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草色花尚有重開日,人決無再少年。恰情歡春晝紅妝麵,正情濃夏日雙飛燕,早情疏秋暮合歡扇[1]。武陵溪引入鬼門關[2],楚陽台駕到森羅殿[3]。
[注釋][1]合歡扇:團扇,其上有對稱圖案花紋,象征男女歡會之意。
[2]武陵溪: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台山迷而不能返,忽於武陵溪邊遇仙女並獲款留,及出,已曆七世。鬼門關:比喻險惡之地。
[3]楚陽台:在四川省巫山縣城西的高都山上,相傳為楚襄王與巫山神女幽會的地方。森羅殿:迷信中說陰間閻羅王所居之殿。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範康五六[題解]這是作者“酒色財氣”重頭組曲的第二首,與前一首詠酒站在肯定酒的作用的立場不同,本篇詠色完全是持否定的態度。全曲劈頭兩句引用“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俗諺,並不是說明盛年不再因而要及時行樂,而是強調生命之可貴。中間三句用鼎足對的形式,巧妙地利用春、夏、秋的時令特征及“紅妝麵”、“雙飛燕”、“合歡扇”三組物象,描述了從“情歡”、“情濃”直至“情疏”的完整過程,暗示人們不要沉溺於男女情愛。末兩句更是以“武陵溪”、“楚陽台”與“鬼門關”、“森羅殿”對舉,頓起棒喝,疾呼貪色亡身,從而與首兩句呼應,再次強調生命之可貴,發人警省。全篇以勸戒貪色溺情為主旨,運用比喻出之,形象生動,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說教,使人過目不忘。
曾瑞曾瑞(1260?—1335)字瑞卿,河北大興(今北京大興縣)人。自北南來,因喜江南人才之多,羨錢塘景物之盛,於是舉家移居杭州。《錄鬼簿》說他“神采卓異,衣冠整肅,優遊於市井”之中,“儼然如神仙中人”。淡薄功名,不願出仕,因號褐夫。繪畫楷模範寬,長於山水;又善作隱語,工於小曲。著雜劇《才子佳人誤元宵》(或以為即《留鞋記》)。原有散曲集《詩酒餘音》,已佚。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之列。散曲今存套數十七篇、小令九十五首。
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1]閨中聞杜鵑無情杜宇[2]閑淘氣,頭直上耳根底[3],聲聲聒[4]得人心碎。你怎知,我就裏[5],愁無際。
簾幕低垂,重門深閉[6]。曲闌邊,雕簷外,畫樓西,把春酲[7]喚起,將曉夢驚回。無明夜[8],閑聒噪[9],廝禁持[10]。我幾曾離這繡羅幃[11]?
沒來由勸我道“不如歸!”狂客[12]江南正著迷,這聲兒好去對俺那人啼!
[注釋][1]罵玉郎過感皇恩采茶歌:南呂宮帶過曲的曲牌,屬北曲,由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三支曲子組成,它們都不能單獨作小令。
[2]杜宇:即杜鵑。古代傳說,蜀王杜宇,號望帝,失帝位後死去,魂化為杜鵑鳥,鳴聲悲切,好像說:“不如歸去”。
[3]頭直上耳根底:從頭頂上一直鑽進耳根。
[4]聒:吵鬧。
[5]就裏:心裏,內情。
[6]重門:重重院門,指深宅內院。
[7]春酲:酲,酒後神誌恍惚的樣子,春酲指春情醉人。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曾瑞五七[8]無明夜:不分白天黑夜。
[9]閑聒噪:亂嚷嚷。
[10]廝禁持:廝,相;禁持,糾纏。
[11]繡羅幃:繡花羅帳,這裏代指房舍。
[12]狂客:這裏指在外不歸的丈夫。
[題解]這首閨情曲把杜鵑“聲聲聒得人心碎”的情景寫得淋漓盡致。結尾埋怨杜鵑叫錯了對象,說它應該向著那在“江南正著迷”的人叫“不如歸去”才對,更是別致生動。
就表現方麵說,這首曲比較直露,比較鋪張,這與詩詞注重含蓄精煉不一樣。
四塊玉述懷冠世才,安邦策,無用空懷土中埋。有人跳出紅塵外。七裏灘[1],五柳宅[2],名萬載。
[注釋][1]七裏灘: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南。其處兩山夾峙,東陽江奔瀉湧流,亙延七裏,故名。北岸富春山傳為東漢嚴子陵躬耕垂釣處。
[2]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的別號。
[題解]有冠世之才、安邦之策,卻“死後空陪黃壤埋”,社會現實就是這樣荒唐與嚴酷。
無奈,還是步武嚴陵,步武陶潛吧,垂釣躬耕,遺世獨立,落得逍遙自在,有何不可呢?
