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夜深微雨潤堤沙”,“聽街頭賣杏花”句由此化出。
[題解]此曲寫春之情思。同題之作原四首,此為第二首。寒食已近暮春,但作者寫來並未有很多惜春之意,而是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欣賞中。作品化孟浩然《春曉》、杜甫《春夜喜雨》和陸遊詩句入曲,意象絢麗紛繁,卻又貼切自然,毫無滯礙,一股迷醉之情完全通過景物描寫表達出來。此曲押“家麻”韻,音韻響亮,讀之流暢明快。
虞集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四川仁壽人,僑居江西臨川。官至翰林學士兼國子祭酒等職。他是延佑、至順間最負盛名的文人,寫過不少文章詩詞,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類稿》等集。但他的散曲寫得很少,留存下來的,隻有小令1首。
折桂令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1]鑾輿三顧茅廬[2],漢祚難扶[3],日暮桑榆[4]。深渡南瀘[5],長驅西蜀,力拒東吳。美乎周瑜妙術,悲夫關羽雲殂[6]。天數盈虛,造物乘除[7]。問汝何如,早賦歸歟[8]。
[注釋][1]短柱體:詞曲中俳體的一種,兩字一韻,每句一般兩韻至三韻。
[2]鑾輿三顧茅廬:指劉備三次到襄陽(今湖北襄樊)隆中請諸葛亮。鑾輿,帝王乘坐的車子,這裏指代劉備。
[3]漢祚難扶:指當時漢朝政權已難以扶持。
[4]日暮桑榆:比喻漢朝政權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5]深渡南瀘:指諸葛亮率軍渡瀘水(今金沙江)平定南方。這句和下麵兩句都是說諸葛亮的功勞業績。
[6]關羽雲殂:指關羽因不聽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策略而被吳所破,戰敗被殺,從而導致蜀漢的敗亡。
[7]“天數”二句:意思是說蜀漢的失敗是由“天數”注定的。天數、造物:指主宰大自然的力量。盈虛、乘除:指此消彼長的變化。
[8]早賦歸歟:即早日歸隱。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序》中表明,他任彭澤令幾天後就“眷然有歸歟之情”。
[題解]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一次虞集在童童學士家宴集時,有歌妓順時秀唱了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虞集九五一支[折桂令]:“博山銅細嫋香風……”,為短柱體,虞集頗感好奇,就以席間所議蜀漢事即席賦成這支小令。短柱體用韻極密,很難寫作。順時秀所唱也隻是有幾句為短柱體,並非句句兩韻。現存喬吉[折桂令]《拜和靖祠雙聲疊韻》及梨園黑老五[粉蝶兒]長套《集中州韻》都是短柱體,但曲意均粘滯不暢。虞集此曲卻寫得警策動人,語言穩健遒勁,自然流暢,陶宗儀評之曰:“先生之學問該博,雖一時娛戲,亦過人遠矣。”
此曲詠歎蜀漢興衰,表達了天命的曆史觀。首三句寫諸葛亮為不可為,受命於危急之中。下麵三句鼎足對,言簡意賅,既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又顯出蜀漢危機四伏的情況,氣勢恢宏。下麵寫蜀漢始興終衰,天命難拒。最後是作者的感慨。在對曆史的深沉回顧中,得出了隱居避世的結論。
張雨張雨(1277—約1348)一名天雨,字伯雨,號貞居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20歲棄家入道,曾居茅山,自號句曲外史。以詩名,著有《句曲外史集》。散曲存世不多,以清麗淡雅見長。
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江梅的的依茅舍[1],石瀨濺濺漱玉沙[2]。瓦甌篷底送年華[3]。問暮鴉,何處阿戎家[4]?
