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起來說,無論從內容還是從藝術表現方麵來看,這都是一篇非常有特色,而尤其富於喜劇性的優秀作品,值得細細閱讀、品味。
周文質周文質(?—1334)字仲彬,祖籍建德(今浙江建德縣)人,後移居杭州。為人心性工巧,學問淵博,文筆新奇。又善繪畫,能歌舞,通音律。嚐俯就路吏之職。與鍾嗣成交厚,頗有豪俠之風。著有雜劇《蘇武還朝》、《春風杜韋娘》等四種,除《蘇武還朝》
尚存殘卷外,餘皆佚失。散曲為大家,《太和正音譜》評曰:“如平原孤隼。”前人將其曲作輯入《樂府群玉》。今存小令四十三首,套數五篇。
叨叨令自歎築牆的曾入高宗夢[1],釣魚的也應飛熊夢[2];受貧的是個淒涼夢,做官的是個榮華夢。笑煞人也麼哥,笑煞人也麼哥[3],夢中又說人間夢[4]。
[注釋][1]築牆的曾入高宗夢:商代的賢相傅說曾在傅岩(今山西平陸)與奴隸們一起築牆,殷高宗夢見他的形象,訪求得到,任他為相,國家因而大治。
[2]釣魚的也應飛熊夢:周文王外出打獵,臨行前占卜,卜辭說他“所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結果在渭水邊遇到了正在那裏釣魚的呂尚(薑太公),加以重用後成就了霸王之業。這是《史記·齊太公世家》的記載,後來有史書把“非虎”寫成“非熊”,又由“非熊”訛傳為“飛熊”,所以有“飛熊入夢”的傳說。
[3]也麼哥:也寫作“也末哥”,語尾助詞,無意義。
[4]夢中又說人間夢:化用《莊子·齊物論》中“夢之中又占其夢焉”的語意。
[題解]夢本來是虛幻不實的,夢中說夢則是身在幻境又追求更幻更空的事物。曲詞用以比作者追求過的功名,它實在是海市蜃樓般不切實際的東西。由於進入天子夢的人實在太少,因而常人大可不必苦苦追求。貧窮者擺不脫淒涼夢自不必說;就是走入仕路的人,其榮華夢也多為自我陶醉。作品反映了作者對個人處境的不滿,對社會不公的憤慨。全篇以夢為中心,反複申說,突出夢中說夢,感憤頗深。“也麼哥”二句出以嘻笑,將自嘲與嘲世融為一體,表現了無可奈何的苦況。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周文質六九叨叨令自歎去年今日題詩處,佳人才子相逢處。世間多少傷心處,人麵不知歸何處[1]。望不見也末哥,望不見也末哥,綠窗空對花深處[2]。
[注釋][1]人麵句:語本唐崔護《遊城南》詩:“人麵不知何處去。”
[2]綠窗:多指閨閣的窗戶。
[題解]在作者看來,人生如夢,人世間的一切也如同在夢境之中,本篇寫愛情也是如此。
先列舉唐人崔護“人麵桃花”這一著名的愛情悲劇,以此歸結到“世間多少傷心處”。
在傷心人看來,人間處處無不充滿著失意。雖然如此,在哀歎“望不見”、“望不見”的同時,主人公還是“空對花深處”,還是保留著無望的希望。篇末的兩個疊句,增強了全曲哀婉的效果,使人不忍卒讀。
寨兒令[1]挑短檠[2],倚雲屏,傷心伴人清瘦影。薄酒初醒,好夢難成,斜月為誰明?悶懨懨聽徹殘更[3],意遲遲盼殺多情。西風穿戶冷,簷馬隔簾鳴[4]。叮,疑是佩環聲[5]。
[注釋][1]寨兒令:又稱柳營曲,越調中常用曲牌。
[2]短檠:短的燈架。古代富貴人家多用長檠,寒門讀書人多用短檠。唐代韓愈《短燈檠歌》就曾諷刺魯儒一朝富貴便廢棄短檠而高張長檠。所以,這裏的“挑短檠”,既寫出了夜裏挑燈獨坐的情景,也說明了主人公的身分是寒門儒生。
[3]悶懨懨:形容人煩悶而打不起精神的樣子。
[4]簷馬:懸於簷間的風鈴。
[5]佩環:身上的飾物,走路時叮叮作響。
[題解]這首曲子寫一個男子在深夜對情人的相思之情。孤燈殘照,斜月半明,更鼓頻敲,西風穿戶,環境十分淒清。結尾寫主人公錯把風鈴的響聲當作情人的佩環聲,構思新穎,細膩地刻寫了主人公的心理狀態。
小桃紅當時羅帕寫宮商[1],曾寄風流況[2]。今日尊前且休唱。斷人腸。
有花有酒應難忘。香消夜涼,月明枕上,不信不思量。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周文質七〇[注釋][1]宮商:我國古代音樂的代稱,此指歌詞。