所謂“有人跳出紅塵外”,一方麵是作者自謂,一方麵也暗示了壓抑人才是當時的普遍現象。所以“有人”二字更具有概括力和批判力。這首歌曲是懷才不遇者的“不平之鳴”,作品以故作超曠的姿態,不與統治者合作的決斷,表明了對不合理社會現象的徹底否定。用語貌似安閑輕鬆,其實始終掩飾不住滿腹的牢騷與憤激,讀來頗耐人尋味。
喜春來未遂功名希望何時就?書劍飄零甚日休!算來著甚可消愁,除是酒。
醉倚仲宣樓[1]。
[注釋][1]仲宣樓:在湖北當陽。
[題解]曾瑞因為功名無望、壯誌未遂,無計消愁,遂沉醉於酒中,他其實是不甘心於這種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曾瑞五八書劍飄零的生活的。這首曲子就是他直抒胸臆之作。這不僅是他一人一時的感歎,而且是曆代懷才不遇的士子的共同感受。尾句“醉倚仲宣樓”,用漢末王粲(字仲宣)登樓作賦抒發懷才不遇之情的典故,更使這首針對現實的作品具有了深廣的曆史內涵。
四塊玉警世狗探湯[1],魚著網,急走沿身痛著傷。柳腰花貌邪魔旺。柳弄嬌,花豔妝,君莫賞。
[注釋][1]湯:沸水。
[題解]這首曲子題為“警世”,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花街柳巷嫖妓的危害。為此,作者用了十分通俗的語言和極其形象的比喻,描寫中了“柳腰花貌”圈套、邪魔攻心之人正像“狗探湯”、“魚著網”後負痛急走的狀態,處在一種極其危險可怕的境地。最後,作者又再三告誡人們不要去陷入“柳弄嬌、花豔妝”的陷阱。本篇雖為勸戒之作,但沒有長篇大論的枯燥說教,而是以短小精悍的形象議論,使人警省,讓人難忘。
四塊玉酷吏[1]官況甜,公途險,虎豹重關整威嚴[2]。仇多恩少人皆厭[3]。業貫盈[4],橫禍添,無處閃[5]。
[注釋][1]酷吏:指濫用刑罰草菅人命的官吏。
[2]虎豹重關:喻警戒森嚴濫用嚴刑峻法。
[3]仇多恩少:樹敵多而施恩少。
[4]業貫盈:意即惡貫滿盈。業貫,謂積惡。業,同“孽”,佛教用語,指惡行、劣跡。
[5]閃:閃避,躲閃。
[題解]自司馬遷《史記》專辟《酷吏列傳》之後,曆代史書幾乎不絕其嗣,體現了有識史家可貴的批判精神。在元曲中,此類題材的作品也不在少數,如雜劇中關漢卿的《竇娥冤》與《魯齋郎》無名氏的《陳州糶米》等,散曲中薛昂夫的[朝天子]《詠史》、張養浩的《紅繡鞋》《警世》、劉時中的[端正好]《上高監司》以及曾瑞此作等。這說明元曲作為“一代之文學”不僅在於其藝術樣式之獨特,也還在於其思想意義之廣泛和深刻。另外,我們還應該看到,元代吏治的黑暗正是此類作品得以孕育發展的土壤。曾瑞作為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曾瑞五九“書劍飄零”的一介文士,在當時的高壓政治下敢於直麵現實,用散曲痛快淋漓地直斥酷吏,確實表現了他過人的正直和非凡的勇氣。
四塊玉述懷衣紫袍[1],居黃閣[2],九鼎沉如許由瓢[3]。調羹無味教人笑[4]。棄了官,辭了朝,歸去好。
[注釋][1]紫袍:古代高官的袍服。
[2]黃閣:古代宰相的廳署。
[3]九鼎:喻國家重器。許由:上古高士,堯讓天下而不受。
[4]調羹:語本《尚書》,意謂治國如同調味作羹。
[題解]張養浩是因為曆經宦海滄桑、深知官場險惡,才深感做官不如歸隱好;而曾瑞終身未仕,卻也大談棄官歸隱。他在本曲中甚至認為即使位至宰執,治理不好國家也會遭人恥笑,作為國家政權象征的九鼎也可像高士許由扔掉僅有的家產水瓢一樣拋棄。
可見這種棄官理論並不是親身經曆而言,而是憤世嫉俗到了極點之論。這種心理在元代知識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也算是時代特征的反映。
青杏子[1]騁懷[青杏子]花月酒家樓,可追歡亦可悲秋[2]。悲歡聚散為常事,明眸皓齒,歌鶯舞燕,各逞溫柔。
