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九,告訴對方你已問過許多人。有的人覺得你征求了他的意見就得照他說的辦,否則他會覺得沒麵子。你不用自己去得罪他,你可以告訴他你已經問過許多人。如果你恰巧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他會認為是別人的建議比他的好。
其十,表示感謝。當你向別人致謝時,不要籠統地讚揚,而要點明他的哪個意見對你幫助很大。即使他的建議沒有被采納,你也要向他花費精力提出建議表示感謝。
鼓勵大家積極發言
有時候,你不要忽視下屬的幾句牢騷和氣話,如果能馬上捕捉住,這往往是一些你最需要、最真實的情況,能幫助你發現工作中被一些表麵現象所掩蓋的不足,從而使你能夠迅速給以矯正。
也會有一些巧嘴多舌的人,會經常跑到你的辦公室來,故做神秘地給你透露一些小道消息。你且不要信以為真,因為你不知道這消息裏究竟摻了多少水分,更不知道他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告訴你這些小道消息。對於這些向你報告小道消息的下屬,你也不必有討厭之意,甚至聲色俱厲。假如對方是出於好意,豈不傷了對方的自尊心嗎?你要和顏悅色地感謝對方所給予的信息。但也要善意的提醒對方,請對方把信息的正確性再確實一下,然後再告訴你。你要讓對方明白,提供一些確鑿的信息會更好一些。
你不能總是以領導命令的方式,將幾位下屬叫到你的辦公室來,以生硬的語氣,讓他們給你的領導工作提出意見,對部門發展提出看法。這往往會形成場麵的緊張化,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製造一種寬鬆的氣氛,鼓勵大家積極發言,以目光、表情來傳達你對大家的信任,相信大家是會暢所欲言的。
即便是你遇到了什麼突如其來的難題,也不要風風火火地把下屬找來,神色急切地向他們尋找對策。因為你作為領導都慌張到這種地步,下屬哪裏還敢提出什麼對策呢?就算是有萬全之策,你這副樣子,也容易把下屬已有的對策壓在肚裏,不敢道出。因為萬一事情有什麼閃失,他們怕擔不起責任,反而會受到你的怪罪。
沒有信息的溝通是不行的。大家對你領導的工作好壞的評價,如果你一無所知,那麼你也就不知道自己在下屬心目中的地位,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是交口稱讚,還是不得人心。
你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至走進了泥潭,卻還未發覺,隻會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了。
你作為一名領導,要能夠廣泛地接觸下屬,了解情況,洞察端倪。這樣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在不利的事物出現之前就先加以預防,將損失減少到最小。下屬如果出現了不滿情緒,你也可以早早做說服工作,以免出現不良勢態。
我行我素,獨斷專行,隻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下屬如果發覺你是一位霸道的領導,聽不得意見和建議,抵觸情緒就會滋生發展。終有一日,你的上司也會發現真實的情況,而你從領導位子上跌下來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成功得到員工的反麵意見
你有沒有問過別人:“嗨,你對我到底有什麼意見?”這樣的問法,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些支吾之詞。但是,如果要管理和指導好員工,就一定要能得到他們的反麵意見。
要想成為有效的領導者就必須和大家溝通,明確表示你願意隨時聽取他們的意見。
1.采用正確的方法征求反饋意見
讓人們打開心扉,告訴你他們對你作為領導是怎麼看的。不要和他們爭論或者試圖糾正他們的看法,你應該感謝他們,並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這些意見,作為正確的意見接受下來。你要下決心聆聽和考慮他們的意見,創造一種多聽他人意見的氣氛,這樣才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明智決定。通過征求並接受反麵意見,可以了解下屬對你有什麼期望,而不必去揣摩他們有什麼想法。
好的征求反饋的方法有助於做好這件事。避免使用疏遠別人或令人感到是在受責備的言辭。
比如說:“我一直在考慮自己的領導作風。我知道大家覺得我……”後麵再補上具體內容。這句話向聽者表明: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不受人歡迎,也表示你對此是認賬的、負責的。另外,由於你願意與對方談論一些個人的事情,聽者還會因此而感到自己受到重視。這是使別人站到你這一邊的關鍵一步。他們會幫你實現你所希望的變化。
不要講:“我聽說,你說我……”這聽起來有指責的味道。不要牽涉到對方,隻談自己。
2.采取坦誠的態度
要讓對方告訴你,你做的哪件事讓別人對你有那種看法。可以這樣問:“據你觀察,我的哪些做法讓別人對我有這種看法?”
