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後是至關重要的,開朗友好在先,評估為友好者為78%,在後,則降至18%,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首因效應就是說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首因效應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體驗。首因效應是雙方往後交往的依據。正性的、良好的印象,希望繼續交往,增進關係;負性的、不好的印象,則拒絕繼續交往,使關係了結。你若問他為什麼當事人似乎很難說得清,隻是籠統地感到“喜歡”或“不喜歡”。
實驗證明,第一印象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尤其是與別人的初次交往時,一定要注意給別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重儀表風度,一般情況下人們都願意同衣著幹淨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談舉止,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隻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可是,如果不修邊幅、大大咧咧,不注意自己的儀態言行的話,就很容易因不好的“首因效應”給自己帶來損失。
有一次,一位朋友向林肯推薦了一位才識過人的閣員,但是總統在約見他之後,卻不想啟用這位人才,他告訴朋友說,這個人不修邊幅、邋邋遢遢,他 本人很不喜歡這樣的人,因此不會用他。
這樣一位偉大、英明的總統怎麼也會犯以貌取人的錯誤呢這也許讓人感到奇怪。那位朋友也很氣憤於林肯對於麵貌的偏見,於是憤怒地責怪林肯以貌取人,說任何人都無法為自己的天生臉孔負責。這時林肯說:“一個人過了四十歲,就應該為自己的麵孔負責。”那位閣員固然可能在某一領域作過大量深入的研究、就某些問題有著精辟的見解,但是如果他連約見總統的事都不放在心上,不能做到以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示給總統,那麼總統又怎麼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出這個人是可用的、是值得信任的呢
雖然林肯以貌取人不可取,我們卻不能忽視第一印象的巨大影響作用,因而必須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提升自己的形象,為將來的成功奠定基礎,搭好台階。
壞的首因效應無疑是事業和社交途中的絆腳石,但反過來,好的首因效應則能夠助你一臂之力,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意外的驚喜。
一家企業正處在銷售的旺季,幾乎人人動員加入到熱火朝天的工作中去。這時,一個畢業生貿然來到了人力資源部求職。
“你們需要一個工程師嗎”
“不需要!”
“那麼設計助理呢”
“不需要!”
“那麼現場指揮、聯絡員呢”
“不,沒有空缺。”
“呃,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麵寫著“無空缺,暫不雇用”。
經理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市場部工作。”
這個畢業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達了自己的機智、樂觀和幽默,給主管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對方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如果他沒有這份幽默感,在被拒絕之後傻乎乎地站在那裏,肯定不出一分鍾就被人家打發走了,哪還有可能獲得賞識呢幫助他在一秒鍾內打動主管的,正是一個幽默的舉動和一句玩笑話。
不過有時候,我們都難免大意,遇到出醜、抓狂的事情,如果又在最狼狽的時候被別人遇到,自然會產生不好的第一印象。但是也不要因此而灰心喪氣,隻要日後好好幹,還是有機會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麵,讓人刮目相看的。
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來到一家企業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因為路上不巧遇到車禍,她遲到了。隨後,這位女大學生又因為不懂操作傳真機,將辦公室的傳真機弄壞了,耽誤了不少工作。女大學生上班的“第一印象”,在她的上司和同事麵前,簡直是糟糕透了。
同事和上司覺得她既沒有禮貌,又給別人的工作帶來麻煩。逐漸的,女大學生發現同事都不願意和她打交道,公共的傳真機、複印機等設備都不容許她使用。而她的上司則對她冷淡,甚至都不願意給她委派工作。
女大學生並沒有放棄,她努力地去扭轉自己的第一印象。不懂的事情和工作,她主動向前輩求教,態度誠懇有禮;主動找朋友將自己弄壞的傳真機修好,還幫其他同事檢查了計算機;對同期進入企業的同事,她也表現出不恥下問的精神,主動向對方求教。
每天早上她都提前來到辦公室。為一天的工作做好前期準備,對每個進辦公室的人,包括上司都主動打招呼,而且麵帶笑容。大家對她的印象開始逐漸地轉變,而她則不敢有任何的放鬆,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逐漸和同事“打成了一片”,也贏得了上司的欣賞和肯定。
人人都有自尊感,希望自己的外貌、學識、地位等方麵得到他人的肯定或承認。智者善於利用別人的這份好勝心,滿足他人的自尊感,用禮貌謙和的態度對待別人。一句禮貌的讚美,一個禮貌的謙讓,都可能讓別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尊敬和重視。從而感受到無比的快樂,也自然提升了對你的印象分。所以,不要為自己沒有在一分鍾之內展現最好的一麵而氣餒,有的是機會讓你表現,隻要你足夠優秀。