[注釋][1]的的:鮮明突出貌。
[2]石瀨:石上急流。濺濺:水花四濺貌。
[3]瓦甌:陶製酒盆。篷底:船中。
[4]阿戎:堂兄弟的別稱。此用杜甫“守歲阿戎家”詩意。
[題解]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玉山在今江西。這支寫於除夕之夜的小曲,用純客觀的景物描寫,來引發暗逗旅懷客情。頭兩句先寫泊舟所見,有江梅點綴的茅舍,在石瀨飛濺的沙岸。中間一句交代處所是在船篷內,時間正逢除夕。後兩句在用探問暮鴉緊扣“除夜”的同時,又巧用杜甫《杜位宅守歲》詩中“守歲阿戎家……列炬散林鴉”的意境,傳遞自己客處他鄉的濃濃鄉思。化入無痕,實屬少見。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雨九六鄧熙鄧熙字學可,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與張雨交遊。散曲今存套數一首。
滾繡球千家飯足可周[1],百結衣不害羞[2]。問甚什破設設歇著皮肉[3],傲人間伯子公侯[4]。閑遙遙唱些道情[5],醉醺醺打個稽首[6]。抄化些剩湯殘酒[7],咱這愚鼓簡子便是行頭[8]。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錢明日求[9]。散誕無憂[10]。
[注釋][1]周:周濟。
[2]百結衣:指補丁層積的破衣爛衫。
[3]破設設:殘破貌。歇:搭掛。
[4]伯子公侯:古代五種爵位中的四種,代指王公貴族。
[5]道情:道家歌曲的一種,專唱勘破世態的曠達之情。
[6]稽首:道家致禮方式,兩手下拱近地,再以頭觸手。
[7]抄化:募求少量財物。
[8]愚鼓、簡子:均為道士唱道情時所用伴擊樂器。行頭:道具。
[9]今朝兩句:語本唐羅隱《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憂來明日愁”詩意。
[10]散誕:閑散狂放。
[題解]這是一支從套數《端正好·樂道》(共九曲)摘出的曲調,意在傳寫一個勘破世情、放浪塵外的道士形象。這個人身穿百結衣,四處遊曆乞食,閑來唱唱道情,悶時喝喝殘酒,過一天是一天,全不把人間的王公貴族和人生哀樂放在眼裏,整天散漫,無憂無慮。其精神實質,則是對現實的不滿,以狂傲的外表舉止來挑戰傳統社會。散曲的表現內容和體裁特色於此在離經叛道上得到了統一,因此顯得尤為生動自然,活靈活現。
薛昂夫薛昂夫(1290?—1351後)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為姓),回鶻畏吾兒(今維吾爾族)人,先世內遷,居懷孟路(治今河南沁陽)。其祖與父皆封覃國公。漢姓馬,故亦稱馬昂夫,字九皋。曆官江西行中書省令史、三衢路達魯花赤、建康路總管,晚年辭官隱居杭縣皋亭山一帶。曾拜南宋遺民劉辰翁為師,善篆書,有詩名。與虞集、楊載、薩都剌等亦有唱和。他和貫雲石都是受漢文化影響很深、成就很大的少數民族作家。《南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薛昂夫九七曲九宮開始序》說“昂夫詞句瀟灑,自命千古一人”。散曲今存套數三篇、小令六十五首。
塞鴻秋淩癗台懷古[1]淩癗台畔黃山鋪,是三千歌舞亡家處。望夫山下烏江渡[2],是八千子弟思鄉去。江東日暮雲,渭北春天樹[3]。青山太白墳如故[4]。
[注釋][1]淩癗(xiāo)台:南朝宋武帝劉裕的離宮,故址在今安徽當塗縣西黃山。淩癗,意謂滌除暑氣。唐許渾《淩癗台》詩:“宋祖淩癗樂未回,三千歌舞宿層台。”陸遊《入蜀記》:“淩癗台正如風凰、雨花之類,特因山巔名之。宋高祖所營,麵勢虛曠,高出氛埃之表,南望青山、龍山、九井諸峰,如在幾席。”
[2]望夫山:在今安徽當塗縣西北四十裏。烏江渡:在安徽和縣東北,項羽垓下兵敗後退至此處,烏江亭長勸他渡江,他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如今無一生還,我有何麵目再見江東父老?於是自刎而亡。
[3]“江東日暮雲”二句: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杜詩表現的是對李白的懷念。當時李白和杜甫一在渭北,一在江東。江東:長江在安徽蕪湖、江蘇南京之間作西南、東北流向,習慣上人們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
渭北:渭水之北,指長安。
[4]太白:李白字太白,他的墳墓在安徽當塗縣青山西北。
[題解]此曲不專詠一人一事,而是從三個不同的古跡中提煉出自己的興亡之慨,表達了對曆史上風雲際會卻難逃敗亡命運的帝王的漠視,而對落拓一生、卻流芳百世的李白則抒發了追慕之情。首兩句與三四句形成“扇麵對”;結尾三句借用杜甫詩句作過渡,轉入當地的另一名勝——太白墳。以今日“如故”與榮華、霸業的曇花一現形成對比,通過對仗、渡接、對比等手法,使全曲時空轉移之跡泯滅無痕,在章法和意脈的安排上別具一格。
楚天遙過清江引[1]屈指數春來,彈指驚春去[2]。蛛絲網落花,也要留春住。幾日喜春晴,幾日愁春雨。六曲小山屏[3],題滿傷春句。
春若有情應解語,問著無憑據[4]。江東日暮雲,渭北春天樹[5]。不知那答兒是春住處[6]!