[幺]人俊惜風流,欠前生酒病花愁,尚還不徹相思債。攜雲挈雨,批風切月[3],到處綢繆。
[催拍子]愛共寢花間錦鳩,恨孤眠水上白鷗。月宵花晝,大筵排回雪韋娘[4],小酌會竊香韓壽[5]。舉觴紅袖,玉纖橫管[6],銀甲調箏,酒令詩籌。曲成詩就,韻協聲律,情動魂消,腹稿冥搜[7],宿恩當受[8]。
水仙山鬼,月魅花妖,如還得遇,不許幹休[9]。會埋伏未嚐泄漏[10]。
[幺]群芳會首,繁英故友[11],夢回時綠肥紅瘦[12]。榮華過可見疏薄,財物廣始知親厚。慕新思舊,簪遺佩解[13],鏡破釵分[14],蜂妒蝶羞。
惡緣難救,痼疾長發[15],業貫將盈[16],努力呈頭[17]。冷餐重餡[18]。口搖舌劍,吻搠唇槍,獨攻決勝,混戰無憂。不到得落人奸彀[19]。
[尾]展放征旗任誰走,廟算神機必應口。一管筆在手,敢搦孫吳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曾瑞六〇女兵鬥[20]。
[注釋][1][大石調]青杏子:散曲套數名。大石調為官調名,青杏子為曲牌,在大石調散套中為首牌。也可入小石調,又稱青杏兒,作小令用。
[2]“花月”二句:言歌樓酒館中和歌妓們交往的生活,有快樂也有悲哀。
[3]“攜雲”二句:指和歌妓們來往。雲、雨、風、月:古代常用來作為男女性愛的代稱。
[4]回雪:回風舞雪,形容舞姿的飄忽輕盈。韋娘:即杜韋娘,唐代著名歌妓。
[5]竊香韓壽:晉韓壽貌美,賈充讓他作僚屬,一次賈充的女兒在簾後看他,十分愛慕,兩人於是私通。女以皇帝賜賈充的西域異香贈壽,後被賈充發覺,把女兒嫁給他。
李商隱《無題》:“賈氏窺簾韓掾少。”掾:僚屬。這裏借指風流男子。
[6]玉纖:婦女潔白而纖細的手指。橫管:指吹笛。
[7]腹稿冥搜:暗中打腹稿。這句連上麵三句,大意是說:詩歌和曲子寫得那麼協律動人,是因為經過苦心構思的緣故。
[8]宿恩當受:指對歌妓們宿世有恩,當受到她們的報答。
[9]“水仙”四句:指這些美麗聰明的歌妓們一遇上他,就糾纏不放了。
[10]“會埋伏”句:指彼此暗中有情,卻不露在外麵。
[11]“群芳”二句:意謂自己是歌妓們的領袖和老朋友。群芳、繁英,都是以花比歌妓。
[12]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寫風雨後綠葉多,紅花少,春已遲暮,此借指美好的日子已過去。
[13]簪遺佩解:把頭上的玉簪和身上的佩飾贈給對方,表示定情。
[14]鏡破:孟《本事詩》載:南朝陳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會與妻子樂昌公主失散,分別時將一麵銅鏡打破,各執一半作為他日重見的憑證。釵分:古代夫婦離別,女方往往把頭上的發釵分給男方,作為紀念。這句說夫婦離異。
[15]痼疾:經久難治的病。
[16]業貫將盈:罪惡將滿。
[17]努力呈頭:意義不詳。
[18]冷餐重餡:餡疑作“”,即重吃冷飯的意思。或指被遺棄者的淒涼景狀。餡一作“餾”。
[19]不得到:不會。奸彀:圈套。
[20]搦:挑戰。孫吳:指春秋時的孫武和戰國時的吳起。二人均精通兵法,善於用兵。女兵:齊人孫武因兵法見知於吳王,吳王請孫武“小試勒兵”,孫武召集宮女訓練,他軍令嚴明,果然訓出一支“赴水火猶可”的女兵(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女兵鬥:一本無“女”字。
[題解]這套曲子寫書會才人(藝人)的生活。“花月酒家樓,可追歡亦可悲秋。”這是說他們在歌樓酒館中的生活有歡樂也有悲愁。圍繞這一主題,作品分別展開了對“追歡”
和“悲秋”的具體描寫。從“青杏子”到“催拍子”都是寫“追歡”的一麵:和聰明美麗的歌妓在一起,相親相愛,月宵花晝,歌筵舞席,有說不盡的風流。“幺篇”(後篇)則寫了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曾瑞六一他們悲哀的一麵:“榮華過可見疏薄,財物廣始知親厚。”人情看冷暖,世態趨炎涼,結局非常悲慘。但在“尾聲”裏,作者也表達了不甘示弱,勇於抗爭的情懷。