既然有時候會被第一印象迷惑,那麼我們也要注意避免首因效應讓我們妄下評論,錯失人才和良機。一個人外在的形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他的品位、地位,但是光以外貌取人,難免會犯錯誤。有時候,身份顯赫的人為了保持低調而表現得平易近人,甚至穿戴平平讓你一點都看不出來,如果你一不小心“狗眼看人低”就會得罪人;有時候,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抓住了人們趨炎附勢的心理,裝出一副衣冠楚楚的樣子,很容易讓人上當受騙。
《三國演義》中道號水鏡先生的司馬德操曾說:“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伏龍”即諸葛亮,“鳳雛”即龐統。兩人都是可安天下之才,但兩人的境遇卻截然不同:諸葛亮身居草廬,受劉備三顧而出;龐士元隻身無主,前後兩次向孫權、劉備求薦,均遭到冷落。看來上蒼實在很不公平。究其原因,其實與諸葛亮、龐統二人的形象有關。
孫權、劉備在見龐統之前,都久聞龐統大名,並都非常願意與之相見。孫權說:“孤亦聞其名久矣。今既在此,可即請來相見。”劉備聽說“江南名士龐統特來相投”,也特別的興奮,“便教請人相見”,足見二人當時的急切心情。
但是他們兩人所見到的龐統是個怎樣的形象呢龐統的相貌是“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貌甚醜陋。龐統衣著是“道袍竹冠,皂袍素履”,一副寒酸打扮。見到龐統的這副“尊容”,孫權“心中不喜”,劉備“心中不悅”。看來他們所喜歡的是龐統的“江南名士”之名,而不是“形容古怪”之人。
另外,龐統的行為也很不檢點,不注意必要的禮節,這也使他的整體形象受到嚴重的影響。他見劉備時“長揖不拜”,這對劉備來說確實有失禮之處。
愛才如劉備、孫權都難免會犯下以貌取人的錯誤,不過好在劉備知錯就改,挽回了才子的心,可是孫權醒悟得慢了一步,就等於將社稷人才拱手讓人了。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真心。我們既要避免憑先入為主的印象品評別人,也應該盡力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獲得無窮收益。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就是日後助你成功的最大資本!
會說話才有好收益
古人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也是許多人奉行的人生準則。可是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出現因為“言多”而導致麻煩的例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說話也是要講求經濟效益的,如何讓自己的話不招人反感,又獲得很好的效果呢這就要學學說話的學問了。
首先就是注意言多必失的古訓,千萬不要因輕信別人而把自己全盤托出,那樣無異於將自己的把柄送給別人。這是很危險的。和人初次見麵,或才見過幾次麵,就算你覺得這個人不錯,而你也喜歡他,也不該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來。對還不了解的人,無論說話或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廂情願。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是因為人性複雜,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給對方,用心和他交往,那麼就有可能受傷。
不能說的就不要說,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省一句話,就省下多少事兒。不僅工作中嚴肅的事情不能輕易泄漏,生活中也是如此。誰沒有心事呢可是千萬別輕易將自己的所想所思告訴別人。處理心事要慎重,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泄露一個人的脆弱麵,這脆弱麵會讓人改變對你的印象,雖然有的人欣賞你“人性”、“真實”的一麵,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麵被別人掌握住,有可能成為他日後爭鬥時你的致命傷。當然,我們並不是要以惡毒的心思去揣測別人,隻是如果能少讓人掌握自己的弱點也是明智之舉。
聰明的人在交談時,會掌握好透露秘密的分寸,也會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周圍的人聽,可以讓你變得有親和力;知道把握分寸,守住自己和別人的秘密則會讓你更加受到人們的歡迎。話隻說到三分,就給自己留下了餘地。
說話至少是兩個人的事,因此你不可以隻顧自己瞎吹,把對方晾在一邊;也不能不考慮對方的感受,連觸了對方的黴頭還不自覺。說話要小心謹慎,試探性的一步一步前進,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曾積極支持蔣介石用武力統一中國,並在中原大戰中給蔣以關鍵性的支援。然而正是這個蔣介石,在日寇大兵壓境下,嚴令張學良對日不準抵抗,先失去東北三省,後又丟掉熱河,還代蔣受過,被迫“下野”出國“考察”。1934年回國後,蔣又命他率東北軍先到鄂豫皖“剿共”,後又到陝甘“圍剿”紅軍。兩次“剿共”使張學良損失了幾個師,蔣不僅不體恤,反而順勢取消了東北軍兩個師的編製。蔣用打內戰來消滅異己,使張學良憤恨不已。
10月22日,蔣介石在西安分別召見張學良和楊虎城,脅迫他們攻打紅軍。張、楊表示應聯共抗日,即遭蔣嗬斥。蔣還將嫡係部隊約30個師調到以鄭州為中心的平漢、隴海鐵路沿線,隨時準備進攻陝甘的紅軍。10月27日,蔣在西安向軍官訓練團和東北軍、十七路軍部分軍官訓話,說:“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產黨,為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為害尚緩……不積極剿共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後倒置,便不是革命。”在這之後又發生了蔣介石逮捕沈君儒、章乃器等愛國人士的“七君子事件”。
