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然養生呢?就是順應自然世界和社會生活的規律,養護我們惟有一次的生命,也就是“順其自然”地追求人生健康。對於養生,人們各有各的看法。但“英雄所見略同”,許多長壽者都認為養生不必有過多的禁忌,以順乎自然為好。著名曆史學家周穀城老人說:“有人說老年人不能吃肉,不能吃動物油,連吃雞蛋也隻能吃蛋清。對此我卻不大讚成,我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東西吃著香就吃什麼,飲食首先要吃下去,然後才能消化吸收。不想吃的東西看著就叫人煩,那怎麼行?有想吃的東西卻不讓吃、吃不著,這在精神上也會引起不良反應,對健康同樣是不利的。”
北大教授、著名學者季羨林已逾九十高齡,但仍身板硬朗,思維敏捷。有人問他有什麼長壽秘決,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季老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訣的人,禁忌很多,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季老不以為然。他凡是覺得好吃的東西都吃,不好吃的東西就少吃或不吃,其理論是:“心裏沒有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就能很好消化,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就百病不生了。”說起養生之道、長壽秘訣,那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不僅使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甚至有的互相對立。
有這麼一個笑話:某記者聽說某地有位長壽老人,便趕去采訪。老人向其介紹自己的長壽秘訣:一輩子不吃肉,不喝酒。記者如獲至寶,於是專心記錄。恰在此時,忽然從屋子裏傳出叫罵聲,記者忙問是怎麼回事?老人不好意思地解釋:“因為接受您的采訪,耽誤了給我父親買肉打酒,老人家發脾氣了……”
這雖說是個笑話,但也說明不同的人體質不同,養生的方法自然是千奇百怪,所以在養生的時候不要搞各種條條框框,順乎自然就好。當然,這裏所說的“順乎自然”也是相對而言,如果因為有病或其他原因,醫生囑咐忌吃某些食品、減少某些活動,那就另當別論了。
人體的差異性很大,沒有一成不變的養生之道和長壽秘訣。在養生問題上,不要有那麼多禁忌,搞那麼多條條框框、清規戒律,不要強迫自己做那些難以做到的事。保持精神愉快,樂觀豁達,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香,有問題則設法解決,有困難則努力克服,幹什麼就專心幹,心平氣和,從容處之。
養生過度有損健康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厚也。——《道德經》
老子提倡過一種寡欲質樸,純真自然的生活,這樣才不會傷殘人的本性,可以活得長久。他認為欲望太盛、供奉太多,反而使生命受到損害。
我的一位朋友的母親曾經就是個養生過度的人。她訂了許多衛生保健方麵的報刊,經常剪貼、複印下來,分別送給朋友和老同學。她也關心電視上的健康節目。一次她特地打電話通知她的老同學,第二天有治療高血脂的節目。她的老同學說:“我的血脂還正常。”她勸道:“以後說不定會高呢!”她常懷疑自己有這病那病。身體某一部位稍有疼痛,就害怕“長東西”了,弄得惶惶不可終日,精神負擔很大。最近她在別人的勸說下上了老年大學繪畫班,還每日與老伴出去鍛煉,才感覺精神和身體都好多了。
中醫理論非常好,非常奇妙。中醫治病的本質是和諧,它不講究殺菌殺病毒,而是給你調理陰陽平衡,虛實平衡,氣虛補氣,血虧補血。比如,現在很多人每天吃一大堆補品,說這個好,一小點可以補充那麼多營養。其實未必。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可以不用吃飯,隻吃補品就行了。
任何東西少了不行,可並不是說多了就好。比如維生素c,成人每天的需要量是100毫克,如果你攝取了200毫克,多餘的就會從尿液中排出,不會有什麼其他問題。可如果你長期攝取過量,它會通過肝髒先儲存起來,然後再一點點釋放,如果你攝取的量過多,肝髒儲存過多,就會導致中毒症狀,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甚至肝細胞壞死。每年因過量服用補品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養生要適度,適度包括營養的適度、運動的適度、心理的適度。
過去困難時期,營養不良的人很多。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又走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吃得太多,於是出現了肥胖、超重等問題。也有一些人粗糧吃得很少,這樣特別不好,人類就是從吃粗糧過來的,玉米、小米、高粱、南瓜、土豆、紅薯都是很好的食物,含有非常豐富的天然營養。所以東西要搭配著吃。另外要注意的是,吃到七八分飽就可以了,適可而止。俗話說:“七八分飽,百歲不老。”
人為什麼要吃七八分飽而不是全飽呢?老虎生活的環境裏,吃的東西不是每天都有,抓到獵物就要吃個夠,接下來的兩三天不吃都沒事。而我們人類有豐富的食物來源,天天都有吃的,如果吃得過飽過量,就容易吃出病來。從生理學的角度講,我們吃完東西後,要等血糖上升才有飽腹感,如果吃得過飽,等血糖上升的時候,一定又會覺得撐了。所以吃得快的人一定容易發胖。