從這篇作品可以了解到宋元時代書會才人生活和思想的一些情況,他們和女藝人們在一起,為她們創作,支持她們的演出,打破了過去文人讀書應守的常規,這是有一定意義的。
所以,這篇作品不僅可以從藝術方麵去欣賞,而且也具有資料價值,值得引起重視。
範居中範居中(生卒年不詳)字子正,號冰壺,杭州人。學問淵博,擅長書法、彈琴,又工於散曲,尤其擅製南北合腔,但其作品流傳下來的,隻有《正宮·金殿喜重重》一套。
金殿喜重重(南北合套)[1]秋思[金殿喜重重(南)]風雨秋堂,孤枕無眠,愁聽雁南翔。風也淒涼,雨也淒涼,節序已過重陽。盼歸期,何事歸未得?料天教暫爾參商[2]。晝思鄉,夜思鄉,此情常是悒怏[3]。
[塞鴻秋(北)]想那人妒青山,愁蹙在眉峰上;泣丹楓,淚滴在香腮上;拔金釵,劃損在雕闌上[4];托瑤琴,哀訴在冰弦上。無事不思量,總為咱身上。爭知我懶看書,羞對酒,也隻為他身上。
[金殿喜重重(南)]淒愴,望美人兮天一方。謾[5]想象賦《高唐》[6]。
夢到他行,身到他行,甫能得一霎成雙。是誰將好夢都驚破?被西風吹起啼[7]。惱劉郎,害潘郎[8]。折倒盡舊日豪放。
[貨郎兒(北)]想著和他相偎廝傍,知他是千場萬場。我怎比司空見慣當尋常?才離了一時半刻,恰便似三暑十霜。
[醉太平(北)]恨程途渺茫,更風波零癅[9]。我這裏千回百轉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數樁:半真半假喬模樣[10],宜嗔宜喜嬌情況,如疼知熱俏心腸。但提來暗傷。
[賺(南)]終日懸望,恰原來搗虛撇抗[11]。誤我一向,到此才知言是謊。把[12]當初花前宴樂,星前誓約,真個崔張不讓[13]。命該凋喪,險些病染膏肓,此言非妄。
[怕春歸(北)]白發陡然千丈,非關明鏡無情,緣愁似個長[14]。相別時多,相見時難,天公自主張。若能夠相見,我和他對著燈兒深講。
[春歸犯(南)]自想,但隻愁年華老,容顏改,添惆悵。驀然平地,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範居中六二反生波浪。最莫把青春棄擲,他時難算風流帳。怎辜負銀屏繡褥朱幌,才色相當,兩情契合非強[15]?怎割舍眉南麵北城撇漾[16]。
[尾聲(南)]動止幸然俱無恙,畫堂內別是風光。散卻離憂重歡暢。
[注釋][1]南北合套:曲有南北之分。南曲用五音階,用韻以南方(主要為江浙一帶)語音為標準,有平上去入四聲,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都以南曲為主。北曲用七音階,無入聲,用韻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為準。元雜劇主要用北曲。南北曲曲牌不用。元散曲一般指北曲,也有作南曲的。但無論是單獨的南曲還是南北合套,在元代都還很少見,隻有到了明代,才蔚為大觀。範居中這個南北合套曲是較早的南北合套之一。
[2]暫爾參商:即暫時分別。參商,天上星宿名,兩星東西相對,此出彼沒,互不相見。
[3]悒怏:憂悶不快,悶悶不樂。
[4]拔金釵,劃損在雕闌上:拔下金釵,在雕闌(有雕飾的欄杆)上刻劃計算日期。
[5]謾:空泛,隨意。
[6]賦《高唐》:宋玉在《高唐賦》裏寫楚懷王和神女歡會,這裏借指主人公與所思念的情人在夢中歡會。
[7]:寒蟬。上句問:“是誰將好夢都驚破(醒)?”這句回答:“是因為西風吹得寒蟬啼叫。”
[8]“惱劉郎”二句:劉郎本指東漢劉晨。傳說他與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藥,誤入仙境,偶二仙女,留宿。潘郎:本指晉潘嶽。據說他容貌很美,在路上行走,婦女們都向他拋水果。但這裏都隻是借用來寫主人公因夢被驚醒,感到相思之情難以排遣的煩惱。