[2]風流況:指男女間的情意。
[題解]本篇寫主人公愛情失意後的痛苦狀況。往日的愛情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回憶:羅帕題詞,情寄風流。而今卻睹物傷情,期望通過飲酒賞花來慰藉衷腸。曲從當時情事寫起,重點卻在今日的相思。主人公雖希望解脫,告誡自己“休唱”情曲,但“斷人腸”的傷心事令他難忘,特別是在香消月明、孤衾難眠的時刻。尾句的“不信不思量”,表達了主人公為情所纏的無奈,也見出他矢誌於情的衷腸。全曲生動地表達出主人公的感情起伏,是一首寫情抒懷的佳作。
趙禹圭趙禹圭字天錫,汴梁(今河南開封)人。至元間為鎮江路行大司農管勾,至順初遷鎮江路判官。作有雜劇二種,已佚。散曲存世有小令七首,朱權評謂“如秋水芙蕖”。
折桂令題金山寺長江浩浩西來,水麵雲山,山上樓台。山水相輝,樓台相映,天與安排[1]。詩句就雲山動色[2],酒杯傾天地忘懷。醉眼睜天,遙望蓬萊[3]:
一半煙遮,一半雲埋。
[注釋][1]天與安排:是上天安排的。指自然造化,非人工可及。
[2]詩句就雲山動色:就,寫成;動色,改變顏色。
[3]遙望蓬萊:蓬萊,傳說中的仙山,這裏借指眼前景色。
[題解]金山舊在長江中。金山寺依山而建,亭台樓閣鱗次櫛比,素有“裹山”之稱。此曲即由此落筆,前六句寫出水與山、樓與台的相依相對、巧奪天工和自然渾成,被王世貞稱為“景中壯語”(《藝苑卮言》);後六句即景記興,詩句吟成而使風煙動色,酒杯傾盡能把天地忘懷,其快意狂態已躍然勃起,而醉眼中的金山寺一半雲遮,一半煙埋,分明就是仙境蓬萊。前後實景與幻境疊合,使山寺更具魅力,興致更覺豪壯。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趙禹圭七一喬吉喬吉(1280—1345)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流寓杭州。
美儀容,善詞章,重威嚴,但一生潦倒,竟不能刊刻所作。著有雜劇十一種、今存《兩世姻緣》等三種。散曲為名家,曾提出作曲的要訣:“鳳頭、豬肚、豹尾”。意思是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尤貴在首尾貫串,意思清新。被曲家奉為圭臬。他是元散曲的多產作家,元明間已輯有《惺惺道人樂府》、《文湖州集詞》、《喬夢符小令》等散曲集。
今存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數十一篇。內容多嘯傲山水、放曠閑適、青樓調笑。風格清麗,語言典雅,朱權論其曲作“如神鼇鼓浪”,有“波濤洶湧、截斷眾流之勢”。
山坡羊寓興鵬摶九萬[1],腰纏十萬,揚州鶴背騎來慣[2]。事間關[3],景闌珊[4],黃金不富英雄漢。一片世情天地間[5]。白,也是眼;青,也是眼[6]。
[注釋][1]鵬摶九萬:喻遠大的前程。《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溟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摶:盤旋。
[2]“腰纏十萬”二句:《說郛》載《商芸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誌: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資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這兩句連同上一句合起來說人的追求:官、財、仙。
[3]事間關:喻事情有曲折,不順利。
[4]景闌珊:喻前景不妙。闌珊:衰落。白居易《詠懷》詩:“白發滿頭歸得也,詩情酒興漸闌珊。”
[5]“黃金不富”二句:這兩句繼續說世態炎涼,非如人之所願。
