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術門類
少林武功
嵩山與少林寺
五嶽之中,嵩山並不以高峻取勝,而是凝聚了儒、釋、道三教諸多的文化元素而得名。嵩山由兩座群山組成,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禪宗祖庭——少林寺。按照通常全國之最的說法,嵩山有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嶽寺塔;有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有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還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字恢弘、古樸高雅,在宋朝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並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少林寺坐落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當時,天竺(印度)僧人跋陀由西域到達中國,得到虔信佛學的孝文帝的禮敬。跋陀見嵩山很像一朵蓮花,便有意在此建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上建造少林寺供養跋陀。後來又過了三十餘年,北魏孝昌三年(527),印度南天竺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進入少林寺首傳禪宗,故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也因此被譽為中國佛教禪宗的祖庭。
少林寺現存建築為七進,麵積為三萬多平方米,都是明清時期遺存的建築物。沿中軸線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室、達摩亭、千佛殿。在中軸線兩側還建有慈雲堂、西來堂、鍾樓、鼓樓、錘譜堂、緊那羅殿、六祖堂、禦碑亭、東寮房、西寮房、和尚院、白衣殿、地藏殿等建築。
山門麵闊三間,單簷歇山式,紅牆綠瓦,為清代之建築。門額上“少林寺”三字為清康熙皇帝禦筆。山門台階下有三米高的石獅一對,山門前為八字牆及對稱的東西石坊。山門殿佛龕中供彌勒佛一尊,神龕後麵的木雕像是韋馱菩薩。
過山門是一條寬闊有坡度的甬道,甬道上古樹參天,碑石林立,人稱“少林寺碑林”,在大甬道兩旁是低下去一米左右通向掖門的小馬道。在封建社會中,等級觀念極嚴,大甬道隻有官員和貴客能走,仆役隨從們隻能走小馬道。
少林寺甬道的盡頭便是天王殿,此殿1982年才修複,麵闊三間,為重簷歇山式建築。殿外有兩尊金剛塑像,人稱哼、哈二將,殿內供四大天王塑像。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之後,是一座麵闊五間,重簷歇山式的建築,1986年重建。大殿內供奉三世佛,中間為釋迦牟尼佛,左邊為東方藥師佛,右邊為西方阿彌陀佛以及釋迦牟尼佛的兩弟子迦葉和阿難。後壁是觀世音菩薩像。殿內“寶樹芳蓮”匾為清康熙帝禦書,殿兩側有十八羅漢塑像。
藏經閣在大雄寶殿之後,是少林寺藏經說法的場所,所以又稱“法堂”。它始建於明代,重建於近代,麵闊五間,進深三架,單簷歇山式屋頂。殿內原藏明代銅版大藏經,“達摩麵壁影石”以及木刻版少林拳譜等,均被軍閥石友三燒毀。殿前東側有明代鑄造大鐵鍋一隻,西側有明代刻製的大石磨一盤,上刻“嘉靖四十三年造”等字。
過法堂,登上一層較高的台階,就是方丈室,是少林寺方丈起居理事的場所。此建築麵闊五間,進深三架,為硬山式建築。清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三十日乾隆帝遊祭中嶽廟時,路過少林寺,當晚即以方丈室為行宮。即興題五言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室內還供銅質達摩像,係1980年日本國少林寺拳法聯盟所贈。牆上懸掛佛門八大高僧圖以及達摩一葦渡江圖。室內東側供彌勒佛銅像以及元代大鐵鍾等文物。
