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力,成己之實
俗話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橋。一個涉入社會生活的人,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個沒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須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也必須這樣。就算我們渾身都是鋼,也打不了幾個毛釘。何況我們大多爛泥一團,沒有多少真材料。不過,“他人”隻是一個泛泛的概念,有些不著邊際,而且這些“他人”大多都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關係很一般的人,他們大多都不能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他人”中隻有一種人能夠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那就是——朋友。這些貼近你的親朋好友,總是給你各種各樣的幫助。你遇有危難緊急,總是他們幫你排憂解難,渡過危急。或者當你吉星高照時,也是他們為你抬轎唱喏。朋友,是一個特定的圈子。圈子雖小,作用卻難以估測。
利用不是一個醜惡的東西,而是各取所需導致。一個人,無論在工作、事業、愛情和消閑哪方麵,都離不開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朋友就是如此。因為各人的能力和局限,以及人際關係所不同,而必須相互利用。借朋友之力,正是一個人高明的地方。在自然界,也是這樣,動物們相互利用,以有利於捕獵、取暖和生殖。獸王更是利用了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秩序和習慣,以享受最大的優越:可以吃得最多最好,可以占有最美的雌性和最年輕的雌性等等。而耍單的動物,被淘汰者居多,無論其多麼凶猛強悍。如老虎、獅子、獨狼等等。群居動物(相互利用了對方的長處和力量,哪怕是極微弱的力量)則容易繁衍和生存,如螞蟻、蜜蜂、家雞等。
就社會和自然狀況來看,孤單的是鬥不贏拉幫結派的。一個人在社會中,如果沒有朋友,沒有他人的幫助,他的境況會十分糟糕。普通人如此,一個成就大事業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他人的幫助,不能利用他人之力,任何事業都無從談起。
借朋友之力,使用他人為自己服務,以讓自己能夠高居人上,這是一個人很難能可貴的地方。尤其對自己所欠缺的東西,更要多方巧借。黃巾亂世之中,劉關張邂逅相逢,桃園結義,成就了千古美名,也奠定了西蜀王朝的根基。以後三分天下,西蜀稱帝。劉備始為皇帝,關張也成開國元勳,西蜀重臣。回頭看看,劉關張結義之時,三人均是下層草民。劉備雖是漢室皇親,卻落得流浪街市,販席為生。張飛隻是一個屠夫,粗人。關羽殺人在逃,無處立身。三人結義後,彼此借重,相得益彰。董卓之亂時,呂布稱梟雄。劉關張大戰呂布,卻隻打成平手,可見呂布何等英雄。但呂布匹夫無助,枉自豪勇,最終被曹操所殺。而劉關張卻在三國中彼此相仗,日益得勢,最終立國樹勳。這是借朋友之力的一個典型例子。西漢劉邦,也是一個善借朋友、他人之力者。劉邦出身低微,學無所長。文不能著書立說,武不能揮刀舞槍,但劉邦天生豪爽,善用他人,膽識無雙。早年窮困不名時,他身無分文,卻敢獨坐上賓。押送囚徒時,居然敢私違王法,縱囚逃散。以後斬白蛇起義,雲集四方豪傑,無論哪種背景的人或敵方的人,最後都為他所有。如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威鎮天下的悍將英雄,原先都是他的死敵項羽手下的人。至於劉邦身邊的謀臣武將,如蕭何、曹參、樊噲、張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裏的人,蕭何、曹參、樊噲更是劉邦的家鄉故鄰,親戚六眷。他們在劉邦楚漢爭戰中,勞苦功高,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也可以說劉邦利用他們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業。
不僅帝王將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帝輦雖高,卻須將帥墊托),就是平民百姓也離不開個三朋四友。這樣,平時有個三長兩短,緊急偶然,也有幾個說話的,幫襯的,遇事方能應付。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好漢也離不開幫手,籬笆要站穩,離不開幾個樁。這都是在講利用他人之長,借用朋友之力。
吸引優秀的合作者
在多數的情況下,若想成功,就必須仰賴合作者的幫助。與你合作的人越多,你的運勢就越旺。如果你又能正確地選擇對你有幫助的人,成功必定指日可待。
存在於你和合作者間的,不是利害關係,而是“友誼”、“相互的尊重”。
其次,不可對合作者的才能持過高的期望,或強求合作者具備他所沒有的才能。
每個人都有其擅長和不擅長的部分。如果一味要求對方達到你的標準,不管對方是否有能力做到,隻知要求,不知體諒感恩,甚至斥責對方、貶損對方,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人心背離,失去優秀的合作者。
不過,如前所述,有些合作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接近你的,對於此類偽合作者,一定要小心防範。
雖說如此,卻不能因此對所有合作者都持懷疑的態度。
合作者的能力雖有高低,但對你有害的“有心人”,畢竟隻是少數,切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如何才能具備吸引合作者的魅力呢?
