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歎新豐孤館人留:見錢霖[般涉調·哨遍]《看錢奴》。

[6]枕上十年事:伏枕憶往事,十年無所成。此用黃庭堅《虞美人·宣州見梅作》“平生個裏願深懷,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的詞意。

[7]江南二老憂:江南,因為作者的家在江南,故雲。二老,指雙親,父母。北周·庾信《王祥扣冰魚躍讚》:“二老同膳,雙魚共浮。”

[8]都在心頭:心頭,心上。範仲淹《禦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題解]漂泊在外的遊子,雨夜棲宿在旅館,其心境該是何等淒涼。歸家的好夢似是被風雨聲驚醒,於是便再也睡不著,萬千思緒都在心頭。開首兩句疊用數量詞,如聞雨聲嘀嗒,讀來既抑揚頓挫,又把整個氣氛渲染得十分濃厚,以下的一切都是在雨聲中展開的。本篇題為“夜雨”,實則寫羈旅之愁苦。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徐再思四一折桂令春情平生不會相思[1],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2],心如飛絮[3],氣若遊絲[4]。空一縷餘香在此[5],盼千金遊子何之[6]。證候來時[7],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注釋][1]平生:終生,一生。或解作“從來”。

[2]身似浮雲:身體虛弱,行動起來懶散無力,搖搖擺擺,像飄浮在空中的雲彩似的。

[3]心如飛絮:飛絮,飄飛的柳絮。因思念情人,心情像飛絮一樣飄飄忽忽,沒有著落。

[4]氣若遊絲:遊絲,本指飄浮於空中的蜘蛛所吐的絲。庾信《春賦》:“一叢香草足礙人,數尺遊絲即橫路。”這裏是說,身體孱弱,氣息微弱的樣子。

[5]空一縷餘香在此:空有一絲餘香留在身邊。這一縷餘香或指由情人留給自己的“雞舌香”之類的定情之物,或指心上人離去後留於身邊的香氣。

[6]盼千金遊子何之:千金遊子,喻指極高貴的羈旅之人。何之,之何,到哪裏。句謂盼望的情人到哪裏去了呢?

[7]證候:症候。本指病狀,發病時的病像,元曲中多以之指相思成疾。作者[天淨沙]《題情》:“不重不輕證候。”《西廂記》三之二:“請個好太醫看他證候咱。”

[題解]這首曲子描寫女子的相思之情。前三句寫她不經意間便害上了相思病。次三句寫她害上了相思病的征狀,三個比喻尤其生動:“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七、八兩句點出她害相思的原因。最後四句設問作答,道出相思最苦的時候。全曲寫得婉轉淒惻,動人心扉。藝術上也很有特色:前三句都押“思”字,末四句都押“時”字,中間三句鼎足對都用比喻而比喻詞不重複,這些都是語言特征所在,很具匠心。

張養浩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從小聰明苦讀,被薦為東平(今山東東平)學正,曆任縣尹、監察禦史、禮部尚書等官。他為官敢於直言,不怕得罪權貴,後來因感到仕途險惡而辭官隱退。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他被召為陝西行台中丞,致力於治旱救災,到任四月,因積勞成疾而死於任所。

張養浩著有《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是元代有別集流傳於世的少數散曲作家之一。他的散曲作品題材多樣,其中有不少關心民生疾苦的作品,這一點與那些接近市井勾欄的散曲作家有所不同。《全元散曲》收錄他的小令161首,套數2套。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養浩四二山坡羊[1]潼關懷古[2]峰巒如聚[3],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4]。望西都[5],意躊躕[6]。

傷心秦漢經行處[7],宮闕萬間都做了土[8]。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釋][1]山坡羊:見陳草庵[中呂·山坡羊]《歎世》。本曲押“魚模”韻。兩個一字句也有用韻的,就增加了兩個韻。末四句分做兩組,形成尖銳強烈的對比,突出事物的兩個方麵,是本調的特色。

[2]潼關:古關名,在今陝四省潼關縣東南。關隘雄踞於山腰,下臨黃河,十分險要,是古代進入關中之交通要衝,更是軍事要地。懷古:即借古抒懷。

[3]峰巒如聚:山峰像聚集起來一樣,此指華山山勢之險峻。

[4]山河表裏:即以山河為表裏。表裏,內外的意思。此處言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形勢十分險要。《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

[5]西都:指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漢建都洛陽,稱為東都,遂稱長安為西都,也叫西京,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此建都,此即以西都代指以往各個朝代。