從方丈室向後繞,再登上高七米左右的台階,便是達摩亭,又稱“立雪亭”。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廡殿式建築,建於明代,1980年重修。室內神龕中供初祖達摩銅質像,兩側供泥塑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神龕上懸“雪印心珠”匾額,為清乾隆帝所題。神龕後有一具裸腿赤足、大咧不拘的緊那羅像,緊那羅神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王。
最後一座佛殿是千佛殿,為少林寺規模最大的一座佛殿。它麵闊七間,進深三架,高二十餘米,麵積三百多平方米。明末重修,1980年翻修。殿內神龕中供有明代銅質毗盧遮那佛,工藝精湛。神龕上麵懸掛的“法印高提”匾額以及兩側對聯“山色溪聲涵靜照,喜園樂樹繞靈台”,都是清乾隆帝禦筆。殿內三麵牆壁上是明代繪製的大型彩色壁畫,麵積約三百三十平方米。取名曰:五百羅漢朝毗盧。畫麵分上、中、下三層,各層的背景為上層山林,中層風雲,下層水浪,在各層的背景上都繪有彩色羅漢像,形象生動,少林寺鳥瞰圖栩栩如生。此畫出於明代無名氏畫家之手,具有唐代吳道子的藝術風格,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殿內用方磚鋪砌的地麵上,有四十八個少林拳站樁坑,殿外有石砌須彌座大月台,其邊緣都鑲有石雕欄杆,正麵台階中嵌砌的“禦路”上,雕刻有二龍戲珠、群鶴鬧蓮等浮雕,工藝精細優美。
少林寺西約三百米處有塔林,是曆代少林僧人的墓地。凡少林僧人圓寂後,將其骨灰或屍骨埋入地下,上麵建塔,以示紀念。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塔建築群,塔林中現存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代千餘年間所建之塔,曆史上最多時為七百多座,到清代時僅存五百多座,現清點為二百五十五座。這些塔式樣繁多,造型各異。
少林寺達摩與少林武功的緣起
少林武術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以達摩或跋陀創造兩種說法流傳最廣。但據當代有些學者考證,達摩於公元486年至495年遊曆北魏嵩洛(少林寺一帶)時,少林寺剛剛建立,達摩除了自己修持和傳授禪學以外,沒有留下任何習武的痕跡;而少林初祖跋陀主持少林寺的時候,弟子們專心修行,安於習法,與世無爭,完全是虔誠的佛教徒,與習武毫無關聯,所以跋陀也不可能是少林武術的初創者。
少林寺習武最早的是少林寺的第二任主持稠禪師。稠禪師少年習武的地點是在曆史上最早有文獻可考的、有大量武僧活動的佛教寺院——鄴下寺院(遺址在安陽縣善應鎮境內)。公元512年,時年三十三歲的稠禪師從鄴下寺院來到少林寺,成為少林寺最早的武僧。稠禪師主持少林寺後,少林寺習武風氣漸濃,在特定的社會曆史環境和條件下,逐漸形成了精湛、豐富的少林武功。
少林武技揚名於世,大約始於隋末。當時少林寺有十三武僧,應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參加了討平王世充的戰役。他們憑著超群的武藝,活擒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逼降王世充。勝利後論功行賞,除曇宗一人受封大將軍外,其餘十二人不願受封,回歸少林,但均獲賜紫羅袈裟,另賜少林寺大量的田地、銀兩,並賜“立僧兵”、“酒肉”等“榮寵”。自此少林寺遂以武功聞名於世。
少林武術的豐富和發展,與僧人來自民間有關。少林寺的僧人來源極雜,其中有一些就是來自民間的各個武林流派,而且就是武術高手。據說,元朝至正年間,少林寺來了一位蓬頭裸背,光著腳丫子的和尚,少林寺收留了他,留在廚房中幹活。他挑柴燒火,幹活很勤快,隻是沉默寡言,閑來閉目打坐,不理別人,別人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數年後,紅巾軍起義,逼近少林,欲行搶掠,僧眾一片驚恐。這個和尚便提著一根燒火棍,從灶孔裏鑽進去,從煙囪更鑽出來,變形為高數十丈的形象,獨立於嵩山之上,口中大呼:我乃觀音大士化身緊那羅王是也!紅巾軍驚怖遁逃。這個燒火和尚也從此不知去向。少林僧眾因敬畏和紀念他,便“編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絕”。緊那羅王從此被封為少林寺“護法伽藍神”。《嵩山祖庭大少林寺緊那羅延示跡碑》、《嵩書》、乾隆《登封縣誌》、《少林棍法闡宗》,都有內容大致相同的記載。