其實一點也不難。隻要學會下列三項秘訣,你就能成為別具魅力的人。
1.給予金錢的利益
切莫輕視利益的重要性,因為利益是吸引合作者助你一臂之力的要素,但是,過分重視利益也會破壞友誼的純度。
不給對方利益,會毀損你的魅力;給太多則可能適得其反。這之間的尺度,就靠你自己去掌握。
2.滿足情感的需要
所謂情感需要,主要係指友情、彼此的夥伴意識。滿足對方對友情的渴求,對方自然樂意助你一臂之力。
3.提高自我重要感
在提高自我重要感方麵,要明確地讓對方知道,你多麼需要對方的幫助,而且除了對方沒有人有能力幫助你。這樣能大大地滿足對方的優越感,樂意為你效犬馬之勞。
如能將上述三項秘訣銘記在心,你便會散發出無比的魅力,吸引優秀的合作者向你靠近,助你邁向成功之路。
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
商業競爭固然激烈殘酷,可是有時候也需要表現出一種真摯的溫情。你可能欣賞一個商業上的朋友,並真心想幫助他做一件事,但這與商業人情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你是否有意要造成對方的心理負擔。
商業人情是代表某人或因某人請求而作出的姿態,目的就是為了使他覺得欠你一份情。但是如果為別人做好事卻被視為“為了償還什麼”,那麼其效果將會大大減弱。
有些老板常常把人家為他們辦的好事和他們為人家做的事記錄下來,以便有機會“扯平”,其實這樣做是極不明智的。
一位精明的老板應當十分清楚該如何把握與員工的人情,而哪些人情又是不必要償還的。
例如,你幫助了某人的一個夥伴,而對方卻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既然他不明白為什麼要感激你,你的人情也就算白做了。當你為他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後,應當很隨便地讓他們知道它,比如“前天我為你的朋友提供了一部汽車”,“某某知道您幫了我們的大忙”等等。
順水人情也是商業交往中經常會遇到的事。但如果你做得太明顯,就很容易被誤解並造成虧欠的感覺。另一方麵,你的良好用心不一定十分符合他人的利益,很可能會使他發怒或者根本不感激你。
比較高明的做法是花些時間拜訪某人,請他到一家有名氣的飯店吃飯,席間和他去談一件兩分鍾就能談完的事;你還可以打一個時間較長的電話或幹脆寫一封長信,盡情地把你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有時候,最令人感動的人情卻是間接的。維尼和鮑勃是一對生意上的夥伴,一次偶然的機會,維尼得知鮑勃的小兒子是美國著名歌星邁克爾·傑克遜的狂熱歌迷。
不久,維尼先生恰好參與組織了一場傑克遜的個人演唱會,於是他便給鮑勃打了電話,告訴他有關演唱會的事,並詢問他的兒子是否願意得到一張貴賓入場券。鮑勃兒子得知此事欣喜若狂,而鮑勃對維尼也是萬分感激。
如果你想打動你的主顧,那就為他的孩子們做點事情吧!孩子的快樂也就是父母的快樂。這有時雖然很容易做到,但讓人感覺到你的用心良苦並為之感動卻不太容易。對你的主顧來說,這要比你為他本人做任何事還要好得多。
關於你商業上最重要的夥伴的家庭,你知道些什麼?對此,你是否關心,或者花過時間去了解?其實朋友的家庭生活情況往往包含有大量對你有用的信息。
如果你想做一個能讓人長期感激的人情,那麼你不妨去做對方的中間人,把同你沒有直接利害的雙方撮合在一起,這樣雙方都會銘記你的功勞。
對於一些商業方麵的小事,人們似乎記憶得最長久,而沒有給予重視或不了了之的諾言則會牢牢地印在別人的腦海裏。幾年一晃就過去了,直到某一天,人們會突然提起某件事,念起你來、想起你的好處,那麼,這種深刻的“良好”的印象會使你的生活、生意都獲益匪淺。
“人情”真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你從事經營活動,無非是想豐富你的生活,實現你的價值,使理想付諸於行動。而所有的這一切,歸根結底,它們使你幸福、有成就感、有充實感,總而言之,“快樂”圍繞著你。而“人情”這東西不僅給你財富,還使你擁有被人群歡迎喜愛的充實感、快樂感。記住,“奸商”隻能造就一時的得意,卻不能讓你品味美好人生。隻有“與人為善”、“共同發財”才能讓你長久而不孤單地成功下去。
讓自己為別人所用
我們喜歡結交勤勞誠實、為人大方的朋友,亦即是不斤斤計較、不怕吃虧的朋友。於是,憑勤勞誠實、為人大方取悅他人,便不失為一種做人的藝術。
比勤勞誠實、為人大方更重要,也許會更受歡迎的人,是直接“對別人有用”的人。
古人說“天生我才必有用”,此說甚妙!無可否認,我們大都不是什麼“社會精英”的一類,但要說的卻是,我們每個人也許都有點“對某人有用”的用處。
這個“用處”是什麼,因人和因情況而異。