[6]“白,也是眼”二句:《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所謂青眼,指眼睛正視,表示對人的尊重或喜愛。白眼指眼睛向上,表示對人的輕蔑或憎惡。
[題解]這支小令寫作者對社會不公、世態炎涼的憤恨不平,抒發了他理想破滅的感慨。
他原來是有大抱負的人,且期望值很高。可惜世路艱難,多所曲折,到頭來鵬不摶、鶴不飛,夢裏好景闌珊。他用“黃金不富英雄漢”形容自己抱璞而固窮的不幸。原因則是世人的趨炎附勢,冷眼貧賤。他終於認識到封建官場的腐敗醜惡,斷然與之決裂,走向肆情山水、放曠自適的道路。小令最大的特色是用典精當,既能用以表現自己少年時的誌高氣盛,中年以後的壯誌消磨與思想成熟,又精煉自然,毫無斧鑿之痕。可以說是妙手點化、古為今用的範例。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二山坡羊冬日寫懷[1]朝三暮四[2],昨非今是[3],癡兒不解榮枯事[4]。攢家私[5],寵花枝[6],黃金壯起荒淫誌。千百錠買張招狀紙[7]。身,已至此;心,猶未死。
[注釋][1]寫懷:同抒懷。原作三首,今選其一首。
[2]朝三暮四:語出《莊子·齊物論》:“狙(jū拘)公賦癈,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按,狙公,指養猴老翁。賦,付。癈,橡子。原句即言虛偽欺詐,反複無常。
[3]昨非今是:是非不定,出爾反爾。
[4]癡兒:此指那些執迷於財富權勢之人。榮枯:指事物興盛和衰敗的規律。
[5]攢:積聚。家私:指家產,財產。
[6]寵花枝:指喜愛女色。
[7]千百錠買張招狀紙,千百錠(dìng定),意謂數不清的錢。錠,舊時計算金銀之單位,五兩或十兩黃金(白銀)為一錠。招狀紙:犯人畫押,記有口供的文書。此句是說,花費了大量的錢財,換來的卻是觸犯刑律、鋃鐺入獄。
[題解]這首小令諷刺封建官僚奢侈荒淫招致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和他們至死仍然不思悔改的可悲。作品指出金錢和美女的某種腐蝕作用,根據自然是封建官場上的許多事實,但不應該絕對地認為“黃金”必然“壯起荒淫誌”。另外,作品把“癡兒不解榮枯事”,即封建官僚不懂榮枯轉化、盛衰相因的道理看成是他們下場可悲的根源,也削弱了對他們本質醜惡的批評。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取象典型,議論與形象緊密結合。
憑闌人金陵道中瘦馬馱詩天一涯[1],倦鳥呼愁村數家[2]。撲頭飛柳花[3],與人添鬢華[4]。
[注釋][1]瘦馬馱詩:唐代詩人李賀騎驢寫詩,有了詩句便投入詩囊裏。這裏借此來形容詩人的形象。天一涯:即天涯。
[2]倦鳥:倦於飛行的歸鳥。陶淵明《歸去來辭》:“鳥倦飛而知還。”
[3]撲頭:撲麵而來。
[4]鬢華:兩鬢的白發。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三[題解]這是一首表現羈旅愁苦的小令。在這一題材領域內,馬致遠的《秋思》已成千古絕唱,後人很難超越,恐怕許多詩人都有“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歎。喬吉則不但不避難,而且開出了新的格局:馬曲靠渲染悲秋淒涼以寫羈懷,喬曲卻獨辟蹊徑,從春日煙景中捕捉到了可以表現相同感情的風物,實現了對於悲情與秋景膠著不分的突破。
但喬作也借鑒了前人,如前二句中的“瘦馬”、“天涯”、“倦鳥”、“村家”等意象,顯然取自馬致遠而略加改造;而後麵的“柳花”,也顯然借用了賀鑄詞境中的“滿城風絮”。其妙處在於不僅使花白的鬢發以色現愁,還以其喻體的撲麵飛攪暗示出主人公心中的煩亂。全篇語約而情濃,形象鮮明,蘊藉深厚。
天淨沙即事鶯鶯燕燕春春[1],花花柳柳真真[2]。事事風風韻韻[3],嬌嬌嫩嫩,停停當當人人[4]。
[注釋][1]鶯鶯燕燕:以鶯燕喻少女的活潑天真。薑夔《踏莎行》:“燕燕輕盈,鶯鶯嬌軟。”
[2]花花柳柳:以花、柳喻少女的美麗。
