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術門類(3 / 3)

武當丹派劍術全套單練劍法有一百三十二式。包括起勢、收勢在內,共分為六路,每路二十二式。但演練時可靈活機動,可連續練,也可分路練。分路練時隻加上起勢、收勢即可。所謂法無成法,因時製宜。該劍術劍路短而精,無花架子,無重勢,一招一式處處從養生與技擊的雙重實用功能出發。練至純熟以後,運用上因敵變幻,隨機應變,剛柔相濟,虛實互用,陰陽交織,端倪莫測。

南北宗

南拳與北腿

南拳北腿是中國武林的習慣說法,這種說法不是指拳術流派,而是大致從地域來劃分的拳術風格。

所謂北腿,是武林中一種習慣性的說法,形象地概括了北方武術的本質特點。其實北方武術不光是用腿,也有相當厲害的拳術,如八極拳,太極拳、三皇炮拳、形意拳等等,都是以用拳見長的武術門派。不過相對於南方的武術而言,北方武術卻是以腿功見長。這大概是因為北方人高大有力,但軀體較笨,於是便有了大開大合,講究“一寸長,一寸強”的查、華、戳腳、少林等拳法。拳經上雲:“少林武功全在腿,彈踢蹬掃擺合威”;“手是一扇門,全靠腿打人”。充分利用身高腿長的優勢,攻殺主要靠腿。所以有稱手是“蝴蝶手”的,喻其翻飛起伏不定,其作用僅是借以迷惑對手。

北腿的代表拳術有查拳、華拳、炮拳、少林拳。其共同的特點是以腿法取勝,其風格為舒展大方、大開大合,放長擊遠。

如查拳在山東、河北、河南一帶頗為流行。動作舒展大方,強調腿法,但也重視上肢的配合,一招一式節奏鮮明,幹淨利落。腿法主要有:樁、跺、彈、踢、踹、掃、鉤、掛、纏、點等,非常豐富。此拳共有正式套路十路(前兩路各有副拳一路),如一路母子拳、二路行手拳、三路飛腳拳、四路查滑拳、五路關東拳、六路埋伏拳、七路北腿梅花拳、八路連環拳、九路(龍)擺尾拳、十路串拳。查拳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始於明末魯西冠縣(山東),故冠縣有“查拳之鄉”之稱。另一說為西北回民查尚義所創。

與查拳風格相近的是華拳,華拳流行於山東河北等地。相傳宋代山東濟寧有蔡某兄弟二人,他們武藝高強,自編了一種拳術,”傳授給蔡行村同姓的鄉親。因蔡某的先祖是陝西華山人,故此拳名“華拳”。此拳的拳路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一至十二路,由踢、打、摔、拿等格鬥動作按攻守進退、剛柔虛實等原則組成。其特點是氣勢連貫,陰陽分明,運動時形體工整,筋骨遒勁,心動形隨。技擊時要求以勇為先,以氣為決。

北腿不能不提到戳腳。戳腳是典型的北腿,腿法十分豐富。戳腳的發展有悠久的曆史,大約宋朝就有了傳承。如《水滸傳》描寫了豐富的武打場麵,其中二十八回中描寫最為傳神的就是武鬆醉打蔣門神,請看這一段描寫:

說時遲,那時快,武鬆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身便走。蔣門神大怒,搶將來,被武鬆一飛腳踢起,踢中蔣門神小腹上,雙手按了,便蹲下去。武鬆一踅,踅將過來,那隻右腳早踢起,直飛在蔣門神額角上,踢著正中,望後便倒。武鬆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這醋缽兒大小拳頭,望蔣門神頭上便打。原來說過的打蔣門神撲手,先把拳頭虛影一影便轉身,卻先飛起左腳;踢中了便轉過身來,再飛起右腳;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鴦腳”。——這是武鬆平生的真才實學,非同小可!打得蔣門神在地下叫饒。

玉環步、鴛鴦腳就是戳腳中腿法,所以戳腳又名為“鴛鴦腳”。山東人奉梁山好漢武鬆為此拳“拳祖”。據傳此拳起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流行於中國北方一帶。此拳以腿功見長。技擊方法有踢、-打、摔、拿四大類型,尤其注重“手是兩扇門,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腿踢七分”,手腳並用。手法有起、落、崩、翻、鑽、轉、橫、豎八種,步法有疾、倒、顛、斜、進、退、中、定八法,勁道為綿、軟、硬、脆、滑五勁。整個動作舒展大方,靈活快變,放長擊遠,拳腳並重。此拳術又常與地趟動作相配合,形成獨特的風格。