[6]意躊躕(chóuchú愁除):心潮翻滾,思緒萬千。

[7]傷心秦漢經行處:言經過秦漢時代遺留下來的古跡,不由令人傷感。

[8]宮闕萬間都做了土:宮闕(què卻):古代帝王居住處。宮,宮殿;闕,宮門側首的望樓。全句是說無數豪華的宮殿,曆經戰亂,全都化成了一片焦土。

[題解]這首懷古小令的敘寫層次是:先寫關山形勢的險要,次寫追懷的古代史事,最後寫由江山形勝和古史事跡引發的感慨,曲眼是在最後一個層次上——無論古代王朝是興是亡,帶給人民大眾的,都是一個“苦”字。曲文超越了一般懷古之作由寫景到抒情,借古諷今的模式,以博大的視野和深邃的曆史穿透力洞照古今,總結了封建社會曆史的一個本質特征。不僅具有精辟的政論性,還具有高度的簡潔性和概括力,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發人深思。曲文煉字精警,以少總多,又能把比喻與擬人的修辭方式統一在一個意象之中,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朱履曲[1]那的是為官榮貴[2],止不過多吃些筵席[3],更不嗬安插些舊相知[4],家庭中添些蓋作[5],囊篋裏些東西[6],教好人每看做甚的[7]!

[注釋][1]朱履曲:即“紅繡鞋”。參見馮子振的[中呂·紅繡鞋]《題小山蘇堤漁唱》。

[2]那的是:的是,正是,確是,真個是。賀鑄《點絳唇》詞:“掩妝無語,的是銷凝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養浩四三處。”《竇娥冤》四折[收江南]:“這的是衙門從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那的是,那確是,那真是。此句是反語。

[3]止不過:隻不過。筵席:筵(yán延),古人席地而坐時鋪的席,泛指筵席,宴飲時陳設的座位,兼指酒席。

[4]更不嗬:更不過,要不就是。

[5]蓋作:鋪蓋家當。

[6]囊篋(qiè怯):囊,口袋。篋,小箱子。(zǎn,即“攢”):積聚,儲蓄,蓄積。

[7]教好人每看做甚的:每,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們”。一寫作“門”,在元曲中常見。《救風塵》一折[寄生草]:“他每有人愛為娼妓,有人愛作次妻。”看做甚的,看了像什麼呢?此句是說,讓好人們看了,會覺得簡直不像話!

[題解]這首曲子幽默風趣而具有諷刺性。作者以官場中人自居說:做官哪裏有什麼榮華富貴呢?不過是多吃些酒席,要麼就是多安插些老朋友,家裏多添些家具,多撈些東西而已!就算是這些,還怕讓人家知道了。作者表麵上是在為當官的人說話,實際上卻是辛辣地諷刺和揭露官場的腐敗。而這種官場的腐敗,又何止是元朝如此呢?

這就使這首曲有了普遍意義。

雁兒落帶得勝令往常時為功名惹是非[1],如今對山水忘名利。往常時趁雞聲赴早朝[2],如今近晌午猶然睡[3]。

往常時秉笏立丹墀[4],如今把菊向東籬[5]。往常時俯仰承權貴[6],如今逍遙謁故知[7]。往常時狂癡[8],險犯著笞杖徒流罪[9]。如今便宜[10],課會風花雪月題[11]。

[注釋][1]往常時:往日裏,從前時。在此指居於官位的時候。

[2]趁雞聲赴早朝:早朝,在封建時代,百官清早入朝,準備朝拜皇帝。此句言,早上聽到雞啼聲,就趕緊起來去朝拜皇帝。

[3]晌午:正午。猶然:仍然。

[4]秉笏立丹墀:秉,拿著。笏(hù護),朝笏,又叫“手板”。古代君臣在朝會時手中所拿的狹長的板子,上麵可以記事,以備遺忘。至清始廢。丹墀(chí持),古代王宮殿前的石階,漆成紅色,稱為“丹墀”。張衡《西京賦》:“右平左(cè測),青瑣丹墀。”

全句言,手持著朝笏站立在紅色台階上。

[5]如今把菊向東籬:用陶淵明典。

[6]俯仰承權貴:俯,低頭;仰,昂頭。王羲之《蘭亭集序》(見《晉書·王羲之傳》):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承,在下麵接受、承受。這句話是說,見到權貴之人,要向他們點頭哈腰,看著別人的臉色去行事。