[3]風風韻韻:指少女的風度韻致[4]停停當當人人:停停當當,指少女的體態、動作恰到好處。人人,即人兒。
[題解]這首小令盛讚一位美貌而有風韻的女子。曲文把關於美人的春情與儀態的描寫寓托在對美好春光的形容之中。所以說“形容”,是因為鶯、燕、花、柳等詞並非寫實,而是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寫人,是以春色春光陪襯美人,形成春光與美人融合為一,簡直不能分立的美感效應。本曲在語言形式上的特點是,通篇由巧妙組合排列的十四個疊字詞組成,不僅形式別開生麵,而且音調諧美。始終流溢著恩恩愛愛、纏纏綿綿、嬌嬌滴滴、親親切切的情韻,實現了內容與形式、形象與風格、情感與語言等方麵的完美統一。
折桂令丙子遊越懷古[1]蓬萊老樹蒼雲[2],禾黍高低[3],狐兔紛紜[4]。半折殘碑,空餘故址,總是黃塵[5]。東晉亡也再難尋個右軍[6],西施去也絕不見甚佳人[7]。海氣長昏,啼癉聲幹[8],天地無春[9]。
[注釋][1]丙子: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上推六十年,為宋德佑二年(1276),也正是元兵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四攻破臨安(今浙江杭州)的那一年。以此對照篇目,當為故宋六十年祭文。曲中亦有深深的感慨。而寫作此曲的這一年,江浙大旱,民眾大饑。越,古國名,此處指會稽(今浙江紹興)。
[2]蓬萊老樹蒼雲:蓬萊,古代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參見王和卿[雙調·撥不斷]《大魚》。在此將會稽喻為海島仙境。
[3]禾黍高低:禾黍,《詩·王風》有《黍離》詩。《詩序》說:“《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晚唐許渾《金陵懷古》:“楸(qiū秋)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六代宮。”馬致遠[雙調·撥不斷]《失題》:“布衣中,問英雄,王圖霸業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宮。”
[4]狐兔紛紜:野狐野兔紛紛出沒,極其荒涼。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傑!”。
[5]半折殘碑,空餘故址,總是黃土:今日,偶爾能夠看到些折斷了的殘碑,能夠辨認一些故舊遺址,但都也處在黃塵的掩映之中,給人一種萬分淒涼之感。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
[6]東晉:西晉覆滅後,司馬睿(ruì銳)即位於建康(今南京),據有江南之地,史稱東晉(317—420)。右軍:即晉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癊臨沂(今屬山東)人。
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以性好山水,稱病辭官。他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世稱王右軍。《晉書》有傳。
[7]西施:春秋時的絕世佳人,越國癋(苧)(zhù注)蘿(今浙江諸暨之南)人,一作“先施”。傳說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恥,以西施行美人計,吳王夫差為色所迷,終至敗亡。
事後範蠡攜西施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事見《越絕書》、《吳越春秋》。這兩句是說,古代的會稽聖地,出現過不少像王右軍、西施那樣名傳千古的人物,隻可惜後繼無人,不複再見風流餘韻。
