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1]薛陽:即薛陽陶,唐時以觱篥(bìlì)的奏技名聞天下。

[2]太乙:即終南山。

[3]箜篌(kōnghóu):古代弦樂器,像瑟而較小。

[4]赤壁:用蘇軾《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典。

[5]銅駝:用陸機《洛陽記》“銅駝陌上集少年”典。

[6]皇州:京城。

[題解]觱篥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管樂器,此曲是寫給當時一位擅長吹奏這種樂器的音樂家的。前半篇寫賀郎既得到前代觱篥演奏名家技藝的精髓,又能參悟道家精神灑脫曠放的真諦,這使他的演奏技藝更加爐火純青,自成一格。後半篇寫賀郎的演奏具有十分強烈的感染力,那淒厲悲涼的樂聲使聽者牽愁起恨。全曲借助了前代的掌故,使有限的篇幅蘊含了較為深廣的寓托,同時又釀造出清曠、悲傷的氛圍,這種構思和運筆,十分傳神。

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1]夏恰簾前社燕忙[2],正枝頭楚梅黃[3]。當空畏日熾炎光[4],楊柳陰迷深巷。

北堂、草堂[5],人在羲皇上[6]。亭台瀟灑近池塘[7],睡足思新釀[8]。

竹影橫斜,荷香飄蕩[9],一襟滿意涼。醉鄉,豔妝[10],《水調》誰家唱[11]?

紅塵千丈[12],豈羨功名紙半張[13]?漁樵閑訪[14],先生豪放。詩狂酒狂,誌不在淩煙上[15]。

[注釋][1]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中呂]帶過曲。[快活三]既可帶[朝天子]一調,又可帶[朝天子]、[四換頭]兩調,又可帶[朝天子]、[四邊靜]兩調,然不宜單獨作小令用。

其句式為:五五七五,凡四句四韻。四邊靜,除入[中呂]外,又入[正宮]與[雙調],可與[快活三]、[朝天子]合為帶過曲,而無有獨用者。其句式為:四七、四四、四五,共六句六韻。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馬謙齋一一一[2]恰:正,恰好,正是。與下句的“正”字相對舉。社燕:燕子為候鳥,“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參見喬吉[中呂·山坡羊]《燕子》。故而人們稱它為“社燕”。唐·韓《玩水禽》:“依倚雕梁輕社燕,抑揚金距笑晨雞。”

[3]楚梅黃:楚地的梅子發黃。在此指江南一帶梅子成熟。梅子,立夏後熟,生者青色,叫青梅;熟者黃色,叫黃梅。江南初夏,氣候濕潤多雨,適當黃梅成熟,俗稱此時為梅天。

[4]畏日:夏季之日。《左傳》文公十七年:“酆(fēng封)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雲:“冬日可愛,夏日可畏。”熾(chì赤)炎光:形容夏日之陽光如燃燒的火一般,旺盛而猛烈。

[5]北堂、草堂:北堂,古代居室在房的北邊的叫北堂,為婦女盥洗處。《儀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注》:“北堂,房中半以北。”這裏指家居。草堂,舊時文人避世歸隱,多名其所居為“草堂”。

[6]人在羲皇上:言家居、隱居皆是古樸自然的生活,就像伏羲時代以上的人那樣。

陶淵明《與子儼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辛棄疾《鷓鴣(zhègū這姑)天》詞:“自是羲皇以上人。”

[7]瀟灑:原指人清高脫俗。李白《王右軍》:“右軍本清真,瀟灑在風塵。”杜甫《飲中八仙歌》:“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這裏有高出世外,遠離塵網的意思。

[8]釀(niàng):釀造,醞釀。

[9]竹影橫斜,荷香飄蕩:此句從宋·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脫胎出來。

[10]醉鄉:神誌不清的醉中境界。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鄉。”聶夷中《飲酒樂》:“安得阮步兵,同人醉鄉遊。”

[11]水調:曲調名。杜牧《揚州》詩之一:“誰家唱《水調》,明月滿揚州。”《注》:“煬帝開汴渠成,自作水調。”按,水調及新水調,並商調曲,唐曲凡十一疊,前五疊為歌,後六疊為入破,其歌第五疊五言,聲調最為怨切,故白居易詩雲:“五言一遍最殷勤。”張先《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

[12]紅塵:飛揚的塵土。形容繁華熱鬧。

[13]功名:見薛昂夫[正宮·塞鴻秋]。

[14]漁樵:漁夫和樵夫,打漁人和砍柴人。

[15]淩煙:即“淩煙閣”的省稱。參見劉敏中[正宮·黑漆弩]《村居遣興》注[4]。

[題解]馬謙齋[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共四首,分寫四時景色,據曲意來看,當是作者在京都為官時所做,反映了豪門文人的生活,其中隻此曲流露出厭棄功名的情緒。此曲寫夏日文人的閑適生活,景物幽雅,一片愜意。[四邊靜]曲轉而抒情,超逸而不帶憤激之氣,與他的後期作品不同。

