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啟景元啟生卒年及生平事跡均不詳。散曲作品現存小令15首,套數1套。

殿前歡梅花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紗。逃禪[1]老筆應難畫,別樣清佳。據胡床[2]再看咱,山妻[3]罵:“為甚情牽掛?”大都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4]。

[注釋][1]逃禪:意指以信佛避世之人,這裏是作者自稱。

[2]胡床:交椅。看咱:即“看啊”。咱:語助詞。

[3]山妻:作者稱自己的妻子。山妻大意為山野之妻,沒有什麼文化修養。類似“拙荊”等謙辭。

[4]大都來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作者在畫梅的藝術構思中移情於梅花,與梅花物我兩忘,成為一體。大都來:隻不過。

[題解]這首曲子寫一個畫家想從窗紗上描下梅花的影子,正沉醉在藝術的構思中時,惹起妻子的嗔怪,以為他牽掛著窗外的什麼人。曲子構思生動別致,很有情趣。尤其是“山妻”的一罵和丈夫的一答,形象逼真,妙趣橫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查德卿查德卿元散曲作家,生卒不詳。《錄鬼簿》失載。《太和正音譜》將其列入“詞林英傑”150人中。李開先評元人散曲,首推張可久、喬吉,次列舉及查德卿,足見其曲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查德卿一四二名較高。其散曲作品今存小令二十二首,皆見《太平樂府》,《全元散曲》一並收錄。內容多吊古歎世和描寫男女情愛,風格典雅清新。

寄生草感歎薑太公賤賣了癨溪岸[1],韓元帥命博得拜將壇[2]。羨傅說守定岩前版[3],歎靈輒吃了桑間飯[4],勸豫讓吐出口中炭[5]。如今淩煙閣一層一個鬼門關[6],長安道一步一個連雲棧[7]。

[注釋][1]薑太公賤賣了癨溪岸:癨(pán盤)溪,水名,在今陝西寶雞縣東南的渭水邊。

薑太公,即指周文王時大臣呂尚。相傳薑太公八十歲仍在癨溪垂釣,後來在此遇周文王,方得以施展才華,扶周滅商。此句是說薑太公輕易離開癨溪垂釣的生活而去做官,很不值得。

[2]韓元帥命博得拜將壇:韓元帥,指漢將韓信。漢高祖在蕭何的建議下,曾築壇齋戒,拜他為大將,屢立戰功,後被殺。這句話是說韓信用自己的性命博得個登壇拜將,也很不值得。

[3]羨傅說守定岩前版:傅說(yuè悅),見周文質[正宮·叨叨令]《自歎》。版,築牆用的夾板。這句話是說傅說隱居傅岩而不出仕,才是值得羨慕的。

[4]歎靈輒吃了桑間飯:據《左傳·宣公二年》載:晉靈公的大夫趙宣子曾於首陽山打獵,他在桑陰中休息時,看到靈輒饑餓,便拿飯給他吃。靈輒自己吃了一半,準備留一半帶回去給母親吃。趙宣子便再給他飯和肉。後來晉靈公欲刺殺趙宣子,派靈輒等作伏兵,他卻倒戈救了宣子。這句話是說靈輒為了報答趙宣子一飯之恩而豁出性命,也不值得。

[5]勸豫讓吐出口中炭:豫讓,戰國晉人,原為智伯的家臣,很受禮敬。後來智伯為趙襄子所滅,豫讓便“漆身為癩,吞炭為啞”,毀形變容,使人認他不出,準備行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結果事敗被殺。事見《史記·刺客列傳》。這句話是說奉勸豫讓吐出喉中之炭,即為了報答智伯,而吞炭為啞等做法,也是不值得的。

[6]淩煙閣:唐皇宮中的一座殿閣。太宗時曾圖畫二十四位功臣像掛於淩煙閣中。

這裏用以代指高官顯位。

[7]長安道一步一個連雲棧:長安,古代許多朝代建都於此,長安道即指仕途、做官之道。棧(zhàn站),棧道,是指在懸崖絕壁之上,鑿孔、架木、鋪板而造成的通道。連雲棧在褒斜穀(今陝西褒城一帶),這裏用以形容道路的艱險難行。此句喻指仕宦之道極為艱險難行。

[題解]這首曲通過曆史上幾個著名人物遭際的描述,反映了元代知識分子對前途、出路問題的關切,和壯誌難酬的憤懣。

本曲開頭兩句,描述了作者對薑太公、韓信元帥兩個著名曆史人物的無限感歎。

“賤賣”,點明了作者對薑太公的離開癨溪岸,心存異議,而“命博得”則反映了作者對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查德卿一四三韓元帥的作為亦不推許。作者稱羨的是誰?在“羨傅說”三句中進行了交待。一個“羨”字說明作者對傅說廝守著“定岩前版”是讚揚的,而對靈輒、豫讓的所作所為卻在一“歎”、一“勸”中透露了褒貶感情。結句在感歎之中,透出對為統治者賣命者的奚落和對仕途的否定。