[注釋][1]楚天遙過清江引:雙調帶過曲,富有詩詞韻味。
[2]彈指:形容時間極短。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薛昂夫九八[3]六曲小山屏:六扇可折疊的畫有小幅山水的屏風。
[4]問著無憑據:問春春也不答。
[5]“江東”兩句:借用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日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6]那答兒:哪裏。
[題解]全曲前段[楚天遙]曲,五言八句四韻,寫傷春之情;後段[清江引]曲,發惜春之慨,在五、七言的基本句法中酌加襯字,體現了元曲的特色。全曲以回環往複的手法,無一句不寫春,在婉約幽麗之中見出纏綿悱惻之情。結尾引杜甫詩句尋繹傷春和惜春緣由,進而深化了主題。詩人的傷春和惜春情懷,實際上是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曲傷春與離愁兩者結合得水乳交融、神餘象外。最後一句“不知那答兒是春住處”,不僅作者的率真之態躍然紙上,而且使曲的俚俗本色也表露無遺。
朝天子詠史董卓,巨饕[1],為惡天須報[2]。一臍燃出萬民膏,誰把逃亡照[3]?
謀位藏金,貪心無道[4],誰知沒下梢[5]。好教,火燒,難買棺材料[6]。
[注釋][1]董卓(?—192):字仲穎。東漢時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本涼州豪強,有膂力,能左右射,先後任軍司馬、廣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並州牧等職。
昭寧元年(189年)被大將軍何進召至京師,謀誅閹官,從而掌握了京都的兵權,進而殺少帝及何太後,立獻帝,專斷朝政。關東豪強起兵討之,卓遂縱火焚毀洛陽,挾獻帝西遷長安,自為太師。後為王允、呂布所殺。《後漢書》卷七十二有傳。事亦見《三國誌·魏書·董卓傳》。巨饕(tāo滔):大饕。即巨大的饕餮)。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惡獸名。鍾鼎彝器多琢其形以為飾。《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此處喻董卓。
[2]為惡天須報:作惡上天當有報應。
[3]一臍燃出萬民膏,誰把逃亡照:《三國誌·魏書·董二袁劉傳》:“三年四月,司徒王允、尚書仆射士孫瑞、卓將呂布共謀誅卓……夷三族。”裴鬆之注引《英雄記》雲:“袁氏門生故吏……暴卓屍於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屍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卓塢(wù務)中金有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珠玉錦綺奇玩雜物皆山崇阜積,不可知數。”蘇軾《癘塢》詩:“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裏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膏自照不須燈。”逃亡照,化用聶夷中《詠田家》
詩:“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但照逃亡屋”意。
[4]謀位藏金,貪心無道:董卓專權,大封親近,起居僭越,意在篡位。且“築癘塢,高與長安城埒(liè列),積穀為三十年儲,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5]沒下梢;沒有好下場,沒有好結果。《古今小說》一:“你好短見,二十多歲的人,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薛昂夫九九一朵花還沒有開足,怎做這沒下梢的事?”
[6]好教,火燒,難買棺材料:《三國誌·魏書·董卓傳》裴鬆之注引《英難記》曰:“卓既死……袁氏門生故吏,改殯諸袁死於癘者,斂聚董氏屍於其側而焚之。暴卓屍於市……後卓故部曲收所燒者灰,並以一棺棺之,葬於癘。”此即用其事以譏諷之。
[題解]董卓是曆史上極為貪殘、惡名昭著的人物。這支曲子扣住曆史事實,盡情地嘲罵這個“巨饕”“為惡天須報”、“貪心無道”、“沒下梢”、“難買棺材料”,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對奸惡之臣的痛恨,也警戒和譴責了當代的“貪心無道”者如阿合馬之流的權奸。
作者是在詠史,也是在批判現實。全曲的核心句是“一臍燃出萬民膏”。此句把奸賊的貪饕,吮民膏血的罪惡,人民切齒痛恨的感情,為惡者沒有好下場的規律等豐富內容涵蓋無餘,用最典型的事例,最鮮明的形象和最精煉的語言,說透了一個曆史真理。
因此可說是曲眼。
塞鴻秋功名萬裏忙如燕[1],斯文一脈微如線[2],光陰寸隙流如電[3],風雪兩鬢白如練。盡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4]?至今寂寞彭澤縣[5]。
[注釋][1]功名萬裏:《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誌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2]斯文:指舊時代的禮樂製度。《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3]光陰寸隙:形容光陰過得飛快。《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焉而已。”
[4]“盡道”二句:靈徹《東林寺酬韋丹刺吏》:“相逢盡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
此用其意。林下:指山林隱逸的地方。
[5]寂寞彭澤縣:彭澤縣,代指陶淵明。這句的意思是說真能去隱居的人曆來很少。
[題解]此曲感歎追名逐利之可悲,諷刺了某些官宦。元代標榜隱逸成風,許多身居高位者更是自詡隱士,此曲正揭去了其遮羞布。首四句聯珠對,相似之中見相異,對比強烈。
山坡羊大江東去,長安西去[1],為功名走盡天涯路。厭舟車,喜琴書[2],早星星鬢影瓜田暮[3]。心待足時名便足[4]。高,高處苦[5];低,低處苦。
