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做事要活用眾人的智慧(1 / 3)

重視智囊團的作用

《戰國策·楚策》中記載楚襄王做太子時當過齊國的人質,他回國的條件是獻地500裏給齊國。回國當上了楚王後,齊國便派人率領車馬到楚國索要500裏土地。

雖然自己親口答應,但這明顯是乘人之危勒索人家,襄王不想給,就問計於慎子:“齊國要割去我們的土地500裏,怎麼辦?”

慎子說:“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獻計。”

果然,第二天早朝幾位大臣都提出了主張。

子良說:“不能不給。大王金口玉言,答應的又是強大的齊國,要是不給,別人就說大王不守信用,以後大王就在諸侯中不好說話。請先給他們,再奪回來。給他們是守信用,奪回來可顯示我們的武力。所以我主張給。”

昭常說:“不能給。君主不能嫌土地廣大,而且500裏實占去楚國一半。這樣,君主雖名為大王,若失去了500裏國土,實際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堅決不能給,昭常願帶兵去東地堅守!”

大臣景鯉則說:“不能給呀!雖然是不能給,但僅靠我們楚國的力量又不能獨力守住。大王金口玉言,既然答應了又不兌現,必然在天下人麵前背上不義的名聲,我們輸了理,更是不能獨自守住。我建議向秦國求救。”

三個人說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怎麼辦,就把三人的計策一一告訴慎子,並問:“您說我該采用誰的計策呢?”

慎子想了想說:“全部采用。”

襄王以為慎子在開玩笑,立即惱火地拉下了臉:“你是什麼意思?”

慎子說:“我可按照他們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們預見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車50乘,向齊國履行獻地手續。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馬,帶兵前往東地駐守。第三天,您再派景鯉求救於秦。”

襄王說:“行。”一切依計而行。

子良到齊國交付手續,齊國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國東地接收,昭常立即帶兵抵抗,並說:“我租用主上土地,將生死與共!”

齊國人就問子良是怎麼回事,子良回答說:“我是受楚王命令而行動,這是昭常不把楚王與齊王放在眼裏。你們發兵進攻吧!”

齊王大怒,立即組織軍隊,大舉進伐昭常,軍隊沒有開出國境,秦國50萬大軍已逼近齊國邊境,秦國指責齊王說:“你們扣押楚太子不讓他回國繼位,這是不仁;接著又要奪人500裏國土,這是不義。如果你們把刀兵收起來那就沒事了,如果你們動手,那我們也等著了。’

齊王立即害怕了,就請子良回國,又派人去秦國談和。這樣,楚國不動刀槍,土地500裏得以保全。

這就是楚王聽從慎子的主意,充分發揮智囊團的綜合長處,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三人計策,缺一不可,三種計策運用次序顛倒也不行,尤其是沒有慎子的獨具慧眼、博采眾長,更不行!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個人見識短,兩個人見識長,就是這個意思。智囊團的意義就在這裏。大家互相取長補短,一個行動計劃便完滿無缺。

智囊的作用不可限量

眾所周知,產生新構想的好方法之一是成立智囊團。

首先是由小集團提出構想,然後再針對此構想予以組合或改良,如此便能得到新的構想。這種方法常使用在各種行業的企劃會議中。

某企業的市場調查部卻因采用此法,成為一般人眼中不合常理的部門。原因是該部門的工作內容似乎是從早到晚——甚至到深夜,隻是在街上閑逛。

原來,該部門工作人員的任務是打聽什麼地方成立了新的商店,並在開店時前往拜訪,主要目的在於調查什麼商品在日後可能暢銷。結果這項工作在外人看來隻是每天在街上閑逛而已!

提出這項構想的職員當時的想法是:“隻是呆在辦公室,未必能想出新奇的點子。如果能夠與消費者接觸,並配合季節的變化推出不同的商品,必能受消費者的歡迎。但這項市場調查工作若受到上下班時間的束縛,就很難開展了。”

據說,當時大部分的中層職員聽到這項企劃時,均不以為然。因為即使他們能夠理解該公司同僚的用意,他們的頂頭上司也可能不會同意。

但出乎意料,當總經理得此構想後,竟立即指示設立新的部門,並由該名職員全權負責。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他們不斷產生新的構想,新的產品也接二連三地銷售成功了,更有數項產品成為超級暢銷品!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由於上司的寬宏大量,樂意聽取下屬未臻成熟的構想,並願意一起討論,終於創造了成功的奇跡。

事實上,每位下屬必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構想,然而,當他們發言的時候,卻一再遭到否定,如此他們必然心灰意懶,日後便可能不再費心思考,而成為被動、消極的職員。