張可久張可久(1271?-1348後)字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平生仕宦並不通達,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二隻以路吏轉首領官,又曾為桐廬典史。作曲不寫雜劇,專攻散曲。敬稱馬致遠為先輩,多與盧摯、貫雲石等人唱和。內容多為山水風光及放佚情懷,曲詞清麗,華而不豔。涵虛子評為“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李開先以為,散曲之有喬張(喬吉、張可久),“猶詩家之有李杜”。曲集有《小山樂府》六卷。今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篇。是作品傳世最多的元散曲作家。

人月圓[1]山中書事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2]倦天涯。孔林喬木[3],吳宮蔓草[4],楚廟寒鴉[5]。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6]。山中何事?鬆花釀酒,春水煎茶。

[注釋][1]人月圓:曲牌,又叫青衫濕,來自詞牌。

[2]詩眼:指詩人的觀察力。

[3]孔林:孔丘的墓地,在山東曲阜市郊。

[4]吳宮:三國時吳國的宮殿,也可指春秋時吳王夫差的宮殿。李白《烏棲曲》:“始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裏醉西施。”

[5]楚廟寒鴉:楚國的祖廟裏,隻有幾隻寒鴉在飛鳴。

[6]投老:到老,垂老。

[題解]這是作者晚年告老歸山、隱居村野時的作品,抒發了看破榮華富貴,厭倦了興亡爭逐,寧可在山中過悠閑自在生活的情感。上半片寫對世事的厭煩,以孔聖、吳宮、楚廟都淹沒在喬木蔓草之中,隻有烏鴉出沒的淒涼圖景,說盡了功名、尊榮、霸業等的空幻難憑。下半片寫對於隱居生活的喜愛,又以茅屋藏書、鬆花釀酒、春水煎茶等生活圖景活畫出山中人的自適和愜意。意象典型,前後對照,情寓景中。

醉太平[1]人皆嫌命窘[2],誰不見錢親?水晶環[3]入麵糊盆[4],才沾粘便滾[5]。

文章糊了盛錢囤[6],門庭改做迷魂陣[7]。清廉貶入睡餛飩[8],葫蘆提倒穩[9]!

[注釋][1]醉太平:曲牌。

[2]命窘:命運艱難困苦。

[3]水晶環:比喻清白無瑕、光明純潔的人。

[4]麵糊盆:比喻渾濁不清的環境,此處指名利是非場。

[5]才沾粘便滾:沾粘,指沾染;滾,有“滾在一起”的意思。這兩句說,原本清白無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三瑕、光明純潔的人,隻要掉進升官發財的陷阱,很容易便滾在一起,同流合汙了。

[6]盛錢囤:儲錢庫。這句指寫文章都為升官發財了。

[7]迷魂陣:比喻昧良心坑害人的陷阱。

[8]睡餛飩:躺著的餛飩,喻軟弱站不起來。這句說,如果你清廉,就會被打倒在地,讓你站不起身,直不起腰來。

[9]葫蘆提:糊塗。這句說,如果你裝糊塗,什麼事都裝著不知,反倒安穩無事。

[題解]這首小令揭露了封建官場上金錢利祿可怕的腐蝕作用。它指出封建社會的讀書人往往受金錢的誘引,一頭栽進財利這個大染缸,把讀書修身、齊家治國的高尚清雅全熏得一片汙黑。在這種情況下,堂堂官府便成了誘人害人的魔窟,清廉正直的人反倒成了昏聵糊塗的呆子,黑白顛倒,是非莫辨。清醒者也隻有假裝糊塗才能混日子。

曲文運用老百姓常見常用的器皿什物作比喻,使用民間俗話表述政治主題,顯得風趣活潑、也充滿了親切可感的生活氣息。

人月圓客垂虹三高祠下天如鏡[1],山色浸空[2]。蓴羹張翰[3],漁舟範蠡[4],茶灶龜蒙[5]。故人何在[6],前程那裏,心事誰同[7]?黃花庭院[8],青燈夜雨[9],白發秋風。

[注釋][1]三高祠: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垂虹橋東,為祀越範蠡、晉張翰、唐陸龜蒙而建,三人皆為吳縣的高士。

[2]山色浸空:浸,滲透。空,朦朧迷茫,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liànyàn練豔)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句即從此化用而來。