全曲沒有任何的藻飾,通過眾所周知的幾個曆史人物的命運,表達了對知識分子命運的不平之鳴。

寄生草間別[1]姻緣簿剪做鞋樣[2],比翼鳥搏了翅翰[3],火燒殘連理枝成炭[4],針簽瞎比目魚兒眼[5],手揉碎並頭蓮花瓣[6],擲金釵擷斷鳳凰頭[7],繞池塘癇碎鴛鴦彈[8]。

[注釋][1]間別:指男女間遭到他人的離間而分手。

[2]姻緣簿:民間傳說中專門記載男女間注定婚姻的簿子。

[3]比翼鳥:傳說中翅膀連在一起的兩隻鳥。《爾雅·釋地上》雲:“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jiānjiān兼兼)。”後世常用以比喻形影不離的愛侶。翅翰,即翅膀。

[4]連理枝:兩棵樹的枝條相連,長在了一起。喻夫妻恩愛,生死與共。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5]比目魚:即鰈(dié迭)魚。這種魚的雙眼均生於身體的一側。後世多用以比喻感情融洽的夫妻或情人。

[6]並頭蓮:並排長在同一根莖上的兩朵蓮花。喻指感情很好的戀人。

[7]擷(xié協)斷:摘斷,掐斷。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8]癇碎:癇(zuó昨),揪。

[題解]此曲寫外力拆散姻緣,通篇用比。首二句、中二句為合璧對,末三句為鼎足對,重疊取譬,不涉其他,因此新穎獨特。

折桂令懷古問從來誰是英雄?一個農夫[1],一個漁翁[2]。晦跡南陽[3],棲身東海[4],一舉成功。八陣圖名成臥龍[5],《六韜》書功在非熊[6]。霸業成空,遺恨無窮。蜀道寒雲,渭水秋風[7]。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查德卿一四四[注釋][1]農夫:指諸葛亮,因為他曾經“躬耕南陽”。

[2]漁翁:指薑太公,因為他曾經釣於渭水。

[3]晦跡:不讓人知道自己的蹤跡,即隱居。南陽:今屬河南,是諸葛亮隱居的地方。

[4]棲身東海:《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處士,隱海濱。”

[5]八陣圖:《三國誌·諸葛亮傳》說他“推演兵法,作八陣圖。”臥龍:指諸葛亮。

[6]《六韜》書功在非熊:《六韜》,相傳為薑太公所著的一部兵書,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個部分,非熊,傳說周文王一次出獵前占卜,卜辭說他出獵“所獲非龍非驪,非熊非羆,所獲霸王之輔。”後果然在渭水邊遇到呂尚。

[7]“蜀道”二句:蜀道高峻,飛掠寒雲;渭水之畔,秋風蕭瑟。

[題解]此曲寫棄絕功名,通篇通過兩個曆史人物:諸葛亮和薑尚來寫。前半曲寫其功業,欲抑先揚,後半首言霸業成空,反不如隱居快樂。對先聖先賢的非議是元曲的一大特色,其中不無對現實社會的失望。此曲在《北曲拾遺》中即題為“歎世”。

柳營曲金陵故址臨故國,認殘碑,傷心六朝如逝水[1]。物換星移[2],城是人非[3]。今古一枰棋[4]。南柯夢一覺初回,北邙墳三尺荒堆[5]。四圍山護繞,幾處樹高低。誰,曾賦黍離離[6]。

[注釋][1]六朝:指先後建都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的吳、東晉、宋、齊、梁、陳。

[2]物換星移:喻時光流逝。王勃《滕王閣詩》:“物換星移幾度秋。”

[3]城是人非:《搜神記》中寫丁令威化鶴歸來時所唱之歌曰:“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累累?”

[4]枰:棋盤。

[5]北邙墳:泛指墳場。東漢至三國魏時,貴族亡者多葬於洛陽城北的邙山。

[6]離離:枝穗紛披下垂貌。語出《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題解]如果說,作者的前兩首曲(《仙呂·寄生草·感歎》、《雙調·折桂令·懷古》)都是通過對曆史人物的評價來表達自己對仕途功名的看法的話,那麼,這一首曲子就更進一步,更直接地評價曆史本身了。作者借曾為六朝都城的金陵作為典型環境,“傷心六朝如逝水。”管他是繁華興盛的朝代,還是沒落腐敗的朝代,現在都已經像流水一樣逝去了。所以,“物換星移,城是人非,今古一枰棋。”這一經典式的結論,把古往今來的一切曆史滄桑看成一盤變幻無窮的棋局,一場博戲。接下來的句子便都是為作者這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查德卿一四五一結論作論證的了。最後一句:“誰?曾賦黍離離。”采用的是與《雙調·折桂令·懷古》