[注釋][1]“大江東去”二句:言足跡遍於大江南北。大江,長江。長安,古都。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薛昂夫一〇〇[2]“厭舟車”二句:言以羈旅為苦,以琴為樂。
[3]早:已經。星星鬢影:形容鬢發花白。瓜田暮:漢召平,本為秦東陵侯。秦亡後,在長安城東門種瓜,味甜美,世稱“青門瓜”或“東陵瓜”。這句是說人事變化,功名難就,就是要像東陵侯那樣退隱都已晚了。
[4]待:詩詞中往往作“將”解。這句是自責,還是因為心不知足,如果心知足,名也就知足了,那或許早就知足退隱了。
[5]高,高處苦:高處不勝寒之意。與下一句相對應,指受製於“名韁利鎖”,無論地位高低都有難言之苦。
[題解]這首曲子,是作者宦海沉浮後的切身體驗,也是對一生經曆的總結。大有蘇東坡感歎“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味道。由於作者有感而發,所以,語言雖然平實,但卻頗為警策。如“心待足時名便足”,“高,高處苦;低,低處苦”等句,發人深省,可作格言讀。
朝天曲[1]卞和,抱璞,隻合荊山坐[2]。三朝不遇待如何,兩足先遭禍。傳國爭符[3],傷身行貨[4],誰教獻與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
[注釋][1]此調有二十二首,這裏所選為其中的第四首。
[2]“卞和”三句:卞和,春秋時期楚國人。相傳他得玉璞以獻楚王,楚厲王和楚武王皆以為詐,先後砍去了他的雙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於荊山之下,文王使人琢璞,得寶玉,名之為“和氏璧”。荊山,在今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山有抱玉岩,傳為卞和得璞之處。
[3]傳國爭符:相傳秦始皇得寶玉,雕為印璽,正麵刻有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後曆代王朝皆爭得以為符瑞。
[4]傷身行貨:指卞和不惜付出遭罰身殘的代價執意獻璞。行貨:這裏有賄賂、巴結以求得好處之意。
[題解]本小令所詠的是人們熟知的一個曆史故事。傳統的觀照角度是,慨歎懷才不遇,同情卞和的悲慘遭遇。但薛昂夫此篇卻做了翻案文章。這隻從曲詞的語氣上便可感受出來,例如“隻合荊山坐”的揶揄,“兩足先遭禍”的嘲笑,“誰教獻與他”的怪罪,“何似偷敲破”的責難等等,對卞和及其同類人的愚行,作者表示了否定和反對,認為他們“傷身行貨”不僅是自討苦吃,而且招致後世“爭符”不已,戰爭連綿,遺患無窮。一連串的指責直令獻玉者無從辯駁。聯係元代廢科舉、抑人才的史實,我們不難感受到冷嘲熱諷背後流露的對元統治者昏庸腐敗的憤恨與譴責。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薛昂夫一〇一慶東原西皋亭適興[1]興為催租敗[2],歡因送酒來[3]。酒酣時詩興依然在[4],黃花又開[5],朱顏未衰[6],正好忘懷。管甚有監州,不可無螃蟹[7]。
[注釋][1]西皋亭:浙江杭縣東北有皋亭山。詩人晚年退居杭州,西皋亭宜在此附近。
[2]興為催租敗:《冷齋夜話》載:宋·謝無逸寫信問潘大臨,可曾有新詩?潘寄謝書答日:“昨日得‘滿城風雨近重陽’句,忽催租人至,遂敗意,隻一句奉寄。”句即出典於此。
[3]歡因送酒來:據《宋書·陶潛傳》載:“(潛)嚐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值弘(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後歸。”此乃是作者以陶潛自況。
[4]酒酣:飲酒而樂。《呂氏春秋·分職》:“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注》:
“飲酒合樂為酣。”李白《宣州謝癙樓餞別校書叔雲》:“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按:《太平樂府》元刊本作“酒醒”。詩興:指作詩的興致。杜甫《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5]黃花:指菊花。菊花秋開,秋令在金,故以黃色為正,因稱黃花。李清照《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6]朱顏:紅潤的麵容。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7]管甚有監州,不可無螃蟹:宋代各州置通判,稱為監州,每與知州爭權。有錢昆少卿,家世杭州,喜食蟹,求補外郡官。人問所欲,他說:“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足矣。”
蘇軾《金門寺中見李西台與二錢唱和四絕句,戲用其韻跋之》詩:“欲向君王乞符竹,但憂無蟹有監州。”本曲句即由此化出。
[題解]全曲圍繞“興”來寫。“興”因官場冗務而敗,因有酒而發,因酒酣而濃,最後以興濃而忘懷“催租”、“監州”之類的官場俗務。開首兩句按曲譜要求,不僅形式上工整對仗,而且內容上也巧妙地相對應,並引出下麵的敘述與議論。中間四句於消沉中作達觀語;最後兩句化用了蘇軾的詩句:“欲問君王乞符竹,但憂無蟹有監州。”快人快語,直人直腸,作者疏狂豪放的性格,充溢於字裏行間。
吳弘道吳弘道(生卒年不詳)字仁卿,號克齋,蒲陰(今河北省安國縣)人。大約在元武宗至大(1308—1311)年前後做過江西省檢校掾史。著有《楚大夫屈原投江》等5種雜劇。散曲作品現存小令34首,套數4套。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弘道一〇二金字經這家村醪盡[1],那家醅甕開[2]。賣了肩頭一擔柴,癚[3]!酒錢懷內揣。葫蘆[4]在,大家提去來。
[注釋][1]村醪:家釀酒。
[2]醅甕:酒壇子。
[3]癚:招呼、吆喝之聲。《金字經》曲牌此處要求一個字,作者正好用上這一個招呼人的“癚”字。
[4]葫蘆:指酒葫蘆。
[題解]此曲采用第一人稱,以樵夫的口吻,敘述了村民聚飲同樂、悠哉悠哉的生活樂趣。
起首兩句互文見義,“這家”、“那家”表現村民親如一家、淳樸和融的古風。後五句中,“癚”、“葫蘆在,大家提去來”聲情並茂地表現出樵夫自食其力的滿足以及豪爽灑脫的情性。全曲輕鬆歡快,充滿了鄉土氣息,把樵夫的性格表現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金字經今人不飲酒,古人安在哉[1]!有酒無花眼倦開[2]。鼓吹台,玉人扶下階[3]。何妨礙,青春不再來。
[注釋][1]安在哉:在哪兒呢?
