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術文化(2 / 3)

一般人認為中國傳統醫學與武術的相互交叉主要是創造了獨特的中國養生、功夫按摩、武術傷科、傷科針灸、運動醫學、練功療法、救治偏差、特種功術等中國特色的武醫技術,是很有道理的。

但如果通過表麵的繁榮和熱鬧,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傳統醫學對武術的影響最為重要的隻有兩點,即寶精原則和經絡學說。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元氣源於腎,藏於臍下丹田,借三焦通路敷布全身。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機體的生、長、壯、老、已。五種“固本保元”的主張對中華武術的影響極為深遠。

縱觀中國武術史,可以發現性與武水火不相容,武林英雄一旦沾了一個“色”字,立即就蛻變成了“武林敗類”。在武俠小說中,常有令人切齒的所謂“采花大盜”,他們依仗武藝,搶掠奸淫婦女,最後無一例外,受到正義俠士的懲罰。其實正式史書中也有類似記載,被南少林五祖擊殺的馬寧兒,罪名之一就是奸戲婦女。從武術論理規範角度講。調戲婦女絕對是不守武德,受到譴責、懲戒理所當然。但英雄榮譽與性的對立到了極端的地步,正常的男女交往、戀愛、婚配也無形中被禁絕或至少不被提倡,應該還有其他原因。《水滸傳》中除了被當成揶揄對象的王矮虎死乞白賴追逐扈三娘外,幾乎都是心如枯井的好漢,宋江娶閻婆惜是為同情,因冷淡而導致婆惜紅杏出牆,燕青在名妓李師師的百般挑逗下,坐懷不亂,“端得好男兒”。中國武士與西方牛仔間最大的一個不同也許是武林高手鐵石心腸,西部牛仔慓悍多情,如到處播撒風流的007。

有趣的是,武林與性絕不相容,而在文壇,文人墨客卻盡可能柔腸寸斷,兒女情長,成鮮明對照。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是位武林奇人,武功出神入化,威震武林。據說董海川與人交手,“十數武士圍攻,手到皆疲”,“更有劍戟專家,特與公賽。介赤手空拳,持其械,踏其足,賽者皆靡”。這樣一個英雄豪傑,卻令人不可思議地於清同治四年、52歲的時候自閹。古代官黨多因生計所迫,被家人強送入宮,且淨身時年齡很小。董海川卻在聲名大震時中年自閹,其動機令人眩惑,成為武林一謎。也有人說,董海川中年自閹是練武的需要,正因為去掉欲根,才形成了他爐火純青的武功造詣。著名武俠小說作者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塑造了一個很鮮活的人物東方不敗,他為了練成天下第一武功“葵花寶典”,不惜閹割淨身。這個小說的素材應該取之於董海川的故事。由此,性與武功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若要練成上乘武功,固本守元是必須也是必要的。

武林人士的這種理解,就源於傳統醫學的以腎為本的寶精原則。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有三寶,即精、氣、神,三者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尤以精為人體生命的根本。張景嶽《類經》雲: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醜一身,莫大於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十分準確地描述精、氣、神三者的關係。根據寶精原則,醫家十分強調節製房事,“淫失無度,逆陰陽,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終其壽”。中國武術中將寶精原則運用到了極端地位,十分強調節欲。有些人甚至采陽補陰,以元陽、元陰未失的少男、少女補充精氣,求得武功有長足進步。武術理論典籍中對此也多有論述。形意拳經典《拳經》告誡說:“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方為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螳螂拳有“子午卯西晝夜還,燒酒房事不可貪”的拳訓。《少林戒約》有“女色男風,犯之必遭天譴”的咒誓。武當的有“丈夫不流同髓”的說法。宋唯一《武當丹派劍術》說的很詳細:“三平祖師大意味,劍術真諦,其初基有二:一曰養精,二曰疑神。能凝神則毅勇,能養精則蓄銳”。

現代科學分析精子的成份無外乎一些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按理失精對身體的影響極為有限,但事實上性事後的疲憊、萎靡遠非損失一些蛋白質能比。傳統醫學中的“精”從概念與實驗室裏的所見到的精液區別明顯。中醫中“腎無實症”,元陽真精越充盈越好,所以要想練就神功,就需永真陽,節欲或禁欲就顯得很必要了。

依據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武林中人的性欲的壓抑必然會在夢中尋找替代物,如夢見棍棒、警棍、電筒、香蕉等,從潛意識追溯,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所以中國武術中應該說也有純粹滿足性心理的內容,比如佩劍。據史書記載,佩劍之風由來已久,所佩之劍除了鋼製以外,還有木製、玉製、金銀製,顯然佩玉劍術劍的目的不是搏擊。一位研究武術文化的很有才華的青年學者認為劍實際上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佩劍的意義同於新幾內亞原始部落中男人所佩的“陰莖鞘”。在非洲大陸原始森林中幸存的一些原始部落中,男人都擁有好幾隻“陰莖鞘”。鞘長30~60厘米,直徑8~10厘米,有彎的也有直的,鞘頭用羽毛裝飾。佩劍的意義與“陰莖鞘”是否吻合暫且不論,但至少佩劍展示著男性的威武和力量。

中醫對武術另一個重要影響是經絡學說。中醫認為,人體存在有氣血循行的路徑——經絡。經脈是縱行線,絡脈是經脈大大小小遍布全身的分支。經絡是氣血運行、聯係肺部、調節人體機能的必要通道。依據傳統醫學經絡理論,武術家創立了點穴、擒拿等搏擊方法,成為中國武術的一門絕技,並衍生出諸如“判官筆”、“鐵扇”等兵器,形成中國武林獨特一景。

漢字“醫”的組字方法頗有意思,從矢、從殳,顯然與戰鬥、與武器相關。自古“理成於醫”,武、醫難分。因為人體是武功的載體,武功的強弱與載體本身的強弱密切相關。應該說,中國傳統醫學與中華武術各自有其獨立的係統,但理論上、方法上又有相互重疊部分,它們相互影響,共同構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厚內涵。