一樣的筆法,宕開一筆勾出一派蕭瑟的意境,蒼涼悠遠而發人深思。

一半兒春繡綠窗時有唾茸粘[1],銀甲頻將彩線癙[2]。繡到鳳凰心自嫌[3],按春纖[4],一半兒端相一半兒掩。

[注釋][1]唾茸(róng絨):刺繡時從絲麵上吹起來的絲絨毛。或雲為口中咬斷而吐出來的絨線尾子。

[2]銀甲頻將彩線癙:銀甲,指甲。頻(pín貧),連續不斷。癙(tiǎo挑),撥,挑引。

句謂用指甲將彩線分剝開來。

[3]心自嫌:有兩解,一種解法認為,心裏自然不高興,有妒忌的意思。另一種解法認為,心中自我感覺繡得不能令人滿意。

[4]春纖:指繡女纖細的手指。

[題解]查德卿[一半兒]共八首,總題為《擬美人八詠》,分別是“春夢”、“春困”“春妝”“春愁”“春醉”“春繡”“春夜”“春情”。此其一。“春”字既指春天,亦指男女之情,此體屬於“香奩體”。

此曲首二句平鋪直敘。第三句突起波闌。為什麼看到鳳凰不高興呢?作者沒有說明,卻寫了女子的一個動作,這裏有矛盾,有猶豫,引起讀者種種猜測,浮想聯翩。

此曲構思精巧,可謂“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柳營曲江上煙艇閑[1],雨蓑幹[2],漁翁醉醒江上晚。啼鳥關關[3],流水潺潺[4],樂似富春山[5]。數聲柔櫓江灣[6],一鉤香餌波寒[7]。回頭觀兔魄[8],失意放漁竿。看,流下蓼花灘[9]。

[注釋][1]煙艇:在煙霧籠罩之下的小船。

[2]雨蓑:防雨、擋雨的蓑衣。

[3]關關:鳥兒的鳴叫聲。《詩·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4]潺潺:水流的聲音。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5]樂似富春山:富春山,在浙江桐廬縣西。相傳東漢嚴子陵曾經垂釣於此。這句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查德卿一四六話是說,隱居之樂,恰似後漢的嚴光一般。

[6]柔櫓:船槳輕輕劃的聲音。宋·釋道潛《秋江》詩:“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人夜歸。”

[7]香餌:垂釣時所用的誘餌。舊題黃石公《三略·上略》:“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8]兔魄:月亮的別稱。元·範癩《贈郭判官》:“慈烏夜夜向人啼,幾度紗窗兔魄低。”

[9]蓼(liǎo了)花灘:開滿蓼花的水灘。蓼,生長在水邊的稱做水蓼,秋日開花,呈淺紅色,故稱紅蓼。

[題解]這首曲子寫江上漁翁恬然自適,悠然獨往的生活,有景,有物,有細節描寫,尤其是“回頭觀兔魄,失意放漁竿”兩句,寫得生動逼真,很有情致。這首曲子的另一個特征是突出動態描寫,從“啼鳥關關,流水潺潺”到“數聲柔櫓江灣”,以至“看,流下蓼花灘”(當然也包括“回頭觀兔魄,失意放漁竿”),整首曲子充滿了動感,使讀者的視覺似乎隨著漁船在江上漂蕩,最後看進了蓼灘。

吳西逸吳西逸生平不詳。曾遍遊大都、杭州、湘楚一帶,所作散曲多記情寫景,抒發離恨別愁。朱權評其曲“如空穀流泉”。

清江引秋居白雁亂飛秋似雪[1],清露生涼夜。掃卻石邊雲[2],醉踏鬆根月[3],星鬥滿天人睡也。

[注釋][1]白雁亂飛秋似雪:雁多黑色,然亦有白雁。元·謝宗可詠白雁詩:“翅老西風絕點瑕,秋江難認宿蘆花。雲邊字映銀鉤斷,月下箏開玉柱斜。影亂飛鷗回遠浦,陣迷宿鷺落平沙。聲聲喚起周郎恨,為帶胡霜染鬢華。”原句謂白雁群在天空飛過,好似秋天在下雪。

[2]掃卻石邊雲:謝靈運《過始寧墅》:“白雲抱幽石,綠癪媚清漣。”

[3]醉踏鬆根月:王維《山居秋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原句謂醉酒後踏著映在鬆樹間的月光走去。