反之,不管下屬所提出的方案是否不可思議或別出心裁,隻要被上司接納過一次,則他對自己的發言必然信心十足,執行時也能負責到底。這樣,也足以促使他產生更多的新構想。

領導利用智囊“六戒”

智囊團是個好東西,企業領導的決策離不開智囊團的幫助。但下述六種不正確利用“智囊”的傾向,則需加以警惕糾正。

1.臨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決策

某些領導在重大決策方案上報前,鬆鬆垮垮,拖拖拉拉,決策工作不按科學決策程序進行,遇到上級領導催報決策方案時,才火燒眉毛、臨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會議,當場就拍板敲定決策方案。

2.隻求單方案決策,無多方案可供選擇

某些領導在對一項重大工程項目谘詢時,以“為省事”、“圖方便”、“節約經費”作為借口,隻求“智囊”提供一個決策方案,然後急不可待地批準實施,魯莽行事。

3.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排斥異己意見

某些領導表麵上很尊重“智囊”的獨立性,但實際上,在進行決策谘詢時,缺乏理性的思考,喜歡挑選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智囊”進行決策谘詢,把持有不同意見或相反意見的“智囊”加以排斥。

4.越俎代庖,完全依賴“智囊”決策

有些領導膽小怕事,懶於思考,不敢決斷,完全消極地依賴“智囊”決策。他們對“智囊”惟言是聽,惟計是從,沒有主見,毫無異議,“智囊”也就“越俎代庖”,這是違背領導科學基本原則的。

5.求全責備,對“智囊”的期望值過高

某些領導把“智囊”看做“萬能博士”、“智慧之神”,認為其意見或建議是“萬全之策”。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片麵的。“智囊”並不是十全十美、萬無一失的“神人”。

6.不辨“智囊”素質之良莠

有些領導在進行決策谘詢時,雖有虛心求教於“智囊”的“熱心”,卻缺少認真鑒別其真偽、判斷其優劣的“細心”。他們往往是病急亂投醫,不辨“智囊”良莠,結果勞民傷財。

要聽聽反調

孔子說,愛護士兵如不能驅使士兵,厚待士兵如不能命令士兵,那麼愛護和厚待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所以士兵若違反軍紀,誤了軍機大事,將領對他就不可再講情麵了。無情的原則最後還是不應該被情的仁愛所淹沒、取代。當罰者就罰,當斬者就斬,就如諸葛亮當年揮淚斬馬謖一樣。

作為一個領導人,統率一個集體,領導一群員工共同奮鬥創業時,不能獨斷專行,大家的事要發動大家想辦法,大家來做。這樣,領導人不能總是聽“好話”,更多的時候要聽聽周圍人唱的反調。“反調”雖然不免刺耳,但其中往往蘊含真理,蘊含著合理化的建議,於人生有補,於事業有益,一如帶刺的仙人掌,摸之刺手,用之卻有巨大的藥效。

“好話”,哪怕是一捏一把水的謊話,都能調動聽者的情緒,能滿足聽者的自尊心、虛榮心,因而聽起來確實順耳些。如果這“好話”,再加進點糖,添進點蜜,那就更加有滋有味了,聽起來自是如食甘飴,如沐春風;惡言,特別是那些損人、傷人、毀人的惡毒話,往往是無中生有,惡意攻擊,自是如刺如冰讓人觸之心疼、心寒。

但是,實為忠言、大實話的“惡言”似乎不太受歡迎,因為它太直、太實,能一下掀出老底,一針刺中痛處。所以“好話”總是吃香,“惡言”總是倒黴。

但仔細一想,腳踏實地的人還是應不要為“好話”所陶醉,“好話”聽過之後,除了心花怒放,熱血加劇流動一陣之外,似乎再也於事無補;至於“惡言”中的那些惡毒話,自是應嗤之以鼻,不必往心裏裝,免得鬱氣傷肝;那些實為忠言、直言的所謂“惡語”,聽起來雖然不太順耳,但極有益處,亦如良藥,雖然苦口卻能治病。

一個集體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有絆腳石和荊棘,隻有與集體休戚與共的人,才會思索如何回避這前進路上的障礙,他們唱唱反調,更多時候是部下出於對領導的愛戴,對集體的赤誠、關心。明白了這點,就應給唱反調的人予以保護,而不應當厭棄,更不應當給小鞋穿。

諸葛亮曾說:“政治清明的國家,人民敢於直言,行為正直。”還說:“一國之主如果隻喜歡報喜不喜歡報憂,拒聽諍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奸臣就得以逞其惡。君主有眼不觀察目前局勢,就如同瞎子;有耳不聽旁人的意見,就好似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