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這首曲題為《閱世》,閱的是世態人情。全曲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一部分,後三句一部分。兩個部分均是前兩句談“閱”的內容、現象,後一句談作者的看法、結論。

無論是“無情的休想遇多情”,還是“若要輕別人還自輕”都是警策語。即便是談現象的“懵懂的憐瞌睡,鶻伶的惜惺惺”(惺惺惜惺惺)等語,也都頗為深刻,揭示出人生哲理。

水仙子居庸關中秋對月一天蟾影映婆娑[1],萬古誰將此鏡磨[2]?年年到今宵不缺些兒個[3],廣寒宮好快活[4],碧天遙難問癹娥[5]。我獨對清光坐[6],閑將《白雪》歌[7],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8]?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宋方壺一七三[注釋][1]蟾影:即月影。蟾,蟾蜍。即癩蛤蟆。古代神話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稱“月”為“蟾”。司馬光《発月亭》詩:“孤蟾久未上,五馬不成歸。”婆娑:形容月亮中桂樹的影子舞動的樣子。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鏡:在此指月。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有句雲“月下飛天鏡”。後人又以“飛鏡”代稱月。辛棄疾《太常引》有“飛鏡又重磨”句。

[3]今宵:今夜。不缺些兒個:個,語助詞,用於句末。《竇娥冤》四折[七弟兄]白:

“委實是屈招個。”不缺些兒個,一點兒也不缺。

[4]廣寒宮:傳說中月宮名。舊題柳宗元《龍城錄·明皇夢遊廣寒宮》:“頃見一大宮府,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唐人《鮑溶詩》六《宿水亭》:“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廣寒宮裏宿。”

[5]碧天遙難問癹娥:碧天,青天。癹(héng恒)娥,即嫦娥。相傳為月宮中的女神,後羿(yì義)的妻子。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癹娥竊以奔月。見《淮南子·覽冥》。

癹,本作“恒”,俗作“癹”,因避漢文帝(劉恒)諱,改稱“常娥”,通作“嫦娥”。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帛書就有“嫦娥奔月”。李商隱《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辛棄疾《太常引》:“把酒問癹娥。”

[6]清光:清冷而又明亮的月光。

[7]閑將《白雪》歌:將,拿、把。《西廂記》四本三折[快活三]:“將來的酒共食,嚐看似土和泥。”《白雪》,古代楚國較為高級的樂曲名。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yǐng影)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歌,唱。

[8]月兒你團圓我卻如何:辛棄疾《南鄉子·舟行記夢》有句雲:“隻記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獨自圓。”當為此句所本,而更加含蓄蘊藉。

[題解]這首曲寫中秋夜月,浮想聯翩。曲境與辛棄疾詞《太常引》有相通之處。辛詞為:

“一輪秋影傳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癹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都是見月起興,對月把酒,排遣寂寞孤獨之情。當然,其藝術風格,尤其是語言表達是不大相同的。

清江引托詠[1]剔禿一輪天外月[2],拜了低低說:是必常團圓,休著些兒缺[3],願天下有情人都似你者[4]。

[注釋][1]托詠:托物詠懷。本曲是托明月寄寓自己的情懷。

[2]剔禿(luán孿):一作“剔團”、“剔團”。極圓的意思,多用來形容滿月。

《竇娥冤》一折[混江龍]:“斷人腸是剔團月色掛妝樓。”《西廂記》一之三:“剔團明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宋方壺一七四月如懸鏡。”《董西廂》一:“覷著剔團團的明月,伽伽地拜。”

[3]休著些兒缺:著,教,使。陳師道《擬李義山柳枝》詩:“飛花已無定,忍著惡風吹。”原句意謂不要教有一些兒缺。

[4]願天下有情人都似你者:者,語助詞。這句是從《西廂記》“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一語脫胎出來。意思是說但願天下的有情人都能跟您一樣團圓美滿。

[題解]這一首望月的曲子與前一首(《雙調·水仙子》)就大不相同了。題為《托詠》,是托物詠懷的意思,也就是寄情於明月,訴說美好的願望: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願天下有情人永不分離。

在表達上,這首曲子短小雋永,語言純用口語,異常親切生動。

一半兒別時容易見時難[1],玉減香消衣帶寬[2]。夜深繡戶猶未拴[3],待他還,一半兒微開一半兒關。

[注釋][1]“別時”句:李煜《浪淘沙令》:“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2]“玉減”句:形容因痛苦相思而憔悴不堪。柳永《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繡戶:雕繪華美的門戶。指女子居室。

