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用對人,才能做對事(3 / 3)

也許這些人有很不一般的家庭關係,其中就有人可以直接參與對你的提拔任免,你的行為正處於人家的監控之中,“授人以柄”豈不因小失大?

也許這些人頗有才華,幾年以後,其中會有人處於和你平級、甚至高於你的位置,這樣等於給自己樹立了未來的敵人,使你後悔莫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小人物”不會甘於永遠充當“小角色”,或許有一天也會變成“大人物”,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強。或許當你消息閉塞時,會有一個你意想不到的朋友給你送來一則起死回生的消息,幫你力挽狂瀾;當你仕途低迷時,會有人扶你一把;或者在你的單位進行民主評議的時候,你這個群眾關係好的人所得的票數會比別人多。

《戰國策》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中山國君宴請都城裏的軍士,有個大夫司馬子期在座,隻有他未分得羊羹。司馬子期一怒之下跑到楚國,勸說楚王攻打中山國。中山君被迫逃走,他發現,逃亡時有兩個人拿著戈跟在他後麵,寸步不離地保護他。中山君回頭問這兩個人說:“你們是幹什麼的?”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要餓死了,你把一碗飯給他吃,救活了他,我父親臨終時囑咐我們:‘中山君如果有難,你們一定要盡死力報效他。’所以我們決心以死來保護你。”中山君感慨地仰天而歎:“給予,不在於多少,而在於正當別人困難時;怨恨,不在於深淺,而在於恰恰損害了別人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而逃亡國外,也因一碗飯而得到兩個願意為自己效力的勇士。”

《三國演義》裏的曹操更是因為對待“小人物”態度的不同而影響大業。在官渡之戰兵處劣勢時,曹操聽說袁紹的謀士許攸來訪竟顧不得穿衣服,赤著腳出來迎接,對許攸十分尊重。許攸感其誠,遂為曹操出謀劃策,幫了他的大忙。禮賢下士的曹操借助這個“小人物”的力量成就了許多大事。

然而曹操也吃過忽略“小人物”的虧,當他正一帆風順時,西川的張鬆前來獻地圖,他態度傲慢,以至於給張鬆留下了“輕賢慢士”的壞印象,於是張鬆改變了主意,把本來要獻給曹操的西川地圖,轉而獻給了劉備。這對曹操來說不能不是事業上的一大損失。可以想象,曹操對張鬆如果像當年對許攸那樣尊重,西蜀的地盤說不定早就成了曹操的了。

善用不同性格的人

一個人能耐的大小以及性格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稟性,稟性惡的人不能指望他為善,稟性懶的人不能指望他做事勤快,野貓身上不長老虎尾巴,老鼠口裏長不出象牙。注重道德和品行修養的人不會幹凶惡陰險的事,追求公平正直,心無偏私的人不會傷害朋友。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表現,以下12類性格不同的人,其行為必然各異。

1.雄悍之人

這種人有勇力,但暴躁,認定“兩個拳頭就是天下”,恃強魯莽,為人很講義氣,敢為朋友兩肋插刀,屬性情中人。他們的優點是為人單純,沒有多少回腸彎曲的心機,敢說敢作敢當,有臨危不懼的勇氣,對自己衷心折服的人言聽計從,忠心耿耿,赤膽忠誠,絕不出賣朋友。缺點是對人不對事,服人不服法,任憑性情做事,隻要是自己的朋友,於已有恩,不管他犯了什麼錯誤,都盲目地給予幫助。因其魯莽,往往會突如其來的壞事情。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化的增長,這類人的性情正在變化,理智的成分增強了,演變成敢拚敢闖的開拓型人才。又由於義氣成分的減少,個人意識的增強,加上社會提供給個人創業條件的豐富,現在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人正在減少,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表現也有許多在發生變化。

2.強毅之人

這種人性情硬朗,意誌堅定,剛決果斷,勇猛頑強,敢於冒險,善於在抗爭性的工作中頑強拚搏,阻力越大,個人力量和智慧越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屬於梟雄豪傑一類的人才。缺點是易失於冒進,驕傲於個人的能力,服人不服法。權欲重,有野心,喜歡爭功而不能忍。他們有獨當一麵的才能,也能靈活機動地完成使命,是難得的將才。但要注意把握他們的思想和情緒變化,這可能是他們有所變化的信號。

