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術文化(3 / 3)

天山派屬隱修派,所以最為神秘華山派武功皆由華山道人親授,其淵源已不可考。據傳道教全真派先祖王重陽以道教內丹術下傳七真(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其中郝大通道長創華山武術,流傳至今。華山派武功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道門修真玄罡為主,包括天罡氣、通天指、龍筋綿掌、乾坤閉穴功;第二部分以劍法、暗器、輕功為主,注重培養手、眼、身、法、步;第三部分為無極拳,是為歸根,達到隨心所欲、應感而發、無拳無意的最高境界。

恒山天造地設的絕勝風光崆峒派是武俠文學描寫甚多而於近代已經式微的武術流派。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十五公裏,屬六盤山係,海拔二千一百二十三米,麵積三十平方公裏。北倚關山,南望太統,背負笄頭,麵臨涇水,是古代“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第一山,曆史上為我國道家名山,相傳軒轅黃帝曾到此問道於廣成子。其山名取自道家空空洞洞、清淨自然之意。

崆峒派武功是道教俗家武術門派。該派相傳源於廣成子,已有二千多年曆史。崆峒武藝大部分已經失傳,目前能夠拿出來的代表作有兩項,一為玄鶴拳,拳姿酷似仙鶴飛舞;一為條子功,“條子”即木棍。崆峒山當地盛產“枸子木”,樹幹五年才長到直徑兩厘米左右,木科密度大,柔韌性強,是打造兵器的良材。

天山山係呈東西走向橫貫在中國與獨聯體境內,全長二千四百多公裏,是亞洲最大山係之一。中國境內的天山山脈均在新疆境內,西起烏恰縣的克孜河穀,東至哈密市星星峽以車,東西長一千七百公裏,南北寬一百至四百公裏,總麵積二十五萬平方公裏,山地平均海拔高度四千米左右。

天山派武術曆來最為神秘,也最為人所關注。在道教史上,天山派屬於隱修派。天山派的形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曆史,它始創於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天山派祖師楊繼明係北宋名將楊繼業之後。他幼年時在太行山師從晉葛洪真人所創丹鼎派的第九代傳人王世光,後因南宋衰落,戰事紛亂,遂遠遁西域(今新疆天山山脈博格達山區)隱居,習練武功,修真參玄。

形成“天山派”的是祖師楊繼明之子楊延天與當時同隱天山的道教神霄派王文卿之徒薩守堅。他們結伴同修,一起創派並製規,因地而名為“天山派”。完善天山派之功法和派規的是第三代傳人張誌平。他原師從於全真教第二代傳人之一、“華山派”創立者郝大通,而後加盟天山派。他將天山派功法融台了全真教之修真教義,健全了叢林製度,使天山派真正得以完善。

武當山的道姑在練劍天山派功法是以道門丹鼎派內功為基礎,並融會了神霄派心法和楊氏家傳武功,三者融合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體係,講究內煉心神,外煉身形,以外補內,玄人天一,求得修仙達真的境界。

天山派的武功與氣功,經數百年傳承,後世罕有所聞。近幾年,大陸有陳偉先生自稱天山派的入室弟子,從小得天山紅廟觀親傳,並著書立說介紹天山派的內丹術,但是否得其真傳卻難以考證。

武俠

武俠精神的由來

《呂氏春秋》中有一則魯莽勇士的故事:話說齊國有兩個勇士,一住城東,一住城西。一天,兩人不期而遇,於是坐在一起喝酒。喝了一會兒,一人要去買肉下酒,另一人止住他,說,你我身上有的是肉,還買什麼肉。於是兩人抽出刀來,在自己身上割肉下酒,至死而止。這兩個勇士給人的感覺,一是悲壯,一是魯莽,這大概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武俠形象,盡管有點誇張,卻十分生動地反映出這類人物的風貌:他們性格豪爽,有著過人的勇敢,視死如歸。

山東喜祥武氏祠畫像石刻荊軻刺秦王故事南朝的王筠也寫了一首名為《俠客篇》的詩,詩曰:

俠客趨名利,劍氣坐相矜。

黃金塗鞘尾,白玉飾鉤膺。

晨馳逸廣陌,日暮返平陵。

舉鞭向趙李,與君方代興。

詩中的遊俠,仗劍南北,來去迅速,裝飾豪華,意氣風發,無疑詩人對這個俠客的風神是極為心儀的。

武俠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有勇氣,更重要是有“俠”的品質,這一點,《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概括得比較準確。他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說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分析起來,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講信,重承諾,言必信,行必果;二是重義,為朋友所托,赴湯蹈火,萬死不辭。這就是自春秋戰國以來中國所流傳的俠的精神。直接繼承了春秋時的墨子門徒的品質,同時也是儒家精神的內容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國爭雄天下,競爭日益激烈,鬥爭日趨複雜,各國無不注意網羅有特殊技藝的人才,出現了養士之風。如齊莊公、晉國的公卿欒盈、楚國的權臣白公勝、吳公子光等都是春秋時養士的名流。戰國時齊有孟嚐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四大公子,都曾養士數千人,而不避生死的武俠更是他們刻意搜尋的人才。王公貴族們“聚帶劍之客,養必死之士”,有其明確的政治目的。武俠常被委以常人不能的任務,成為政治鬥爭的特殊工具。

《戰國策·魏策四》記載:秦國滅了韓、魏後,又欲吞並小小的安陵,詭稱欲以五百裏換安陵,安陵君不同意,派唐且見秦王。秦王驕橫地威脅唐且說,先生知道天子發怒嗎?一旦天子發起怒來,就會有百萬具屍體橫陳,流血千裏。唐且沉靜地回答道,大王可曾聽說過布衣之士發怒?秦王輕蔑地回答說,不過是扔了帽子光著腳,呼天搶地而已。唐且說,錯了。你說的那是懦夫發怒,而真正的布衣之士一旦動怒,橫屍不過兩具,流血不過五步,但是天下人將裹素致哀,就像今天這樣。說著就挺劍而起,秦王頓時變色,陪罪道,先生請坐,我明白了,韓、魏滅亡而安陵卻能以五十裏之地保存下來,都是因為有先生啊。