[2]倦開:猶言懶得睜開。
[3]鼓吹台:此指征歌逐舞之所。
[題解]這首小令表現及時行樂的主題。前兩句寫的是“飲酒”,這是古人與今人的共同愛好。第三句筆鋒陡轉,寫光有酒沒有漂亮女人也不行。第四句寫在征歌逐舞之所喝得爛醉,被美人扶下台階。“何妨礙”以醉人囈語表現佯狂之態:喝醉了也不要緊,因為青春一去不複返嗬!全曲以豪語起篇、豪語作結,表現作者疏狂曠達的鮮明個性。
金字經太宗淩煙閣[1],老子邀月樓[2]。便是男兒得誌秋。休,幾人能到頭,杯中酒,勝如關內侯[3]。
[注釋][1]淩煙閣:唐太宗時在閣中繪像表彰功臣。
[2]老子邀月樓:用晉庾亮夜登南樓賞月典。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弘道一〇三[3]關內侯:此指高官顯爵。
[題解]此曲起篇從唐太宗的淩煙閣寫起,這是唐太宗為唐代開國功臣樹碑立傳的地方;又寫到東晉時鎮守武昌的大將庾亮。通過開國勳臣與方麵大員的兩則典故,極力渲染“男兒得誌秋”;然後巧妙地以“休”字作為曲中的一字句突然反跌,全麵否定了前文中所述的得意之事,使讀者麵對仕途險惡“幾人能到頭”的嚴酷現實。最後得出結論:
還不如舉杯痛飲吧!杯中之酒勝過關內侯這樣的高官顯爵呢!全曲從詠酒的主題來說,與李白的“一醉累月輕王侯”異曲同工。
趙善慶趙善慶元雜劇、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詳。字文寶,一作文賢。一作趙孟慶,字文寶。饒州樂平(今江西省樂平縣)人。《錄鬼簿》言其“善卜術,任陰陽學政”,並列他於“方今才人相知者”之中。曾做過地方小吏。作有雜劇八種,今俱不傳。散曲今存小令二十九首,皆見於《樂府群玉》,《全元散曲》一並收錄之。內容多寫景抒懷,風格秀麗,音律工整。《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藍田美玉”。
山坡羊燕子來時春社,去時秋社[1],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2],春風堂上尋王謝[3],巷陌烏衣夕照斜[4]。興,多見些;亡,都盡說[5]。
[注釋][1]春社:祭名,祭祀土地,以祈豐收。周代用甲日,後多於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唐·王駕《社日》:“桑柘(zhè)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秋社:在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農家收獲已畢,立社設祭,以酬土神,稱秋社。宋·吳自牧《夢粱錄》四《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蓋春祈而秋報也。”相傳燕子於此時飛回南方。唐·韓(wò沃)《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
[2]喃喃:鳥啼聲。這裏用以形容燕子的鳴叫聲。白居易《燕詩示劉叟》:“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劫劫:急切追求,猶言“汲汲”。韓愈《貞曜先生墓誌》:“人皆劫劫,我獨有餘。”
[3]王謝:東晉時有名的世家大族。王,王導,字茂弘,曆仕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謝,謝安,字安石,官尚書仆射,領中書令,進太保,卒贈太傅。在此使用,用以指代豪門權貴。《南史·侯景傳》:“景請婚於王、謝。帝日:‘王、謝門高,可於朱、張以下求之。’”劉禹錫《烏衣巷》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巷陌烏衣夕照斜;烏衣巷,金陵城內街名,位於秦淮河之南,與朱雀橋相近。三國時吳國曾設軍營於此,軍士都穿黑衣,故稱“烏衣巷”。東晉朝,是王、謝等世家豪門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趙善慶一〇四居住的地方。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汪元量《鶯啼序·重過金陵》:“烏衣巷口青蕪落,認依稀王謝舊鄰裏。”此化用其句意。