蔣介石不顧民族危亡,頑固堅持“剿共”和打擊抗日民主力量的惡劣行徑,使張、楊兩位將軍痛心疾首。
12月4日,蔣介石又飛到西安,再次嚴令張、楊開赴陝北“剿共”,並由中央軍在後督戰。如他們不願去,便將東北軍調到福建,將十七路軍調往安徽,由中央軍接替赴陝甘“剿共”。12月7日,張學良再次去說服蔣介石放棄“剿共”,團結抗戰。回顧東北三省丟失,華北又在日寇虎視之下,張學良聲淚俱下。然而蔣介石競拍了桌子,說:“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
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學良和楊虎城頻繁晤麵,都有心對蔣發難。可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身家性命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對方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口。眼看形勢越來越緊迫,雙方卻是欲說還休。
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的晤麵中,楊虎城便托他之口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馬上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當時,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城強得多,且又是蔣的拜把子兄弟。楊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擺在張的麵前,而張又不讚同,後果實在堪憂。於是便借了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傳出心聲,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謀他策。這麼做,兼有拉“擋箭牌”的自保功用,妙不可言。
在這樣的試探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得以上演。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華清池武裝扣留了蔣介石,囚禁陳誠等十餘人;宣布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任正副委員長: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實行民主政治。後經各方談判,終於使得蔣介石改變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從此中華民族得以團結在一起,一致抗日。
可以說,正是楊虎城的試探成全了張學良的千古功名。如果楊虎城不試探的話,貿然行事,就很容易掉進別人設的局裏麵。所以,通過試探得到真情,就能夠避免自己掉進別人的局裏。試探性的說話,說話隻說三分,無疑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即使結果並不成功,至少可以讓自己不至於完全暴露。
有時候,有的人即使你說上一大篇利害關係他都不買賬,不會同意你的意見,那麼就要摸準對方的性子,適當激他一將,隻要一句話,就能順利達到目的。
有一位富豪決定在芝加哥為公司總部興建一座辦公大樓,為此他出入無數家銀行,但始終沒貸到一筆款。於是,他決定先上馬後加鞭,設法將自己的200萬美元湊集起來,聘請一位承包商,要他放手進行建造,好讓他去想方設法籌集所需要的其餘500萬美元。假如錢用完了而他仍然拿不到抵押貸款,他就得停工待料。
建設開始並持續施工,到所剩的錢僅夠再花一個星期的時候,他恰好和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一個主管在紐約市一起吃晚飯。他拿出經常帶在身邊的一張藍圖,正準備將藍圖攤在餐桌上時,那位主管就對他說:“在這兒我們不便於工作談。明天到我的辦公室來。”
第二天,當他斷定大都會公司很有希望給自己抵押借款時,便說:“好極了,唯一的問題是今天我就需要得到貸款的承諾。”
“你一定是開玩笑,我們從來沒有在一天之內給過這樣貸款的承諾。”那位保險公司的人回答。
他把椅子拉近,說:“你是這個部門的主管。也許你應該試試看你有無足夠的權力,能把這件事在一天之內辦妥。”
保險公司的人微笑說:“你這是逼我上梁山,不過,還是讓我試一試看。”試過後,本來說辦不到的事終於辦到了,而這個富豪也在自己的錢花光之前幾個小時回到芝加哥。他利用激將法,逼迫主管嚐試自己的能力,終於在緊要關頭獲得了貸款。
激將法是從古至今屢試不爽的方法。性格倔強的人,十分堅持自己的想法,這其實就是一種逆反心理,對所有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觀點都聽不進去。對於這種人來說,“請將不如激將”,如果正麵勸說沒有效果,就反其道而行之,就能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隻要幾句話,就可以達到目的,這種省力的方法為什麼不好好學一學呢
就像開水太燙一樣,話說得太滿總有種種弊端。話說三分,點到為止,既給自己留了餘地,也很好地保護了自己,還能讓對方明白你的心意,剩下的事情大家就都心照不宣了。這樣的好事誰不想學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真是無本萬利的好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