[題解]這首曲子描寫遠離塵世,回到大自然懷抱的秋居景色。展示了返璞歸真的淡泊寧靜境界,從而表達了主人公的閑適曠達情懷。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西逸一四七天淨沙閑題(其一)長江萬裏歸帆,西風幾度陽關[1],依舊紅塵滿眼。夕陽新雁,此情時拍闌幹[2]。

[注釋][1]陽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裏以陽關代指離人西去。

[2]此情時拍闌幹:借用辛棄疾《水龍吟》詞的意境:“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題解]此曲原作共四首,均寫夕照時的江關景色,抒寫情懷,此為第一首,寫別情。首二句合璧對,“萬裏”,極寫空間之遠;“幾度”,極寫時間之久。蓋別離相思之情的濃淡,往往與離別空間的遠近、時間的長短成正比,則曲中別情之苦明矣。“紅塵”一句,意境更為蒼涼。末二句寫心中不平,卻未點明,留下空白,使人回味無窮。

天淨沙閑題(其二)江亭遠樹殘霞,淡煙荒草平沙,綠柳陰中係馬[1]。夕陽西下,水村山郭人家[2]。

[注釋][1]綠柳陰中係馬:陰,蔭。王維《少年行》:“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

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曲岸持觴(shāng傷),垂楊係馬,此地曾輕別。”此化用其意。

[2]水村:江邊的村莊。山郭:山外的城郭。此處描摹江南風光。

[題解]這首小令顯然有模仿馬致遠同曲調的名作《秋思》的痕跡,但也有一定新意。就前兩句來說,“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近景,而“江亭遠樹殘霞,淡煙芳草平沙”是遠景,意境遼遠而淒迷。就第三句來說,“綠柳陰中係馬”與“古道西風瘦馬”相比,不僅有夏秋的季節區別,而且有基調的明暗哀樂區別。結尾的“水村山郭人家”與“斷腸人在天涯”相比,更有情緒上的大大差別,雖同樣在“夕陽西下”,但給人的感覺,連那夕陽的色彩恐怕都不會一樣了。總起來說,馬致遠的《秋思》更側重於“思”,抒發旅愁,景為情鋪墊、服務;而吳西逸的《閑題》更側重於寫景,雖然其間也有情的移入,但總歸不外乎是一幅精致的風景小品罷了。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西逸一四八天淨沙(其三)楚雲飛滿長空,湘水不斷流東。何事[1]離多恨冗[2]?夕陽低送,小樓數點殘鴻[3]。

[注釋][1]何事:為什麼。

[2]離多恨冗:離愁別恨很深重。

[3]殘鴻:越飛越遠,漸漸消失的鴻雁。

[題解]這首曲子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楚天雲飛,湘水奔流的圖景,意境遼闊高遠,屬遠景。

末二句描寫夕陽西下,登樓目送歸鴻,屬近景。中間以“何事離多恨冗”一句抒情語綰結上下兩個寫景畫麵,使全曲渾然一體,情景交融,較好地表達了羈旅遊子的離愁別恨。

殿前歡(其一)懶雲窩[1],懶雲堆時裏即無何[2]。半間茅屋容高臥[3],往事南柯[4]。

紅塵自網羅[5],白日閑酬和[6],青眼偏空闊[7]。風波遠我,我遠風波[8]。

[注釋][1]懶雲窩:相傳為元人阿裏西瑛在吳城(今江蘇省蘇州市)東北隅的居室名,以示退隱之意。《太平樂府》卷一阿裏西瑛曲後有附記雲:“西瑛有居號懶雲窩,以《殿前歡》調歌此以自述。”後貫雲石、喬吉、衛立中、楊朝英、吳西逸均有和章傳世,和曲皆為六首。阿裏西瑛的原作及他人之和曲,首句皆為“懶雲窩”,且一韻到底,惟獨吳西逸和曲僅第一首用“懶雲窩”開頭,而另五首各不相同,分別為“懶雲仙”、“懶雲巢”、“懶雲關”、“懶雲翁”、“懶雲凹”,各首韻腳亦隨之而變化。

[2]即:就是。無何:無是無非,一切都不存在的空虛之地。典出於《莊子·逍遙遊》:“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

[3]茅屋:原指用茅草做屋頂的房舍,此用以代指簡陋的隱居住所。

[4]往事南柯:往事如夢。

[5]紅塵:佛道家稱人世間曰“紅塵”。

[6]酬和(hè):應酬,唱和。

[7]青眼偏空闊:青眼,晉阮籍對自己所喜歡、器重的人給以青眼,對不喜歡和不器重的人則給以白眼。後人以此表示好惡。《晉書·阮籍傳》:“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西逸一四九焉,籍大悅,乃見青眼。”空闊,虛空。