所謂南拳是指中國南方流行的拳術,主要流行於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也有傳人。相對於北腿,南拳用腿較少,而拳法十分豐富。中國南方人普遍小巧靈活,手短腿短個子矮,於是便有了講究近身短打的南拳。南拳沉橋大馬、步法沉穩、以聲催力、勇猛剽悍。南拳尤重橋手、鋼爪、鐵胳膊,往往誘使對方先出招發腿,然後用橋手堵截、防化,上下逼封,肩撞肘擊,貼身近戰取勝。

南拳流行最廣的有廣東的五大名拳,即洪家拳、劉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福建的詠春拳、五祖拳、鶴拳和羅漢拳等;湖南、湖北、江西則流行鄔家拳。

洪家拳又名“洪拳”,廣東南拳流派之一,居廣東五大名拳之首。相傳為福建漳州人洪熙官所創。傳入廣東流行後,又傳入東南亞一帶。此拳原有四平六鎮、三箭、鐵箭、十形等套路。後幾經傳授改進,又有虎鶴雙形拳、工字伏虎拳。其動作特點渾厚樸實,剛勁有力;手足並用,幹淨利落;含蓄發勁,先收後放;因勢發聲,以聲助力。

廣東五大名拳在發展中出現了相互融合的現象,如蔡李佛拳,相傳為廣東新會陳享綜合蔡家、李家、佛家三拳之長,融會一體,獨創一派。蔡李佛拳流行於廣東廣州、佛山、肇慶和香港、澳門等地,並流傳於國外。此拳手法以拳、掌、橋為主。步法和腿法有弓、馬、虛、拐、撒、扭步和踢腿、橫踩、後釘、單飛腳和箭腿等。其特點是快速靈活,柔中帶剛,左右開弓,步法多變,具有勇猛、機智的風格。此拳共有四十九個套路,分初、中、高級。初級有四平橋、小梅花、截虎拳等;中級的有平拳、八卦心等;高級的有虎形、鶴形、醉七仙、佛拳等。

南拳中比較有名的還有詠春拳,當代武打影星、截拳道創始人李小龍就是從小練習詠春拳的,其後他所創立的截拳道就吸取了詠春拳的許多招式。詠春拳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詠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名“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短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借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內功與外功

中國武術除了術(套路和散手搏擊術)以外,還有功。過去武術稱為功夫,就是強調武功是武術的基礎,在中國武術中相當重要。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就說明了這個道理。那麼,武功練什麼呢?這就是“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就是武術中的外功,“內練一口氣”就是武術中的內功。

就外功而言,幾乎所有的拳術流派都有外功的訓練方法,而少林寺的七十二藝大體上概括了民間武術的最主要的練功方法。

外功的訓練內容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拳掌指擊打的硬度和力度,如鐵砂掌、少林金剛大力功等;二是身體防擊打的能力,如金鍾罩、鐵布衫。據說練成金鍾罩和鐵布衫的功夫,身體上下不怕任何擊打,甚至包括人的下部生殖器也不怕擊打。當代海燈法師多次表演少林寺鐵布衫功夫,全身上下任人用棍棒擊打,甚至於把棍棒擊斷,他卻毫發無傷。

就內功而言,雖然所有的拳術流派都講究“內練一口氣”,但對內練一口氣的講究卻不完全一樣。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拳練氣的方法基本上是硬氣功的方法,以短促的噴氣行氣方法練出剛猛之氣,增強人的氣力和抗擊打力量。而以武當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則繼承了道教內丹術的練氣法,練的是柔和的渾元氣、先天氣。