古代武俠並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在做出驚世之舉以前,多是混跡於市井中的無名小民。如戰國時的朱亥是魏國都城大梁“市井鼓刀屠者”,聶政以屠狗為生,荊軻是一介遊民。他們的抱負不同世俗,平時的言行舉止也不同於常人,雖然社會地位低下,然而自尊自強,卓然傲立,平交王侯,不為權貴所屈。如貴為王弟的信陵君多次邀請區區屠戶朱亥,朱亥卻置之不理。

由於武俠可以承擔重大使命,而且這些使命常關係到君王的身家性命、社稷國祚,權貴就是利用他們重氣節輕性命的品質,降尊折節,對這些人禮遇有加,結為心腹。如吳公子光善待要離、專諸,以便讓他們為自己登上王位行刺;魏國嚴仲子交結聶政以刺丞相俠累;燕太子丹為行刺秦王,尊荊軻為上卿,以山珍海味、車騎美女相待,而且每天親自登門拜訪。一旦武俠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和信任,便為知己者去赴湯蹈火,必要時不惜一死,以報知遇之恩。中國曆史上有許多這樣的武俠以生命為代價,為報“知己”在曆史上寫下了驚心動魄的篇章。

李白早年的愛好是學劍求道春秋戰國時的武俠,給後人以深刻的影響,他們的人格品質為後世不斷頌揚,為人們所景仰,他們的言行舉止,成為許多後人模仿的榜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成為千古絕唱。

文武雙全的人格理想

文武雙全是中國古人的人格理想,文人以武學為好,武人以儒俠為尊。古代一般有錢人家的孩子除了要讀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以外,還有專門的武術老師教授傳統武術。風氣所及,中國曆史上出色的武術家往往也是出色的詩人和文學家,而以文學著名的士人往往也是武術“練家子”,或者對武術有濃厚的興趣。這種文武交融的現象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唐代的詩人李白(701~762),其詩歌成就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又有詩仙之稱。不過,李白早年愛好的是學劍求道,他曾經在青城山和道士學劍,又在山東齊州領過道教的道篆,也就是正式成為道教的弟子。魏顥的《李翰林集·序》就說李白“少任俠,曾手刃數人”。李白的詩有許多也是以劍為題材的,這裏,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如:“擊築飲美酒,劍歌易水湄”(《少年行》);“萬裏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送羽林陶將軍》);“詩因鼓吹發,酒為劍歌雄”(《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醉來脫寶劍,旅憩高堂眠”(《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誌》);“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憶襄陽舊遊贈馬少府巨》),等等。

嶽飛像如南宋的嶽飛(1103~1142),是曆史上的抗金名將。嶽飛小時受業於大武術家周侗,因此武功從小就有很高的造詣。嶽飛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最高擔任過南宋王朝的樞密副使(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並且他的弓馬騎射以至槍棒武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嶽飛的文學功底也相當不錯,這裏我們可以看看他寫的《滿江紅》詞: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予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無論是辭章還是詞境都達到很高的境界,決不是一般水平能夠寫出來的。同時嶽飛的書法成就也很高,從他所留下作品《前後出師表》可以看出,他的草書鐵畫銀鈞,酣暢沉雄,便轉流行,任筆揮就,渾然天成,藝術成就是相當高的。

辛棄疾像南宋還有一個著名的詞人辛棄疾(1140~1207),在中國文學史上他與蘇東坡齊名,曆史上稱為“蘇辛詞”,詞風豪放,詞境瑰奇。辛棄疾是齊州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占。他二十一歲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武裝,為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1169),奉耿京令南下歸宋,宋高宗授以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後來返回山東,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殺害。他一怒之下,率領幾十人連夜直奔金營,在數萬人中活捉張安國南歸。由此可見,辛棄疾武藝十分高強,他創作的詞許多都是描寫戰爭和武功的,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詞中用許多具體的形象寫出了戰場的壯闊,並透露了詞人對戰場情思的留戀和回味。這種壯闊的戰場場景以及豪邁而悲壯的情思,如果沒有實際生活經曆是不可能寫得出來的。

武俠的武功

武俠的格鬥多為近戰,一般都精於刀、劍或匕首等短兵器。如曹沫持匕首劫齊桓公,專渚以匕首刺吳王僚,荊軻以匕首刺奏王,聶政仗劍刺俠累。近距離的格鬥,一招不精,便會失敗。為了提高技藝,武俠們有遊曆天下,結交天下豪士,切磋技藝的傳統。如荊軻曾去山西榆次,試圖與劍技家蓋聶論劍,又到趙國邯鄲與著名劍俠魯勾踐比武。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魯勾踐說劍術不精是他失敗的原因。

如果說,中國古代社會前期的武俠主要是以一諾千金、慷慨赴死的精神力量名垂青史,那麼後期的武俠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則更多的是他們傑出的武技。這與武術和氣功本身的發展有直接關係。中國的武術和氣功經過長期發展,在明清趨於成熟,武術和氣功開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就為武俠提供了更加犀利的行俠手段。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著名的“江南大俠”江寧人甘鳳池以其深厚的武功聞名天下。他客居京城時,山東濟南的力士張大義慕名來訪,一定要與甘鳳池較量較量。張大義身高八尺,腿力過人,並且在腳趾上裹有鐵片,氣勢洶洶地撲將過來。甘鳳池倚柱而立,以逸待勞,兩人剛一交手,就聽見張大義大叫一聲,跌倒在地,血流了一靴子,解下靴子一看,鐵片已經深深地嵌入腳趾中。