[3]蓴羹張翰:見馬謙齋[中呂·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秋》。

[4]漁舟範蠡:見喬吉[雙調·折桂令]《丙子遊越懷古》。

[5]茶灶龜蒙:龜蒙,即陸龜蒙,晚唐著名詩人。隱居鬆江甫裏。據《新唐書·隱逸傳》載:“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不乘馬,開舟設蓬席,齎(jī擊)束書、茶灶、筆床、釣具往來,時謂江湖散人。”他自號曰“天隨子”。薑夔《三高祠》詩:“沉思隻羨天隨子,蓑笠寒江過一生。”

[6]故人:昔人,舊時的人。

[7]心事:誌向,理想。李賀《致酒行》:“少年心事當擇雲。”

[8]黃花庭院:栽滿菊花的庭院。以黃花襯人之愁緒。

[9]青燈夜雨:言青油燈下,孤影相伴,聽到深夜雨聲,更令人淒苦難耐。白居易《上陽白發人》:“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黃庭堅《寄黃幾複》:“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題解]這首小令句法特別講究,除起篇兩句為散句外,其餘均為對仗,且連續三組“鼎足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四對”。前半闋扣住題中的“垂虹”,寫當地名勝“三高祠”,分用三典,在緬懷前賢的思緒中彌漫著作者的思鄉情懷;緊接著對“故人”、“前程”、“心事”連發三問,反映了作者淒惶的心態;最後並置三景,概括了自己客況中的淒涼情景。全曲三組對仗,工穩而不雷同,整飭凝煉,氣象蒼古,意境渾然。

賣花聲懷古美人自刎烏江岸[1],戰火曾燒赤壁山[2],將軍空老玉門關[3]。傷心秦漢,生民塗炭[4]。讀書人一聲長歎。

[注釋][1]美人自刎烏江岸:美人,指虞姬,項羽的寵姬。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被困垓下,四麵楚歌,“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zhuī追),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自刎而死。項羽突出重圍後,被漢軍追殺,逃至烏江岸,亦自刎身亡。

[2]戰火曾燒赤壁山:見阿魯威[雙調·折桂令]《失題》。

[3]將軍空老玉門關:將軍,指東漢時的班超。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為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關口。《後漢書·班超傳》雲,班超屢次出使西域,並率領軍隊長期戍守在西域邊地,官封定遠侯。後年老思歸,乃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4]生民塗炭:生民,指老百姓。塗,指泥汙。炭,指火。塗炭,喻指困苦如陷泥汙、炭火之中。本句極言百姓生活之困苦。《尚書·仲虺(huī灰)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孔安國《傳》:“民之危險,有若陷泥墜火。”

[題解]本曲前三句連用三典,歎息曆史人物、英雄豪傑,表麵上看不相連屬,但實際上以“傷心秦漢,生民塗炭”作綰,表達了類似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關懷古》)的思想。加之結尾的“讀書人一聲長歎!”真是千古的一歎,沉鬱頓挫,驚心動魄。

就藝術上說,這首曲與作者一般的曲子偏於典雅不同,寫得非常口語化,尤其是結句的“讀書人一聲長歎”,完全是口語,在詩詞中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體現出曲的本色。

人月圓雪中遊虎丘[1]梅花渾似真真麵[2],留我倚闌幹[3]。雪晴天氣,鬆腰玉瘦[4],泉眼冰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五寒[5]。興亡遺恨,一丘黃土,千古青山[6]。老僧同醉,殘碑休打[7],寶劍羞看[8]。

[注釋][1]虎丘:山名。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北閶門外,一名海湧山。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於此,三日而有虎踞其上,故名。此處泉石幽勝,上有塔,登眺則全城在目,乃蘇州之名勝。

[2]渾似:完全似,簡直像。真真:畫中的美女。《太平廣記》卷二八六“畫工”:“唐進士趙顏於畫工處得一軟障,圖一婦人甚麗。顏渭畫工曰:‘世無其人也。如可令生,餘領納為妻。’畫工曰:‘餘神畫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晝夜不歇,即必應之。應,則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顏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晝夜不止。乃應曰‘諾’。急以百家彩灰酒灌之,遂呼之活。下步言笑。飲食如常。曰:‘謝君召妾,妾領事箕帚。’終歲,生一兒。年二歲,友人曰:‘此妖也,必與君為患。餘有神劍可斬之。’

其夕遺(wèi為,贈送)顏劍。劍才及顏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嶽地仙也。無何為人畫妾之形,君又呼妾之名。既不奪君領,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訖,攜其子,癛(xì同“隙”)上軟障。嘔出先所飲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畫焉。”又,虎丘有唐代妓女真娘的墓。