此燒火和尚很可能就是民間的武術高手,少林僧眾能夠“故演其技不絕”,一定是燒火和尚把他的棍術傳了下來。這樣的傳說因為年代久遠,自然就容易被後人附會為神話,因此就有了緊那羅王現身之說。
由此可以看出,少林武術的不斷豐富,就是因為民間的武術高手時有加入少林寺。這裏還有一個證例:抗倭名將、棍術名家俞大猷在其著作《正氣堂集》中說:明嘉靖中,他奉命南征,路過少林寺,在他的請求下,“寺僧負其技之精者,皆出現呈之”,為他作了表演。然而他看了以後大失所望。他告訴少林當時的住持小山上人說:“此寺以劍技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於是他挑選了兩名“年少有勇”的僧人,一名宗擎,一名普從,隨他南征。“三載之間,諄諄示之,皆得其真訣”。後來俞大猷又將其棍法專著《劍經》授與宗擎。宗擎回寺,“以劍訣禪戒廣傳寺僧”,“眾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傳可永也”。俞大猷所習棍法,並非得自少林,也並非少林棍,而是在今湖北一帶流行的“荊楚長劍”。他傳給宗擎、普從的當然也不是少林棍而是“荊楚長劍”。宗擎以之“廣傳寺僧”,“其傳可永”,“荊楚長劍”棍法自然就融入或變成了後來的少林棍法。俞大猷將棍稱為劍。棍法就成了“劍技”、“劍訣”,荊楚之棍也就成了“荊楚長劍”,棍法專著則成了《劍經》。
少林寺七十二絕藝
據《少林拳譜》記載,少林寺原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又稱三十六外功、三十六內功,均在少林門中秘傳,但無詳細文字記載。現在所說的“少林七十二藝”通常被認為是少林功夫的總稱,與“擂台”、“機關木人”等常在傳說和近代的武俠小說中被稱作神功,使其在神秘的麵紗背後難現“廬山真麵目”。
關於少林寺,在元代後,常住院(和尚居住的地方)分成了東、西、南、北四個院,並且各院宗師自掌門戶。特別在武功方麵,各自收徒,秘傳單傳,彼此保密,造成了即使同是少林寺和尚,師傅不同,所學到的功夫也有差別的局麵,這種現象一直流傳到今天。“少林七十二藝”,就是在上麵年輕人為學習少林武功而來所談的背景下出現的。那是在1934年,有個叫金警鍾的先生到少林寺訪問,與當時的少林寺方丈、遠近聞名的武術高手妙興大和尚切磋武藝,取其精華,並根據少林寺舊有三十六硬功、三十六柔功之說,以及自己的武功底子,編著了《少林七十二藝》一書,從此有了“少林七十二藝”之說。但是它畢竟大部分取材於妙興和尚,而妙興和尚僅為少林寺西院武功的代表,所以,很難全部代表少林寺武功。
繼會先生之後,南院的貞俊、貞緒等和尚也編著了“少林七十二藝”。此後的永祥和尚亦編寫了“七十二藝”,他們相同之處是都列出了七十二種功夫,皆取名“七十二藝”,但在內容上各有特點。永祥和尚為現代人,是西院子孫,他在繼承金先生“七十二藝”基礎上,吸收南院之長,將原書做了增刪,補充了各種功夫的練法,內容十分詳細,語言也較為通俗。可以說他很好地總結了少林內外功,堪稱“少林正宗七十二藝”。
少林和尚們練的七十二藝,除大部分與妙興所談,金警鍾先生所著的七十二藝相同之外,不同的有銅砂掌、腿踢功、蛇行功、鐵珠帶、石樁功、旋風掌、金龍手、斬魔劍功、玄空拳、金砂掌、五毒追殺掌、金鏟指功、跑板功、金刀換掌功、閃戰功、千層紙功、追風掌功和輕懸功等。另外與南院七十二藝不同者還有心意把、鐵身靠、千斤腳、流星少林武術講究練童子功腿、倒掛金玉瓶、後彈功、丈外製人、深夜降妖等。
少林寺眾僧所練的七十二藝雖不完全相同,但其功夫的數量均為七十二種(名稱見第一章)。這裏舉蜈蚣跳(蛇行術)為例,說明七十二藝的特點。蜈蚣跳屬陽剛之勁。功成之後,指趾之力,不下千斤,若著身,如被兵刃擊刺,沒有能抵擋者。
練這種功夫必須以深厚的內功基礎,否則一定造成內傷,重者無治。練習時,先用兩手掌與足趾抵地,支撐住全身,胸腹等部離地兩寸。此為初起姿勢,如體操中“伏地挺身”動作;隨後,可將身體中部向上聳起成弓背形,兩掌猛力往地上一按,兩足趾向後一撐,使全身完全淩空而起,並乘此按撐之力,即向前躍出,而且仍需以掌趾之跳躍;練至極為純熟時,則更變掌為拳,然後再變拳為指,並逐漸變五指為三指,再變三指為二指,繼而減為一指,足趾亦可由二足而減為一足;如此依法行之,至皆能隨意進退時,此技告成。功成之後以此對敵,非但手指、足趾之功,可以製人,而跳躍也可助己身退避。且伏地蛇行,使敵人出乎意料之外。