中國傳統藝術與武術

武藝,泛泛而論,是“武”與“藝”的結合。孔子最早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即包含武的成份。其實,武術是一門技術,從一定意義上講,也是一門藝術,正如可以將顏料按事先設計塗在廣告畫布上的是畫匠,而將顏料隨意潑灑在畫布上的也許就是畫家,區別就在於後者創造性的工作營造了一種境界,可以經人審美享受。中國武術的藝術化傾向,不是向藝術法則的靠攏和借鑒這麼簡單,而是中國武術在傳統文化大背景中對民族審美口味和欣賞心理的迎合,中國武術存在著將技擊宗旨改變為一種藝術,甚至純藝術的傾向,一如舞蹈等藝術形式,去追求審美價值的展示和體現。

戰國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經大臣範蠡介紹,結識了女劍術名家越女。這位莫測高深的奇女在越王麵前講了一番關於劍的理論,影響甚大。“夫劍之道,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寺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追形逐影,先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複不聞”,用“道”、“意”、“神”、“氣”來闡明劍術奧妙,與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講究“神韻”的美學追求十分吻合。《陳氏太極拳圖說》中陳鑫講了這樣一段話:“一片神行之謂景,景不離情,猶情之不離乎理也。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致。問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則循乎規矩,間則化乎規矩,終則神乎規矩。在我打得天花亂墜,在人自然拍案驚奇。裏感有情,外感有景,真如天朗氣清,衷風和暢,陽春煙景,大塊文章。處處則柳蔭花嬌,招招則山明水秀。遊人觸目興懷,詩家心馳神往。真好景致也。拳景至此,可以觀矣”。毛嬙論詩講: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陳鑫論拳使人感到是在點評妙筆文章,韻味十足。

東方審美情趣大異於西方,講究“神韻”、“寫意”。對照一下東西方尊崇的兩尊不同女神就可明了兩種文化體係的區別。聖母瑪利亞容貌美麗,和善雍容,極像內心世界澎湃愛欲的普通人群中隨處可見的一位母親;而觀音菩薩一臉平和,無欲無求、無喜無悲、超凡脫俗,不是我們中間普通一員,而是一種精神的化身。在不同文化氛圍中,中國產生了《春江花月夜》一類的大寫意作品,歐洲產生了斷臂維納斯一類大寫實作品。中國武術應該說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追求理解頗深,實際上很多武學大師本身就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比如大成拳始祖王薌齋,詩詞歌賦詩底深厚,書畫成就頗高。王先生的高足王選傑曾講了王薌齋與國畫大師李苦禪的一段軼事:一次,李苦禪見王薌齋練功,為他高深莫測的功力感染,激情之下便請王薌齋當場聯對,相約自己以拳為題,王先生以畫為題,二人一共對了三聯:

其一:

王薌齋:章不章,法不法,揮筆之際是真法

李苦禪:形無形,意無意,發拳之中是真意

其二:

王薌齋:詩是無形畫,畫乃無形詩

李苦禪:意即無形拳,拳為無形意

其三:

王薌齋:畫成書為極則

李苦禪:武至文是上乘

可見王薌齋的才氣絲毫不遜色於一代名師李苦禪。中國傳統美學對藝術品的評鑒強調把玩,用“玩味”、“體味”、“咀味”這些朦朧曖昧的詞語形容審美過程,“氣”、“神”、“韻”、“趣”、“勢”是評鑒標準。於是乎,“神韻”也成了衡量武功根底的重要標準,到了今天,武術套路演練中雖然留存有攻防動作,但與實踐需要標準審視已經變味、走樣,演練者從個人氣質、服裝器械、動作選擇、連接轉換等方麵均耽迷於藝術魅力的展現。原本應該放在拳麵、腳尖等攻擊點上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神韻的展現和烘托上,將武術視作另一種形式的舞蹈。比如,劍穗,對演練劍術的人來說純粹是累贅,但舞動起來如彩蝶臨風,十分好看,因此,從審美需要出發一直保留下來。從劍穗的另一個名子“劍袍”可知,劍穗正是起裝飾作用的一件衣服。武術套路演練專注於藝術式“神韻”的追求,展示內在情感世界,一方麵使武術可多倚重體驗與感悟,缺乏可以量化的指標來評價衡量優劣,另一方麵對技擊宗旨的偏離,也許意味著武術界的媚俗與短視?

中華武術“拳雖小技,但大道存焉”,與傳統藝術門類關係密切。

自古以來,武術與舞蹈就有著血緣和互滲關係。在劍舞圖畫像石摹本

漢代 山東沂南出土古代典籍中,常可見到“武”、“舞”通假互訓的情況,可以說遠古時期二者是不分或者是分別不明顯的。《山海經》所載被砍了頭的刑夫“以乳為眼,以臍為口,操幹戚以舞”的情況表明,從周朝開始,武舞曆史相當久遠,以後經秦、漢、魏、晉、唐直到宋元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武舞。其中特別值得留意的是反映周王朝滅殷紂的“大武舞”。《詩經·武》說曰:“周公象武王之功,為大武之樂”。據《史記樂書》載,孔子對大武舞十分感興趣,並作了詳盡解釋,指出舞者手執幹、盾等武器,表情威嚴。全舞分四節,所謂“夾振之而四化”,“夾振”是擊鈴鐸的節奏聲,“伐”,《禮記》注“一擊一刺為一伐”,四節內容,表現了從出發伐商到取得勝利,建立新政權的過程。從孔子的解釋看,大武舞中有很多用戈矛擊刺的武術動作,穿插了攻防隊形的變化,是“武”與“舞”完美結合的範例。

應該說武術是攻防技術的積累,舞蹈是渲泄情感的工具,兩者動因差異很大。但由於都是以人身半身同為載體,又同處一樣的文化土壤中,終於形成了本體特征上的某些一致性。如果說當年項莊舞劍尚有攻擊目的的話,後世許多武舞差不多都是借戟、劍等工具渲泄感情和誌趣,原來用於殺人的武器反倒成了舞具,受到文人墨客的詠讚。唐代詩聖杜甫童年時曾在河南郾城目睹公孫大娘舞利器,晚年又重見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習此技,感慨之餘以詩記文:“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昴,霍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展示了一幅精彩動人的武舞場麵。曆史上以武舞展示胸襟、渲泄心中塊壘的例子俯拾皆是,如霸王別姬中虞姬舞劍,令人蕩氣回腸;晉代祖逖“中夜聞茺起舞”令人擊節讚歎,李白豪情萬丈,“醉裏挑燈看劍”也令人感歎唏噓。