[題解]此曲寫離別相思之情。開篇直用李後主詞一句,但並無偷梁換柱之嫌,因為移植於此很符合該曲設定的特殊情境,並且逼出由此引出的結果:“玉減香消衣帶寬”。

“玉減”句已把主人公的刻骨相思委婉說盡了。第三句“夜深繡戶猶未拴”進一步揭示了“玉減香消衣帶寬”的原因。夜深了而門未拴,意味著每時每刻都在期待著相見,但要防備不虞,故“一半兒微開一半兒關”一句更是寫盡了為“待他還”而徹夜難眠、痛苦相思的複雜情懷。曲詞雖短,且語意淺豁,但包蘊豐富,把思婦摯篤專一的愛情刻畫得細膩真切,極其感人。

王舉之王舉之元散曲作家,生平不詳。錢惟善《江月鬆風集》卷九有《送王舉之入京就柬樵穀》詩,中有句曰:“短衣匹馬佩吳鉤,欲與關河萬古愁”、“黃塵驛路三千裏,白玉京城十二樓”。從他的《懷錢塘》、《棲雲吊貫酸齋》等散曲作品看,當生活於元代後期,並與貫雲石、胡存善有交往,並在杭州活動過。作品今存小令二十三首,分見於《樂府群玉》、《樂府群珠》,《全元散曲》一並輯錄。《太和正音譜》列他於“詞林英傑”150人之中。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王舉之一七五折桂令贈胡存善[1]問蛤蜊風致何如[2]?秀出乾坤[3],功在詩書。雲葉輕盈,靈華纖膩[4],人物清臒[5]。采燕趙天然麗語[6],拾姚盧肘後明珠[7],絕妙功夫。

家住西湖[8],名播東都[9]。

[注釋][1]胡存善:胡正臣之子,杭州人。一生從事於散曲的搜集、編輯工作。鍾嗣成《錄鬼簿》“胡正臣”條下說:正臣善唱詞曲,“其子存善能繼其誌。《小山樂府》、仁卿《金縷新聲》、瑞卿《詩酒餘音》至於《群玉》《叢珠》,裒(póu發)集諸公所作,編次有倫……亦士林之翹楚也。”對他編輯元人樂府,評價很高。這裏,作者對胡的為人及散曲創作成就、編輯散曲的功績也作了高度稱讚。

[2]問蛤蜊風致何如:《南史·王弘傳附王融》:“不知許事,且食蛤蜊。”這是沈昭略看不起王融的話。後來,人們因以不合正統的、不合時宜的作為稱為“蛤蜊風致”。當時從事雜劇、散曲等創作的文人,便將自己的這種愛好比喻為蛤蜊風味,以區別於從事正統的詩文創作的人。鍾嗣成《錄鬼簿序》曰:“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學,餘有得罪於聖門者。吾黨且啖(dàn淡)蛤蜊,別有知味者道。”

[3]乾坤:指天地、陰陽等。

[4]雲葉輕盈,靈華纖膩:像綠葉一樣輕盈,像鮮花一樣纖美。這是用以形容胡存善的作品及所編輯的樂府的。

[5]清臒(qú渠):清瘦。

[6]采燕趙天然麗語:燕、趙皆為春秋時代的國家名稱,即今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其地多出英雄、美女。韓愈《送董劭南遊河北序》有“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句,李斯《諫逐客書》有“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yǎotiáo咬挑)趙女不立於側也”句。天然麗語,未經加工改造過的本色俗語。這句是指胡存善獨具慧眼,廣泛采取各家之長。

[7]拾姚盧肘後明珠:姚盧,指姚燧和盧摯,是當時影響較大的散曲作家。明珠,比喻珍愛的人或美好的事物。在此喻指優秀的散曲作家或優秀的散曲作品。

[8]家住西湖:據《錄鬼簿》載,胡存善是杭州人。

[9]名播東都:東都,指洛陽。這裏暗用“洛陽紙貴”典。左思作《三都賦》,構思十年,賦成,不為時人所重。及皇甫謐(mì覓)為作序,張載、劉逵為作注,張華歎為“班(固)張(衡)之流也。”於是豪富之家爭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見《晉書·左思傳》。後用洛陽紙貴形容文章風靡一時,人以先睹為快。