蜈蚣跳可分為蜈蚣縱跳、蜈蚣橫跳、蜈蚣旋跳和蜈蚣蹦跳等幾種,其訓練目的主要是發展指趾部的力量和跳躍能力,使人體各部動作敏捷、協調。如用於擊、閉敵之脈門或穴脈,舉手之間即可獲勝。所謂“蜈蚣縱跳”,是指此功動作連做數次,然後依次倒退回原地。
少林武術的特點
少林拳是長拳類代表拳種之一。廣義的少林拳,指少林派;狹義的少林拳,指嵩山少林寺僧眾傳習的拳術。少林拳還包括少林寺中傳習的兵械。
少林拳發展到近現代,運動特點表現為拳禪一體,神行一片,硬打快攻,齊進齊退。少林的套路一般都比較短小,運動路線多呈直線往返。少林拳的動作姿勢要求,頭端麵正,眼注一點,兼顧上下左右;頭豎不偏,隨身變轉;開胸直腰,不能鬆塌;裹胯合膝,微扣腳尖,不能敞檔開膝外擺腳尖;手臂擊出要曲而不曲、直而不直,以便曲防時含有攻意,直攻時含有守意。身法注重控製重心,動則輕靈,靜則沉穩。步架要求進步低,退步高,動作整體表現為全身上下內外協調一致。動作時,步催、身催、手催,以迅疾見功夫。
少林拳套路很多,有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羅漢拳、昭陽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等等,對練套路有扳手六合、咬手六合、耳把六合、踢打六合等。此外,還有“心意把”等散招練習法。
在清朝,少林寺公開的傳習內容是易筋經和洗髓經。相傳少林寺的易筋經和洗髓經並不是現代所認識的導引養生術,其實是高深的內功,是少林武功的基礎。不過由於年代久遠,並且由於傳承的保守,易筋經和洗髓經的心法已經失傳。作為內功來說,如果沒有心法,隻有外形動作那就無異於體操,這也就是當代易筋經和洗髓經價值不大的原因之一。應該說,由明末清初至清鹹豐年間,少林拳術由外家拳參合內家,內外技法融合,由原來重練外剛、主於搏人,向“內外交修”演進,其易筋經和冼髓經以及少林寺祖傳的禪法是其主要內容。
拳禪如一——少林寺的禪風
中國佛教的禪宗緣起於印度釋迦牟尼創立的原始佛教。據說釋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拈一枝金婆羅花示眾,當時大眾皆默默不得其要領,唯獨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所傳的“拈花微笑”的公案,也就是釋佛與大迦葉的大法授受,在這拈花微笑、心心交映之間,迦葉尊者就成為禪宗傳燈的第一祖。
少林武術具有了禪的靈魂禪宗經過二十八代傳至菩提達摩,形成了直指單傳的禪宗,菩提達摩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相傳達摩從印度來中國,經過三年海上漂遊,達於中國南海,當時正是梁武帝普通元年。梁武帝在位時十分尊崇佛教,聽說印度的達摩大師到來立即接見了他。梁武帝問達摩:“朕即位以來,嚐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回答:“並無功德。”梁武帝又說:“何以無功德?”達摩回答:“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梁武帝又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回答:“淨智妙國,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回答:“廓然無聖。”梁武帝又問:“對朕者誰?”達摩回答:“不識。”對達摩的禪機,梁武帝始終不能領悟。達摩一看機緣未到,當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寓止於嵩山少林,麵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能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大鵬展翅少林寺是禪宗的祖庭,達摩以後傳法於二祖慧可,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傳六祖慧能,是為東土六祖。六祖後,禪宗的傳承製度,有兩大變革:一因衣缽爭奪劇烈,遂傳法而不傳衣缽,稱師不稱祖。二因單傳的限製,過於狹窄,致使法雨不能遍施,由是乃打破單傳的傳統,改為廣傳。由此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第一大宗派。