甘鳳池不僅精於拳腳和劍法,武技高超,而且善導引服氣之術,有布氣的能力(即氣功發放外氣)。據《清史稿·甘鳳池傳》記載,甘鳳池家鄉一個姓譚的得了癆病,醫治無效,甘鳳池就在一個靜室裏,每天夜裏與此人背靠背坐,四十九天後這人的病就治好了。他還有很強的硬功,“手握錫器,能使熔為汁,從指縫中流出”。

醉裏挑燈看劍還有更神的故事,說甘鳳池在客居太倉縣張家時,一日在酒宴上鬧著玩,於百步之外以棉團做成小球遙擊梅花樹花朵,上下左右,棉球到處,梅花隨之墜地,滿座皆驚。這種野史的記載可能有誇張之處,但也多少反映了甘鳳池的內功十分了得。

中國武術發展到明清,由於內家拳的發明,武俠們一般都達到了超常能力,特別是中國武術中的點穴術更是神奇無比。《墨餘記》記載了一個故事:明末清初時,上海武俠褚複生的家鄉有一個外號叫“獨骨”的地痞流氓,會武術,膀闊腰圓,力舉千斤,仗著這些本事,在市場上橫行霸道。商人不堪其擾,於是大家請褚複生為民除此一害。在一次酒宴上,兩人見麵。酒過兩巡,“獨骨”就跳起來,手舞足蹈,捋拳作勢,誇耀自己的勇力。褚複生緩緩用筷子在他胸前輕點一下,輕聲說道:“你不能坐下來說嘛?”“獨骨”重新坐下,直到終席,一言不發。散席後,商人們問褚複生,為什麼不與“獨骨”交手,他們哪裏知道,褚複生用筷子輕點“獨骨”時,用了內功。第二天,“獨骨”渾身變色,青如藍靛,不治而亡。

《清史稿》還記載了另一個故事:明末清初的武術家浙江人王來鹹,以靜製動,以點穴擊人的內家功法非常高明。他與人搏擊總是按照銅人經絡圖中標誌的經絡穴位,精確地點擊對手的死穴、暈穴、啞穴等部位。有一次他與著名學者黃宗羲同遊天童山,遇到一個不講道理的和尚少焰。少焰臂力過人,對付四五個人不在話下,以為王來鹹可欺。不料剛要接近王來鹹,還未來得及施展他一身的蠻力,就被點中穴位,疼痛難禁,使不出半點力氣。王來鹹以自己高超的武技,行俠仗義,曾替人報仇,但是他為俠有很強的正義感,絕不充當無原則的職業殺手。有人以重金請他殺自己的弟弟,王來鹹認為這樣做無異於禽獸,因此,堅決拒絕這種不義之舉。

武俠與鏢師

在下層社會以武為生的群體中,鏢師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武林中許多大名鼎鼎的高手既是武俠又幹過鏢師。如山西祁縣心意拳家戴文雄(1778~1873),曾走鏢北京、張家口和包頭,留下赫赫名聲;擅長昆侖派武功,人稱“通臂猿”的胡七,也曾是著名的鏢師;人稱“京城大俠”的大刀王五是北京源順鏢局的鏢師;滄州武英大槍劉德寬是北京永勝鏢局的鏢師;形意拳武術家李存義(1847~1921)是萬通鏢局的鏢師;秘宗拳的霍元甲、大成拳的創始人王薌齋也都做過鏢師。這些武林高手往往是以保鏢為生活手段,而以武功和俠義稱譽於武林。

許多大名鼎鼎的高手既是武俠又幹過鏢師保鏢業大約起源於唐宋,因為在古代交通運輸非常不便,全靠人力和馬車,於是路上的劫匪和強盜相當多,因此必須有保鏢護鏢,否則路上相當危險。《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那一段,實際上就是一段生動的劫鏢的故事。濟南知府梁中書為了給蔡京慶壽,將自己搜刮的民財委托武藝高強的青麵獸楊誌帶領十多個軍士送到汴京,但卻在黃泥崗中了以晁蓋為首的梁山好漢的計,喝了眾好漢撒了蒙汗藥的酒,生辰綱全部被劫走。楊誌保鏢當時並不是商業行為,他不過是梁中書手下一名軍士,送生辰綱是梁中書交給他的任務。

《水滸傳》中的楊誌梁山落草明代隨著商業的發展,保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明人徐士俊,寫過明代鏢師汪十四的故事。當時有許多商人去四川做買賣,過蜀道時,常被掠劫,飽受強盜之害。商人們聽到河南新安汪十四,武功高強,善騎射,而且有燕趙俠風,於是懇請汪十四作保鏢。汪答應了,於是和數百商人結伴同行,聽到山上有弓弦聲,汪就彎弓相向,與強盜的箭鋒相觸,自空中墜落。強盜們很怕他,便不敢對商旅下手。後來汪十四年齡大了,就回鄉務農,想過過輕鬆日子。他一走,土匪又橫行起來,商旅們又慘遭搶劫,不得已大家又來到汪十四門下,請他再次出山。於是汪十四又騎馬挾弓,重新奔波莊崇山峻嶺之間。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商業的發屢,南來北往的商旅越來越多,商業性的保鏢也就作為一種職業出現了。最初是個體的,到清代初期,由個體逐漸發展到集體的,這就是鏢局。鏢局是專門護送來往客商及財物、以防途中被人搶劫的商業性機構。客商要求鏢局保護的財物叫做鏢,由鏢局出鏢師負責押送,因此鏢師叫保鏢。一個鏢局生意的好壞是看它能否安全地將自己保護的貨物和人送往目的地。因此,鏢局十分注意自己的信譽。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人劫鏢,鏢局也就該倒閉了。因此,鏢局的經營者,即鏢頭和局主都由武技高強、交流廣泛、在社會上頗有名氣的武林高手擔任。