3.宏闊之人

這種人交遊廣闊,待人熱情,出手闊綽大方,處世圓滑周到,能獲各方麵朋友的好感和信任。他們善於揣摸人的心思而投其所好,長於與各方麵的人打交道,混跡於各種場合而左右逢源。適合於做業務工作和公關,能打通各方麵的關節。但因所交之人龍蛇混雜,又有點講義氣,往往原則性不強,受朋友牽連而身不由己地做錯事,很難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論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適宜矯正社會風氣。

4.好動之人

這種人性格開朗外向,作風光明磊落,誌向遠大,卓爾不群,富有開創精神,凡事都想爭前頭,不甘落在人後,往往從中產生出莫大的勇氣和靈感,不輕言失敗,成功欲望強烈,永遠希望自己走在成功者的前列。缺點是好大喜功,急於求成,輕率冒進,如果在勇敢磊落的基礎上能深思熟慮、冷靜應對,則能取得重大成就。又因為妒忌心強,如果不注重自身修養,會為嫉妒而犯錯誤。如果將嫉妒心深藏不露,得不到宣泄,可能偏失到畸形的程度。

5.柔順之人

這種人性情溫和,慈忍善良,親切和藹,不擺架子,處事平和穩重,能夠照顧到各個方麵,待人仁厚忠恕,有寬容之德。如柔順太過,則會逆來順受,隨波逐流,缺乏主見,猶豫觀望,不能果決,也不能斷大事,常因優柔寡斷而痛失良機。

因與人為善又可能喪失原則,包容袒護不該縱容的人,許多情況下連正確的意見也不能堅持,對上司有隨意順從的可能。如果果決剛斷一些,正確的能極力堅持或爭取,大事上把握住方向和原則,以仁為主又不失策略機變,則能團結天下人才共成大事。這就是曾國藩所說的“謙卑含容是貴相”。否則,隻是幕僚參謀的人選。

6.固執之人

這種人立場堅定,直言敢說,也有智謀,可以信賴,行得端,走得正,為人非常正統,不論在思想、道德、飲食、衣著上都落後於社會潮流,有保守的傾向,也比較謹慎,該冒險時不敢,過於固執,死抱住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不肯向對方低頭,不擅長權變之術。

這種人是絕對的內當家,是敢於死諫的忠直大臣。

7.樸實之人

這種人胸懷坦蕩,性情忠厚淳樸,沒有心機,不善機巧,有質樸無私的優點。但為人過於坦白真誠,心中藏不住事,大口沒遮攔,有什麼說什麼,太顯山露水,城府不夠,甚至可能被大家當傻瓜看,作為取笑的對象。與這種人合作,盡可以放心。但因缺乏心眼,辦事草率,有時又一味蠻幹,不聽勸阻;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也說。雖說坦誠不二是為人處世的不二法門,但一如竹筒子倒豆,少了迂回起伏,也未必是好事。如果能多一份沉穩,多一點耐心,正確運用其誠懇與進退謀略,成就也不小。傻子的聰明之處正在於知道如何運用他的“傻”。

8.拘謹之人

這種人辦事精細,小心謹慎很謙虛,但疑心重顧慮多,往往多謀少成,不敢承擔責任,心胸不夠寬廣。他們駕輕就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很圓滿地完成任務。一旦局麵混亂複雜,就可能頭昏腦脹而作不出果斷、正確的抉擇,難以在競爭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他們生活比較有規律,習慣於井井有條而不願隨便打亂安靜平穩的節奏。適合於做辦公室和後勤等按部就班、突變性少的工作。

9.沉靜之人

這種人性格文靜,辦事不聲不響,作風細致入微,認真執著,有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因此往往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和能手。缺點是過於沉靜而顯得行動不夠敏捷,凡事三思而後行,抓不住生活中擦肩而過的機會。興趣不夠廣泛,除興趣所在之外,不大關心周邊的事物。盡管平常不大愛講話,但看問題又遠又深,隻因不願講出來,有可能被別人忽略。其實仔細聽聽他們的意見是有啟發的。

10.辯博之人

這種人勤於獨立思考,所知甚博,腦子轉得快,主意多,是出謀劃策的對手。但因博而不精,專一性不夠,很難在某一方麵做出驚人的成就。不願循著前人的路子,因此多有標新立異的見解。口辯才能往往也很好,加上懂得多,交談演講時往往旁征博引,讓一般人大開眼界。如能再深鑽一些,有望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為人一般比較豁達,因此也能得到上下之士尊敬。