[題解]這是一首題贈之作。據《錄鬼簿》記載,胡存善選編了不少元人散曲作品,大約是當時一個很有成就的“選家”。也就是作者在本曲內所讚的“采燕趙天然麗語,拾姚盧肘後明珠,絕妙功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寫這首曲,不僅讚揚了胡存善的選編技巧和聲名遠播的成就(家住西湖,名播東都),而且還對創作散曲的“蛤蜊風致”本身作了高度評價,這就是“秀出乾坤,功在詩書。”毫不亞於正統文人的詩文創作。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王舉之一七六紅繡鞋秋日湖上紅葉荒林酒興,黃花老圃詩情,柳塘新雁兩三聲。湖光扶不定,山色畫難成,六橋風露冷[1]。

[注釋][1]六橋:指西湖上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橋。

[題解]這首小令描寫秋日西湖的美麗景色,展開了一幅色彩明快,酒興、詩情與柳塘新雁齊飛的動人圖畫,抒發了作者的逸興。

周德清周德清(1277—1365)元音韻學家、散曲作家。字日湛,號挺齋,江西高安暇堂人,北宋詞人周邦彥之後代。“工樂府,善音律”,所作散曲有回文、集句、連環、簡梅、雪花諸體,皆為時人所不能作者。人謂“長篇、短製,悉可為人作詞之定格”。事見《錄鬼簿續編》、《暇堂周氏宗譜》、《中原音韻》諸序文。鑒於當時散曲和戲曲格律上的混亂情況,泰定元年,周德清總結北曲用字用韻等格式上的規律,寫成《中原音韻》一書,為元曲的創作和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全元散曲》輯錄其小令三十一首,套數三套。朱權《太和正音譜》讚其詞“如玉笛橫秋”。

滿庭芳看嶽王傳披文握武[1],建中興廟宇[2],載青史圖書[3]。功成卻被權臣妒[4],正落奸謀。閃殺人望旌節中原士夫[5],誤殺人棄丘陵南渡鑾輿[6]。錢塘路,愁風怨雨,長是灑西湖[7]。

[注釋][1]披文握武:文武雙全,儒將風範,指南宋初期抗金的名將嶽飛。敵人為之語曰:

“撼山易,撼嶽家軍難。”他的文學作品雖不多,但質量很高。《宋史》本傳說他“好賢禮士,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

[2]“建中興”句:建立了中興的事業。廟宇:指宗廟社稷。嶽飛於紹興十年與金兀術對壘,連戰皆捷,中原大震,進軍朱仙鎮,直逼開封,兩河豪傑皆願歸其統製,金軍內部也多瓦解動搖。嶽飛見形勢大好,對他的部下說:“直抵黃龍,與諸軍痛飲耳。”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周德清一七七[3]青史:曆史,史書。古人用竹簡記事,在刻寫之前,先須用火加以處理,稱“殺青”,故雲“青史”。圖書:典籍。這句是說嶽飛建立的豐功偉績都記載在曆史上。

[4]權臣:指秦檜。檜於紹興十一年(1141),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於風波亭下,時飛年僅39歲。

[5]“閃殺人”句:指皇帝(宋高宗)拋棄了人民,使中原淪陷區的人民日夜盼望宋師北伐,恢複中原。閃殺,拋棄,拋撇。士夫:泛指朝野官民。

[6]棄丘陵:拋棄祖宗的墳墓。鑾輿:皇帝的車子,因以代指皇帝。此句言宋高宗趙構逃到杭州,偏安江左,不思恢複。

[7]“錢塘路”三句: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將屍體竊葬於錢塘門外九曲叢祠處。來往憑吊的,無不悲憤填膺,唾罵秦檜欺天誤主,妒害功臣。

[題解]這支曲子,首句寫出嶽飛非凡才略。二句接寫嶽飛的中興功績。三句寫出嶽飛壯烈的一生。四、五句揭露主和派秦檜等陷害嶽飛的罪行。六、七句,進寫嶽飛的英雄業績,抓住“閃殺人”、“誤殺人”,這些帶有關鍵性的問題,進行敘寫,把權奸和昏君誤國殃民的罪惡,凝練地表現出來。最後三句抒寫了對嶽飛不幸遭遇的極度悲憤和惋惜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作者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滿庭芳誤國賊秦檜[1]官居極品[2],欺天誤主,賤土輕民[3]。把一場和議為公論,妒害功臣[4]。通賊虜懷奸誑君[5],那些兒立朝堂仗義依仁[6]?英雄恨,使飛、雲幸存[7],那裏有南、北二朝分[8]!