武術與舞蹈在象形取意、身心一無等方麵存在共性,都需要高超技藝。當年漢代皇後趙飛燕的掌上舞,既可認為是舞技上的絕活,又可視為武術中輕功的化境。數千年來,作為孿生姐妹的武術與舞蹈相互滋潤、相互啟發,相得益彰,在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許許多多的妙章佳話。

中國畫意在筆,隨物賦神,不求形似,但求意境。在精神實質上與中國武術頗有幾分相似,而且武術內容往往是國畫表現的對象。在敦煌壁畫中保存有許多我國古代武術的珍貴畫麵,莫高窟西魏,第285號窟內有一幅對練圖,圖中一力士右腳跨出一步,右手護住身體,左手成掌出擊對方麵額;另一力士左腳出前,左手彎曲護住頭部,右手彎曲護在胸前,二人動作迅猛,看得出勢均力敵。在該窟中,還有壁畫描繪長短器械對打的場麵,一方騎在馬上,用長槍擊刺對手,另一方用盾牌擋住槍刺,揮短刀砍殺。畫中有一躲藏在草叢中的武士,用盾牌護住頭部,兩腿呈弓箭步,正準備伺機突襲對手,這種姿勢和戚繼光創設的藤牌套路十分相像。戚繼光《紀效新書》說:“埋頭式,此式進步甚速,用小行或左或右,如有槍戳在牌不能脫手,急用刀尖將牌借刀頂開急進,絕妙”,這段話似乎是為幾百年前的壁畫內容作注。敦煌壁畫中也有劍舞場麵,五代,第61窟中有壁畫描摹了練劍場麵。舞劍者頭束冠,身穿寬袖長袍,有的左臂前伸,右腳離地,作“金雞獨立”狀,有的右臂前伸,兩腿成弓箭步,右手持劍向前作擊刺狀,各種劍術動作幾乎都有體現,內容上看已成連套動作。

舊時風俗,歲末除夕,家家戶戶要張貼門神年畫,祈求一年四季避邪驅凶,家宅安寧。年畫中所畫人物多為武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這二人當年武功高強,輔佐秦王李世民登上帝業,被尊為開國元勳。他們怎麼又成了門神呢?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講,唐太宗登基後政務繁忙,日理萬機,心力交瘁,患了神經衰弱症,覺得夜晚鬼魂號叫,徹夜難眠。因此召集文臣武將,商議對策。令武衛將軍秦叔寶、尉遲敬德戎裝守護。當夜,叔寶持雙劍、敬德舉綱鞭,守在門外,唐太宗頓念熬更辛苦,令畫師繪像貼於宮門前,以息邪祟。民間延習,年畫之風從此流傳。野史所謂,查無實據,但至少說明武功高強者能給人安全感。

詩言誌,中國古典文學當中尚武狂俠精神十分顯揚。唐代詩仙李白堪稱典型。自小受父親影響,李白一生酷愛劍術,李白的父親李客是一位放蕩不羈、武功高強的俠士,好打不平,因殺了人才舉家從現今吉爾斯坦共和國境內遷居四川綿陽昌隆青蓮鄉,這位“高臥雲林,不求祿術”的俠士對李白要求甚嚴,從小就嚴格訓練李白的武功基礎和劍術,對此李白詩中多次提到:“始發本識事,所交盡豪雄……撫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除了師承家學,李白還拜師求藝。18歲時拜匡山大明寺老和尚空靈門下學劍,25歲離開四川,“仗劍遠遊”,甚至專程到山東拜訪當時全國知名的劍術大師斐顯,劍術提高很快,在當時已很受人推崇,已如他在詩中所說:“起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自己也深為得意:“起舞蓮花劍,行歌明月宮”,“萬裏橫歌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初唐建安鳳骨倡建者陳子昂,本身就是一位戰功顯赫的武將,他的詩中充滿了勇武豪俠氣勢:“平生聞高義,書劍百丈雄”、“寶劍千金買,平生未許人”;“孤劍將何托?長謠塞上風”。

古代詩文中尚武精神實質上是豪爽雄放的俠客意識的體現,詩人們通過誦讚馳騁沙場、膽識過人、俠義心腸的俠士,抒發萬丈豪情,渲泄內心塊壘。“酒後竟風采,三杯異寶刀。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遨遊”(李白);“新豐美酒鬥十千,鹹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係馬高樓垂柳邊”(王維);“白壁酬知己,黃金謝立人。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日暮歌鍾發,喧喧動四鄰”(楊炯)。

中國古典文學中所展的俠義精神源遠流長,與之相應的武俠文學也成為武術文化影響下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學樣式。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傳統神奇武技推崇倍加,對俠士精神十分向往,以至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縱觀曆史,武術與文學幾乎同步繁榮,武術技擊與傳奇為文學創作提供鮮活素材,頗具感染力的文學形式,又在潛移默化中鑄造著豪邁仗義、鋤強濟弱、輕財重義的民族氣質。武俠小說,可以說是武術與文學聯姻的傑作。司馬遷《史記》為俠士樹碑列傳的文章開武俠小說先河,司馬遷對“自秦漢以來,匹夫之俠,湮滅不見”“甚恨之”,特意在作品中為俠客留一席之地,並調動生花妙筆描繪眾多俠義英雄,總結概括出俠客“見義勇力,不求聞達,舍己為人,恭廉修行的品德。唐宋傳奇中諸如《遊俠列傳》一類的故事,情節奇詭,人物性格明麗。以後宋、元、明、清四代,武術蓬勃發展,拳法、拳理、拳派豐富繁盛,最終積澱而成中國文學史上宏篇巨製《水滸傳》。《水滸傳》是典型的武俠小說,故事在民間流傳二百多年,在不斷地傳播創新中,逐漸成熟。這部作品為凸現人物性格運用了豐富的武學知識,主要人物武鬆、林衝、魯智深武功出神入化,馬步戰形式多樣。有心人統計《水滸傳》中描寫各種目的武打場麵二百五十次,武打功法、招式複雜多樣,堪稱曠代之作。

