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人能把話句句說到他人的心坎裏,這樣他才能在社交場合中脫穎而出、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會辦事的人能把事件件做到點子上,能把各種各樣的事情辦得天衣無縫,這樣他才能長袖善舞,財運亨通,才能生活順心,事業有成。
滴水不漏的說話技巧
善言者無瑕謫。——《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善於說話的,沒有差錯讓人指謫。
老子認為,會說話的人可以把話說得滴水不漏,可見他對語言藝術的肯定。“你會說話嗎?”這樣問你,你一定覺得可笑,隻要是正常人,說話誰不會?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誰都會說話,但有許多人不懂得說話技巧,漏洞百出。我們還是先看幾個笑話:一剃頭師傅家被盜劫。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麵。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被強盜將我一年積蓄劫去,仔細想來,隻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人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師傅問:“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另換小人?”主人就把前麵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剃頭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在壽宴上,客人同說“壽”字酒令。一人說“壽高彭祖”,一人說“壽比南山”,一人說“受福如受罪”。眾客道:“這話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壽’字,該罰酒三懷,另說好的。”這人喝了酒,又說道:“壽夭莫非命。”眾人生氣地說:“生日壽宴,豈可說此不吉利話。”這人自悔道:“該死了,該死了。”
有一人請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語道:“咳,該來的還沒來。”一客人聽了,心中不快道:“這麼說,我就是不該來的來了?”告辭走了。主人著急,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興了:“難道我就是那該走又賴著不走的?”一生氣,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著對剩下的一位客人說:“他們誤會了,其實我不是說他們……”最後一位客人想:“不說他們就是我了。”主人的話未完,最後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說話時不加檢點,就可能傷人敗興,引起誤解,惹怨招尤。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對象、氣氛,不要口不擇言,想說就說。
像有些人去菜市場,問賣肉的:“師傅,你的肉多少錢一斤?”或飯館服務員上一盤肥腸,說:“先生,這是你的腸子。”這類生活中的笑話,我們要注意避免。
明人呂坤認為,說話是人生第一難事。像上麵所說的情況,還不是太難的。隻要注意語言修養,慢慢就會改善我們說話的紕漏和不足之處。
春秋時期的優孟就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話說“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爭得中原霸主地位後,逐漸自大起來,而且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沒有當年爭奪霸權時那種銳意進取的精神了。
一次,楚莊王得到一匹身軀高大、色澤美麗的駿馬,心裏高興得不得了。於是,莊王便從此一心撲在這匹馬身上,不僅每日撫弄幾次,而且還給它“衣以文繡,庇以華屋,席以露休,啖以棗脯”。不想此馬沒有福份消受,不久,便得了肥胖症病死了。莊王為之沮喪不已,好像死了貴妃似的。最後,莊王為了表達他對愛馬的真情,決定為馬發喪,以棺槨埋之,以大夫禮葬之。
莊王的決定一發布,立即遭到眾臣的反對,許多忠直之士以死相諫,但莊王主意已定,誰也無奈他何。正當群臣搖頭歎息之際,突然從殿門外傳來號啕大哭之聲,莊王驚問是誰,左右告之是侍臣優盂。於是,莊王立即傳令優孟進見,並問道:“愛卿,何故大哭?”
優孟一邊擦眼淚,一邊如泣如訴地說道:“堂堂一個楚邦大國,有什麼事情辦不到,有什麼東西得不到?大王將自己所愛之馬以大夫之禮下葬,不但不過分,而且規格還嫌低了。我請大王應該將愛馬以國君之禮葬之,賜以玉雕棺材,上好木料作的棺槨,而且要全國老幼負土掩埋,通知鄰國來唁悼。這樣讓諸侯們也好知道大王你看重馬而輕於人,這不是很明智的舉動嗎?!”