[8]風波:喻指人事、社會之險惡。白居易《除夜寄微之》:“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仔細諳。”元稹《酬周從事望海亭見寄詩》:“不辭狂複醉,人世有風波。”

[題解]此曲寫隱居情懷,從“紅塵”“風波”等句來看,歸隱乃是為了全身避害。此曲格律精嚴,不用襯字,語言簡潔明了,是後期元曲趨於典雅後的典型作品。

殿前歡(其二)懶雲巢[1],碧天無際雁行高,玉簫鶴背青鬆道,樂笑遊遨[2]。溪翁解冷淡嘲[3],山鬼放揶揄笑[4],村婦唱糊塗調。風濤險我[5],我險風濤[6]。

[注釋][1]巢(cháo潮):鳥搭的窩,也指蜂蟻等動物的窩。

[2]遊遨:即遨遊,遊逛。晉·陸機《擬古詩·擬青青陵上柏》:“遨遊放情願,慷慨為誰歡。”

[3]溪翁:指山野之人。冷淡嘲:冷冷地嘲笑,嘲弄。

[4]山鬼:或指山精,即夔(kuí奎)。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獨腳怪獸。杜甫《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虔》:“山鬼獨一腳,蝮(fù付)蛇長如樹。”揶揄(yéyú爺魚):嘲弄,戲耍。

[5]風濤險我:意言風濤使我感受到它的凶險。

[6]我險風濤:意謂我在風濤之上,完全能駕馭得了它。

[題解]此曲寫棄世絕名的自由感。首四句似遊仙詩,實寫出世之樂。中三句鼎足對,寫世情險惡與人生複雜,其中“溪翁”一句為主導,後兩句乃是“冷淡嘲”的解釋。末句言遠離風濤乃無凶險。此曲前部瀟灑,中間冷峭,後部複歸於瀟灑,於一開一闔之中加深了思想深度。

殿前歡(其三)懶雲凹[1],按行鬆菊訊桑麻[2],聲名不在淵明下[3],冷淡生涯。味偏長鳳髓茶[4],夢已隨蝴蝶化[5],身不入麒麟畫[6]。鶯花厭我[7],我厭鶯花。

[注釋][1]凹(wā挖):周圍高而中間低窪的地方。

[2]按行:巡行。訊:問訊。此句用陶淵明隱居典故。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西逸一五〇[3]淵明:即指晉陶淵明。

[4]鳳髓茶:茶的一種。《茶譜通考》:“東川之獸目……袁州之金片綠英,建安之青鳳髓,嶽州之黃翎毛……此皆唐宋時產茶地及名也。”

[5]夢已隨蝴蝶化:用莊周夢蝶的典故。

[6]麒麟畫:漢代宮中有閣名麒麟。漢宣帝圖霍光等功臣像於閣上。《漢書·蘇武傳》:“上思股肱(gōng弓)之美,乃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注引張晏曰:武帝獲麒麟時作此閣,圖畫其像於閣,遂以為名。”師古曰:“漢《宮閣疏名》雲蕭何造。”後人以圖形麒麟閣象征功勳卓著,聲名顯赫。元雜劇《孟德耀舉案齊眉》第二折:“你看他是蓬蒿草底塵,我覷他是麒麟閣上人。”

[7]鶯花:鶯啼花開之意,用以泛指春時景物。此處代指繁華人世間。唐·盧仝(tóng同)《樓上女兒曲》:“鶯花爛漫君不來,及君來時花已老。”厭:討厭,厭煩。

[題解]此曲寫隱士的冷然心態。作者以陶潛自比,棄世超俗,但用莊周化蝶典故以及“身不入麒麟畫”之歎,表明了身世如夢的感覺,因此末句才用“厭”字。這種與社會互相“厭棄”的生涯當然隻能是“冷淡”生涯了。此曲風格蕭散,代表了有元一代文人被迫歸隱的哀音。

壽陽曲四時[1]縈心事,惹恨詞,更哪堪動人秋思[2]。畫樓邊幾聲新雁兒,不傳聲擺成個“愁”字[3]。

[注釋][1]作者在《四時》題下共有四首小令,分別寫春、夏、秋、冬、這裏選的是第三者,寫秋。

[2]更哪堪:更經受不住。

[3]不傳聲:指不傳信。

[題解]這首小令寫一個閨中少婦悲秋傷離的情緒。前三句寫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後兩句通過寫外部環境更進一步寫思婦的心理活動。其對雁陣不傳信而擺成個“愁”字形狀的責怪,出人意表而生動別致,較為深刻委婉地刻畫了主人公相思之極的情懷。

折桂令紀舊折花枝寄與多情[1],喚起真真[2],留戀卿卿[3]。隱約眉峰[4],依稀霧鬢[5],仿佛銀屏[6]。曾話舊花邊月影[7],共銜杯扇底歌聲[8]。款款深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西逸一五一盟[9],無限思量[10],笑語盈盈[11]。