[8]海氣長昏,啼癉聲幹:癉(jué決),鳥名,通“癎”,即“鵜癉”、“癏癉”,又名杜鵑、伯勞、子規等,常於春分前後啼鳴。屈原《離騷》:“恐癏癉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原句意謂,現今見到的是一派昏沉沉的滄海,聽到的是杜鵑無力的鳴叫。
[9]天地無春:整個天地間,再無一些春的氣息。
[題解]這首懷古小令通過對吳越故地舊跡的憑吊,表述了關於功業顯榮、富貴美色都不能長存的認識,也表現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他更借吊古的描寫反映了元朝末年鳥聲幽咽、海氣昏沉、天地無春的衰敗局勢,表現了作者對時局的擔憂,也預示了元蒙統治行將就木的可悲結局。作者特意拈出古代越地的風流人物——王右軍、西施,喚起人們對雅士揮毫、佳人浣紗的美好記憶,使與眼前的各色淒涼景物對照,引出巨大的空虛失落感、蒼茫悲涼感,從而表現了主題。
水仙子重觀瀑布天機織罷月梭閑[1],石壁高垂雪練寒[2]。冰絲帶雨懸霄漢[3],幾千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五年曬未幹,露華涼人怯衣單[4]。似白虹飲澗[5],玉龍下山[6],晴雪飛灘[7]。
[注釋][1]天機織罷月梭閑:天機,天上的織布機。月梭,把彎彎的月兒想象成織布用的梭子。閑,停止,清閑。天上的織布機停了下來,像新月一樣的織布梭也停止下來。
傳說天機所織為雲彩,則此句又指雲淡天高,月光明亮。
[2]石壁高垂雪練寒:練,白色的絹,這裏用以形容瀑布。石壁上高懸著一條寒冷的白色絲絹。
[3]冰絲帶雨懸霄漢:冰絲,傳說故事,梁·沈約有一次在書房裏,見到一個女子攜帶著織絲的工具進來。忽然風吹雨絲,飄入室內,那女子就繞雨如絲,繞好幾兩之後,送給沈約說:“這叫冰絲,可以把它織成冰紈(細絹)”,隨即人跡杳然。沈約將冰絲織紈製扇,夏天,不搖而自涼。霄漢,霄,雲:漢,天河。霄漢,天空極高處。此句是說,(瀑布)就像帶著微細雨點的冰絲從高空懸掛下來。
[4]露華涼人怯衣單:露華,指瀑布飛濺出來的一層水氣。怯,怕。句言,飛濺出來的水氣涼意襲人,使觀遊者覺得衣衫單薄而怕冷了。
[5]似白虹飲澗:白虹,白色的長虹。就像白色的虹伸到澗中飲水一樣。
[6]玉龍下山:玉龍,指瀑布。元好問《黃華峪》詩:“誰著天瓢灑飛雨,半空翻轉玉龍腰。”又像條玉龍,飛躍下山似的。
[7]晴雪飛灘:晴雪,晴空中的雪花。也像晴空中的白雪,飛下急灘。
[題解]這首小令描寫瀑布的壯觀。前五句用誇張手法寫瀑布飛流直下的非凡氣勢,後三句連用三個比喻進一步形容瀑布由高向下貫注的壯麗景象。全曲想象奇特,境界開闊,形象鮮明,氣韻生動。既描繪了瀑布的靜態,更寫出了它的動態;既描繪了瀑布的形象,更寫出了它的神韻,甚至還寫出了它的寒氣逼人。天上地下,空間時間。全篇雖然不見“瀑布”二字,卻使讀者分明看到一簾壯美奇偉的瀑布生動形象地飛動在眼前。明代人王驥德在《曲律》一書中把喬吉比做唐代的詩人李賀,從這首曲子想象的瑰奇來看,是不無道理的。
水仙子詠雪冷無香柳絮撲將來[1],凍成片梨花拂不開[2],大灰泥漫了三千界[3],銀棱了東大海[4]。探梅的心噤難捱[5]。麵甕兒裏袁安舍[6],鹽堆兒裏黨尉宅[7],粉缸兒裏舞榭歌台[8]。
[注釋][1]冷無香柳絮撲將來:柳絮,在比喻雪。典出《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謝太傅(安)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日:‘白雪紛紛何所以?’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將,語助詞。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六這句話是說,雪花冰冷而沒有香氣,迎麵撲將過來。