近代武俠小說發展迅速,二三十年代出現了南北二派不同風格。南代表作家向愷然,其作品主要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既描繪怪異的民間武術傳奇,也收錄霍元甲、大刀王五等知名俠客事跡。北派代表作家一般認為是還珠樓之李壽民,此人武學知識淵博,被評論者譽為奇才,其作品七寶樓台,眩人眼目,而拆散細看,則每一片斷都仍有其可觀之處。無論是劍俠飛仙,靈禽怪獸,山精海魅,神兵利器,珍奇異寶,天府冥城;抑或是這類要素交織而成的正邪鬥法,天人交戰,應劫超生等奇幻情節,無不顯示了還珠樓主噴湧的靈思,龐駁的雜學、恣縱的想象與特殊的才華。他的代表作是長達四百餘萬字的巨著《蜀山劍俠傳》。

50年代港台出現了新武俠小說,其代表作家首推金庸、梁羽生、古龍、東方白、臥龍生五位。金庸是武俠小說空前的大家,他將“武林”塑造成一個魅力無限的神奇世界,在安危衝突、生死掙紮、人性暴露諸方麵典型、深刻、有趣地反映著社會內容。《笑傲江湖》中為爭奪武林盟主而發生的種種爭鬥,實際上是對古今中外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卑劣行徑的鞭笞與嘲諷。現代人的心理負擔相當重,內心需要校正、平衡,新武俠小說中仗劍行俠、無所不能的角色,正好成為人們潛意識中的替代。難怪武俠小說會風靡海內外,不但平民百姓津津樂道,名流大儒也追讀不倦。著名學者,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馮其庸教授曾撰談讀武俠小說的感受:“通宵不寐讀金庸的小說,成了我最大的樂趣”。著名文藝評論家陳其驤教授也講金庸“可與元劇之異軍突起相比。既表天才,又關世運。所不同者,令世隻見其一人而已”。

《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倚天屠龍記》、《萍蹤俠影》等新武俠作品之所以受到社會不同階層的歡迎,歸根結蒂是由於數千年來,武術這種獨特的人體文化培養起來的民族精神氣質與尚武狂俠文藝欣賞心理造成的。這些作品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瑕疵,但它們所包含的生命意義以及炎黃子孫、武林豪傑、舍己為人的品質,成為民族精神的滋養。鴉片戰爭後,屢遭外侮的民族心理需要這種強者精神來振奮、強固。

中國傳統戲劇深受我國人民喜愛,並超越語言障礙,蜚聲國際。有人講,地方戲劇的魅力是多方麵的,其中也融會著中華民族的瑰寶——武術。作為綜合性的藝術門類,武術也是它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武術不但運用於武打場麵,而且演員的身段表演,藝術造型都離不開武功底子。以京劇為例,可以講武術是京劇的靈魂,京劇抽去“武打”,便等於失去了精髓。試想如果蓋叫天沒有相當的武功根底,《十字坡》一場戲裏的“蛟龍三激浪”、“拔草尋蛇”、“野馬分鬃”、“青龍探瓜”、“烏龍絞柱”等動作是不會龍騰虎躍、威武雄壯的,蓋老也不會落下“治武鬆”的美名。據說1953年蓋叫天到北京演出時,“武鬆”手起刀落,嗖地一聲,劈頭蓋臉向孫二娘的腦門劈去,她頭一偏,腰一彎,刀從鬢角擦過,落到地板上,刀尖戳入地板一寸多深,寒光閃閃,一尺多長的單刀直顫,技驚四座。其實,被稱為“砌末”的舞台兵器道具,明清時都是真家夥,明代王季重在《米太樸萬鍾傳》中談到:“出優童娛座客,戲《兀術》,刀械悉真具,一錯不可知”,沒有一定武學基礎,難以在舞台上叫座。不但武戲如此,文戲表演也一樣,京劇“唱、念、做、打”四功與武術聯係密切。著名的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在武術方麵都有很高造詣。梅蘭芳小時就向姑父秦雅芬學習了多種拳術,以後堅持練習。《霸王別姬》中虞姬有一場劍舞,在節奏緊湊的“夜深沉”曲牌中,劍光閃閃,舞步婆娑,一招一式傳神入情,把虞姬忍淚裝歡,生離死別的心情展示得淋漓盡致。梅蘭芳自己說為虞姬這段劍舞排練了很長時間,總不滿意,後經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澄甫一再指正,才掌握了要領,表演起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程硯秋本身就酷愛武術,曾拜晚清著名拳師高紫雲為師,學習刀術、棍術、劍術、拳術,1932年以武師身份應邀去瑞士日內瓦世界大學講授太極拳,傳說一次曾用腰帶擊退挑釁的四個惡徒,功夫可見一斑。程硯秋把拳法引用到表演領域,如把太極拳一些動作用於水袖表演,歸納出水袖勾、挑、撐、衝、拔、揚、撣、甩、打、抖等技巧,看起來圓、順、柔、美。

武術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融會貫通,在總體構架中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也加快了武術向表演化方向的發展,使武術的功能更具多樣性特點。“武”與“藝”的結合,也極大地推動了武術文化對民族心理的鍛造和陶冶,功莫大焉。

武德

武德,是習武者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武德之說,始見於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左傳·宣公十二年》,其言:“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公定、安民、和眾、豐財”。武德的起源可追溯到武術的萌芽階段,以後曆經各朝各代的提倡,逐漸形成“尊師重道、孝悌仁義、扶危濟貧、除暴安良”或“虛心求教”,“屈己待人,助人為樂”等內容,力戒“驕奢淫逸,為盜采花”。佟忠義著《武士須知》以“有恒心,守紀律,尚謀略,勿驕矜,重信義為武德標準”;《青萍劍·劍箴》中將武德概括為:“一戒自矜,二戒務名,三戒好與人爭勝,四戒好殺,五戒目空一世”;……凡此種種,大同小異。

武林中流派眾多,每一門派都相應有自己的“門規”、“戒律”、“戒約”,這些門規實際上都是不同背景下武德的不同表述形式,如影響頗大的少林派武術,自產生發展至今,戒約就修立四次,“禁叛師、禁異思、禁妄言、禁浮藝、禁盜劫、禁狂鬥、禁違戒、禁抗詔、禁欺弱、禁酒淫”的少林十戒在中國武林影響很大。