這就像一個汽車製造廠,每輛汽車需要4個輪胎即可,生產1萬輛汽車即需要4萬個輪胎,如果你做了40萬個輪胎,當然會把整個車間都給占滿,反而無法生產出汽車了。所以任何東西如果違背了適度均衡的原則,好東西都會變成壞東西。當然,有特殊需要的人適當多補充一些複合營養還是對健康有益的。“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康的身體。”這句格言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而且曆久彌新,到今天仍然適用。
生命在於運動,人若不動,也就不能生存,更不能成為有思維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但運動必須合乎科學,按照科學規律去運動,才能達到健身的目的。一個人如果不按科學規律去運動,盲目地做一些不適合於自己身心的運動,那就不僅得不到健身的效果,反而會損害健康。心理的適度也就是心態平衡。有人說,心理平衡哪裏能做得到?有時候碰到某件事情我就會特別著急,平衡不了。
心理平衡,不是講心如止水、心如枯井,更不是說麻木不仁。心理平衡的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這是很正常的,但不要過度。比如說今天你中了個大獎,請朋友吃飯,本來挺高興的一件事,可你大喜過望、酗酒過度,沒準回家就腦溢血了,變成樂極生悲。再比如說你不小心丟了錢包,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隻要吸取教訓就得了,可要是你為此而捶胸頓足,寢食不安,就會得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最後變成抑鬱症。所以我們遇事盡量不要大喜大悲,大驚大恐。
過度的情緒波動會傷害內髒,導致胃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等許多病,要盡可能保持理性、適度的情緒。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生越來越重視,然而養生過度對健康反而有害。人不要把養生作為生活的惟一追求,過分執著養生,甚至定出種種規章、禁忌,活得並不自在。稍有不適便憂心忡忡,這樣的心態對健康極為不利。
人應該提倡科學的生活方式,掌握必要的醫學常識,讓身心處於輕鬆狀態,做些令精神愉悅的事,瀟灑並快樂地活著,這才是最好的養生。
精神的永垂不朽
死而不亡者,壽也。——《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老子的“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也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有些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他們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
常香玉在國難當頭時毅然把三個孩子送到托兒所,拿出自己多年積蓄,賣掉車和房子,組織多場義演,共籌資15億元(當時的貨幣)買了架“常香玉號”戰鬥機捐給誌願軍抗擊日本侵略者。常香玉大師做事“從來都是先想著別人,把自己放在第二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今天,她依然沒有丟掉德藝相依,德為先、藝為後,台下好好做人,台上好好演戲的大師之風範。“戲比天大”,這是常老對豫劇執著追求的座右銘,她臨終時,還念念不忘黨和人民的利益,留下了喪事從簡、不發訃告,不許任何人以她的名義向組織提非分要求的遺囑,這種精神何等的難能可貴。這與那些有了點名氣便以此索要高額出場費等,一切向金錢看齊的所謂“大腕”、“明星”形成了多麼大的反差!
同樣,任長霞這位女公安局長上任時,有個黑老大便狂言:登封市沒一個公安局長能當得長。當時河南登封屬於全省的案件高發區,這裏的群眾上訪曾占鄭州上訪總人數的一半。這一度讓鄭州市公檢法係統的人感到頭疼。麵對如此艱難險阻的新地方、新崗位,任長霞為了黨和人民的重托,用自己敢打必勝的鋼鐵般意誌和不屈不撓的勇氣,帶領廣大幹警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催人淚下的浩然正氣歌。她疾惡如仇,憂民疾苦,不畏恐嚇,連續端掉五個涉黑犯罪團夥,被當地百姓譽為“女包公”“任青天”,她以自己的忠誠、才幹和輝煌業績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優秀人民警察”、“中國十大女傑”等20多項榮譽稱號。在任長霞因公殉職後,追悼會上有14萬群眾自發前去悼念,她用自己可歌可泣的模範英雄行為在人們心中樹起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有的人死了,但他們卻活著。常香玉、任長霞就是這樣精神永存、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人。對於她們的離去,社會各界人士都深感悲痛和惋惜,但同時也覺得她們雖死猶生,因為她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貴品質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她們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她們那種愛民、敬民、為民的衷腸柔情,永遠激勵活著的人在不同的崗位上努力紮實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