[注釋][1]折花枝寄與多情:多情,多情的人。秦觀《水龍吟》:“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照人依舊。”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句話暗用陸凱寄梅花與在長安的範曄的典故。《太平禦覽》九七引《荊州記》雲:“陸凱與範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以詩曰:‘折花篷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2]真真:見張可久[黃鍾·人月圓]《雪中遊虎丘》。

[3]卿卿:見張可久[南呂·一枝花]《湖上晚歸》。

[4]眉峰:古人將美女之眉比作山,故而將眉端叫做“眉峰”。

[5]霧鬢:輕霧般的鬢發,形容婦女頭發蓬鬆。李清照《永遇樂》詞:“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6]銀屏:鏤銀的屏風,華美典雅,因以比喻女子之美。

[7]話舊:敘舊,講述往日之事。

[8]扇底歌聲:意謂在舞扇遮掩之下唱的歌聲。晏幾道《鷓鴣天》:“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罷桃花扇底風。”

[9]款款:誠懇,忠實。司馬遷《報任安書》:“誠欲效其款款之愚。”深盟:深深的誓言。

[10]思量:思念,想念。

[11]盈盈:意指體態嬌美。《古詩十九首》:“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yǒu友)。”這裏以之代稱女子。

[題解]此曲一題作《思舊》,寫對一個昔日女子的思念。首三句言思念之由,中三句鼎足對形容女子之姣好。“隱約”、“依稀”、“仿佛”三詞,若有若無,如夢如真,耐人尋味。

末四句寫昔日的盟誓。此曲除首三句外,通篇都沉浸在回憶之中,以“笑語盈盈”作結,深化了感情。

雁兒落過得勝令歎世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燕。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1]。

留下買花錢,趲入種桑園[2]。茅苫[3]三間夏,秧肥數頃田。床邊,放一冊冷淡[4]淵明傳;窗前,鈔幾聯清新杜甫篇[5]。

[注釋][1]風景疾如箭:風景指風光景物,春去秋來。風景疾如箭也就是光陰似箭的意思。

[2]趲入種桑園:趲,快走。種桑園,指田園。

[3]茅苫:割茅苫房,也就是蓋茅草房。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吳西逸一五二[4]冷淡:清靜淡泊。

[5]鈔:同“抄”,抄寫。

[題解]這首帶過曲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前一部分《雁兒落》寫歸隱的原因,重點在“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這兩句。世道險惡,人情淡薄,而時不我待,光陰易逝,所以,不如歸去。後一部分《得勝令》則集中寫歸隱後的田園生活。其中,前四句寫歸隱務農的物質生活;後四句寫歸隱後讀書的精神生活。物質生活自得其樂,精神生活以陶淵明、杜甫為友。全曲以白描手法寫來,平易淺近,正是“如空穀流泉”,流暢自然。用於表達恬淡閑適的田園生活,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

趙顯宏趙顯宏號學村。生平事跡不詳。《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二十一首,套數二套。

滿庭芳耕[1]耕田看書,一川禾黍,四壁桑榆。莊家也有歡娛處,莫說其餘。賽社處王留宰豬[2],勸農回牛表牽驢[3]。還家去,蓬窗睡足,一品待何如[4]?

[注釋][1]作者以“中呂·滿庭芳”曲調分別寫了漁、樵、耕、牧四首,這是其中的第三者。

[2]賽社:春秋兩季,農民宰殺豬羊以祭土神,相與飲酒作樂。王留:元曲中常用的農民渾名。

[3]“勸農”句:聽官府勸農回來,牛表馬上牽驢準備耕地。牛表也是曲中農民渾名。

[4]一品:官階中最高的一級。這句說你就是做高官又如何呢?

[題解]這首曲子讚美歸隱後的農家生活,側重寫耕田種地人質樸的歡樂。曲的最後把農家生活與做一品官作對比發問,在調侃中令人深思。

滿庭芳樵腰間斧柯[1],觀棋曾朽[2],修月曾磨[3]。不將連理枝梢挫[4],無缺鋼多。不饒過猿枝鶴窠,慣立盡石澗泥坡。還參破[5],名韁利鎖[6],雲外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趙顯宏一五三放懷歌。