武俠的武技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鏢局的鏢師也有被人雇用去保衛達官顯貴和富豪的人身安全,但是他們都簽有合同,按時收費,不同於衛兵。

舊時北京城裏就設有八大鏢局,其中最著名的是京都會友鏢局。這個鏢局是清同治年間,由河北冀縣的宋邁倫(1809~1893),即江湖上素享盛名的“神拳宋老邁”創辦的。宋邁倫精於三皇炮捶和大槍術,定鏢數十年,從無閃失,後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他曾奮起殺敵,與侵略者戰鬥。

武俠的文學形象

中國文學史上,以武俠為題材的作品占有相當的分量。唐代的傳奇就有描寫武俠的作品,如《紅線女》、《虯髯客》、《聶隱娘》,明、清以至民國,武俠小說更是大量湧現,出現了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除了情節引人入勝以外,同時也描寫了形形色色的武俠人物群像。

如清代光緒年間刊出的石玉昆《三俠五義》,以民間流傳的北宋名臣包拯的破案故事為主線,描寫了一群江湖俠客的故事。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包公在展昭、白玉堂等俠客的幫助下,受理民冤,神斷疑案,同奸臣龐太師父子鬥爭的故事;後半部主要寫俠客們替朝廷剪除叛藩襄陽王黨羽的經過。其中錦毛鼠白玉堂的形象十分鮮明,他有著強烈叛逆性豔,身懷絕技卻心高氣傲、目空一切,最終由於自己的衝動和盲動而中了埋伏,慘死在銅網陣中。

在武俠名著《兒女英雄傳》中,成功地描寫了一個俠女形象,這就是俠女十三妹。十三妹本名何玉鳳,出身於官宦家庭,因其父受害於權臣紀獻唐,乃攜寡母避居於青雲峰,後從一道姑處學得絕世武功,於是馳騁江湖,千裏獨行,矢誌報仇。在荒山能仁寺出手救了淮安知縣的公子安驥及落難女子張玉風,殺光了古廟中的凶僧,並由此演出一幕悲歡離合、最終大團圓的姻緣。十三妹既有千裏獨行俠的氣質,同時也是知書達禮、忠孝節義的化身,作者把她描寫成既有“兒女之情”,又有“英雄至性”的“人中龍鳳”。實際上,何玉鳳身上體現了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的人格理想,對後世的讀書人影響很大。

晚清的筆記小說中還有一個與十三妹類似的女俠——呂四娘。如雁北老人的《滿清十三朝宮闈秘聞》、柴萼的《梵天廬巡錄》、蔡東藩的《清史演義》、許指嚴的《十葉野聞》和孫劍秋的《呂四娘演義》等筆記、小說中有詳細的交待。關於呂四娘的傳說有多種多樣,但故事的主體都是圍繞著刺殺雍正皇帝、報父被殺之仇而展開。

古代戰爭中的騎兵在戰鬥史料中關於呂四娘的記載極少,後人隻知道她是清代大儒呂留良的孫女。呂留良,字晚村,浙江石門人,雍正朝一特大文字獄的案主。呂四娘與甘鳳池等人合稱江南八傑。小說中描寫的呂四娘是一個豔若桃李、冷如冰霜、莊重堅強、知書達禮、有恩必酬、有仇必報的豪俠之人,並且身懷絕技。比如《呂四娘演義》中的呂四娘打一套少林拳,無人能匹,她還會飛簷走壁、空中飛劍等。與何玉鳳相比較,呂四娘的形象具有更多的神秘色彩,作品更突出了她的武功,而對於她的情感世界關注比較少,其文學形象缺乏立體感,也缺乏更多的傳統文化內涵。

劍俠是中國武術文化中最有神秘色彩的人物,這些人大都是隱居深山,練氣練劍,很少在江湖和社會上現身,偶然出現,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我們如果認真一點,要追問劍俠是否確有其事,其功夫是否如此神奇,十有八九沒有答案。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陳攖寧先生曾經說,他曾經見過民間傳說中的峨眉山劍俠梁海濱,並與他交流過練飛劍的口訣。據陳先生說,連梁海濱都覺得他知道劍仙的隱修口訣十分難得。這大概是最為具體的記載,除此之外,有關劍仙的事跡基本上是民間的口頭傳說和武俠小說的描寫。近代描寫劍俠最為成功的是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

還珠樓主(1902~1961),原名李善基,後名李壽民,重慶市長壽縣人。他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祖上累代為官。李壽民先生的一生,曆經曲折跌宕,極富傳奇色彩。他七歲便登過峨眉、青城山,十歲時在他的塾師帶領下再登峨眉、青城山。這位王姓塾師不是一個腐儒,他不僅對儒道釋三家學問有很深的造詣,而且熟悉許多民間傳說。他為李壽民導遊,隨處講說掌故,如數家珍;他還帶李壽民去見峨眉仙峰神院一位精於功夫的和尚,使李壽民在幼時便學會了佛門的內功。由於有豹子頭林衝與雙槍將徐寧這樣的生活基礎,還珠樓主在以後的武俠作品中描寫了眾多的亦仙亦俠的武俠群像和大量瑰奇的場景和情節。有長卷之稱的《蜀山劍俠傳》最能體現還珠樓主武俠作品的特點,將勝境與神話融為一體,使還珠樓主的武俠之作進入了詩化的境界。這種境界絕不是輕易就能達到的,它需要作者具有極豐富的想像力,還珠樓主正具備這樣的才能。隨便舉《蜀山劍俠傳》中的一段為例:

來路天邊現出大片烏金色的雲光,勢如潮湧,正由東南方飛來,往適才妖人鬥處,鋪天蓋地一般橫斷過去,其疾如電,飛得又低又廣。二女一見,便認出是強仇黑手摩什的妖雲,頗似發現自己蹤跡,仗著他烏金光幕飛行神速、展布又廣,趕急追來搜索情景。……二人方自尋思,那烏金雲光已然追出老遠,忽又由極遠處飛將回來,勢子比前更急,展布也更廣大,天被遮黑了半邊,似因撲空暴怒,光中發出極猛惡的厲嘯。這時,來路上晴空萬裏,片雲不生,皓月明星之下,隻見天邊烏雲萬丈,彌漫遙空,中夾千萬點小金星,營雨流天,星馳電掣,向妖婦去路疾馳而過,晃眼隻剩極小一片烏金色的雲影,沒入青曼杏靄之中,端的神速已極。

像這樣有聲有色的奇幻景象,在還珠樓主的作品中也很平常,並非罕見,無須專意搜尋;但是,這樣的情境如果不具有神奇的想像力是不可能寫出來的,並且這樣的情境在當代中國武俠小說的其他作品中也不多見,這正是還珠樓主不同凡響之處。

當代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藝術成就與影響更是達到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金庸先生以曆史長卷的寫法,描寫了眾多性格各異的武俠群像,描寫了瑰奇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武俠世界,以及眾武俠纏綿細膩的兒女之情,讀來令人蕩氣回腸。

武道

拳術內外家之分流

中國拳術的發展一開始並沒有內家和外家之說,特別在隋唐以前,拳術也沒有明確的流派傳承,因此也可以說,中國武術還沒有完全脫離戰場武技的範疇,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係。中國武術作為一種完整的具有文化內涵的防身健身術,可以說直到明清一代才完成這種轉換,而這一轉換的標誌就是內家拳的形成。最早提出內家拳概念的是明清之際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撲,故別少林為外家。”

照黃宗羲的說法,第一,所謂內外者,是相對少林拳法而言的。第二,內家與外家的區別,在於技擊理論、戰術原則及技術方法的不同。少林拳法的枝擊理論和戰術原則是“主於搏人”,也就是主動進攻,先發製人,以動製靜;而內家拳與其相反,其旨在於禦敵,“以靜製動”,亦即後發製人,寓攻於守。也就是說,內家拳從理論原則到基本技戰術都形成了相對於當時“以拳勇名天下”,顯赫一時的少林拳技迥然不同,自成一係的新的武術體係。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稍後,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在《內家拳法》一文中又寫道:“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豐既精於少林,複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黃百家進一步肯定,內家拳是相對外家——少林拳而言的。但他更進一步指出,內家拳是在少林拳基礎上形成的。黃百家是清初內家拳大師王征南的入室弟子和傳人,本人又精於內家拳。他對於內家拳技法特征的敘述,應該是可信的。

從今天的研究來看,內家拳是中國武術與道教文化體係結合的產物,它的技法原則和練功方法完全體現了道教文化理論體係,具體地講,內家拳吸收了道教文化中道論和易理的營養,並直接把道教的內丹術作為其內功基礎。這從內家拳的三大拳(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的特征就可以看出,特別是形意拳,直接把內丹術的“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功法搬過來,作為練功方法的不同階段和境界。應該說,內家拳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武術的成熟,並具有了文化內涵。

內外家拳的主要區別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內家拳與外家拳有些什麼區別呢?

首先,從外形看,一般來說,外家拳以剛猛為主,是為剛中有柔;而內家拳則以柔為主,是為積柔成剛。如少林拳和長拳一類的拳術,往往是直來直去的動作,並且有許多蹦跳和騰空的動作,所謂發拳似流星,腿擊如閃電,講究氣勢和力度。甚至如劈掛拳有硬打硬接一說,也就是臨陣對敵,不避不讓,硬打硬劈,全以功力取勝。而內家拳,特別是太極拳和八卦掌則是以柔為主,講究引進落空、借力打力,講究圓轉和柔化,講究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的套路演練,追求的是中正安舒,綿綿不斷,勝人不在力,而在於借力,所謂“四兩撥千斤”是也。

如果深入追究,內家拳與外家拳外形的區別,與練功方法的差別是有關係的。中國武術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外練筋骨皮,內外家都差不多,而內練一口氣,兩家則大有區別。少林拳法的練氣,我們現在稱之為硬氣功,練到高級程度可以頭撞石碑,手開頑石,還可以銀槍刺喉,任由別人用木棒排打,甚至可以用汽車軋。這類少林功夫,稱之為鐵布衫、金鍾罩、鐵砂掌等等。外家拳的這類練氣法,可以迅速增加練功者的力量和抗擊打力,用於實戰威力極大,不過,這類練氣法,按照道教的理論標準來衡量,就失之於剛猛,意念過重,雖然進功較快,但對於養生卻沒有一點好處,甚至有害於健康。

內家拳的練氣基本上是采用了道教內丹術的方法,也就是遵循了“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的過程,並且練功過程中,講究鬆、柔、靜、空,用這種功法來集聚內氣,打通任督二脈,實現內氣在體內循環,所以又有大小周天一說。著名的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早先就練過硬氣功,他每天積氣於丹田,小腹堅硬如石,鼓動腹內之氣,能仆人於一丈之外。後來,他求教於山西形意拳名家宋世榮先生,才知道這種練氣法弊病很大。宋先生告訴他,善養氣者就是內家,不善養氣者就是外家。宋世榮先生還給孫祿堂講述了道家內丹術收視返聽、養氣長生的道理。

中國武術內外家練功方法的不同,最終是由於他們的文化內涵不同。在內家拳沒有出現以前,所有的拳術都是以實戰為目的,以戰勝對手為目的,這就是黃宗羲說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所以外家拳以剛猛為風格,講究直來直去,硬打硬接,強調眼快手快腿快。而內家拳與道教文化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強調的是以武證道,以武合道,強調了武術的形而上的目的,也因此直接繼承了道家內丹文化的內涵,從而使武術具有了形而上的文化色彩。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人說太極拳是“哲學拳”的道理。不過,近代少林拳也強調拳禪如一,以佛門的禪風融入少林拳術。但是,就少林拳的剛猛風格,它與禪宗的空悟不大容易融合,即使強調拳禪合一,恐怕隻是形式上的。