[注釋][1]秦檜(1090—1155),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政和進士,北宋末年任禦史中丞。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俘往北方,成為金太宗弟弟撻懶的親信。建炎四年(1130),為配合金朝“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被遣返,詐稱是“奪船逃返”。初任禮部尚書,因力主投降而受高宗寵信,曾提出“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放棄中原的所謂策略。

紹興年間兩任宰相,前後執政達十九年。他誣殺嶽飛父子,貶逐主戰派張浚等多人,主持和議,向金納貢稱臣,以左相加封太師、魏國公。死後封申王,諡“忠獻”。開禧時削王爵,改諡“繆醜”。後人將他當作賣國賊的典型。《宋史》卷四百七十三有傳。

[2]官居極品:極品,最高品位的官,指宰相。

[3]欺天誤主,賤土輕民:對上欺騙天子君主,對下輕賤百姓、國土。

[4]妒害功臣:參見前曲。

[5]賊虜:對金兵的蔑稱。誑(kuáng狂),欺騙。

[6]那些兒立朝堂仗義依仁:那些兒,哪裏是。這句話是說秦檜身為宰相,哪裏是什麼依仗仁義來主持朝政呢?

[7]使飛、雲幸存:飛,嶽飛。雲,嶽雲,嶽飛養子,英勇善戰,有恢複國土的雄心壯誌,與嶽飛等同被投降派秦檜、萬俟癿(mòqíxiè漠奇卸)誣殺。此句是說,假使嶽飛嶽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周德清一七八雲還幸存的話。

[8]那裏有南、北二朝分:哪裏還會出現宋、金對峙的局麵呢!

[題解]前一首歌頌嶽飛,這一首痛斥秦檜,兩首主題思想完全一致,可作為姊妹篇合讀。

這一首結句提出設問,具有更為深遠的曆史感慨,而不僅僅是對英雄豪傑的歌頌和對誤國奸臣的痛恨了。

紅繡鞋郊行(其一)雪意商量酒價[1],風光投奔詩家,準備騎驢探梅花[2]。幾聲沙嘴雁[3],數點樹頭鴉[4],說江山憔悴煞[5]。

[注釋][1]雪意商量酒價:雪意,欲雪,有了要下雪的樣子。商量,估計裁決。《易·兌》“商兌未寧”《注》:“商,商量裁製之謂也。”原句意謂,天欲下雪,估計酒價將要提高了。

[2]準備騎驢探梅花:探,尋。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鹿門山,大雪天騎驢踏雪,尋梅詠詩,此用其典。

[3]沙嘴:沙堤,沙洲突出水中的地方。

[4]數點樹頭鴉:數點,幾點,寥寥可數的幾隻。喻其景象淒涼。句雲隻有幾隻烏鴉棲息在樹上。隋煬帝楊廣《失題》:“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數點。”

[5]江山憔悴煞:憔悴,本指人無精打采的樣子。這裏作淒涼冷落講。煞,殺,表程度。句言江山荒涼冷落到了極點。

[題解]這首曲寫踏雪郊行的感受。前三句寫主人公很有雅興,準備飲酒賦詩探梅花,後三句寫主人公出門後看到的實際景象:一派肅殺淒涼憔悴的景象。是否還有酒興、詩興和探梅花的雅興呢?作者沒有說,隻有讀者自己去想象了。

紅繡鞋郊行(其二)茅店小、斜挑草皀[1],竹籬疏、半掩柴門[2]。一犬汪汪吠行人[3]。題詩桃葉渡[4],問酒杏花村[5],醉歸來驢背穩[6]。

[注釋][1]斜挑草皀:斜挑,斜斜地伸出。草皀(zhùn尊去聲),一束草稈,或用布綴於竿頭,懸於店門前,用以招引顧客的“幌子”,也稱“望子”。

[2]柴門:用木條做成的門,言居室簡陋。杜甫《羌村三首》(其一):“柴門鳥雀噪,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周德清一七九歸客千裏至。”

[3]汪汪:狗叫聲。吠:狗叫。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4]題詩桃葉渡:用王獻之典。《古樂府注》:“王獻之愛妾名桃葉,嚐渡此。獻之作歌送之曰:‘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5]問酒杏花村:用杜牧典。杜牧《清明》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後人因以“杏花村”代指酒家。

[6]醉歸來驢背穩:此句暗用孟浩然、李賀騎驢尋詩典。相傳李賀常騎驢出,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途中每有佳句,即書投囊中,及暮歸,整理成篇。孫光憲《北夢瑣言》

卷七:“或曰:‘相國(指唐朝鄭)近有新詩否?’對曰:‘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此處何以得之。’”又,程羽文《詩本事》:“詩思:孟浩然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

