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練就容人的本事(3 / 3)

你的一名下屬鬧情緒,工作不積極,你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問上麵提到的那些問題你會發現,衝突在於你們對何種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因為他向你抱怨工作間噪音太大,而你卻不加注意,也沒請人進行改進,原因在於他認為老板應當重視噪音,而你卻不願采取措施。需要克服的障礙是他對你不信任和確實存在的噪音。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與他談話時注意技巧,共同設法解決。結果可能是他改變了對你的態度,噪音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也可能是他仍舊不合作,你不得不辭退他或為他調動工作。

一位管理者既要學習管理技巧,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領導素質,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讓員工自願與你積極合作,共謀大事,對於有些稍有缺陷的領導者更應當注意如何增強自身的素質,避免可能出現與員工的一切矛盾,達到最佳的合作狀態。

大人不計小人過

如果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別人求全責備,對有缺點和過失的同事吹毛求疵,就難免常常被一些無原則的糾紛所困擾,在一些枝節問題上與別人把關係搞僵,使得自己舉目無友,常受“夾板氣”。

不苛求於人,重要的一條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曾說過“所惡於上,毋須使下;所惡於下,毋須以事上。”這裏專門講了上下級之間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既然對上級領導的某些做法不滿意,就不要以此來對待下級;既然對下級的某些做法不滿意,就不要以此來對待上級。這完全可以作為我們為人處世遵循的一條準則。

現實中不少人常常對他人的缺點或不足“明察秋毫”,並把它作為一種談資,什麼某某性情急躁,太不穩重;某某為人圓滑,不可深交;某某驕傲自大,瞧不起人;某某不好學習,沒啥發展等等,言語之中不無貶斥或挖苦,甚至有的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可是,當聽到別人談論或批評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時,總覺得別人吹毛求疵,雞蛋裏麵挑骨頭。這不正是“觀人之失易、觀己之失難”的表現嗎?

患有此毛病者,缺乏自知之明,總是自以為是,遇事不是反求諸己、薄責於人,而是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見到別人的一點失誤就大驚小怪,惟恐天下不亂,而對自己所犯的錯誤卻心安理得,泰然處之。

自然,這樣今天道張三的短,明天論李四的錯,結果搞得人際關係緊張,領導和同事都對你冷眼相看,避而遠之。

《東周列國誌》裏有一個“滅燭絕纓”的故事,也很值得我們借鑒。故事說的是楚莊王打了勝仗,在宮中舉行盛大宴會,招待文武百官,直喝到日落西山,興尚未已,莊王命掌燈繼續歡飲。當大家帶幾分醉意的時候,莊王把他最寵愛的許姬叫出來為大家敬酒。突然,一陣風吹滅了堂燭,宮中漆黑一團。席上一人見許姬美貌異常,趁黑燈瞎火之際,暗中扯她的衣裙,拉她的手。許姬倒也厲害,她左手絕袂,右手順勢將那人的帽纓揪下來。許姬取纓在手,趨步走到莊王跟前,附耳奏道:“妾奉大王命敬百官酒,其中一人無禮,乘燭滅,強拉妾袖。妾已攬其纓在手,大王快命人點燭,看看是哪個小子幹的!”莊王聽罷,急命掌燈者:“切莫點燭,寡人今日要與諸卿開懷暢飲,大家統統絕纓摘帽,喝個痛快。”當莫名其妙的文武百官皆去纓之後,莊王才命令點燭掌燈,於是,那個調戲許姬的人便被遮掩過去了。

散席之後,許姬不解地問莊王:男女之間有嚴格的界限,況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讓我給諸臣敬酒,是對他們的恩寵。有人竟敢當著您的麵調戲我,這是對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問,反而替那小子打掩護,這怎麼能肅上下之禮,正男女之別呢?莊王笑著說,這你婦人就不懂了。你想想,今天是我請百官來飲酒,大家從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帶幾分醉意了。酒醉出現狂態,不足為奇。我如果按你說的把那個人查出來,顯了你的貞潔卻冷了大家的場,讓君臣不歡而散,那可不是我舉辦這個宴會的目的。許姬聽了莊王的一番道理,十分佩服。從此,後人把這個宴會叫做“絕纓宴”。

調戲君主的寵姬,無疑是對君主的羞辱。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屬於大逆不道的行為,誰要是犯了這方麵的罪過,是在劫難逃的。楚莊王能夠原諒屬下的不軌,還想方設法替他打馬虎眼,確實是有胸懷和度量的。

楚莊王這一招,收到了絕好的效果,兩年後,楚師伐鄭,前部主帥襄誌的悍將唐狡,自告奮勇率百餘人充當先鋒,為大軍開路。唐狡力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使楚軍進展順利。莊王嘉獎襄誌,襄誌說,這都是副將唐狡的功勞。莊王令厚賞唐狡,唐狡不好意思地說:“我怎麼還敢討賞呢?‘絕纓宴’上牽美人衣裙的罪犯就是我呀!蒙大王昔日不殺之恩,今日才舍命相報。”楚莊王感歎,如果當初明燭治他的罪,今天怎麼會有人效死殺敵啊!