[注釋][1]柯:斧柄。

[2]觀棋:指王質入山伐木觀弈事。

[3]修月:傳說月亮乃七寶合成,有八萬戶常以斧鑿修。

[4]挫:指折傷。

[5]參破:看破,悟透。

[6]韁:韁繩。鎖:枷鎖。

[題解]小令借“王質觀棋”、“斧鑿修月”的故事,表麵寫樵夫,其實寫隱士,亦是作者人生態度的自況。在巧用兩則神話傳說中,“不將”句說出對連理枝即美好事物的愛惜;“不饒過”與“慣立盡”寫出樵夫打柴的不畏高險,其性格堅強可想而知;末三句直言看破名利不過是韁繩枷鎖,並以放歌雲外直抒情懷的豪爽灑脫,令人為之心高神遠。

滿庭芳牧閑中放牛,天連野草,水接平蕪[1]。終朝飽玩江山秀,樂以忘憂。

青蒻笠西風渡口[2],綠蓑衣暮雨滄州[3]。黃昏後,長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注釋][1]平蕪:平坦的草原。

[2]蒻笠:用香莆編織的鬥笠。

[3]滄州:濱水的地方,常用來指隱士居處。

[題解]前一首寫樵,這一首寫牧,描繪的景色不同,生活內容不同,表達的思想卻完全是一致的。“終朝飽玩江山秀,樂以忘憂。”憂什麼?憂名韁利鎖的束縛。樂什麼?樂江山秀,樂“黃昏後,長笛在手,吹破楚天秋。”真是瀟灑飄逸,悠閑愜意的生活啊!這哪裏是陷於塵網,終日追名逐利的人所能夠享受得到的呢?

唐毅夫唐毅夫生平事跡不詳。《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一首,套數一套。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唐毅夫一五四殿前歡大都西山[1]冷雲間,夕陽樓外數峰閑,等閑不許俗人看。雨髻煙鬟[2],倚西風十二欄[3]。休長歎,不多時暮靄風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注釋][1]大都西山:元首都大都(今北京)西郊外香山、翠微山等地。

[2]雨髻煙鬟:形容西山諸峰像煙雨中籠罩著的少女的髻鬟。

[3]“倚西風”句:在秋風中倚遍了欄杆。十二是約數,指欄杆很多。

[題解]這首曲子寫西山的秀美動人,但並沒有具體展開描寫,而是以觀賞者急欲觀賞的心理活動進行反襯,以朦朧迷茫,“等閑不許俗人看”進行渲染。結尾的“西山看我,我看西山”,寫出移情於物,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依然是為了突出西山的美麗迷人。

一枝花怨雪[一枝花]不呈六出祥[1],豈應三白瑞[2]?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饑,有甚稀奇?無主向沿街墜,不著人到處飛。暗敲窗有影無形,偷入戶潛蹤躡跡。

[梁州]才苫[3]上茅庵草舍,又鑽入破壁疏籬,似楊花滾滾輕狂勢。

你幾曾見貴公子錦癬繡褥?你多曾伴老漁翁箬笠蓑衣?為飄風胡做胡為,怕騰雲相趁相隨。隻著你凍的個孟浩然掙掙癡癡[4],隻著你逼的個林和靖欽欽曆曆[5],隻著你阻的個韓退之哭哭啼啼[6]。更長,漏遲[7],被窩中無半點陽和氣[8]。惱人眠,攪人睡。你那冷燥皮膚似鐵石,著我怎敢相偎?

[尾]一冬酒債因他累,千裏關山被你迷。似這等浪蕊閑花[9]也不是久長計,盡飄零數日,掃除做一堆,我將你溫不熱薄情化做了水!

[注釋][1]六出祥:前人說大雪是豐年的預兆,因此稱它祥瑞。雪花有六瓣,因此稱六出。

[2]三白瑞:指正月下三次雪,可使莊稼繁茂。《朝野僉載》:“正月見三白,田公笑赫赫。”又引北人諺語:“要宜麥,見三白。”

[3]苫:覆蓋。

[4]凍的個孟浩然掙掙癡癡:用孟浩然騎驢冒雪尋梅典故。這裏指大雪把他都凍得發呆了。掙掙癡癡:發呆。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唐毅夫一五五[5]逼的個林和靖欽欽曆曆:林和靖即林逋,此用他愛雪中賞梅的典故。指大雪把他都凍得發抖了,欽欽曆曆:發抖。

[6]阻的個韓退之哭哭啼啼:韓退之即韓愈。他在被貶為湖州刺史時,侄孫韓湘來送行,他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雪擁蘭關馬不前”的句子。這裏因此說大雪把他阻得個哭哭啼啼。