優孟的話音剛落,群臣一片喧嘩,以為優孟之說,十分荒唐。莊王一聽,卻沉默不語,他細細品味優孟話中的真意,尋思良久,終於低著頭慢慢地說:“我說以大夫之禮葬之,確實太過分,但話已傳出,於之奈何?”優孟一聽,馬上接口道:“我請大王將死馬交給廚師,用大鼎烹飪,放上薑棗、椒蘭等佐料,馬肉讓群臣飽餐一頓,馬骨頭以六畜之常禮下葬。這樣,天下人以及後世就不會笑話你了。”
於是,莊王按優孟的主意辦理,群臣與優孟一道,吃到了莊王愛馬之肉,抹抹嘴巴,揚長而去。君主有失,為臣諷刺勸止,這是古之常理。優孟因侍從莊王多年,熟知莊王的性情,知道此時的莊王,忠言直諫、強行硬諫都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在獲悉群臣勸諫失敗之後,采取一種“正話反說”的策略,先順著莊王之意說下去,自然地在不無讚同的言辭中露出揶揄諷刺之意。
優孟先指出楚國是個實力雄厚的了不起的國度,什麼事情都可以辦得到,如此強國,大王以大夫禮葬愛馬有什麼過分?甚至應該以國君之禮葬之。這些話在莊王聽來自然適意,乃至感謝優孟對自己愛馬心情的深刻理解。但是,後來優孟把自己的論調自然地推向極端,或者說是水落石出,大王以國君之禮厚葬愛馬,這著實是“貴馬”之舉,但在它的反麵卻是“賤人”。
優孟正是運用“正話反說”的方法,從稱讚、禮頌楚莊王“貴馬”精神的後麵烘托出另一相反的又正是勸諫的真意——諷刺楚莊“賤人”的昏庸舉動,從而把楚王逼入死胡同,乃至不得不回頭,改變自己的決定。人們不得不佩服優孟“正話反說”的機智。
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提忠告和進行勸慰,這兩種情況下如果缺乏語言技巧很容易傷人傷己。下麵分別闡述各自需要注意的問題。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告的話聽起來一般都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會引起他人反感或抵抗。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丞相比幹多次進諫,紂王非但不聽,還下令將比幹剖心處死。
對領導提出忠告很有可能招致他的怨恨,結果自己被炒,走人了事;對於下屬的忠告也往往引起他們的不滿。那麼,有沒有辦法能讓忠言不逆耳呢?
1.忠告要體現出“忠”
忠告首先應該是對對方誠心誠意的關懷。當你對某人提出批評時,如果對方發現你並不是為了關心他才批評他,而是出於你個人的某種意圖,他馬上會站到與你敵對的立場上。對人提出忠告的時候,應該抱著體諒的心情。他誠然在某些方麵做得不對,但是他可能有難言的苦衷。所以在提出忠告的時候,還要體諒他人的難處,不要一味地強求或大加責難。必要的時候要深入他的內心,幫助他徹底地解決“心病”。
2.從實際出發
忠告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了解真實情況,不要捕風捉影。隻有了解了事實,你才能清楚地判斷是否有必要提出忠告,提出忠告的角度怎麼選擇,忠告以後會有怎樣的效果。如果你是公司的一名職員,對公司的計劃背景缺乏了解時就對其提出自己的看法,你不可能獲得領導的信賴。相反,他會認為你思考問題不夠周到。
不了解朋友的意圖,就對他的行為妄加非議,他會認為你對他沒有盡一個朋友的責任。憑借聽到的信息忠告別人,容易引起誤解。這時補救的辦法是與他溝通,聽聽他怎麼說,等了解清楚事實之後再想辦法消除誤解。
3.選擇措辭
掌握了事實真相和對方的心理,就該拿出勇氣來忠告,指出他應該改善的錯處。當然要注意你的措辭,否則就容易得罪人。“你的想法完全錯了”,“你就是笨”,“這樣太可笑了……”諸如此類的措辭永遠都是失敗的,很可能傷害對方。以懇切的忠告作為幫助對方進步的動力,能夠很快地獲得愉快的人際關係。
4.注意場合
要注意,提出忠告切忌在大庭廣眾之下。因為提出忠告的時候必然涉及他人的短處,觸動他人的傷疤,而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被當眾揭短時,情麵上很容易下不了台,從而很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你是善意的,他也會認為你是在故意讓他當眾出洋相。
5.把握時機
在當事人感情衝動的時候不適合提出忠告。因為在他衝動的時候,理智起不到半點作用,他也判斷不清你的用意。這時提出忠告,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火上澆油。
6.簡潔而突出重點
提出忠告的時候,要注意簡潔中肯,按照“一時一事”的原則。若是再加上回溯起對方過去的缺失,再予以責備,當然會引起對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了。所以要掌握重點,不要隨便提及其他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方法。
7.留有餘地
在提出忠告的時候要給對方留有餘地,不要把他指責得一無是處,否則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生發出“既然我已經這樣了,那就幹脆一錯到底”,這樣反而不如不提忠告。必要的時候可以多列舉對方的一些優點,比如,你可以這樣說:“你平時工作努力,表現積極,惟一的缺點就是想問題的時候稍微草率了一點,如果你思考問題再慎重些,就很有前途了。”
用這種口氣跟他說話,他會備受鼓舞,很容易地接受你的忠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得到別人的安慰,反過來,我們也要懂得怎樣去安慰他人。安慰他人是自己應盡的義務。安慰他人首先要有真切的同情心,因為同情是安慰他人的基礎。所謂“同情”,就是要有共同的感情。所以,如果你要安慰別人,就先要了解他的整個思想、心理過程及具體困難,然後再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並適當地提出一些解決困難的具體辦法。
