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林群英
功夫皇帝
近年來好幾部以康乾盛世為背景的電視劇,都描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武功。說起來,皇帝有沒有武功,或者武功是否高強,秦始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能夠安邦治國的謀略,是有沒有以德服人而南麵天下的建樹。但是,中國皇帝的武功有時候又與治國有一定的聯係,曆史上武力雄強的帝王,其君位比較鞏固;而文弱柔靡之帝王,不是被臣子篡位,就是被其他地區的強勢所擊敗。中國朝代的更替,大體都是經過戰爭的洗禮,所以中國曆史上有“馬上得天下”之說。中國的帝王,其開國之君一般都有武功,並且都以文治武功為治國之目標。但自先皇以降,一代弱如一代,到末國之君,大概就沒有幾個會武功的了。
剛猛沉雄秦始皇
秦始皇是曆史上褒貶不一的皇帝,褒他者認為他掃平了六國的割據,統一了中國,車同軌,書同文。貶他者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一位專製的魔王。曆史的功過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我們現在關心的問題是,秦始皇是否有武功,並且他的武功達到什麼程度。回答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能夠引以為據的真實材料不多,我們可以從《史記》的刺客列傳中看出一些眉目。燕國的俠士荊軻在向秦王獻上樊於期的頭和燕國的地圖後,突然拔出匕首刺向秦王,這段曆史的鏡頭司馬遷是這樣描寫的: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髃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鶻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摘秦王,不中,中銅柱。秦王複擊軻,軻被八創。”
燕太子丹既委重任於荊軻,想必荊軻必有不尋常的勇氣和武藝。以荊軻之勇,又乘秦王不備,一手拽住秦王的袖子,一手用匕首刺向秦王,秦王仍然能夠“自引而起”,可見其力量不小,連袖子也拽斷了;並且當秦王環柱逃走時,荊軻也追不上秦王,也可見其身手之靈活,絕不是後唐那種文弱皂帝;而當秦王清醒過來,拔劍刺向荊軻時,一劍即斷荊軻之左腿。這說明,不是秦王的劍術高明,就是荊軻的武功太差了,而以荊軻之俠名似不至於武功太差,如初入秦宮,一見秦王之威儀,“秦舞陽色變振恐,髃臣怪之”,荊軻反過來笑著為秦舞陽掩飾,足見其定力之高,如此也可見荊軻不是徒有虛名。
秦國的曆史,自商鞅變法後,一直尚耕戰,以武力刑法為治國之本。秦始皇秉承這樣的血統,自然是以武藝為立身之本,並且學的一定是剛猛沉雄的武藝,沒有什麼花架子的。
天生神勇楚霸王
楚霸王項羽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勇,武功自然是十分了得。奇怪的是,根據《史記·項羽本記》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不過,項羽卻有著天生的神力,《史記》上說:“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力能扛鼎,《集解》韋昭曰:“扛,舉也。”能夠把一個鼎舉起來,這樣的神力,恐怕曆史上沒有幾個武夫能夠做到。武諺中說,一力降十會。所以說,項羽的武功,主要是神勇二字。憑他天生的神勇,舉世沒有對手。
《史記》記述項羽的神勇,無論是短兵(劍術)還是長靠(馬戰),都是一人戰數十百人,這在近現代都是不可思議的,就是金庸筆下的一些武俠人物也沒有寫得如此神勇。這裏,可以舉兩個例子:
陳勝吳廣起義後,會稽守(官名)要項羽的叔叔項梁找楚國君的後人桓楚,項梁假說項羽知道桓楚的下落,召項羽見太守。項羽在項梁的暗示下,拔劍斬了太守的頭。項梁持太守頭,佩其印綬。太守的門人大驚,亂成一團,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服,沒有人敢應戰。項羽一人就擊殺數十百人,這樣的勇力舉世也找不出第二人。
項羽與劉邦爭雄兵敗後,麵對“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隨他作戰的騎兵)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今四麵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項羽於千軍中取大將首級,如果沒有驚人的馬戰武藝是不可能的,這樣的威風妤像隻有在《三國演義》中描寫趙子龍在長阪坡救主有些類同,不過趙子龍還是因曹操惜才要活捉他才得以全身而退,否則早就在亂軍中碎屍萬段了。
憑項羽之天生神勇,曆史上有人稱他為天下武功第一人,後代的多少武林大俠,無論武功高低,與項羽比起來,都似幼兒園的水平一般。如此成就大概隻能是天所賦與,難怪後世再無人有如此神勇。
劍術奇妙魏文帝
曹丕為曹操的長子,公元220年廢漢獻帝自立,國號“魏”,是為魏文帝。曆史上的曹丕才華橫溢,魏書上說他“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曹丕的詩寫得很好,而且對文藝理論有相當的修養,他作的《典論》也是文藝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
項羽像更為難得的是,曹丕善騎射,好擊劍。曹丕在他作的《典論》中說,“餘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餘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餘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曹丕自小在軍旅中長大,十分愛好弓馬狩獵。東漢建安十年(205年),他得到外邦所獻良弓名馬,於是與族兄子丹獵於鄴西,一天之中射殺九頭鹿,三十隻兔子。曹丕劍術高超。他多次拜師學藝,見識很廣,他曾經談到,四方的劍法風格不一樣,但還是京師(洛陽)的水平最高。