武林中人的道德信條從淵源關係上看,更多地受墨家思想的影響。墨家要求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狀合符節也”。《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個頗為悲壯的故事:墨家第三代大師孟勝與楚國的陽城君交好,陽城君清孟勝守衛自己的封國。後來楚國內亂,陽城君被逐,楚國未收棄陽城君的封國。孟勝認為護國,理應傾力守衛,寧死不屈。結果盂勝和183位弟子一同赴死。中國武林中正義之士,一諾千金,於守信之道絲毫不會馬虎。信義,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儒家先賢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其內容“恭、寬、信、敏、惠”以此標準調節人際關係。墨家尚武崇勇,武林中人性格豪爽,以自身武功鋤強扶弱,除暴安良,縱橫天下,笑傲江湖,匡扶正義,實現其抱負和理想。墨家所提倡的“有財者勉以分人”深得武林俠士的首肯,據說宋代俠客柳開,路過一家酒店時,看見一個士人坐立不安,得知其因家貧不能葬其親人,於是窮其所有,慷慨贈與士人一百多兩銀子。助人為樂,自我犧牲以利他人,“先萬民之身,然後其身”,形成受人尊敬的“武俠風範”。

武學宗師十分重視擇徒,將此當作嚴守武德的第一道關口,因為武技如若落入不軌之徒手中,極有可能作出損人害人、敗壞門風的事情來,如惡僧了因和尚、少林叛逆馬寧兒之輩。所以武林各派均嚴於擇徒。《峨嵋槍法·戒謹篇》言:“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談元授道,貴乎擇人”。《永春白鶴拳拳譜》雲“不信者不教,無禮者不教”。《昆吾劍箴言》規定“人品不端者不傳,不忠不孝者不傳,人而無恒者不傳,不知珍重者不傳,文武不就者不傳,借此求財者不傳,俗氣入骨者不傳,市井人不傳,拳腳行不傳”,如果沒有合適對象,“寧可失傳,也不輕傳”。

由於武藝的師承關係,師傅與徒弟之間的禮節也就成了滲透武德的途徑。“凡吾習武之徒,必須認賢為師, 謙虛好學,尊敬師長,尊尚武德”,而身為徒弟,“平日對待師長,宜敬謹從事,勿得有違抗傲慢行為”,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從另一方麵講,在授受武功方麵的“線”而非“麵”的傳承特點,“事師如父”也就理所當然。據說,通臂拳名師王占春,早先拜北京白雲觀道長韓屏山學拳,再三登門而不得見,便索性扛了一口袋幹糧,在白雲觀門前跪了半月,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終於被收為弟子,這種情況武林中並不少見。應該說這是當時時代條件下使人際關係密切的最佳方式。董海川先前常住徒弟史紀棟家,海燈法師身邊總有徒弟範應蓮陪伴左右。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幫,中國武林更講究禮節。據《京城鏢師李堯臣》等記載,舊時鏢行的規矩,走鏢沿途要喊鏢號。但到一地,必拜謁當地著名武師,然後喊鏢,表示誠意,遇上劫鏢的,要特別和氣,用江湖好言應付。內容大致有二點:一是彼此都是武林中人,江湖朋友要講義氣;二是鏢行或押師承認自己這碗飯是江湖朋友賞的。對方若問:“穿的誰家衣?”須回:“穿的朋友衣”;再問:“吃的誰家飯?”須答:“吃的朋友飯”,如此這般地拉過一陣話,一般道上朋友都會放行。如果不講禮節,傲慢失德,可能惹出事端。據《滄縣誌》載:有一年,一鏢師押鏢從滄州著名武術家李冠銘門前經過,高聲喊鏢,耀武揚威,卻並未按規矩前來拜謁。李冠銘聞訊大怒,騎馬追至後,“恰有一牌坊,冠銘手攀房梁,以股夾馬,馬跳嘶不能稍動,鏢師大駭,遜謝哀之,銘始大笑馳去。後凡鏢師過滄州,相戒不喊鏢”。武林中人視持藝傲物、目空一切者為鄙薄小人,立身處世,與人交往,提倡謙遜作風。《少林戒約》雲:“對待齊輩,須和順溫良,誠信勿欺”。著名武術家孫祿堂一再強調:“所謂武德,不外乎兩個內容,一是手德,二為口德。口德,就是要謙虛”。與人為善不隻是態度上的謙恭,而是事關武學修為的大事。“滿招損,謙受益,古訓昭然。信不我欺,況以世界之大,人類之眾,得失既有獨厚,習藝複有專精。從來絕技不管女流,自古奇技多出僧道。勿以貌取人,當虛懷而潛修。所謂良賈深藏若虛,大勇恂然若怯,蓋造詣愈深,其涵養力愈大也”(《武士須知》)。據說民間武師張全一和少林高僧一貫禪師,你來我往交遊二十多年,對方竟然不知是武林中人,後經別人說破,才知彼此身懷絕技,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軼事》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太極五星椎名師李瑞東和王薌齋一次相遇在袁世凱府中的宴會上。袁世凱執意讓二人比武助興。兩人誰也不願打,商定作一回推手比賽應付。隻見兩人雙手相搭,你來我往,內力綿厚,在座行家十分敬佩。但袁世凱卻不知深淺,一定要兩人見出高低。兩人都是一代宗師,誰也不願落敗,隻好拿出平生本領比了起來。忽然李瑞東變換手法,王薌齋稍一疏忽時,右手和右小臂被牢牢抓住。李瑞東接著使出太極拳中的“大履”絕招,往回撤步,雙手一捋。情急之中,王薌齋急中生智,起快一跟步,順勢往前送力。李瑞東當時年事已高,一時站立不穩,跌坐地上。王薌齋趕緊上前,將李瑞東扶了起來,當著袁世凱和眾人的麵說:“李先生功夫比我強,這次是李先生讓了我一招。推手也不是真正的比武,我打算下月在吉祥戲院當眾重比武,請各位光臨!”第二天,王薌齋到李瑞東家中探望,一來表示歉意,二來相約下次比武時李將王打倒,以挽回麵子。誰知幾天後,李瑞東突患傷寒去世,王薌齋內心也始終排遣不開,總覺對不起李先生。