[題解]此曲原作三首,此首寫乘興出遊。首三句寫客店景色,其中一二句為扇麵對,第三句有形有音,頗具動感。四五句寫問店,末句省略了住店的過程,隻言歸去時情況。

“驢背穩”,反襯出主人公的醉態可掬。此曲更接近於詞,講究言外之意,是周氏曲子的代表。

紅繡鞋郊行(其三)穿雲響一乘山皁[1],見風消數盞村醪[2]。十裏鬆聲畫難描[3]。楓林霜葉舞[4],蕎麥雪花飄[5]。又一年秋事了[6]。

[注釋][1]穿雲響:或解作在靜寂的高山之中響起了人聲;或解作飛快的意思;或謂“穿雲響”即指一種結構簡單、便於攀登的小轎子。一乘(shèng勝):一車四馬為一乘,這裏是一付的意思。山皁(qiáo喬):即山轎,一種走山路用的簡單的竹製轎子。

[2]見風消數盞村醪:村醪(láo勞),這裏指粗劣的濁酒、土酒。句意喝了幾杯濁酒,經風一吹,酒力也就消散了。

[3]鬆聲:風吹鬆林所發出的響聲。

[4]楓林霜葉舞:楓葉經霜而脫落,經風一吹,便在空中飄舞。

[5]蕎麥雪花飄:蕎麥,北方的一種粗糧作物,開小白花,春秋兩種,秋天開花較晚。

雪花飄,形容蕎麥花兒遍地開放,看起來像雪花似的。

[6]秋事:秋收。了:完了,了結。這裏有定局的意思。

[題解]此曲寫山間轎行所見之深秋景色。首二句點出宿醉未醒,乃是醉中所見。雖然有狂風怒吼,但寫來卻頗有生機。末句《中原音韻》謂須“仄平平去上”,因此“一”字為襯字。此曲盡管有襯字,但格律精嚴,一絲不苟,正所謂“天下之正音也。”(《錄鬼簿續編》)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周德清一八〇塞鴻秋潯陽即景[1]長江萬裏白如練[2],淮山數點青如澱[3],江帆幾片疾如箭[4],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霞都變露[5],新月初學扇[6],塞鴻一字來如線[7]。

[注釋][1]潯陽即景: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其北有潯陽江。白居易《琵琶行》首句“潯陽江頭夜送客”,亦指此處。本曲為作者傍晚登潯陽城樓即興寫景之作。

[2]長江萬裏白如練:練,白色的綢子。南朝齊詩人謝癙《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3]淮山:指淮水左右的山。澱:同“靛”,青翠色的染料。

[4]疾如箭:迅疾如射出的箭。

[5]晚霞都變露:晚霞散盡,露氣降臨。或雲,露,在這裏是“白”的意思,意即晚霞已被朵朵白雲取代。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曾有句雲“露從今夜白”。

[6]新月初學扇:意謂新出之月,如團扇那樣圓。此處化用漢·班婕妤(jiéyú傑予)《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意。

[7]塞鴻一字來如線:塞鴻,邊塞之鴻。鴻雁在高空中,常作“一”字形飛行,故雲。

白居易《江樓晚眺,景物新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張籍員外》:“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

[題解]這首曲子寫作者登臨潯陽樓而看到的景色。曲子的前兩句寫遠景,側重於靜態描寫。三、四兩句寫近景,側重於動態描寫。前四句無論遠近動靜均寫山水,五、六、七句仰視而轉向天空,寫空中景物,其形態生動,比擬恰切準確,令讀者如臨其境。全曲氣勢宏偉,境界開闊,分則一句一景,合則氣象萬千,是一篇寫景的佳作。

蟾宮曲倚篷窗無語嗟呀[1],七件兒全無[2],做甚麼人家?柴似靈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3]。醬甕兒恰才夢撒,鹽瓶兒又告消乏[4]。茶也無多,醋也無多。七件事尚且艱難,怎生教我折柳攀花[5]?

[注釋][1]篷窗:用篾席遮攔起來的窗戶。嗟呀:歎息。

[2]七件兒:即七件事,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種必需品。武漢臣《玉壺春》:“早晨起來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

[3]“柴似”三句:言生活資料十分昂貴。靈芝:仙草,古人認為服之可以長壽。甘露:甜美的露水。古人認為天下太平,上天才降甘露。丹砂:即朱砂。古人認為服食它可以延年益壽。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周德清一八一[4]夢撒:散失。《雍熙樂府》無名氏《鬥鵪鶉》套:“待去嗬,青蚨(即錢)又夢撒;不去嗬,寸心又牽掛。”消乏:缺乏,耗用完了[5]折柳攀花:指眠花宿柳。作者這裏的用法,類似於關漢卿在《南呂·—枝花·不服老》裏麵的用法:“半生來折柳攀花”,指放浪形骸,做文人之事。