無論是太極拳、八卦掌還是形意拳,它們的理論與道家內丹術的理論是基本一致的。從它們的理論淵源可以看出,內家拳不僅在技法上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和更高的境界,而且它讓拳術成為道家的一種養生術,兼具悟道、內煉、養生、怡情等道家和道教文化特有的價值取向。如太極拳為現代人普遍接受,甚至成為一種中國文化的特征而走向世界,不能不說是內家拳轉換的功勞。

內家拳的技擊原則

在技擊原則上,內家拳與外家拳有著明顯的差別,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不爭先”。老子《道德經》中有“不敢為天下先”的說法,這是內家拳技擊的戰略原則。既然是武術,為什麼不爭先呢?首先,這是因為,道家哲學本來就和佛家思想一樣,以空寂虛無為本體,要求把所有的人世的紛爭放下,反對所有的高下之分,從有為人無為,從而達到證道的那種精神的永恒。由於這樣的原則,內家拳首先是以武演道,以武證道,並不與人爭武技的高低,即使與人較技,也是禮讓三先,點到為止。

表現在技擊上,內家拳“不爭先”的戰略原則就是以靜製動、舍己從人。內家拳不主動進攻,而是等對手發動後借力打力,太極拳的說法是舍己從人,你的力打過來我順著你的力走,然後再加上一個力,引進落空,往往犯者“應手而仆”。

二是以柔克剛。老子認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最卑下的也莫過於水,然而,最強大的也是水。從這種水的智慧就可以看出,唯其柔弱才能剛強,唯其柔弱才能勝過剛強。內家拳是以深厚的內功為基礎的。如果沒有意到形起、形起力發、力發神貫的上乘內功功夫,柔弱也就不可能堅剛,也就不可能如水之無所不至、無所不入,如抽絲之連綿不斷,迎敵則無所不適,克敵則無堅不摧。

三是後發先至。內家拳法在戰術上的原則是“後發製人”。這與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無為而無不為”、“我唯不爭,故天下莫之能爭”的思想是有血緣關係的。太極拳論有“不敢進寸而退尺”、“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之說。

八卦掌,原名轉掌“後發先至”的戰術原則具有很深的含義。因為,彼先動我未動的時候,彼方的虛實都呈現出來,我可以靜以觀之,避實就虛進行還擊。而彼動我未動,彼卻不知我的虛實,會像狗咬刺蝟無處下口。此即形成“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局麵。如《太極拳淺說》言:“太極拳以不先發動為主,遇敵來擊,先以化勁化之,待其不穩,從而擊之則用發勁。”如《八卦掌四十八法訣》言:“八卦掌法不擋架,手欲棄取順中成,手出要擇途徑近,後發先至逞技能。”又如《太極拳法訣》雲:“三換二據一擠按,搭手遇掤莫讓先。柔中有剛攻不破,剛裏無柔不為堅。避人攻守五行體,七星八卦用為先。妙在全憑能借力,引進落空奧無邊。”

四是柔化圓活。內家拳法從學到練到實用技擊,講究柔化和圓活,講順氣養氣,講氣沉丹田,渾身所有的拙勁和僵勁必須練掉。按照拳譜的要求,練拳時要求“一舉動周身俱要輕利,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精神能提得起,則無返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和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總之最忌用力,一定要放鬆,要鬆透,使氣血無不暢通貫注,日久自然練成內勁。這種內勁很柔和,遇敵也不含抵抗性,能隨敵勁以為伸縮。但這種柔含有內力,就像一根彈簧鞭,彈性很大,在技擊中會借助對方的來力又將對方彈發出去。這就是所謂的“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從八卦掌就可以看出“柔化圓活”的技擊方法。八卦掌講究走轉,所謂步法當隨心踩步,走奇正八方,走罡步九宮,使對方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做到“彼不動,我不動,彼已動,我先動”,以最敏捷的反應出其不意而製勝。身法似遊龍飛鳳,手法則隨之而動,擊出似閃電,出手不見手。

五是貴化不貴抗。什麼是抗呢?即是雙方相互接觸後兩力相爭,這時雙方的力都是直線的,其結果必然是力大勝力小,剛強勝柔弱;或者雙方筋疲力盡,兩敗俱傷。這種情況,表現在太極拳推手中口叫做“頂牛”。

什麼叫化呢?內家拳中的“化”即化解。在實際技擊中,對方攻來,我不是正麵抵抗還擊,而是以圓旋的轉動給對方留下一個空間,引對方進來落於這個空間中,我再以對方的來力大小將其把握得分毫不差時,以借對方之力把對方發出去。

道教名山鐵刹山日光洞

修煉武功的道士貴化不貴抗,重要在貴化。最奇妙的是,內家拳的高手們能在技擊中以化寓發,能將對方打出丈外之地。雖言被打,又打出丈外,但對於被擊者來說,卻不會受到損傷,隻感到猶如墜入五裏雲中一般,暈暈乎乎的。然而,對於內家拳高手來說,有時將對方發出很遠,而自己還不覺察,純屬無意之中的事。內家拳功夫練到很深時,周身有一很強的渾圓氣場,外物隻要接觸到這渾圓氣場,這種氣場即會瞬間產生反應,以旋轉之功將外物反彈出去。古拳論中講“打人不露形”、“犯者應手即仆”,就是這種高級技擊功能。

內家拳對道教文化的傳承

內家拳是依據道家和道教哲學及易理建立起來的。其理論技法與道家和道教的本體論、人生論、方法論、認識論以及內丹、養生、醫學等有內在的密切關係,是道家和道教文化與武術結合的產物。

