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經濟學不僅能揭示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發展的規律趨勢,而且還能解決人們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比如何如讓自己的幸福不遞減、如何放棄與選擇、如何衡量做事的成本得到更大的成功……經濟學其實就是一門平常人觸手可及的學問,它的宗旨就是使社會大眾獲取真正的幸福。

衡量生活水平的尺度

“民以食為天”,吃是人們獲得生存的首要條件,隻有這一層次獲得滿足後,消費才會向其他方麵擴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這個食品在總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就是恩格爾係數。

1857年,恩格爾闡明了一個定律: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於食品方麵的支出比例將逐漸減小。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反映這一 定律的係數被稱為恩格爾係數(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

由於食品的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一直處於優先考慮的地位,隻有該層次消費被滿足後,消費才會向其他層麵擴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爾係數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這樣一個劃分貧窮和富裕的標準,即恩格爾係數在59%以上為絕對貧困,50%~59%為勉強度日,40%一50%為小康水平,30%一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恩格爾係數一經提出,就得到西方經濟學界的廣泛接受和確認,認為它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在我國也較早地就被應用在統計工作中。計算恩格爾係數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鄉住戶調查資料。如北京市統計局2007年4月10日發布調查數據:2006年北京市恩格爾係數為30.8%,比2005年下降1%,比1978年下降了27.9%。這個數據與30%的“富裕係數標準”還差O.8個百分點。恩格爾係數一路走低,表明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正在由小康向富裕邁進。

但是,恩格爾係數這個衡量指標並不是萬能的,它有時會製造一些假象,出現失靈的情況。例如在我國特別是貧窮地區,人們長期以來形成了“勒緊腰帶過日子”的習慣。這種習慣會降低恩格爾係數,但人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提高。眾所周知,在家庭收入不增加或增加十分有限時,家庭總支出規模基本不變,但由於諸如學費、電費、水費、醫藥費、燃氣費等剛性支出的急劇增加,一個現實的選擇就隻能是壓縮食品支出。這種情況在中國特別是西部落後地區尤其普遍,為了應付急速增長的學費、藥費和房費等剛性開支,“省吃儉用”成為中國百姓的通常選擇,與其說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美德,不如說是一種無奈。正是這種無奈,直接導致收入與恩格爾係數“雙低”現象的產生。此外,不同地區的消費習慣也影響恩格爾係數。“穿在上海,吃在廣東”,是對上海和廣東兩地消費習慣的高度概括。廣東的恩格爾係數較高,與這種曆史上形成的消費習慣不無關係。恩格爾係數恰恰忽略了消費習慣的差異。

恩格爾係數的計算結果受到商品價格因素、居民消費觀念、消費偏好、消費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從商品價格看,一方麵,我國糧食收購體製改革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糧油等基本生活資料的價格在改革開放後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麵,即使在食品支出的數量和質量不變、食品價格波動不大的情況下,其他非食品支出如教育、醫療等價格的上揚也同樣會導致恩格爾係數的下降。從消費觀念看,我國是個多元化國家,各地的風俗習慣差異較大,由於南方人相比北方人更注重飲食質量,因此食品支出的收入彈性往往較高,食品仍然是提高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消費類別。

從消費習慣的角度看,在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下,居民的食品消費開始更加關注飲食搭配的營養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簡單粗放型的食品消費已經開始向休閑食品、營養保健品傾斜。同樣的家庭總支出,偏好出外就餐的消費者其恩格爾係數往往較高,而這恰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

對於正處於一係列改革進程中的經濟體而言,恩格爾係數會出現一些超常規的變動,這是一國的國情國策對恩格爾係數的潛在影響。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教育、醫療、住房改革使得收入較低的人群的支出預期增加,而企業改革的推進增大了收入的不確定性,使得部分中低收入人群不得不通過節衣縮食的方式來應對改革帶來的一係列剛性支出,從而導致恩格爾係數的下降。

