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是你人生中的重要資源,特別是求人辦事時尤為重要。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培養自己的人際關係意識是一種投資也是一種必要。良好的人際關係能開拓你的視野,讓你隨時了解周圍所發生的事情,並提高你傾聽和交流的能力。
人與人是利益關係
中國人一向比較講究禮節,在一起吃飯都要搶著付錢。而西方人卻向來不爭不搶,AA製,簡明了事。傳統文化的觀點,是西方人崇尚個性,喜歡獨立,而中國人則好謙讓,愛麵子,通過搶著付錢這一行為來顯示自己的實力,增加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
文化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東西方之所以有著這種文化的差異,就是由於東西方的經濟基礎不同而造成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這裏麵涉及到經濟學的成本與收益的問題,即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付出了成本,就要得到預期的收益。
傳統上中國人的生活生存狀態相對比較穩定,埋單不過是一個輪流的程序而已。而西方則不一樣,西方人的流動性很強,生存狀態很不穩定,一個人今天在這個地方,明天就有可能到了另外一個地方。所以為了公平,還是各自埋各自的單為好。
經濟學家眼裏的人都是理性的,他今天付出成本為別人埋單,就是想得到以後預期的收益,即讓別人以後也為他埋單。相互間的生存狀態越穩定,一個人為他人埋單的風險就越小,他被別人日後回報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風險就越大,回報的可能性也越小。
另外,中國人也並非是一味地為別人埋單。兩個人第一次在一塊兒吃飯,大家都搶著埋單,第二次大家雖然也是搶著付錢,可往往是第一次付錢的一方隻是掏錢做做樣子,另一方則趕忙阻攔,對方也便順勢作罷,一邊客氣一邊把掏出的錢又放回自己的腰包。這樣看來,中國人實際上實行的也是一種AA製,隻不過西方人是一次性的,中國人是多次性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就可以看出這種區別的實質。其實人性都是相通的,中國人也同西方人一樣,決定他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歸根結底都是經濟學上談的根本問題——利益。正是這樣,那些在文化、道德範疇內解釋不清的東西,用經濟學道理進行分析,就能讓人豁然開朗。
吃飯埋單如此,其他問題亦是如此。所謂的禮尚往來早就成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準則。
一是人格上的成本與收益,公共汽車上你給一個陌生人讓了座位,你也許並不希望他用同樣的方式回報,但對方需要說一聲“謝謝”,否則你的心理就會感到不平衡。
二是物質形式的禮品,有人今天遇上紅白喜事,你給他送一份禮品,人家便寫入禮簿備忘,等你將來辦事,人家也會送一份相當的禮品給你,作為回報。尤其有趣的是,一般人在送禮時,都會根據關係的親疏程度和對方的實際情況,反複掂量,看到底送多少合適。通常情況下,沒有人願意當傻瓜,讓自己送出去的東西打水漂,一去不複回。
三是送禮也有窮富之分。給富人送禮,借此和權勢人家拉拉關係,聯絡聯絡感情,說不定日後還能為自己辦什麼事情。而給窮人送禮,則打水漂的風險就要大得多。不論是東方和西方,也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禮始終是貫穿與維持人際關係的一個尺碼,禮節和送禮也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人們之所以這樣崇尚禮,也是為了一種預期的收益。對禮的奧妙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技巧的差異,則決定了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優劣態勢的不同。
第四,中國有一句古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居深山有遠親。”傳統的觀念認為這是一種勢利,但在經濟學家的眼中,這卻是一種理性。理性地處理人際關係,能夠使人更加理智和嚴謹,減少麻煩和損失。相信大家都有共同的感受,富人借錢,很容易,而窮人借錢,卻很艱難,為借錢吃盡了苦頭。其中緣由,就是有著付出與回報的問題,借錢給富人,一是不擔心富人將來還不起,再者就是我今天幫了富人的忙,日後我也有可能用得著富人的時候。而借錢給窮人則風險相當大,很有可能是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即便窮人人品很好,不是那種賴賬的人,但他償還能力的有限性卻不能不讓人擔憂。而銀行更是鐵麵無私,還要辦理相應的擔保和抵押。