[9]零癅:零落,淪落。
[10]喬模樣:喬,宋元時口語,本指裝模作樣,這裏轉而指可愛的樣子。
[11]搗虛撇抗:即批亢搗虛,乘虛而入的意思,語出《史記·孫武傳》:“批亢搗虛,形格勢禁。”
[12]把:這裏是“把似”,即譬如的意思。
[13]崔張:指《西廂記》裏的崔鶯鶯和張生(君瑞)。
[14]這裏幾句是借用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詩意。
[15]強:勉強。
[16]撇漾:拋撇,扔棄,離異等意,也寫作“撇樣”。
[題解]由於這套曲是現在見到的較早的南北合套,所以,它在散曲發展史上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曲子寫客居他鄉的遊子,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思戀家鄉的情人(妻子),纏綿婉轉,纖細入微。
首曲“金殿喜重重(南)”敘述了時間和環境,然後自然而然地引出思念之情。通過“參商”比喻,形象生動。
第二支曲“塞鴻秋(北)”推己及人,想到在家鄉的愛人思念自己的情景,然後又回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範居中六三到自己身上,問遠方的愛人是否知道自己也在思念她。這樣,就從兩個方麵表現了相愛雙方愛情的濃烈。
第三支曲寫由思而夢,想象自己在夢中與愛人歡會,以及夢醒後麵對現實的痛苦。
第四、五、六、七支曲子追憶自己與愛人之間的感情,反反複複從各個側麵表達自己深摯的相思。
第八支曲子想到要珍惜自己,“最莫把青春棄擲,他時難算風流帳”,以免對不起自己的愛人。
尾聲是圓滿的結局:“散卻離憂重歡暢。”
本曲寫“秋思”與馬致遠等人的作品有所不同,側重於寫“思”而很少寫景。寫“思”寫情淋漓盡致,從正麵與側麵,現實與想象,剖析與描繪等各個方麵反複刻寫,細膩而生動。
全曲結構宏大,篇幅較長,但藝術表達仍比較諧美,這也是本曲特色之一。
孛羅禦史孛羅禦史蒙族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散曲作品僅存套數1套。
一枝花辭官[一枝花]懶簪獬豸冠,不入麒麟畫[1]。旋栽陶令菊,學種邵平瓜[2]。覷不的鬧穰穰蟻陣蜂衙[3],賣了青驄馬,換耕牛度歲華。利名場再不行踏,風波海其實怕他[4]。
[梁州]盡燕雀喧簷聒耳[5],任豺狼當道磨牙[6],無官守無言責相牽掛[7]。春風桃李,夏月桑麻,秋天禾黍,冬月梅茶。四時景物清佳,一門和氣歡洽。歎子牙渭水垂釣[8],勝潘嶽河陽種花[9],笑張騫河漢乘槎[10]。這家,那家,黃雞白酒安排下。撒會頑,放會耍,拚著老瓦盆邊醉後扶,一任他風落了烏紗。
[牧羊關]王大戶相邀請,趙鄉司扶下馬[11]。則聽得撲冬冬社鼓頻撾,有幾個不求仕的官員,更有那東莊裏措大[12]。他每都拍手歌豐稔[13],俺再不想巡案去奸猾。禦史台開除我,堯民圖添上咱[14]。
[賀新郎]奴耕婢織足生涯。隨分村疃人情[15],賽強如憲台風化[16]。趁一溪流水浮鷗鴨,小橋掩映蒹葭。蘆花千頃雪,紅樹一川霞,長江落日牛羊下。山中閑宰相,林外野人家。
[隔尾]誦詩書教子無閑暇,奉甘旨萱堂到白發[17],伴轆轤村翁說一會挺膊子話[18]。閑時節笑咱[19],醉時節睡咱,今日裏無是無非快活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孛羅禦史六四煞。
[注釋][1]“懶簪”句:即不願再做官。獬豸冠:古代禦史戴的帽子,相傳是仿奇獸獬豸頭形狀的皮冠,戴此冠者即可正直無私。麒麟畫:指麒麟閣上功臣畫像。漢宣帝曾畫霍光等功臣像於麒麟閣上。
