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類似於顫抖手完美均衡的友誼在生活中絕不少見。特別是,當朋友偶然犯錯之後,仍然敢於原諒朋友,這不僅需要胸懷,更需要遠見。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在關鍵時期,有多少人敢於選擇“浪子”而不是“金子”呢

誠實是有價的

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賢明能幹又仁慈寬厚,很是受人愛戴。這個國王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國家事務上了,許多年後,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人民安居樂業。

可是,歲月不饒人,國王的年紀逐漸大了,遺憾的是膝下並無子女,這件事讓國王很傷心。

在一個貼心大臣的建議下,國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挑選一個好孩子收為王子,好好培養,以便自己死後作為接班人。

國王選子的標準很獨特,他給孩子們每人發一些花種子,宣布如果誰用這些種子培育出最美麗的花朵,那麼誰就能成為他的義子。

這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孩子們領回種子後,都把手頭的事情放下,開始了精心的培育。從早到晚,澆水、施肥、鬆土,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幸運者。

有個叫輝格的男孩,也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種。但是,半個月過去了,一個月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花盆裏的種子卻連芽都沒冒出來,更別說開花了。

苦惱的輝格去請教他的媽媽,媽媽建議他把花盆裏的土換一換,輝格依言照做了,但依然無效,母子倆束手無策。

國王決定的觀花日子終於來到了!

無數個穿著漂亮衣裳的孩子們湧上街頭,他們各自捧著盛開鮮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著緩緩巡視的國王。國王環視著爭奇鬥豔的花朵與漂亮的孩子們,並沒有像大家想像中的那樣高興。

忽然,國王看見了一個孩子——一個端著空花盆的孩子!

這個孩子無精打采地站在那裏,眼角還有淚花,國王把他叫到跟前,問他:“你為什麼端著空花盆呢”

孩子輕輕地哭了,他抽咽得有點語無倫次了。

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擺弄,但花種怎麼也不發芽的經過說了一遍。還說,他想這是報應,因為他曾在別人的菜園裏偷過一根黃瓜吃。說完哭得更厲害了,他在為自己曾經做過的錯事而後悔。

沒想到國王的臉上卻露出了最開心的笑容,他把這個孩子抱了起來,高聲地問:“孩子,你叫什麼”

“輝格。”

“我找的就是你!”國王大聲地宣布。

“為什麼是這樣”大家不解地問國王,“為什麼選一個種不出花的傻孩子做王子”

國王說:“我發下的花種全都是煮過的,根本就不可能發芽開花。”

捧著鮮花的孩子們都低下了頭,他們全都在領到的發不了芽的情況下另外播下了種子。

別的孩子是換了好的花籽才種出花來的,而輝格是一個誠實的孩子,所以他最後成了這個國家的國王。

經濟學指出,誠實不僅僅是一種道德標準,也是一種能和金錢、名譽等進行配置的經濟資源,而這種資源和別的物品之間存在某種替代彈性。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掉”的錢包內的現金數額增加時,錢包返還的比例就隨之下降。所以,經濟學指出,誠實在許多人眼中是有價的。

每個人心裏對誠實行為的評判決定了誠實的價格,倘若覺得再多錢都無法改變自己的誠實行為,那麼在這種人眼中誠實是無價的。如同輝格一樣,盡管“未來國王”這一頭銜的誘惑極大,可是他還是選擇了誠實,這種誠實為他帶來了回報,於是他成了國王。

小投資換來大回報

事情都是要靠人來辦成的,可見關係和人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經濟學中總是做成本與效益分析,可惜的是任何有形的行業,投入的成本巨大,得到的收益卻總不會無止境,換句話說,利潤率總是有限的。可是社會交往中卻不一定如此,如果你在人脈中投資得當,那麼你收獲的將是無窮的利益。看看我們的身邊,這兩種人的對比十分明顯:

有的人認為花費點金錢或者付出一些其他的資源作為與他人開展交流的媒介,不僅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因為付出的是有形有價的東西,可是收獲的卻是更寶貴的資源。可惜有的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將一切都用在自己身上,從不為別人著想,試問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如何能結交到真正的朋友呢

有的人認為多花一點時間去結交新的朋友,或者與老朋友敘敘舊,是增加對彼此的了解,以備日後需要用人時可以立刻找出最合適的人選。可是有的人卻認為與其將時間浪費在與別人打交道上,不如自己鑽研點書本,不如自己享受一下生活。他們的失敗往往不是由於事情本身,而是來源於外界和他人。所以這些寧願“獨善其身”的人都以失敗並且落落寡合的下場而告終。