[2]梨花:在此亦比喻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大灰泥漫了三千界:大灰泥,疑即為匠人刷牆所用的石灰粉,亦借以喻雪。漫了,鋪滿了。三千界,即佛家語“三千大千世界”之省略,見《智度論》。佛教說法,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是為三千世界。在此泛指整個世界。原句意謂,雪像白灰一樣,鋪滿了整個世界。
[4]銀棱了東大海:棱(léng),棱棱,嚴寒的樣子。
鮑照《蕪城賦》:“棱棱霜氣,蔌蔌(sùsù素素)風威。”這句話是說,冰封了東邊的大海,使其變得一片銀白。
[5]探梅的心噤難捱:噤(jìn盡),閉。劉向《九歎·思古》:“口噤閉而不言。”捱(ái挨),拖延,忍耐。這句話是說,急於踏雪尋梅的人,已經難以忍耐了。
[6]麵甕兒裏袁安舍:大雪中,袁安的房子就像一個巨大的麵甕兒似的。袁安,東漢人,寒微之時,住於洛陽,“時大雪積地丈餘,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日:‘大雪人皆餓,不宜幹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也。”參見《後漢書·袁安傳》。
[7]鹽堆兒裏黨尉宅:黨尉的住處成了大鹽堆一般。黨尉,指北宋時人黨進,官至太尉。他有一個家姬。後為陶癐(gǔ穀)妾。一日大雪,癐命妾取雪水煎茶,問:“黨家有此景否?”妾曰:“彼粗人,安識此景,但能於綃(xiāo肖)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羊羔美酒耳。”事見《辟寒》。
[8]粉缸兒裏舞榭歌台:榭,見曾瑞[南呂·四塊玉]《閨情》注[4]。舞榭歌台,指用以表演歌舞的樓台。句言那些表演歌舞的樓台也因大雪而變成了粉缸兒似的。
[題解]詠雪是人們常寫的題材,作者這首曲的特點是用了許多比喻(柳絮、梨花、大灰泥)和典故(袁安舍、黨尉宅),寫出了銀白世界的奇麗景色,很富有新意。
水仙子尋梅冬前冬後幾村莊[1],溪北溪南兩履霜[2],樹頭樹底孤山上[3]。冷風來何處香?忽相逢縞袂綃裳[4]。酒醒寒驚夢[5],笛淒春斷腸[6]。淡月昏黃[7]。
[注釋][1]冬前冬後幾村莊:冬前冬後,指深冬和早春時節,這段時間正是江南梅發的盛季。這句話是說,作者為了尋梅,在冬前冬後,已經走遍了好幾個村莊。
[2]溪北溪南兩履霜:履(lǚ呂),鞋。小溪的南北兩邊的霜雪,也已被作者尋梅的雙腳踏遍。
[3]樹頭樹底孤山上:見曾瑞[正宮·醉太平]。句意為作者找遍了孤山之上的樹頭樹底。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七[4]忽相逢縞袂綃裳:縞(gǎo稿),白絹;袂(mèi妹),衣袖。綃(xiāo消),薄綢。縞袂,細白的絹做成的衣袖。綃裳,薄軟的綢子做成的裙子。此處以“縞袂綃裳”形容梅花宛如一個素衣淡妝的綽約仙子。原句是說,一陣冷風,不知從哪裏送來的香氣,忽然見到一位素衣淡妝的“梅花仙子”。
[5]酒醒寒驚夢:此處用典。柳宗元《龍城錄》記,“(隋)趙師雄遷羅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間,憩仆車於鬆林間酒肆傍舍,見一女人淡妝素服,出迓(yà壓)師雄。
時已昏黑,殘雪未消……久之,東方已白,師雄起視,乃在大梅樹下。”樹上有一隻翠鳥正對著他鳴叫,這才明白昨晚夢見的是“梅花仙子”。唐·殷堯藩詠梅詩有“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之句,就是指的這個故事。作者在此化用,意在烘托梅花盛開之景色。
[6]笛曲春斷腸:古笛曲有《落梅花》。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原句意思是說,聽到淒清嗚咽的笛聲,就想到“落梅”春盡,而令人柔腸寸斷。
[7]淡月昏黃:黃昏初上之時,梅花則顯得更加嬌美。這裏作者化用宋代林逋的詠梅詩句“暗香浮動月黃昏”。