因此,可以說,“內家”這一概念的根本內涵不是別的,正是道與武的結合。其特點是:以道為體,以武為用;由武證道,道武合一。相對於少林拳等“外家”拳種拳派,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內家三大拳具有更完整的理論體係和文化內涵,它們都不再是較為單純的枝擊格鬥術,而是力圖將道家和道教的傳統信仰、精神、理論融會於拳理拳技之中,將其改革成為一種既能滿足武術技擊這一根本價值,同時又兼具悟道、內練、養生、怡情等道家與道教文化特有價值取向的新武術流派。

《鴻雪因緣圖記》中的“少林校拳”由此可見,道教內練文化是一種形而上的追求,為此,內家拳的一係列訓練方法和戰略原則,都必須服從這一最高的追求。所謂以武演道、以武證道,隻是把內家拳作為修道最基礎的功夫,它的作用主要是作為修煉內丹功夫的築基功,是為最基礎的練氣的功夫。內家拳的走架(武術套路)、站樁無不都是在練氣。太極拳的行家都知道,太極拳的走架是活步樁,是為練氣,應越慢越好,越柔越好,這樣才能出功夫,煉出內勁;反之,打得快了,就失去了練氣的意義,更出不了功夫。

從源頭上說,中國武術無論外家還是內家,都是源自民間,都是民間武術的進步與升華。中國武術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有一定的宗教皈依。比如少林武術,明顯歸附於佛家文化。佛教文化來自印度,原始佛教並沒有武術的內容,而直到原始佛教與中國文化結合,產生了禪宗以後,佛教文化才和拳諺有“刀如猛虎”之說原本產生於民間的武術有了親緣關係。少林武術提出拳禪合一,把佛教的禪定與武術結合起來,一方麵,提高了武術的地位,使之具有相當的文化意義,一方麵,又由於佛教的修行方法提高了武術訓練的心理因素。

以內家拳所代表的道家與道教文化,更是把拳術提高到一個空前未有的地位。拳術不僅僅是赳赳武夫所為,而且也為許多文化人所向往。近代的許多內家拳大師其實本身就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化素養。如陳式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庭、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形意拳大師郭雲深、王薌齋等,不僅有相當高的悟性,而且有相當深入的理論素養。這就說明,中國武術在道和武的結合中,其品質也得到了深層次的改造,它所體現的哲學精神與文化內涵也是中國武術的魅力所在。

武功與性命雙修

武林中有一句俗語:“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由此可見練功的重要性。一般說,武術的術,是指武術的套路和實戰的各種招術,武功則指的是練武者的功力,是練武者的體能。武功是本,武術是末,是用。如果練武者武功深厚,那麼出手都是招,反之如果沒有武功,或者功力不深,學了再多的招術也沒有用,這就是練武功的重要性。

武林的各個門派都有練功的方法,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一般地說,外家拳側重於外練筋骨皮,內家拳則側重於內練一口氣。當然,這隻是比較而言,不同的門派有所側重而已,不是絕對的。

自從中國武術與佛道文化融合以後,武功的鍛煉就不僅僅是肉體的鍛煉,還包含了精神的修煉。這就是道教丹鼎派提出的性命雙修的原則。丹鼎派以“盡性了命”為修煉目標,那麼什麼是性,什麼是命呢?所謂性,即為心,為神,是人的精神本源;所謂盡性就是明心見性,徹見本源,佛家又稱之為顯法身。所謂命,即為人的肉身,為氣,是人之物質基礎。所謂了命就是脫胎換骨,改變肉體之陰濁之質,變凡體為仙體,是為延年益壽的基礎。

在具體的修持上,修性是著重於人的精神修煉,總的原則是要清心息慮,將平時萬念紛紜的念頭定於一處,回光返照,神光大定,其成就始於腦竅性光初顯,終於元神飛升;修命是著重於人的形體鍛煉,“煉精化氣,練氣化神”,其成就始於活子時一陽生發,終於六根震動,大藥過關,胎息成就。

總之,性命雙修是道教內丹學派的身心修持的精華,是改造人類生命、實現仙道理想的具體途徑。這一原則影響深遠,它成為衡量任何門派能否成就以及功法高下的標準。

中國武術的內家功夫雖然沒有達到,丹鼎派的高度,但他們是以丹鼎派的原則為依歸,因此,基本上也就是遵從內丹術的修煉原則和過程。他們在形體的鍛煉上,始終是強調鬆、柔、空,以形體的鬆、柔、空來帶動內氣在全身的流行運化。如太極拳,從入門開始,師傅首先強調的是要放鬆,一定要鬆下來,慢下來,用意不用力,要通過長年累月的放鬆和放長運動,去掉全身的僵力拙力,這才是練太極拳的真諦。

古代著名的武術理論家陳鑫說:“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煉(百煉此身成鐵漢),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他的意思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極柔軟而後極堅剛。也就是說,隻有鬆到極點,柔到極點,才會極堅剛。所以,陳鑫還說:“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這種鬆和柔的鍛煉已經不僅僅是肉體的鍛煉,其中也包含了精神的修煉。

在精神的訓練方麵,內家派的功夫包含了氣功的內容,即使是少林派也要修禪定功夫。過去老一輩的拳家,幾乎沒有不打坐練氣的,就是少林派的武僧,也以坐禪為第一要務。當代少林寺的僧人甚至說,練武隻是活動筋骨,以武術擴大少林寺的影響,少林寺的真正價值是少林寺的禪定功夫。少林寺為佛教禪宗的祖庭,自達摩祖師西來東土傳道,禪定功夫代代所傳,為天下第一。無論是禪定還是氣功,都是要通過定心一處的人靜功夫,把散亂的念頭定下來,通過這種精神的凝練,進入一種空定澄明的狀態。長久這樣訓練,人就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武術實戰中,就能做到臨敵而不亂不慌。所謂“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這就是內家拳以靜製動的技擊原則的實現。