[7]更長,漏遲:均指長夜時間過得很慢。

[8]陽和氣:暖和氣。

[9]浪蕊閑花:不結果實的花,這裏指雪花。

[題解]這篇套曲與蘇彥文的《越調·鬥鵪鶉·冬景》很有些異曲同工,都是一反曆來文人詠雪賞雪的雅興,而從反麵來寫大雪寒天給人,尤其是貧寒人士帶來的痛苦和不便。

這篇套曲題目就已旗幟鮮明地標明“怨雪”。首曲“一枝花”又開門見山,以“不呈六出祥,豈應三白瑞”兩句對偶堅決地否定了瑞雪呈祥的傳統說法,緊接著指出,大雪不過是“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饑”而已,“有甚稀奇?”然後以擬人的手法寫了雪花散漫輕浮,行蹤詭秘的低下品格,其比擬出人意外,新奇別致。

第二支曲“梁州”繼續寫大雪給貧寒人士帶來的危害。在這一部分裏,作者引用了人們熟知的孟浩然、林和靖、韓退之與雪的典故,反其意而寫大雪的可惡。這支曲子是全曲的主體,作者多次用“你”直呼大雪,猶如當麵叱責,怨憤之情溢於言表,不可遏止。

在“尾”這一支曲子裏,作者一方麵繼續寫雪的危害,另一方麵表明了自己對雪的態度:“我將你溫不熱薄情化做了水。”

縱觀全曲,作者在突出雪花本身形象特征的同時,把它擬人化,寄寓了部分人的品行個性。因此,這套散曲實際上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作者的怨憤似乎不僅僅是對雪而發,而是包容了更為豐富深厚的生活內容,最起碼是憤世嫉俗,為貧寒讀書人鳴不平。這是可以肯定的。

朱庭玉朱庭玉生平不詳。散曲今存小令四首,套數二十二套,內容遍及寫景詠物、閨怨道情,饒有情致,朱權評謂“如百卉爭芳”。

天淨沙秋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1]。解與詩人意同。辭柯霜葉[2],飛來就我題紅[3]。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朱庭玉一五六[注釋][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辭柯:從枝幹上飄落。霜葉:楓葉。

[3]題紅:用唐人傳說紅葉題詩事。

[題解]這首曲子題名為《秋》,但並不側重寫秋的景色,而是側重寫詩人秋日的詩興。在寫法上,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運用擬人手法,把秋日樹葉飄落這樣一個常見的自然現象賦予人格化,使之與詩人心靈相通,用“解”、“辭”、“飛”、“就”等詞語把樹葉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表達了詩人遄飛的逸興。全曲情調爽朗,毫無一般秋思作品肅殺淒涼的愁苦之音,這也是值得重視的一個特色。

李伯瑜李伯瑜生卒年及生平事跡不詳。散曲作品現僅存小令一首。

小桃紅磕瓜[1]木胎氈襯要柔和,用最軟的皮兒裹[2]。手內無他煞難過,得來嗬,普天下好淨也應難躲[3]。兀的般砌末[4],守著個粉臉兒色末[5],諢廣笑聲多[6]。

[注釋][1]磕瓜:是參軍戲(流行於唐宋時的一種表演形式)係統的宋金雜劇院在表演時用作打諢的道具,又名木棒槌。打諢由副末、副淨兩個角色主演,副末手執磕瓜,向副淨發問,在對答中常用磕瓜打他,以引起觀眾哄笑。

[2]“木胎”句:寫磕瓜形狀,用木胎襯以毛氈,外麵再包上一層軟皮,很柔和。

[3]“好淨”句:任何演副淨的角色也躲不過磕瓜的打。按副末以“磕瓜”擊副淨時,副淨每每作“躲”狀,但又總是躲閃不及,以製造笑料。

[4]兀的般砌末:砌末,即戲劇演出時用的道具。兀的般:這般,這樣的。

[5]粉臉兒色末:指搽大白臉的副末。

[6]諢廣笑聲多:(演員)打諢語一多,(台下觀眾的)笑聲也多。

[題解]這是一首非常獨特的散曲作品。它以吟詠戲劇道具為題材,不僅提供了製作磕瓜的材料、要求、運用磕瓜的規則,而且記錄了運用磕瓜所產生的戲劇效果。把這首曲子與杜仁傑的《耍孩兒·莊家不識構闌》合起來讀,對於了解元代戲劇的演出情況有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李伯瑜一五七非常重要的意義。

就寫作來看,這首曲子語言潑辣生動,純用口語甚至俚俗語言,很像是一個吟唱叫賣的推銷商口吻。這也是這首曲子的獨特性之一,很值得重視。

李德載李德載元散曲作家。生平事跡不詳。《太平樂府》載其小令[中呂·陽春曲]《贈茶肆》十首,《全元散曲》一並輯錄之。風格清新,語言活潑。《太和正音譜》列其於“詞林英傑”150人中。

陽春曲贈茶肆(其一)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1]。烹煎妙手賽維揚[2]。非是謊,下馬試來嚐[3]!

[注釋][1]蘭膏:含有蘭香的油脂。

[2]維揚:即揚州。

[3]謊:此指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