一個人的知識總是有限的,一個人的能力也總有力所不及的時候,一個人也不可能做成全部事情。我們從涉世之初,就應該逐漸培養自己的人脈:朋友、親人、同學、同事等等,所有能夠扯上聯係的人,都是不可多得的資源。而要讓這些資源為自己所用,你就要將功夫用在平時,在你要結識的人最需要的時候,及時給其滿足和驚喜。即使他們尚未意識到你的關懷和愛心,當他們一旦知道你一直在為他們做著什麼,他們就會感激你,並加倍的回報你,這時,你的人脈資源就開始發揮他舉足輕重的作用了!

麥凱小時候,他的父親就教育他說:“麥凱,如果你想成功,從現在開始,你要關心自己所見到的每一個人。”從那以後麥凱見到的每一個人,他都很關心,先把名字記下來,然後再了解他的其他情況。到了對方的生日,他會送上祝福的卡片,到了對方過結婚紀念日,他就送去一束玫瑰以表心意。後來他為此設計了一個係統,叫做麥凱66檔案,表示每個人有66個空格的問題,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生日、星座、血型、嗜好、學曆等等,甚至包括他的孩子和愛人的相關信息……

有一次,麥凱去拜訪一個大企業的老板,希望說服這位老板來買他的信封。可是,不管麥凱怎麼說,這個老板都不肯買。麥凱堅持在他的66檔案上更新了記錄,並且不斷地和這個老板保持聯係。有一天,他得知這個老板去了醫院,原來是老板的兒子出了車禍。他馬上翻開檔案,一看,老板的兒子,12歲,崇拜籃球明星邁克喬丹。

麥凱的人緣頗好,他正好認識邁克喬丹所在的公牛隊的教練。麥凱買了一個籃球,寄給公牛隊的教練,並拜托他請喬丹和全體球員簽了名。公牛隊的教練將簽好名的籃球寄給了麥凱。麥凱把籃球送到了醫院裏,小孩一看,籃球上有喬丹的簽名,興奮得活蹦亂跳,整夜都睡不著覺。

老板來看他兒子時,見到兒子高興地抱著球坐在那裏,老板問到:“兒子,你怎麼不睡覺”

兒子說:“爸,你看這是什麼”

老板一看就問:“這是喬丹的簽名籃球,你怎麼會有”

“是麥凱叔叔送我的!”兒子興奮地答道。

老板一聽。說到:“麥凱,就是想賣給我信封的那個人吧我一直都沒有買過他的信封啊。”

這時,兒子說了這麼一句話:“爸,你應該買麥凱叔叔的信封,他這麼關心我。你也應該關心他才對啊!”

第二天,老板就找到了麥凱,向他道謝,並向他訂購了大量的信封。

麥凱的工作是賣信封,然而誰能想到,他通過賣信封,結交到了美國政界、新聞界、體育界的知名人物,還能讓他們對他產生一種驚訝、佩服的感覺。那是因為麥凱是個有心人,他懂得“攻心為上”的道理,投其所好,給你驚喜,你又怎會拒絕與他結交並幫他一把呢正是由於他舍得在人脈關係上投資。才讓他的生意越做越好,獲得了巨額的回報。

一個人要想聚財,就先要聚人;有了人氣,才會有財氣。正是由於他們主動結交別人、主動與別人溝通,才使得自己的人脈關係不斷拓展;具有廣闊人脈關係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那麼進一步又會有更多的人樂於與他們結交,成為新的集合體,人脈資源更廣闊了。成功與人脈就是這樣一個相互促進的共生體。成功者總是注意人脈、創造人脈。創造人脈絕不是為了將這些資源閑置在旁白白浪費的,他們更懂得在什麼時候用什麼人脈、在什麼時機求助於人脈。比爾蓋茨就是成功的人脈經營大師。

創業之初,他懂得利用自己親人的人脈資源。因為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會董事,所以在比爾20歲還是大學學生時,他簽到了第一份合約,釣到了IBM這條大魚。