俗話說“好朋友,勤算賬”,也是一種理性。因為人與人之間說到底是一種利益關係,朋友之間如果賬算不清,彼此都感到自己好像是吃了虧,久而久之,好朋友也會反目成仇。
現實婚姻上的門當戶對,是另一種理性,因為彼此條件相當,所以彼此的付出與收益也就相對平衡,雙方結合的基礎就比較牢固。而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則是一種不理性,最後受傷與吃虧的隻有癩蛤蟆,因為你和人家相差太遠,你付出的再多在人家眼裏都是微不足道的,人家也許根本就不會放在心裏。
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慈善家,他們常常主動幫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渡過難關,如接濟身邊生活困難的人能夠生存,幫助那些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給貧困地區和災區的人們以物質援助,或者向社會公益事業進行捐獻。在經濟學家的眼裏是一種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種高境界的理性。他們的付出,也許終生都不會得到受助者的回報,但是卻從另外一個方麵增加了他們做人的道德砝碼,即提高了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和聲譽,而這種威望和聲譽,卻恰恰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是用金錢難以買到的財富。
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現代經濟學對人的研究也是建立在這種對人性承認的基礎之上的,所以經濟學家眼裏的人都是理性人,他所從事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可是在處理人際關係的過程中,都是順應人性,遵循經濟學道理,但對理性的認識有別便有了世俗和高尚之分。
人際交往中的博弈論
博弈就是個人或組織在一定的環境條件與既定的規則下,同時或先後,僅僅一次或是進行多次地選擇策略並實施,從而得到某種結果的過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打交道,這是一個利益交換的過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麵對各種矛盾和衝突。
所謂博弈論聽似拗牙聱齒,看似深不可測,但其思想極易理解。簡單說來博弈論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問題。每個博弈者在決定采取何種行動時,不但要根據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還必須考慮到他的決策行為對其他人的可能影響,以及其他人的反應行為的可能後果,通過選擇最佳行動計劃,來尋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們交朋友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一、相互提防:占優策略均衡
假如在生意場上,你有一批貨物要脫手,正好有一個外地的買家要買進,但是對方要求貨到付款,你會信任對方嗎或者,假如一個剛見過一麵的人向你借兩萬塊錢,說好三個月後還,你會借給對方嗎又或者,你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的一個陌生的地點,出租司機告訴你路途比較遠,可能價錢比較貴,你敢坐他的出租車嗎這些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而且幾乎天天發生在我們周圍。麵對陌生的人和陌生的事,什麼才是我們最優的解決辦法呢
一種辦法是直接拒絕或者避免。此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這可能會給你帶來損失。如果你不了解買家的信用情況,就拒絕這種發貨方式,可能就喪失了一次重要的商機。如果你碰巧手頭的貨物比較滯銷,那麼拒絕發貨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潛在損失。如果拒絕借錢,對方會認為你太小氣,不夠義氣,從而可能在朋友圈中給你造成負麵影響,將來你也會失去一些朋友的幫助。如果你到陌生的地方不打車,又沒有公交車直達,可能會耽誤你的事情。