[5]興,多見些;亡,都盡說:辛棄疾《酒泉子》:“春聲何處說興亡,燕雙雙。”鄧剡(yǎn掩)《唐多令》:“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此處則是點化他們的語意而來。
[題解]這首曲子從寫人們司空見慣的燕子南來北往著筆,通過化用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詩句興歎,結尾升華到興亡更替的主題,層次清晰。與劉詩不同的地方在於,直接點出了興亡的主題,見出散曲不同於詩的率直特色。
沉醉東風秋日湘陰道中[1]山對麵藍堆翠岫[2],草齊腰綠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3],隔滄波隱隱江樓。點破瀟湘萬頃秋[4],是幾葉兒傳黃敗柳。
[注釋][1]湘陰:今湖南省湘陰縣,在湘江下遊,洞庭湖南岸,是著名的山水名勝地。
[2]藍堆翠岫:在青山上添了一層層藍顏色。岫,山峰。
[3]濯雨:雨水衝洗。蒹葭:蘆葦。
[4]瀟湘:瀟水、湘水,這裏泛指洞庭湖一帶。
[題解]此曲寫秋日景色,生機盎然,隻末句點出肅殺之氣,是一大特色。《樂府群玉》以為“傳”當為“傅”字之誤。
普天樂秋江憶別晚天長,秋水蒼。山腰落日,雁背斜陽[1]。璧月詞[2],朱唇唱。猶記當年蘭舟上,灑西風淚濕羅裳。釵分鳳凰,杯斟鸚鵡,人拆鴛鴦[3]。
[注釋][1]雁背斜陽:語本周邦彥詞:“雁背夕陽紅欲暮。”
[2]璧月詞:南朝陳後主為寵姬所作豔歌。
[3]鸚鵡:指用鸚鵡螺(一種海螺)殼製作的酒杯。
[題解]此曲寫作者在秋江上睹景思人,回憶當年的離別之情。前寫離別時的場景:晚天秋水,落日銜山,扣寫“秋江”;再由“朱唇”引出佳人;“猶記”使全曲過渡到“憶”。此句,化用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詞意。末三句“鼎足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趙善慶一〇五對”點明題中的“別”:將鳳釵一折為兩,雙方各執一股以為信物;滿斟酒杯餞行話別;最終麵臨的卻是棒打鴛鴦的離別事實。全曲詞采華贍,感情深婉,韻致曲折,風格清雅,作者的“憶別”思緒與悵惘之感,給讀者以相當的感染力。
山坡羊長安懷古驪山橫岫[1],渭水環秀[2],山河百二還如舊[3]。狐兔悲[4],草木秋,秦宮隋苑徒遺臭[5],唐闕漢陵何處有[6]?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注釋][1]驪山:山名。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南。古代驪戎居之,故名“驪山”。又名“藍田山”。相傳周幽王即死於此山下,山北有秦始皇墓。山西北麓有溫泉。唐時環山建造宮殿,為避暑勝地。唐玄宗天寶元年,改名會昌山;七載,改稱昭應山。俗仍稱之驪山。岫(xiù秀):山峰。
[2]渭水:水名,又稱渭河。黃河主要支流之一。源出甘肅渭源縣西北鳥鼠山,東南流至清水縣,入陝西省境,橫貫渭河平原,東流至潼關,入黃河。河渠縱橫,自漢至唐,皆為關中漕運要道。原句言,渭水環繞著長安,使之顯得更加秀麗。
[3]山河百二:參見馬致遠[雙調·蟾宮曲]《歎世》。
[4]狐兔悲:言古都長安已滿目荒涼,就連狐狸、野兔都感到悲哀。
[5]秦宮隋苑:即秦隋的宮苑。苑,古代用以養禽獸植林木的地方,多以之指帝王的花園。徒,白白地,空。
[6]唐闕漢陵:承上句言,曆朝曆代煊赫一時、富麗堂皇的建築都已化為烏有。李白《憶秦娥》:“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馬致遠[雙調·夜行船]套:“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張養浩[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題解]此曲與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同曲同工,但興亡之感止於功業如夢而已。
秦、隋曰“遺臭”,因其帝王昏暴。此曲以山河起,以山河結,結構嚴謹,格調蒼涼。
落梅風江樓晚眺楓枯葉,柳瘦絲,夕陽閑畫欄十二[1]。望晴空瑩然如片紙[2],一行雁一行愁字。
[注釋][1]畫欄:有彩繪和雕飾的欄幹。