11.清正之人

這種人清廉端正,潔身自愛,從本性上講不願貪小民之財,負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因此看不慣各種腐敗而不願為官,即使為官也是兩袖清風,不阿諛奉承,偏激的人就此辭官不做,去過心清神靜的神仙日子。由於他們原則性極強,一善一惡界限分明,有可能導致拘謹保守,又因耿直而遭奸人嫉恨陷害,難以在政治上取得卓越成就。有狂傲不羈個性的反而在文學藝術上會有驚人的成就,在那個天地中可以盡情自由地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

12.韜譎之人

這種人機智多謀又深藏不露,心中城府深如丘壑,善於權變,反應也快。如果立場不堅定,易成為大奸之人,往往見風使舵,察言觀色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詭智多變。如果忠正有餘,則會成為張良一類的奇才。

辦事能采取比較得體的方法,表麵謙虛,實際上不會吃人啞巴虧,暗藏著報複心。

用人講求亂世用奇,治世用正。這種人不論在亂世還是治世,都能謀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懂得變通的善於保全自己的一類人。因詭智多變,可能節氣不夠,不宜選派這種人掌管財務、後勤供應等事。

讀心術的目的不僅在於知人,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其人之後采取相應的措施去用人。以上12種性格之人,由於特性不同,因而在識別之後,使用也應該不一樣。

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們把軍官分成四類,聰明的、愚蠢的、勤快的、懶惰的。每個軍官至少具備上述兩種品質。那麼,聰明而又勤快的人適宜擔任高級參謀;愚蠢而又懶惰的人可以被支配著使用;聰明而又懶惰的人適合擔任最高指揮;至於愚蠢而又勤快的人,那就危險了,就立即予以開除。”

合理分配工作

漢高祖劉邦在總結自己之所以戰勝項羽的原因時說:“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管理錢糧,我不如蕭何;論運籌策劃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但是,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見用人得當,分配工作合理是十分重要的。

作為領導者應如何分配工作呢?

1.在指導思想上要“遠”、“近”結合

領導者分配工作應首先考慮分配對象能否完成任務,並保證總體目標的實現。但是,如果長此以往地滿足於這一點,忽視和放鬆對屬下的培養和工作積極性的調動,勢必帶來單位生機、活力的減弱和後勁的不足。正確的指導思想應該是“遠”,“近”結合,既注重眼前任務的完成,又要注意從長計議,在培養人才,增強後勁上下功夫。比如:對精兵強將要力求少分配或不分配單調、重複、瑣碎的工作,主要讓他們在重點單位和關鍵環節上發揮作用,施展才華,鍛煉提高;對能力比較弱的同誌既要交任務、壓擔子,又要教途徑、講方法,使其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對長期在一個崗位上工作而滿足現狀,政績平平的同誌要適時放到新的環境或擴大工作範圍。這樣,就能調節其工作情趣,激發進取意識,保持經久不衰的工作積極性。

2.在工作標準上要高低適度

在同等條件下,領導者分配工作標準要平等待人,公平合理,否則,你的下級必定不滿。人說:“不怕苦,就怕不公”,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內在素質、外在條件等因素均有差異的情況下,既要一視同仁,從嚴要求,又要因人而異有所區別。比如:對能力強、潛力大的同誌可適當增大工作難度,提高工作標準;對得心應手、任勞任怨、適合做具體工作的“老黃牛”式的同誌,可適當加大工作的負荷量,但又不能懸殊過大,鞭打快牛;對工作能力明顯偏低並有自卑感的同誌,在明確分配工作的標準時,既不能放鬆要求,遷就照顧,又要注意接近性和能力度,即“跳一跳能夠著,激一激能上去”,如果可望而不可即,會使其喪失信心,失去希望而產生逆向反應。

3.在人才組合上要“強弱”互補

特別是在需要多人緊密配合才能完成一項具體任務情況下,在確定人員、明確職責和具體分工時,既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要注意發揮他們之間的合力和互補作用,力求做到使其心理上相融,性格上相合,能力上相補,達到1+1>2的最佳效果。派粗心者時,伴一個細心的人;性格急躁的,配個穩健的,使之互相提醒,互相開導,取長補短。《水滸傳》中,為探明祝家莊虛實,宋江和吳用派了性情急躁的楊林,同膽大心細的石秀並行。“三合土”之所以比普通土結實,原因是土、砂、灰三者有機結合,發揮了各自的互補作用。