[3]留我倚闌幹:闌幹,即欄杆。梅花太美,令我倚欄觀望,留戀忘返。

[4]鬆腰玉瘦:因為雪晴,原先鬆樹上的積雪漸漸消融,故稱“鬆腰玉瘦”。

[5]泉眼冰寒:泉眼,泉、井的一道稱為一眼。泉眼還處在冰封狀態。

[6]一丘黃土,千古青山:此是作者抒發遊虎丘闔閭墓的感慨。青山千古不變,然而當年的吳王,卻隻剩下一丘黃土了。

[7]殘碑休打:殘碑,斷殘之碑。打,拓碑文。拓碑叫打碑。

[8]寶劍羞看:羞於去看那象征著英雄一世、事業輝煌的寶劍。按,《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王闔閭有於將、莫邪、湛盧等寶劍。此處暗用其典。

[題解]本曲寫雪中遊虎丘的所見,所感,所歎,脈絡清晰,章法謹嚴。

曲子的前五句寫虎丘的動人景色:梅、雪、鬆、泉,描繪出一派冰清玉潔的虎丘勝景。六、七、八句抒發人世滄桑、興亡遺恨:一切吒吒風雲的業績都成了一丘黃土了,隻有青山不老,千古永在。最後三句寫作者自身的感慨,流露出失意而消沉的心態。

總起來看,這首曲子融寫景、懷古、傷今於一體,由寫景而懷古,由懷古而傷今,寄托了興亡之恨,也表達了壯誌難酬的心懷。

折桂令九日[1]對青山強整烏紗[2],歸雁橫秋[3],倦客思家[4]。翠袖殷勤[5],金杯錯落[6],玉手琵琶[7]。人老去西風白發[8],蝶愁來明日黃花[9]。回首天涯[10],一抹斜陽,數點寒鴉[11]。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六[注釋][1]九日:指舊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古人有在這天登高的習俗。

[2]對青山強整烏紗:烏紗,帽子,在唐以前為官員所戴,自唐後逐漸流於民間,不分尊卑貴賤,皆可戴。對著青山勉強整理好烏紗帽。這裏暗用晉代孟嘉於重陽遊龍山落帽的典故,詳見馬致遠[雙調·拔不斷]《歸隱》。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詩:“老夫悲秋強自覺,興來今日盡君歡,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3]歸雁橫秋:趙嘏(jiǎ,又念gǔ)《長安秋望》:“殘星幾點雁橫塞。”

[4]倦客:厭倦於異鄉久居之人。

[5]翠袖殷勤:翠袖,年輕女子的裝束,這裏代指侍女、妓女。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癝(wèn問)英雄淚!”殷勤,熱情而周到,或解作情意深厚而懇切。晏幾道《鷓鴣(zhègū這估)天》:“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

[6]金杯:金屬的酒杯。錯落:指交錯繽紛的樣子。班固《西都賦》:“隋侯明月,錯落其間。”

[7]玉手琵琶:美女用那潔白如玉的手彈奏著琵琶。此處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故事。

[8]西風:秋風。西風白發,作者[黃鍾·人月圓]《客垂虹》:“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

[9]蝶愁來明日黃花:來,語助詞,無實義。明日黃花,謂花事已過,花謝在即,喻指過時的事物。宋·胡繼宗《書言故事·花木類》:“過時之物,曰明日黃花。”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10]天涯:天邊。蘇軾《蝶戀花》:“天涯何處無芳草”。馬致遠[越調·天淨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1]一抹斜陽,數點寒鴉:此用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句意,寫淒涼冷落之景。

[題解]這首曲子寫重陽佳節,倦客思家,同時又寄予了對人生的感懷和慨歎。結尾點染出一派淒清的氣氛,不僅有助於表達思家的愁緒,而且也加重了尋找人生“家園”的蒼茫悲涼之感。

在藝術上,這首曲子化用了不少前人詩文典故,卻一點不露痕跡,顯示出文人散曲的功力。

憑闌人江夜江水澄澄江月明[1],江上何人癟玉箏[2]?隔江和淚聽[3],滿江長歎聲[4]。

[注釋][1]江水澄澄江月明:澄澄,在此形容水清澈明淨的樣子。明淨的江水在明亮的月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七光輝映下顯得更加清澈。

[2]江上何人癟玉箏:癟(chōu抽),用五指彈奏、撥弄。箏(zhēng爭),一種撥弦而發音的橫臥式樂器,元代是十三弦,現在增至十六弦。玉箏,精美的箏。江上是什麼人在彈玉箏呢?