王薌齋比武取勝,正大光明,卻內疚不安,表現了一 代宗師的人品。也有相反的例子,李漁《笠翁一家言》中講了一個故事,說秦淮民間有一名叫健兒的人,武功高強,但好勇鬥狠,驕橫不法,多次歎息世上無對手,隻恨沒有和楚霸王生在同時。一次,販肉得三十金,歸家途中,在店飲酒,解金置於案頭。賣酒老翁告訴他前麵有強人出沒,金子要好好收藏。健兒眉眼一橫,將一包金子擲於地:我縱橫天下三十年,未有對手,有能取我金子的人,我磕頭投降。問他能敵多少人,他大言不慚:“遇見一萬打一萬,遇見一千打一千,如果是計數而敵,那就太無能了。”喝完酒上馬而行,走不多遠,一後生騎馬追上,並肩而行。健兒問小夥:“你佩帶弓箭,會射嗎?”後生說學過還不熟。健兒接弓便使勁拉,卻拉不開,後生接過,一箭射中一隻野鴨。後生說:你佩短刀,一定精於擊刺。健兒吹噓自己這方麵有特長。後生接過刀,嘻嘻一笑:你這是殺雞宰狗的東西,有何用處?說著兩手一折,刀彎得像鉤子,再用手一抖,刀又還原如初。健兒臉色大變,捧上金子,趴地求饒。自覺無顏再回家鄉,找一村落,賣酒為生,從此決不與人較力。武林中出言不遜,狂妄自大,恃強傲物之輩,為人不齒,結局也多是不妙。與方世玉擂台較藝的雷老虎,在擂台上掛一對子,上聯為“拳打廣東一省”,下聯是“腳踏蘇杭二州”;《水滸傳》設擂叫陣的擎天柱任原,自詡“拳打南山猛虎,腳踢北海蒼龍”,最終都顏麵失盡,一命嗚呼。正如《閱微草堂筆記》中一個武師臨終所言:“蓋天下之患,莫大於有所恃。恃財者終以財敗,恃力者終以勢敗,恃智者終以智敗,恃力者終以力敗”。《昆言劍箴言》則說:“倘遇自鳴得意者,任其狂悖,不必與之爭辯。既得真傳,又須涵養性情。倘無知之使參加譏貶,隻可任其糊迷,不義與之較量”。《少林七十二藝練法》告誡道:“不顯於人,不損於己,於一切外魔挫辱,淡然怡然,不介於意;任人之笑學嘲譏,而無動於心”。武術大家的涵養並非等同於一味遷就,姑息養奸,更不是裝聾作啞、膽怯怕事,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在事關忠、義等是非問題上,該出手時就出手。但出手的目的並非傷害對手,而是製止對手,能製止對手就算達到目的,而不必無節製地濫用功夫。《羅漢行功短打·序言》言:“兵刃之舉,聖人不得已而為之”,既然如此,某些武術技術方法就會受到武德的限製,因為“著人必死,無藥可救,似太嫌狠毒,有乘人道”,所以規定練這些功法隻能用左手,以避免無意中傷人。武林中有“八打八不打”之說,充分體現了中國武術製止對方而非殺傷對方的原則。在這種原則下,比武較藝就很有意思了。《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軼事》講:王薌齋與通臂戳腳名家金啟亮較技,王示以後背,金用拳一拳打在上麵,如同打在彈簧上,被彈出六七尺遠。又用腳踢,隻見王薌齋手中的茶碗中間湧起水柱,茶水未灑,金啟亮又被彈出丈餘。孫祿堂與日本武士比武,躺在地上,讓四個武士壓住手腳,一個按頭,一個喊口令。一、二、三口令剛完,孫祿堂已經從地上一躍而起,那五個日本武士全部摔倒。《江湖異聞》載:一個姓王的醫生,在家開了一個藥店。一天一遊方和尚來到集市,手托一個百餘斤的石缽,一進店便將石缽置店門,然後合掌立於門外,顧客哪還敢進,店家隻好給錢打發。和尚要到王某藥店,王隻給了三枚銅錢,和尚大怒,舉石缽向櫃台砸去,王某順手接過,擲向街心,石缽摔得粉碎,和尚灰溜溜逃去。若幹年後,王某乘船出遊,遇見和尚又來討教,駕船者知情陪王某一起去與和尚較量。交手前,船家說,這個和尚長得像賊,得藏好衣服,別讓他偷了。於是蹲身把大殿後柱抱起尺餘,以右腳掃倒柱基,把衣服放在下麵,又以左腳把柱礎扶直,最後再把柱子放好,回頭看,和尚早嚇得溜之大吉。

兵書上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上焉。武林中許多武術大家一生極少與人交手,從未傷過一人。據說太極名家吳圖南,甚至一輩子未打過人。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孔子曰:“勇而無禮則亂”,今天,這句話仍然值得武林中人深思。

武術

中國武術的特點

對於中國傳統的武術,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中的描寫最為生動,也最為豐富和淵博,如他的成名作《書劍恩仇錄》中開頭的一段: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陝西扶風延綏鎮總兵衙門內院,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兒跳跳蹦蹦地走向教書先生書房。上午老師講完了《資治通鑒》上“赤壁之戰”的一段書,隨口講了些諸葛亮、周瑜的故事。午後本來沒功課,那女孩兒卻興猶未盡,要老師再講三國故事。這日炎陽盛暑,四下裏靜悄悄地,更沒一絲涼風。那女孩兒來到書房之外,怕老師午睡未醒,進去不便,於是輕手輕腳繞到窗外,拔下頭上金釵,在窗紙上刺了個小孔,湊眼過去張望。隻見老師盤膝坐在椅上,臉露微笑,右手向空中微微一揚,輕輕吧的一聲,好似什麼車西在板壁上一碰。她向聲音來處望去,隻見對麵板壁上伏著幾十隻蒼蠅,一動不動,她十分奇怪,凝神注視,卻見每隻蒼蠅背上都插著一根細如頭發的金針。這針極細,隔了這樣遠原是難以辨認,隻因時交未刻,日光微斜,射進窗戶,金針在陽光下生出了反光。

