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建議中肯
方來應時。以合其謀。詳思來揵,往應事當也。
春秋時期,齊國國相晏子生活非常儉樸,齊景公經常看著他身上的粗布衣裳歎氣道:“你真是個鄉下人啊!”
晏子的住宅和普通老百姓的房子沒什麼區別,家中陳設甚至比老百姓的還要簡陋。
齊景公知道後,便想給他建造一所好一點的房子。
一天。退朝後,齊景公叫住晏子說:
“您的住宅靠近集市,每天在嘈雜的聲音中度日,實在讓你受苦了,更何況灰塵滿街,地勢很低,狹窄且又潮濕的環境實在不能適合像您這樣的人居住,請您還是搬到寬敞明亮的地方去吧!一切費用都由我來負擔,你看得怎麼樣?”
晏子搖頭道:“感謝大王美意。住宅的好壞不一定是以豪華和簡陋來區分的。況且我所住的地方是齊國的先代賢士們住過的。我有時想,自己住在這裏是不是有資格,會不會有辱先賢們啊。再說,我住在靠近集市的地方,買東西很方便,怎麼可以麻煩百姓再為我另建房屋呢?還是算了吧!”
齊景公見他不肯換房,便轉換話題,笑著問:“您住在集市附近,可知什麼東西最貴,什麼東西最便宜嗎?”
晏子一聽。不由得想起自景公繼位以來頻繁施用的一大酷刑——刖刑,即把人的雙腿砍斷。有很多老臣冒死進諫要求廢除此酷刑,都徒勞無功。晏子多次想勸諫,但一直苦無機會。今日齊景公問起物價貴賤來,晏子想了一想,說道:“假肢是最貴重的,鞋子是最便宜的。”
齊景公臉色微微的一變,若有所悟地低下頭,沉思了許久。
“好了!”齊景公嚴肅地對晏子說道,“從明天開始我就廢掉刖刑。”
晏子身居高位,卻甘居貧賤;盡管想諫止刖刑,卻要耐心等候時機,可謂深得順其自然之道。一個人如果享盡榮華富貴,必遭天妒人怨,災難隨時可能加身。晏子貴而不富,就不會被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了。所以他能安然當權57年之久。至於進諫時機的把握,晏子處理得恰到好處,似諫非諫,點到為止,卻力壓千鈞,一擊而中。
春秋時期,齊相國晏嬰,是一位家喻戶曉、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人們尊稱他為晏子。他博聞強記,知古通今,他曆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世,達57年。他提倡節儉,並能以身作則。盡忠進諫,對國君從來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一日,齊莊公在花園裏與妃子下棋,聽說晏子求見,就撇下妃子,與這位棋壇高手在棋盤上廝殺起來。
晏子也不多話,穩穩坐在那裏,出車躍馬,擺開陣勢,一會工夫就吃了莊公不少棋子,占盡優勢。但接下來,晏子橫衝直撞,走了幾步廢棋,棋局發生了變化。莊公沉著應戰,居然轉敗為勝,贏了一局。
齊莊公疑惑地問:“為什麼這局棋你會下得如此差呢?”
“臣有勇無謀,輸棋自在情理之中。”晏子手指棋盤說,“下棋是這樣,治理國家也是這樣,如今各國的狀況,對我而言已經很難勝任相國的重任了。”
莊公吃了一驚,晏子又說:“近年來,由於您偏愛勇武有力的大臣,使武夫們滋長驕傲情緒,傲視文臣,欺壓百姓,鬧得京城臨淄烏煙瘴氣。許多有才幹的文臣得不到重用,官風民風越來越壞。若這些人不加以嚴格約束,勢必會出亂子。”
齊莊公有些自知之明,但身為國君,怎可輕易接受一個臣下的批評呢?於是不服氣地問:“請相國直言,古時代有沒有哪一個國君,依靠武力而安邦治國的呢?”