曹丕還在《典論》中談到他的師承:“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具得其法,餘從阿學之精熟。”曹丕的劍術學於河南史阿言,其師爺卻是東漢桓帝和靈帝時代的虎賁王越。
劍有“兵中之
仙”的關譽曹丕的劍術十分高明,《典論》中還記載了他與奮威將軍鄧展的一次比試。有一次,曹丕與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他聽說鄧展手臂很長,能夠通曉五種兵器,並且能夠空手入白刃,因此就與鄧展談起了劍法。兩人談得十分投機,但鄧展認為,曹丕的劍法學的路子不對,曹丕不以為然。鄧展乘著酒意,要求與曹丕比試比試。於是,兩人以甘蔗為劍,下殿數次交手,結果曹丕三次刺中鄧展的手臂,左右都大笑起來。鄧展不服氣,要求再試一次。曹丕心知鄧展想突襲取勝,於是假意退卻,引鄧展向前,曹丕卻突然截步,舉劍刺向鄧展,鄧展猝不及防,被曹丕刺中麵部。這一段描寫十分精彩,大概是古籍當中對劍術描繪得最精彩具體的,也由此可見曹丕的劍術高明。
弓馬一流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據《新唐書》記載:唐太宗四歲的時候,有一位擅長相法的書生拜見唐高祖李淵說:“我看見您的麵相,一定是貴人,而且必定有貴子。”當見到唐太宗時,他說:“貴子是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必能濟世安民。”唐太宗登基後,以民為本,輕徭薄賦,並虛心納諫,從而創造了曆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史書上對他的評價十分高。
唐太宗十幾歲隨父李淵起兵,戎馬數十年,曆經了無數次戰陣。他精通騎射,他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極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戰場上得到了他的一支箭,紛紛稱奇,對他佩服不已。他還寫了一首詩《詠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詩中描寫了射獵的英姿,間接的反映出他的高超的箭術。
隋大業十一年,李淵征伐甄翟兒率領的“曆山飛”農民軍,在西河郡雀鼠穀(今山西臨汾境內)雙方發生了遭遇戰。這時,李淵所部隻有五六千人,被甄翟兒四倍之眾包圍。隨後趕來的李世民臨危不懼,隻身衝入敵陣,引弓射殺,敵兵紛紛倒下,一時敵陣大亂,李世民乘機將李淵等部騎帶出重圍,此時,正好步兵也趕到,李世民父子遂大破甄翟兒。
弓馬騎射仍是少數民族地區常見的體育競技形式史書當中直接描寫唐太宗武功的文字不多,但從一次預謀的事故中可以看;出他的馬戰功夫十分了得。李世民因為戰功赫赫,勢力強大,因此與其兄太子李建成勢成水火。為了保住太子位,李建成多次加害李世民。有一次,三兄弟跟隨李淵在城南打獵,李建成故意把一匹貌似肥壯卻喜尥蹶子的馬給李世民騎,結果,此馬在高速騎射中連尥三次,李世民每次都憑著自己高明的騎術和靈活的身手跳離馬背,免於遇難。
唐太宗一輩子喜歡騎射,曾因貪於射獵受到大臣孫伏伽勸諫。對於名馬他更是偏愛。他有首《詠飲馬》寫得很有感情:“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饒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裏,騰波龍種生。”描寫了戰馬奔馳的神采。因為對駿馬的偏愛至深,在臨死前唐太宗還要求在昭陵裏刻上陪他征戰六匹駿馬,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駿”。
智勇雙全宋太祖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於一個世屬軍人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在李唐王朝做過官。父親趙弘殷曾在後唐禁軍任飛捷指揮使(騎兵中級指揮官)。唐太宗趙匡胤受家庭的影響,從小就無心科舉功名,卻苦練騎術和射箭。據《宋史》記載,趙匡胤武藝高強,騎馬射箭均是第一流能手,未做皇帝前曾以大將的身份親自參加過無數次戰鬥,屢建戰功,並且以軍功升為殿前都指揮使和節度使,成為禁軍的最高指揮官。
明清小說中的戰爭激烈場麵《後周書》中記載趙匡胤武功有兩處較為精彩,一次是後周廣順四年,北漢王劉崇聯合契丹對後周發動了進攻,周世宗率軍親征,趙匡胤與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各領一隊牙兵隨行。兩軍在高平(今山西晉忝東北)遭遇,大戰在即,後周騎兵將領樊愛能、步軍統領何徽畏懼北漢軍聲勢,不戰自潰。在這危急時刻,趙匡胤臨危不懼,他要張永德占領右翼製高點,用弓箭射敵軍,然後,他親自率領騎兵,身先士卒,從左翼衝入敵陣。北漢軍隊根本沒有料到幾乎潰敗的後周軍隊能夠突然反擊,全軍大潰。在這次戰役中,趙匡胤智勇雙全、轉危為安的指揮才能為周世宗所讚許。
還有一次是在顯德三年,周世宗親征南唐,趙匡胤受命攻取滁州。滁州是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西北的重要門戶,有重兵把守。趙匡胤初戰失利後,打聽到了通往滁州的小路,他率兵繞過清流關,突然出現在滁州城下。滁州守將皇甫暉大驚失色,他想趁趙匡胤立腳未穩突然襲擊。沒想到,剛一打開城門,放下吊橋,趙匡胤隻身飛騎突入敵陣,左衝右突。皇甫暉一愣神,已被趙匡胤一劍砍傷,一擁而上的周軍活捉了受傷的皇甫暉,一舉攻克滁州。被俘後的皇甫暉極為讚歎趙匡胤的神勇,他對周世宗說:“我被俘並非不盡力,隻是趙將軍神勇過人,我與契丹屢次交戰,也未見到過這樣的將軍。”
古籍中描寫古人的武功以騎戰為多,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武術的功用就是作戰,不像現在以健身和欣賞功能為主。實際上,馬上的騎戰要比後世的俠客拳腳相加的武功要難得多,武藝和勇力要高超得多。由此可見,當時曆經無數戰陣的趙匡胤,一定是武功一流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