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老子教我們如何養生(1 / 3)

養生的人,要效法“大道”的包容精神,與大道時刻保持一致,這樣就能不忽左忽右,搖擺於大喜和大悲的煩惱中,這樣身體的所有器官就會依靠人的宏大中正的精神而生生不息。從表麵上看,“大道”滋養了萬物而隱含事物的內部,沒有以主人自居,這顯示了一種“小”的狀態,但是,“大道”包含了萬物,這樣才叫“大”,有容乃大。

人應該珍惜自己生命

自愛而不自貴。——《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自愛自重但不自居高貴。

老子認為,人雖然不能自居高貴,但應懂得自愛,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們幾乎每天都見到自殺的消息,而其中來自高校學生的自殺,又使人格外受到震驚。致學生自殺主要是來自四大壓力:情感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和就業壓力。他們或因為戀愛失敗、或因為與同學鬧矛盾,或因為考試問題,分別走上絕路。

有一個哲學教授清晨吊死在自家門前的槐樹上。這位教授的家庭生活美滿,學術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數年來在事業上逼自己太緊,攻治學問的標準過高而影響精神狀態,終以自殺了結了自己短暫的一生。這個故事引人深思:悲劇故事的主人翁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研究哲學的高級知識分子。

一個成功的哲學研究者,是能為人指引生活道路的,在麵對各種問題時,他們應該比別人更睿智,更有力量。可是,這位知識淵博也有研究能力的教授,在並沒有遭遇外在悲慘遭遇的情況下,卻選擇了放棄生命一這種比一般人都不如的懦夫行為!為什麼這些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卻容易走上人生的絕路呢?這說明:我們擁有生命,卻未必擁有關於生命的智慧。

毫無疑問,意識到自己也必有一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足以震撼他心靈的。許多名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俄國大文學家托爾斯泰在他的《我的懺悔》中,就提到過這一念頭曾長久折磨他。美國大作家海明威,他一生參加過無數次戰鬥,並且多次死裏逃生。然而到老年時,他卻是平生真正嚴肅地正視死亡。一位作家在給他寫的傳記中,甚至這樣描述:“他怕死怕得隻想自殺!”由此可見,不管一個人何等有學問,何等能幹,何等勇敢,當他不得不麵對死亡這一問題時,他所受的震撼都是強烈的。

怎樣才能做到珍惜生命?

(1)認識到生命的可貴。人死不可複生,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沒有了生命,就沒有了一切的基礎;放棄生命,就放棄了存在的基礎!真正珍惜生命、正視生命對每個人都隻有一次的人,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輕易放棄生命;也不會渾渾噩噩,無異於行屍走肉,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不僅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要珍惜別人的生命。

(2)自我做主。沒有誰能代替你來活。你餓了,你爸爸媽媽吃得再飽,能夠幫助你解餓嗎?你困了,你兄弟姐妹連睡三天,能幫你解困嗎?你病了,最親的人再愛你,能替代你感受病痛的煎熬嗎?你將死去,你的愛人能以他的死來代替你而長生不老嗎?……當我們在吃喝拉撒睡這樣的事上,都沒有誰能來代替你,你怎麼能夠要求在一些更重要的方麵,依靠別人呢?誰也不可能代替你自己活!因此,你必須追求自己所熱愛的東西,不盲從別人;你必須盡好人生的本分,不要把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讓別人去承擔。

(3)活在“現在”。假如明天不再來臨我們所擁有的隻是今日、當下。明天,從此就不再來,所以應該及時把握、珍視此刻,踏踏實實地過好今天、當下,這是一種要求,也是一種境界。據說有些著名的高僧大德,在晚上就寢時,會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因為他們不確定明天是否會醒過來,是否還用得著杯子。人生就是由一個個獨立的“現在”組成。我們誰都無法將“現在”抽離出來而隻空談明天。其實,當我們一再地錯過當下,我們實際上是在錯過生命啊。

比爾?蓋茨的生命理念是:“人生就是一場正在焚燒的大火,一個人能夠做到,也必須去做的,就是盡自己的全部力量從這場火災中搶救出點什麼來。”正因為有這種超乎尋常的生命智慧,當他考上了美國最著名的哈佛大學後仍果斷休學創業,成為信息時代最成功的創業典範,並幾次蟬聯世界首富。

(4)不要害怕正視死亡,應該學會把它當成生命的導師。接觸到生死問題,才是真正確定人生觀的第一步。意識到人的局限,才可能獲得局限中的“最大”。認識到每個人都會死,恰恰是一個人自主人生的開始,死讓我們意識到了生的短暫與寶貴,我們才能擺脫盲目,積極地籌劃一生,學會當自己和生活的主宰。死亡使世界的一切平凡都顯得不凡!由於死亡將每個人的生命從頭到尾都做了限定,所以正是它賦予了生命的意義。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更多地考慮好好度過此生的問題。