這種練氣法最典型的是形意拳的樁功。形意拳入門的第一步功夫就是渾元樁。站樁時雙臂環抱,如抱樹狀,雙膝略蹲,無思無念,萬念皆空,久而久之,自然內氣流行,打通全身經脈。渾元樁作為入門功夫,主要作用是練氣培元,功夫深入後,還要練大小周天功,用內氣打通奇經八脈,這種功法對健身治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另外,自然門也是典型的內功練氣法。自然門源流大約出於道門,近代由四川異人徐矮師傳湖南有“東方大俠”之稱的杜心武,再傳當代武術家萬籟聲。練此拳不重套路,講究練內家功夫,要求習練者悟性高。練功時,不論習練者有無武術基礎,先都得練內圈手,即在地上畫一個圈,習練者沿著圈走,由慢到快,要求凝神靜氣,氣沉丹田,在遊走中練氣。內圈手必須練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上樁、走磚、走籮筐邊沿。此拳極為重視內外兼修,動靜相宜,內練氣功,外練拳法,以實戰技擊為主旨,一招一式均在自然之中。功法有:腰腿功、矮子步、子母球、鐵沙包、鴛鴦環、鷹爪力等近三十種。整門拳術雖隻一個套路,但散招相當多。拳法要求行拳自然,圓轉自如,軟脫靈活,一氣嗬成。練到一定程度就沒有定式,整個身姿、手法、步法渾然一體,達到“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的境地。

長拳與短打

當代的競賽長拳並不是一個門派,而是在以少林拳為主的北方拳種中歸納出來的一種套路。這裏所指的長拳是指與短打相對而言的,是指以少林拳為主的一類北方拳種,包括查拳、華拳、洪拳、炮拳、花拳、少林拳、六合拳、戳腳、翻子拳等。它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臂腿和身體各關節活動幅度大,以延長擊點,其動作舒展、節奏明顯,包括有躥蹦跳躍、閃展騰挪、起伏轉折的動作。

北方的長拳近代出了不少名家,如滄州號稱“神力千斤王”的王子平,還有少林派的劉百川都是精於長拳的武術大師。這裏不能不提到翻子拳。翻子拳是十分有特點的北方長拳。翻子拳又名“八閃番”、“翻拳”。據傳近代的翻子拳出自河北高陽段氏,流行於中國北方各省,冀中的蠡縣、高陽、饒陽等地被稱為“番子戳腳之鄉”。此拳動作閃擺取勢迅疾,翻生不息,使人應接不暇。套路一般多短小精悍,發力迅猛,強調脆、快、硬、彈,整套雙拳密集如雨,架勢俯伏閃動,動作一氣嗬成。其基本套路有站樁翻、萃八翻、輕手翻、擄手翻、鷹爪翻、龍形翻、一字翻、健中翻、六手翻、燕青翻等。

相傳少林寺所傳的《易筋經》是一門高深的武功短打是相對於長拳而言。一般來說,所有的南拳都可以包括在短打之內,不過也有例外,如八極拳,既具有近身靠打等典型的短打特征,但是又流行於東北、河北、河南、山東一帶。八極拳又名“開拳”、“開門拳”。相傳為清康熙年間一雲遊僧人傳給滄州吳鍾,後世代相傳,不斷演進,練者頗眾。也有傳聞其源於河南焦作嶽山寺,故又稱“嶽山八極”。此拳內容有六大開(頂、抱、擔、提、挎、纏)、八大招、四十八個大架子和六十四種手法。技擊中要求眼隨手轉,手腳齊到,上打下封,緊逼硬打,短打兼施,尤擅長“進身靠打,挨身肘發”,屬於一種攻防意識很強的短打拳術。八極拳實戰性很強。抗戰時期,溥儀的偽滿洲國,當時的皇帝護衛為河北人霍殿閣。霍殿閣一身武藝,尤精八極拳。他多次與日本人比武,未嚐敗陣。

還有一種拳術叫短拳,流行於河北高陽一帶。短拳的所謂“短”,一是指出手較短,多用寸勁;二是指套路短小精悍。短拳的特點是:拳法密集,猛起硬落,一氣嗬成。技擊上講究緊攻硬逼,近身則靠打,挨身則肘發。明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記載:溫家的“八閃番”、“十二短”、“綿張短打”均屬短拳。此套拳套路共有十六趟,綿掌拳、隨手、劈心掌、玉環步、裏外發、鴛鴦拐、開天辟地、八卦掌為其前八趟。

尚力與尚巧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曾寫到華山劍法有兩派,一為氣宗,一為劍宗。氣宗以練氣為劍術的根本,講究內力;劍宗則講究劍法的招式,以招式的詭譎為取勝之道。這種寫法寫出了中國武術的兩個極端。實際上,各門派武術都要以功力為基礎,無論是外功還是內功,所謂功力和招式,隻是有所偏重而已,不可能片麵地強調某一方麵。