在企業發展階段,他充分利用合作夥伴的人脈資源。保羅艾倫和史蒂芬不僅為微軟貢獻他們的聰明才智,也貢獻了他們的人脈資源。

比爾蓋茨自己也這樣說:“在我的事業中,我不得不說我最重要的經營決策是必須挑選人才,擁有一個完全信任的人,一個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一個為你分擔憂愁的人。”外界的關係和能力,對於比爾蓋茨的成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成功人士就是這樣主動拓展自己的人脈。不斷維護自己的資源,並懂得在恰當的時候啟用,為自己助一臂之力。人脈廣,則機會多。隻要用心經營你的人脈,必將受益無窮。

人脈這個東西很奇妙,這個規律遵循經濟學的基本常識。那就是有投資也有回報;可是卻超出了經濟能夠解釋的範圍,因為在人脈上不起眼的小投資,可能換來日後的大回報。俗話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人脈圈是邁向成功的必經之途。人脈是金,卻貴甚黃金;黃金有價,人脈卻無價。二十歲靠體力賺錢,那三十歲靠腦力賺錢,四十歲以後則靠交情賺錢,可見人脈資源是事業成功必不可少的保證。從現在開始。擦亮雙眼,為你的人脈進行投資吧!

不要做一次性交際

生活中常遇到一些人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朋友當做受傷後的拐杖,複原後就扔掉。此類人大多會被拋棄,沒人願意再幫助他。

劉明便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我有一個高中三年的同學,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們進入了同一所大學,剛開學,她就主動地當了班幹部。有人說:地位高了,人就會變。自從她上任後,見到我,有時幹脆裝作沒看見,日子久了,我們就疏遠了。但她有時也會突然向我尋求幫助。出於朋友一場,我總是盡我所能。可事後,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種被利用的感覺,卻無奈於心太軟。就這樣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勸我放棄這份友情,這種人不值得交往。當我下決心與她分開時,她傷心地流下了眼淚——她除了我之外竟沒有一個朋友。”

人與人之間要如同投資股票,要持續投入熱情才能獲得穩定的收益。像劉明的朋友那樣的人隻會用“互相利用,互相拋棄,彼此心照不宣”的方式來交際,而不去深思人情世故的奧秘之處,所以無法達到人情操縱自如的境界。

周恩來在人際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長征途中,當時任民運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堅持親自給重病的周恩來抬擔架,他和同誌們在饑寒交迫中,抬著周恩來走出沼澤泥潭的草地後就累病了。19年後,楊立三去世,身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堅持要親自給他抬棺送葬。

1937年6月,周恩來在峽山遇險,護衛他的10多名警衛戰士光榮犧牲。事後,周恩來和另外3個虎口脫險的同誌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後寫上“峽山遇險,僅餘四人”。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貼身的襯衣口袋裏,直至病逝才被人發現。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的人格魅力。難怪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時,圍繞安臥在鮮花叢中的周恩來遺體的群眾的淚水把地毯灑濕了l米多寬的一圈。難怪會出現十裏長街送總理,長夜無言,天地同悲的動人一幕。

毋庸置疑,在某些“實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謂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煙,我給你幾塊錢,就像借債還錢,概不賒欠。這種一次性的交際行為看似灑脫,實則包含了太多的困惑與無奈。誠然,受助者也許在短時間內不願再次開口求助,而實施援助行為的一方其實也沒有必要固守“事不過三”的古訓,當人家確實有困難而無能為力的時候,盡管你已經幫助過他,盡管他不好向你開口,但作為知情者,你不應無動於衷,而不妨再次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事實上這種“後繼”的交際行為能夠贏得更大的“人情效應”。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要想人愛己,己須先愛人。我們應當時刻存有樂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為自己多儲存些人情的債權。這就如同一個人為防不測,須養成“儲蓄”的習慣,這就會讓子孫後代得到好處,正所謂“前世修來的福分”。

究竟怎樣去結得人情,並無一定之規。

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耐一下極度的饑餓和困苦,或許還能幹番事業,闖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對於一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談的幫助可能會使他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成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常的日子裏,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信任的眼神,這一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讚同的掌聲,這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創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難得的真情可貴。

其實,人在旅途,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幫人就是積善。

首因效應為你打開社交之門

在經濟上大家都追求一本萬利,在工作中都追求事半功倍,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獨門絕技,而是很好掌握的小竅門。隻要你留心就一定能學會。我們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其實這就是一個不費力又高收益的社交好方法。

第一印象效應在經濟中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首因效應”,也就是指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麵時彼此留下的印象。最早的時候,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於1957年首次采用實驗方法研究首因效應。洛欽斯設計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

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

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

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

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

洛欽斯請四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四篇文章,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