[2]瑩然:潔白。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趙善慶一〇六[題解]曲中這位登上江樓晚眺的人,一定有著滿懷愁緒,要不,怎會“以我觀物,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呢?起篇三句寫愁人眼中之景,他看到的是枯萎的楓葉、纖瘦的柳絲和夕陽下那空寂的畫樓。“楓枯”、“柳瘦”、“夕陽”這一連串意象,不僅構成一派蕭索的景象,更強化了登樓人的愁懷。雁在空中成“一行愁字”,分外醒目,悲秋傷寂的落寞之感也就更加驚心。全曲前三句摹寫靜止的畫麵,緊扣題中的“江樓”;後兩句描述動態的畫麵,映合題目中的“晚眺”之意,章法嚴謹。整篇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水仙子渡瓜洲渚蓮花脫錦衣收,風蓼青凋紅穗秋[1],堤柳綠減長條瘦[2]。係行人來去愁[3],別離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4],西津渡口,北固山頭[5]。
[注釋][1]風蓼:風中的蓼藍;蓼藍為草名。
[2]長條:長長的柳枝。
[3]係:係住。
[4]南徐:今江蘇鎮江一帶,南朝劉宋時稱南徐州。
[5]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
[題解]京口、瓜洲一水之隔,南來北往的人必在此渡江,在古代,渡口是一個充滿了離情別緒的場所。作者在秋天來到瓜洲渡口,觸目所見,一派蕭索的景象:蓮花像錦鍛一般的花瓣全脫落了,隻剩下枯葉蓮蓬;蓼草在秋風中也變得凋零萎黃;堤柳葉片脫落,使長長的柳絲變得更瘦削了。渡口邊南來北往的人行色匆匆,一臉愁緒,那長長的柳絲仿佛要把行旅之人的愁緒係住一般。從古到今,在這南徐城下,北固山麓的西津渡口,天天都在演繹著人間的別離之情。而作者正是在這時間與空間縱橫交叉的坐標中,選擇了抒寫的正確定位。
馬謙齋馬謙齋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從他自己寫的“辭卻公衙,別了京華,甘分老農家”(《越調·柳營曲·太平即事》)來看,曾辭官歸隱。散曲作品現存小令17首。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馬謙齋一〇七柳營曲[1]歎世手自搓,劍頻磨[2],古來丈夫天下多。青鏡摩挲,白首蹉跎[3],失誌困衡窩[4]。有聲名誰識廉頗[5]?廣才學不用蕭何[6]。忙忙的逃海濱,急急的隱山阿[7]。今日個,平地起風波[8]。
[注釋][1]柳營曲:曲牌,又名寨兒令。
[2]劍頻磨:喻胸懷壯誌,準備大顯身手。賈島《述劍》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3]“青鏡”二句:言對鏡自照,發覺兩鬢已斑白。青鏡:青銅鏡。摩挲:撫摩。蹉跎:虛度光陰。
[4]衡窩:隱者居住的簡陋房屋。
[5]廉頗:戰國時趙國的良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裏用其詞意。
[6]蕭何:漢高祖的開國元勳。
[7]山阿:大的山穀。
[8]風波:借指仕途的凶險。辛棄疾《鷓鴣天·送人》:“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題解]這首小令慨歎入仕之難及仕途險惡。全曲按時間順序先寫青年時期,以磨劍搓手喻勤學苦練、躍躍欲試,希冀有朝一日能謀取功名;接著寫求仕未遂,慨歎自己虛擲光陰,老之將至而一事無成;作者以廉頗、蕭何的典故,寄寓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至於那些已功成名就的人,有不少還要“急急”“忙忙”地“逃”“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禍生不測,平地裏會起風波,宦途十分險惡。全曲夾敘夾議,形象地概括了讀書人在元代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難抒抱負的不幸遭際,並以冷峻精警的語言揭示了封建社會扼殺人才的現象,把宦海沉浮、仕途險惡的感受描摹得十分深刻、十分形象。
沉醉東風自悟取富貴青蠅競血[1],進功名白蟻爭穴[2]。虎狼叢甚日休[3],是非海何時徹[4]?人我場慢爭優劣[5],免使傍人做話說。咫尺韶華去也[6]!