能夠用手中的金針把飛來飛去的蒼蠅釘在牆上,這樣的武功真是匪夷所思。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個精彩的開頭時,立即對武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那些高來高去的武俠更是欽慕不已。

金庸先生這樣的文學描寫,據我了解是有事實依據的。如近代中國人民解放軍許世友將軍的貼身警衛、人稱“劉飛針”的山東武術家就有口噴飛針的絕技。他在八米之內,口噴飛針可以穿過玻璃瓶,十米之內,人難脫身。他的兒子劉偵鋒是濟南武警軍官,曾經在199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上表演了口噴飛針:隻見他含針、運氣,瞬間噴出兩隻寸餘的縫衣針,將四五米外的金魚缸紮出兩個小眼,水從兩眼中噴出兩股細流。

中國武術的神奇是它的魅力之一。如太極拳是有名的內家拳,一般人隻知道太極拳有健身的功能,對其技擊功能就不知一二了。實際上,太極拳能夠從曆史上流傳下來,首先是因為它的技擊功能,是因為它能夠防身,甚而在武林高手比試時也有上乘的表現。太極拳有纏絲勁和沾粘勁兩大特點,其中沾粘勁尤為令人不可思議。據說,楊式太極拳的二代傳人楊班侯(楊祿禪為楊式太極舉創始人,楊班侯為楊祿禪之子)大槍的沾粘勁功夫已達到化境。一次,他騎馬外出,遇見一條狗和他同方向行於道側,楊班侯將槍杆搭於狗背上,馬快狗也快,馬慢狗也慢,原因是楊班侯運用太極沾粘勁於槍杆,將狗粘住,狗便不由自主隨著馬的速度跑,始終不能脫離。學過太極拳並且推過手的人都知道,太極拳的沾粘勁和纏絲勁是最難掌握的,沒有真師指點,你就是打一輩子也未見得功夫能夠上身。楊班侯能夠有沾粘勁將運動中的狗粘住,如此功夫真是神奇。

如果說,中國武術隻是具有神奇的一麵,那麼中國武術還不足以為國人和外國人所稱道,更重要的是,中國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中國武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使中國武術不僅僅具有神奇的一麵,而且提高了品質,具有了高層次的文化精神境界,這就是不少外國人把太極拳稱之為“哲學拳”的原因。

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由來已久,我們從武術的“武”字就可以進行分析:“武”字可以拆分成“止”和“戈”兩個字;戈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動幹戈就是打鬥,就是戰爭,止字就是停止的止,就是不要動武。那麼,為什麼武字的結構竟是“止戈”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戢兵”就是把兵器收藏起來,也就是說,武的本義是收兵,所以“止戈”為“武”。從這裏可以看出,中國武術精神底蘊,就是止戈,就是不要動武。或者說,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並不是單純的勝負,而是中國儒家學說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學說中“無為無不為”的精神。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中,認為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任何招式,所謂無招勝有招。這就是深深契合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而作出的結論。

中國武術還具有審美價值和健身價值。在中國武術的套路中,長拳一類的拳術,講究動作的剛健舒展,騰空動作講究飄逸;南拳一類的以氣催力,講究動作剛猛沉雄;八卦掌一類的講究走轉圓活、猱身;特別是太極拳,講究凝神氣靜,身氣合一,中正安舒,從外型看動作柔和,但柔中寓剛,綿裏藏針,外柔內剛,陰陽轉換,這不僅有外形美,而且有一種精神美,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看專家打太極拳,渾身上下都有和諧的美感。又如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全身動作渾如一個整體,有一種整體的美感。

中國的武術不僅僅是術,而且還是功,是武功,除了套路以外,還特別強調練功,民間俗諺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說。武術的內外功,直接繼承了中國佛家和道家的修持方法,中國現代流行的氣功,許多流派都是從中國武術的內功中繼承的,對於健身有很重要的作用,治療一些疑難病症往往有一些特效。

中國武術的形式和流派

中國武術在曆史的發展中有三種形式:一是武術套路,套路分為拳術類和器械類。拳術類是徒手練習的套路運動,並且是中國武術的主要形式,主要拳種有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極、通背、劈掛、翻子、地趟、象形拳等等。器械的種類很多,可分為短器械、長器械、雙器械、軟器械四種。短器械主要有刀術、劍術、匕首等;長器械主要有棍術、槍術、大刀等;雙器械主要有雙刀、雙劍、雙鉤、雙槍等;軟器械主要有三節棍、九節鞭、繩懷、流星錘等。套路的作用偏重於表演和練習,對初入門者有一定的訓練作用,並且適合於表演。

武術宗派的發源地往往是宗教名山二是武功,包括各種內功、外功。如少林寺有名的“七十二藝”,是少林寺眾僧的看家本領,也是有文字史料記載的中國武功的集大成者。“七十二藝”即為少林寺眾僧所練的七十二種武功,從這些武功的名稱上就足見武功的神奇:鐵臂功、排打功、鐵掃帚功、足射功、腿踢功、銅砂掌(竹葉手)、蛇行術(蜈蚣跳)、提千斤、羅漢功、鐵頭功、四段功、鐵布衫功、雙鎖功、上罐功、石鎖功、鐵珠袋、千斤閘、鞭勁功、分水功、玉帶功、鷹翼功、跳躍法(登高超遠法)、霸王肘、一指金剛法、拔釘功、一指禪功、石樁功、金鍾罩、鐵牛功、旋風掌、臥虎功、拔山功、金龍手(合盤掌)、推山功(推山掌)、踢木樁(踢樁功)、鷹爪功、斬魔劍、玄空拳、金砂掌(摩擦術)、鐵砂掌、飛行功、槍刀不入法、五毒追砂掌(五毒手)、飛簷走壁法、一線穿、躥縱術、金鏟指、揭諦功、梅花樁、拈花功、螳螂爪、跑板功、閃戰法、金刀換掌功、輕身術、鐵膝功、陸地飛行術、穿簾功、浪裏鑽(泅水術)、點石功、琵琶功、柔骨功、壁虎遊牆術、門襠功、翻騰術、布袋功、蛤蟆功、千層紙功、彈子拳、鎖指功、追風掌功、軟玄功等。單看這些武功的名稱,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按照少林寺的說法,這些武功哪怕練成一種,也足以戰勝一般的武林高手,能夠練成三四種,那就能夠橫行武林而無故於天下了。武功往往與古代傳承的氣功和佛道文化相結合,它的最高境界是以武證道。