[3]和淚:即含著淚水。

[4]滿江長歎聲:此謂玉箏之聲觸人心懷,感人至深,以致引起了無窮無盡的歎息之聲。

[題解]這首小令寫月夜江上箏聲的動人,意境非常像唐人的絕句,但語言明白如話,不失曲的特色。

明代朱權《太和正音譜》記載,歌唱藝術家蔣康之曾經在“彭蠡之南”夜唱“江水澄澄江月明”,“湖上之民,莫不擁衾而聽,推窗出戶是聽者,雜合於岸。少焉,滿江如有長歎之聲。自此聲譽愈遠矣。”由此可見這首小曲感人的力量和流傳的情況。

賣花聲客況十年落魄江濱客[1],幾度雷轟薦福碑[2],男兒未遇暗傷懷。憶淮陰年少[3],滅楚為帥,氣昂昂漢壇三拜[4]。

[注釋][1]十年落魄江濱客:落魄(pò破,又讀tuò拓),指窮困失意,不得誌。這句話是說自己很多年來潦倒失意,漂泊江湖。

[2]幾度雷轟薦福碑:江西饒州有薦福山,其處有唐·歐陽詢所寫之《薦福寺碑》碑文,拓本其貴。據宋代惠洪《冷齋夜話》卷二載:“範文正公(範仲淹)鎮鄱陽,有書生獻詩甚工,文正禮之。書生自言‘天下之至寒餓者無在某右’。時盛行歐陽率更書,《薦福碑》墨本值千錢。文正為具紙墨打千本,使售於京師。紙墨已具,一夕雷擊碎其碑。”後世多用“雷轟薦福碑”的典故來喻指命運不佳。

[3]淮陰年少:指韓信。淮陰,今江蘇省淮陰市,據說該地現有韓信墓、韓信城等古跡。

[4]滅楚為帥,氣昂昂漢壇三拜:韓信初屬項羽,“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於是王欲召信拜之。(蕭)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題解]本曲前三句寫自己流落江湖的困窘與落魄,後三句以對漢代名將韓信的追憶來表達自己的壯誌胸懷。全曲充滿了生不逢時的悲哀,表達了建功立業願望。

本曲藝術方麵的特點主要有二:一是對比手法的運用。如以“十年落魄”對比“淮陰年少”;“雷轟薦福碑”對比“滅楚為帥”;“暗傷懷”對比“氣昂昂”等。通過對比,使正反兩方麵都顯得更加鮮明,有利於表現主題。二是含蓄委婉。尤其是後三句,僅僅是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八追憶了韓信的業績,並未明確表達自己的思想,但其豪情壯誌卻已暗寓其間,使讀者分明有所感。由於有這樣兩方麵的特點,使本曲篇幅雖短,但卻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不失為一篇好作品。

普天樂秋懷為誰忙,莫非命。西風驛馬,落月書燈[1]。青天蜀道難[2],紅葉吳江冷[3]。兩字功名頻看鏡[4],不饒人白發星星[5]。釣魚子陵[6],思蓴季鷹[7],笑我飄零[8]。

[注釋][1]西風驛馬,落月書燈:西風,秋風。驛馬,古時驛站裏的備馬,專為傳遞公文書信者用。西風驛馬,指白日在秋風中奔波勞碌。落月書燈,指月亮下去了,自己仍對著孤燈苦讀。

[2]青天蜀道難:李白《蜀道難》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形容路途艱難險阻。

這裏喻指功名之難。

[3]紅葉吳江冷:吳江,今江蘇省南,西臨太湖。據《新唐書·崔信明傳》:“鄭世翼遇信明於江中,謂之曰:“聞公有‘楓落吳江冷’之句,願見其餘。”信明欣然,多出眾篇,世翼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投諸水,引舟去。此處化用崔信明詩意,極言自己漂泊之淒涼冷落。

[4]兩字功名頻看鏡:意謂功業未就而身已衰老。化用杜甫《江上》詩:“勳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

[5]不饒人白發星星:化用杜牧《送隱者一絕》:“公道世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句意。

[6]釣魚子陵:見鮮於必仁[越調·寨兒令]。

[7]思蓴季鷹:見馬謙齋[中呂·快活三帶朝天子四邊靜]《秋》。

[8]飄零:飄泊、孤零,謂人生失意。杜甫《不見》詩言李白雲:“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題解]這首曲子是作者自覺歲月銷磨而功名難遂的感慨。曲子一起首就提出問題:“為誰忙?”也就是人們常說“為誰辛苦為誰忙”的意思。然後回答:“莫非命。”一切都已命中注定。接下去,作者以六個句子寫了自己的奔波忙碌和刻苦用心,自己老之將至而功名未遂的苦衷。最後,作者以嚴子陵和季鷹“笑我飄零”而進行自嘲,實際上流露的是“不如歸去”的隱退心曲。