[題解]這首曲子描寫尋梅、遇梅和梅花的神韻:前三句鼎足對,寫尋梅的不易;四、五兩句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竟然於無意中嗅到“冷風來何處香?”原來是“忽相逢縞袂綃裳。”作者終於尋到了梅。結尾三句分別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詠梅詩意寫梅花的神韻,同時,也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驚喜後的惆悵之情。
就藝術表達來看,這首曲子有三個特點:一是語言精巧,對仗工穩;二是用典妥貼;三是含蓄蘊藉。所有這些,都見出作者的藝術匠心。也正因為這樣,使這首曲深得行家的讚賞。
綠麼遍[1]自述不占龍頭選[2],不入名賢傳[3]。時時酒聖[4],處處詩禪[5]。煙霞狀元,江湖醉仙[6]。笑談便是編修院[7]。留連[8],批風抹月四十年[9]。
[注釋][1]綠麼遍:曲牌名稱。此曲《中原音韻》屬[正宮],即[柳梢青]。句式為:五五、四四、四四、七、二七,共九句七韻。隻喬吉這首小令,平仄通葉,開首五字二句,無他曲可校。本曲押“先天”韻。此曲入套另屬[仙呂]。
[2]龍頭選:龍頭,在科舉時代,稱狀元為“龍頭”。王禹癑(chēng稱)《寄狀元孫學士何》詩:“唯愛君家棣(dì地)華榜,登科記上並龍頭。”龍頭選,即狀元榜。
[3]名賢傳:名賢,有名望而以賢德著稱的人。名賢傳,名人賢士的傳記。舊時地方誌書,多有為“名宦”、“先賢”、“鄉賢”立傳的。
[4]酒聖:指酒之清者,好酒、美酒。《三國誌·魏書·徐邈傳》:“鮮於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後因以稱喝醉酒為“中聖”。李白《贈孟浩然》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八詩:“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以此解,原句意思為時時喝酒。又,酒聖亦指豪飲之人。李白《月下獨酌》:“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以此解,原句意思是,時時為豪飲之人。亦通。
[5]處處詩禪:禪,佛教用語,在此是指佛教的教義、哲理。詩禪,說詩談禪,或詩禪融合,以詩闡禪,以禪喻詩。蘇軾《夜直玉堂攜李之儀詩百餘首讀至夜半書其後》詩: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韓駒《贈趙伯魚》詩又有:“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遍參諸方。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原句意謂,處處談詩說禪,消閑度日。
[6]煙霞狀元,江湖醉仙:煙霞,指山水、大自然。狀元,科舉時代,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狀元”。這兩句是說,寄情詩酒,投身自然,真可謂是山水間的“狀元”,江湖之上的“醉仙”了。
[7]笑談便是編修院:編修院,即翰林院。原句意謂,在笑談今古之時,嬉笑怒罵之際,就像是當上了翰林院的官。
[8]留連:一作“流連”,意思是留戀徘徊,舍不得離開。
[9]批風抹月四十年:批風抹月,猶言吟風弄月。言即四十年來,過著一種流連詩酒、吟風弄月的生活。
[題解]這是一首概述自己的小令。開頭連用兩個否定句,把自己放在了與正統文人生活道路對立的位置上;中間五句概括自己的生活,表現出以詩酒自娛的放蕩不羈的情懷;結尾總結自己過去的四十年,以“留連”二字加以肯定。此曲雖然短小,但其內在結構頗與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相近,所表達的思想也相同。其文筆自然流暢,雅俗並用,頗見作者功力。