禪宗的宗旨在於達摩大師的一句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意思是禪宗講究言語道斷,離語言文字,直傳佛祖心印,因此它是在如來言教之外的別傳。
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禪宗最具特色的修行方法。簡單地說,禪宗拋棄了一切形式,即包括各種戒律、經論和懺拜形式,而直截了當從心地法門入手,這就是“直指人心”;而“見性成佛”,則是以明心見性作為修持的目標,所以禪宗認為,隻要見性,即為成佛。除此以外,一切都是多餘的。應該說,曆史上的少林寺,主要不是以武術揚名於世。少林寺的長老認為,少林寺是禪宗的祖庭,因此繼承宗門的禪法是少林寺最大的特色,而少林武術隻是副產品,其作用,一是鍛煉僧眾的身體,二是借武術光大少林寺的宗門禪風。但實際上,隨著中國佛教禪宗的沒落衰微,近代以至當代,佛教的淨土宗始終是主流,禪宗已經融入淨土宗的教法之中。因此,少林武術的發展超過了少林禪宗的名聲,特別是在當代,少林武術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佛教文化。
但是,少林武術盡管是集成和歸納了民間武術的精華,同時,少林的禪宗文化也將少林武術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少林武術雖然來自民間,但是它已經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它以佛教文化提高少林武術的品質,使單純的用於搏鬥的武術具有了禪的靈魂。
武當武功
武當拳法的緣起
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描述了武當真人張三豐一段神奇的書法功:
隻見他(張三豐)寫了一遍又是一遍,那二十四個字翻來覆去的書寫,筆劃越來越長,手勢卻越來越慢,到後來縱橫開闔,宛如施展拳腳一般。張翠山凝神觀看,心下又驚又喜,師父所寫的二十四字合在一起,分明是套極高明的武功,每一字包含數招,便有數招變化。“龍”字和“鋒”字筆劃甚多,“刀”字和“下”字筆劃甚少,但筆劃多的不覺其繁,筆劃少的不見其陋,其縮也凝重,似尺蠖之屈,其縱也險勁,如狡兔之脫,淋漓酣暢,雄渾剛健,俊逸處如風飄,如雪舞,厚重處如虎蹲,如象步。
……
在書法中融入內家武功的招數,且以尺蠖之屈、狡兔之脫、風飄雪舞、虎蹲象步形容此武功的境界,真要佩服金庸先生的豐富的想像力。當然,實際的武功招數不可能這樣藝術化,這隻是武術的藝術表現,如果真要以此對敵結果可想而知。
武當山雖然金庸先生隻是文學的想像,但我認為,書法功還是有內家拳的內涵的,如“手勢越來越慢,到後來縱橫開闔”一句,就是太極拳的練法。有經驗的人知道,太極拳練得越慢越吃功夫,真正要練到上乘的境界,必須在慢和柔上下功夫,在長期的慢和柔的練習中才能練出內勁,而縱橫開闔則是太極拳內功和技擊的特點。不過書中的描寫還是略重於招數,在行家看來,法(招數)不敵功,沒有功,招再多也不過是花拳繡腿。
一般認為,武當拳特指由張三豐所開創的一派帶有道家修煉內涵的拳術派別,而且是後世內家拳的始祖。武當拳後來不斷傳到各地道教廟觀和民間,並有所發展,但因為它源自武當,並且其內涵和精神緣出一脈,所以也就自然沿稱為武當拳。
張三豐在道教曆史上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的成就和貢獻最主要的是在丹道理論和實踐上,如他主張儒道釋三教合一,不分彼此,主張丹法南北合一,性命雙修,這都是在道教曆史上有貢獻的。至於武當拳與武當派的創立,是因為張三豐創立太極十三勢而成立和發揚光大。武當派之所以與少林派齊名,就是因為創立了以道家文化為內涵的內家拳,並且把以武證道作為內家拳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