極具諷刺意味的地方就在這裏:你“自以為是”的長處,對某人可能因為“沒有用處”而不被視作你的長處。相反的是,有些你認為不足掛齒的小事、小本領或小關係,也許對某人剛剛“有用”,使你在他心目中升值。
不能武斷地說朋友關係純粹建築在“用處”之上,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對某朋友的用處,實在是“促進他對你的友誼”的一大重要條件。
一想之下,我們不禁想到我們對“朋友們”的不少用處,包括從請客吃飯,到介紹工作、介紹朋友,甚至買票和在歐洲買那邊較便宜的Chanel手袋。連“借出耳朵”聽人訴苦並予以排解,或者拿我們的古董出來切磋研究,都是我們這個“不才之人”對吾友們的用處。為此這些用處肯定“有助友誼”。
問題就在這裏了,我們用我們的“用處”對一個朋友做出直接的貢獻,有時不費吹灰之力,比勤勞誠實、為人大方還省事得多。更要指出的是,我們可能不自知,原來自己可以對朋友們如此“有用”,並因自己有用而成為他的“好朋友”。
一招極重要的做人的藝術,是針對什麼人或什麼事,發掘自己對這個人或這件事的“用處”,利用這“用處”來換取什麼他可能對你同樣有用的東西。
最劃算的事,莫如自己對人的“用處”這件根本不費事的東西。要學這招做人的藝術,其實隻要用腦想一想:“好罷,我想和這人交個朋友,我有什麼對此人‘有用’的地方令他看上我?”
並非思想功利,隻是因為人際關係上“用處”最能“促進友誼”。所以請你不要埋沒閣下對別人的有用之處。你也許擁有許多“用處”還沒有拿出來“換取你的需要”。
與朋友一起做生意
李嘉誠是一個朋友眾多的商人,但李嘉誠還是一個善於與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樣與朋友一起做生意這方麵,李嘉誠有著一整套心得體會。舉例來說,在投資北京王府井建設的項目中,他與馬來西亞富商郭鶴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談到與朋友一起做生意,李嘉誠認為以下三點很重要:
1.互惠互利,共渡難關
李嘉誠認為,當貿易的雙方都遵守互惠原則時,就會演變成自由貿易的關係,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則就會形成保護主義。向對方敞開大門,既有利於吸收對方的有利方麵,也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可以說,這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商業原則。
從商業的發展來說,企業結盟的最大一股推動力是市場和技術。在過去,不同的技術各自獨立發展,很少重疊。今天,幾乎沒有一門技術和一個領域還是這種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門,都沒有辦法供應公司需要的一切技術。所以,製藥公司必須和遺傳學家結盟,電腦硬件公司必須和軟件公司結盟。技術發展愈快,企業也就愈需要結盟。在這種結盟的背景下,技術和信息的交流,資金和人員的滲透都會給自己的公司和夥伴公司帶來巨大的活力,並極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所以說,商業合作的魅力就在於此。
2.選擇盟友要共享共榮
李嘉誠認為,商業合作應該有助於競爭。聯合以後,競爭力自然增強了,對付相同的競爭對手則更加容易獲得勝利。但是,有許多公司之間的所謂聯合隻是一種表麵形式,在利益上並沒有達到共享共榮,這種情況往往就容易讓對手從內部攻破而導致失敗。
戰國時,魏國在選擇聯合對象時所注意的一點是“遠交近攻”。韓、魏、齊三國結成同盟,打算進攻楚國。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謹慎行事,秦國就會出兵。因此三國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態度,提出進攻秦國的建議。三國的提議,對楚國來說是收回曾被秦國掠奪的領土的好機會。楚國答應了這個建議的情況被傳到了秦國後,韓、魏、齊三國先向楚發起了進攻,但秦國卻坐視不管,於是獲得了全勝。楚、秦二國就是在選擇合作夥伴時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由此可知,商業合作必須有三大前提,一是雙方必須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須有可以合作的意願,三是雙方必須有共享共榮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3.分利與人則人我共興