[注釋][1]青蠅競血:像蒼蠅一樣爭著去吮血。
[2]白蟻爭穴: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言槐安國與檀蘿國為了爭奪蟻穴,大動幹戈,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馬謙齋一〇八伏屍無數。
[3]虎狼叢:比喻殘暴貪婪的官場。
[4]“是非海”句:喻人世間的是非糾紛沒完沒了。
[5]“人我場”:指相互排擠、競爭的塵世。
[6]傍人:即“旁人”。咫尺韶華:言光陰短暫。咫:長度名,周製八寸。韶華:指美好的時光。
[題解]此曲鞭撻官場醜態,痛快淋漓,接連使用對句、排句和比喻手法,體現了元曲的“豪辣灝爛”本色。結句歸結到潔身自好,亦是憤激之辭。原作二首,據另一首“歸去來長安路險”和本首“免使傍人做話說”句,當是辭官前不久之作。
水仙子詠竹貞姿不受雪霜侵,直節亭亭易見心。渭川風雨清吟枕,花開時有鳳尋[1]。文湖州是個知音[2]。春日臨風醉,秋宵對月吟[3],舞閑階碎影篩金。
[注釋][1]“花開”句:當它開花結果時就會引來鳳凰。相傳鳳凰為百鳥之王,“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見《莊子·秋水》。
[2]文湖州:宋代畫家文同,字與可,做過湖州太守,擅長畫竹。蘇軾說他“先得成竹於胸中”。
[3]“春日”三句:都是描摹竹的不同形態的。意思是說,它們在春風中像醉酒似的搖曳不定,秋夜裏則枝葉瑟瑟作響,有似詩人吟唱,竹影投在空寂的庭階上,葉影間閃動著月光,就像篩金一樣。
[題解]這是支詠竹的曲,寫了竹子堅貞高節的氣質,實際上也是作者自身追求和向往的表達,精神的寄托。
就藝術表達來說,曲文抓住了竹子外在形態和生長的獨特性格,賦予人格,自然而妥貼。結尾三句寫得尤其生動形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秋芰荷衰翠影稀[1],豆花涼雨聲催。誰家砧杵搗寒衣[2],萬物皆秋意。燕歸,雁飛,霜染芙蓉醉[3]。長江萬裏鱸正肥,漫憶家鄉味[4]。嘯月吟情[5],淩雲豪氣[6],豈當懷宋玉悲[7]?賞風光帝裏[8],賀恩波鳳池[9],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馬謙齋一〇九喜生在唐虞世[10]。
香山疊翠[11],紅葉西風襯馬蹄。重陽佳致[12],千金曾費。黃橙綠醅[13],爛醉登高會。
[注釋][1]芰荷:芰(jì技),菱角。兩角者為菱,四角者為芰。芰荷,這裏指出水的荷葉。
屈原《離騷》:“製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2]誰家砧杵搗寒衣:砧杵(zhēnchǔ真楚),搗衣石和棒槌。入秋之後,家家要準備寒衣。而搗衣之工具和聲音最能引起征夫、思婦感傷的情懷。《樂府詩集》卷四四《子夜四時歌·秋歌》之一:“佳人理寒服,萬結砧杵勞。”錢起《樂遊原晴望上中書李侍郎》詩:“千家砧杵共秋聲。”
[3]芙蓉:荷花。
[4]長江萬裏鱸正肥,漫憶家鄉味:見姚燧[中呂·醉高歌]《感懷》注[4]。
[5]嘯月:嘯,嘬口出聲。《詩·國風·召南·江有汜(sì四)》:“其嘯也歌。”和“吟”字對舉。喻閑適的心情。
[6]淩雲:高出雲端的,極高的。在此指豪放的氣概。唐·崔玨(jué決)《哭李商隱》
(其二):“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7]宋玉悲:典出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馮子振[正宮·鸚鵡曲]《城南秋思》:“到秋來宋玉生悲,不賦高唐雲雨。”
[8]帝裏:帝王所居之所,在此代指京城。
[9]賀恩波風池:賀,疑當作“荷”。荷,承受的意思。鳳池,即鳳凰池,魏晉時代的中書省所在地,掌管機要,臨近聖上,故稱之為“鳳凰池”。唐·賈至《早朝》詩:“共沐恩波風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原句是說,在鳳池上承受皇帝的恩寵。
[10]唐虞世:古史言陶唐氏(堯)和有虞氏(舜),皆以揖讓有天下,以唐虞時為太平盛世。《論語·泰伯》:“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11]香山:在北京市西北,為西山山嶺之一。其處園林清幽,景色宜人,從金元以來,一直為京師豪門貴族重陽登高之名勝地區,也是京郊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12]重陽佳致:重陽,即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農曆的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節。
人們喜歡在這一天登高宴會。曹丕《九日與鍾繇(yáo同“謠”)書》:“歲月往來,忽忽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看作“重陽佳致”的最好解釋。盂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3]醅(pēi呸):沒有過濾的酒,在此即代指酒。
[題解]這支曲子寫的是秋日的生活,並沒有悲秋傷逝之意。[快活三]寫秋景,以下寫生活,均生機盎然,極有佳致。又選詞精當,異彩紛呈。全套曲隻有四處用襯字,且全是實詞,加長了句子,使語言典雅工麗。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馬謙齋一一〇水仙子賀文卿觱篥薛陽霜夜楚江秋[1],太乙西風蓮葉舟[2],賀郎近日都參透。占中原第一流,盡壓絕前代箜篌[3]。起赤壁磯邊恨[4],感銅駝陌上愁[5]。名滿皇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