讀完全曲,一個頗具才華,誌向遠大而終於無所成就,落拓飄零的作者自我形象已生動地浮現在讀者麵前。從作者一生隻做過小官吏的情況來看,與這個形象也是相符的。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一九折桂令西陵送別[1]畫船兒載不起離愁[2],人到西陵,恨滿東州[3]。懶上歸鞍,慵開淚眼[4],怕倚層樓[5]。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6];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7]。煙水悠悠[8],有句相酬,無計相留[9]。

[注釋][1]西陵送別:西陵,湖名,在今浙江省蕭山縣西。有西陵鎮,瀕臨運河,乃水陸要衝,吳越時叫西興侯。西陵送別,即指在西陵給友人送別。

[2]畫船兒載不起離愁:畫船,雕飾華麗的船。此句極言離別給人帶來的愁怨之重,就連那友人乘坐的畫船兒也載不起。化用李清照《武陵春》詞意:“隻恐雙溪舴艋(zéměng責猛)舟,載不動許多愁。”

[3]人到西陵,恨滿東州:東州,即紹興。古稱東揚州,隋改吳州,唐宋改為越州。

越州在浙東,故稱“東州”。句意:西陵送別,而離別之恨一直鋪到友人的目的地東州,極言離恨之深重。

[4]慵開淚眼:慵(yōng庸),困倦,懶的神態。懶得睜開淚眼。

[5]怕倚層樓:溫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癠洲。”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可稱都是“怕倚層樓”的獨特感情。

[6]管送別依依岸柳:管送別,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柳成了別離的象征。

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劉禹錫《楊柳枝》詞: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7]會忘機泛泛沙鷗:會,定會。忘機,忘卻機心。機心,算計、心計。泛,遊蕩。忘卻機心的沙鷗定會在水中悠悠蕩蕩。辛棄疾《哨遍》:“看一時魚鳥忘情喜,會我已忘機更忘己,又何曾物我相視。”劉時中[四塊玉]:“樽前更有忘機友:波上鷗,花底鳩,湖畔柳。”

[8]煙水悠悠:煙,指水麵上籠罩的霧氣。悠悠,不斷。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9]有句相酬,無計相留:相酬,古時的習俗,寫詩文以作為酬答。這句話是說,我隻有送別的詩句相酬答,而沒有辦法挽留住你。

[題解]這首散曲抒發離愁別恨,情感真摯。中間四句扇麵對:“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對得工穩自然,融情於景,尤其具有藝術感染力。此外,這首曲子雖然化用了不少前人詩句,但均用得妥貼自然,不露痕跡,這也見出文人派散曲作家的特色。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張可久一二〇慶東原次馬致遠先輩韻[1]詩情放,劍氣豪,英雄不把窮通較[2]。江中斬蛟[3],雲間射雕,席上揮毫。他得誌笑閑人,他失腳閑人笑[4]。

[注釋][1]作者和馬致遠[慶東原],總計九首,這是第五首。馬致遠原作今已失傳。因為作者約小於馬二十歲,故稱之為先輩。

[2]窮通:窮,困頓、失意;通,顯達、得誌。較:計較,算計。

[3]蛟:蛟龍。斬蛟暗用晉周處之典。蘇軾《前赤壁賦》:“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離)婦。”

[4]閑人:指世俗平庸之人。

[題解]這首曲子通過塑造一個文武雙全,性情豪放曠達,不計較窮通得失的英雄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思慕和追求。曲子雖然篇幅短小,但語勢奔放,節奏明快,與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任昱任昱元散曲作家。生卒年不詳。字則明,四明(今浙江省鄞縣)人。與散曲家張可久、曹明善等同時,並多有交往,然事跡不詳。少時喜歡狎遊,寫有很多小曲,在歌妓間傳唱。晚年銳誌讀書,擅長七言詩,尤工散曲。散曲作品今存小令五十九首,皆見於《樂府群珠》;套數[南呂·一枝花]一套,見《太平樂府》。《全元散曲》一並收錄之。《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150人之中。

清江引錢塘懷古吳山越山山下水[1],總是淒涼意。江流今古愁[2],山雨興亡淚[3],沙鷗笑人閑未得[4]。

[注釋][1]吳山越山:吳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高約一百米,有名勝“飛來石”、“巫山十二峰”等。也指錢塘江北岸一帶的山。越山,指浙江紹興市以北錢塘江南岸一帶的山。因古時分屬吳國和越國,故稱。宋·林逋《長相思》:“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任昱一二一[2]江流今古愁:李白《宣州謝癙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虞美人》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江城子》: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意境相近。