[題解]小令一開始突現了一個長籲短歎的讀書人形象。他為什麼愁腸百結呢?因為起碼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全都沒有,還算什麼家嗬!以下通過賦的手法著力鋪敘“七件兒全無”。不過作者避免了鋪排中句法的平直單調。前三句以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極力形容“米珠薪桂”的艱難;中二句用了“恰才……又……”的句式,使讀者不難想象捉襟見肘的尷尬;後二句兩個“也無多”的重複,似乎讓人聽到了拮據者求生告急的聲聲哭喊。一番鋪敘之後,繼以總結性的哀歎:生存都已經危急了,又何言別的奢望呢!此曲表現了元代“九儒十丐”情況下知識分子生活的窘迫潦倒,是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控訴。

鍾嗣成鍾嗣成元雜劇、散曲作家,戲曲史家。字繼光,因貌醜,自號醜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自幼寓居杭州,曾師事名儒鄧善之、曹鑒、劉聲之。著名戲曲家趙良弼、屈恭之、劉宣子、李齊賢都是其同窗學友。皇慶二年(1313)開科舉後,曾多次參加考試而不第,遂杜門養浩然之誌。其“德業輝光,文行溫潤,人莫能及”(《錄鬼簿續編》)。

善音律,能隱語,著有雜劇七種,今俱不傳。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數一套,分見於《太平樂府》、《樂府群玉》等。《全元散曲》一並收錄。《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騰空寶氣”。《錄鬼簿》二卷,是他用了近二十年時間,廣泛搜求曲家資料,三易其稿,編撰而成的重要的戲曲史著作。全書記載元代的書會才人、“名公士夫”的戲曲、散曲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目錄,包括作家小傳一百五十二人,作品名目四百餘種,成為研究金元戲曲和金元文學的寶貴資料。

醉太平(其一)風流貧最好[1],村沙富難交[2]。拾灰泥補砌了舊磚窯[3]。開一個教乞兒市學[4],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5],穿一領半長不短黃麻罩[6],係一條半聯不斷皂環絛[7],做一個窮風月訓導[8]。

[注釋][1]風流:這裏是雖有才學,而瀟灑自然,不拘禮法的意思。

[2]村沙:一作“村桑”,或作“村俗”。村,粗俗,低劣,愚笨;沙,同傻。《李逵負荊》

二折[一煞]:“休怪我村沙樣勢,平地上起孤堆。”難交:難以交往。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鍾嗣成一八二[3]窯(yáo搖):窯洞。元曲中寫人生活窮困潦倒,常雲住在破窯裏。

[4]市學:公學。這裏指農村裏教育窮孩子的村學。

[5]烏紗帽:帽名。東晉時宮官著烏紗皃。南朝宋明帝初,建安王休仁置烏紗帽,以烏紗抽紮帽邊,民間謂之司徒狀。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紋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靴。其後逐漸流行於民間,貴賤皆服。李白《答友人贈烏紗帽》詩:“領得烏紗帽,全勝白接癦。”白居易《初冬早起寄夢得》詩:“起戴烏紗帽,行披白布裘。”

[6]黃麻罩:用麻布做成的粗罩衫或麻布袍。古代平民穿麻衣。

[7]皂環練:用黑色絲編織而成的扁平圍帶。

[8]窮風月訓導:風月,清風明月,令人賞心悅目的大自然美景。這裏有開心、風流瀟灑、超脫凡塵的意思。窮風月,窮風流,窮開心的意思。訓導,教官名。元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掌管教育所屬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清末廢。這裏借以代指村學的教書先生。

[題解]這支小令歌頌“風流貧”而鄙夷“村沙富”,表現的是元代讀書人傲視富貴的典型性格,反映的卻是他們在“九儒十丐”環境中,受過種種歧視淩辱的憤懣不平。不過,這種憤慨情緒是以“貧清高”、“窮灑脫”的特殊方式發泄的。我們從主人公不體麵的居處與職業,從他並不整潔排場的穿戴上,可看出他的某種落拓。他對不公平社會的反抗,隻是一種精神對抗,元代漢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痛苦,於此可見一斑。曲文反複使用“半×半×”的語式,有助於表現出主人公半真半假、半樂半苦的無可奈何之情,有力地深化了主題。

醉太平(其二)繞前街後街,進大院深宅。怕有那慈悲好善小裙釵[1],請乞兒一頓飽齋[2],與乞兒繡副合歡帶[3],與乞兒換副新鋪蓋,將乞兒攜手上陽台[4],救貧咱波奶奶[5]!