滿庭芳漁父詞攜魚換酒,魚鮮可口,酒熱扶頭[1]。盤中不是鯨鯢肉,鱘鮓初熟[2]。
太湖水光搖酒甌[3],洞庭山影落漁舟。歸來後,一竿釣鉤,不掛古今愁。
[注釋][1]扶頭:醉。“扶頭酒”為易醉之酒。
[2]鯨鯢:海中大魚。這句說,盤子裏裝的不是海裏的鯨鯢肉,而是自己釣來而剛剛煮熟的鱘鮓魚肉。
[3]酒甌:盛酒的器具。
[題解]這首曲子寫漁父無憂無慮,悠閑自在的生活。前麵五句寫漁父自食其力,自得其樂。六、七兩句寫漁父釣魚時的情景:“太湖水光搖酒甌,洞庭山影落魚舟。”景中有人,人在畫中遊。結尾點明主題:“一竿釣鉤,不掛古今愁。”把古往今來一切煩惱憂愁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七九與釣魚之樂形成鮮明對比,更見出漁父生活的美滿而令人神往。
在表現上,該曲把情、景、議論三者融為一體,使曲子既具有詩情畫意,又耐人尋味。
折桂令荊溪即事[1]問荊溪溪上人家:為甚人家,不種梅花?老樹支門[2],荒蒲繞岸[3],苦竹圈笆[4]。寺無僧狐狸弄瓦[5],官無事烏鼠當衙[6]。白水黃沙,倚遍闌幹,數盡啼鴉[7]。
[注釋][1]荊溪:水名,在舊荊溪縣(今江蘇省宜興縣),靠近荊南山。
[2]支門:支撐著門,當作門。
[3]蒲:蒲草,生在淺水裏。
[4]圈笆:圍成屋外的籬笆。
[5]弄瓦:戲弄瓦。這句寫野寺荒涼。
[6]當衙:坐衙門。這句說,由於人們相安無爭,不打官司不告狀,官老爺沒事故了。
[7]最後三句寫人們安閑自適的生活。
[題解]這首曲子寫作者來到荊溪後的所見所感。這裏雖然荒涼偏僻,但人們過著一種質樸的,與世無爭的生活,不求神,不靠官,以致於使“寺無僧狐狸弄瓦,官無事烏鼠當衙。”儼然是個世外桃源。
全曲寫得淳補自然,沒有作理想化的描寫,這是與一般散曲作家寫鄉居或隱逸生活不同的地方。
折桂令寄遠雲雨期一枕南柯[1],破鏡分釵[2],對酒當歌。想驛路風煙,馬頭風月,雁底關河。往日個殷勤訪我,近新來憔悴因他。淡卻雙蛾[3],哭損秋波[4]。台候如何[5],忘了人嗬。
[注釋][1]雲雨期:指男女歡會之期。南柯,即南柯一夢的意思,指虛幻夢境。
[2]破鏡分釵:喻夫妻分離。破鏡:南朝陳將亡時,駙馬徐德言預料自己將與其妻樂昌公主失散,分別時將一麵鏡子打破,各執一半作為他日重逢的憑證。分釵:指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喬吉八〇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3]雙蛾:兩條蛾眉。
[4]秋波:喻美女的媚眼像秋水一樣的明亮澄澈。
[5]台候:猶言貴體。台:舊時書信中常用作對人的尊稱,如台甫、台端之類。
[題解]這首曲子寫女主人公對浪跡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既從對方著想,寫盡心上人的羈旅之苦,又傾訴了自己的愁思。曲的最後,既是問候,又含怨憂。整首曲子俗不傷雅,怨而不怒,代表了作者較為典型的風格。
折桂令毗陵晚眺[1]江南倦客登臨,多少豪雄,幾許消沉[2]。今日何堪?買田陽羨[3],掛劍長林[4]。霞縷爛誰家晝錦[5],月鉤橫故國丹心[6]。窗影燈深,磷火青青,山鬼喑喑[7]。
[注釋][1]毗陵:古縣名,春秋時吳季劄的封地,治所在今江蘇常州。
[2]幾許:指多少人。
[3]買田陽羨:蘇軾晚年想定居於陽羨,有買田於此的意思。陽羨:古縣名,在今江蘇宜興南。
[4]掛劍長林:《史記·吳太伯世家》:“季劄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劄劍,口弗敢言。季劄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係之徐君塚樹而去。”長林:茂林。
[5]晝錦:原為衣錦榮歸之意。《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