[2]“旋栽”句:意為辭官歸隱。陶令菊:陶淵明辭去彭澤令後,在家宅周圍種滿菊花。邵平瓜:秦東陵侯邵平,於秦亡後隱居長安城東,種瓜自給。
[3]蟻陣蜂衙:指官場的明爭暗鬥。與馬致遠《秋思》:“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之意相同。
[4]風波海:指官場爭鬥如風波不止的苦海。
[5]“盡燕雀”句:任憑燕雀在房簷下唧喳亂叫。燕雀:喻小人、庸人,語出《史記·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聒耳:嘈雜刺耳。
[6]“任豺狼”句:哪管豺狼張牙舞爪,喻凶殘的權貴。
[7]“無官守”句:即無職無責,無官一身輕之意。
[8]子牙渭水垂釣:薑子牙年八十在渭水釣魚,得遇周文王,後助武王伐紂興周。
[9]潘嶽河陽種花:西晉文學家潘嶽曾任河陽(今河南孟縣)縣令,遍種桃花。
[10]張騫河漢乘槎:傳說漢代張騫,曾乘木槎直達天河。河漢:天河。木槎:木筏。
[11]鄉司:村長一類職務。
[12]措大:即醋大,當時對窮書生的一種稱呼,有輕慢之意。
[13]豐稔:豐收。莊稼成熟為稔。
[14]禦史台開除我,堯民圖添上咱:禦史台,指官衙;堯民圖,據《帝王世紀》載,堯帝時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樂業。後人據此繪成圖畫,表現隱居躬耕的思想。
[15]隨分村疃人情:隨分,隨便;村疃,村莊。這句是入鄉隨俗的意思。
[16]憲台風化:指官場風氣。憲台,即禦史台。
[17]“奉甘旨”句:以美味奉養雙親到老。萱堂:本意指母親居室,後代指母親。
[18]轆轤村翁:在井邊汲水的村翁。轆轤:汲水器。挺膊子話:推心置腹的話,直率坦白的話。
[19]笑咱:笑啊。咱:語助詞,無義。
[題解]元散曲裏麵否定官場,表現退隱思想的作品可以說是舉不勝舉了(如盧摯、陳草庵、關漢卿、張養浩等等),但作為蒙古貴族出身的孛羅禦史寫出這樣的作品,還是值得重視的。它具有特殊的意義,反映出元代官場的確是黑暗異常,統治集團內部鬥爭非常激烈。
從藝術上看,這套曲子也有可取之處。其形象鮮明,風格曠達,有馬致遠散曲的味道。寫景的語言雖然不多,但其中“蘆花千頃雪,紅樹一川霞,長江落日牛羊下”等句,形象鮮美,語言典雅,音韻和諧暢達,可入寫景名句之列。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孛羅禦史六五睢景臣睢景臣字景賢,揚州人。生卒年不詳,約成宗大德中(1302)前後在世。自幼刻苦好學,酷好音律。與鍾嗣成相善。《錄鬼簿》記載其劇作,有《屈原投江》、《千裏投人》、《鶯鶯牡丹記》三種,惜皆已散佚。散曲獨標一格,據載揚州諸名士作《高祖還鄉》
套曲,唯景臣《哨遍》曲製作新奇,諸人皆出其下。《太和正音譜》評其散曲日:“如鳳管秋聲。”作品今存套數三篇、殘套一篇。
哨遍[般涉調]高祖還鄉[1]社長排門告示[2],但有的差使無推故[3]。這差使不尋俗[4],一壁廂納草也根[5],一邊又要差夫[6]:索應付[7]。又言是車駕,都說是鑾輿[8],今日還鄉故[9]。王鄉老執定瓦台盤[10]。趙忙郎抱著酒葫蘆[11]。新刷來的頭巾[12],恰糨來的綢衫[13],暢好是妝幺大戶[14]。
[耍孩兒]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15],胡踢蹬吹笛擂鼓[16]。見一人馬到莊門[17],匹頭裏幾麵旗舒[18]:一麵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19],一麵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20],一麵旗雞學舞[21],一麵旗狗生雙翅[22],一麵旗蛇纏葫蘆[23]。