[注釋][1]小裙釵:猶言小女子。裙、釵是女子衣飾。

[2]飽齋:意即飽吃一頓飯。齋是舊社會施舍給僧、道、乞丐的飲食。

[3]合歡帶:表示夫婦和好的帶子。

[4]陽台:指男女歡合之所。宋玉《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5]救貧咱波奶奶:貧咱,即窮人;波,語氣詞,無義;奶奶,宋元時對婦女的敬稱。

[題解]鍾嗣成[醉太平]寫乞兒的共三首,此其二。根據另兩首分析,這個乞兒有才有藝,決不是普通乞丐,而是落魄文人的形象。元朝文人社會地位低下,有“九儒十丐”之稱,因此此曲也不足為怪。此曲寫乞兒在街上行乞時,突然幻想會有哪家小姐與之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鍾嗣成一八三相愛,可憐可愛之形象,躍然紙上,這是書會才人們的自嘲,也是自哀自憐。

醉太平(其三)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劉九兒宗枝[1]。鄭元和俺當日拜為師[2],傳留下蓮花落稿子[3]。搠竹杖繞遍鶯花市[4],提灰筆寫遍鴛鴦字,打爻槌唱會鷓鴣詞[5]。窮不了俺風流敬思。

[注釋][1]悲田院:乞丐收容所。劉九兒宗枝:劉九兒是元劇中乞丐的共名。

[2]鄭元和:元石君寶《曲江池》雜劇中的人物,亦即唐人小說《李娃傳》中的鄭生。

是個風流書生,後淪落街頭行乞。

[3]蓮花落:舊時乞丐行乞時唱的歌曲。

[4]鶯花市:指妓女集中的地方。

[5]打爻槌:一種乞丐玩的技藝,用三隻鼓槌,交叉著上下拋接,有時還邊拋邊打鼓,因此也叫三棒鼓。

[題解]這支曲子,作者馳騁奇想,以諧趣相兼的曲詞,寫出了在元代貴族高壓統治下,一部分知識分子由於受到重重壓迫,政治失意、經濟貧困、思想苦悶,生活上也放浪形骸的情狀。一、二句“俺是悲田院下司,俺是劉九兒宗枝”,用“下司”、“宗枝”,寫出悲田院、劉九兒和曲中人物的隸屬和血緣關係,似有“命中注定”的憤慨。三、四句選擇唐人傳奇中乞丐鄭元和這一形象,雖無一字議論,但元代當時部分讀書人的遭遇,卻在這異代人物命運相同的類比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露。五至七句,作者選擇了“搠竹枝”、“提灰筆”和“打爻槌”等具有特征性的動作,既寫出了這些讀書人在生活底層中掙紮的真實情況,也流露了作者對這種不合理現實的憤懣。結句,明明是嗟困怨貧,卻以“窮不了”道來,自嘲自慰,正意反說,這一來,激憤之情也就更為強烈了。

清江引(其一)到頭哪知誰是誰,倏忽人間世[1]。百年有限身[2],三寸元陽氣[3],早尋個穩便處閑坐地。

[注釋][1]倏忽:很快。本句言人的生命很短促。

[2]“百年”句:人生是有限的,即使活到一百歲,也隻是短暫的一瞬。

[3]元陽氣:指生命的本原,即所謂“元氣”。俗語說“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鍾嗣成一八四[題解]原作二首,此其一,寫人生短暫,應棄絕名利。首四句當頭棒喝,直寫哲理,末句自然帶出,即避世之意。全曲十分簡練,又有重筆,輕重得當,堪稱佳作。

清江引(其二)秀才飽學一肚皮,要占登科記[1]。

假饒七步才[2],未到三公位[3],早尋個穩便處閑坐地。

[注釋][1]登科記:科舉時代把考中進士的人按名次登記在冊上,叫“登科記”。

[2]假饒:即使。七步才:《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嚐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作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後便以七步才形容才思敏捷。

[3]三公位:最高的官位。

[題解]此曲寫文人學無所用,社會製度的不合理。元朝科舉製度廢棄曾達七十八年之久,至仁宗延佑二年才恢複,而漢人、南人又單列一榜,“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新元史·選舉誌》)。而中舉之後,也仍然無出頭之日:“上自中書省,下逮郡縣親民之吏,必以蒙古人為之長,漢人、南人貳之。終元之世,奸臣恣睢於上,貪吏掊克於下。”(《新元史·百官誌》)因此讀書還有什麼用呢?此曲即表達了這種思想,這其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批判內容。