另一方麵,對於那些收入預期不斷升高、福利待遇持續改善的公務員群體,他們會通過加大外出就餐頻率、檔次等提高消費層次的方式未改變消費習慣,從而導致短期內恩格爾係數的上升。對於溫飽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極度貧困群體,收入的上升必將帶來改善性食品支出的大幅增加,從這點看,恩格爾係數的下降是以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為條件的。如我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在1981年和1982年就曾出現過連續的上升,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此。

綜上所述,我們在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時,可以將恩格爾係數作為一個參考依據,但必須注意:

一是慎用劃分標準。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關於恩格爾係數的劃分標準是居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任何標準都隻具有相對意義和參考意義,因為增長、發展、富裕程度、生存狀態、生活質量等問題十分複雜,用一個指標顯然難以去衡量在自然、曆史、社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麵千差萬別的國家和地區。同時恩格爾係數隻是一個相對指標,在考察一個地區居民生活水平的時候,必須對人均食品消費額、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絕對指標予以同樣的關注。事實上,在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的文件中,用於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標還有人均居住麵積、生活用電量、實際生活質量指數、人文發展指數、基尼係數等,它們和恩格爾係數一樣,由於衡量的角度和計算方法的原因,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對居民生活水平的科學判斷,絕對不能簡單地建立在對一個指標的分析之上,而應該選取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二是在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家庭的恩格爾係數進行縱向比較,或者對一個地區居民收入作高低層次之間的貧富差距分析時,恩格爾定律的重要意義更為明顯,而在運用恩格爾係數作橫向比較時,必須考慮國情國策、地域差異,注意分析價格指數、消費結構、消費傾向等各方麵因素的綜合影響。

三是恩格爾定律反映的是一種長期趨勢,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絕對傾向,如果把它用於短期的、居民富裕程度的精確計算或對比,結論往往難以令人信服。事實上,很多地區的恩格爾係數在短期內都曾出現過跳躍現象,這其中既可能是物價指數異常波動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福利稅收政策變動引發消費者行為變化所導致的,它的短暫上升相反很可能是生活狀況改善的表現。

衡量貧富差距的標尺

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對貧富差距的形象描寫。確實,現實中富人和窮人的差距非常大。當然,絕對平均的社會也是不正常的,因為差距也是一種動力。在市場經濟社會裏,競爭是普遍存在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這是不可抗拒的經濟規律,有競爭就會有差距,就要有先進和落後,就要有富有和貧窮。這種貧窮和富有的差距就形成了一種無窮的動力,促使貧窮者不斷地向富裕的方向努力,小富的人不斷地向大富的方向拚搏,大富者向巨富的目標奮鬥,永無止境。但是,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也不能過大,差距過大社會就失去了安全的保證。所以,人們對一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是非常關注的,發明了很多評價貧富差距的指標或者參數。基尼係數就是最著名的一個。

基尼係數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於1912年提出的,定量測定收入分配差異程度,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係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警戒線,大於這一數值容易出現社會的動蕩。

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為“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隻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隻能介於O~1之間。

基尼係數,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

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

0.2~0.3表示比較平均;

0.3~0.4表示相對合理;

0.4~O.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現在,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係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采用。

在我國,隨著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基尼係數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之一。有人認為我國基尼係數已經超過了O.4的警戒線。而有的人認為我國情況特殊,基尼係數的作用被誇大,貧富差距情況沒有那麼嚴重。

其實,我國當前基尼係數上升,貧富差距拉大是不爭的事實,這點不用多說。中央已多次開會研究改革收入分配製度和規範分配秩序問題,花力氣構建科學合理公平的分配製度,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但同時,我們也要科學理解基尼係數,不能產生“基尼恐慌”。

國際勞動組織有一項關於基尼係數的研究顯示:基尼係數的高低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密切相關。即經濟發展水平越低(人均GDP低)的地域,其社會的收入分配也普遍趨於不平均(基尼係數高)。這提示我們,應注意基尼係數運用的社會條件、發展水平差異等,而不能照搬。如果不考慮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加分析地將基於發達社會的基尼係數經驗數據運用於仍處發展中的中國,就會把原本科學的方法變成有悖科學的教條。

