月枕:月牙形狀的枕頭。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貫雲石三八[3]聽著數著愁著怕著:聽譙(qiáo喬)鼓、數更聲、愁離別、怕天明。更,舊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個小時。

[4]夜如梭:形容夜間的時光流逝得極快,如同往來不停的織布梭一般。

[5]更閏一更兒妨甚麼:再閏一更兒又有什麼妨礙呢?閏一更,即言再延長一更,再增加一更。或“更”下無“兒”字。

[題解]這首曲子寫時光流逝太快,男女歡愛不足。俚俗生動,很有民歌氣息。中間一句疊用四個詞語寫心理活動,簡潔而傳神;最後一句以“天哪”興歎,感情強烈而真摯,把全曲推向高潮後戛然而止,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清江引立春[1]金釵影搖春燕斜[2],木杪生春葉[3]。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熱[4],土牛兒載將春到也[5]。

[注釋][1]立春:節候名,在陽曆的二月四日、五日。

[2]金釵影搖春燕斜:金釵,婦女的頭飾,由兩股合成,插在發髻之上,其狀若燕。

此寫頭戴金釵的女子雀躍歡快的樣子。

[3]木杪:杪(miǎo秒),樹梢。

[4]火候:一般指煮食物的火力大小、強弱等。在此句中代指氣候。

[5]土牛兒載將春到也:土牛,一名“春牛”,土製的牛。古代於農曆十二月出土牛以送寒氣(見《禮·月令》)。後以立春時造土牛,以勸農耕,象征春耕開始(參見《後漢書·禮儀誌(上)·立春》)。立春之日,人們以紅綠鞭擊打“土牛”謂之“打春”或“鞭春”,以示迎春之意。宋程公許《立春》詩:“月墮霜空發上亭,土牛今日卻鞭春。”

[題解]這首曲子寫春天來臨時的欣欣向榮景象,寫得生動而富有生活氣息。在技巧上,這首曲每句首字剛好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且每一句中都有一個“春”字,別致而頗具匠心,但並不露雕鑿痕跡,顯示了深厚的藝術功力。

徐再思徐再思(生卒年不詳)字德可,好甜食,所以號甜齋。浙江嘉興人,曾做過嘉興路吏。和貫雲石(號酸齋)同時,兩人的散曲並稱為“酸甜樂府”,其實,二人的身世、性格都不相同,散曲風格也不一樣,貫雲石以豪放著稱,徐再思以清麗見長。徐再思的散曲作品現存小令103首。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徐再思三九陽春曲閨怨妾身悔作商人婦[1],妾命當逢薄幸夫[2]。別時隻說到東吳[3],三載餘[4],卻得廣州書[5]。

[注釋][1]妾身悔作商人婦:妾,古代婦女的自稱。這句話是從白居易《琵琶行》詩“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化用而來。

[2]薄幸夫:負心郎,薄情的丈夫。

[3]東吳:古地理區域名,泛指太湖流域全境。因三國時的吳,地處江東,號稱東吳。又,東吳指今江蘇省蘇州一帶。明代周祁《名義考》:以蘇州為東吳,潤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4]三載餘:三年多,多年後。

[5]卻得廣州書: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北部,唐以後置市舶司於此,一向為外商海舶湊集之地。書,信。劉采春《羅(hòng哄)曲》:“那年離別日,隻道住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本曲當從此化出。

[題解]讀著此曲,你會覺得那位女子好像就站在你跟前,向你泣訴著自己婚姻上的不幸遭遇。話語直率明白,卻感染力十足,本篇化用唐代劉采春《羅曲》詩“那年離別日,隻道住桐廬。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而人物形象刻畫更為生動,也更富生活氣息。

沉醉東風春情一自多才間闊[1],幾時盼得成合[2]?今日個猛見他門前過[3],待喚著怕人瞧科[4]。我這裏高唱當時《水調歌》[5],隻識得聲音是我。

[注釋][1]多才間闊,多才,男、女對意中人的親昵的稱呼。《西廂記》四之一:“數著他腳步兒行,倚著窗欞兒侍,寄語多才。”間闊:較長時間的疏離,分別。陸遊《久雨》:“鄰舍相逢驚間闊,通宵不寐聽淋浪。”

[2]成合:結合。

[3]個:語助詞,無實義。猛:忽然,突然。

[4]瞧科:科,本是元劇中的術語,指演員的表情、動作或舞台效果等,此處借用,指瞧見,看見,察覺。《對玉梳》二折[醉太平]:“你與我打睃,有甚不瞧科?”

[5]水調歌:即《水調歌頭》,古樂府曲,相傳是隋煬帝開汴河時所製,唐人將其演為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徐再思四〇大曲,聲韻甚為怨切。與流行於元代的民歌,當有淵源關係。杜牧《揚州》詩:“誰家歌《水調》?明月滿揚州。”張仙《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可見唐、宋時甚為流行。白居易有《聽水調》詩曰:“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為何人?”依曲中意,可知《水調》寫的是情歌。

[題解]這是一首非常風趣的情歌,由女子的口吻寫出,把懷春少女那種微妙的心理生動傳神地展示了出來:她想念久別的情人,但當她看到他從門口走過時,又不敢去喊他,怕被別人看見,於是便高唱情歌,讓情人從歌聲中知道她在這裏。

全曲簡練明快,語言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具有民歌色彩。

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1],一點芭蕉一點愁[2],三更歸夢三更後[3]。落燈花,棋未收[4],歎新豐孤館人留[5]。枕上十年事[6],江南二老憂[7],都到心頭[8]。

[注釋][1]一聲梧葉一聲秋:以雨水打在梧葉之上,渲染秋涼之意。

[2]一點芭蕉一點愁:以雨點敲打在芭蕉上的聲音寫人的愁思。

杜牧《芭蕉》詩:“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夢;夢遠莫歸鄉,覺來一番動。”李煜《長相思》:“秋風多,雨如和。簾外芭蕉三兩棵,夜長人奈何!”

此取其意境。

[3]三更:深夜。古時一夜分為五更,三更為深夜十二時左右。

[4]落燈花,棋未收:趙師秀《有約》詩雲:“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這二句便由此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