從上麵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楚莊王能順利平定內亂,奪取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的寬宏大量,善於籠絡部屬不無關係。

不要抓住小辮子不放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要做大事,需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鬱離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有個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國去討了一隻貓回來。中山國的人給他的這隻貓很會捕老鼠,但也愛咬雞。過了一段時間趙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盡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雞也被那隻貓全咬死了。趙國人的兒子於是問他的父親:“為什麼不把這隻貓趕走呢?”言外之意是說他有功但也有過。趙國人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家最大的禍害在於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咱家的糧食,咬壞了我們的衣服,穿通了我們房子的牆壁,毀壞了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就得挨餓受凍,不除老鼠怎麼行呢?沒有雞最多不吃雞肉,趕走了貓,老鼠又為患,為什麼要趕貓走呢?”

這個故事包含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麵,自然也有存在問題的一麵,但是我們應該看其主流。趙人深知貓的作用遠遠超過貓所造成的損失,所以他不趕貓走。日常生活之中確實有像趙國人家的貓那樣的人,他們的貢獻是主要的,比起他們身上的毛病和他們所做的錯事來,要大得多。如果隻是盯住別人的缺點和問題不放,怎麼去團結人,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呢?

同樣的,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味地強調細枝末節,以偏概全,不能抓住要害問題去做工作,沒有重點,頭緒雜亂,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做起才是正確的。因此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須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為什麼還總把眼光盯在那過失上邊呢?

古人對小節不究看做是一個人能否成大事的關鍵。他們提倡的是胸懷大局,不糾纏於細枝末節,看重的是人的才幹,而不是隻看存在的問題。能夠寬恕他人的短處和過錯,不因為人才有哪一方麵的缺陷就放棄使用,這是忍小節的中心內容。所以《列子·楊朱》篇中講:“要辦大事的不計較小事;成大功業的人,不追究瑣事。”

曆史上那些明智的統治者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廣泛地招賢納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進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壯誌。相反,嫉賢妒能,因為別人有一點小問題,就置人才於不用的人則十分愚蠢。

寧戚是衛國人,他在車旁喂牛,敲著牛角高歌。齊桓公見了認為他非同尋常,打算起用他管理國家。臣子們聽說了此事,覺得為慎重起見,應該多了解一下有關寧戚的背景,就勸齊桓公說:“衛國距離我們齊國不算遠,可以派人去那裏打聽一下寧戚的情況,如果他果然是個有才德的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齊桓公聽了以後說:“你們所以建議我派人去打聽,是怕寧戚有些什麼小毛病、小錯誤而對他不放心的緣故。如果僅僅因為一個人有些小毛病而舍棄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隨後齊桓公力排眾議,提拔重用了寧戚,讓他做了上卿。齊桓公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個統治者,在用人方麵應該看重什麼,不應該看重什麼,所以他才能不計較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了一批有才幹的賢士,使自己成為霸王。如果相反,不看人才的主流,用條條框框去限製用人,哪一個人能夠符合標準被重用呢?

相傳子思住在衛國,向衛王推薦荀戀時說:“他的才能可以率領500輛戰車,可任命他為軍隊的統帥。如果得到這個人,就會天下無敵。”衛王說:“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成為統帥,但是荀戀曾經當過小吏,去老百姓家收賦稅,吃過人家兩個雞蛋,所以這個人不能用。”子思說:“聖明的人選用人才,就好像高明的木匠選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拋開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樹、梓樹有一圍之大,但有幾尺腐爛了,優良的木匠不放棄它,為何?那是因為知道它的妨害很小,最後能做成非常珍貴的器具。現在您處在戰國紛爭的時代,要選取可用之才,隻是因為兩個雞蛋就不用棟梁之材,這種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王再一次拜謝說:“願意接受你的指教。”

險些因為兩個雞蛋就葬送了一個軍事統帥,要不是衛王能夠認真聽取子思的意見,哪裏再去找一個領兵打仗的幹將呢?荀戀的故事給我們以啟發,不能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放棄不用具有大才幹的人,而任用那些沒有問題、也沒有才幹的人。

當眾擁抱你的敵人

動物的所有行為都依其本性而發,但人不同,需要經過思考。人可以依當時需要,做出各種不同的行為選擇,例如——當眾擁抱你的敵人!