三是散手搏擊。散手最早的形式是起源於秦漢時期的角抵(相撲),到宋代又發展為散手擂台賽。據《水滸傳》的描寫,北宋時期,無論是皇宮校場還是勾欄瓦舍,都盛行打擂台。大家熟知的有燕青打擂的故事,還有《楊家將演義》中楊七郎打擂的故事,還有民間流傳的所謂打擂招親的故事,都是這種散手擂台賽發展和成熟的表現。中國武術是在各種形式的實戰中發展起來的,中國武術離下開實戰的考驗,離開了實戰,僅靠花拳繡腿,中國武術就不可能發展起來。近年來,散手搏擊深受世界各國的歡迎,中國散手高手就曾經與泰拳和美國拳擊高手交手,並取得了較好的戰績。

傳統的武術流派往往不分形式,而是以曆史上的傳承和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如以山種名勝命名的流派有:少林派、武當派、峨眉派、青城派、華山派、崆峒派、天山派;以地域命名的有“南拳北腿”、“南棍北槍”、“內家拳與外家拳”;以拳種命名的有:查拳門、洪拳門、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通臂門、六合門、華拳門、螳螂門、鷹爪門、地趟門、劈掛門、梅花門、自然門、八極門等門派。

武術流派與名勝

傳統的武術流派往往是以依托名勝而自然形成的,我們常說的少林派和武當派,就是依托嵩山和武當山的內外兩大門派,同時也是中國武術與中國的佛教和道教結合最為完美的武術宗門。除兩大門派以外,依托山川名勝的武術流派還包括峨眉派、青城派、華山派、崆峒派,甚至包括一般人很難知曉的天山派。

在這些武術流派中,少林、武當是響當當的名門大派,分占了內外兩大家的名號,本書在後麵的第四、五章做專門的介紹,此處不再贅述。峨眉派是除少林武當以外最為人稱道的宗門。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距成都約一百六十公裏。峨眉山是著名的“普賢道場”,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各具特色的古刹三十餘處,四季晨鍾暮鼓、香煙彌漫、佛音繚繞。比較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萬年寺、華藏寺。萬年寺內供奉有北宋時期鑄造的造型精美的重達六十二噸的普賢騎象銅佛像,它與興建於元代的峨眉飛來殿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峨眉派武術初創於何時,成熟定型於哪個年代,至今尚無定論。相傳最早形成於戰國時“白猿祖師”。但有史料記載的,還是南宋建炎年間的峨眉佛教臨濟宗“白雲禪師”所創編出“峨眉十二樁”。此樁既是內功又是武功,還是點穴術,對後世影響很大。

崆峒山孕育了神奇的崆峒派武功南宋時期,德源長老在白雲禪師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編出一套拳術,並結合心得寫出《峨眉拳術》一書,從理論上對峨眉派武術做了係統的總結。清初白龍洞湛然法師著《峨眉拳譜》一書,把峨眉派武術概括為:“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皎皎峨眉月,光輝滿江湖。”八葉是說峨眉武術由一樹分枝八大門派:僧門、嶽門、趙門、杜門、洪門、化門、字門、會門。峨眉派武術至此更係統化了。

清代乾隆年間,有峨眉山僧新編了“六乘拳”。大坪寺僧創編“浪子燕青拳”。清嘉慶年間,龍神堂極善大師練成“烏龍拳”。據說,這位大師一次見黑龍江中洪水暴漲,濁浪奔騰,水勢急湧,頓時感悟,“練拳之道,應柔中含剛,盤旋中寓猛進之勢”。清末,峨眉山仙峰寺神燈長老和紫芝洞清虛道長,吸收各家之長,補己之短,苦心琢磨,練成“峨眉子午門武術”,使峨眉派武術,又上一層樓。光緒年間,廣西桂林有位姓周的俠客,來峨眉山與僧道拳師共同切磋武藝,共同創造了“字門拳法”。宣統二年有付雲和尚新編“虎爪拳”。

邱處機道長青城山距都江堰市中心約十五公裏,離成都六十八公裏,屬邛崍山脈南段的東支,以大麵山(又名趙公山)為主峰,山巒重疊,林木蔥蘢。景區以“幽甲天下”的自然風景和以道教文化為主的文物古跡聞名全國已有一千多年。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這裏陰陽三十六峰呈環狀排列,林木蔥籠,空翠四合,宛如一個綠色城郭,故名“青城”。另一說是青城山原名清城山,原出中國道教神話:“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這裏在漢晉時期都叫清城山,後唐玄宗頒詔將清城山歸還道教時,將清字去掉了三點水,從此就成為“青城山”了。青城山屬道教名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相傳東漢張道陵(後稱張天師)曾在此修煉,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天”,還是七十二福地之一。青城派流行於川西一帶,大概是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道教出家人習武者不少。青城山武術屬於道門武術,與武當派、峨眉派武術都有親緣關係,但青城山的劍法與點穴術有自己的特點。近代青城派的傳人劉綏濱還表演過青城武功的頂尖絕技“淩空勁”(又稱劈空拳)。他把九支點燃的蠟燭一字排開,然後暗運內功,站在一米之外出拳。一拳出去,七支蠟燭先後熄滅。

華山派也是曆史上有名的武術流派。西嶽華山位於陝西西安以東一百二十公裏的華陰市,古稱太華山。在五嶽之中,華山以險著稱,登山之路蜿蜒曲折,到處都是懸崖絕壁,所以有“自古華山一條道”之說。華山的廟宇道觀、亭台樓閣、雕像石刻隨處可見,比較著名的古跡有玉泉院、真武宮、金天宮(白帝祠)等。華山以北七公裏處的西嶽廟是古時祭祀西嶽華山神的廟宇。華山曆來為道教修煉勝地,為七十二福地之一。華山以五代時神仙家陳摶老祖最為著名。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普州崇龕人,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年),死於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年壽一百一十八歲,為道教丹鼎派傳人。相傳他獨擅睡功,世稱“睡仙”,至今尚傳說武當和華山都留有陳摶的睡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