既然有所偏重,那麼,以功力為重的拳術門派稱之為尚力,而以招術為重的門派稱之為尚巧。尚力的拳術要求力大沉雄,大開大合,硬打硬接,尚巧的則講究閃展騰挪,走化側擊,引進落空。

尚力的拳以通臂拳較為典型。通臂拳又名“通背拳”。傳說由戰國時白猿公所創。在曆代相傳中,由於套路內容和風格之不同,逐漸形成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掛通背等流派。此拳由清末浙江人祁信所傳,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一帶。其技術特點是:以功力為重的拳術門派稱之為尚力練拳不見拳,點到才變拳(出手先為掌);甩膀抖腕,立掄成圓;探腰拔背,放長擊遠;擊拍輕快響亮;腰背發力,力點準確;冷彈柔進,堅韌交錯;閃展靈活,步內含腿;猴目鷹眼,氣勢完整。器械有單刀、雙刀、劍、槍、棍等。通臂拳在技擊時最大的特點就是硬打硬接,不躲不閃,以功力取勝,實戰時威力強大。

另外還有三皇炮捶,相傳此拳源於少林寺,為清初普照和尚首傳,主要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此拳以天、地、人為三皇,又以拳為捶頭,發力如炮爆,故名為三皇炮捶。其特點是手在明處,腿在暗處,手腳並用,以剛為主,剛中出柔。動作樸實無華,技擊內容豐富,攻防特點突出。此拳包括基本功、套路和散打三部分,基本功重視馬步樁練習,套路除三趟炮捶外,還有器械套路。演練時要求捶擊如閃電,擊打如雷鳴,腰似龍行,腳落地生根,步到身到,發勁剛猛,幹淨利落,以腰為主宰。三皇炮捶是技擊性較強的拳種之一,清代的大內高手多習此拳。

尚巧的拳以內家拳為主,因為內家拳不主張硬打硬抗,而以柔化為主,講究借力打力,引進落空。

尚巧的拳術以借力打力為主,所謂借力就是借對手的力反擊對手,這在武術中是最為高級的打法。這裏談談武當鬆溪派內家拳。相傳為明代武當派拳術名師、浙江人張鬆溪在繼承武當拳術的基礎上,接受峨眉派僧、嶽、杜、洪、會(慧)、字(智)、化八門拳術之精要,加以走化而成的,故又名“八門彙宗”。此拳之拳理是“拳起於易,理成於醫”,要求習練者必知人體經絡穴位、髒象學、運氣學和易理變化法則。其以招術為重的拳術門派稱之為尚巧技擊核心是“抓筋拿脈,打穴擊要”。臨陣時,往往對手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點中穴位,或者被鎖經卸骨,從而喪失了戰鬥力。它的基本拳法是外翻捶、內翻捶,還有很多跌法。基本功主要有車輪手、空心捶、伏地通臂勁等。

除內家拳以外,外家拳裏以燕青拳為代表。據考證燕青拳相傳與秘宗拳(迷蹤拳)同出一師,為清乾隆年間山東人孫通所授,傳霍元甲祖父一支的,名“迷蹤拳”;傳張耀庭一支的,曰“楚青拳”,後者重腿法,主要有踢、擺、踹、掛、抹、點、鉤,還有其獨特的“盤腿功”。手法以刁拿見長,名“燕青手”,具有扣拿、托鎖、卸骨、點穴之妙。技擊上注重攻防兼備,以攻為主,手腳並用,手領腳到。其特點是飄灑大方,輕快圓活,敏捷多變,剛柔相濟。此拳套路頗多,有燕青架子、綿征拳、大五虎拳、斬扣、抱拳十二式等二十餘套。器械和對練有:四門金銷刀、燕青拐、太師鞭、十二連槍、二郎棍和鞭進槍、大刀擒槍等。

劍術與劍仙

戰國時期,王侯貴族有一個特殊的嗜好——豢養劍士與觀擊劍。《孟子,滕文公上》記滕文公自稱:“吾他日未嚐學問,好馳馬試劍。”《莊子·說劍》雲:“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並說,這些劍士都穿專門的劍服,稱為“短後之衣”,是為擊劍而特製的。