當眾擁抱你的敵人,這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絕大部分人看到“敵人”都會有滅之而後快的衝動,若環境不允許或沒有能力消滅對方,至少也會保持一種冷淡的態度,或說些讓對方不舒服的嘲諷話,可見要擁抱敵人是多麼難!

就因為難,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也就是說,能當眾擁抱敵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擁抱敵人的人高大!

此話怎講!

能當眾擁抱敵人的人是站在主動的地位,采取主動的人能“製人而不受製於人”。你采取主動,不隻迷惑了對方,使對方搞不清你對他的態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對方到底是敵是友,甚至都有誤認你們已“化敵為友”的可能;可是,是敵是友,隻有你心裏才明白,但你的主動,卻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態勢,如果對方不能也“擁抱”你,那麼他將得到一個“心眼太小”之類的評語,一經比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了輕重。所以當眾擁抱你的敵人,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你都是贏家!其次,當眾擁抱敵人,除了可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之外,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換句話說,為敵友之間,留下一條灰色地帶,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與退路;地球是圓的,天涯無處不相逢啊!

此外,你的擁抱動作,也將使對方失去再對你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麼他必招致他人的譴責。

最重要的是,當眾擁抱敵人之動作一旦做了出來,久了會成為習慣,讓你和人相處時,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無礙,進退自如,這正是成就大事業的本錢!

所以,競技場上比賽開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禮或擁抱,比賽後也一樣再來一次,這是最常見的當眾擁抱你的敵人;另外,政治人物也慣常這麼做,明明是恨死了的政敵,見了麵仍然要握手寒暄…

事實上,要當眾擁抱你的敵人並不如想象中那樣難,隻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礙,你可以這麼做:

——在肢體上擁抱你的敵人,例如擁抱、握手;尤其是握手,這是較普遍的社交動作,你伸出手來,對方好意思縮手嗎?

——在言語上擁抱你的敵人,例如公開稱讚對方、關心對方,表示你的“誠懇”,但切忌過火,否則會造成相反效果!

為什麼強調“當眾”呢?做給別人看嘛,如果私下“擁抱”,那不是雙方言歸於好,就是你向對方投降。“當眾”擁抱,表麵上不把對方當“敵人”,但心底怎麼想,誰管得著呢?

春秋時期的一位大政治家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一起來到齊國謀求政治前途。鮑叔牙投靠當時齊國國君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而管仲投靠齊襄公的另一位弟弟公子糾。齊襄公為君荒淫無道,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怕受牽累,於是小白便由鮑叔牙侍奉逃往莒國,公子糾則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魯國。

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小白都想搶先回到齊國做國君,管仲帶兵攔截小白,並用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假裝被射死,而搶先回到了齊國,被擁立為君,他就是齊桓公,魯國這時也發兵送公子糾回國,桓公發兵打敗了魯軍,並逼迫魯國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送往齊國。

桓公本欲殺掉管仲,但鮑叔牙極力舉薦管仲,對桓公說:“管仲的治國能力遠遠超過我,我在許多方麵都不如他,齊國要想國富兵強,棄管仲而不用肯定是不行的。”鮑叔牙還說:“他之所以要殺你,隻是忠心於自己的上司罷了。他能夠忠心於自己的上司,一定可以再忠心於你。能夠重用管仲的國家,一定會富強起來,望你不要錯失了這個奇才呀!”

於是,齊桓公隻好親自將管仲從囚車裏釋放出來,促膝長談,連續三日三夜,大家一時相見恨晚,桓公連忙將治國的大權,托付給管仲。

管仲治國有方,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幫助齊桓公首先成就了霸業,成為了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諸侯霸主。

西漢衰微,外戚王莽建立新朝。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角逐。後來光複漢朝的劉秀也在其中角逐,但他當時能否一統天下還很難說。劉秀的部下中有些人便暗中寫了投靠其他角逐者的密信。不料,劉秀在戰爭中獲勝,搜獲了幾千封這樣的信。劉秀不但沒有拿著這些憑據一一追查、誅殺內奸,反而下令全部燒毀,說“令反側子(指三心二意的人)自安”,從而消除了部屬的疑慮和恐懼,團結了隊伍。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複,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浴血奮戰,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唐太宗的名臣魏征,原來是他的敵人弟弟李元吉的謀臣。魏征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自從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便登上帝位,雖然將作為政敵的哥哥和弟弟殺死了,但他卻接受了敵人的智囊,魏征便是如此這般地投向明主的。李世民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