那麼麵對第一次打交道的人,或者飯桌上、酒會上剛認識的“朋友”,應該如何為人處事才是良策呢博弈論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如果你了解對方每一種行動的收益,並且你和對方幾乎是同時做出決策,或者以彼此看不見的方式做出決策,那麼前麵提到的銷售、借錢和打車三個案例都可以看做是“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我們不妨分別將其命名為“銷售博弈”、“借錢博弈”和“打車博弈”。在這些博弈中,並不熟悉的各方相互提防,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最優策略。
以“銷售博弈”為例。作為賣家,擔心買家提了貨之後逃之夭夭,或者以貨物品質不合格為由拒絕付款。作為買家,擔心賣家拿了錢之後提交的貨物品質有問題。假設買賣雙方都打算長期合作,做長期的商業夥伴。那麼,對買賣雙方而言最好的策略可以是這樣的:買方先通過銀行支付一筆定金,賣方收到定金後先發一批貨;定金的數量高於這批貨的成本,同時低於這批貨的市場價值。我們可以證明,這樣一種策略對買賣雙方來說都是嚴格最優的,不管對方的行動或策略是什麼。對賣方而言,收到了定金並且發貨之後,如果對方毀約,那麼因為收到的定金高於第一批貨物的成本,因此實際上並不吃虧;如果對方守約,那麼就按雙方商定的價格繼續供貨(當然,該價格一定高於成本價),這樣當然更不虧了。換言之,不管買方是否守信,賣方的策略都是最佳的。對買方而言,一旦通過銀行彙去定金,因為定金數量較小,又有銀行收據可以查詢,所以對方如果想維持交易關係,一定會發來第一批貨物。收到貨物後,如果確認對方的貨物品質合格,那麼繼續交易當然有利可圖;如果發現對方的貨物品質不合格,那麼中斷交易也沒有多大損失,畢竟這批貨物的價格低於市場價。因此,對買方而言,不管對方貨物品質如何,支付定金都是相對最優的策略。無論對方策略是什麼,自己做出的策略都是最優策略,我們稱這種策略為“占優策略”。如果雙方都能找到占優策略,那麼我們稱博弈的解為“占優策略均衡”。按照類似的邏輯,在“借錢博弈”中, 我們可以把抵押或者找一個中間人擔保作為雙方的占優策略;在“打車博弈”中,乘客向第三方問路再決定是否打車也可以構成博弈各方的占優策略。
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個博弈中每個人都有占優策略,那麼占優策略均衡將是唯一的均衡,即博弈中每個人都會選擇自己的占優策略。這樣一種結果是最容易預測的,因為它是唯一的解。而且,占優策略均衡隻要求每個參與人是理性的,並不要求理性作為共同知識,這就減輕了理性對人的苛刻要求。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博弈而言,特別是在並不熟悉對方的情形下,如果每個人都有占優策略,那麼占優策略均衡一定是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市場上會有普遍的定金和抵押製度。盡管我們每個人在交友的最初階段,都希望找到占優策略,遺憾的是多數時候博弈並不存在占優策略。仍以“銷售博弈”為例,如果買賣雙方有任何一方並不想維持長期商業朋友的關係,那麼就不能保證雙方都有占優策略,占優策略均衡自然不存在了。為此,我們需要尋找更為普通的納什均衡,此時可能均衡有很多個。而且,有時占優策略從個人角度看是最優的,但是從社會利益或者整體利益角度看,往往不是最優的,甚至是最差的。著名的“囚徒困境”就是這樣一個反麵案例。
二、默契配合:子博弈完美均衡
交朋友講究“一回生,二回熟”,實際上就是說通過動態博弈來解決靜態博弈中存在的多重均衡以及信息不對稱問題。特別是在重複進行的動態博弈中,雙方都彼此了解,建立了良好的朋友關係。當雙方從陌生到熟悉時,博弈各方采取相互提防的占優策略此時就不再是最優了。一方麵,朋友之間相互提防會無謂地提高雙方的交易費用,損害雙方的利益。例如,在“銷售博弈”中,如果每次交易都要交定金和分批發貨,那麼可能會增加結算成本和貽誤市場機會。要是能夠多次交易,一次性結算,顯然可以節約交易費用,使雙方的福利實現帕累托改進。另一方麵,在動態博弈或者重複博弈中,策略集合相當大,通常不存在占優策略。
從“陌生的朋友”到“熟悉的朋友”,此時博弈各方往往不是同時行動,而是先後序貫行動,並且博弈的曆史都成為共同知識。我們將這種博弈稱為“完全信息動態博弈”。該博弈的均衡不再是相互提防,而是默契配合。即博弈各方在做出自己的最優策略時不僅要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也要能最大化對方的利益。這樣一種最佳策略的組合,就是所謂的“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簡稱子博弈完美均衡。