[7]逍遙謁故知:逍遙,安閑自得的樣子。《楚辭·九歌》屈原《湘夫人》:“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謁故知,拜訪老朋友。

[8]狂癡:顛狂放肆、承便輕浮。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養浩四四[9]險犯著笞杖徒流罪:險犯著,險些兒犯著。笞、杖、徒、流,五代五刑之四種。笞(chī癡),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背部或臀部。《漢書·刑法誌》:“當笞者笞臀。”參閱《唐律疏議》一《笞刑》。杖,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擊人的背、臀或腿部。參閱《隋書·刑法誌》、《唐律疏議》一《名例》。徒,徒刑,拘禁罰使勞作之刑。流,流放到遠方,放逐到邊遠的地區。《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

[10]便(biàn變)宜:有利,適宜。或解作便(pián)宜,利益、好處。元好問《樂天不能忘情圖詩》之一:“得便宜是落便宜,木石癡兒自不知。”

[11]課會:課,功課,在此作“寫”、“做”講。會,一會兒。風花雪月:指四時景色。

《元曲選》喬吉《金錢記》三:“本是些風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水滸》二:“每日三瓦二舍,風花雪月。”這句話是說,以風花雪月為題材,寫一些詩文來消遣時光。

[題解]這首散曲寫出了做官的艱辛險惡與退隱後的恬然舒適,通篇使用對比手法是這首散曲的最大特征。由於使用對比手法,使其在句式結構上也有一些特征:前半部(雁兒落)四句兩兩相對,形成連璧對;後半部(得勝令)的前四句隔句相對,形成扇麵對。這樣,使全曲結構嚴整,極有韻律。

水仙子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1]神仙一樣看。出門來山水相留戀,倒大來[2]耳根清靜眼界寬,細尋思這的是[3]真歡。黃金帶[4]纏著憂患,紫羅[5]裹著禍端,怎如俺藜杖藤冠[6]!

[注釋][1]合共:和,共。

[2]倒大來:到頭來。

[3]這的是:這真是。

[4]黃金帶:金線裝飾的官服束帶。

[5]紫羅(lán):紫色的官服。

[6]藜杖藤冠:藜木杖,藤帽子;指過退隱生活。

[題解]這支小令應是作者辭官歸隱以後所作。它先說無官一身輕的感覺之好——像神仙一樣快活。次述所以快活的原因:不單是門前有好山好水,耳根清淨;更重要的是解除了高懸在頭上的刑戮威脅。表現了作者將仕宦視作畏途而將隱居當作安全歸宿的思想。一個封建官員的這種人生體驗,反映了封建政治的殘酷可怖。“黃金帶纏著憂患”以下三句,兼用拈連和對比的修辭方法,形象而又深刻地說明了主人公出處選擇的完全正確,強化了主題思想。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養浩四五水仙子詠江南一江煙水照晴嵐[1],兩岸人家接畫簷[2]。芰荷[3]叢一段秋光淡,看沙鷗舞再三,卷香風十裏珠簾。畫船兒天邊至,酒旗兒風外[4],愛殺[5]江南。

[注釋][1]晴嵐:晴天山裏的霧氣。

[2]接畫簷:房子連房子的意思。

[3]芰荷:出水的荷花或荷葉。

[4]:風吹物使它顫動。

[5]愛殺:愛得很的意思;殺同煞,表程度。

[題解]雄奇的北國風光讓人讚歎,秀麗的江南景色更令人流連。生在北方的張養浩,用他獨特的視角來欣賞江南美景,從而發現江南獨具的魅力。

江南美,美在水。晴空下,一煙水與岸上山嵐相映生輝;兩岸人煙稠密,畫簷相接;秋光中荷花處處,沙鷗群舞……無一處沒有水,無一處沒有水的靈動與秀美。江南水美景美,江南的風情更美。秋風起處,香飄十裏,珠簾高卷。撩人的是荷香桂香,還是越女吳娃的國色天香?放眼望去,更有那遠處到來的畫船、風中顫動的酒旗,逗引起人們的雅興……江南美,美得人忘移步;江南美,美得人心如醉。無怪乎作者在飽覽了江南秀色之後,會由衷地發出“愛殺江南”的感歎,寫下了這一曲描繪江南美景的讚歌。

折桂令中秋一輪飛鏡誰磨[1]?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2],洗秋空銀漢無波[3],比常夜清光更多[4],盡無礙桂影婆娑[5]。老子高歌,為問嫦娥[6]:良夜懨懨[7],不醉如何?