4.在具體人員上要“長”、“短”兼用

一個人身上“長”和“短”,不是固定不變的。“長”可以“短”,“短”也可以變成“長”。領導者分配工作時在允許的條件下,要力求揚長避短,盡量照顧各自的特長,使其有用武之地,這對調動積極性、搞好工作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當一個人對自己“短缺”,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改正的決心,並希望上級考驗時,采取“短兵長用”的方法,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學雷鋒標兵”朱伯儒把房門鑰匙交給一個鑽入室內的小偷,小偷不但打消了偷朱家東西的念頭,並且下決心洗手不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就是典型例證。

充分合作才有力量

合作是所有組合式努力的開始。一群人為了達成某一特定目標,而把他們自己聯合在一起。拿破侖·希爾把這種合作稱之為“團結努力”。

“團結努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三項因素是:專心、合作、協調。

如果一家法律事務所隻擁有一種類型的思想,那麼,它的發展將受到很大限製,即使它擁有十幾名能力高強的人才,也是一樣。錯綜複雜的法律製度,需要各種不同的才能,這不是單獨一個人所能提供的。

因此,隻是把人組織起來,並不足以保證一定能獲得創業的成功。一個良好的組織所包含的人才中,每一個人都要能夠提供這個團體其他成員所未擁有的才能。

幾乎在所有的商業範圍內,至少需要以下三種人才,那就是采購員、銷售員以及熟悉財務的人員。當這三種人互相協調,並進行合作之後,他們將經由合作的方式,而使他們自己獲得個人所無法擁有的力量。

許多商業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這些商業擁有的是清一色的銷售人才,或是財務人才,或是采購人才。就天性來說,能力最強的銷售人員都是樂觀、熱情的;而一般來說,最有能力的財務人員則理智、深思熟慮而且保守。這兩種人是任何成功企業所不可缺少的。但這兩種人若未能彼此互相發揮影響力,對任何企業,都不會發揮太大的作用。

即使你是“天才”,憑借自己的想象力,也許可以獲得一定的財富。但如果你懂得讓自己的想象力與他人的想象力結合,就定然會產生更大的成就。我們每個人的心智“都是一個獨立的”能量體,而我們的潛意識則是一種磁體。當你去行動時,你的磁力就產生了,並將財富吸引過來。但如果你一個人的心靈力量,與更多“磁力”相同的人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力場”,而這個磁力場的創造力量將會是無與倫比的。

在生活中,大家也許會有這樣的機會:假如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兩人交換的結果每人仍然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假如你有一個設想,我有一個設想,兩人交換的結果就可能是各得兩個設想了。

同理,當獨自研究一個問題時,可能思考10次,而這10次思考幾乎都是沿著同一思維模式進行。如果拿到集體中去研究,從他人的發言中,也許一次就完成了自己一人需要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並且他人的想法還會使自己產生新的聯想。

1+1>2是個富有哲理的不等式,它表明集體的力量並不是單個人累加之和。

經營者要善於激發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隨意扼殺它們。

這種集思廣益的思維方法在當代社會已被普遍應用,它能填補個人頭腦中的知識空隙,能通過互相激勵、互相誘發,產生連鎖反應,擴大和增多創造性設想。一些歐美財團采用群體思考法提出的方案數量,比單人提出的方案多70%。

可見,一個好的創意的產生與實施,創業者光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是不夠的,必須集思廣益,必須在自己周圍聚攏起一批專家,讓他們各顯其能,各盡其才,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作用。

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協助與合作,任何人都無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在任何方麵把他們自己聯合起來,建立在和諧與諒解的精神上之後,這其中的每一個人將因此倍增他們的成就能力。

這項原則表現得最為明顯的,應該是在老板與雇員之間保持完美團隊精神的工商企業。在你發現有這種團隊精神的地方,你將會發現雙方麵都很友善,企業自然繁榮。

合作(Cooperation),被認為是英文中最重要的一個單詞。在家庭事務中,在夫妻之間的關係中,在父母與子女關係中,“合作”這個詞,扮演了一個極重要的角色。由於這個合作的原則十分重要,因此,任何一位創業者如果不從領導才能中了解及運用這項原則,他將無法堅持及持久。

因為缺乏合作精神而失敗的工商企業,比因為其他綜合原因而失敗的更多。各色各樣的工商企業因為衝突及缺乏合作原則而告失敗甚至毀滅。研究者不難發現,缺乏合作精神一直是各時代人類的一大災禍。為了更好地創業,使之走向成功和輝煌,良好的合作不可須臾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