[3]山雨興亡淚:山雨,與上句“江流”對。“雨”在此作動詞解,落雨,下雨。興亡,偏義詞,在此偏於“亡”。山中的落雨就像是因衰亡而灑下的淚水。

[4]沙鷗笑人閑未得:沙鷗,一種水鳥。這句是講沙鷗以其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而譏笑世俗之人的疲於奔波忙碌。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白鷗沒浩蕩,萬裏誰能馴?”辛棄疾《水調歌頭》詞:“二年魚鳥江上,笑我往來忙。”此化用其意。

[題解]作者麵對江、浙一帶的山水,感慨萬千,寄寓了故國之思和興亡之感。三、四句說江流好像流不盡古今的愁怨,山雨似為曆代的興亡而傷心落淚。這對元代的社會現實來說,針對性是強烈的。結句說沙鷗自得其樂,而人反不能無拘無束,措辭深沉蘊藉,言近旨遠。這首曲雖然題為《懷古》,實際上是作者的民族意識和感情的表露。

清江引題情桃源水流清似玉[1],長恨姻緣誤。閑謳窈窕歌[2],總是相思句。怕隨風化作春夜雨。

[注釋][1]桃源:指桃源洞。在今浙江天台縣北。傳為東漢時劉晨、阮肇迷路遇仙女處。

[2]窈窕歌:指《詩經》中之《關雎》篇,中有句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題解]從用典的內容和抒發的情感來看,抒情主人公是一位青年男子。他深深地戀上了一個非常純真而美麗的姑娘。“清似玉”的流水比喻她冰清玉潔,“桃源”暗示她多情,“長恨”句透露了青年男子未遂心願,因而他朝夕相思,執意係結。曲眼是“化春雨”一句,它是抒情的高潮,也是他純真愛情的集中展示:即使求之不得也罷,隻要她如一股清水長在眼前就好,千萬別化作春雨飛灑消失!曲詞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而又有所變化,形象鮮明,感情真摯,是一首熾烈而又痛苦的戀歌。

上小樓[1]隱居荊棘滿途,蓬萊閑住[2]。諸葛茅廬,陶令鬆菊,張翰蓴鱸[3]。不順俗,不妄圖,清風高度[4]。任年年落花飛絮[5]。

[注釋][1]上小樓:曲牌,也入正宮。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任昱一二二[2]蓬萊:指隱居的地方。

[3]諸葛茅廬:諸葛亮年輕時隱居南陽,住茅屋,親自耕種。陶令鬆菊: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鬆菊猶存。”張翰蓴鱸:西晉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起家鄉的蓴菜羹和鱸魚膾,於是棄官回家。

[4]清風高度:清雅高潔的風度。

[5]任:任憑,不管。落花飛絮:喻世事變化。

[題解]此曲寫隱士情懷。中間以鼎足對列三個古代隱士相比,末句寫景,於清高中卻有似水流年之感,婉而有致。而隱居的原因乃是仕途險惡,全身遠害,所以以“妄圖”“順俗”中隱隱透露出憤慨不平之氣,正是胡侍所謂“有用之才,一寓於聲歌之末,以抒其抑鬱感慨之懷”(《真珠船》)。

沉醉東風信筆有待江山信美[1],無情歲月相催。東裏來[2],西鄰醉,聽魚樵講些興廢[3]。依舊中原一布衣[4],更休想麒麟畫裏[5]。

[注釋][1]有待江山信美:有待,指江山好像等待人的登臨。杜甫《後遊》詩:“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信美,確實很美,的確美。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

[2]東裏來:東裏,東邊的鄰裏。與下句的“西鄰”為對。“鄰”、“裏”互文。

[3]漁樵:漁夫和樵夫。打魚人和砍柴人。興廢:興衰之事。

[4]依舊中原一布衣:中原,中土,和邊塞相對而言。布衣,平民,因平民穿布衣。

岑參《戲題關門》詩:“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城吏,還從舊道歸。”馬致遠[金字經]“困殺中原一布衣”。

[5]休想:不要想,別想。麒麟畫:畫功臣像於麒麟閣中。

[題解]這首曲子抒發了年華易逝,功業無成的感慨。“依舊中原一布衣,更休想麒麟畫裏”這兩句流露出來的壓抑、憤懣之情,可以幫助讀者理解作者前麵幾首曲子讚頌田園隱居生活的內在秘密。

清江引題情南山豆苗荒數畝,拂袖先歸去[1]。高官鼎內魚,小吏癡中兔[2],爭似閉門閑看書[3]!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任昱一二三[注釋][1]“南山”二句:言故鄉田園已荒蕪,應該趕緊歸去。