由於戰國實戰用劍的普遍化,以及貴族、士,特別是劍客和俠客好劍之風的盛行,遂大大促進了劍術的發展;而擊劍成為專門的活動,更進一步推動了劍術的精進。當時,劍術已經成為一門學問,出現了專門的劍術家,產生了論述劍術的著作。

據記載,戰國時曾經流行一本論劍:的著作,名為《劍伎》。此書後來失傳,隻在後人的引文中留下一句話:“持短;人長,倏忽縱橫”。精辟概括了擊劍活動的特點。另外,《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劍道》三十八篇的書目,大致也是時間相差不遠的劍術著作。

戰國劍術已經達到非常高級的水平。《莊子·說劍》稱:“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虛實變化、後發先至,實為劍術的無上法門。《莊子·說劍》並不是莊周的作品,是出自戰國晚期的莊子後學之後。文中又以“十步一人,千裏不留行”之句來形容劍術的超絕,至今仍常為寫武俠小說的人所引用。

古之修道者,多善劍術。他們追求的是修神仙,精吐納導引術,故稱“練氣士”。練氣士注重形神修煉,這無疑增進了他們的劍術水平,達到上乘。《宋史·隱逸傳·陳傳》記載:“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裏,世為神仙。”

劍器是沒有生命的有形之物,然而由人運之,就成了活的劍術,而劍就富有了生命力。劍能通神就是這個意思。梁陶弘景說:“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古代的修道士把養生之道與劍術聯係起來。他們認為,劍隻是器物,隻是外形,如果沒有人的氣和神來役使,這樣的劍是死劍,是沒有什麼水平的。所以說,陶弘景的話可以改作“神者劍之本,劍者神之具”。《鍾呂傳道集·論煉形》說:“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用於指導劍術,則為“神者劍之主,劍者神之舍”。

上乘劍術必須凝神練氣。如果習之經年,仍舊神不凝氣不足,練起劍束神不守舍,徒具外形而無精神,這叫“死”劍。為什麼會這樣子?太極拳經典有“精神須提得起”一說,要提得起精神,就必須凝神,而凝神就必須練氣,這就要求劍術有深厚的內功基礎,有些武俠小說屢屢提到“劍光”、“劍氣”,指的就是內功。沒有內功基礎,劍術套路隻是一個“空軀殼”,沒有“靈魂”,哪裏來的“精神”!

劍術練到一定的造詣,在對敵時,能夠追形逐影,也就是劍始終能夠不離敵之身形,使人防不勝防。劍術訓練以對方身體為攻擊目標,這個層次的劍術不以撞擊對方劍器為目標,劍所攻擊的目標是對方身體的任何部分,如頭、頸、喉、胸、腹、肋、背、臂、手腕、手指、腿、小腹、陰部。攻擊的方法有:劈頭、斬頸、刺喉、刺胸、刺腹、紮肋、砍背、砍臂、剪腕、截指、砍腿、紮小腹、豁襠和撩陰等等。兵法有雲:“應敵形而製勝,乃無窮。”這都講追逐有形之敵,因敵形的變化而變化。從劍術的角度論之,此為劍術之中乘。越女劍法的“追形逐影”,即“追”敵之“形”,“逐”敵之“影”,屬中乘劍術。中乘劍術仍為有形。

到達最高乘的劍術為“如影如響”。《孫子》說:“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不能窺,知者不能謀。”什麼是“無形”呢?無形劍術是神明階段的上乘劍術。此時,運劍無招無勢,劍像“影子”一樣伴隨著對手,像擊鼓的“響聲”一樣環繞著對手,使之不得脫身,故曰“如影如響”,乃劍術之上乘。著名太極拳家吳圖南大師說:“敵欲變而不得其變;故欲攻而不得逞;敵欲逃而不得脫,斯為上乘。”

實際上,這種劍術的境界還不是最上乘的,在中國古人的想像中,隻有劍仙才是劍術的最高境界。劍仙在民國時期的武俠小說中屢見不鮮,最大的特點,就是劍仙沒有有形的劍,劍仙的劍是無形的,所謂一拍後腦,劍光即起,取人頭於千裏之外。如果劍仙雙方爭鬥,就隻見兩道劍光纏在一起,來回往複,難分高下。很顯然這都是文學的想像,至於是不是有劍仙,劍仙的功夫是不是如此,作者是不能負責任的,小說有想像的權力,隻要讀者高興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