[注釋][1]“一輪”句:辛棄疾《太常引》“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鏡:銅鏡,喻月。

[2]玉露泠泠:秦觀《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玉露:形容露珠晶瑩透明。泠泠:清涼的樣子。

[3]銀漢:即銀河。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4]“比常夜”句:言中秋之月比平常更明亮。這是化用辛棄疾《太常引》“斫去月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詞意。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養浩四六[5]桂:指傳說中月中的桂樹。婆娑:形容桂樹的影子舞動和桂樹的枝葉扶疏。

[6]老子:作者自謂。嫦娥:傳說中月宮裏的仙女。據《淮南子·覽冥訓》載:後羿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以後,奔至月宮。

[7]懨懨:精神不振的樣子。

[題解]中秋之夜,明亮的月光,把大地山河都照個透徹。這首曲子由衷地讚美造物主這種神奇的偉力,“徹”、“透”兩字,把月照耀萬物的程度表現得無以複加,字字有千鈞之力。中秋之夜,秋空如洗,銀河無波,月中的桂樹在舞動著優美的身影。桂影的清晰可見,更反襯出月光的澄澈。較之前人埋怨桂影婆娑,遮住了清光,作者在曲中的這一描寫對月光的讚美更為純粹,含義更為明確。如此美好的景色,如此恬靜的氛圍,怎不令作者情從中來,要盡情地享受這美好的夜晚。良辰美景固然會引起人愉悅的心情,而擁有愉悅的心情去觀照自然就更能發現自然的美。

朱履曲[1]才上馬齊聲兒喝道[2],隻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3]。直引到深坑裏恰心焦[4]。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5]?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

[注釋][1]朱履曲:也叫“紅繡鞋”。

[2]喝道:官員出巡或趕路時,差役在前嗬喝人們讓路回避。

[3]送了人:斷送了人,禍害了人。根苗:根源。

[4]深坑:指禍坑。恰心焦:才焦急,才著慌。

[5]怎生饒:怎麼能輕饒。

[題解]這首曲子用通俗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官場的險惡情形。君不見,有的人一做官便誌得意滿,不可一世,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直至幹出禍國殃民的罪惡勾當,殊不知自己正是坐在冰山之上。作者覺得這些人真是又可恨又可笑。須知為官之始便是惹禍之時,且不說作惡者必有報應,即使為官清正者,也會遭到小人陷害,或因上司喜怒無常而惹禍,因此不要到陷入深坑時才覺得心焦。一旦到那種境地時,就無法自拔了,隻能露出任人宰割的可憐相。曲子末句的“威風不見”,恰與首句的“齊聲喝道”形成鮮明對比,把為官時的得意相與遭難時的可憐相寫得惟妙惟肖,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堪稱警世之言。

一枝花詠喜雨用盡我為國為民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數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1]。喚省焦枯[2],喜萬象春如故,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養浩四七家,當不的也離鄉背土[3]。

[梁州]恨不得把野草翻騰做菽粟[4],澄河沙都變化做金珠[5]。直使千門萬戶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祿[6]。眼覷著災傷教我沒是處[7],隻落的雪滿頭顱[8]。

[尾聲]青天多謝相扶助,赤子從今罷歎籲[9]。隻願的三日霖淫不停住[10],便下當街上似五湖[11],都淹了九衢[12],猶自洗不盡從前受過的苦。

[注釋][1]沾濡:打濕滋潤。

[2]省(xǐng):醒。

[3]當不的:受不了。

[4]菽(shū)粟:豆與穀。

[5]金珠:喻指米粒。

[6]天祿:皇家的俸祿。

[7]覷(qù):看。

[8]雪:喻指白發。

[9]籲(xū):歎息。

[10]霖淫:久下不停的雨。

[11]五湖:此指大水泛濫的湖泊。古代的“五湖”究指什麼湖,說法不一,或說即指太湖,或說是五個大湖的合稱。

[12]九衢(qú):大道。

[題解]這篇套曲是作者退隱後複出任陝西行台中丞,致力於抗旱救災時所作。

首曲“一枝花”表達久旱盼雨,而雨終於下起來了時的那種欣喜如狂的心情。同時又為還有不少背景離鄉的老百姓在外,沒有來得及返回家園而憂慮。

第二首曲“梁州”集中表達了作者願“千門萬戶家豪富”的願望,同時,為自己做不到這一點而感到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