[五煞]紅漆了叉[24],銀錚了斧[25],甜瓜苦瓜黃金鍍[26]。明晃晃馬癆槍尖上挑[27],白雪雪鵝毛扇上鋪[27]。這幾個喬人物,拿著些不曾見的器杖[29],穿著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轅條上都是馬,套頂上不見驢[30]。黃羅傘柄天生曲[31]。車前八個天曹判[32],車後若幹遞送夫[33]。更幾個多嬌女,一般穿著,一樣妝梳。
[三]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34]。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那身著手扶[35]。猛可裏抬頭覷[36],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二]你須身姓劉,你妻須姓呂[37]。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38]: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39];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40],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41]。
[一]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42]。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43]。有甚胡突處[44],明標著冊曆[45],見放著文書[46]。
[尾]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47];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48]。隻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睢景臣六六道劉三[49],誰肯把你揪癇住[50]?白甚麼改了姓[51],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注釋][1]高祖:漢高祖劉邦。
[2]社:元代鄉村的組織單位,五十家為一社。排門:逐家逐戶。告示:通告。
[3]但有:隻要有。無推故:不得借故推辭。
[4]尋俗:平常。
[5]一壁廂:一邊。也根:語氣詞。
[6]差(chāi)夫:派出應差的人。
[7]索:須要。
[8]鑾輿:皇帝的車駕。
[9]鄉故:故鄉。
[10]鄉老:此指鄉中年高有威望的人。台盤:托盤。
[11]忙郎:農家子弟。
[12]新刷:新近洗過。
[13]恰糨:剛洗糨過。糨(jiàng):衣服漂洗後,在米汁裏浸過,曬幹熨平,求其挺直。
[14]暢好:真正。妝幺:裝模作樣。大戶:豪富人家。
[15]王留:元代民俗中常用以指代鄉下人,如今之張三、李四。喬男女:不三不四的人們。
[16]胡踢蹬:鄉人的綽號,其人一定是好動又不穩重、辦事沒規章的。
[17](biāo):一隊。
[18]四頭裏:打頭裏。舒:飄展。
[19]胡闌:環,以“胡”的聲母與“闌”的韻母拚合成“環”字。迎霜兔:白兔,代指月亮,相傳月中有玉兔。此為月旗的圖案。
[20]曲連:圈。畢月烏:烏鴉,是古代天文學名詞。相傳太陽中有三腳烏鴉,故紅圈內有烏鴉是日旗的圖案。
[21]雞學舞:形容鳳凰展翅,是鳳旗圖案。
[22]狗生雙翅:形容飛虎的狀貌,是飛虎旗的圖案。
[23]蛇纏葫蘆:是二龍戲珠圖案的戲稱。
[24]叉:指畫戟,是儀仗的一種。
[25]銀錚:鍍了銀。斧:斧鉞。
[26]甜瓜苦瓜:形容金瓜錘的形狀。
[27]馬癆:指儀仗中的朝天癆。
[28]扇:指鵝毛宮扇。