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四時佳興(春)梅花漏泄陽和信[1],才殘臘又新春[2]。東風北岸冰消盡[3],元夜過[4],社日臨[5],中和近[6]。天氣氤氳[7],花柳精神[8]。駕香輪[9],馳玉勒[10],醉遊人。清明過了[11],飛絮紛紛,隔孤村,聞杜宇[12],怨東君[13]。歎芳辰,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塵[14]。寂寂落花傷暮景,萋萋芳草怕黃昏[15]。

[注釋][1]梅花漏泄陽和信:陽和,春天。陽和信,即春之消息。意思是說梅花早早地泄漏了春的消息,即梅花報春。杜審言《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梅柳渡江春。”

[2]殘臘:殘冬。

[3]東風北岸冰消盡:東風,春風。河的北岸向陽,故而天氣轉暖之時,冰先消融。

秦觀《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sī斯)溶泄,東風暗換年華”。

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鍾嗣成一八五[4]元夜:上元之夜,即元宵節之夜。農曆正月十五日,舊時稱上元節,故而晚上叫元宵。

[5]社日:此處指的春社。

[6]中和:中和節,農曆二月初一日。唐德宗貞元五年,根據李泌建議,下詔廢止正月晦日之節,而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與上已、九日為三令節,休假一日,民間以青囊盛百穀果實,互相贈送。

[7]氤氳(yīnyūn因暈):一作“皅皉”、“煙匡”。指天地間陰陽之氣的聚合。《易·係辭下》:“天地皅皉,萬物化醇。”《釋文》:“皅,本又作氤;皉,本又作氳。”

[8]花柳精神:謂花木於此時生機勃勃,欣欣向榮。

[9]香輪:代指美麗的車子。

[10]玉勒:鑲玉的馬籠頭。在此代指名貴的坐騎。

[11]清明: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四月的四、五或六日。民間習慣在這天掃墓。

[12]杜宇:見關漢卿[雙調·大德歌]《春》。

[13]怨東君:東君,春神。穀子敬《呂洞賓三度城南柳》雜劇第一折:“為什麼桃臉破紅顏,柳眼垂青顧,認得俺東君是主”因清明過後,即為暮春,故有“怨”言。

[14]歎芳辰,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塵:這裏用的是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的句意。歎良辰美景,大都委於塵土,一部分則隨水流去。

[15]萋萋芳草怕黃昏: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題解]此曲描繪了春天的景象,表達惜春之情。前半部分寫初春,於豔麗的景物中著重寫春日逝去之速。後半部分就很自然地轉到暮春時節,感慨傷逝。此曲欲抑先揚,對比強烈,巧妙地化用前人詩句,辭麗而味永。

班惟誌班惟誌字彥功,號恕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寓杭州。曆官紹興路總管府推官、秘書監典簿、常熟知州,至正初官江浙儒學提舉,遷集賢待製。能詩,散曲今存套數一首。

梁州秋夜聞箏恰便似濺石窟寒泉亂湧,集瑤台鸞鳳和鳴[1],走金盤亂撒驪珠迸[2]。嘶風駿偃[3],潛沼魚驚。天邊雁落,樹梢雲停。早則是字樣分唐詩宋詞元曲元曲卷班惟誌一八六明,更那堪音律關情。淒涼比漢昭君塞上琵琶[4],清韻如王子喬風前玉笙[5],悠揚似張君瑞月下琴聲[6]。再聽,愈驚,叮嚀一曲陽關令[7]。感離愁,動別興。萬事縈懷百樣增[8],一洗塵清。

[注釋][1]瑤台:傳說中仙女所居[2]驪珠:珍貴的珠,傳說出自驪龍頜下,故名。

[3]駿:駿馬。偃:倒下,此指停下。

[4]漢昭君:西漢王嬙,字昭君,元帝時被選入宮,後遠嫁匈奴。

[5]王子喬:傳說為春秋時周靈王太子,名晉,好吹笙,作鳳凰鳴。

[6]張君瑞:《西廂記》主人公。

[7]陽關令:又稱《陽關三疊》。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辭,譜入樂府,作離別歌曲。

[8]縈:纏繞。

[題解]泉水濺石、鸞鳳和鳴、珠落玉盤,為箏的聽覺形象;駿馬駐足、潛魚止遊、雁落平沙、雲留樹梢,則是演奏所產生的奇妙效應;而“昭君出塞”、“王子吹笙”、“張生撫琴”,又傳遞出箏聲特有的幽怨。尤其是最後聽到的一曲《陽關三疊》,更觸動了作者的心,離情別緒是那樣的纏綿悱惻,引人深深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