這樣問就表明: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情使大家產生了看法。你不知道是哪些事,而對方知道,對方可以跟你說。
這時應該明確表示你並不希望那樣,並且說明你打算改變這種情況。可以這麼說:“你知道,我不希望別人這樣看我,我希望能改變你的看法。”你沒承認也沒有否認別人的看法,也沒有責備誰錯了。你隻是說不希望別人用目前的這種看法看待自己,而且希望有所改變。光是這種做法,就可以使別人對你有新認識。要表明自己的誠意,就要以毫無威脅感的方式不斷征求反麵意見,即使受到批評也不要爭論,不要試圖糾正他們的觀點。最重要的是堅持聽取意見並與大家協商,直到對今後怎麼做達成一致。然後就按此采取行動。
3.征求下屬的建議,問他們希望你怎麼做
不要問隻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問題。如果問這樣的問題,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不快,別人很可能隨口附和你。但他們對你的看法卻不會有所變化。
如果你讓別人有機會告訴你,他們如何看待你和你的所作所為,反過來他們也會給你提供一些信息,幫你更有效地領導他們,更好地與他們共事。最終,他們對你的看法也會改變。但這需要一定時間,如果你過去事情做得太絕,或者別人懷疑你的動機,就更要花時間。
怎樣對待不同意見
唐太宗是個有“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美名的皇帝。他曾問魏征:“人怎樣才能不受欺?”魏征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太宗深以為然。但太宗在納諫過程中,自我中心意識也時時露頭。比如他最喜歡的小女兒出嫁時,其嫁妝排場要超過大女兒。為此魏征直言諫明。太宗到後宮見到長孫皇後發狠道:“總有一天殺掉這個鄉下佬!”皇後問是誰,太宗說:“魏征當眾侮辱我!”皇後不敢多話,馬上換上朝服煞有介事地向太宗祝賀:“古語說得好‘君明臣直’。魏征的直是陛下英明的緣故,妾特向陛下祝賀。”太宗這才消了氣。其實皇後還是用巧妙的恭維話解決了問題。
唐太宗到了晚年,批評也不大聽得進了。那些敢於進諫的大臣先後去世。他跟大臣們議事,常常是誇誇其談,務必壓倒對方為止。剛強高傲,日勝一日,以致生活上好色自戕,竟服食方士丹藥,政事上又有多處失誤。
為什麼同是一個唐太宗,卻前後判若兩人呢?唐太宗曾因群臣不肯進諫而問過魏征。魏征回答說:“陛下貞觀之初,恐人不諫,常導之伎言,中間悅而從之。今則不然,雖勉從之,猶有難色。所以異也。”魏征這裏隻是有保留地從唐太宗臉色變化這個表麵現象來說的,其實,根本原因還在於唐太宗在執政之初為了保住江山,除了自己的勵精圖治外,還需要文武官員為他效勞,因此,不平等待人不行。後來,他的翅膀硬了,江山坐穩了,他的帝王思想也就大大膨脹起來,儼然是一個行為萬世師、言體萬世法的皇帝頂峰。集思廣益的“耳順”被阿諛奉承的順耳聲所代替。自己既然那麼正確、英明、偉大,還要別人囉嗦幹什麼!於是,“一言堂”的匾額也就這樣掛了出來。
唐玄宗早先是個有為的明君,他勵精圖治,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他那時所任用的宰相,都是敢於提出自己意見的人。雖然接受時對一些尖銳的批評有時也難以容忍,但他畢竟明白,這是為他好。所以他對人說,我雖然瘦了,但天下人都肥了,國家富強了,這就是納諫的好處。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可以集思廣益地得到很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好主意,這樣便能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克服因一個人思考、決策的種種局限和弊病,使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合理化。唐玄宗的前半生就是因為堅持了納諫,才使唐朝實現“開元之治”的。但是,後來隨著事業有成,有了一定權威以後,他慢慢就不重視傾聽別人的意見了。開始是可有可無,逐漸變得不耐煩,最後幹脆把納諫之門關死,從此,他成了目不明、耳不聰的昏君,因為他聽到的隻是包圍他、封鎖他、順著他心說的那些順耳之言,看到的也隻是他喜歡看的那幾個人,於是李隆基、楊國忠這樣的人物就應運而生成為“寵臣”了。閉目塞聽的結果是他被小人壞人包圍,成了昏君。不久就成了“安史之亂”。
唐玄宗由明君向昏君的轉變就是由納諫到拒諫開始的。因此,虛心接受不同意見對領導人來說絕不是一件小事。唐朝有一位學者說:“諤諤能昌唯唯亡。”更把納諫提到了關係國家興亡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