可以說,如果不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就容易盲目“炒作”基尼係數。

因此,當麵對類似於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地域來測算和比較基尼係數時,就更要謹慎,更要講求科學運用。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呈現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各地區的基本物價水準和生活費用指數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而基尼係數評價指標體係,是產生於市場經濟發育比較充分、人口比較少、地區差異比較小、城鄉二元結構基本消除的西方社會。這些就要求在應用基尼係數時,應作正確的背景分析。

還有,基尼係數在反映經濟公正性方麵有局限性。

基尼係數反映的是一個靜態的結果,針對指標分配的結果,而不考慮分配的初始條件和分配中各群體投入的勞動。因此,它是一個單純指示結果公正的工具,而不反映過程的公正與否,即它隻看不同人群最後獲得了多少錢,而不看各組人群到底為獲得那些錢各自付出了多少勞動、接受了多少教育等。所以,當我們在追求結果公平的時候,更重要的是要強調社會公平和規則公平,改變那種隻看結果不關心過程的思想方法。

最後,需提醒注意的是,國際上有些基尼係數超過0_4警戒線的國家,當年似乎都沒有發生動亂。而發生動亂的國家,原因非常複雜,有政治的、宗教的、民族的、國際的,也有經濟的,但有好些並非收入差距擴大直接引起的。

從我國情況來看,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政治穩定、經濟迅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就業規模逐年擴大、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1978年,我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有2.5億,可是到2006年的時候,這一數字降到了2148萬。收入差距雖然擴大了,但人們的收入水平是在逐年上升、提高的,而不是停滯和下降的。這些年政府加大扶貧力度,擴大就業規模, “十一五”規劃更明確提出, “要更加關注公平”。這就是說,我們國家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在科學分析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的矛盾、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總體而言,基尼係數是一個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標。對此,要科學認識,科學運用。我們也應相信,當前我國存在的收入差距、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一定會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逐步解決。

收入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在這個社會上,總會有窮人和富人,總會有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而且富人總是占少數,窮人總是占多數。他們兩者的比例一般會保持在20:80左右。即使某一特殊時期出現財富均衡,也最終會向這一比例靠攏。這就是“二八定律”在起作用。

二八定律是意大利經濟學家菲爾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來的。1897年,他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進行統計分析時發現: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裏,而80%的人隻擁有社會財富的20%,這就是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的關鍵是不平衡關係問題。因為事物本身是存在一定的秩序關係的,各種關係內在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必然會有強勢和弱勢之分,也勢必會造成因果關係的不對等。這樣一來,投入和產出也就不會成為正比。從財富分配的角度來說,就是這種不平衡,導致了人們收入的差異。例如,兩個人投入同樣的8個小時,而產出的成果是絕對不一樣的。員工工作了8小時獲得的報酬是100元,而老板工作了8小時獲得的報酬是1萬元。

“二八定律”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麵麵。例如,20%的產品或顧客,通常占該企業組織約80%的獲利。20%的罪犯占了所有罪行的80%。在家中,無論是地毯還是家用電器,80%的磨損出現在20%的位置。80%的時間裏,你穿的是你所有衣服的20%。在學校裏,你獲得的絕大多數知識來源於少數的課程和書籍。被稱為“20世紀最大投資失敗”的銥星公司倒閉,就是被“二八定律”擊敗的活生生的例子。銥星公司出身豪門(後台是大名鼎鼎的摩托羅拉),其所推出的銥星電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打通的電話”技術上的先進性舉世無匹,可就是這樣一個“天之驕子”,卻在投入運營兩年後不得不宣布倒閉,原因何在除了運營方麵的種種失誤,最重要的敗因正是它所追求的“覆蓋全球”的理想。不要忘了,地球表麵的80%以上是人跡罕至的海洋、極地和高山,為了將這些地域納入通信網絡,銥星公司不但要發射大量衛星,還要負擔維護其運轉的巨大費用,可是這些地方所能產生的利潤卻微乎其微。這些成本最終都要由另外那20%J~電區的用戶負擔,這就是造成銥星電話價格過高,無法和普通移動電話競爭的原因。