晏子說:“夏朝末年有大力士推侈、大戲,殷朝末年有勇士弗仲、惡吏,這些人都是神力無邊、萬夫莫擋之輩,可他們卻不能挽救夏桀、殷紂的滅亡。夏、商的覆滅告訴後世一個道理:光靠勇力而不行仁政,是行不通的。”
莊公仔細體會晏子的肺腑之言,認為他說得很對,就恭敬地表示感謝。並同意從今後省刑輕賦,施仁政以固國本,讓萬民敬仰自己,讓文臣親近自己。
“方來應時”意思是反複揣摩,以適應時勢的要求去進言,以求其變通。晏子下棋。開始時猛如虎,顧前不顧後,待到後來欲掙紮時,早已成敗局。他以此吸引莊公提出話題,並順勢轉到以武治國和以仁治國上麵來,當莊公不服氣時他又舉出實例,證明以武治國是不可行的。其婉轉自如的口才技巧,令人歎服。
晏子在此便巧妙地抓住了進諫的時機,他不急於進言,而是在下棋中創造有利時機。先是采用投石問路的方法,以下棋使莊公對棋局的變化莫測而深感迷惑。而後再把話題轉到以仁政治國上來,闡述了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接著又舉出實例。說得莊公心服口服。
摸透心意,控製思路
乃揣切時宜。往便所為,以求其變。以變求內者,若管取揵。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
齊國到齊景公在位時,政治更加清明,國力更加強盛,在眾多諸侯國中是屈指可數的大國,這不僅因為有開明、有作為的齊景公,還有一流的政治家晏子輔佐。
一次,有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發脾氣。盛怒下,他下令將那個人綁在大殿下麵,要把他一節節地砍掉,這可是一種非常殘酷的刑罰。
同時,齊景公下令,誰都不能來勸阻這件事。如果有人來勸阻,就和那人同罪,也要被肢解。作為國君,他的話一言九鼎,誰都不願意冒險進諫。
晏子聽了以後,便把袖子一卷,裝出一副凶狠的樣子,拿起刀來,把那人的頭發揪住,同時在鞋底下磨刀,做出要親自動手殺掉此人、為君王泄怒的姿態。
然後,晏子仰起頭來,向坐在上麵正發脾氣的景公詢問:“大王,我看了半天。但感到不知怎樣下手,好像史書上沒有記載過。堯、舜、禹、湯、文王這些賢明的君主要肢解殺人時,到底應該先砍哪一部分才對?對這個人應該從哪個部位下手去砍,才能做得像那些聖主們一樣殺得好呢?”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立即警覺,自己若要做個明君聖主,又怎麼能用這種殘酷的方法殺人呢!所以他對晏子說:“好吧!我錯了,放掉他吧!”
晏子在此運用了“言往者,先順辭也;說來者,以變言也。”先是順著景公的意圖佯裝要殺掉此人,卻在行動中用暗示的語言警醒了景公,達到了自己勸諫的目的。
晏子知道如果當時直言規勸,直說心言,必定會事與願違。因為此時的齊景公正在氣頭上,如此一來不僅會使之下不來台,還會火上加油,不但救不了要被殺之人,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保不住。正是晏子看清了這個道理。才將計就計,很巧妙地充當“劊子手”,以委婉的方法勸阻了齊景公。
許多跟隨英國首相丘吉爾身邊的人給了他一個很有趣的綽號——“一架老的B一2轟炸機”。因為這種轟炸機的最大特點是,任何優質燃料隻要進入它的發動機,都會被毫無例外地檢測為不合格的油品而禁止進入燃燒室。
與之相似的是,丘吉爾擁有卓越的才能,卻相當自負,對於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常常看不起。要麼不采納。要麼根本不予理睬。
有一次,他的助理史蒂文斯被丘吉爾單獨召見,史蒂文斯提出了一個方案,盡管他明知首相不容易接受別人的建議,但因為是經過苦心研究的。他自認為這個方案相當可行,所以說得理直氣壯,十分自信。
但他沒有得到幸運之神的惠顧,丘吉爾聽完他的話,尖刻地說:“在我願意聽廢話的時候,歡迎你再次光臨。”
史蒂文斯吃驚的是,在數天之後的一次宴會上。他聽到丘吉爾正在把那天他的建議當做自己的見解發表。這件事使史蒂文斯“大徹大悟”,原來並非是他的建議本身不好,而是他提出建議的表達方式不夠完美。
終於,他找到了向首相提建議的最好方法:低調建議,不再強調某個計劃是他想到的,就好像那是首相自己的想法一樣。在首相不知不覺地感興趣以後,再將這個計劃作為首相自己的“天才構思”公之於眾。這樣,這個計劃就被“移植”到首相的頭腦中了,他就會堅定不移地相信這是一個好主意。
史蒂文斯決定,為了使一個好計劃得以實現,他甘願犧牲自己的功勞。
後來史蒂文斯奉命到美國做外交上的接洽,這一次他已經掌握了提出建議的最好方式。出發前,丘吉爾雖然在原則上同意了史蒂文斯的計劃,不過態度卻相當謹慎,看起來這個計劃短期內很難被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