其次,安慰的目的是為了啟發他人自我解脫,所以安慰時應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來啟發對方“想開一點”。人在遭受打擊時,往往會有一種孤獨、苦悶、消沉的感覺,想問題也容易鑽“牛角尖”,片麵地擴大其消極方麵,難以體會到事物的積極意義。這時,迫切需要安慰和啟發,使其從苦悶中解脫出來,看到積極方麵。說“忠言”要計技巧,安慰他人,也要講究藝術、講究技巧,以免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1.選取恰當的時機
安慰人是要講究一定的時機的,時機恰當,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對喪親者的安慰,就是當你一聽到消息,就應該立刻出現在喪親者的麵前。你及時出現在他的麵前,就表明了你對他的關心和思念。而這種關心和思念,正好填補了他心靈上的空缺,安撫了他感情上的傷痕。
再如,當得知你的朋友失戀的消息時,你也應該立即趕到朋友麵前。見麵後,不要馬上問他(她)是怎麼回事,而是要任憑他(她)宣泄自己的感情。一個人在內心痛苦時,總願意在親友麵前宣泄自己的情緒,或借酒澆愁,或痛哭流涕,或喃喃自語。待他(她)宣泄完,內心稍平靜後,你安慰的話才能發生作用。
2.從側麵去寬慰別人
安慰的話有時要委婉含蓄,尤其麵對喪親者,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提及死者,以免又撩起對方的悲哀。從側麵去寬慰別人,有時會達到更好的效果。比如你去安慰一個病人,就不要直接問病人關於他詳細的病狀和調治的方法,這些他也許多次對人講過了,如果你還嘮叨個不停,就等於騷擾病人了。給他講點有趣的新聞和他所關注的事情,效果會更好。
3.在安慰中給予鼓勵
有位文科大學生畢業後自己去闖蕩,但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工作仍無著落,於是整天在家唉聲歎氣。麵對沮喪的兒子,父親語重心長地安慰他說:“對你現在的心情,我們做父母的是非常理解的,我們也為你的前途擔憂,但我們更相信你的能力。
社會是個大課堂,盡管你一進入這個社會就碰了壁,但你並不是個失敗者。你從這個大課堂裏學到了學校學不到的東西——毅力的培養。我們相信你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職業的。”一席話鼓舞了兒子的鬥誌,他最終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其實說話不必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也不需要旁征博引、口吐蓮花,隻要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裏就能打動人心,讓對方口服心也服,能把話說到心坎裏就是真口才。
漂亮話的作用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美好的言語可取得別人尊重,美好的行為可以被人看重。
我們從人際交往來看,美好的言語,確實可以讓人敬重。有的人因為品德高尚而被人看重,所以他說出來的“美言”、“嘉言”也使人可愛,也受人敬重。
唐代名臣魏征是一個敢於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的人,他的“美言”不僅博得了當時人的尊重,而且也博得了一代代後人的敬重。他寫了一篇《諫太宗十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思知足、思知止、思謙和等“十思”的建議;還向唐太宗進諫過一篇美文,叫《十漸不克終疏》。
貞觀十三年,魏征看到唐太宗奢侈放縱,恐怕他不能堅持清廉到底,就上了奏章。他向唐太宗指出有十個方麵“漸不克終”,漸就是漸漸,克就是能夠,意思是原來做得不錯的,現在時間一長,漸漸不能堅持到底了,所以要提醒一下了。據說唐太宗看過以後感歎說:“人臣事主,順旨甚易,忤情尤難,公作朕耳目股肱,常論思獻納。朕今聞過能改,庶幾克終善事。若違此言,更何顏與公相見,複欲何方以理天下?自得公疏,反複研尋,深覺詞強理直,遂列為屏障,朝夕瞻仰。又錄付史司,冀千載之下,識君臣之義。乃賜征黃金十斤,廄馬二匹。”(《貞觀政要》)
唐太宗不僅感動了,賞賜了,而且寫在屏障上,朝夕可以看到,提醒自己,又錄下來存檔,成為曆史文獻,教育後代。確實,“十漸不克終”和“十思”是吻合的,這兩者雖然是針對唐太宗來說的,但是細細想來,一直到現在還是有閱讀的價值。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就是這樣嗎?魏征的“美言”,當時就感動過好多人,得到好多人的尊敬。
比如,唐朝的長樂公主將要下嫁,唐太宗特別喜歡這個女兒,因為她是皇後親生的,於是就下令給有關官吏,她的嫁妝要隆重,是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姑姑)。魏征覺得這種做法不妥當,直言進諫。他用東漢明帝劉莊,即光武帝劉秀封賞自己兒子的事來作比較。魏征說:“當年漢明帝要封賞自己的皇子,說‘我的皇子豈能同先帝的皇子相提並論!’敕令都隻封給先帝光武帝的皇子楚王劉英、淮陽王劉延封地的一半。如今您給公主的陪嫁,是給她姑姑陪嫁的一倍,恐怕和漢明帝的英明做法不一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