仍以“銷售博弈”為例。更具體地,假定賣方是代理商,買方是經銷商,交易的貨物是空調。空調在夏季是旺季,在秋天是淡季。空調有兩個品牌:春蘭和海爾。代理商先行動,他決定空調的品牌和產量,經銷商負責銷售。如果買賣雙方是熟悉的朋友,那麼此時不再需要定金和分批發貨。代理商會根據季節和消費者的偏好提供適宜的空調,比如在夏季增加投入,提供需求較旺的春蘭空調。而經銷商也會努力在夏季到來之前做好擴大銷售的準備,在秋季到來之前清理存貨。這樣做符合雙方的利益。更有意思的是,這種熟悉的朋友關係必須經得起考驗,真正從雙方的長期利益出發,摒棄各種短期行為。假如買賣雙方一開始根據市場情報,判斷今年夏季春蘭空調將會暢銷。但是夏季開始後,代理商發現春蘭品牌滯銷而海爾品牌卻非常暢銷。試問,此時代理商應該遵守原先的約定嗎如果經銷商堅持原來的協議不讓步怎麼辦理性的答案是,代理商應該立即改為提供海爾空調,而經銷商也應該默契地甩賣春蘭空調,增加海爾空調的銷售力量,這是一個均衡。當然,如果雙方都不熟悉,而是第一次打交道,那麼很可能的結果是雙方停止合作,這也是一個均衡。但是對於熟悉的朋友關係這種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來說,及時改變銷售計劃才是唯一可信的均衡。因為一旦代理商決定改為提供大量海爾空調,對經銷商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增加海爾空調的銷售力量;反過來,如果經銷商首先發現市場行情變化了,決定將銷售力量主要放在海爾空調上,那麼對代理商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趕緊改為提供海爾空調。在激烈的競爭中,市場瞬息萬變,默契配合的朋友關係可以讓博弈各方實現雙贏的結果,而相互提防的策略則有可能使雙方陷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慘劇。
三、彼此信賴:顫抖手完美均衡
西方有一句諺語:“患難之交才是真朋友。”中國古代也有警句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即真正的好朋友要經得起困難甚至錯誤的考驗。有趣的是,博弈論中也有一個別扭的名詞與這種“鐵哥們”關係對應,它就是“顫抖手完美均衡”。
其實,有時交友的境界如同看畫。初看一幅名畫,你會發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覺得真是栩栩如生。過了一段時間,仔細一看,又覺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覺得這畫很普通。又過了一段時間,再細細一看,發現“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其意境需要仔細體悟,你驀然發現這才是真正的傑作。朋友也類似,陌生時相互提防,熟悉後默契配合,但是過一段時間發現朋友舉止可疑,變成你不了解的陌生人了。此時,如何對待“朋友”可真是一個艱難的考驗!
不妨以“借錢博弈”為例。第一次,你們之間不熟悉,因此相互提防的結果是找了一個中間人作擔保。第二次之後,你們已經是熟悉的朋友了,因此你們之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某一次,他借了你更多的錢(比如10萬),到了約定的還款日期,他卻推脫說因為生意失敗,要求延期還錢。催還是不催,或者以後借還是不借,這是一個問題。更麻煩的是,此時你很可能會改變對他的評價,認為他不再是一個“熟悉的”人,而是一個“陌生的”人。此時就是考驗你們友情的關鍵時刻了。如果你真正完全信賴你的朋友,那麼你應該給他一個寬限日期,除非迫不得已,決不訴諸法院,而且應該一如既往地信任他。因為人都有不順的時候,也都有犯錯誤的時候。當然,你要預期到,即便他拖延一段時間,也不會損害你繼續借錢給他的好處。也就是說,盡管對方以一定概率是一個不守信任的騙子,但是你與他繼續交往的期望收益仍然超過了期望損失,那麼維持這種朋友關係就是一種最佳策略。當你采取了這種策略時,並且這樣做對對方也是最優的,那麼這就是所謂的顫抖手完美均衡。顫抖手完美均衡是博弈均衡中最苛刻的均衡之一。形象地說,你采取的最優策略,要允許對方不小心手顫抖了一下,偶爾偏離了均衡路徑。能經受這種考驗的友誼,相信必定是金石般的友誼,這種朋友也是朋友中層次最高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