要創造幸福和價值,這是此生的根本責任。你不是為了事業或者其他什麼才到這個世界上來的,首先,你是為了得到幸福和創造幸福才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至於事業或其他什麼,是否能夠成為幸福的一部分,那是下一個層次的問題。事業隻能決定自己在生命價值中的比例,絕對決定不了生命價值的根本。愛情、生活及別的一切,也同樣如此。

(5)擁有關於健康的知識。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博士曾說“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千萬不要死於愚昧,千萬不要死於lisa”。所以我們說:“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處方是知識。”要想健康並不需要花多少錢,擁有正確的觀念非常關鍵。

如今不同的人群如知識分子、離退休人員、家庭婦女、農民等,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都不一樣。離退休的老人一般比較關心自己的健康,他們每天早上起來走走路、練練拳,中午小睡一會兒,生活很有規律。相當這與他們壓力小、時間富餘都有關係。老年人積累了豐富的閱曆,往往心態比較豁達,得病率反而比年輕人低。

國外有報道說,人的健康狀況與知識水平密切相關。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狀況就越好。知識水平也分兩種:一種是專業知識,一種是社會知識。一些公司的管理人員、工程師,他們的工作能力很強,專業知識豐富,可對健康的認識幾乎等於零,對膽固醇、高血脂等詞都沒概念,連基本的健康常識都不了解,這樣的人在知識結構上存在很大缺陷。他們的健康也很容易出問題,許多人的英年早逝與知識結構的缺陷有很大關係。

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應該包括社會、曆史、哲學、文學、科技等方方麵麵。在美國,從小學就開始教孩子怎樣講衛生、怎樣預防疾病等基礎的健康知識,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在這方麵,我國做得還很不夠。

生命看似漫長卻又短暫,最脆弱而又最堅強,最值得珍惜而又最易被忽視。生命隻許一次不可輕視,不容忽略。亙古的時空裏生命短短一季,隻不過是歲月的瞬息間,時光的一次呼吸而已。莎士比亞說人生如戲,生命是舞台,每個人就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且讓每個人都好好走過有意義的一趟。學會珍惜生命吧,因為珍惜,你的生命之色才會是最亮,最美的。

養生的關鍵是心態要好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道德經?第三十七章》

沒有過多的欲念就會平靜下來,一切都會變好。

健康是一個人人都關心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對健康的真正含義還是比較模糊的。在生活中,有的人身體稍有不適就趕緊往醫院跑,不檢查出點毛病不罷休,就好像故意和自己過不去似的,這種人應該稱為“健康的病人”;還有一種人,雖然身體上得了病,但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娛樂什麼都不耽誤,治療疾病對他而言隻不過是一件平常事,這樣的人我們姑且稱之為“帶病的健康人”。

“健康的病人”可能會在鬱鬱寡歡中真得了病,而那個“帶病的健康人”則可能在快樂的生活中變成一個真正的健康人。我們當前提到的健康教育,多數講的是吃什麼食物對身體有營養,這個水果抗癌,那個水果抗衰老,那個水果美容。實際上就是能抗癌的水果,有人天天吃也抗不了癌。如果心態不好,天天生氣,吃多少抗癌水果也無濟於事。我們往往對心靈、文化、思想關心得很少,隻關心最淺表的東西,忽略了深層次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的健康問題上存在誤區,豬肉的蛋白質含量是多少,脂肪有多少等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心理、心靈,我們現在把最重要的給忽略了。養生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力量。如果自己豁達樂觀,情緒穩定,對未來充滿信心,充滿力量,那麼你的力量將強大到你想像不到的不可估量的程度。人可以戰勝細菌、病毒、癌症……但是戰勝疾病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健康的心態。人體的抵抗力分各種不同層次,由各個係統組成,它需要一個總指揮——心理,如果這個“總指揮”樂觀向上,積極穩定,那麼就可以調動全身所有抵抗力協同作戰,形成對疾病強大的攻擊力。

如果心裏沒有信心,感到恐懼,那整個“指揮部”就崩潰了。這就和打仗一樣,指揮部如果很堅定,那就能贏。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打,甚至老覺得沒有勝利的希望,指揮部先亂了,一定會全軍覆沒的。很多人體格健壯、肌肉結實,但心理很脆弱,這樣的人不會真的健康。我們必須明白,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可以調動一個人全身各個係統的力量來對抗病魔。有人說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嚇死的,那是因為他的精神先垮了。這話說得十分中肯。本來一個人看著沒什麼異常,一查出是肺癌,他可能一個月就完了。其實如果他不做這個檢查,說不定還能活上三五年呢。查出有癌症後,他的精神就先不行了。

有了疾病,首先應該保持好精神,在戰略上藐視它,不害怕;戰術上則該治的治,積極配合治療。阿姆斯特朗是美國自行車運動員,他患了睾丸癌,後來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又轉移到腦部。這是晚期睾丸癌的症狀,醫生說他死亡的概率是99%,活的可能性不中1%。一般人聽到醫生這樣的結論會被徹底打垮的,可阿姆斯特朗對醫生說,“沒事,大夫您放心,我不怕。您不是說活的概率有1%嗎?我就是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