對於經商,中國人一直以謀求利益為經商之目的,所以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千百年來,商人們抱定一個宗旨:“無利不起早,沒有利潤的事情是商人們所不願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誠在生意合作中總是抱著分利與人則人我共興的態度,與他人積極合作。
當然,與李嘉誠抱有一樣態度的香港商人並不在少數,例如香港地產巨子郭得勝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細心的經營,在創業之初,使周圍鄰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漸好起來,他批發的華洋雜貨及工業原料,價格都很適中,街坊都說“他是個老實商人”。
說也奇怪,人越老實,客戶越喜歡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東南亞拓展市場。1952年索性改稱為鴻昌進出口有限公司,專注洋貨批發。沒多久,街坊不再稱他郭先生,而是議論他是“洋雜大王”了。
實踐證明,采用讓利法則不僅能夠吸引顧客的購買欲,還能夠招來更多的合作夥伴,使你的財源滾滾而來。無論是李嘉誠還是郭得勝,與人分利、誠實經商都是他們獲得成功的重要秘訣。
最好別與“鐵哥們”共事
隨著這個社會上吹牛的人越來越多,朋友的價值也不斷地受到汙染,這時候唯一具有可信性的或者說能夠給人以信心的就剩下“哥們”,更保險點說是“鐵哥們”。一個自稱有很多“鐵哥們”的人日子必定過得很舒心,如果他不是吹牛的話。
“鐵哥們”的誘惑在於朋友之間的那種心心相通,在於“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於“兩肋插刀”的氣魄。有這麼多誘人的東西擺在麵前,仿佛隻要有了“鐵哥們”一切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但鐵哥們究竟能做什麼呢?
你沒錢的時候,苦悶的時候,有錢的時候,高興的時候找到“鐵哥們”,都是最好不過的事,但唯一有一件事是不能找鐵哥們的,那就是需要一起共事的時候。
“鐵哥們”就像戀人,同事就像老婆,是戀人就可以有許多美好的想象在裏麵,隔著一層美麗的麵紗,有一種“霧裏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而老婆就不一樣了,成天在你旁邊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縱使你有多少耐心也得被暴露無遺的對方搞得毫無興致。而跟“鐵哥們”共事無疑是把戀人變成老婆這樣的愚蠢之舉。
這得從“鐵哥們”是怎麼交下來的談起,“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的確很有道理,因為假如一開始兩個人之間就充滿了利益的矛盾,他們是很難毫無芥蒂地走到一起去的,所以鐵哥們隻能是同學、戰友、打小一起和泥長大的玩伴。因為沒有利害衝突,所以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說東道西,聊天喝酒,一個星期見一回麵或者更久,彼此有一點牽掛,然後更多的時間裏是各忙各的。
“鐵哥們”隻適合做這些。
而一旦走到一起去了,按現在的社會衡量能做什麼呢?最切合實際的就是賺錢,來路正的錢當然很好,但這裏麵有一個誰領導誰的問題,“哥們”之間還可以有一個大哥,但“鐵哥們”之間就難分彼此了,平時覺得意氣相投,直來直去慣了,可工作就不能這麼樣了,總得有人說話更有分量一些,但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套思路,憋在心裏,日久天長就會產生摩擦,產生隔閡,到最後好說好散還好,就怕弄得錢沒賺到,反倒丟了朋友。一位朋友去旅遊結婚,他的一個“鐵哥們”正好也要出去辦事,順路,於是結伴而行,這還不是什麼有利害衝突的事,但一路走下去,雙方都很失望,隻是因為在那個過程當中,雙方都不自覺地暴露了太多“淡如水”時無法發現的缺點,於是友誼便大大地打了折扣。當然“鐵哥們”之間也可以去打家劫舍,但這裏還有一個分贓不均的問題。
“鐵哥們”之間共事還有一個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如果大家的素質都很高,那麼導致的結果就是窩裏鬥;如果大家的素質不高,甚至還有破壞力很強的人,那麼“鐵哥們”共事的結果就是缺點的大綜合,把本來能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事搞得一無是處。好比你愛財,我很喜歡暴力,那麼我們就有可能真的去做什麼壞事去了。即使不去同流合汙,那你如果不是大義滅親的話,又難免幫著保守一個見不得人的秘密,這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