[2]癡:捕獸的網。

[3]爭似:怎比,怎能像。

[題解]這首曲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善用典故。第一、二句化用了楊惲《報孫會宗書》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句意,自然不難體會,但“拂袖”二字又可令人聯想到宋代李曾伯的詩句:“曆階而上公卿易,拂袖以歸韋布然”(《送周癢仲大卿歸江西》)。

開篇於用典中點出歸隱之“情”,可謂入手擒題。中間兩句依然用典。“鼎內魚”出自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將軍魚遊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癡中兔”出自杜甫《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昔如水上鷗,今如癡中兔。性命由他人,悲辛但枉顧。”在封建時代,“伴君如伴虎”是入仕者對宦途險惡、朝不保夕危機的共同感受。在元時,“鼎內魚”、“癡中兔”的比喻就更有現實意義了。因而此曲的用典,很有一種“以故為新”的藝術效果。

紅繡鞋重到吳門槐市歌闌酒散[1],楓橋雨晴秋殘[2],舊題猶在畫樓間[3]。泛湖賒看月[4],尋寺強登山[5],比陶朱心更懶[6]。

[注釋][1]槐市:漢時長安城東的一個繁華市區,有槐樹數百行,每到初一、十五集會此地。在此當指蘇州的一個鬧市區。闌:盡,完。

[2]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西郊。張繼有《楓橋夜泊》詩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3]舊題:舊日的題詩、題詞等。此處暗用唐·王播貧困時就食僧舍、飯後鳴鍾的典故。

[4]賒(shē奢):言心期殷切的樣子。韓癤(hànhóng)《酬程延秋夜即事》詩:“節候看應晚,心期臥亦賒。”

[5]寺:當指寒山寺,在楓橋附近,至今仍為蘇州的遊覽勝地。

[6]陶朱:即指春秋時的範蠡。他在陶為朱公,後世因稱之為“陶朱公”。

[題解]此曲原作二首,今選其一。作品寫了作者重遊吳門的過程。那已是秋天的傍晚,集市人散,雨晴月出,一片冷清景象。舊作雖在,人已暮年,功業未就,心念至此,不由得作者不“心懶”,對人生和社會都失去了希望。一個“賒”字,一個“強”字,對仗工穩,恰切地反映出作者哀傷無奈的心情。“賒月”,源自李白:“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之二)“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韓侍禦之廣德》)回思“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襄陽歌》

)的青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任昱一二四年時代,現在似乎是連風花雪月都已不屬於自己了。此曲中作者的心情正同於李白。

金字經重到湖上碧水寺邊寺[1],綠楊樓外樓[2],閑看青山雲去留。鷗[3],飄飄隨釣舟[4]。今非舊,對花一醉休[5]。

[注釋][1]碧水:碧綠色的湖水。

[2]樓外樓:宋·林升《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3]鷗:鳥類的一科,多生活在海邊、湖上,主要捕食魚類,羽毛多為白色。

[4]釣舟:釣魚船。

[5]對花一醉休:謂賞名花,飲美酒。休,語末助詞,無義。

[題解]此曲之“湖”指西湖,任昱在此曾有多首作品。此曲通過對西湖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一種悠閑的心情,但是這卻勾起了作者對往事的回憶,不覺黯然神傷。至於是因為功業未就?還是因為青春不再?或物在人亡?已不得而知。隻是山水的千年不變總會使人產生人生的傷感,所以此曲就能感人至深。

此曲格律與[金字經]正格大都吻合,隻是末句多作“平平平仄平”,而此曲作“仄平仄仄平”,為元曲中罕見。

金字經秋宵宴坐秋夜涼如水,天河白似銀,風露清清濕簟紋[1]。論[2],半生名利奔。

窺吟鬢[3],江清月近人[4]。

[注釋][1]簟紋:簟(diàn甸),竹席。簟紋,竹席上的紋理。

[2]論:理論,評定,評論。

[3]窺:偷看。在此是不敢正視的意思。

[4]江清月近人:極言江水清澈,月映水中,就像和人離得更近了似的。盂浩然《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此沿用其句。

[題解]此曲自歎身世。首三句勾勒出一幅清冷的畫麵。中間點一句主題,末句又以景物象征情懷,由於已有身世之歎,所以此句之意不同於首三句,包容了更多的人生內容。此曲可謂以景寫情,意在言外的佳作。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任昱一二五錢霖錢霖字子雲,鬆江(今屬上海)人。後棄俗為道士,更名抱素,號素庵。晚年居嘉興,自號泰窩道人。作者詞集《漁樵譜》、曲集《醉邊餘興》,皆佚。現存小令四首,套數一套。

清江引夢回晝長簾半卷,門掩荼院[1]。蛛絲掛柳棉[2],燕嘴粘花片。啼鶯一聲春去遠。

[注釋][1]荼:即酴症花,薔薇科,夏初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