[29]器杖:指以上各種儀仗器械。
[30]套頂:把牲口套在車上的繩索。
[31]傘柄曲:指皇帝乘輿上的車蓋及其曲柄。
[32]天曹判:天廷的判官,指皇帝的侍衛。
[33]遞送夫:奔走伏侍之人。
[34]覷(qù):看。
[35]那:挪。
[36]猛可裏:突然間。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睢景臣六七
[37]妻姓呂:劉邦妻姓呂名雉。
[38]根腳:老家底。
[39]亭長:秦朝時的地方小吏。劉邦曾做過泗水亭長。耽:嗜好,貪愛。
[40]丈人:嶽父。
[41]拽(zhuài):拉。壩(bà):通“耙”,一種農具。
[42]無重數(chóngshǔ):數不清。
[43]斛(hú):糧食的計量單位,漢時一斛為十鬥。
[44]胡突:糊塗。
[45]冊曆:流水帳。
[46]見:現。文書:借據。
[47]差發:被指派應官差。漢時因故不能應差,可以出錢出糧頂替。旋:隨即。
[48]私準除:背後批準扣除。
[49]劉三:劉邦排行老三。
[50]揪癇(zuó):揪住不放手。
[51]白甚麼:平白地為什麼。
[題解]這個套曲是睢景臣的代表作,也是曆來傳誦的元曲名篇。
全套曲共由八支曲子組成:
第一曲寫高祖還鄉之前地方上的忙亂景象。
第二、三、四曲寫高祖還鄉時儀仗進村的盛大場麵。
第五、六、七、八曲寫鄉民認出劉邦後,對劉邦過去根底的一一數落。
鍾嗣成《錄鬼簿》以“製作新奇”評論睢景臣這個套曲。構思的巧妙、新穎、奇特的確是這個套曲的第一大特色。
作品不是以一個作家的眼光來寫的,而是借一個貌似糊塗、毫無見識的鄉下人眼光來寫的,而正因為是鄉下人所見,所想,所說,才使鄉官的忙亂,皇帝儀仗的稀奇古怪,處處都顯得莫名其妙和好笑,從而產生出強烈的令人捧腹的喜劇效果。尤其絕妙的是,作者不僅設想的是一位鄉民做第一人稱主人公,而且是一位過去與劉邦有糾葛的老相識,這就使他可以在曲子的後半部嬉笑怒罵,揭開皇帝過去的老底,從而辛辣地諷刺和嘲笑了“天威顯赫”的皇帝裝腔作勢的嘴臉。
除了構思的巧妙、新穎、奇特外,語言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富於幽默感也是這個套曲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說王鄉老、趙忙郎執盤打酒,打扮得像“妝幺大戶”;用瞎王留、喬男女、胡踢蹬之類的貶詞來形容皇帝儀仗前的樂隊;更為精彩的是,把皇帝儀仗隊那些神聖不可侵犯的月旗、日旗、鳳凰旗、飛虎旗、蟠龍旗等,一律按農村中常見的兔、烏、雞、狗、蛇等來加以形容,用村民的慣用的語言來加以描繪,既形象生動、別致,又滑稽可笑。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對劉邦的稱呼:
在其開始,由於鄉民本身還不太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所以隻用了“車駕”、“鑾輿”、“今日還鄉故”來代指皇帝。及至皇帝來到,鄉民們跪拜時,用的是“那大漢”來形容。
一旦鄉民認出了劉邦時,便直呼“你”,而對應的則是“我”(此前一直沒有出現“我”這個自稱),後來越說越氣,竟然直呼起皇帝小時候的稱呼——“劉三”來了。而尤其耐人尋味的是,“漢高祖”本是劉邦死後的“廟號”,他活著的時候並沒有這種稱呼,而作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睢景臣六八品讓那位村民當著劉邦的麵指責他“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真是既惹人發笑又起到了畫龍點睛(題目叫“高祖還鄉)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