古龍的武俠小說《歡樂英雄》中有一個俠客叫王動,雖然叫王動,實際上他整天坐在床上一動不動,甚至吃飯都恨不得要別人送到嘴邊,可是一有動靜,王動動起來比誰都快。王動平常坐著一動不動,實際上是打坐練氣的功夫,沒有這種長年累月的禪定訓練,他不可能有動如脫兔的輕功。太極拳推手還有所謂聽勁的功夫。這裏的聽,不是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聽,用全身的感覺去聽。這種太極功夫要達到神明的境界,如果平時沒有這種定心一處的精神訓練,是不可能的。

少林派的武僧也以坐禪為第一要務精神的訓練還包括道德的要求,這就是武林中強調的武德。過去許多武術門派,其拳譜開宗明義幾乎毫無例外闡明武德,並且還有許多戒律。《拳法拳經備要》說:“賢良秘授紆危困,邪妄休傳害眾生,大道等閑若輕授,須防九族盡遭刑。”《峨眉槍法·戒謹篇》說:“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談元授道,貴乎擇人。”《昆吾劍箴言》更具體規定了十種人不傳:“人品不端者不傳,不忠不孝者不傳,人而無恒者不傳,不知珍重者不傳,文武不就者不傳,借此求財者。不傳,俗氣入骨者不傳,市井人不傳,拳腳行不傳。何也?恐有玷昆吾之高尚也。”據當代海燈法師的高徒範應蓮講,海燈法師的授徒原則是,“亂世傳子不傳賢,治世傳賢不傳子”。文革大亂,範應蓮正是被收為養子後,才得以隨海燈法師學藝。

以武證道

老子像由於內家拳皈依到道家內丹術的性命修煉體係,因此,它必然以修道得道作為最終目的。換句話說,道門的武功,隻是修道者們以武演道,以武證道的手段。流傳到民間的內家拳,盡管是以武功的形式出現,但隻要沿著它的修煉係統深入下去,必然會要以得道為最終目的。

那麼,什麼是道,道教所說的得道又是一種什麼狀態?老子《道德經》回答了這個問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從老子的話中可以看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是天地萬物之母。換句話說,道是萬物生發的根本。所謂求道得道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返本歸根,或者說是回歸到本源上去。道教發源於先秦的巫術和神仙術。古人認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隻有修成了神仙才能長生久視,所謂得道的直接意那就是成仙。明代伍守陽的《金仙論證》還把神仙分為五等,如鬼仙、人仙、地仙、天仙、金仙。五等神仙各為不同的境界,鬼仙、人仙、地仙並沒有脫離人世輪回,隻是可以延長壽命,隻有天仙和金仙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為一種永恒的存在。道教內丹派還有一部重要著作《性命圭旨》,其中有一段話概括了道的特性:“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恒河沙數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直入鴻蒙而遠歸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頡超凡聖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爾靈通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入刹塵曰道,大包天地曰道,從無人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道德》五千餘言也說不到極處。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氣也”。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道既是萬物之母,是天地宇宙生發的根據,同時也是我們人身須臾不可離的元氣。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什麼中國武術,從剛猛尚力的外家拳發展以靜製動尚柔的內家拳,從專一用於實戰的武術,發展到以練氣養氣為宗的武功,從養生延年發展到性命雙修、直入大道,就是因為從元氣到大道,這其中有著必然的聯係。

從元氣逐漸演化成得道,實際上這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的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再具體地解釋,就是內丹派“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的修煉程序。

武當山百歲坤道——李誠玉初習武之人,一開始學了幾手總想找機會試試手,這時如果沒有師傅管教很容易惹是生非,隨著功夫的深入,往往涵養越來越深,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與人動手,特別是練到高深境界的名師,愈練定力愈深,內在涵養愈深。這一點內家拳更為突出,他們的目標已經不是與人比武較技了,而是修養自己的性命。達到這種境界的武師,性情溫和,待人謙虛,與人為善,同時又具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往往那種好勇鬥狠者,恰恰是武功水平一般的人。

《中國武術史略》記載:秘宗拳名師陳善,一次上街辦事,因為偶然一點小事卷入紛爭,當時有五六人向他打來,陳善並不還手,隻是雙手抱著頭不動。這時,當地另一名著名武術家李鳳崗路過,遂斥責這些人說:“你們知道這是誰呀?”當他們知道這是武術名家陳善時,都大吃一驚,遂落荒而逃。這就是習武不恃武、以德為宗的中國武術的文化精神。

這種得道的精神還可以以金庸先生的小說為例。如在《書劍恩仇錄》中,紅花會舵主陳家洛為了摸清自己的家世,闖入少林寺,與寺中各位禪師進行了一番武功較量。

在首殿、二殿、三殿,陳家洛分別與大苦、大癲、大癡大師比較拳法、杖法和暗器,進入四殿,卻與達摩院首座天鏡禪師比內力,雙方隻是以掌相抵,頃刻就分出高下。

進入五殿,陳家洛卻和少林寺頭號高手方丈天虹禪師較量心法,雙方不動手,隻是講了幾段禪意甚深的故事,彼此也就心照不宣了。

佛家弟子修身養性,為修練武功奠定基礎這種心法的較量在外行看來真是莫名其妙。實際上,金庸先生描寫的是禪宗曾經盛行的機鋒,答非所問之間表現出深厚的心性修養與超越精神。它是精神和智慧的較量。雙方隻有能量相當,並且心靈隻有在深深的契合時,才會有彼此的適心會意。

由此可見,中國武術一旦與佛道文化融合,也就有了一種特殊的魅力,或者說它產生了一種內在的智慧。通過內在心性的修煉,越是功夫深,那麼,內在的智慧越是洞明廣大,而且,種種外在的功能越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